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最新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6 03:36:18 作者:XY字客 最新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一

我的公开课讲授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土地资源中第一课时,综合我的上课感受和个人反思以及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反思,我得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感染力,语言没有起伏,不能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ppt的播放速度有点快,后排的学生有些不能接受。

3、课堂的信息容量有点大,应该多分一些课时。

4、有些问题不应该教师直接呈现,而应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5、仅仅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地图和ppt上展示的几幅地图,没有让学生结合地图册,这一点需要注意。

6、在讲土地资源的特点时没有突出第二个特点,造成重点不突出。

7、教师不够严厉。

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得到规律和真知的环节,而不要把知识直接呈现出来。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但教材的编写的限制使得图片不能放大,要引导学生有阅读地理地图册的好习惯,这一点教师日后需要注意。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因此我应该启发学生多问且好动。

最近我校的“生动课堂”正在开展,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这节公开课我看到自己很多不足,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注意改进。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二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三

《土地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之后,进一步探究我国的自然资源之土地资源。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第二,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第三,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再是苦事,而是乐在其中。例如:“如果你有能力把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分配,你会怎样进行分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和敢做的“四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知识点与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联系紧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这样利于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此外,长期建立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长期的相处形成的默契,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当然,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注意平常与学生多交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导致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强。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有就是本堂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没能自己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知识薄弱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所学知识。

总体而言,本堂课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升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四

一、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图片展示引入课题:土地资源。

二、新授。

1、阅读课本p47―48,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土地?

(2)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3)读课本图3.4和图3.5,完成:a、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b、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部,林地主要分布在部,草地主要分布在部、

部,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3、阅读课本p49―50的案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4、我国实施的一项土地资源基本国策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1、这堂课学习了什么?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堂上练习。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五、课外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条理还是比较清晰,重点主要是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别是掌握耕地、林地、牧草地的分布。

结合实际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链接少,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绝对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2.智能的培养:

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减少的情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思想教育要求:

使学生认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

1.记住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2.记住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教学难点:三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内部差异和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

教具: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

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六

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节土地资源,在没讲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2.土地资源有哪些用途?(学生回答)

3.根据土地利用的情况,土地资源主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回答: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下面同学们读p906.8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找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呢?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呢?(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地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各类土地类型的比例却不尽合理,下面看p916.9图。

回答:

1.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23.1%)

2.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9.1%)

3.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7%)

由读图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有什么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看p906.8图。(根据第四章知识分析)

1.耕地的分布: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温的丘陵,北方以旱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2.草地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以高原和山地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和产草地也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读图p916.1图。

3.林地分布:

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的主要类型会这样分布呢?(主要和气候、降水有关)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耕地、林地、草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些土地的比重小,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现在利用却不合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那么具体措施是什么呢?(读p921、2、3)(读课文回答)。

1.遵守法规,用法律来控制。

2.开源、节流。

3.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板书提纲

§3土地资源

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林地、草地。

2.土地类型的构成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原因:(气候、降水、地形)。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采取的措施:

1.用法律法规约束。

2.开源、节流。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七

一、关于课件制做的深思

本节课,传统教教教生屡次翻书也许舆图册找图,很华侈时间,有的同教也许很长时间也出翻到,其他教生也许已找到问案了。等的话华侈时间,不等的话讲堂上有部份同教越降越多,以至会放弃地理的教习的。我便在幻灯片上给教生补充了干湿图,气候图、地形图等,颠末进程比拟让教生理会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我国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极度直不雅,而且又节省了时间。可是,课件的资料豫备上有些仓皇,制做的不是很好,也不很充真。从此上这节课时,会做些建改战补充的。

二、关于教教进程的深思

本节课在形式上可以分两部份:一是教师的传统常识教授教化,二是教生的理论切磋展示。

1、在教心理论切磋进程中,教生连络我校真践,把养殖猪鸡鸭鹅等,战他们的食堂伙食的改善,借有他们的劳动武艺的构成都连络起去,接头起去极度热烈,教生极度投进。从此的教教,我要多注重与教生身旁的.工作相连络。

我校二年级教生班与班差距大,在理论切磋的进程,尝试班的教生不管是从设计内容上,借是从发挥阐发方里远远超越一般班。从此我要属意的是全数教教进程的设计也要思考到一般班战尝试班的差异,便是班与班分层次教教,我念教教成果会更好。

对付本节课重难点的处置,根基到达预先的设念。比如:教授教化我河山地资源的特点,是按照从简单到宏大的认知进程,合适教生的年纪特点。再比如:把握我河山地资源的分布,教生颠末进程课件教习,能在相关图上斗劲快捷的获得相关信息。果为是以我的教授教化为主,所以我个人以为借是有点烦懑。本果一方里有的教生,不放松,会回覆的也一定举脚;另外一方里我个人在发问的细节处置上借不恰当,需求改善。

对付教教设计中将中国、俄罗斯、好国、印度四个国度比拟人均耕地,我只是让教生读列国人均耕地斗劲图,简单的理会本果。但要是时间承诺我以为借是应当给教生补充中国、俄罗斯、好国印度四国的土地资源总量图,人心斗劲图,耕空中积斗劲图教生会很直不雅的得出:俄罗斯的人均土地资源丰富,同疆土里积最大的,人心少有关;好国战我国的疆土里积差不久未几,人均却极度杰出,果为它只要2亿人心;印度是人心大国,而我国的疆土里积是印度的三倍,人均却比印度少,这是果为印度的耕空中积比严重的缘由,正反衬出我国耕地比重少的特点。

