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最新修行人生感悟(通用10篇)

最新修行人生感悟(通用10篇)

时间:2023-10-01 12:19:38 作者:念青松 最新修行人生感悟(通用10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修行人生感悟篇一

根据中央要求,在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这一举措是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建设、道德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三严三实”中有一项重要要求就是严以律己,今天我和大家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严以律己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严以律己?第二,对严以律己应持怎样的态度。第三,领导干部如何才能做到严以律己。

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是一种人生智慧,我们只有认识到过分的欲望追求带来的后果并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懂得知足于内、知止于外,才能获得精神上长久的富足和安乐。有些人,大权在握,却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贪婪而不知止,最终锒铛入狱。如果他们懂得在党纪国法高压线下止步,对名利问题多些淡泊,对进退得失多些坦然,就不会患得患失、盲目攀比、贪得无厌,以致于违法犯罪、身陷囹圄,一个人只有时时、事事、处处知止而为、行止有度,才会成功、平安、快乐。

领导干部的地位特殊、岗位重要,面对的考验十分复杂,受到的诱惑多种多样。俗话说:“木自腐而后虫生”,众多落马官员的蜕变过程,无一不是从律己不严、放松自我要求、放纵个人欲望开始的。因此,践行“三严三实”,首先应从严于律己开始。只有常怀律己之心,方能做到事前事后都能守住规矩、何时何地都能挡得住诱惑,才能坚守道德防线,永葆政治本色。我认为,党员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到严于律己:

一、严于律己,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守政治底线。政治品行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党员干部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要始终做到在政治上清醒坚定,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议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自觉维护团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遵循组织程序;要服从组织决定,不跟组织讨价还价、不欺骗对抗组织。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加强党性锻炼,遵守道德底线和红线,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自律、以律促德,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

二、严于律己,要始终心存敬畏,增强法纪观念。严以律己,就是要手握戒尺,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把党章、中央八项规定、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须”要求作为个人行为戒尺和准则。一要敬畏法律。人大干部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和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要带头敬法护法、遵纪守法,自觉把个人行为、行政行为等严格约束在法律框架内,按法律办事、按规定办事、按制度办事。二要依法行权。要坚持宪法理念,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依法用权等基本法治观念,对法律不仅要发自内心的信任、信服、信仰和敬畏,还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严格依法依纪办事,决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三要捍卫法纪。要在自觉模范遵守中央、自治区、市各项法纪和禁令的同时,敢于善于指出和纠正违法乱纪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和尊严。

三、严于律己,要始终防微杜渐,树立良好形象。律己,要求个人身要正,身正影不斜,古人说:“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这句话意思是,要想影子正就要端正仪表。这就要求从日常小事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切实防微杜渐。要自觉管好管住自己工作和日常生活细节,清廉简朴、节约俭省,做到比贡献不比地位、比作为不比收入,为普通大众树立简朴节俭好风气做表率。要时刻绷紧抵御贪欲诱惑这根弦,用道德规范、党纪国法约束自己的言行。要管好亲属孩子,不为私利所困、不为私情所惑,不让他们谋取不合法利益。要慎重交友、择善交友。要着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远离奢华场所,减少不必要的应酬交往,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项,就会像物理学中的“木桶原理”一样,出现一个致命的短板,水就会从那个缺口流出来。这就是强调严以律己的极端重要性,严以律己在“三严”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修行人生感悟篇二

人生是一场修行的旅程,每个人在这个旅程中都会经历各种命运的考验和磨砺。而人生修行心得体会则是人们通过自己的修行历程,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本文将着眼于人生修行的五个方面,探讨修行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二段:体察内心,修正自己

人生修行的第一个要义是体察内心,修正自己。我们在追求外在的成功和满足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消除负面情绪和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和决策,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短板并切实改正。同时,修行也要求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不轻易放弃,从而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第三段:善待他人,修行爱心

人生修行的第二个要义是善待他人,培养爱心。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应该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对方,积极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通过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分享自己的喜悦,我们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满足感。当我们将自己的关注点从自我转向他人时,我们也会意识到他人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而培养出一颗真正善良而宽容的心。

