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比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21篇)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21篇)

时间:2023-12-28 23:42:37 作者:灵魂曲

教学计划是一种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通过对优秀教学计划范文的学习和借鉴,可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小数,知道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读写小数。

2、让学生体会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互相说一说你调查的商品价格。(p93页第6题。)。

(1)生相互说一说调查的商品价格。

(2)把你说的价格换成用元作单位说一说。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4题。

(1)生独立完成。

(2)集体反馈交流、讲解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题目意思,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生汇报交流、讲解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我会做。(练习二十一第7题。)。

(1)生用尺量出数学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

(2)把量出的数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3)集体汇报交流。

2、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在计算器上拨出:300、1000、35、600、48。

学生读一读,并且写出这些数。

2、出示4版、5条方块。

这个数你会写?学生尝试写一写、读一读。

二、新授:

1、直观认识:4版、5条方块。

学生汇报这个数是四百五十的理由:4版――4个百5条――5个十。

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板书:4个百和5个十和起来是四百五十。

写出450问4写在了哪个数位上?5呢?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拨数写数:230、480、890。

3、完成“试一试”:

(1)同桌先互相数一数:一十一十地数,从370数到430。

师:把你们刚才数到的数填在书中的括号里。

(2)同桌相互一十一十地数,从890数到1000。

学生如果数得有困难,老师可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2“想想做做”第1、2题。

独立看图填写,集体交流汇报。

2、完成p12“想想做做”第3、4题。

读数写数,做过这两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电脑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放录音,歌曲《快乐的星期天》。

(同时)师:快乐的周末来到了,老师领着假日小队的同学去军属李奶奶家帮好事,这时他们正穿过一条喧闹的马路。(电脑出示主题图)。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有什么?

数一数,他们的数量各是多少?

(各小组讨论,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生:这些数都没有超过20。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和11―――20各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文档为doc格式。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你按要求数数:

(1)从31数到42。

(2)从89数到100。

(3)从99数到90。

(4)数出50后面的7个数。

(5)数出66前面的8个数。

2、听老师读数写数:

二十八三十七四十九一百。

七十七五十四三十二二十一。

六十八五十一三十三九十六。

二、练习七:

1、第1题:这是一道数数题。

指名让学生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

2、第2题:这是一道估数题。

3、第3题:这是一道数数题,数出指定数的后面的五个数。

让学生同位两人合作完成,教师抽查。

4、第4题:这是一道以游戏形式复习数的组成的练习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要求。独立连线,指名说一说怎样帮助小动物找家的。

2、第5题:找出数学课本的第23、36、50、79、87、100页。先摸摸50页有多厚,再摸摸一百页有多厚,以增强学生的数感。

3、第6题:这是一道写数的题。

教师读数,学生独立写数,指名板演。

4、第7题:这是一道按顺序填数的题。

要求学生先想一想数序列化,再填数。口答订正。

5、第8题:这是一个猜数游戏。

猜一猜,我卡片上的数是几?

三、生活中的数:

1、奥运会我国取得28枚金牌。

2、今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3年。

3、公共汽车准乘56人。

4、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的数量能用100以内的数来表示?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读数写数。

10个十是100。

10个一是10。

2个十是20。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这个意义概括得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什么叫做比。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各有侧重点,同时又互相关联、循序渐进的例题。在学生对比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概括比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分四个层次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

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理解9比17和17比9的不同意义时,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接着,我请学生利用课前谈话中提到的身高信息,结合卡通人物的身高,再来说说比。一是给学生说的机会,让他们会说谁与谁的比,二是引导学生发现,同类量的比较先要把单位统一以后才能比。

最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列举生活中比的例子,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通过体重与身高的比来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两个不同类量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然后再举路程与时间的比,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最后通过观察板书,让学生概括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认识新同学,对同学有初步的了解。

2、学会和同学相处,喜欢和同学做朋友。

3、熟悉班级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活动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一切对他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本次活动选取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事例,帮助学生熟悉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认识新朋友,体验认识朋友的快乐。

基本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自己。从“我”的角度主动让别人认识自己,主要是介绍姓名、民族、年龄和兴趣爱好,主动争取与别人交朋友,努力消除陌生感和羞怯感。

