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通用8篇)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通用8篇)

时间:2023-10-06 02:34:35 作者:碧墨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篇一

《长城和运河》教学随笔

资源出处:凤凰语文论坛三年级备课室

资源提供者:柔指轻敲

资源名称及内容:

关于资料搜集及交流的思考

今天教学第1课《长城和运河》。昨晚要求学生按照“预习九法”进行预习,这节课重点检查预习的完成情况。因为“预习九法”中的前七个方法是上学期已经培养的,所以完成的情况还不错,学生在学习字词、朗读课文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因此这节课教起来比较轻松,很快就完成了字词学习和课文的理解感悟,当然这也要归功于在此之前的资料交流。

从这学期开始,我把查阅资料作为预习的内容之一,且在班上设一名小小信息员,专门负责搜集、整理同学们交来的学习资料,并对同学们搜集资料的次数、内容作记录,期末考评时把查阅资料列入考核项目。今天同学们收集的资料特别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关于长城、运河的概述、图片、建造、意义等,也有关于我们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如秦始皇陵和兵马俑、都江堰、赵州桥等;有抄写在纸上的,有打印出来的,有直接把课外书带来的,也有从网上下载保存在磁盘的。可是课堂时间是如此有限,尽管我已经在课前阅读了每一份资料,挑出其中的精华部分来介绍,可是还是有许多资料来不及交流,看着每一位学生都那么渴望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我只能说抱歉,然后让同学们课后去找信息员借阅这些资料,可是我心里也明白,有多少孩子会真正这样去做呢?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在课堂教学气氛中被激发起来,而一到下课,离开了那样的场景,他们的求知欲望早被玩心所替代,能惦记着去借阅资料的孩子一定不多。那么孩子们花了大量时间甚至还耗费家长的不少精力去搜集的那些没有被交流的资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也许我们可以说,重在过程,重要的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孩子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是,如果孩子们搜集的资料老是得不到交流,他们不能从中尝到分享的快乐,天长日久,他们会不会丧失了搜集资料的热情呢?如何保持孩子们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让我们搜集的资料更有效?我迫切希望得到专家、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转载自凤凰语文网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篇二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运河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习导入

1、写生字词。

2、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导朗读。

4、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5、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6、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7、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8、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述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过这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总结。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3、4题。

板书:

1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奇迹(像巨龙)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古代劳动人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篇三

本课是一首诗歌,诗歌的语言往往比较凝练,内容较为抽象,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难。长城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对京杭大运河了解甚少,有学生甚至连“京杭大运河”都读不清楚。因此,我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感知。并且在学生表述不清时增加诵读词语的次数,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

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阅读训练有些忽视,尤其是比喻句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教学更完美。这是我想在以后的诗歌教学重点研究的问题。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出示中国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习,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中国地图。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盘古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这是长城;一条从北到南纵线,这是京杭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2、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国歌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画家用画歌唱这种精神(出示画)

诗人用诗传颂这种精神(出示图片)

那么我们呢?我们用怎样的声音去读这种这种精神

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习习、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指导自豪地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听诗

四、读诗

1.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2.长城和运河优秀教学设计

3.小学三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4.长城优秀的教学设计

5.长城教学设计

6.《长城》教学设计

7.字的教学设计

8.《示儿》的教学设计

9.《马说》的教学设计

10.《阳光》的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搜集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建造的其他伟大工程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

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划出新词,并给生字组词。

3、查词典理解:蜿蜒、不朽、奇迹。

4、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5、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长城和运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熟读课文。

3、课堂习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要求学生跟写:长城

2、读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长城吧――打开书本,看p6插图

3、谁来给我们说说你知道的长城?学生交流

5、再跟老师来写字:运河

6、读词,看,p7,这条闪着光亮的河流就是运河,因为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因此又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

7、提问:关于京杭大运河,你还知道――?

8、老师补充: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约1747千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

9、现在,谁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10、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长城和运河,读题

11、这是一首诗歌,共有两个部分。请同学们赶紧捧起书本来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各自轻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不多字,不漏字,不错字。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

驾驶谱写创造――表示动作的.词语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形容词

奇异奇迹不朽――区分奇异、奇迹

民族绸带诗篇――注意平翘舌音

山海关嘉峪关首都北京天堂杭州――表示地点的词语

(2)指名读这些词语,并关注同组词语的共同之处

(3)词语来自课文,课文你能读通了吗?分部分读课文,正音。

注意指导诗歌的节奏

注意问句的读法,语调上扬。

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课文内容评价。

(4)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是谁创造了它们?()读到这里,你感到――(自豪)

(5)集体自豪地读课文,培养语感。

三、生字指导,课堂习字。

1、看生字,哪个字比较难记、难写?

