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历史学读后感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模板8篇)

2023年历史学读后感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3-10-14 13:40:27 作者:雁落霞 2023年历史学读后感 历史学著作读后感(模板8篇)

发言稿的写作需要充分调动发言者的智慧和创造力,以便能够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发言稿在撰写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要尽量避免出现啰嗦和冗长的句子,保持语言的紧凑性。随后是一些著名演讲者的发言稿范文,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给您的演讲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历史学读后感篇一

刘平兄发来这篇座谈话记录稿,要我谈点读后感,我拜读之后,感触良多,不过,要把想说的话都写下,必病累赘,故只谈一点希望不算题外的话。

不知从何时起,“历史人类学”,好像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幽灵,在中国史学这个深潭的水面上,搅起了一点不大不小的涟漪。中国史学界好像比较喜欢讨论什么“学”的定义,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每次开社会史学会年会,都会有“什么是社会史?”的讨论,到最近几届,这种讨论终于沉寂下来了,但“什么是历史人类学?”又成为新的话题。正如振满兄在这个座谈会上说的,我们不小心用了这个标签,但自己其实并不清楚,也没有兴趣弄清楚,应该如何定义历史人类学。之所以选择这个标签,只不过是觉得自己做的研究,有那么一点历史人类学的味道罢了。我们编了一本刊物,取名《历史人类学学刊》,正因为我们不愿意下定义,所以没有写发刊词,而是先后刊载了张小军、黄应贵、庄英章三位先生谈“历史人类学”的文章,主张各异,目的也是想表明我们的立唱—所谓的历史人类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实践。《学刊》已出9期,刊出的论文和著作评介,其风格之纷纭,恐怕读者是不难看出的。

至于为何要用这样一个标签,那非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有偶然的机缘,也有个人的兴趣,有学术的理路,也有治学的传统。这些,在萧凤霞、郑振满、丁荷生等人的发言中都涉及到了,我不再多谈。想多说几句的,是振满兄提到,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都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基础,同时也都有人类学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影响,的确是不应忽视的。近年来有关历史人类学的议论,制造了一种印象,好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或对话,是一种新潮。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类学从一开始就和历史学结合得非常紧密,而中国现代史学的建立,也从一开始就深受人类学的影响。大家都知道,1920年代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大学创办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就是把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放在同一机构中的。解放后中山大学历史系中的著名教授,全部都有包括人类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的学科背景。这些学术渊源,对我们有非常深的影响。今天,大家讲到历史人类学,就会同田野调查、区域研究或社区研究等等联系起来,其实,这些也不是什么新发明,刘平兄在发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遥先生的田野调查,就是我们非常敬佩的。《历史人类学学刊》在去年专门刊载了当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华北开展田野调查的贺登崧教授的一篇旧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们现在提倡的`田野调查,前辈学者已经有非常好的实践,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我们在八十年代中期与人类学家合作开始在乡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激励我们的,不正是顾颉刚、容肇祖这些史学前辈当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广东的东莞考察的身影吗!

近来我常常想,为何大家会产生这种把所谓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视为新东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尔敏先生的《20世纪非主流史学和史家》一书时,好像明白了一点。在学术的社会里,也许有一两种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则被视为“非主流”。在“非主流”没有进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学者视线的时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进入了视线,就可能被视为新潮涌来,然后会产生“新潮”是否会成为主流的疑虑。其实,在学术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这个“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随意泼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脉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学术之“流”的格局,应该像珠江那样,尽管地理学家可能会定义哪条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实际上,珠江水系并无主流支流之别,几条江河并没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难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错,互相混合,最后还是分流入海。如果我们能够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样那样理解学术之“流”,那么,很多争论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后,我想用两句也许是老生常谈的话来归纳我的意见:我相信“史无定法”,但一定要“学有所本”。

