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实用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奖(通用14篇)

实用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奖(通用14篇)

时间:2023-10-29 11:57:19 作者:薇儿 实用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等奖(通用14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份详细规划,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看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也许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及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

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观点,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研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当神器之重

(5)戒奢以俭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确](1)生长。(2)使……稳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点拨]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值得细细玩味。

研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终者盖寡

(4)盖在殷忧

(5)纵情以傲物

(6)董之以严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确](1)帝王。(2)大。(3)能够(4)深(5)看不起人。(6)监督(7)通"震",威吓。(8)戒慎。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终苟免而不怀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1)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2)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来,也能淹没它。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点拨]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点拨]贞观年间,社会繁荣。在一片颂扬太平盛世的赞美声中,唐太宗也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魏征作为一名有识见的政治家,却透过这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谆谆告诫唐太宗要不忘历史的教训。作者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以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的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

第二课时

研读第三段。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雍蔽(2)谗邪(3)拙恶(4)谬赏(5)垂拱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把本段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如果真正能够看见可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从而警戒自己;准备大兴土木就想到应该不要过分,从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险,就注意谦虚待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会骄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伟大,是因为处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欢打猎,就想到围住三面,开出一条路让野兽逃出一些,拿这个作限度;担心自己会偷懒,就想到不但开头要认真,而且要坚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锁,就想到虚心接受下级的意见;怕有坏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坚持原则,撤换那班奸臣;施恩典给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高兴便乱赏;处罚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发脾气就随便处罚别人,完金做到这十点,再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择有才能的人使用他们,辨别出正确的意见照着办,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全部献出他们的计策,勇敢的人就会彻底用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忠诚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发挥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稳稳地坐着,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费神,脑子转个不停,事事过手,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点拨)"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2)在修养上,应核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3)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剿恶;

(4)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彻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背诵全文。

[指点]抓住"思"字背诵全文。

"思"为一篇之骨。人主"积其德义",才能"思国之安";"思国之安",即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须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无须"劳神苦思"——全文15个"思"字,既为一篇之骨,也为背诵全文的总体思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先说排比。如第一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在内容上,前后有推理的`关系;在形式上,作者连用两组排比句,串连而下,气势充沛,似乎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征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通过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

再说对偶。如第一段末,为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作者承接上文,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来既有节奏感,同时,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又如"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两两相对,内容上互为比照,层层推进,把历代帝王夺取天下和守天下时的两种情况说得十分透彻。"董之以严刑"以下四句也是两两相对;实际上"董之以严刑"与"振之以威怒"内容相类,之所以用了两组对偶何,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两两相对的句式相照应,另一分而则为了增强气势,强调丧失民心,局面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再说反问。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在内容上,是对上述道理的正确性加以强调;在形式上,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二段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句反问"岂得之易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结

本文语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简意骇,有说服力。多用对偶句,笔力遒劲,气势雄健,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谈起来气势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论题,次段分析原因,末段问于劝谏。从正反两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们借鉴。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一. 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 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 课堂答疑

五、 诵读、背诵

六、 布置作业

选修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知识。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的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

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

4、注意句子:

(1)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词义相同的有:(3)骨肉,都指亲人。

2、古今词义有区别:(5)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是:

(1)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

(2)纵情,文中是“放纵情感”,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

(3)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教师告知答案,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同学讨论,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以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以便,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介词把。

哉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啊。

所恩所加代词,用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被。

三、找成语,学典故。

明确: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荀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从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流畅自然,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五、作业:默写全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5.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

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

一课时。

谏太宗十思书教案

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课时

教学方法:串讲—诵读—练习法

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1.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chang,生长)者

b 必浚(jun,疏通,深挖)其泉源

c 盖在殷(yin,深)优

d 虑壅(yong,堵塞)

e 则思正身已黜(chu,罢免)恶

2.自读课文,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用红、蓝、黑三色画横线。(略)

3.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2)虽……而况……乎

(3)岂……乎(4)何必……哉

(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翻译并背诵第一段

分析二、三段

(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答:不是。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答:“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十思:略;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答: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3.“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答: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答: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答: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3.完成课后练习(略)

(教师提示包含的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同方案一)

二.解题

(同方案一)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

(同方案一)

五课堂小结

(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

附:课堂板书设计

(先同方案一)

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索引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

2.当代阙勋吾等译注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岳麓书社版;

3.宋代洪迈著《容斋随笔》,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

1、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试读,边读边正音。

c、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当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相关范文推荐
  • 10-29 精选差点教育心得体会(汇总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反思过去的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或许对我们有所借鉴。当前,由于受市
  • 10-29 热门职称调转申请书(通用18篇)
    更多申请书是在求职、考学等场合中常见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起到向对方介绍自己、展示能力和争取机会的作用。对于准备撰写更多申请书的求职者来说,以下是一些成功样本供您参
  • 10-29 最热廉洁整顿心得体会(案例2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做所学的评估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
  • 10-29 精选航拍中国第四集心得体会(案例18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自我总结和感悟,是对经验和教训的理解与反思。这是一些作者撰写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我坐在飞机上,一切的事物都是
  • 10-29 优质医院优化服务心得体会(案例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加深对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和应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在医学不断进步的
  • 10-29 热门打扫卫生的心得体会大学生(模板21篇)
    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收获和思考,心得体会就是将这些经验和感悟写成文字,以便反思和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
  • 10-29 精选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汇总18篇)
    教师工作计划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提高整个教育团队的教学水平。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编写自己的工作计划有所
  • 10-29 优质居民夜校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收获和体验,它是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总结和概括。继续往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值得品味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吸引你的注意力
  • 10-29 最新小学作业设计方案(案例17篇)
    编写计划书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要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效果。阅读下面的范文,你会发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希望对你的计划书写作有所启发。
  • 10-29 2023年广场舞心得体会大全(18篇)
    我在努力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这让我更加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