2、重点指导“蜒、谱、族”的记法和写法

比较并组词:延()谱()族()

蜒()普()旅()

3、习字册描红并书写

四、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

2、了解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通过文字、图片了解它们的奇异景象。

3、比较组词,巩固对生字的积累

驾()朽()篇()绸()

架()巧()遍()周()

4、划词,准备默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2、通过品读诗歌,加深对长城和运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长城或者运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新词:

驾驶谱写创造曲折蜿蜒不朽的诗篇

中华民族绸带奇异的景象人间奇迹飘落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两大人间奇迹?

3、长城很长,又被称为“万里长城”(板书)运河从北京直通杭州,被称为“京杭大运河”(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仔细欣赏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打开书本,放声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在哪儿看长城?他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阅读探究:

(1)作者在哪儿看长城?(飞机上,空中)

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看?(居高临下,视野更加开阔,看得更多)

(2)提示读――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提问:这里有个词――奇异,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奇特

文章中奇异的景象指的是什么?――长城

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这奇异的景象?

(3)交流出示――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对照插图反复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长城奇特在哪?与众不同在哪?

巨龙――长大

穿行――动感,好像是有生命的

连绵起伏――建在崇山峻岭之间,高高低低

曲折蜿蜒――弯弯曲曲地延伸,长

难怪我们称长城也称为“万里”长城。课文中还有写到长城的长,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4)――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补充介绍:山海关,又称渝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它北依角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

难怪我们把长城又叫作“万里长城”。

谁来读读这奇异的景象?

你能用你自己的词语来说说这奇异的景象吗?――雄伟、壮丽

(5)引读――东起――西到――万里长城――这里的“不朽”是什么意思?

读懂了这个词,你再读这个句子,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引导学生思考:长城建在哪儿?用什么建的?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今天我们看上去依然怎样?以当时的人力、物力,这一切我们能想象得到吗?人们所想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就是――奇迹,读词。

(6)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自豪地读!

3、朗读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长城,我们读这一部分,要注意什么?――读出长城的雄伟壮丽,读出自豪之情。

4、齐读。尝试背诵。小黑板出示:

我驾驶着――

一个――

像――

连绵起伏,――

东起――,西到――

万里长城――

是谁――

是――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还看到了一个奇异的景象,那就是――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运河“奇异”,奇异在哪儿?为什么说它也是个人间奇迹呢?读的时候要像我们学习第一部分一样,抓关键的词语来体会。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引导抓住关键的词语来体会。

4、交流阅读收获:

(1)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绸带――轻柔,秀美

银光闪闪――水清

伸向天边――长。补充:全长1747千米。与我们这到北京的距离1105千米比较,还要长。

(2)动人:有了运河,两岸的景色更加秀美,南方与北方的物产可以更便捷地交流。

(3)人间奇迹――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完全靠人工挖掘,同样结合古代那样贫乏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做出这样的工程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4)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自豪地读。

5、齐读此段

6、比较第一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白了这些,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帮助背诵)

7、尝试背诵

三、指导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长城和运河。

在波澜壮阔的渤海,在大漠孤烟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尘土飞扬的古道,飞舞着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这就是不朽的长城。

它像奔腾飞跃、气势蓬勃的巨龙卧在崇山峻岭上。城墙随着山峰的走势,蜿蜒起伏。

在明媚的阳光下,远远望去,长城就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没有尽头,在绿树群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仰望,晴空万里。远视,京杭大运河如飘飘荡荡的碧玉带,机动船牵引着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北望,大运河从天边白云深处排空而来;南望,大运河滚滚滔滔向无边的绿色田野奔腾而去。

大运河像一面明镜,映着两边的绿树、青山、人家。河水晃动着蓝天、白云、船只的倒影,多么生动的一幅画呀。

3、学生交流

四、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根据课后练习4的要求写一段话在小练笔本上

3、完成课后练习5,语文自习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

难点:在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的同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或图片)、歌曲《长城长》

一、音乐导入,渲染氛围

生:(出示)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们再一起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2、我们都知道奇迹是指(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不平凡的业绩。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难能可贵的)。

过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观看录象走进长城。(播放录象)

二、图文结合,感知长城――学习第一自然段

1、现在,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a:生: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1)读了这句话后,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个词让你体会最深刻?