历史学读后感篇二

我卖了这本《中国历史故事》,我爱不释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战争、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样。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记得在去年的暑假,我到乡下大姨去玩,那时刚好是西瓜成熟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饭,过了一会儿,大姨端来了一盘西瓜,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姨问我:“千,吃完西瓜要不要跟我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太好了,大姨我们来比赛,看谁摘的西瓜最多!”我高兴地说,“好啊,我是不会手下留情的!”大姨笑眯眯地说。我便快速地把西瓜给吃完。过了一会儿,我就背着个大竹篮跟大姨一起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到了瓜地,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地里的西瓜,还没有开始摘西瓜,我就汗流挟背了,“千,快来摘西瓜呀,我们还要比赛呢!”大姨在瓜地里喊着。

历史学读后感篇三

1、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见如故)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景生情)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瞻远瞩)

4、明月何时照我还?(背井离乡归心似箭)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似海情深意重)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水天一色)

7、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变幻莫测)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光明媚)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笔头生花)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迹罕至)

11、千里江陵一日还。(一日千里)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资料

(死不瞑目)

13、・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绝处逢生)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舍己为人)

1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迹罕至、万念俱灰)

1危楼高百尺。(琼楼玉宇、临危不惧)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点点滴滴来之不易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怜香惜玉)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好高骛远)

5明月何时照我还?(衣锦还乡)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无情(情深意切)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烟波浩淼、欲哭无泪)

8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恰到好处)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独辟蹊径)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能生巧)

1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人迹罕至、万念俱灰)

12千里江陵一日还(归心似箭)

历史学读后感篇四

以“读”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读书种子]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读书三余]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读书君子]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读书得间]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读不舍手]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读”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徒读父书]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熟读深思]反复地阅读,认真地思考。

[书读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胜读十年书]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悔读南华]《南华经》即《庄子》。比喻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

[百读不厌]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读”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折节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映月读书]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十年读书]指长期努力于学业。

[三余读书]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

[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刺股读书]比喻刻苦攻读。

[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原意是独自学习,而不与别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闭户读书]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读”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历史学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是著名学者葛建雄先生一本科普著作,目的是告诉读者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已经不知道是哪一年买的了,一直在书柜中吃灰,假期出游想着路上要看本书就顺手拎起读了。

由于是科普著作,书写得浅显易懂,但逻辑严谨,重点突出,分四部分将历史学的相关基本知识条分缕析介绍的清清楚楚。读完全书不但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纠正了一些错误认识,而且对历史学本身有了较系统的认知。

除了收获具体历史知识以外,在方法论层面,作者走出庐山的提法让我感触颇深。在葛先生看来,走出庐山是指观察一个大的事物,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小范围内,需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这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之所以用走出庐山来借代,是因为苏东坡那首著名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人在山中,他的视野是有限的,而且由于所处地位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印象也会不同,而且只能是一个局部,难免片面。葛先生认为,对于历史研究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保持一定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才可以摆脱功利的羁绊、政治的束缚和视野的局限,从更广阔、深入、超脱的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历史。因此研究历史必须要有大眼光:从纵向看,应该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观念;从横向看,应该把小范围的历史放在大范围中考察,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世界的范围内来考察。

葛先生强调研究历史应当走出庐山,其实何止历史,做事做人难道不都应当走出庐山么?因为无论做什么事都存在深陷其中而不能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所以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说。当局者庐山之中也,旁观者走出庐山者也。因此做事时不能仅囿于具体事情本身,而应而努力跳出对象层面,从更高层面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将问题看得更清楚,才能做出更为适当的决策。做人也是一样,那些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的人,其实是迷于自身而不知,这样的人不能从长远、全局层面看问题,格局被局限在较低的层面,在遇到选择时往往目光短浅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此是难以成就大的事业的,所以做人要有应当有大格局,也是这个道理。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只不过是一瞬间,看无数英雄起浮落沉,叹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常读历史可以使人更加清醒,更加豁达,能从更高处俯瞰人生的得失。走出庐山,也就是走出局部走出狭隘走向全面和更高层次。读史需要走出庐山,读史更有利于每个人走出庐山,这也正是它使人明智的原因之一吧。

