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唐宋历史读后感(优质5篇)

最新唐宋历史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6 19:47:16 作者:雅蕊 最新唐宋历史读后感(优质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宋历史读后感篇一

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把这本书看完。

看书的时候,也有一种读了下一篇,就忘记上一篇在讲什么的感觉。但我从开始就没有把这本书当做一种实用性的书籍来读,也并未打算看完这本书就能从中学到多少东西,并且能立马应用于生活与工作。

因为读诗词的本身,在现代社会上就并不是一件功利性很强的事情。我想起《新名字的故事》里的那句话“没有意义的事物是美丽的。”到读完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当我们不冲着一个目标,不冲着一个最终结果去做一件仅仅因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觉得格外轻松,格外迷人。特别是抱着不求回报的心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神经也就松懈下来了。

然而,最后这些“没有意义的事物”实际上却变成了你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却觉得它比任何一本书对我来说,内心影响都要大。

在讲词之前,叶嘉莹先抛出了一个观点“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就是讲,你要观察一个人,与其看他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彬彬有礼,不如看他在游戏时候的样子。

正是,这种最放松,最不经意的时候,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心。

而词,正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词,本来是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用的歌词。并没有吧个人理想意志都写进去。而正是在这种不知不觉中,个人真正的感情,人格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唐宋历史读后感篇二

上节课大家知道了唐宋八大家都有谁,他们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呀,都有哪些成绩。大家要知道,这八个人,他们所创作的诗词,加在一起,大概有九千多首。他们所创作的散文,大概有一万两千多篇,平均每个人两千六百多篇。大家要知道,《全唐文》――就是整个唐代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写的所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才不过两万多篇,《全唐诗》――整个唐代人所写的诗,就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才不过五万余首,而唐宋八大家当中,活得最长的是苏辙,活了七十三岁,活得最少的柳宗元,四十六岁,我的意思是什么,以这么短的生理年龄,却创作了这么丰富的精神的产品,他们的创作,是非常惊人的。唐宋八大家的人生啊是非常辉煌的,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在他们当中,有三个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辙,前后担任过宰相或者副宰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总理、或者副总理。还有三个人曾经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是谁呢?欧阳修、苏轼和苏辙。翰林学士是个什么职务?他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有起草最高级的国书和诏书的权力,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这个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高级研究员。在宋代,翰林学士是三品大员。还曾经有四个人担任过中书舍人,哪四个人呢?苏轼、苏辙、韩愈、还有一个曾巩。中书舍人是中书省里边的高官,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还曾经有四个人做过部长级的高官,有六个人都是进士出身,还有六个人曾经做过地方最高的行政首长。这么说一句简单话吧,就是唐宋八大家的这个人生履历,他们做官的这个经历,是中国古代官员行政经历的一个缩影。

画外音: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这是什么意思啊?第一,说他的文,说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所谓“八代”,就是从东汉一直到隋代,一共八个朝代,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六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边,所有的文章都赶不上韩愈的,反过来说,韩愈所写的文章超越了之前的八个朝代,超越了之前的六百多年,独树一帜,蔚为新风,所以他是文章大家。说他“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唐代,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复兴什么儒学啊,复兴儒学里边的仁义之道,就是要复兴孔孟之道,用孔孟之道来治国,用孔孟之道来重振大唐的雄威呀。所以说“道济天下之溺”,这个“溺”字指的就是沉沦,要把沉沦的社会唤醒。第三,“忠犯人主之怒”,他是个大忠臣,何以见得,凡是忠臣都爱说直话,都爱说实话,韩愈为了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为了要劝谏皇帝,不惜什么呢,直言犯上,得罪皇上,在所不惜。可是他是个什么呢,大忠臣。最后一条说,“勇夺三军之帅”,我们觉得奇怪,韩愈是个文人,是吧,一介书生,谈何勇夺三军之帅呢。这是因为当时有的节度使,就是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武装的割据势力,想要谋反朝廷,韩愈以一介书生,单刀赴会,面陈利害,最后呢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的首长幡然悔悟,臣服朝廷,立下大功一件。所以你看,苏轼对于这个韩愈的评价是非常全面的。文,一代文宗;道,一代哲学家、思想家;忠,一代忠臣,忠贞之士。最后,文人最缺的一个,他都有,在军事上,在战略上,他也有奇谋。

画外音:

康震:

实事求是地讲,唐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考,难得很,为什么难得很?录取的人少啊。宋代,南宋、北宋加在一块儿,将近三百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四万人左右。唐代呢,也是差不多不到三百年吧,二百九十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也才不过四千多人哪,差了十倍了,平均啊每年也就是十来个人。录得多点,碰上个大年了,三四十人,碰上个小年了,可能就十来个人。你这个一对比你就知道,那个进士科呀太难考了,这是第一。第二是什么呢,因为录取的人少,所以有的人艰苦卓绝地、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考。所以我们说韩愈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尝到了封建时代科举制度的对一个人才的这种折磨,在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当中,既要能够适应考试的需要,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个性,还能发挥自己的才华,能做到这些,太不容易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考中了嘛,我们想象着赶快就去当个什么官,然后把工资关系落实了,这样家里边还等着呢,是不是。――你想得美,唐代的科举官制规定,光考中科举还不能做官,怎么办呢,你还得参加一个吏部的考试,就是我们相当于人事部的考试,有一点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这个东西你考过啦,才给你个官当呢,才给你落实工资关系。大家想呢,韩愈都考了四次,经验丰富,又有名气了是吧,肯定没问题。韩愈可能也是这么想的,觉得这个虽然命中率低,难度更大,因为又是一层选拔,但是毕竟已经考到这个份儿上了,只能进,不能退,而且肯定能考中,然后他就参加了这个考试。第一次就去考了,就没考中。

韩愈吸取了经验教训,他很快给当时的考官叫做崔元翰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韩愈谈了几个问题:

第一,考试的结果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韩愈说,考试那天刚结束的时候,那些“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问其所从来,必言其有自,一日之间,九变其说。”――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什么意思啊?说那天刚考完,就有一些浮夸的家伙到我这儿来说,谁谁谁考中了,谁谁谁考中了。问他说你从哪儿来的消息,说没问题,我的消息来源绝对的可靠,所谓的消息灵通人士。可是韩愈说,一天之内,不同的消息来了九次,我都糊涂了,不知道到底谁都考中了,而且,这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的人有三十二个人,大家都认为其中有三个人是肯定能考中的,是名副其实的,这里头当然就包括(我)韩愈也算其中一个人。可是结果一下来韩愈发现,有俩是大家说的那个,可有一个人,名不副实。当然他这个名副其实的人就没在那里头占据那个名额,所以他跟考官说,你这考试有问题,肯定里边有人情的作用。

第二,韩愈告诉这个考官,我可以告诉你,我为什么没考中。韩愈说,“凡在京师八九年矣,足不迹于公卿之门,名不誉于士大夫之口。”――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

我从来到长安,我就没到那些高门望族的士大夫门前去走过后门,没给他们送过礼,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名字,怎么可能考中呢。韩愈说呀,我上回考中这个进士,那是陆贽赏识我,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命,我愿意承认这个命,我现在就等着同样的命还能不能降临到我头上,可是我等来等去呀,我对这个命有点没把握,我不知道到底是命在起作用呢,还是人情在起作用。韩愈又说,如果是人情在起作用这就难了,为什么呢,我想要走后门,可是我跟你说句实话,我拉不下来这脸,我说不出来那些肉麻的话,我说不出那些谄媚的话,我要非这样去做,拗着我自己的良心去做,我自己都觉着,自己奴颜婢膝,惶惶不可终日,样子看了让我自己都觉得恶心,我连个名片我都递不出去。韩愈的结论是想来想去,还是算了吧,听天由命吧,这是他给考官说的第二点。

第三,他还没泄气,他说还行,他还年轻,他给自己打气,我还有机会。古人说四十岁才出来做官嘛,我今年才二十六岁,还可以,“岂为晚哉”,还不晚,虽然我现在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雇佣人,没有钱吃饭,没有钱穿温暖的衣裳,但是我还有一颗雄心在,他是怎么表达这雄心的,他说呀,“斯道未丧,天命不欺,岂遂殆哉,岂遂困哉。”――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

老天爷睁着眼呢,他能看得见我的努力,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一切都才刚刚开始,我不相信,我会一直这么穷下去。这是非常令人感到振奋的一个穷小子的宣言。

画外音:

康震:

有那么句话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你说韩愈他能不爆发吗?他进士都考了四次,多亏有陆贽陆大人,他才考中。现在这博学宏词科他要是考不中的话,他那进士等于是什么啊,不白考了嘛。他真的急了,他也真的要爆发了,韩愈采取了一个非常极端的行动,是给宰相直接写自荐信。唐德宗贞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他给当时的宰相写了第一封信,在信里边他跟宰相说,我今年都二十七八了,快三十岁的人了,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中啊,考了三次博学宏词科,都没考中,到现在,人家说三十而立了,我连个九品官都没当上,我连个吃饭的饭碗都没有,我连个一居都没混上,我心里着急得要命,我的这种境遇,都被人家要笑话死了,惶惶如丧家之犬哪。韩愈对宰相说,现在的这套科举考试的制度,就是说你文章写得很漂亮,有文采,文章写得合乎规范,就能通过考试,可是这样一来,对于那些真正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他要是不能适应这个考试的规范,那他就永远不得此门而入,即使是一万人当中,一个人也录取不了。您这个宰相的职责,就是向天子推荐像我这样出身贫寒,有真才实学的人,我就是您要找的人。韩愈恨不能跟宰相说,您要睁开眼看看我,赶快把我推荐给皇上吧。

这是韩愈给宰相写的第一封信,就开始等宰相的回音,等啊等啊,还是没有回音。到了第十九天头上,韩愈开始写第二封信给宰相,这次韩愈啊是有点着急了,他举了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他跟宰相说,如果说有人遭了水灾或者是遭了火灾,不管是爱他的父母、亲人,还是恨他的仇人,只要人家不想让他死,不想置于他死地,听见他呼救的声音,都会过来搭把手的。我韩愈“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我现在就是处在又穷又累又饿的水火之中,我拽着嗓子使劲地大声地呼救,希望有人来救我。救我的人是谁呢?就是您,只有宰相您能救了我。这信递上去了,又开始等,这回等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等到过了十九天之后,又过了十天,也就是二十九天以后,韩愈没有收到任何回信。他就开始写第三封给宰相的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次的信就比较赤裸裸了,他一开头就说,我听说周公这个人,为了荐人才,那是不遗余力的。曹操不是有句诗说什么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愈说,我听说周公,听说人才来了,正在吃一餐饭,三次把那饭就吐出来了,意思说有点来不及了,听说人才来了,哎哟,人才来了,刚吃到嘴里、吐出来;又人才来了,又吐出来,吐了三次。正在洗澡,听说人才来了,赶紧就把头发握着,把它想拧干,跑出来了三次。应该是穿着衣服跑出来的吧?就是这种心情,三吐哺、三握发。对不对?求贤若渴。韩愈说,我也没指望你吃一顿饭吐出来三次,我也没指望您洗一次澡,三握发出来见我,可是你起码你该引荐人才吧?您总不能总是这么默默无声地连个响都没有吧?您不能在那儿装傻充愣,装大个就不吭声吧?我都给您写了连着第三次了,您连个回音都没有,您这是宰相的样子吗?我去找您,看门的人都不让我进去。韩愈说,我真是实在没办法了。要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去不了鲁国,我可以去齐国。我去不了齐国,我就去郑国。我去不了郑国,我可以去秦国。去不了秦国,我可以去楚国嘛。可是现在不是那时候了,就是一个唐朝,只有一个国家。再往边上走,就到了国外了,我真的是没地儿去了。我想报效祖国,您得给我个门儿,让我进去。给我个位置,让我坐在上头,我才能报效祖国呀。

画外音:

韩愈的三次上书,虽然慷慨陈词,义正词严,但结果却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按照历史记载,此时担任宰相的是贾耽、卢迈、赵憬三人,韩愈的三次上书是分别给这三位宰相,还是给其中的一两位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宰相为什么对韩愈的上书置之不理呢?而对于韩愈的做法,后世有很多研究者认为,韩愈太急于追逐功利,因而以此诟病韩愈。

那么康震教授对此会有怎样的分析呢?韩愈的仕途之路又将走向何处呢?

康震:

当时的宰相有三位,我们不是说这三位是奸臣,也不能说人家就是庸庸碌碌无为之辈。选拔人才它有它的渠道,它有它的程序。即便是贵为宰相,位极人臣之人,也不能轻易地就打破这种常规。再加上选拔人才里边,盘根错节的各种矛盾和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没有那么容易。

