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了解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汇总5篇)

2023年了解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汇总5篇)

时间:2023-10-09 20:44:15 作者:曼珠 2023年了解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汇总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了解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篇一

发布时间:-5-3作者:杨春梅

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了解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篇二

我还记得,2009年十大流行语为 “躲猫猫”、 “被就业”、 “纠结”、“钓鱼”、“秒杀”、“蜗居”、 “杯具”等,可能是现在我们使用它的频率还是很高吧,其实还有一句更远一点流行语我也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甚至是难以释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也许咋一听,你以为是这话对于我们“廉政建设”还有积极意义,实则不然:我倒是觉得我们说着这话的时候反而从骨子里流露出一种国民的奴性。

当然着说明了我们现代化建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但是“每一朵花开都有它的理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背后到底又怎样的理由呢?我们的现代化将会走向哪里呢?有人说,我们对过去看得越深,对未来就看得越远。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我们的政治历史传统就一切都明了了。

有人说,中华文明源于《周易》,它讲究天地人三才,而又有人恰恰认为 “文化”“文明”的“文”含有天文、地文、人文。现在仅就此三个维度分析一下吧!

众所周知,从天文上讲华夏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地文上讲华夏地区黄土深厚,长河滚滚,东临大海,西靠高原,这就造就了中华大地历史上先进的农耕文明---这一辉煌的人文。

我们知道农耕文明是指人类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而形成的一种文化集合,这个文化集合包括了为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国家制度、礼俗道德、文化教育等。农耕文明是一种定居文明,这个文明虽然没有蝗虫式的游牧文明那样很容易适应新环境的优点,但其兼容性很强,它能够兼容其它文明而逐渐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农耕文明的定居思想强调防御而不是进攻,因此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开始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而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不断修缮。明代是我国长城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修筑长城的一个封建王朝,先后设计九镇。

人类早期的历史就是南方的农民和北方的牧民之间的斗争。农耕民族的粮食来源一般比较稳定,人口的数量一般基数比较大,文明的发展程度也高,对外的攻击性很低。游牧民族,靠放养牲畜为生,放牧的过程中经常要与野兽战斗,民风彪悍。长期的战斗使得游牧民族的人口和文明的发展缓慢,对于南方富足的生活自然无比向往。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富于攻击性,就像狼。

在东方,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一条贯穿东西的长城,偏重防守的农耕民族抵挡住了北方人的侵袭。但是即使如此,蒙古人和满洲人还是一度夺取了统治权。但是由于南方民族的文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大超出了北方民族,最后游牧民族的落后文明被南方的先进文明同化了。

但是,在西方,希腊文明和他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却没有这些先天条件,最后在游牧文明的攻击下,国家毁灭了。由于国家崩溃的时期较早,两种文明之间的差距不够大,还不具备同化的能力,所以具有攻击性的游牧文明主导了西方世界。

至此以后,南北方的斗争就变成了东西方的斗争。

在东西方斗争的前期,东方农耕文明的优越性明显高于西方的游牧文明,所以东方在斗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保守的农耕文明在农业技术上取得成就以后,就裹足不前,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而随着富于冒险精神的游牧民族完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为能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东西方的文明发展程度发生了转变。由此,长期处于世界巅峰的东方文明衰弱了。可见,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农耕文明处于领先地位。而以工业为社会主要生产力的游牧文明靠着从工业革命中得到的力量,后来居上并且反超。直到现在还控制这世界的主导权。

研究了上面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决定东西方较量结果的砝码,是科学的力量。前期,农耕文明在农业科技上领先,斗争中,东方就领先。后期,游牧民族在工业技术领先,西方就主导世界。

也就是说,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中,当世界气体文明区的社会组织有血缘关系转变为地缘关系、等级关系时,在中因为农耕文明的发达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缺的一长期的保留,并与君主专制制度机密结合在一起。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在小农业——家庭手工业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宗法——专制的传统社会结构。

