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朱光潜读后感(模板5篇)

朱光潜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16:24:19 作者:XY字客 朱光潜读后感(模板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朱光潜读后感篇一

读了朱光潜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朱先生把这种观点简约地表述为: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这种观点朱先生在早期和晚期是一以贯之的。

《谈美》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朱先生清新的文风,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享受。

整篇文章给人一种轻松的氛围,许多言论的提出,都伴随着许多比喻和例子。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称赞。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他们三类人眼里显现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要把实用的态度丢开,把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审美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美不具有功利性,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事物,他们指引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思想。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美的欣赏是要有距离的,近了,容易迷惑;远了,又看不清。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这里引用《庄子。秋水》里的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人的美感体验的道理,即:美感体验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那么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如同朱先生讲到在欣赏古松时,除却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还有个人对古松的内心欣赏情趣也会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赏者的个人认知经验在里面,也就是说人的美感经验不是单独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观情趣独立产生,而是两者的结合造就了人的美感体验。

四、“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罗裙飘飘,芳草凄凄,这样我们不禁联想到罗敷,诗文中美丽的女子。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体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体验。朱先生提到:美感是一种直觉,一瞬间的感受。而联想漫无飘渺,浮想联翩,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感体验。

五、“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讲的“情人眼底出西施”的道理,如同朱先生所讲是人们经过人情化、理想化的一种心理活动结果。这种结果就是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产生的结果。美和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美感没有自然的物理属性就无从产生,而物的物理属性没有人的理想化即人情化加工也无法衍生出美来。

七、“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保持豁达乐观的心境,坚持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驻足下来,不要忘记眼前的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

朱光潜读后感篇二

最近几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过得是如此之快,而就在这几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又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在书中,朱老提到:“在有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如果一个人可以体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那么完全可以得到人格精神的全面提升。

在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其实也是靠勤奋得来的,于人生中,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书中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书中的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如果你也可以静心去品读朱老这本书,我相信它一定会对你有所启示和帮助的。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是完全可以艺术化的,生活是完全可以达到我们心中的愿景的。因而,我们要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塑造美,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保持豁达乐观的心境,坚持积极生活的态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努力向前但也不要忘了驻足下来,不要忘记眼前的风景,品味当下的生活。

朱光潜读后感篇三

首先,我必须得说这本书是我见过最适合,最通俗的美学理论读物了。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怎么欣赏美?然后用了十五章来细细阐述,举了很多形象的例子。

第一,用实用眼光看实物不美,美是脱离用处,不实用的。从“三棵古松”的故事来讲解。

第二,越是和实际人生有距离的越美,比如我们去别的地方旅游,山里人看海和海边人看山特别有感觉,而他们看各自的家而不然。

第三,我们把宇宙人情化,把东西带上我们的色彩。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第四,美感和快感是有区分的,欣赏艺术不能同时受性欲冲动的驱遣。如欣赏《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用快感来欣赏,如提灯寻影,灯到影灭,于是美感就失去了。而用美感欣赏,如欣赏一首诗或一幕戏,当时只是心领神会,无暇顾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第五,美感与联想的纠纷问题。艺术是离不开联想的,但就我们平常所谓的由甲而乙,由乙而丙的联想来说,是妨碍美感的。假如由于你是道德家,而特别喜欢《打鼓骂曹》的戏或韩退之的《原道》;假如知道达芬奇名气大,而特别喜欢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第六,考据不是欣赏,批评也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以前老先生们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工夫,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第七,美与自然。美的欣赏也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寻常恋爱有很强烈的占有欲,美感的态度则丝毫不带有占有欲。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可以说是美感态度的定义。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历史上有著例有些到极浓度的初恋者也往往可以达到胸无纤尘的境界。

第八,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的错误。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回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个人的情趣和才学。

第九,艺术与游戏的关系。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需要顾及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逐渐发展到现在,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第十,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的配合。(旧元素,新组合)比如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寒鸦、日影。并且把抽象具象化了,比如怨,和贫富不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创造源于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而是联想作用。能去掉不相干的意象,就已经是分想在创造了。如“风吹草地现牛羊”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第十一,创造与情感。凡是创造艺术品,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这一过程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的。比如班婕妤拿团扇自喻作的《怨歌行》,是主观的文学,但她在创作时又退居客观地位,把自己遭遇当作一幅画来看。王昌龄的《长信怨》写别人,通常说是客观视角,然而过程中又需要把自己代入女子心境,设身处地想象。情感最易感通,所以“诗可以群”。