历史学读后感篇六

首先,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便是向我们传递了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便是求真二字。然而短短两字,历史上又有多少史学家能真正做到。即便是太史公,也会在高祖刘邦出生时附上神话色彩,而圣人孔子,更是首创“春秋笔法”,在对事件人物的描述中夹杂个人的主观判断。好人、坏人在以纪传体为主流的中国史学中似乎一目了然。葛氏对于历史的定义便是“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历史终归是人记录的,只要是人,就难免带有主观的个人情感,因此还原历史的真相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求真便变得十分困难,但“真实的历史依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离开了真实,史学就没有任何价值,”这是我们历史研究者的职业操守,是我们这个学科的灵魂,也是本书的核心。

其次,葛氏主张将历史运用与历史研究区分开来。而在如今这个功利至上的社会,大家所谈论的几乎都是历史的作用,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政治宣传?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拉动地方经济?还是通过考证古代疆域的归属使我们在争议边界上的争夺上占有先机?葛氏认为这些都是历史运用,“古为今用追求的是现今的实际效果,一旦历史学家将历史研究的目的局限于此,那就非常危险了,将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作为评判历史研究价值的唯一标准,历史研究就会变成某些利益集团或观念服务的工具。”而其实真正的历史研究现实价值非常地小,它可能是对某个历史人物死因的调查,也可能是对某人生卒年月的考证,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它却训练了研究者发掘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本书向我们传递的第二个观点,历史研究是单纯的,不应该受政治、经济等其他因素的捆绑。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述论稿》中就指出“后世往往以成败论人,而国史复经胜利者之修改,故不易见当时真相”。就像你研究王莽,用的材料却是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那浓厚的主观色彩自不必说,自然做不到客观评价。而葛氏在文中也提到,中国史学存在着“重判断,轻计量”的缺陷,史书中一遇到灾荒便是“十室九空”之词,而一遇到丰年,便是“人口倍增”,葛氏认为这些都是文学性的计量词语,如果真的以此为计量数据进行统计那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

感谢葛剑雄教授用文字为我们上了这么丰富的一堂历史学普及课。这对于非历史学科班出身的我来说是大有收获的,希望未来三年的我能不忘儿时初心,在厦门大学潜心学习,将历史学变成我一生所热爱和忠诚的事业。

历史学读后感篇七

寒冷的冬日,独坐在五楼会议室享受宁静的读书时光,恍然间仿佛回到了大学校园里的图书馆:手捧一本书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这份独品书香的喜悦比书籍本身还让人沉醉。

读罢《万历十五年》,赞同作者的大历史观: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作者从万历皇帝、位极人臣的张居正、申时行以及一代名将戚继光等人着笔,以万历执政第十五年为引子,抽丝剥茧,通过这些人物命运的.变化,揭露了明朝乃至几千年来中国的官僚体制。这个体制中,帝国真正的主人是庞大的文官集团,天子不过是国家机构运行所需要的产物。国家一项政策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如若有冲突,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比如立喜爱的幼子为皇太子。这让我想到《沧浪之水》一书中的主人公,从小科员一路升为厅长,总以为地位越高受得约束越小,其实不然。

千百年来,这个体制的运行没有法制作保障,靠的是道德的力量来约束,导致弊端重重。道德至高无上,但它终究代替不了法制。像读书会的运行便是同理,有了“一月至少读一本书”的铁轨约束,大家读书的效率显然更高。对我尤为如此,虽然我有一颗疯狂热爱读书的心,却总是诸事缠身,没有读书的时间。今天“迫于群规”,足足抽出一下午一晚上的时间读完了拖延一个月的书。几十人的读书会尚且如此,庞大的国家机构呢?道德的力量显然远远不够,期待我们的法制越来越健全。

历史学读后感篇八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摘自网络)