在中国人心里,国施加的扩大和集合,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即所谓“家国同构”。家族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家族的中心地位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解中至关重要。在家庭、家族中,父权至上。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的整体之中。当家庭伦理演绎到国家伦理,帝王的权利就自然而然的至高无上。伦理道德上的对父亲的“孝”也就被理所当然的推广到对君王的 “忠”,即所谓“忠孝一体”。所以就不难理解“求忠臣与孝子之门”“以孝事君”“以孝治天下”的原因了。宗法家族就成为“国”与“民”的中介,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在这个伦理型的社会里的政治始终笼罩在宗法的血亲之下,社会等级、地缘政治下压迫与剥削也显得温情脉脉,披着“人伦”与“血缘”的袈裟。

家是国的原型,忠与孝的合一,家庭成为保存国家的原动力,行了以忠孝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观念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协调政治关系的特殊功能。中国传统社会由此获得了极具修复功能的超稳定结构。

孔门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仁学基础之上的民本主义思想。《尚书》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他反对愚忠,主张不与昏君、暴君合作,甚至可以弃之而去。如:“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卫灵公》)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种政治民主的思想。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荀子更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虽然,民本思想本质上只是一钟“为民做主”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是维护君主统治的重要手段,因为国家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中,兵员和财政直接来源于农民。而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是“以民为主” 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逻辑是:因为自然法赋与人类以人性亦即道德理性,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人人平等,因此人人应当享有根据其天赋人性而具有的正当的作人权利即天赋人权;因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因此政治权利人人平等,主权属于政治权利人人平等的全体人民。尽管“为民做主”和“以民为主”还有不少的距离,但是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并非水火不容、相互对立,从民本思想发展到民主应该是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事情。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见《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注》:“公,犹共也。禅圣授位,不家之睦亲也。”又云:“同,犹和也,平也。”唐代孔颖达《疏》:“ 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又云:“天位……灼然与天下〔 人〕共之。故选贤与能也。”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唐虞之道,禅而不传。”《郭店楚墓竹简》又云:“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孔子及其后学的这两组话语,分别表示:第一,中国政治的理想,是实行天下为公,建立人道社会。天下为公,乃是最高政治权力属于普天下人所共有(“天位灼然与天下〔人〕共之 ”)。

第二,天下为公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而且是必需实行的政治制度。(“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按:《唐虞之道》的意义,是把天下为公从一种看似高远的政治理想,确定为一种其制度可以实行,而且必需实行的政治思想。)

最高政治权力属于普天下人所共有,是天下为公的本质;选贤、上德,崇尚道德,是天下为公的特征;选贤禅位,是天下为公的古代形式;为普天下人服务,建立人道社会,则是天下为公的目的。

天下为公的根本意义,与民主思想的根本意义,是一致的。即:最高政治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所共有。

孔子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在本质上具有某些一致性。

《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雍也》:“子曰:‘人之生也直’。”《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孟子 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论语阳货》:“子曰:#3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9;”《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由上所述可见,孔子思想亦即儒家思想具有与民主思想一致的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平等思想,具有与民主思想一致的天下为公亦即最高政治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的思想,因此,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可以而且应当结合。

这一结合,是以儒家的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平等为逻辑前提,正当地接上民主思想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然后以此为逻辑前提,正当地接上儒家思想的天下为公亦即民主思想的主权在民;然后把天下为公落实为民主思想的最高权力立法权属于全体人民、立法受人性和人权的限制、民主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结合的结果,是建立起中国民主思想的核心逻辑。即:因为天赋人性是道德理性,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人人平等,因此人人应当享有依据其天赋人性而具有的正当作人的权利亦即天赋人权;因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政治权利人人平等,因此天下为公,即主权在民。

这一结合的意义,是为中国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提供中国哲学的基础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治人”和“治于人”的具有伦理色彩的学说,同民主政治思想既有可以融合之处也有相互冲突之处,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法思想,弘扬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取我所需,去其其余。