第二部分:我想和你做朋友。喜欢同学,想和同学做朋友,就要学会倾听同学的介绍。了解同学,从细小处去发现和欣赏同学的可爱之处,学习他(她)的优点,通过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第三部分:数一数,说一说。通过数一数、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班里的各民族的同学,从小树立民族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三、课时:1课时。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或演唱《找朋友》歌曲,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

(二)活动的组织。

1、介绍我自己:活动前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制作自己的名片,介绍自己的姓名、民族、年龄和兴趣爱好,可以是纸上设计的,也可以是布贴、叶贴、绣品等形式。可以将自己的名字设计成“个性化名字牌”,也可找出自己的一、二点可爱之处,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还可以通过游戏、分组“开火车”给“个性化名字牌”找主人等活动,分享认识朋友的乐趣。

2、我想和你做朋友: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交往范围。建议组织我想和你做朋友“说说你、真快乐”的活动,分成小组相互说说别的小朋友介绍的内容。建议师生动手布置一棵非常漂亮的快乐树,将自己的名片修饰成树叶,装扮这棵快乐树,明确我们都是班级里的一员。目的是体验交朋友后作为集体一员的快乐。

3、数一数,说一说。同学相互介绍以后,可以分组数一数、说一说小组内都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建立友谊,从小树立民族团结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示意图辨认事物所在的方向,并能用方向词语描绘事物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描述平面图中事物所在方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辨认方向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科书上插图。

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线路图。

二、自主探索。

1.丫丫家的位置。

(1)出示平面图,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建筑,每个建筑所在的方向。

(2)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丫丫家的位置吗?

(3)提出“说一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丫丫家的人会去的地方,并说出这些地方行走路线。

(4)学生讨论去某个地方的行走路线。

2.行车线路图。

(1)出示线路图。提出问题,从上面的线路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4)议一议。

师:张大爷在长途汽车站,要去火车站,请同学们议一议他该怎么走。

指名汇报,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以下两种行走方案:

其一:可以乘1路先往北走2站到达邮局,再往西走2站到达火车站。

其二:也可以乘5路先往西走1站到达商场,再往北走2站到达火车站。

三、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2)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四、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从“长途汽车站”到“火车站”该怎么走?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请学生拿出纸试验,并到前面展示。)。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教师指出:像这样(指卷成筒形的)形状的物体在数学上称为圆柱。圆柱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主动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大型建筑的支柱、笔筒、岗亭等实物图。

指出:这里的支柱、笔筒、岗亭的主体部分都是圆柱,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状,以增加立体感和美感。

(2)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3)利用课件从上述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

2、操作感知―圆柱的各部分。

(2)组织学生交流,初步感知圆柱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两个圆面,叫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3)请学生说说手中圆柱各部分名称。

(4)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做法。

可能有如下方法:

a、可以剪下来比较;

b、量半径、量直径;

c、量周长;

d、把模型的底面固定在纸上沿着它的周边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3、认识圆柱的高。

(1)教师出示两个高、低不同的圆柱,提出问题:哪个圆柱比较高,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指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

(2)怎样测量圆柱的高。

a、独立探究:让学生想办法测量自己手中圆柱的高。

b、集体交流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确,用直尺和三角板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圆柱的高。

4、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

(1)猜一猜: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2)剪一剪: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摊平――(会得到一个长方形)。

(3)议一议: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4)集体交流,形成共识: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知识拓展。

a、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正方形?

b、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会得到什么形状?导发现:当圆柱底面的周长和高一样的时候,把圆柱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沿一条斜线剪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6)做一做:快速转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的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量的除法比较关系。

1、谈话导入。

今年杨老师35岁,黄文祈12岁,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我们的年龄关系?

六(2)班有男生21人,女生17人,谁能列除法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年龄关系?