万历皇帝未满十岁时即位,由于年轻的皇帝尚不能做主朝政大事,张居正便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万历皇帝本也想励精图治,做一个明君,但在他无比崇敬并委以重任的张居正被朝中众臣上奏弹劾,无奈罢官,死后又遭清算以后,这位皇帝便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另外,立储问题上,他和大臣们也是意见相左,他想废长子常洛而改立皇三子常洵,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极力反对,只好作罢。立储**过后,这位皇帝意识到自己只是名义上的皇帝,看似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却最终还是没有实权,他对自己皇帝的生活充满了失望和不满,此后愈加不理朝政,便有了历史上的“万历怠政”。

张居正和申时行都是辅佐万历皇帝的内阁首辅,但两人的政治主张却截然不同。张居正任首辅时,权力极大,推行严苛的制度,对明朝的发展是有一定推动作用的,但也最终引来了大家的不满,于是他遭弹劾,甚至死后还被清算。申时行大概是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他是比较温和的。申时行采取的是中庸之道。他的政治目的仿佛就是化解矛盾,使国家朝廷处于一个看似平和的稳态中。但他所营造的稳态实则脆弱不堪。他的最终结果虽没有张居正那么悲惨,但他也被弹劾罢免了。

我觉得《万历十五年》中向我传达的主要观点是:

首先,关于明朝,很多人都知道,明朝的党派之争,尤其是文官之间的争权夺利,是明朝没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本书从不同人物的角度都对党派之争加以解读,把这一问题剖析得还是比较透彻的。

再者,作者一直在说明,事物是有阴阳两面的。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海瑞是众所周知的清官,刚正不阿,但他却并非那么有政治才能;张居正推行节俭的作风,但自己却贪腐荒奢;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范围内,他仍是儒家的信徒。万历皇帝、戚继光、申时行等人均是如此。可以说,这本书写的是历史,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十分精彩。

还有一点,国家缺乏法令和制度,大小事情很多是依靠道德礼仪的限制和约束。万历皇帝是一个礼仪的象征,很多仪式都繁琐而只起到精神上的作用。在一种社会形态中,道德的标准历久不变,但把这些标准付诸实践,是需要与不同环境时代相适应而有所变通的。

相关范文推荐
  • 10-14 2023年购销合同必备条款(汇总8篇)
    通过竞业协议,公司可以有效避免员工转投竞争对手带来的商业风险。以下是一些优秀的租赁合同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购销合同必备条款篇一乙方:宁波市新庄物流有限公司甲
  • 10-14 最新餐饮部年度的工作总结 餐饮部年度工作总结(优质14篇)
    顾问工作总结是我们向领导和客户展示我们的工作成果和价值的重要材料。阅读团委团支部工作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总结报告的写作风格和结构。餐饮部年度的工作总结篇
  • 10-14 2023年国庆节简报内容 国庆节活动简报(精选14篇)
    人生是一部渐进的电影,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更好地定位未来。一个好的人生总结应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和计划。以下是一些关于人生的名言,让我们一起
  • 10-14 2023年生产车间员工总结报告(通用9篇)
    开题报告需要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以明确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以上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报告范文,如果你有更多的需要,可以联系我们获取更多资源。生产车
  • 10-14 综合测评个人总结(优质5篇)
    学期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所学内容,发现不足,并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下面是一些考试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综合测
  • 10-14 元宵节促销活动广告词 元宵节促销活动策划方案(优秀8篇)
    环保意识的提升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环境负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环保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元宵节促销活动广告
  • 10-14 2023年春节期间自查自纠报告(汇总8篇)
    实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下面是一些实践报告的范本,这些范本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主题,可以为大家提供
  • 10-14 2023年开展国际禁毒日活动总结报告(汇总16篇)
    辞职报告的撰写应当真实、诚恳、客观,同时避免使用过于负面的言辞或指责。尊敬的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开展国际禁毒日活动总结报告篇一在“6.26”世界禁毒日来临之际,
  • 10-14 2023年浸润书香点亮人生演讲稿(模板7篇)
    英语是现代科技、商务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好英语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在写征文之前,可以先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了解一下不同写作风格的特点和魅力。浸润书香点亮人生
  • 10-14 最新科室主任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大全8篇)
    在医院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教训。以下是团日活动的录音和视频资料,让我们一起回味美好的时光。科室主任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一一年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