第十二,创造与格律。“从心所欲,不逾矩”。格律是前人有点总结,有明显的优点,

却又容易经过形式化后变旧,成为新的弊。真正艺术家,格律会为他奴使。从整齐到变化易,从变化到整齐难。整齐入手,整齐会由于创造本能和特别情境需求使作者变化以求单调。变化入手,而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是求新奇结果却还于单调。凡是艺术家都要打破这个矛盾,从束缚中挣扎得到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循格律而脱化格律。

第十三,创造与摹仿。“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练就工夫,表达自我。凡是艺术家,都需有一半是诗人,有一半是匠人。

第十四,天才与灵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纵然是有大本钱,但不可少于积淀,有些人本来天资并不优异然而成就斐然,相当于用小本钱做买卖,但成功了。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比如我们在初练字时觉得天天进步,过几个月之后,进步猛然停顿起来。但再过些时候,又觉得猛然进步。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假如进步停顿时,索性去做别的事,到时候再上手,却较之有进步。学别的技艺也是如此。这是什么道理?就因为再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应该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才会成熟。工夫没有错用的,你以为自己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所以心理学家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说法。前一个冬天学的溜冰,夏天在做庞大事,溜冰的筋肉技能却暗里培养成功。一切脑的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

他错过一小节,就不是陶渊明了。同理苏格拉底下狱不肯逃脱,临刑前还嘱托还邻人一只鸡,所以他是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欣赏,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我有我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变迁成长,与物的个性发生反应。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文章忌滥俗,生活也忌滥俗。滥俗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城规旧矩。如东施效颦,“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说过。什么人,感到什么样的情趣,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协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唯大英雄能本色”,艺术的生活是本色的生活。俗人和伪君子最不艺术,一个没有本色,一个掩盖本色。再者,生活也如艺术,懂得取舍,恰到好处。不但哲学、科学,都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追求一种摄魂震魄,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所谓人生艺术化就是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有福。许多人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覆的世界便成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朋友,慢慢走,欣赏啊!

我因为对有些章节比较有感觉,有反思,所以有些章节摘录提炼较多,有些则比较简练。有些段落,朱光潜实在已经写得很好了,我没有办法再提炼了,就作为藏品如实打了下来。看完这本书实在也是很有感悟的。

朱光潜读后感篇四

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理论著作《谈美》中关于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关系,也更近一部的阐述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朱光潜先生是美学界的泰斗,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而《谈美》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思想的论述,但朱光潜先生以极具亲和力的畅谈口吻代替了严肃的学术语气,用一种明白和畅的语言层层解析他对于美所坚持的理想。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于民国时期的一本小书,由浅入深、鞭辟入里,系统地讨论了美的本质、美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欣赏的方法、艺术创作的方法等问题。以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事的诠释手段来刻画彰显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并赋予独特的视角呈现其思想独特的美。在书中,朱光潜先生取及浅入深的方式,由“美感是什么”为开篇,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谈美》一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可以看到的是朱光潜先生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然而朱光潜先生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读者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的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一、美感是什么?

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们三种不同的态度,即“实用的态度”之“善”、“科学的态度”之“真”、“美感的态度”之“美”。可见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而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于是朱光潜先生为我们揭示了“美感”获得一条重要途径——即“美和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无论是对于游历新境时所感到的美,还是历史上话题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实都是将事物独立于世俗之外,即使其与环境及一切条件绝缘,才能获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于功利的用途。一个周朝的铜鼎或是一个汉朝的瓦瓶在当时也不过是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具,在现在却变成很稀有的艺术品;读陶渊明的诗,我们常觉到农人的生活真是理想的生活,可是农人自己在烈日寒风之中耕作时所尝到的况味,绝不似陶渊明所描写的那样闲逸。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曾经觉得它们真是单调无味,现在回忆起来,却不免有些留恋。

而恰恰就是美感经验与移情作用的关系,揭示了美感产生的基础。庄子看到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由此而知,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而正是这样的“移情作用”,让宇宙中的万物变得有生气,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以变得具有人情。这“宇宙的人情化”不仅使人体现了“自我”,反映了人的情趣,更使得“物的特质”对人也产生了陶冶性情的功效。

二、关于美学的探讨

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与实际要求的满足。由于快感离实际的人生距离太近,则并不是美感。而真正的美感,是可以独立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存在的。就如希腊女神的雕像,她即便对于人类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来说是“无用的”,但这座艺术作品的美依旧是不可被否认的。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因此艺术是不能离开联想的,但是,联想却是“辗转不止的乱想”,与人聚精会神地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所产生的“美感”是有区别的,而且美感是不带思考的,联想则难免带上个人的思考,不能使人“一心一意”地进行审美活动。一些“不会创作”只会进行“批评”

、或者按照固定的标准评判作品好坏的学者,则只是抱着“科学的态度”的冷静的、不加情感的“批评家”。他们站在作品之外、不能感受到“身在文章中的身临其境感”,又如何得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