(3)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长城长这一特点的呢?你觉得这样写好吗?好在哪?

过渡:还有哪句话可以做这些图的解说词?

4、b: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长城长)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介绍长城“长”这个特点的?(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两个地方。(出示图片:山海关、嘉峪关)

(2)现在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评价长城?(真是气势雄伟……)

(3)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相信更能把长城的气魄雄伟读出来。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品读词句,品味长城――学习第二自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在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磐台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a、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句子或词语令你感到很新奇吗?

(1)老师边出示课件边解释垛口、嘹望口、射口

(2)、听了老师说的后,你们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垛子、t望口、射口吧!

c、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重新感受一下长城的巧妙设计和高大坚固。

{资料:八达岭城墙高6―9米,最高处达到10米:墙体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岗岩包砌,石条最长达3。1米,重1。5―1。7吨;墙体填满泥土、石块、用夯筑实;墙的上面填三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汁掺石灰粘结灌缝,城墙三面风雨不透。)

四披文入情,倾情长城――学习第三自然段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a、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建长城的材料:一块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我想问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斤?(50斤)两三千斤重的条石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60个)

(2)建长城的工具: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3)长城的长度:一万三千里、或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出示:据记载,单是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900里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如果将其砖石、土方用来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现在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多少:许许多多,无数)能想象出当时劳动人民的艰辛了吗?让我们再把劳动人民的艰辛读出来。

4、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长城的长、高大坚固、设施齐全,能防御敌人又能进攻敌人。)

5、此刻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什么?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转变成一种崇敬之情把这句话读一读。

6、小结全段: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

五、拓展,激发自豪之情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明白长城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六、拓展,激发自豪之情:

长城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她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中外游人,许多海内外的名人志士都把登上长城作为自己的梦想,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的元首曾登上过长城。

1、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位国家领导人发自肺腑的赞誉之词,指名读。

出示:“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总理拉宾”

七、布置课外选做任务: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篇七

1、感情朗读诗歌。

2、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3、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收集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

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一)直接导入:

这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板书《长城和运河》,生齐读课题。

(二)有感情朗读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出示导纲一]生齐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重音。

3、教读难点诗句。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二、合作互动

4、展示评价(生读生评价,分男生、女生个人小组齐读分读)

出示朗读展示评价标准

姿势端正大方

声音清楚洪亮

重音明显突出

节奏停顿合理

呼吸配合协调

手势添加自然

语气语调得当

感情表达充分

(三)了解长城和运河的特点。

出示导纲二对照图片理解诗句,学生总结长城和运河的特点。教师板书。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1、自读有关资料,结合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读出民族自豪感,读出爱国热情。)

2、你还明白哪些人间奇迹你想对中华民族祖先说些什么

三、导学归纳: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长城的特点是:

运河的特点是:

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长城:雄伟壮丽运河:秀丽动人民族:自豪骄傲

长城和运河课文教案篇八

这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把对长城、运河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颂扬均凝聚在诗文中。

在教学此文第一节诗时,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反复诵读,充分感知语言文字材料,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爱国情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在教学伊始,我先范读,在学生大声读本节诗后我问:“我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谁来读读有关的诗句?”当学生读完“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时,我再问:“读这两行诗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文中蜿蜒是什么意思?”我让几个学生谈后,又说:“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龙之巨大?”“能配上动作就更好了。”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我让他们同桌赛读、小组读、再齐读。

教室里书声朗朗,学味很浓。“读了这几句,你感受到了长城什么特点?”(雄伟壮丽)“长达一万多里的长城起于哪又止于哪呢?”接着让学生简介山海关和嘉裕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呢?”学生接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后,我说:“我们勤劳能干的祖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这世界奇迹,你们对此有什么感想?”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我说:“那就请你带上深深的敬佩之情来朗读最后两行诗吧!”之后我让学生齐读整节诗,要求根据诗表现出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表达民族自豪感。最后分组赛读,然后熟读成诵。

我觉得这样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接受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朗读时注意想象画面,配上动作,利于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披情入文,促进了他们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感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