(根据回答板书)。

2、旧知导入。

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a:3千克15元。b、9元2千克。c、12元3千克。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3、小结。

这些题都是用除法算式表示两种数量它们的关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要对两种数量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比较两种数量的方法,叫做比,研究生活中的比。

二、生活中比的意义,让学生探究、理解比的意义。

1、介绍比的表示方法。

刚才的例子中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35÷12,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成老师与同学年龄的比是35:12.其他两个量的关系如何用比的形成来表示在小组内说一说。

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比,总结比的意义。

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列出除法算式,再改成比的形式。

老师举反例:小明有10元钱,花了2元钱,还剩几元钱?这道题怎样列式,10-2=8(元)可以写成10:2吗?(不能,因为两个量是相减的关系,不是相除的关系。)。

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比,比的意义是什么?

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学生自学,总结,同学们想想怎样求比值?进行求比值练习。

强调:7÷2可以说成什么?2÷7可以说成什么?它们一样吗?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讨论:1、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填表格)。

2、比与除法、分数又有什么不同?

五、应用知识做练习。

(1)求比值。

105:351.2: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17:84:1102:113。

(3)选择题。

买4支钢笔用12元,钢笔总价和总量的比是。

a、4:12b、12:4c、

(4)判断。

小明今年10岁,他的爸爸今年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的比是10:37.()。

一项工程,甲独做7天完成,乙独做9天完成,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7:9.()。

大圆半径是4厘米,小圆半径是1厘米,大圆半径和小圆半径的比4.()。

七、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1。谈话导入:老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今年32岁,我家里有个8岁的儿子,我是余杭区实验小学的一名老师;你也能像老师一样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班级吗?(男、女生人数)。

2。我的年龄和儿子的年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每两个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你能用算式来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列算式并说算式表示什么?)。

3。像这样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可以用比的形式来表示。(揭示课题,初步认识比)。

4。哪些算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理解比的意义)。

5。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比。

1。在生活中我们还遇到过这样的比,(出示图片)你知道2∶1表示什么意思吗?尝试说。

2。请你来试一试,下面的水和甘蔗汁如何调配?

3。你现在知道2∶1表示什么了吗?

4。师生共同讨论5∶1和1∶1的含义。

5。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比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什么关系?

三、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1。比除了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表示其它的关系。我们来看图,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快多少?(列式计算)。

3。你能用比来表示骑车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骑车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45∶3)。

4。根据下面信息写出比。

苹果3千克15元。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一个打字员5分钟打字500个。打字总个数与时间的比是()。

四、理解比的意义。

1。关于比你知道了什么?举例生活中的比。(足球比赛中的3∶2,是比吗?)。

2。练习。

3。比较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五、练习。

六、拓展。

糖水的甜度。

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和水质量的比,第一杯是1∶20,第二杯是1∶25。

提问:你知道哪杯水甜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杯中糖4克,水100克。

谈话: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提问: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中糖和糖水质量的比吗?

七、你能联系实际说说1∶4的含义吗?

认识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线认识教学设计

王亚玲。

吴正宪老师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这句话使我记忆犹新。所以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一直把预设周全作为备课的一条标准。“线的认识”这节课结束后,我静静地反思了一下这节数学课,体会有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在授课之初,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生活的实际,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动机。

新课标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的理解数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线,让我们去找找看吧”这一生活实际中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找线,从而引入课题《线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展开生活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线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我还让学生把线段、射线和直线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个新课程理念。

4、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大家看到铁轨时,有什么感觉?”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觉得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交流,让他们观察,猜想,独立思考等,从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足:

本堂课时间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所以造成整课的不完美。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还应加强,学生参与面还要再广一些,这样,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

“认识米”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教学设计认识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奇心。“新”才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了今天的视频讲座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认识。结合理论的学习,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定好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要强调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三维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教学中设计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1、教学设计要讲究方式方法,无论进行哪一部分教学,都应根据内容,注意方法多样性。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从生疑、质疑入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地思考,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块,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最好是所用手段和方法能使学生亲自参与进去,通过他们的说、演、论达到教育目的,比如说: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4课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时,我就把歌曲、实验、辩论、快乐接龙游戏等纳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效果特好。2、教学设计要讲究要特别注意情境设计和材料运用。所用事例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距离学生近的、内容新颖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这些事件就发生在家门口,有些学生还亲身参与过。当然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二、吃透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蓝本,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离开了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分析好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了解学生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做好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使教学设计的要素充满“六有”那就离不开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不仅仅是读死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注重“思”,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既包括学生反思,又包括老师反思,学生可写自己的所得、所惑,老师可写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在不断。

