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案例15篇)

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案例15篇)

时间:2023-10-31 15:52:45 作者:纸韵 最新老子道德经读后感(案例15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读书之旅增添一些色彩和深度。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人到中年,经历渐长,有过一些沉浮后,偶尔会感觉迷茫――关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义的自我否定。物质财富与健康、家庭孰轻孰重?职业理想与职位高低是否挂钩?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有必然联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还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或许正是。但这些都是“思想问题”,现实中的阿q仍然该加班加班,该努力努力,该乐呵乐呵。或许,中年危机绝大多数其实正是“思想”危机,“精神”危机;思想决定行为,思想问题不解决,行为迟早出问题。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华传统文化,闲了读点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被看作儿童启蒙教材的传统书籍。

这一看不打紧,就感觉自已特别没文化,也感叹咱们的教育的确存在太大的问题。之所以没文化,因为阿q不懂规矩,不明事理,最起码的《弟子规》里我们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极差。“首孝悌、次谨信、范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18字总纲,直接说明了咱们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德为先”。咱们现代的教育别看门类林立,学科繁多,但几乎都是在教人们“怎么做事”,对于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实在欠缺太多,这毛病越高等的学校越严重。幼儿园和小学是最重视“德育”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小,学习任务“相对轻”,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学生的课本增加了,老师的任务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损”在15岁了,“德育”当然只能退居二线了;到了高中,还用说吗?文山题海,只有两个字――冲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体现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听说是“放养”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学生“自悟”了。所以当下社会,高学历低素质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儿好,人做的倍儿差的也不少。

说的远了。前些日子,阿q很认真的学习了《道德经》,受用良多,不但帮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问题,也让阿q进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经》,虽不像《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但仍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以天道讲王道,而王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学,所以有人称其为“帝王管理手册”是有道理的。阿q愚人也,用不着学王道,但结合企业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经》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这段话是说给管理者听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个层次,还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层次,员工只是知道有这个领导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为什么呢?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企业的运转已经完全由制度和规则来支撑,不需要领导英明神武,不需要树典型立榜样。记得任正非说过:“我对于华为可有可无,我不在,华为照样正常运转,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业不用依靠某一个人来运行”。类似的话,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则马云不会这么早退休。当然,绝大多数企业跟华为、阿里比不了,我们从上面的话里可以悟到的是:企业领导者应该尽量建立建全企业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转。哈哈,制度管人嘛,这谁不知道啊!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畏之”。这个层次就差一些了。员工怕你!领导是靠威严或霸道维持企业的运行,这样的企业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团结或美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压力往往就会崩溃。咱们从员工的角度想想:你会长期跟一个你惧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吗?其实这句话要告诫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严或霸道来管理。一个企业应该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细节中。企业的福利发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都关系着这种文化的建立。这些事情是要实在去做的,而非说说而已。那些随时说着“以情留人”的企业,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没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员工都“侮辱”你了,这领导当的也够差的。这样的企业,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员工之所以还能“侮辱”你,而没辞职,或许只是因为你工资还拖着没给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说的是管理者应该有信誉,言出必践,政出必行。“老板说话不算数,所以员工才会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时候,是否应该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问题?该章短减数句,却有一句专门提到“信”的问题,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业的信誉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谨言慎行,不轻诺,若诺必践;缓发文,制定制度应多斟酌,成熟再发;“万乘之主,不可以身轻于天下”,身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无戏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业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运行,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状态下企业自然欣欣向荣。这时,管理者无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闲的钓钓鱼、写写字;即便企业谈下了大业务,实现了大目标,员工们也会认为是他们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这个要求有点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领导不多,善于“大包大揽”的领导却不少;其实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自私、贪婪、占有欲,压抑了利他、分享。这一点即便是王候将相也难以做到,因此历史上才有不少开创盛世却晚节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这样的管理效果,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的是:“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管理没有现代这么多“门类”,只有两个字――“和谐”,这里面有很深的辩证思想。拿生产性企业做个例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市场拼杀不行,内部团队需要强大,得能生产出好产品,得控制好生产成本,得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而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撑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纽带和润滑剂。当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很开心时,恭喜你,你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到读《道德经》,可能很多人会说你消极避世啦、没有上进心啦,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多半没看过《道德经》,对没了解的东西却能“直言不讳”的评价,只能说太过主观和自我了。其实《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非“无为”,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书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来讲为人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谓“无为”,只是作为“为”的方式而存在,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主张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应该注重“内功”的修炼!年轻时不懂的道理、不想的问题,此时却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识”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现代社会,各种人生哲学、价值体系琳琅满足,这些都可称之为“道”,因此当下社会“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买几本书读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们人生修行的核心内容。因此老子也感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却行事荒唐”的人。