第四段:追求智慧,修行学识

人生修行的第三个要义是追求智慧,修行学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思考,我们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长才干和智慧。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还能够提升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思考问题,我们能够深化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式,拥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格局。而这种智慧的修行,也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第五段:心怀感恩,修行至善

人生修行的第四个要义是心怀感恩,修行至善。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应该感恩身边的一切,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喜悦和困难。感恩使我们拥有积极的心态,并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同时,修行也要求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和他人的困境,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第六段:总结收尾

综上所述,人生修行的五个要义体现了人类历经千年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修行并非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种持之以恒、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通过修行,我们能够更好地拥有自己的内在世界,与他人和谐相处,追求智慧和修行至善。在人生的修行旅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谦卑和勇敢,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成长。

修行人生感悟篇三

《礼记学记》有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于从教第九年的我而言,虽然在教学上比较精进而略有所得,不过“困”与“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愈发明显,且恐于有积而不散之势。何能“自反”、“自强”?怕不是纯粹主观心念上的一次振作就能实现的,不过我相信大略还应该有一座与教育相接的桥梁,寻到它,走过去,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得偿所愿。

当我近来“会约”常生龙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心仪之感油然而生。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我以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另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所以,我便寻着这种做法,对自己之前读过的部分书籍进行了整理,分出“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以及“教育效能感”这三个版块,虽显粗浅稚嫩,却是对照本书内容与做法而得的一点感悟——这大略可说是我与本书的真诚致敬了罢。

第一,应努力完善师德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第二,应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说,许多学科(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则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读到这番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心中有些“诚惶诚恐”,但幸好从这本书中得来了一些专业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一喜。又如,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国学课,也要求语文教师自身进行专业化研究,对于中华书局出版的这套《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要做到“吃深吃透”,才能采撷其中菁华以授予学生,使其不仅做个“知之者”,还能成为“乐之者”甚至“好之者”。

第三,应重视教育效能感的提升。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援引了辛涛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应用心理学》上《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义——“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说得再通俗些,李哗、刘华山发表于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的《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教师效能感’(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而教师效能感很可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我认为,教学效能感不仅展现了“以情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性一面,而且还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师于教法等种种方面打磨与改进,以求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这样看来,之前所提到的“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此外,还有一些书中的具体思考与做法,值得细细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编的《问道课堂》中对于“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点拨,细到赵国忠所著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中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风”》中对于颠覆性的教学模式的展示与评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问题,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建议。

上述关于我读过的部分教育书籍内容的梳理,便是读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后的一点感悟,也是我在教学之路上逐渐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记中,常生龙写道:“就这样,十年下来,我阅读了500多本书,为每一本书都写下了读后感,这些读书随想累积起来已超过200万字。”与其相比,我真是“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课时,我知道自己的教学之路还长,今后定会加倍精进,像他一样用心去阅读,且有收获。诚如《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所言,“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会“捧书为生”,而实现“自反”、“自强”——捧起书本,再当一回渴望求知的学生;捧起书本,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学生们。

修行人生感悟篇四

人生是一场不断修行的旅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成长和进步,我们需要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以下是我关于人生修行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修行的内涵与意义

人生修行不仅仅是指宗教信仰者的修道之路,对每个人来说,无论信仰何种宗教还是追求何种人生理想,修行都是至关重要的。修行是一种对内心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的过程,意味着放下自我,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的升华,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心灵的力量。修行让我们更有意义和目标,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深度和层次。

第二段:修行的方法和途径

在人生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如冥想、阅读、写作、静坐等等。其中,冥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修行方式,通过培养内心的宁静,使思绪平静下来,从而提升专注力和意识力。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开拓眼界,增强思维能力,同时汲取他人智慧,拓宽自己的人生视野。写作则是对思绪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通过文字表达,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发现内心的隐秘之处。静坐是一种修养身心的方式,通过舒展身体和调整呼吸,我们可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从而增强自身的韧性和耐心。

第三段:修行的目标和意义

人生修行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和谐,从而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修行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内心世界,更关乎对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通过修行,我们可以学会宽容、谦虚、慈悲、感恩等品质,从而与他人和谐共处,积极回馈社会。

