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大全5篇)

2023年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09:53:34 作者:碧墨 2023年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一

教材第25页例5、例6

1、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情感目标:感受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1、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还记得是怎么计算的吗?(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板书:圆柱的体积(课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生自由猜想,并讨论交流)师适当板书记录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第一组两个圆柱等底不等高,第二组两个圆柱等高不等底)

师:第一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底面一样,但是高度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第二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这组图片中的两个圆柱高度一样,但是底面却不一样,体积也不一样

师:那么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圆柱的体积的大小取决于圆柱底面的大小和高度的大小

师:那么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吗?

生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要用实验去证明

2、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课件出示作业纸)对应和公式推导

选取小组的作业纸进行展示,有其他同学进行评定

课件演示结果

小结: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我们将圆柱的体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乘高。

另外,圆柱的底面积、直径、半径和周长四个数据中的任意一个和圆柱的高两个数据就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2、

3、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杯子的数据是从里面测量得到的)

8cm

8cm

498ml

498ml

10cm

10cm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二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三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教材中形体转化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直柱体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空间,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转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手拿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大小适宜)。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关于圆柱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生1:(已学知识)。

生2: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那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2、师:联系已经掌握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1: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没有学过,无法计算。

生2:将这个圆柱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生3:圆柱体在水中必须完全浸没,而且水还不能溢出。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运用“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思维中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中找出小助手,帮助测量有关数据,全体同学计算水的体积,并作记载。

师:运用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解决新生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

3、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前轮的体积或是求楼房中柱子的体积,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不能)那么求圆柱的体积时是否也有一个简单、易算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新旧过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实物。

1、师:发挥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演变为圆柱体?生1: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圆柱体。

(教师演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

生2:把一个圆形上下平移,移动过的轨迹就是圆柱体。(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圆柱体。)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过程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口述,同时课件演示圆形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三、自主探究

1、学生手拿圆柱实物,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个人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想法,调整汇报次序,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手中圆柱实物。

3、汇报交流,统一意见。

生1: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把圆形和近似长方形同时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这时他们的轨迹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近似长方体,而且它们的体积相等。

(师: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只要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就相等吗?一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这些分割线把圆柱纵切开来,从而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渗透数学极限思想)

4、课件演示:

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课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演示两次,第一次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第二次把圆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而且它们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四、实践应用:

强调单位:90×20=1800(立方分米)

2、再次拿出圆柱体橡皮泥,问:如果要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底面直径、高)

生1:可能测量有误差,并且还要保留。

生2:测量水的长、宽时,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也能产生误差。教师说明:每一个科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直接给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径和高)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篇四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3、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3)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4)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5)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人教版篇五

1、梳理拓展, 强化复习的系统性。

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章,可以整理成表,使学生对于本章内容从分数的意义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分类与互化,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应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

再如,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把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与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再如,四则运算的法则,通过复习,使学生弄清楚它们的共性与不同,从而牢固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2、贯彻大纲,重视复习的针对性。

大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要领会大纲的精神,把握好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要认真研究大纲,把握教学要求,弄清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弄清重点章节,以及每一章节的复习重点。要根据平时作业情况和各单元测试情况,弄清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所在。计划先根据教材的安排进行复习;再分概念、计算、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训练;最后适当进行综合训练,切实保证复习效果。

3、有的放矢,挖掘创新。

数学复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复习题的设计不宜搞拉网式,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的大忌。复习一定要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题目的设计要新颖,具有开放性、创新性,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多思考,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的解题技能。

4、教师事先对复习内容有全盘的把握。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精心备好复习课,课前充分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能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现状,对于薄弱环节要进行强化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合理安排分类练习和综合练习。在基础知识扎实时,适当的将知识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

复习课不同与新授课,复习课没有初步获得知识的新鲜感,所以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复习兴趣,如让学生树立一段时间的目标,不断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6、复习课上提倡学生主动的复习模式。

复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益。采用以下的步骤来复习:(1)自行复习、自我质疑;(2)小组讨论、合作攻关;(3)检测反馈、了解学情;(4)查漏补缺、纵深拓展;(5)师生互动、相互质疑。

7、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应试也是一种能力。小学毕业考试虽不关其择校、就业,然就考试的重视、重要程度而言是小学生平生第一次经历,所以平时就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让学生能有一个沉着、冷静、宽松、从容的心态走进考场,发挥其最佳水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