2、在教师的传统常识教授教化中:

三、关于对教生的深思

“地理是一种素养,地理是一种境地”。次上完课,乡市有很大播种,固然最重要的是发现不足,恳切的期视列位能给我提出攻讦战斧正,谢谢!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八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理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稍有困难。所以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着手。

我们从解放前与现代农民生活做对比进行导入,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今儿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指导学生对较为简单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独学这一方法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组内分析土地改革所带来的成果。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影片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理解。由学生得出结论,新中国成立所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图的主任,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本课不足之处是没有知道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使学生感受到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多添加些生动的画面以供学生理解之用。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九

今天分别在205和206班上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我没有提前告诉学生要上,临时起意就上了。上完后细想,还是有有意为之的嫌疑。因为,昨天晚上和一位优秀的小老师讨论过这首诗。小老师的言语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思考一个问题,阅读教学到底该怎么教?!

还是“教”!这里需要纠正的一个概念就是这里的所谓的“教”,其实是引导学生“学”。

今天很开心,真的。引导学生裸读这首诗,效果不错!现在将教学流程简单记录如下:

1、从题目入手感受诗歌。问:这个题目中有几个关键词?——我、爱、这、土地五个关键词。

2、用第几人称写的?第一人称。

3、我的对象是什么?——土地。

4、我对它的情感怎样?——爱。

5、这样看来,题目里的“我、爱、土地”这三个词语都是有意思的,只有“这”没什么意思,很多余的样子!为什么题目里要有这个“这”呢?(引导学生去掉“这”读,不去掉“这”读,感受区别)——“这”表达出我对土地的爱是非常“强烈”的。(音韵上的起伏,没有“这”题目都是平声。指代作用——这片土地,生我养我的土地,即祖国,生养自己而又满目疮痍的土地。这个括号里的内容在这里不要讲,可以放在全诗都品读完以后,由教师补充说明即可。)

过渡:诗人为什么要对土地发出如此强烈的爱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三遍)

6、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爱的情绪发出?因为,我爱的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

7、看着土地被“暴风雨”打击,怎么办?反抗!(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两句写出了“我们”的反抗精神!

8、我们为什么会“悲愤”“激怒”?因为,我深爱的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

9、“反抗”取得胜利了吗?没有写,但是,有希望,哪怕是微弱的希望。(无比温柔)

10、我反抗到何种地步?(反抗到底!到死!死也要死在我爱的土地里。)

11、这只“鸟”有何意义?这是一只具有反抗精神的鸟,看着土地被打击被蹂躏,它在呼叫,这是不屈的声音!为什么是嘶哑的声音?因为想要唤起所有的反抗精神,想让这个土地上的人都起来反抗,声音都嘶哑了还在“歌唱”。这个歌唱是战斗的号角,是人民的呼声——让我们都起来反抗!

12、结果怎样?我死了!我为了我爱的土地而死,我为了所爱献出了生命!我死了连羽毛都要腐烂在这土地里。可见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3、我为什么流泪?——因为我太爱这土地,看着它倍受打击,我痛彻心扉,我流下眼泪。这是生死存亡的痛,很痛很痛!

14、这首诗写于1938年,这一年怎么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国,祖国大地正在忍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击和践踏。

15、所以,这里的“暴风雨”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河流”“风”象征着反抗精神……“土地”象征着“祖国”。

16、这首诗歌的主要情感就是作者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和看见祖国大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无比的悲愤!

上面的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说的,学生说到哪里,我跟到哪里,适时引导罢了。可以说,这次的《我爱这土地》的裸读是非常成功的。所以,让我们怀着无比信任的心来引导学生阅读吧,他们会给你想不到的意外和惊喜!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十

经常在网上看名师的讲课实录,体会他们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何信手拈来引用资料。感觉名师准备的就是细致,浏览者的回帖也是好评不断。可到了课堂上,我仍然觉得不知如何给学生讲,尤其是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前几天学生自学了《蒲柳人家》,我先让他们读了两遍课文,要求他们体会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出人物性格。学生读完后,我又回答了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完成了几个巩固练习题就结束了。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就结束了?”我说嗯。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再讲点什么。我只是觉得该小说人物形象描写的这么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也这么通俗生动,自己细心默读品味,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假如这时有个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那又是如何地大煞风景。

但学生说的话毕竟起了点作用,让我觉得不讲点什么似乎对不起学生,于是在准备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这样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学生预习课文,教师范读

二、学生熟读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土地的象征意义。

2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他们各象征什么?

3诗中的鸟是个什么形象?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4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有什么联系?

5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一让学生预习课文,他们就刹不住了,不知是因为诗写的动人,还是现代诗比文言文好懂,一个个都读的那么专注,那么动情,以至于我都不忍心打断他们。

我忽然想,为什么不让他们先背过这首诗,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许读熟了,就更容易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了。

于是我改变了计划,范读一遍后让他们背诵这首诗,果然效果很好,半节课下来,连平时背的最慢的也背过了,背的稍快的一些同学已开始看文下的注释及课后题了。

后面再进行这些问题就容易多了,学生都能答个八九不离十,我也感觉很轻松。

由此看来,学生熟悉文本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通过阅读体会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出相关问题,这比老师挖空心思给学生提问题并滔滔不绝地讲解要好得多。学生如果能真正进入文本,即使老师不讲,效果也一定不错。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