第四段:修行的挑战和困难

在修行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一方面,修行需要耐心和毅力,我们必须经受痛苦和苦闷,克服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修行也要求我们跳出舒适区,接受改变和调整。修行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成效,很多人会在修行的过程中感到迷茫和困惑,产生动摇和怀疑。

第五段:修行的收获和启示

尽管修行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是它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和启示。通过修行,我追求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修行让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以尊重和关爱的态度面对他人和社会。修行也提醒着我要保持谦逊和感恩的心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总结:

人生修行是一条寻求内心成长和精神升华的道路,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炼,我们能够超越自我,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修行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它也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和启示。在这个修行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坚持下去,不断提升自己,成就更高尚的人生境界。

修行人生感悟篇五

我也读过好多书,教育教学类的书有所珍藏。我怎么就没有达至常生龙老师所说的读书境界:“每当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难题时,总存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使我豁然开朗。”看看完了常老师的《读书就是教师最出色的修持》一书,我豁然开朗了,原来常老师读书就是这样的。

常老师的《读书就是教师最出色的修持》中50篇文章就是50本书,在5个专辑后面还罗列了《本辑延展写作书目》共71本,纵观其本书,推断其看看的其他更多的书,其牵涉的面基本都与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密切相关,书名多样,基本上都就是xx年以后出版发行的书籍,许多都就是xx、xx年出版发行,而且以国外新书居多。可知他就是紧随时代步伐,跟随世界教育发展脚步的时尚超过人。因为紧随国际教育,用国际眼光看看我国的教育、助推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因此他对教育、教学,已经达至了“神思艺”的程度,游刃有余,民主自由穿梭于教育领域之中。之所以达至这样的程度,这和他大量念与教育类有关的书就是密不可分的。

常老师在看看了《读书成就名师——12十一位优秀教师的故事》李德生的《名师蜕变之路》中了解了该如何回去读书,他列出了李镇西的,“读书的秘诀无非就是m18x与思索。m18x就是念出自己的新鲜感,与生活、经历、情怀、时代拨打;思索就是念出问题,思索、批评、不轻而易举坚信。”常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擅于m18x的达人。常老师的书评中,他在文中时常提到个人的生活、自学经历。例如在《电影的教育价值》一文中,先生讲诉了自己七八岁在村子里看看电影的经历,这和我幼年生活环境相近,我的童年也存有夏天夜晚弄着大凳子和乡亲、伙伴们一起看看电影的经历,因而文中这一段叙述,我与他产生了同感。常老师能够将看完后的深奥的理论抽象化、形象化,时常能够引发我的新鲜感,念去非常简单易懂,非常平易近人。

还是在《名师蜕变之路》中常老师列出了吴非老师的蜕变之路之经验,“吴老师特别强调,一名教师能够跑多离,依赖于他若想独立思考。存有了思索能力,就不能轻而易举坚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正是培育教师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读到tnumberg50sx老师的《读书就是教师最出色的修持》一书后深深感受到常老师的智慧,他对写作单单的科学知识的深刻思索,就是常人无法努力做到的,特别像是我这样的按部就班的`老师,缺少自己独有的思维,也就很难存有写作后更多的赢得美感。

常老师对于阅读而得来的知识,能够结合我国教育实践,提出某些理论该怎样应用于我国教育实践的具体想法。如他说到的大数据问题,这几年我也听到人们对大数据的讨论,但自己从来没有读过类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之类的书,而常老师就能及时拿来阅读,并在《教育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一文中,他提出教育内容要进行革新,教学方式要进行革新,学习路径会发生变化,还要防止对数据的痴迷。在《慕课来了》一文中,他又提出中国的慕课应该把职业教育当作主战场,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将翻转课堂作为抓手,推动教育的转型发展等。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我们校长也都在教师大会上或自己介绍,或请有关专家来做专题讲座,我都是听过了,知道了,就好了。如果也能像常老师那样找一些书再去看看,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有所思,有所用的话,也许我的教学之路也会达到“游于艺”的境界。