文档为doc格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的简介中如是说:《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它“博大精深”,是中国的国学经典,所以我硬着头皮也得读。读着、背着,背着、忘着,忘了,再读再背,但遗憾的是始终留不下太多的痕迹。

我一直苦恼于我的交际,总觉得与别人不相融合,与同事不甚和睦。同事之间偶尔拌个嘴、说句闲话亦使我久久郁闷,不得解脱。甚至总结为自己不喜人群,不善于与他人交往。自己孤傲着、冷漠着,干什么事情都是单打独斗。一个好汉三个帮,我是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温情的。我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的交际能力有问题?我的一个知心好友说:“绝对不是,你为何和我那么好?我们之间相处的为何这般融洽?你的爱情甜甜蜜蜜,亲情浓郁深厚,怎么能说你不会与人交往呢?!这与你的成长经历有关。”

那是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当时我上小学一年级,我们的老师很厉害,班长也很厉害,动不动就拿着棍子敲同学的头。我的头上经常是这个疙瘩还没消,棍子又让它长出了新的。妈妈给我梳头的时候,每次我都忍着不叫出声来。更不敢向家长哭诉,因为那样会遭到更大的报复,班长敲得会更狠。但最终还是没忍住,母亲为我梳头时忍不住叫出了声,母亲大惊,问我缘由,眼泪早已扑簌簌落了下来,见瞒哄不住只得如实招了。母亲是哭着去学校找老师说理去的,老师却反咬一口说母亲不讲理,并扬言以后再不会管我。班里的孩子很多都欺负我、辱骂我,不让我进教室。我每天最怕的就是去学校,我恨那个老师,恨学习好的同学,因为他们得到了老师的宠爱而我却得不到。最后逼得我不得不转班,才享受到了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学生该享受到的关爱。就这样平平静静过了十来年,去师范报道之前,因为自己扇电风扇扇得嘴歪眼斜,面瘫了。那时候从没想过请假,等在家养好了病再去上学,心想:好不容易考上了,一定得准时准点的去学校报到、上课。

因为自己的形象问题,再一次受到了班里几个男同学的歧视和嘲笑。他们不和我说话,谁和我说话就嘲笑谁,并暗中给我起外号嘲讽我。那三年我得不到友情的温暖,形单影只、自叹自怜!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我不信任同学,害怕人群,把友情也看得很轻很轻。我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虽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但最起码自己不会伤害自己。参加工作以后,我为人处世上依然很被动,不会主动地去关爱别人、照顾别人,看到人见人爱、八面玲珑的同事真得羡慕不已,多想别人也围绕在我的周围。被爱戴、簇拥的感觉真美!于是不断地寻找着方法;不断地挑开自己的伤口,对自己说:你要勇敢,你要坚强,你要突破自己!并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现在使你痛苦的,将来必使你强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当我看到《道德经》的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它的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我顿悟了:只有为别人做出了事情,给别人无私的帮助,才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和喜欢,而不是靠巧舌如簧、靠手段、靠谋略来赢得别人的心。

我感觉《道德经》就是思想和心灵的根,你寻觅多年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种种问题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且没有比它更准确、更透彻的了。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

道德经的熏陶是在儿子读四小时被他每天的朗诵带动的,后来也有幸跟随学校组织的家长素读一起打卡,和孩子一起互帮互助而习之。

虽然刚开始接触时有些枯燥难懂,语感不太顺口,不会的地方也虚心请教孩子,但在雒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不清楚的地方再借助陈琴老师的诵读,慢慢的就找到了感觉,在班里素读打卡群里,和大家一起坚持每天诵读一段,也在每周三的家长志愿者统计时巩固一遍,这本书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突然之间就感觉到亲切,每当在某个地方看到有道德经中的典句,就有一种激动的心情!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我觉得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么用在我们为人处世上,就是让自己对待别人要宽容大度。“无为”不是让我们什么事都不去做,而是不去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你所做的其他事就是无所不为的,“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

又如“少则多,多则惑”其实就是说自己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上,集中在一个点上努力下功夫,长此以往才能有所收获,如果像蜻蜓点水,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反而会一事无成,终会无所收获!就像现在盛行的“抖音”,那些百万粉丝所关注的网红,其实她们就秉承着做垂直领域,就是老子所说的,在某个点上下功夫去努力做好一件事,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就拿读书这件事说吧,有很多人读几天感觉没啥收获,就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了,“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事”,如果想把一件事做好,就去坚持,也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被克服了,我们虽不能与圣人相比,至少可以学会坚持,学习老子他老人家做事对事的态度,用无为之心做有用之事!

