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李璟浣溪沙教学设计(优质24篇)

李璟浣溪沙教学设计(优质24篇)

时间:2023-11-26 15:50:47 作者:字海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以下是几份经典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借鉴。

李璟《浣溪沙》教学设计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课文说明:

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

李璟《浣溪沙》教学设计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一.作者简介: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

附录:文学鉴赏。

开端“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述语,便已经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即“荷花”亦称“莲花”,后两者较为浅近通俗,而“菡萏”则别有一种庄严珍贵之感。“翠叶”即“荷叶”而“翠”字又传达了一种情感上的珍美。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销”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一“残”字,则诗人虽未明白叙写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对如此珍贵芬芳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次句继之用“西风愁起绿波间”,便是写珍美的生命在充满萧瑟悲伤的环境中重现。“西风”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萧杀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绿波间”,便造成多种不同的联想和效果:一则就人而言,满眼**,使人想见其一片动荡凄凉的景象;再则就花而言,“绿波”原为其托身之所在,而今则绿波风起,当然便更有一种惊心的悲感和惶惧,故曰“愁起”。“愁起”者,既是愁随风起,也是风起之堪愁。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韶华”一般指“春光”,伸引为青春岁月。这里的“韶光”后紧跟“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时节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间年华容色的憔悴。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无限深重的悲慨。

此词前半阕从“菡萏香销”的眼前景物叙写下来,层层引发,直写到所有的景物时光与年华同此凋伤憔悴的下场,并与“韶光”“不堪看”做结,呼应了开端的“菡萏香销”“西风愁起”的景色。

词的下半阕,过片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对前阕的呼应。前半阕景中虽也有人,但基本上却是以景物之感发为主;下半阕则是写已被景物所感发以后的人之情意。“鸡塞”者,鸡鹿塞的简称,原句出自《汉书·匈奴传下》:“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因此后人多用“鸡塞”以代指边塞远戍之地。全句寄托着思妇之情,因而才有着“细雨梦回”的情意。

“小楼吹彻玉笙寒”中“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方能体会到“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这一种意境,一直到“多少泪珠何限恨”,方将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以极为质直的叙述一泻而出,正好像引满的弓箭,一举中的。然而一发之后,却又戛然而止,把文笔一推,不复再作情语,而只以“倚栏干”三字做了结尾。遂使得前一句之“泪”与“恨”也都更有了一种悠远含蕴的余味。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

《浣溪沙》教学设计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浣溪沙》教学设计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

文档为doc格式。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2、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夕阳西下几时回。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诗词赏析。

赏析上片: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

李璟《浣溪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为:

1理解词意,会赏析名句。

2能感情朗读并背诵。

3体会本词的伤春怀旧情进而领悟应惜时,珍惜现在我们拥有的。

重点:理解,背诵。

难点:赏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两座不朽的丰碑,也是文学百花园中最绚丽的奇葩。今天咱们就撷取一朵来细细观赏。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放声读,看这首词写了哪些景?

2诗言志,词言情,晏殊想通过这样的景来抒发怎样的情呢?(通过解读来回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老师示范解读上阙。

2学生解读下阕。

3小结上下阕内容情感。

4解读后赏析名句。

5师范读后感情朗读。

6背诵。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拓宽主题:应惜时,珍惜身边拥有的。

五作业:拓展阅读,丰富积累。

2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李璟《浣溪沙》的教学设计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2、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夕阳西下几时回。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诗词赏析。

赏析上片: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

文档为doc格式。

《浣溪沙》教学设计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导入。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李璟《浣溪沙》教学设计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和。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晏殊是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它选自。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浣溪沙》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1课时。

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幻灯片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幻灯片出示总结)。

3、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

全体学生初读全词: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

四、整体感知全文:

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

1、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幻灯片提示)。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阙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布谷)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阙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幻灯片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全体、个人朗读全词。

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出示幻灯片)。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出示幻灯片)。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出示幻灯片)。

九、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出示幻灯片)。

十、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出示幻灯片)。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一、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二、拓展练习:(出示幻灯片)。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习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近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宋词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浣溪沙》教学设计

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三、学生体验,指导赏析。

【赏析一】。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赏析二】。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赏析三】。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上片写景,也写人,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缫丝车缫丝的声音,又看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

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平易朴实的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四、学生品味,指导改写。