常老师读的书中,有些我也曾经拜读过如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让学生都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唐娜·沃克·泰尔斯顿著等。特别是佐藤学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对于书中说的许多观点我非常赞同,因此本人拜读过好多次,在教育杂志上每次介绍佐藤学的文章我都如饥似渴研读,对于资料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我尝试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自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也逐渐学会了倾听学生,也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同学建立起了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拜读了常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中《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让我明白,常老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导师,就是常老师看了书后能善于总结,能结合教育规律,总结出一些观点如他看了《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后就总结道“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而我一点都没总结。

如果我也能够擅于去找教育类的适宜自己的新书;擅于联系生活教育实际;融合自己的教学疑惑擅于思索;像是常老师那样每周一本书,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要总结出,写下下来,估算未来的我对教育教学可以更加游刃有余,也能够达至“神思艺”的高度。

修行人生感悟篇六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一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一定收获多多。

回忆起自己的写作经历,说不上走弯路,但的确存有某个阶段写作内容缺位现象。常生龙局长这本《读书就是教师最出色的修持》一书,囊括了教师须要写作的相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里的选书作者都就是精心挑选出的,比如说在“教学即为缔造”中,作者挑选出了名家于永正的《搞一名学生讨厌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老师就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例如行云流水,与学生互动平易近人自然,于自然出显功夫,学生研习得高兴也研习得坚实。作者从于老师书中提炼出“自己先变为孩子”的学生观、“遵从教育规律”的教学观、“必须时刻以身示范点”的为师观。没嘲弄,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例如《教室里的电影院》就是课程研发层面的,《教室怎样与学生骂人》就是师生沟通交流层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滑动教学》就是教学方式层面的……多角度阐述了“教学即为缔造”的现代教学观。

仅仅看见这个书名,便真的与众不同——无此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得这本书时,委实也写到了这一点好处。顾念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丰厚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就是互动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倾诉“该怎样搞”,即便内容上品,与读者之间(至少就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就是隔着一点距离;而这本《读书就是教师最出色的修持》,则从“必须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启程,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写作之间融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读者清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当达成一致一种精神的切合——坚信通过用心写作与稀释书中智慧,融合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展开思索,的定存有心得体会,亦存有一试之愿。正如作者在自序《使我们都去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以碰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存有化解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展开了总结,刊登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就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出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东站得更高、行及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连的那座桥梁了辞。

我以为,秉持做为教师的一份本真正直,心怀学生,就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关键基础。这种正直并不单指搞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成对自己所专门从事的教育工作的充沛热情与勤练钻研的精神,不懈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下降至事业无私奉献的高度;又必须化成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自学上的关怀指导,并使其深刻地感受到例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在我看来就是难的,搞出来却必定不能如此痛快利落,甚至可以存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就是必须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不懈努力的,无法只是个旁观胜败的看官。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说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编订而变成的《教学不寂寞》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撰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使孩子变为快乐自学的天使》中,不难辨认出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快乐”为核心,依泉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鼓励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自学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稳步进步;又例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例如歌》中写道,即使就是在群魔乱舞的时期回去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并无钱的学生交医药费,给缺钱的近视眼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生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起必须获得什么,只不过人心都就是肉搞的,看见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伤心,故而想方设法协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讲课,但我坚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方宗鳌的学生们上了关怀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扔出了一束温暖的光芒。坚信做为教师的我们不懈努力提高了师德素养,并使教育存有了“快乐”,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领略到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敬佩与鞭策。

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修行人生感悟篇七

今天我在修行中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心得体会。所谓修行,就是通过持续的实践和体验来逐渐提升自己的内心境界,让心灵更加纯净、清明、平静和自由。今天的修行过程中,我受到了自己的启发和他人的激励,收获颇丰。现在,我想要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和感受。

【第一段】

修行需要持之以恒。每天坚持上午和晚上的冥想,对于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非常有效。心境愈加纯净,充满了宁静和平和。在修行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也体验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观察自己的意识流动,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思维停止不必要的发挥。我体认到自我控制是自由的关键,而这一控制又通过冥想得以实现。

