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四十自述读后感(实用5篇)

四十自述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7 03:01:34 作者:翰墨 四十自述读后感(实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一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胡适先生的自传,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四十自述读后感,欢迎阅读!

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

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

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

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

“十年的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

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

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

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

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

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

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

母亲原是不识字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

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教母亲认字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

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

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

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

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2岁的胡适,能用得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除了学识广博,说明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人”。

这种素质,是当今的少年人所极度缺乏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的精髓之一。

可惜,目前被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所忽略,太遗憾了!

18岁、还算是中学生的胡适,喝醉酒打了巡捕(警察)。

他能自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不“玷辱”供职学校的名誉,猛然自省,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令人赞叹!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有的要父母千里迢迢,前往学校附近租屋“陪读”,有的要吃妈妈乘飞机送去的饺子……如此反差,真是天壤之别了!

胡适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资和勤奋之外,无庸置疑,家庭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要归功于他那位伟大的母亲!在近百年前,一位没文化的年轻寡妇,能将一个生活在农村孩子,教育培养成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杰出名人,北大教授、北大校长,中国驻美大使,参加联合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应该说,这位“英雄母亲”为中华民族做了一桩功德无量的美事!

人们在赞叹胡适的同时,自然会思考:当今的教育,是进步、还是“负进步”呢?

这几天我读完了胡适先生的.自传《四十自述》,颇有感触……

我觉得这个传记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来进行解读。

(1)家庭教育

如果说胡母对胡适的人格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胡父则对胡适的思想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四十自述》中,胡父“很受了程颐、朱熹一系的理学的影响”。

在胡适看来,胡父留给胡适的思想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遗传,一方面是他留下的一点程、朱理学的遗风。

其实,还有一方面的影响最关键,那就是被胡母冯顺弟奉若“圣旨”的胡父留给胡母的遗嘱: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

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是胡父自己编的有关做人道理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

胡母在胡适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的典范。

她“气量大,性子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对胡适,她管束极严,是胡适九年家乡教育的总策划、总训导。

胡适对她的评价是:“如果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其实在现代社会也一样,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胡适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现在我国的子女教育,无论是理性认识还是实践操作,都具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2)学校教育

在上海求学的时光胡适的成绩一直很优异,一年升了四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到后来还成了学堂选派去参加上海道衙门考试的四名佼佼者之一。

在这期间,受到梁启超先生思潮的影响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之”这也是胡适取这个笔名的原因。

新时代的青年很大程度都受到了梁启超的思想传播影响,这也唤醒了很大一群时代的先锋,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

正是这个浪潮给封建落后的旧中国一个极大的抨击,思想上改变原有的闭关锁国,开辟新的道路。

(3)社会教育

胡适的家乡是一个社会的习俗、婚俗、信仰习俗、游艺民俗等经过世代传承,既具有大中华的背景特色,又别具浓厚的徽州地方特色。

最典型的是在他对自己从拜神到无神这段的描述。

当时是佛教盛行的时代,胡适的家乡徽州也不例外。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胡适受到了一些程朱理学书籍的影响,渐渐地从一个拜神者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可见书籍对人的思想的作用,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勤读各种书籍的原因。

此外,这也不得不使我们谈到信仰这个话题。

我们相信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

信仰可以使一个民族更加团结,也可以使这个民族的每个人民都有一颗宽容之心。

其实,很多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都可以由信仰来解释:如果那些路人都信仰佛教,都相信广积善德,下世会有好报,那么“小悦悦”也不会被视若无睹;如果我们都信仰伊斯兰教,都相信多做善事,死后就会上天堂,那么会有一些人会为一大群人的幸福奉献出自己的幸福,会为一大群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去犯罪;如果全世界人民都信仰基督教,都相信自己有罪恶感,都应该团结,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发生。

当然,唯物主义者所谓的“信仰科学”不在这个范畴。

而且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强大的思想体系,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没被指定其是邪教之前都去信奉它,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

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

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着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

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叙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

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

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着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

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出入。

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

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着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

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着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

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二

记得我第一次讲到“白话”诗歌 ,对胡适这个大人物 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偏爱 自我 性的解读了那首《两只蝴蝶》,殊不知,这首看似简单易懂的诗歌对于中国母语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 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定的信 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这首先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 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须要提起他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不仅恪守着丈夫胡铁花 对于胡适的最终“遗愿”,但更多的成为了胡适教育 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认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我不想过多涉及胡适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历史自有它判断的标尺,谁对谁错可能再过一百年才会有相应的印证。

在我看来,胡适虽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经典和诗词 歌赋中汲取营养,但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他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经典书籍,而是把文学领域拓宽到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他所思考的是不仅仅是老庄的哲思,诗歌的韵脚,小说的通俗,他所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生命 群体,是当下国人语言文化的退缩与改革的问题,这样深刻的远见性,相信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他能够从深远的经典文化中抽身,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可能改变的情况 下,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文言”已经不适合当下历史发展的浪潮,并且大胆有力的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语言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的深刻言论,可见,他的文学改革的思想是极具超越性又与时俱进的!