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而快感是处于实际应用的目的。联想是偶然的、杂乱的、无序的,而美感的东西是一定的有序的,有结构的、抽离出来的,有形式相伴的和-谐状态的东西。美感经验可以使人产生对事物的联想,而单纯的联想不能算做美感经验。考证、批评并不是对美感的欣赏,但欣赏却要有考证、批评作为美感欣赏的基础。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快感与联想只是美感发挥的途径,却与美感有着不可割离的密切关系。

三、自然美的存在

朱光潜先生则用一副“线条”图为例,让读者亲自体验审美的过程,证明了“自然美”其实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如果人们觉得“自然美”,其实自然就已经经过艺术化成为了人为的“艺术品”,是经过人情化和理想化的,不再是粗糙的自然了。美是外物、人心婚媾后所产的婴儿,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但是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

“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中模仿出来的”。朱光潜先生举了两个例子来驳斥这样的主张——“自然美也可以化成艺术丑”、“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于是“自然美”这一概念便包括两个含义,即“事物的常态”和“艺术美”。

四、如何创造美

创造之中有欣赏,但创造却不全是欣赏。欣赏只是要见到一种意境,而创造要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活动。艺术和游戏一样,都是讲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这个意象便是情趣的集中点,并且将其外射,变成一个具体的情境,这便是创造。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但是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因为艺术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

想象的作用则体现在“将已有意象进行重新配合”。通过“分想”,人们能从旧材料、平常的事物中选择出“孤立的”、具有“特殊美感”的意象;而通过联想,人们运用象征的手法,达到“寓理于象”,在想象微妙的境界中,关于艺术的创造是没有任何观念上的限制的,也正是无束缚存在,从而创造出想象的事物于现实中。

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有机体。情感的阴驱潜率使诗人对于出于己者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旧经验的新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原来似散漫、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散漫、不重复。情感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像伯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情感的瞬息万变是创造的关键,缺失了情感的变化起伏,故事也就失去了色彩。

格律本为自然律,后来进行总结后变为了规范律。是否有能力驾驭格律,或者是反被格律驾驭则是衡量“艺术家”的标准。能否打破“从心所欲”和“不越矩”这个矛盾,则是对“大艺术家”的必须要求。借用写诗词必须受格律约束的道理,说明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危险的事。

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模仿则是对于创造的一种“材料积累”。朱光潜先生指出:“创造时旧经验的新综合,就经验大半得效仿模仿,新综合则必自出新裁。”正所谓,所有艺术家都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即要求艺术家们既要有诗人的妙悟还要有匠人的手腕,这便是艺术家们模仿的普遍形态。

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而灵感是最容易显现出是否天才的地方,天才需要个人努力来实现。。“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只有两者相结合,才可以有毅力从容的去行万里路。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

五、人生的艺术需要慢慢走

朱光潜先生将“美学”这一学术化主题的探讨与实用的人生相结

合,将美学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更是为读者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无论如何那都是自己最美的艺术品,是艺术人生的最美展现。朱光潜先生说:“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所以说“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在艺术与人生的途径上我们没有择其一的选择,它们是一体而存在的,也只因为这样才拥有色彩的绽放。朱光潜先生强调“情趣”人生的重要性,倡导读者过“有情趣的”人生,挖掘人生路上时刻存在的不一样,用欣赏的眼光去享受生活,叮咛读者“慢慢走,欣赏啊”,告诉读者努力向前追随目标的路上不要忘了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品味一下生活。

朱光潜先生将“美学”这一学术化主题的探讨与实用的人生相结

合,将美学提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更是为读者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启迪。朱光潜先生提出了如下主张:第一,如同一篇好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像这样的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我们应该像对待一幅完美的艺术品一样,完善自己的人格,认真地生活。第二,至情至性地去生活,不要有丝毫的假借。如同把生命流露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流露于言行的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第三,参照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以是否能纳入和谐整体为标准,营造和谐的人生,尝试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坚持适度原则。

六、总结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作为一部美学著作,是备受美学专业者关注的,而朱光潜先生以“通俗叙述”的形式,将枯燥、繁冗的美学理论渗透其中,从而更吸引了初学者对美学的探索,不禁恍然大悟:原来美学是如此好玩如此有意思的东西。

《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既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陪伴并与你长谈人生故事。《谈美》一书中不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文艺和梦一样,都是欲望带着假面具逃开意识检查”,或者是因为文艺和梦都是都是美妙的,生活中我们无法忽略美对于人生路上的存在,即便普普通通的身份,都有自己最美的人生。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我们如果想要懂得如何去创造美,就要大胆的、大量的去欣赏美。对于创作而言,极重要的灵感就是出自持续不断的,广泛的审美所积攒下来的潜意识活动。虽然艺术的门类繁多,但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却是相通的。只有多去欣赏美,我们才能在潜意识里面积累足够多的情思,从而碰擦出宝贵的灵感火花。