【第二段】

清明心态非常重要。修行让我对自己和他人都更有耐心和包容之心。我不再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过度谴责,也不会轻易地去评论别人的行为或态度。有时候,我会看到其他人表现的愤怒、失控和焦虑,但我的内心始终保持平静。这是修行带给我的礼物,也是我一直追求的平静和淡泊之心。

【第三段】

修行让我重新认识到“当下”的重要性。它用它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充满生命力的当下时刻。在我心中,过去(包括早上)和未来的影像常常浮现,但现在我的注意力不再漫游到这些地方,而是在当下时刻,充分体验着身心的情绪体验。因此,我更能体会到周遭的美好事物 —— 像风、树、雨、花、人,诸如此类。修行带给我的是重拾感知感觉,喜悦这个瞬间的无限价值。

【第四段】

修行让我理解到爱的真谛和意义。它告诉我,被爱是一部分、而爱又是另外一部分;在修行中,我发现了快乐和幸福的源泉。这是因为爱已经渗透到我的身体、情感和灵魂。我选择了用爱去面对周围的世界,让自己的心获得自由,也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修行强调的是爱与慈悲心,但这种爱不是感觉,而是一种愚公移山式的信仰。

【总结】

总的来说,今天的修行带给了我很多可贵的收获。它让我从过去和未来的困惑中走出来,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它带给我平静和宁静的感觉,让我达到了最纯净、最美好的状态。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感知,我能够更加融入这个世界,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与需要,也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会继续进行修行,直到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纯净、更加高尚。

修行人生感悟篇八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1、[见]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既然是以[观心]为[对境]来感悟《道德经》,那么《道德经》每一章的内容,每一个重要的名词都需要在[观心之境]下找到相应的对境,而不能在[观心之境]以外去解读,否则就离开了本文的主旨。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本文并不打算去探讨老子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写作《道德经》时的心里真实所想,以及老子赋予《道德经》的真实含义。

写作此文的缘起,是因为笔者在静坐观心中,发现《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是可以用来指导观心修行的,并且十分贴切,也许这种应用方式距离老子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有十万八千里之遥,但只要我们在观心实修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发,有利于促进修行的进步,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应用。《道德经》所蕴含的智慧是天地大道的智慧,而天地间所有的一切也都在道的规律下运作,观心修行的目标,同样也是为了见到藏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道,所以以《道德经》来指导观心修行还是可行的。当然,如果您认为[观心]并非见道之法,那么建议您略过此文,甚至可以略过笔者的所有文章,因为不管笔者所写的文章题材是诗歌还是散文,或是议论文,剥去所有的皮肉,骨架上刻着的仍不过是观心二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天下],静坐观心之时,头部以上的虚空即为天,臀部之下的坚实即为地。[天下],正好是静坐观心之人,再具体点,就是人的大脑所在的位置。[天下],即指我们的大脑。

有无之相生也。有、无是不断运动相互转化,美丑、善恶也是如此。在不同的评判体系下,美丑善恶皆是相对而成立的,没有不变的标准。就观心而言,[有欲]、[无欲]也是相互转化的,[有欲],则美丑善恶之念妄想纷飞,[无欲],则朗然空寂,自在清明。那么[道]呢?则不仅超越了美丑善恶之[有欲],也超越了朗然空寂之[无欲],有无随缘,显隐自在。

难易之相成也。难易也是相对而言的,就观心而言,对一些人来说易如反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难比登天。差别在何处呢?所用功夫不同尔。果能十年如一日,精进修持,观心功夫纯熟之后,则难者转易。不愿下此功夫者,虽易亦难。观心修行之前,[有欲]容易,[无欲]很难,修行日久,身心清净,[无欲]容易,[有欲]很难。

长短之相刑(形)也。长短是在相互比较后的结果,就观心而言,[有欲]看似长,其实很短,念念皆在瞬息生灭之中,[无欲]看似很短,其实很长,达到最彻底的无欲之时,会发现无欲之心其实是不生不灭的。