在“治人”上,这种伦理政治观作为统治手段,主张为政以德,在德、礼、政、刑四大统治手法中把德、礼视为首要手段。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甚至把整治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过程。孔子主张:从君主到各级官员,都要克制私欲,恪守礼法,为民众作出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官员要走在前面,为民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礼,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孔子主张把人当人看待。对待人民,应重在教化而非重在刑罚。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孔子还反对不进行军事训练就驱使人民打仗的做法,他认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

这些思想毫无疑问在今天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中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要求我们的官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克己奉公,率先垂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治于人”上,儒家主张修齐治平,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伦理道德,即按照“礼”规范修身养性,达到“仁”的境界,正己方可以及人,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塑造个体人格以为 “内圣”,而且在参与政治生活中以为“外王”的条件和基础。把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关系、国家政治统治置于同一坐标系中,以“修齐治平”的工公式使得政治社会化,为个人通过自生努力成为政治角色和统治集团鉴别吸收的新的政治成员提供了方向和标准。

《论语子路》:“子曰:#39;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39;”《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39;修己以敬。#39;曰:#39;如斯而已乎?#39;曰:#39;修己以安人。#39;曰:#39;如斯而已乎?#39;曰:#39;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39;”《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政治的本质是必须公正(“政者,正也”),公正高于政治。政治公正的保证之一,是当政者的行为必须正直(“帅以正”)。当政者应当以修身和由此而来的公私行为,成为公众的表率(“修己以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形成人人以修身为本的文明社会(“明明德于天下” ,人人“以修身为本”)。因此,修身先于从政(“正其身”然后“从政”)。

道德高于政治、修身先于从政,是孔子这些思想对民主思想、民主政治和民主社会建设依然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总结百余年来古今中西的冲突与融合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之上,不断的点对点短短创新求变,确立全球眼光,强化民族意识,谋求多元文化之间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梳理世界文化新秩序,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放眼全球,与普世价值保持一致,又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性,与传统完全脱节。

了解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篇三

一、在学习的目的上主张学以致道,学以治世

在孔子的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还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说:“学而优则仕”[1]子张即学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对君子而言:“不仕无义”,依据是“君子之仕,行其义也”[1]微子。对于其他目的的学习,孔子是不赞同的:故当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1]子张毕竟在孔子看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1]卫灵公从中不难发现孔子认为只有学习那些治国安邦的策略才是学习的正道,而学那些农事就偏离了学习目的。在分析学习的目的时,他曾颇有感触地强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子路可见,孔子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认为书读得再多,如排不上“为政”的用场,这样的学习是无用的。学习是为了达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从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完成了达仕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达过急于从政的迫切愿望:“诺,吾将仕矣。”[1]阳货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伦理基础。后世的许多读书人皆把读书视为是最神圣的事业,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阶梯。上述这些言论都体现孔子学以致道,学以治世的学习目的。

二、在学习的态度上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他本人也叙述了自己终生学习的奋斗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为政孔子终生勤奋好学,虚心求学,从子贡对老师的评价中也可得到佐证:“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子张毕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述而于是越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公冶长、“学而不厌”[1]述而。他对自身好学的评价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公冶长对于知识的学习,他确实有那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学习的境界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述而的程度。

在虚心求学的态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诚恳的,他再三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为政同时高度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谓之文也。”[1]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此外,孔子在强调虚心求学的同时,特别提出要切记“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这是向别人虚心求教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学习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三、在学习的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学行并重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既重视见闻的作用,又强调思考的功能,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为政即只学不思,就会茫然而无所得的;只思不学,就会使精神疲倦。学思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了学习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这点上,孔子是有切身体会的,他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卫灵公同时,思考又是学习的升华,经过思考得学习能达到“告诸往而知来者”[1]为政德功效,孔子对此也时很有感触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终日的,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为政可见他承认得意门生颜渊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颜渊能在学习后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这点让孔子是很折服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重在培养和锻炼学人“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知十”、“能近取譬”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对当今的学习理论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在学习的内容上注重德育