1、我独自漫步在枣花铺满了乡间的道路,一阵清风徐来,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满树的枣花,枣花扑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上,我听到了轻微的落花声。整个村庄飘散着甜腻的气息,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觉得自己真的喝醉了,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加上太阳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现在的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进入了一个山村,我在满村“吱吱扭扭”的抽丝缫车声响中,我听见有人吆喝卖黄瓜的声音。我来到一户农家前,试着敲门去讨碗水。在敲门时,我隐约看见,远处飘逸的柳树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3、你看,枣花仿佛迫不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会,衣巾上沾满了枣花,美极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么声音。如此悦耳动听,哦!原来是缫车飞快的转动的声音,飞快转动的缫车如一个失了控的转盘。

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绿意在大地上覆盖着,像一件华丽的翠衣,一派凉意。农民在田地中来回穿梭,只见一顶顶斗笠在穿梭。一棵古老的柳树下,一位农民穿着粗布衣,正卖着一条条黄瓜,那黄瓜一排排整整齐齐,个个肥身材,黄瓜上还顶着一个下黄帽呢!人们围着那颗古老的柳树挑着入口爽脆的黄瓜,不一会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高兴的喝几口酒,酒后,双眼开始打起架来,路还有那么长,现在只想好好的睡上一觉。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空中,喝完酒后,觉的嘴渴得裂了条缝似的,难受极了。不意间,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间农舍,我犹豫地走到农舍前。正直丰收年,人们都到乡间劳作去了,这家可否有人呢?我太渴了,于是,我决定试着敲敲门,但愿里面有人在。

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装的官员,他就是苏轼。刚到这里作知州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祷后终于下了雨,现在他就城东谢神去!他正赶路时,突然听到了簌簌的声音,原来是枣花轻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这说明春旱终于解除了呢,今年枣子一定丰收。苏轼一笑,不禁放慢了脚步,放松了心境,这才听到耳畔传来“吱吱呀呀”的缫丝车声,他侧耳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继续赶路吧,看见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农民坐在古老柳树的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此时行人并不多,卖主也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斜依着柳树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点小酒,苏轼不由感到了阵阵困意袭来。天气炽热,二十里的路程显得是那样漫长,无法午睡也罢了,偏偏日头正晒,他渐渐越来越感干渴难耐,此时他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还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讨口茶来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山间的农家院落。于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门,心情却忐忑不安:正值农忙时节,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终于,有老妪来应门了,他用谦和的语气请求。接过百姓双手捧上的一碗清凉的井水,这位太守一饮而尽,困倦、渴望顷刻间变成了喜悦与满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这个热爱百姓、为民谢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五、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让学生学习阅读与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诵、理解、品味、联想、反思是欣赏词的基本过程。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一、导入,学习古诗。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五、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

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

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4.《浣溪沙》中“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了苏轼什么样的写作风格?

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西水东流,而苏轼所写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现今的浠河,此河发源白莲河(解放前称“百里险”),在清泉寺的东面,自东向西流经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镇境内)至兰溪入长江。这是地理环境的实写。其二是,过去人们写人生易老如东流之水。今观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吗?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从这些可看出“东坡词,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编《唐诗宋词》学习材料)。不仅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民间遗风,也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5.苏轼的《浣溪沙》引经据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词中的“白发”、“黄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西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诗是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失,调子比较低沉。苏轼这里说不要徒自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里是引经据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没有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阕“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从而使词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6.小结。

《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五、课堂练习。

课后练习:对对子。

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四。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古词《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

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实月亮或月光还表达(苦闷、孤独、惆怅等)等感情。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玉宇(yu3)。

朱阁(ge2)绮户(qi3)。

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1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

学生齐读小序。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

2苏轼为何在这时会怀念他的弟弟呢?

苏轼和他弟弟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这足以证明他们兄弟情深。他们的书信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明确: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三)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四)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思考问题:联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明确: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明确: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小结: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下阕呢?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感情。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五、小结:

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六、归纳小结。(板书)。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1、作者。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够熟读成诵。

3、借助注释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体会词中所表达的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理解词句意思,从词中体会作者的面对困难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激趣导入。

1、导入:古诗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只有跟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才能寻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今天学习的是一首词,其实,我们之前也学过一些词,你还记得吗?(生说)。

生:忆江南。

生:渔歌子。

师:那么对于词,你了解多少呢?(生说)。

师:大家知道的还不少,是的,词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浣溪沙”就是词牌,而“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就是这首词的词前小序,我们再看,“山下子规啼”就是这首词的上阕,也叫做上片,“谁道唱黄鸡”就是下阕,也叫做下片。

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

3:课件出示: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也叫“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出示学习要求,检查预习。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

2、师范读。

3、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再齐读本首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生:上阙是写景。下阕是抒情的。(板书)。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生自读、指名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

师:自由读上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对子交流)。

生自读、指名说。

引导:这景色美吗?那就让你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生慢读。

师:假如让你们闻,你会闻到什么呢?(生说)。

师: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闻到了。还有吗?