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主要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一章至三十七章;下篇为德经,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包含了道家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规律。老子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朴素主义的哲学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法的思想和认识论的内容。

《道德经》中的为人处世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更是人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础。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知足常乐”、“自是者败”、“祸福相倚”。老子提出的清静自然、无欲无求、谦退、俭约、质朴的处世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这些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就应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

文档为doc格式。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智者见微。应该说,真正影响我们命运的,常常是我们视而不见的细微。古训曰:“司命者,微名也。”现代社会管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以一例示之,此前在商场购买儿童床,品牌货,价格为国内之最。然而,送货比约定迟了五天,商家解释说“我们也不想这样”。安装时最主要横板发错货,厂家说没关系只需要再送过来。妻子发现床柱有轻微裂痕,安装师傅解释说:“安装完就看不见了”。

听完解释,我笑了,叫妻子不要再寻找其他瑕龇,最后检查一下有无安全问题即可。不是我不想要好货,而是我明白有些人每天忙着找理由解释,又或指责别人的不是;另一些人则忙于表现能力和超越自我,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因此,妻子与之争论的结果也已然可以预料。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是一本关于宇宙人生哲理的书,包含唯物主义,自然无为,天地不仁的哲学思想,被誉为“道学之精髓,哲学之先本”。《道德经》能启迪人生智慧,就算是放到今天,依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道德经》全书只有五千字,所以又名《五千言》,主要围绕着“道”、“德”来详细阐述各个学科的深刻道理。内容非常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上到天文地理,下到社会人生。古时候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来自老子的思想,我们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喜欢读《道德经》,这也体现了这本书的极大的魅力。《道德经》中阐述了很多思想、理论,其中物极必反的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想几千年前的老子能理解的这么透彻,这着实让我吃惊。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古代王朝每一个都经历了初期创立、巅峰和没落,这跟帝王的统治有很大的关系。当帝王穷奢极欲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被欺压到一定的程度,都纷纷起来反抗,推翻统治。同样的,当一个人恃才傲物到了极点的时候,往往会招来祸患。老子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有分寸,不可过分,一旦过度就会出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人生哲理。

我们读《道德经》就是想从先哲那里学习人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格局,走好自己人生路。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

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原来,“道”就是规律。

世间万物都在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停地循环变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水的规律。在七十八章中有这样二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一点点的雨露汇集成了小溪,小溪汇成江河,江河汇集成大海。看似柔弱的水因为它的谦逊和自强不息变得强大了。水,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无所不能克。天下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道德经》里还讲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它让我懂得了只有遵循道法,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不断地用这句话警醒自己。

开篇之前我认为就应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明白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能够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明白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就应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就应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到达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礼貌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一样道。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我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我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样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我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貌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能够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这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必须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能够理解理解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道德经读后感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人到中年,经历渐长,有过一些沉浮后,偶尔会感觉迷茫――关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义的自我否定。物质财富与健康、家庭孰轻孰重?职业理想与职位高低是否挂钩?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有必然联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认可还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年危机?或许正是。但这些都是“思想问题”,现实中的阿q仍然该加班加班,该努力努力,该乐呵乐呵。或许,中年危机绝大多数其实正是“思想”危机,“精神”危机;思想决定行为,思想问题不解决,行为迟早出问题。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华传统文化,闲了读点国学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之类被看作儿童启蒙教材的传统书籍。

这一看不打紧,就感觉自已特别没文化,也感叹咱们的教育的确存在太大的问题。之所以没文化,因为阿q不懂规矩,不明事理,最起码的《弟子规》里我们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极差。“首孝悌、次谨信、范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18字总纲,直接说明了咱们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德为先”。咱们现代的教育别看门类林立,学科繁多,但几乎都是在教人们“怎么做事”,对于学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实在欠缺太多,这毛病越高等的学校越严重。幼儿园和小学是最重视“德育”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升学压力小,学习任务“相对轻”,所以有时间和精力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学生的课本增加了,老师的任务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损”在15岁了,“德育”当然只能退居二线了;到了高中,还用说吗?文山题海,只有两个字――冲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责任心很强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体现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听说是“放养”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学生“自悟”了。所以当下社会,高学历低素质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儿好,人做的倍儿差的也不少。