高下之相盈也。高下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就观心而言,[有欲]看似很崇高、很积极,其实却被欲望所奴役,心灵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无欲]看似很卑微,很消极,其实却实现了对欲望的超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妄心成为心灵的主宰,妄心很强大,真心处于弱势地位时,这时的心灵其实还很弱小;当真心成为心灵的主宰,妄心化为真心的辅臣时,这时的心灵才真正地强大。观心修行,即是转识成智、化妄为真的具体方法。

音声之相和也。音与声相互和谐。音,在甲骨文中,言、音可互用。声生于心。当言为心声,表里一致的时候,即可称为音声相和。就观心修行而言,言无伪饰,为心之真声,即是真言,言有巧伪,则为妄念妄想。比如在观心修行中,一面默念“致虚极,守静笃”,一面去深入体会虚极静笃的心灵状态,这时,言与心、心与言相互促进,即为音声相和之最佳实践。刚开始时,是[有欲]的音声相和,但随着虚极静笃的程度越来越深,就逐渐转化为了[无欲]的音声相和,最后音声同归于空寂,观照却依然清明,这时即可于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中看见[道]的真面目。

先后之相随,恒也。在观心之时,要深入观察[有欲]、[无欲]前后相随的特点。比如心里生起了念头,然后我们就去观察这个念头,这个念头生起的当下为[有欲],当这个念头消失了之后,即为[无欲]。比如,一面默念“致虚极,守静笃”,一面在心里观察“致虚极,守静笃”在心中是如何生起的?又是如何消失的?在前一次默念之后,下一次默念之前,中间的那个空白的状态,是怎样的?一次次地默念,一次次地观察体会,两次默念之间的间隔时间可以逐渐拉长,然后去体会有、无、有、无、有、无.....体会这两种状态先后相随、相互转化的精微状态。[恒也],即这是一种永恒的规律。有生于无,然后又很快回归于无。那么当我们停下默念,只是专注地去观察[无欲]的状态,又会有什么发现呢?我们会发现,[无欲]的状态是可以相续不断的。[有欲]看似相续不断,但本质却是即生即灭的,[无欲],看似难以捉摸,但真的达到了[无欲]之境,却发现这[无欲]是无生无灭的,可以相续不断地一直延续下去。有欲,更像是浪花,无欲,更像是海洋。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以无为之心应世,事来即应,事去即静,无有执着,无有挂碍,圣人只是这样去做事,为人们做出榜样,不刻意去教化他人,而教化的作用已在其中。

在观心修行中,[无为]是[观]的要点,无为,即不刻意、不执着、不攀缘、不挂碍,顺其自然地发挥出[观]的本性即可。所以,[观]常用[观照]二字表达,即只是如镜子一般照出事物本来的样子即可。

不管是观呼吸、观念头,还是观照其他,都要保持无为之心。但需要注意的是,保持无为之心,不是对[观照]本身完全不顾,如果昏昏欲睡,还不及时生起警觉,那就不是无为之意了。

[不言之教],对于观心而言,则意味着[默照]、[寂照],即尽可能使心灵达到深度的静寂,在静寂的同时进行观照。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对于观心而言,万物,指的是所有出现在观照视野中的一切身心内外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应该怎么办呢?作而弗始,任凭其自然地随因缘生灭,而不去干预其开始与终结;为而弗志,在观心修行的过程中,对于所观的对象,只是保持静静地观照,而不动用自己的意志干预观照对象;成功而弗居,即使通过观心彻底见到了[道]的真面目,也不认为自己有所得,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成功的地方。这即是《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于一切都毫不执着。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是由于彻底的不执着,才能称为真正的自由,这究竟彻底的真自由再也不会离去。

《道德经》第二章[见]的总结:

2)在[有欲观徼]、[无欲观妙]的时候,要深入去体察[有欲]与[无欲]这两种状态的相互关系,包括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等关系,从而更深入地体悟[有欲]和[无欲],并从这些关系中去体悟[道]的本体的特性,因为[有欲]、[无欲]以及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运动转化关系,正是鲜活[道]在我们生命中的具体体现。

3)无为观心,观心无为,不言寂静,寂静不言,无我无执,成功弗居。

2、[修]

那么如何将这一章落实到观心实修中呢?