师:好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再读。

四、拓展补充,深入诗人内心。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生说)。

师:那苏轼呢?他看到这样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课件呈现资料。

师:这种情况下,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心情?(生说)。

师:是的,你能读出哀愁吗?(男女拼读)。

师: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生:苏轼珍惜时光,他说,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是的,珍惜光阴,你能说说珍惜时间的句子吗?(生说)。

师:与其叹白发,唱黄鸡,还不如——。

生:还不如看风景。

师引读,“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他还不服老。

师:是什么让他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师:溪水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有诗为证:一江春水——生:向东流。

师:这条溪是自东向西流的,是条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下阕)。

引读: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生朗读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能说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吗?(生说)。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我们今天的词牌名其他词人也写过,比如:课件呈现: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生自由读。

师:还有将近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这个校园了,面对“离别”,你会留恋什么呢?(生说)。

师:离别总是哀愁的,张老师,还是想让大家多一些乐观,时间过的总是很快,40分钟就这么过去了。下面就是展现自己的时候了。

师:试背诵。

四、作业。

上阕——写景{兰芽短浸、松间沙路、潇潇暮雨、子规啼鸣}借景抒情。

下阕——抒情:乐观的人生态度。

初中古词《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

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2、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五)理解诗意。

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

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

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

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六、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

七、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师补充:“事实上,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八、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1、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启发。

2、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十、布置作业:

1、背默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李璟《浣溪沙》文学赏读及读后感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1课时。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1、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2、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注释等方式理解全词内容。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难点。

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今天学的是词,以前大家接触到过哪些词?

师:今天要学习的是苏轼的《浣溪沙》,苏轼的轼常写常错,看老。

师范写。齐读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怎样演绎那份美丽的哀愁。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读读全词,做到字正腔圆。

生自读请个别生读纠错男女生读。

师:同学们已经达到了第一个要求。老师还发现这首词有小注,从小注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自由读小注,来说一说。

师: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有什么不一样?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试一试,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生自练生个读全班齐读。

师: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师:如果同学们嗅一嗅,能闻到什么呢?

师:好啊,那就读一读把,多么美丽的景色啊。生个读。

师: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景致时,你的心情是?

师:是的,你们觉得苏轼的心情如何?

苏轼有没有被这种美丽的哀愁淹没呢?读一读下阕,你读懂了吗?

师引读,与其不断的'哀叹还不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也许有人会问苏轼,你都被贬了,还是安心休养吧,可是他仍旧坚定地说——。

师:再坚定一点,有吗?

师:苏轼啊,你已经48岁,年近半百,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苏轼会微笑地说。

师:苏轼可能会想到被奸臣所害,再一丝心灰意冷之后,但他还会坚定而感慨的说——。

齐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说这下阕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

师:说的好,就是这用乐观的人生态度。板书:乐观精神。

师:像他这样有凌云壮志的诗人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诗句。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天才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词是那么美,你学到了什么?希望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伴我们一生。

初中古词《浣溪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课文: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译文: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能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能理解词作大意,领会作者创作意图。

一、导入:你对作者了解多少?

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阕(也叫上下两片),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学习过程:

1、朗读词。

注意停顿和节奏。

2、赏析: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4、作业:

根据你对词作的理解,画出你心中的画面。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平安回家教学设计范文(21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有所启发和帮助。教学目标:1,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
  • 11-26 公司会议主持稿(汇总13篇)
    通过主持词,我们可以传达主办方的意图和目标,以便参会人员更好地理解并配合。2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个小游戏,为大家带来欢笑和奖品。各位领导,同志们:现在开始开
  • 11-26 体育教师工作总结实用版(实用18篇)
    教师工作总结需要教师客观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中蕴含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的热忱,让人对教师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体
  • 11-26 古典小说西游记读书心得范文(12篇)
    通过读书心得的写作,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培养自己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精彩的读书心得范文,这些范文内容丰富、观点独到,相
  • 11-26 音乐教案数鸭子(热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希望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1、运用木偶场景等活动环境调动幼儿
  • 11-26 工程机械半年总结(专业18篇)
    半年总结旨在提高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反思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半年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你写出一篇优秀的总结。在弧焊过程中,师傅
  • 11-26 下半年的工作计划大全(18篇)
    在下半年,我们应该对过去的不足和错误进行总结,并做出改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又是一个新的学期,新的开始,我们
  • 11-26 于丹人生感悟读后感(通用20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激发自己对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这些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1、要善于结交那些快乐
  • 11-26 无字词典教案设计(精选21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管理教育资源的必备工具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有
  • 11-26 个人半月工作总结(优秀21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一次机会,可以评估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及时调整和完善。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