孔子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就中有“仁者爱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条,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述而,才能真正地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因此,在学习的内容上,他对学生实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与“信”就直接属于德育的范围,认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道德信念,才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泰伯。孔子在二者的关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学而的立场。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责孝,出则弟,谨而慎,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道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才用来学习文献知识。这就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道德实践比文献知识更重要。

孔子还把“六经”作为教学内容,目的也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学到从政的本领,在为政治国过程中贯彻策略“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仁人”的政治伦理观。孔子也更多的强调道德教涵养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学而对于好学之人的评判依据,孔子也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的。他对千里马的称赞也是“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宪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孔子教学内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五、在学习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在学习的作用上,孔子认为“学则不固”[1]学而的,即学习可以使人视野开阔,不闭塞。相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1]季氏。学习对人的人格完善至关重要,因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的,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阳货仁、知、信、直、勇、刚,是当时社会人群所称道的六种美德。孔子在此指出了当时人群中的六种美德与六种劣癖的内在关系,认为本性仁爱但不学习就会狭隘愚昧,其弊病是会受人愚弄的;本性机智而不学习就会浅尝辄止,其弊病是好高骛远而没有基础;本性诚信而不学习就会目光短浅,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本性耿直而不学习就会思路混乱,其弊病是说话办事没有条理,在混乱中伤害别人;本性勇敢而不学习就会胡作非为,其弊病是会滋事生乱;本性刚正而不学习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学的定位上,孔子也时从人格完善着手的,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学而只有不断的致力学习,个人的人格才能不断的完善,毕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1]阳货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阳货还可培养“思无邪”的道德品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颜渊,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矣”[1]述而“下学而上达”[1]颜渊这些事例均可说明学习对个人人格的完善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了解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篇四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了解孔子的思想有哪些篇五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庄子》、《礼记》中都有记载,《庄子》的相关文字如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这里记载孔子往南去到老子的隐居地“沛地”去求教学问。老子见到孔子不远千里前来求教自己,很高兴的接待了孔子并与他彻夜长谈。

孔子在沛地求教了老子几日,深觉受益匪浅,临行归鲁之时。老子相送,告诫孔子“不讥人非,不扬人恶”,孔子恭谨受教。

相送到黄河边,孔子望着滚滚黄河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岁月的流逝不止,人生死后去往何方。老子则以道家思想回应“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贪婪的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迷失自己,徒生烦恼。

孔子向老子解释自己是忧虑“国家不行仁义,百姓不能安乐,人生短暂,不能为国家万民做出贡献”。老子则说:“天地运行自有规律,这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行仁义安天下,这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事情,又何必劳烦人为自然担忧呢。”尔后又劝诫孔子学习水之德,“上善若水,谁善利万物而万物莫与之争”。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他的弟子门人问他是否见到了老子,老子是个有什么样贤德的人。孔子感叹说:“老聃,真吾师也。”

老子与孔子亦师亦友,孔子曾数次问学于老子,老子的“道”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在《论语》中有深刻的体现。猜你喜欢:

相关范文推荐
  • 10-09 年度培训服务合同 培训服务合同(模板8篇)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那么一般合同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 10-09 最新海南自贸港演讲稿(实用10篇)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那么演讲稿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
  • 10-09 农业技术人员年度总结 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实用5篇)
    总结是对某种工作实施结果的总鉴定和总结论,是对以往工作实践的一种理性认识。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
  • 10-09 最新寺庙建设合作协议(精选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
  • 10-09 最新党积思想汇报(优秀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10-09 电梯维保人员个人工作总结(优秀5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
  • 10-09 最新孔子的故事演讲稿(大全6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宣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
  • 10-09 高考领奖发言(通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
  • 10-09 2023年成语活动课教学设计 班级公约班会实施方案(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 10-09 后勤园长发言稿(优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