1)放下大脑和思想,远离思虑分别,以心观心,直观自心;

3)深入观察和体悟念头的生起与消失,深入观察和体悟念头消失之后的空白与宁静;

5)在彻见自心真面目的基础上,体悟一切对立分别的相对性,体悟众生自性本心的大平等性,体悟身心内外万事万物汇归于自性本心的一体性,体悟自性本心本自无我远离一切执着挂碍的究竟自由性,体悟自性本心亘古一如、随缘运化、世出世间一切本自圆满的大圆满性。

3、[行]

1)安守本心,寂心应事,远离分别执着而行于中道,了无挂碍;

2)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精进利众,结果随缘;

3)在与人交往时,高度尊重人们的意愿,不以己意强加于人;

4)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善于运用各种因缘条件去推动事情的自然达成;

5)修好自己,做出榜样,以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化与自己有缘的人。

修行人生感悟篇九

作为一名正在修行的人,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领悟。今天的修行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第一段:早起冥想

今天早上,我又坚持早起进行冥想。这种早起的修行方式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但每天的体验都是一场惊喜。在沉静的早晨,我连接了呼吸,感受内在的平静和祥和。身体和心灵都在深度的休息中得到放松。

第二段:练习瑜伽

瑜伽是我日常修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天我进行了一次深度练习,放松身体,沉淀心灵。通过瑜伽,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身体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平衡身心,并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第三段:坚持念佛

念佛是我的日常修行之一。在念佛的过程中,我经常回想起自己的生命历程和修行的旅程,这种回忆可以帮助我感受到内在的平静和宁静。我深感佛法对我的人生带来的指引和福音,因此坚定地进行着念佛修行。

第四段:关照自己的呼吸

在日常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容易忽略自己的呼吸。但呼吸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今天,在静默中,我关注自己的呼吸,放缓呼吸的节奏。当我缓慢地呼气时,我觉得自己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和平衡。

第五段:回归本心

修行的目的是让我们回归自己的本心。通过日常的修行,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坦诚面对内心的丑陋和不堪。我接纳自己的缺陷,也更愿意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真正符合佛法的教义。这种内心的明悟,让我更向往和平和洞察。

在今天的修行心得体会中,我感受到了内心更为平静和坚定的力量。只要坚持日常的修行,即使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坦然。我希望自己能够持之以恒,回归到自己的内心,走向平静和幸福,也愿更多人能够领悟到修行的真谛。

修行人生感悟篇十

说完了第一章的[见],下面说一下修和行。

2、修

在知识上了解了[见]之后,如果不去实修,那么知识就永远是知识,无法转变为真实的智慧。

那么在自己直接[看见]之前,应该如何进行实践呢?这里列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放下大脑思考,不辩论,少说话,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既然道的真相不在思虑言说,不在语言概念,不在逻辑思维,那么就需要在实践中尽量地减少内心这些方面的活动。

2)安静下来后,将注意力收到自己的内在,以心观心。

3)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是[有欲]还是[无欲],如果念头较多,即为有欲,这时观心的重点就在于[观其所徼],即观察念头如何生起,如何息灭等等,如果念头非常少,甚至基本没有念头,即为无欲,这时观心的重点就在于[观其妙],即深入观察[无]的微妙之处——这[无]的状态,从哪里生?向哪里灭?有实质还是无实质?是常是断?是垢是净?是善是恶?这[无]的本体到底在哪里?它和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5)将观照的对象锁定观照自身,即观照[观照]本身,这观照来自哪里?从哪里生?向哪里灭?有实质还是无实质?是常是断?是垢是净?是善是恶?这[观照]的本体到底在哪里?它和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关系?.......

6)深入观察[有欲]的本体、[无欲]的本体、[观照]的本体,这三者的本体为一为异?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最究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3、行

修,侧重于专修实践,行,侧重生活实践。

2)自己为自己制定身、口、意的戒律,加强觉知和自律;

3)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戏论、时时提起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4)将专修中获得的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如寂静、安宁、少念、清明、安详等;

5)逐渐学会在生活中观心,知道自己心里念头、情绪、思想的生起,并练习观而不随。

作者:明空如月(公众号 明空禅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