说的远了。前些日子,阿q很认真的学习了《道德经》,受用良多,不但帮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问题,也让阿q进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经》,虽不像《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但仍然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以天道讲王道,而王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学,所以有人称其为“帝王管理手册”是有道理的。阿q愚人也,用不着学王道,但结合企业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经》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这段话是说给管理者听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个层次,还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层次,员工只是知道有这个领导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为什么呢?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运行,企业的运转已经完全由制度和规则来支撑,不需要领导英明神武,不需要树典型立榜样。记得任正非说过:“我对于华为可有可无,我不在,华为照样正常运转,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业不用依靠某一个人来运行”。类似的话,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则马云不会这么早退休。当然,绝大多数企业跟华为、阿里比不了,我们从上面的话里可以悟到的是:企业领导者应该尽量建立建全企业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撑企业的有效运转。哈哈,制度管人嘛,这谁不知道啊!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畏之”。这个层次就差一些了。员工怕你!领导是靠威严或霸道维持企业的运行,这样的企业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团结或美好,其实是没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压力往往就会崩溃。咱们从员工的角度想想:你会长期跟一个你惧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吗?其实这句话要告诫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严或霸道来管理。一个企业应该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对员工的关怀应该体现在管理细节中。企业的福利发放,对员工的人文关怀,都关系着这种文化的建立。这些事情是要实在去做的,而非说说而已。那些随时说着“以情留人”的企业,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没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员工都“侮辱”你了,这领导当的也够差的。这样的企业,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员工之所以还能“侮辱”你,而没辞职,或许只是因为你工资还拖着没给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说的是管理者应该有信誉,言出必践,政出必行。“老板说话不算数,所以员工才会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时候,是否应该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问题?该章短减数句,却有一句专门提到“信”的问题,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业的信誉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谨言慎行,不轻诺,若诺必践;缓发文,制定制度应多斟酌,成熟再发;“万乘之主,不可以身轻于天下”,身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无戏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业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运行,建立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这种状态下企业自然欣欣向荣。这时,管理者无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闲的钓钓鱼、写写字;即便企业谈下了大业务,实现了大目标,员工们也会认为是他们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对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这个要求有点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领导不多,善于“大包大揽”的领导却不少;其实这也是人性之“恶”的体现,自私、贪婪、占有欲,压抑了利他、分享。这一点即便是王候将相也难以做到,因此历史上才有不少开创盛世却晚节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这样的管理效果,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的是:“为而不争”的哲学思想。

其实在中国的传统哲学里,管理没有现代这么多“门类”,只有两个字――“和谐”,这里面有很深的辩证思想。拿生产性企业做个例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光靠市场拼杀不行,内部团队需要强大,得能生产出好产品,得控制好生产成本,得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而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撑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做纽带和润滑剂。当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很开心时,恭喜你,你的企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说到读《道德经》,可能很多人会说你消极避世啦、没有上进心啦,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多半没看过《道德经》,对没了解的东西却能“直言不讳”的评价,只能说太过主观和自我了。其实《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并非“无为”,而是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书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来讲为人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谓“无为”,只是作为“为”的方式而存在,最终要达到的境界是“为而不争”!这是老子主张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应该注重“内功”的修炼!年轻时不懂的道理、不想的问题,此时却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识”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现代社会,各种人生哲学、价值体系琳琅满足,这些都可称之为“道”,因此当下社会“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买几本书读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们人生修行的核心内容。因此老子也感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却行事荒唐”的人。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素问经》上说,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既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世之良方。天文地理,各有专著论述。在为人处世这方面,道家可谓击中要害。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谈论了诸子思想的造旨,并历数了儒法墨等诸家长短,却惟独对老子的道家思想褒而不贬。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揭示了为人处事中极奥秘的观点。一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出了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对万事生长历程看得何等深刻,概括得何等精辟,让人感到它们的任何注释都是多余累。

或许你以为只要自身端正,名正言顺,就可以以正压邪,什么事都好办,其实不然。在严酷的现实中,却容易处处碰壁,事事不顺。这时你不妨看看《老子》。它并不要求人们消极遁世,它貌似出世的书,谈的却尽是入世的道理。只不过儒家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达到目的,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些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天下竞争之术化为艺术的智者。

有时,你采用采用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与人争强胜斗胜。结果呢?也许表面上你胜利,痛快淋漓地将对方休落甚至痛打了一顿,可事实上,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埋下了更大隐患,无形中给自己留下更多障碍。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将大大超过那一时的风光快意!