韩愈的这样急切的态度我告诉你,绝对我们不是在这说他不正常,有很多后来的研究者认为,就觉得韩愈这个人,你既然是孔孟儒学的代表人物,是思想家、是政治家,你应该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从容嘛,很大度嘛!不要这么汲汲于功名利禄,看上去很猴儿急的样子,是不是?有失体统。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再者说了,在唐代,我刚才说了,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才他要出人头地太困难了。韩愈很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绝对不是为了要饭吃,绝对不只是为了一个官做,他有大志向,他要用儒家的仁义,孔孟的这种道义,要挽狂澜于既倒,要救济民众,要为国家做事。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儿,所以他才着急。而且韩愈的这种态度代表了唐代一大批的出身寒微、出身贫贱的读书人的命运,这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所以韩愈的这种呼唤,是典型的不平之鸣。路见不平,我就要发出声音。我不能那样子,默默无闻地在这种沉默当中,承认甚至被迫遵循自己不幸的命运。

韩愈之考不中博学宏词科,韩愈之艰难地应考科举进士,除了我刚才所说的,他的文章,跟当时流行的文章的风格不太符合,他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很可贵的特点,就是韩愈的个性是宁折不弯的。

韩愈这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给很多的高官写过自荐信的,这在唐代知识分子当中是很普遍的,没什么奇怪的。但是韩愈的自荐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他一方面求人办事,但是往往又会告诉宰相说,我觉得你应该怎么做,才是选拔人才的正确的态度。

他一方面说自己是很值得同情的,我很穷困。但是他的信到了对方的手里,看的时候,人家一点都没感觉到他的身上有穷酸之气。所以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千古文坛上的一代文宗,才能够成为唐代思想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才能够成为复兴儒学、倡导孔孟之道的伟大人物。那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只有极个别的、像韩愈这样的人,虽历经挫折,而人格不倒。

这就是下一集要告诉大家的。

下集预告:

聪明勤奋的韩愈在仕途上却屡屡碰壁,上书无门,有志难伸,在朝廷做官无门之后,他又能去哪里?大多数人学习韩愈的文章,都从那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始,那么《师说》因何流传千古?康震教授别有解释。

唐宋历史读后感篇三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今天终于啃完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可算是解读“词”这一文体的入门书吧。

这本书,是叶嘉莹先生在1987年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

读完了这本书,回忆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吧。

这本书主要通过介绍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分析其最能代表其风格或具有开拓性的作品及前后词人之间的影响,,以使读者(听众)了解词的演进即发展过程,把握词的解读办法。

所讲的词人,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15家。

词,原是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初始题材狭窄,不外乎男女情爱、相思离别。

温、韦、冯、李、晏几位词人作品,内容都是与男女情爱有关,但有强大的兴发感动的力量,特别是李中主李后主的词,有感发的生命。

欧阳修的词可以读出作者的品格、修养,有遣玩的逸兴。

不过这些词人所作之词,题材还是限于男女相思离别,较为狭窄。

柳永把市井长调引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形式,而且把自己的理想的追寻与落空也结合进了词里有一种高远气象。

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使词摆脱了绸缪婉转之态,有了浩气逸怀,使词在他那里达到“诗化”的'高峰。

苏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而秦观的词把它又拉回到词来了,常写那种最柔婉、最幽微的感受,应当记住的是他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体的事物。

周邦彦,接北开南的词人,写长调,用安排勾勒来填词,不再是用直接的感发来写词,用思力填词,读他的词,你也要思索才行,不像前面此人的作品,不用思考,自然感受到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

而且词中时间和空间常常是跳接,不连贯。

南宋辛弃疾,用生命填词的,是叶嘉莹最欣赏的词人。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通过专业阅读来提高自己,最近阅读的是《唐宋词十七讲》,看了之后,心里颇有感触。

什么是大师,就是能将知识深入浅出,于是我就试着用叶嘉莹大师告诉我们的方法去解读我们所接触到的诗词。

而这本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例子。

所用的方法最多的便是用符码及一种感发的力量去体会诗词。

符码,我以为,姑且可以看作是有类似于意象的一些词吧,因为这些词带上了我们传统的内容,使得当我们看到这些词便会联想起些东西,一些情感,所以,凭着这些内容,我们一方面领会作者所想传达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感受。

也许这些内容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也许不是,这就看你个人的情感经历,生活阅历,不同的人就会读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是通过符码对诗词进行解读,而在前五讲中,温庭筠的词应该是很适宜用符码的方式去进行解读的。

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感发力量。

我以为,感发,就是通过所读到的诗词中的物,事,情,然后联想到其他的内容,可以是事,物,但更多的是情,通过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表现情感的词眼,从而我们也受到了感染,得到共鸣,用这样的一种形式去理解诗词,既走近作者,又走近诗词本身,而更重要的,也是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这里,主题帖中包括唐宋词十七讲本身反复提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忘掉作者,忘掉作者的经历,身世,真正走进作品,理解作品,这在以前的课堂上是很少有的。