总结。

中纠偏改错,在不断总结中成长进步“反思”部分,刘老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提到: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因此教学设计中预留出“反思”的部分,便于教师及时、随时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改进。

总之,精心设计的思想品德课有了精彩的导入,环环相扣的过程,完美的结课给一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堂想不高效都困难。

《认识8》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5.49kb)3.。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线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

总结。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

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

分析比较。

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 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

(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

(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

(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吗?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二) 教学例2

1、呈现例2,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说明:在这里还是用除法(路程时间)计算出速度,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完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小结:两数相除既可以用倍数,也可表示比来表示两数关系,简称倍比关系。

(板书)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60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1、认识黄金比:

这里三个不同形状的照片相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选哪个相框来放自己的照片?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2、认识国旗上的比

三副国旗图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三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四杯糖水,标出糖10克,水100克。)

现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你能说出这几杯糖水的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前思考:

因为实习教师王老师要上《认识比》这一课,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 试一试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课前思考: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让学生理解1.比的意义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课后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黄金比在这节课中没能讲到,打算明天的课上再做介绍。

周一下午高教导在六(3)班上了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听课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们及时进行了评课,大家都感到这一节课上得有效、实在。这一学期,我也任教六年级数学,所以听了这一课后,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愿和组内老师一起探讨。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高教导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简洁、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即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教学例2,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会求比值;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每一板块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板块中,先由例题1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相比较可以相减或相除,进而再认识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间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并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再通过练习十三第1题认识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过试一试沟通比与除法的联系。又如,在巩固练习部分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有关国旗的长与宽的比这一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体验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实在和有效的。

三、本课时的媒体运用简单、扎实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导在课中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之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让大家感受较深的一处是教学试一试时,教材提供的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每个容器上标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种溶液里洗结液与水体积的关系。高教导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结液一份,水8份,于是课件上出现了将容器平均分成9份,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结液一份,水8份。这样的处理能直观地演示洗结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并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一片课改实践的广阔天地。

《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对教学设计认识

1、正确地理解教材。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2、实证性地分析学生情况。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

(3)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

(4)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能进行有机整合。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内容:

1.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2)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2.熟练运用板书。

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板书包括正板书和副板书。

3.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3)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4)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对学生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1)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三、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1.学生的学业评价。

(1)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2)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1)能够评课。

(2)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

相关范文推荐
  • 12-28 小学军训心得日记(通用18篇)
    军训心得是在军事训练期间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回顾和归纳的重要方式。如果你正在写军训心得,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前天,我成了中学生。爸爸妈妈
  • 12-28 军训课外拓展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军训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在军训中的表现和成长。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军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青春绚烂;青春是丰富
  • 12-28 幼儿园母亲节晚会主持稿(精选15篇)
    亲爱的嘉宾和观众们,感谢大家的到来,让我们一同开启新的学术研讨之旅。接下来,我会为大家播放一段主持人的示范视频,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是母亲节,在这祝我妈妈节
  • 12-28 六年级写景(模板23篇)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优秀作文是一篇内容充实、论述透彻、语言流畅、结构完整的文章。在写作优秀作文之前,我们需要做足够
  • 12-28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模板18篇)
    教案也可以是一种班级管理工具,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组织学生活动。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设计。教法建议。认识重量单位“克”与“
  • 12-28 以收获为话题(优秀20篇)
    优秀作文是独特的艺术品,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中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到农村去总是会有一些意想
  • 12-28 初中最美的馈赠范文(16篇)
    好的作文不仅仅是字句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佳句摘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有人说,这世间的最美,就是
  • 12-28 老年公寓工作总结(通用23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思考改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方法与途径。还在苦恼如何写一份出彩的月工作总结?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分享,希望能给你一些帮助。20xx年是公
  • 12-28 八年级生物教师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实用18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重要环节。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借鉴和参考的思路。
  • 12-28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范文(18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和书籍对我们的影响。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以下小编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