我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无法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但懂得以跳出实用的眼光去“玩味”生活,去欣赏人生,我们也会从着“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中体味到无限的乐趣。《谈美》让读者们对美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美就在身边,我们都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人生最美的艺术品,欣赏人生真善美,欣赏世事故事美,即使美对于我们都是不一样的,但却都是独属于我们的人生艺术品。正如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的,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读后感篇五

初闻美学,我以为它代表着无比高深的玄学,亦或仅仅是创造美术作品的技艺。读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我发现美学是一门美化人精神世界的学问,趣味盎然,又耐人寻味。

读朱光潜这部书,不妨先看最后一封信:《谈人生与我》。其中,作者谈了两种自己看待人生的态度: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或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装腔作势。在前台,作者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一样,因为作者认为当人把自己看得比他人他物更重,则不免要痛苦,所以作者就不苛求生活的准确目的,而是把生活当作生活的目的。这样活着,活得洒脱,活出了美感。作者更偏爱在后台,欣赏各不相同的人生悲喜剧,就像是看图画,看小说,可以体味生活的趣味。也许朱光潜正是用后一种视角,写出其余十一封信,透过现象看本质,让美学“活”起来。

在《谈多元宇宙》中,作者对美术(美学)阐释道: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标准价值,而美术也自有其宇宙,它是以“为美术而言美术”为信条,美术不能用道德来衡量。定义中,美学如此的空虚,好似摆在高高象牙塔上的神秘文物,朱光潜就此在《谈十字街头》中进行议论:从前士大夫好清高,追求与世绝缘,但难免空疏虚伪,于是近代哲学与文艺力求与现实接触,将它们流布人间,以便雅俗共赏,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含义,有极大的真理,威康·莫里斯、托尔斯泰、爱迪生都有艺术民众化等类似见解。但今人常忘记十字街头流为俗化的一面:易学经过流俗化后,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同样类比于美学,作者因而提出建议: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在讲完美学的定义及学习美学的注意事项后,作者开始具体写施助于人们心灵的美学。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朱先生根据当时“读书讲道德无用,一切青年必须加入战线去革命”与“整顿学风,学生不应参加运动闹事”两派意见,分析出中国人过重的蜂子孵蛆心理,更倡导“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凡事应记住“君子求诸己”,而这两句金玉良言何尝不是种处事之美!在《谈作文》中,通过写福楼拜三个月推敲出一句文章;托尔斯泰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前反复增删,多次把誊好的稿子又改得千疮百孔,朱先生告诉我们要让文章上升为美,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废,需要不计成败,艰苦卓绝的努力。能做到的人,想必除取得的成就外,拥有的更是超乎常人的美丽心灵。《谈升学与选课》一文,离我们学生很近。当时社会上和现在类似,有留学热,有文凭方面“资格迷”,更有学业方面只谈专门、谈专业研究的人。作者鄙视那些徒有虚名的冒牌大学,更不愿意和开口闭口只谈专门的`书呆子交谈。作者认为学问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更是至理名言。对于文凭热,我认为不妨读作者《谈摆脱》与《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学会摆脱无用的累赘,学会取舍,方便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人们不应一味追求“超效率”,更应静下心,有像古人“匠气”那样可贵的执着,有“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般的付出。我相信这种精神也在美学范畴中。

朱先生曾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而艺术中就有美学的影子。读过朱先生《给青年十二封信》,我发现要让人心灵变得充实与高贵,只需将“美”融进我们的生活,潜移默化为我们精神活动的风格。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2023年老公生日发朋友圈的短句子(汇总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老公生日
  • 09-29 2023年老公生日怎样发朋友圈祝福(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 09-29 最新读细节决定成败心得体会(精选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我
  • 09-29 2023年秋季开学第一周国旗下的讲话稿(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 09-29 2023年百日誓师秒 高考百日誓师演讲稿三分钟(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 09-29 老公生日蛋糕上的祝福语(大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09-29 2023年期末表彰讲话(模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 09-29 最新祝岁小公主生日祝福语 小公主的生日祝福语(实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
  • 09-29 2023年私人门面租赁合同 私人门面租赁合同简单(模板8篇)
    在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协议,签订签订协议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之一。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合同模板,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私人
  • 09-29 商铺门面租赁合同简单版 简单门面商铺租赁合同(模板10篇)
    合同内容应包括劳动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休假、薪酬与福利、劳动保护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