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汇总9篇)

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汇总9篇)

时间:2023-10-13 15:32:08 作者:雨中梧 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汇总9篇)

考试总结能帮助我们分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解决和改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知识点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一

按生产对象分: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密集农业(发达地区)、粗放农业(落后地区)

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农业(发达国家)和自给农业(发展中国家)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种植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热带雨林

种植园农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

水稻种植业:如亚洲水稻

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中北部大平原

畜牧业:游牧业:如中国西部、蒙古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业:西欧

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二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

a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三

摘要:要学好高中课程,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大家分享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供您参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伏旱。

更愿意与朋友谈心 67%孩子不跟父母沟通

昨日,本报请一些专家对这些问题孩子的案例进行把脉。专家们分析,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多是和家长沟通不畅造成的。福建警官学院的张昌荣教授做了一个《平安福建对策研究》的课题,调查了全市近万名学生,当问到学生有问题会跟谁沟通时,仅有33%的孩子表示会跟父母沟通。而心理医生指出,对孩子的异常如果能早点发现并介入,悲剧就不会发生。

福建警官学院教授张昌荣:孩子跟朋友沟通比跟父母多

我们的调查中,有52%的孩子选择与朋友沟通,仅33%的孩子表示会跟父母沟通,仅13%的孩子会跟沟通。

什么这么多孩子不愿意甚至不敢和父母沟通?根源不都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对他们打骂,有的父母则根本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愿也不敢和父母沟通交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遇到问题时更愿意选择同龄人,当沟通对象是问题少年时,他们会从这些问题少年身上找到情感诉求,形成情感依赖,很快与这些人成了朋友、哥们。

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需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太少和孩子交流了,16岁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非常要求被认同,像大人一样得到尊重,高中政治,譬如答应女友自杀,就要“言必行,行必果”,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到。

这个时候的孩子很容易冲动,受到一点点挫折,就感觉人生无望。父母应该适当给孩子一点挫折教育,这种挫折教育,不是强加在孩子身上,一定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对孩子的某些天真的想法,明知道他做不到,还是赞成他去做,等他被现实打击了,再引导他知道,生活中不是任何事情都顺应你意的。

孩子有意或无意地顶撞家长,是很正常的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价值的方式。当这种认可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会把这种需求带到下次行为过程中,或者隐藏起来,等自我力量加大时再得以延续和实现,有的孩子则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得以实现,如唱歌等。

在这段时间,如果父母很少过问孩子的事情,对孩子放任自流,他们就极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很叛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又很脆弱,经历一点挫折便难以自拔,甚至采取自杀这种极端行为以求解脱。

“并不是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就是对他们很关了,他们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关爱。”毛朝灼说。

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医生森:自杀前有征兆,家长应及早干预

从医学心理的角度看,李昱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其实是有药物可以帮助他的,可惜包括父母和好友在内的人们,都不知道他qq空间发出的预警。

这种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往往在自杀前有很多怪异的行为,比如脾气变得暴躁、容易与家长有对抗情绪等。李昱在qq空间写日记最大的目的是想让他最亲最好的朋友看到,这就是一种自杀前的暗示,可惜家长好友都错过了这种暗示,因为情感上得不到满足,病人的孤独感加深,从而直接得出被世界抛弃的想法。

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很大一部分责任在家长。第一,家长避讳孩子谈死亡问题;第二,遇问题,更多人是直接训斥,而不是进行朋友式的对话;第三,知道孩子有抑郁症,家长瞒着孩子直接向医生“点菜”开药,甚至有些家长给孩子用药只是象征性的,随意中断治疗导致情况恶化。

相关链接:

专家点睛:五点建议助高三生缓解新学期紧张

不同群体的高考生及家长压力把脉(图表)

中国高考生压力最大的十个省份调查(图表)

学会编织知识网

2007年内蒙古理科状元 高鹏?

1.关于物理?

2.关于化学?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四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23°26′s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五

1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1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13、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或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14、合理人口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

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6、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平衡生态,又不断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7、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区)、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1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水平;

(2)历史因素;

(3)种族或宗教因素;

(4)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1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0、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六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七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主要来源作用结果主要表现形式其它

外力作用太阳辐射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地貌表现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备注

空间分布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水循环周期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汛期时间影响因素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雨季(我国为夏秋)雨量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夏季气温(冬季断流)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6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来源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有机物;太阳能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动物

环境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八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九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高低压

气流:气旋和反气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