既然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行不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能达到目的,战胜强者,而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大智惹愚,大巧若拙,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都是深奥而又检朴的道理。为人处事,或与人竞争中,只图一时快意的以强压强,都是一种有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不是这样的,它能做到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到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大柔排柔,至刚无刚。

其实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儒法并不是截然相对立的,入世出世,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此,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可保持宁静谦退的心静。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中国有古训:得人心者得天下。试问,不以怀柔来安抚人民,又怎可得人心?田氏小斗进米而大斗出而施惠于民,结果归之如流,终以田氏代齐。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拿破仑等好战者不明此理,自恃武力强大,穷兵黩武,最后“世界主人”末做成,反例被囚于孤岛。悲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是无法表达一切道理的。了解“道”的人无法很明白地向不了解的人语明白,就像明眼人无法向瞎子解释什么是颜色(这句话个人不是很看好——转者注)。言者不知,知者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所以,理想的人格是:挫锐、解纷、同尘、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含敛光辉。

吃饭如今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自打有孩子后,多数时候还是我爸帮我烧饭的,多多少少有不满意之处,比如菜烧的方法不合自己心意,或者某个自己不爱吃的菜总是重复出现。偶尔我爸回老家的时候,就轮到我掌勺,开始几天尚有新鲜感,觉得烧嘛嘛香;不到一周就开始发愁,到菜市场转悠不知道买啥好,都是那几种菜,只能上网查菜谱,或者自己回忆小时候吃的菜,或者回忆饭店里吃的菜。目的就是尽量创新,要么换菜,要么就是把同样的菜烧出新鲜感。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稀动物、保护动物;平常百姓烧菜也普遍以创新为目标了;为了迎合这种趣味,打开电视,各频道、各时段都有美食节目,主持人总是面色红润、嘴泛油光地推荐:“哇,这个菜爽、滑、香,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剂现象也是如此。一开始是为了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保存问题;慢慢地,演变为改良口感和观感;现在居然演变为用添加剂模拟或者用添加剂生造!所谓用添加剂模拟,比如奶茶,本来应该是红茶加奶,而“一年卖出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剂直接模拟,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口感吸引消费者。所谓添加剂生造,严重体现在儿童零食制造业中,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感、各种包装的零食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来,这些食品中添加剂已经成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只有各种配比、各种品类的添加剂勾兑组合出来的“色香味”,就是为了诱使没有辨识能力的小朋友成为其忠实主顾。处于长身体阶段、最需要营养的小朋友成日受到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添加剂泛滥成灾,商家有主要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视觉”、“味觉”的极大满足,过最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误食不良商家的诱饵。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今日,我和爸爸一齐读了《道德经》,我们先了解认识了它的作者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我明白了老子以往担任过周朝守藏室史官,是当时名声很大的学者。由于老子对当时的政治状况不满他以往辞去了官职,出函谷关西去,写出了《道德经》。

书上说,老子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把“道”至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著名的道家学派的名字就是这样貌由此而来的。

在今日,我们还能在各地的道观里看到老子的塑像,可是在香烟缭绕之中,他已经成为了“太上老君”了。

相关范文推荐
  • 10-31 2023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2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工作进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查漏补缺、优化工作流程。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 10-31 最优螺纹检测心得体会大全(20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回顾自己的经历,思考得失之间的道理和教训。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例,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螺纹作为一种常见的
  • 10-31 热门道德与法治课评课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和实际情况,以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接下来是一些企业家的心得体会,他们在创业和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 10-31 优秀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范文(24篇)
    优秀范文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我们自己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帮助我们不断提高。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的引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领悟到写作的精髓和要领
  • 10-31 优质六一儿童节幼儿发言稿范文(23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结合演讲的主题和目的,通过语言的精炼和逻辑的严密来传达信息。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发言稿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发言稿写作会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
  • 10-31 精选职业歧视心得体会总结大全(19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的方法。下面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在职场中,访谈职业是一项非
  • 10-31 2023年幼小衔接教案社会(汇总22篇)
    教学工作计划有利于教师与学校、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1、参观、熟悉小学环境,初步了解
  • 10-31 最优残疾人之家申请书(通用21篇)
    借助申请书,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长,从而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鉴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阅读更多申请书范文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修改。
  • 10-31 优秀供货质量保证协议(案例21篇)
    质量月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促进内部各个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质量月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 10-31 2023年论文致谢唯美(通用20篇)
    感谢所有关心和关注我成长的人,你们的眼神和鼓励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源泉。范文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当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