当然,胡适应该感谢 和他一起留学 的朋友,正是他们的不解和批判,才成就了孤立的伟人,才让他更加坚定的走上了文学改革的道路,写了《尝试集》,并且在众多友人极力反驳的情况下,踽踽独行,用“白话”创作诗歌,也正是因为他对“白话”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不然,我们可能依然操着文白夹杂的口音习惯,继续在死文字,半死文字,活文字的怪圈里原地踏步呢吧!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三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十自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胡适先生的童年是十分幸福的。他与别的小孩不一样,在童年时期胡适便跟着母亲接触教育。母亲为人处世十分令人敬佩,这也使得胡适养成了温文儒雅的性格。这可以从书上的.一句话体现出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这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在书中,与胡适先生一起在上海留学的朋友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正是因为他朋友不合理的批判,才会使得胡适先生更加坚定文学的改革。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也有许许多多像胡适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在现代人民早已习惯的生活里,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尽管他们知道这可能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误解。

但是在这不断创新的世界中,我们得需要学会“辨别”。不能盲目地相信新生活、新方式,得学会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灵活应变。

好友之间的行程安排、班级里的纪律规章都是一种“新的改革”,也都需要我们参与,提出质疑,这才能是一个正常的规则。

总而言之,每一种新的创造或发现或出现时,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感谢胡适先生的正确观点和发现。这才让我们从拗口的文言文中解脱。不得不说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四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四十自述》

首先是自序,胡适先生介绍了写作的由起,他感到中国最缺乏传记,为此到处去劝身边的老朋友写自传,大家也都答应,可却迟迟不敢下笔。岁月无情,命运多舛,林长民、梁启超想写却死于战乱,英年早逝,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胡适先生怀着抛砖引玉之心,开始写这本《四十自述》,以开启自传风气,其最根本的考虑是“给史料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他因读书从拜神到信奉无神的经历。范缜说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而没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当胡适先生看到这句话,还高兴得直跳,从此以后成了一个信奉无鬼无神的人。这要放在现在的科技时代,好像it’snotabigdeal(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当时是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啊,在一个村落之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想法,还敢叫同伴一起去拆神像,真可谓是惊世骇俗,这也为他的一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在当今社会,迷信似乎已经远离,可愚昧还在我们心中徘徊,我们不拜神了,却拜气功大师、养生专家,开始煽动谣言,盲目从众。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胡适16岁的时候与同学们经历公学风潮,勇争本属于学生们的权利;17岁就发表几十篇文章启发民智;20岁就开始……反观自己,这十余年来,脑子里装了什么,又想着什么?我不禁为之汗颜。

所以,要想成就自我,还须从改装大脑开始,每天想着普渡众生,你就能立地成佛,每天想着柴米油盐,你就只能平庸度日,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生活方式不同,境界就分高与低!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五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著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叙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著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出入。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著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著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以下文字摘自胡适读书会,基本上表达了我想要说的话。但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想,我对内容做了修改。

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不但是认识传主的主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传记文学的名篇。在传统将断未断、中西思想交汇、社会有一定自由度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就像流星雨一样,瞬间照亮暗夜,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回想那炫目的光华了。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写的,前六篇发表在《新月》,叙述了胡适母亲的订婚、自己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官费出洋留学的经历。作者本来计划从四十年中挑出比较有趣味的题目,写成小说式的文字,这一计划得到了徐志摩的热情赞许,但是胡适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字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的体裁,挥刀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因为是胡适自己的亲历历史,过往的种种,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胡适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就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自传往往是拉近传主与读者距离的最好媒介。

胡适先生不是忽然之间成为胡适先生的,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经历,加上他的天资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学人的不平凡。我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故事,以此鼓励自己:他们也是平常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四十自述》讲的都是平凡事,亲切、平实、情感真挚、笔调淡定,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心路历程,《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读的。哪怕是为了享受汉语的阅读美感,《四十自述》也不会让你失望,胡适先生散文写作的特质在这篇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充沛却不过分,文字平实却耐琢磨,可以说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同时,想要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酥油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
  • 10-07 最新荒野求生读后感(大全10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荒
  • 10-07 卓有成效的管理读后感悟(优秀10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感悟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
  • 10-07 中职生回乡自我鉴定表格 中职自我鉴定(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 10-07 2023年不朽读后感(优质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
  • 10-07 2023年幼儿绘本怪物读后感 怪物大师读后感(精选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 10-07 好句读后感一共(大全7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2023年读鲁滨逊漂流记心得体会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精选8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
  • 10-07 火之书演员表 冰与火之歌读后感(实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
  • 10-07 隐形的父亲的读后感(优秀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