因为,凭经验,讲解作品时,往往会和作者的身世,生平,情感等联系在一起,从而通过理解作品来理解作者,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个时候,以为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真正的理解作品,现在,我感觉自己走错了方向,如果是那样的话,就仅仅是为了理解作者而去读作品,反倒是忽略了作品本身,而同时也就让学生失去了从作品找到自己的感受的契机。

在作品里,只有作者,而没有自己,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现在,我明白了,理解作者固然需要,但实际上更重要的还是作品本身,以后,我会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先试着自己去解读诗词,抛却作者,只有作品。

我从小就开始读词,但词对我而言依旧是艰涩的。

我看词就如同雾里看花,美则美矣,却美得懵懵懂懂。

在我眼中老师所讲的词,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

即便在很凑巧的情况下对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微领悟却也说不出,道不明其中的真意。

而词中隐含的词人本身的形象更是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

这些都让我对词望而却步。

词中的世界我不得其门而入,难以窥见其中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唐宋词十七讲》,大致有几个重点:一是介绍每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二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三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四是结合了一些西方理论;五是冀望能传达出来一种感发的力量,感受到词作的生动的美感。

此外作者还对词与诗做了初略的比较,对词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分析解释了王国维先生对词所下的定义,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扩,词之言长”。

这本书所面向的是广大的诗歌爱好者。

“内容深入浅出,融贯中西,独造精微,自成体系。使人读之可以温故,可以知新,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评赏获得更多的感悟与启发。”

迦陵先生在讲述韦庄的《菩萨蛮》中说道,一个美好的遇合是值得珍重的一件事情。

对我而言邂逅这本书便是一桩十分美丽的遇合。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深藏闺中的杜丽娘,需要有人将我们领进那个姹紫嫣红的花园。

对于我而言,叶嘉莹先生就是一个领路人,她似是为我推开了一扇虚掩的门,向我呈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面对春光如许,良辰这般,由不得你不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在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那些曾经隐没在黑暗中的人,那些柔情似水,似曾相识的人们穿越千年光阴向我徐徐走来……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溢着温暖与热情,我想是因为作者的热忱与真心将词的生命力引发出来,唤起了我心底久违的感动。

这本书给了我多方面的启发,有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唐宋历史读后感篇四

词,是复杂的。没有叶嘉莹老师的讲解,可能词,对我来说就是不经意打开门看到郁郁葱葱的大山。它那么美,我很惊叹。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座山里的蜿蜒曲折,山上树木品种之多,每棵树上的枝丫都看着很自然,却又是作者经过精心安排后的一番美景。

所以,只要你想读,你一定能在里面找到些什么。哪怕是共鸣,哪怕是偶得一句你一直想表达却无法表达的心情,但你发现原来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说出了其中的感觉。这些遇见都太奇妙了。

当看到“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你是否想到了你自己在工作中流失的时间,拼命追赶的这些年,回过头来也就这些“蝇头利禄,蜗角功名”而已。

当看到“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之时,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宇宙之间的唯一真实——长逝无回的真实。

遇见词,像是遇见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还是想以周颐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希望自己也希望有人能不要忘记了古人的.这份心。

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

唐宋历史读后感篇五

当然,除了词能体察作者之外,最迷人的还是词的本身。在一首首词中,你似乎能看到很多古人特有的志趣。有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处士,隐居杭州孤山。终日养鹤,侍弄梅树。把梅花当做自己的妻子,把白鹤当成自己的儿子一般。隐居山林,孤独终老。要是,放到现代,大概会被所有人所耻笑和诟病。古时候的这种古道仙风,在现如今可能已经鲜有见到了;古时候的那种艺术才华,在现如今我认为已经无迹可寻了。虽说,现如今也有人写,但总觉得缺点味道。那种从童年时代的氛围到长成后的环境,都与从前不同。很难再创从前的高峰。仅能从这千百年前的诗词歌赋中略感一二了。

在这些词面前,我看到了古人一颗颗鲜活跳动的心。他们似乎有着对这个世界和宇宙万物的善感之心。周颐在他的《蕙风词话》中说道:“吾观风雨,吾揽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他们就是有这种强大的感知力,见到花能看到花后之情,看到水能想到流水之意。在他们眼里,一草一木,一个天晴下雨,或者一次暂别和相聚都是生活的情趣所在,处处都是他们的生活理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