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优质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模板22篇)

优质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模板22篇)

时间:2023-11-01 18:20:30 作者:紫薇儿 优质文言文偏义复词教案(模板22篇)

教案模板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规划教学内容和步骤。接下来要介绍的教案模板,是经教师实践验证并进行优化的,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文言文教案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1、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把握师道的内涵。

1、 新课导入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

文言文教案

1、 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1、 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 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

3、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一)、考点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

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

(三)、实战演练

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

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

(四)、强化训练

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文言文教案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教学,自主与合作能够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真正学习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板块式教学使教学脉络清晰,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评价重视激励性。

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学生朗读不充分,能够在体会中熟练诵读的同学不足80%,那么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如果能够采用领读的方式,在学生初读过程中引路,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在创设情境中,加因为眼操铃声的打扰,学生和听课教师没有完全听清,不明白"孟子讲学"是什么意思,所以此处的目标没有达成。可见教师还要在教育机智上多磨练自己,要能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另外要准确计时,若没有提前下课这节课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很好,应该充分发挥,与学生对读,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如何朗读好文言文。

总之,任何的教学策略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每一个设计都要考虑怎样更有实效。

文言文教案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1课时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五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3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3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背诵《苏幕遮》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文言文》教案

总体设想:构建高起点、高效率的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归纳、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2、讨论归纳理解文意和解答题目的方法。

3、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完成阅读题,提高阅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例寻法,运用方法,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讲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发放一份复习讲义,列出本课复习中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选文材料的大意,划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确重点,导入新课。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试卷的必考题型,分数比重大,历年来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两年阅读文章选自课外,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三、明确选文特征。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选取课外的浅显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一是篇幅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顾命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常考哪几种题型?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词语解释。2、句子的翻译。3、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除此以外划分文句的朗读节奏,设置情境迁移拓展也有可能进入09中考试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读通选文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些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1、抓住标题,窥探全文。2、结合注释,大致读懂。3、联系课内,揣摩推测。4、浏览题目,帮助解读。)

就以上四点举08泰州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段《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导。

师小结:理解文意应着眼于全篇大意,不强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晓。

六、探究如何解答题目。

1) 词语解释的解答。

学生思考解答,说明答题依据。教师引导归纳:课内寻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译的解答。

举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翻译题:(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a、学生试译。

b、从学生的翻译不足之处中引导归纳:重点词语 特别关照

c、补充文言句子翻译五法(详见讲义)。

d、出示翻译句子的简易口诀: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教师作简洁说明指导,学生齐读。)

3)内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举《沈约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译)回答。

举08徐州卷《张溥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二:抓住关键词句,组织语言回答。

七、实战演练。

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选文《太宗止盗》的阅读理解题。当堂交流。

八、课堂总结

文言阅读虽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课外文章的解读,功在课内,同学们要多读

多背课内文章, 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文言文教案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讲读课。

(一) 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文言文教案

1、 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 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1、 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 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文言文教案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1)字、词:

弈:下棋。通国:全国。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援:引,拉。俱:一起。

弗:不。矣:了。为:因为。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文中几个“之”的意思

辩斗:辩论,争论。以:认为。去:离。

日中:正午。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判断。孰:谁。汝:你。

(2)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文言文》教案

1、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1、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

3、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一)、考点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

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

(三)、实战演练。

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

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

(四)、强化训练。

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文言文教案

1.会写4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去与一位古代的伟人对话,他就是孟子。谁能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生举手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课题:学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学弈”是干什么吗?(学下围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对,看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课件出示本课易读错的字词,学生齐读。(诲、惟、鸿鹄、弓缴、弗、矣、与,强调“为”是个多音字)

4.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分小组自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

2.理解句意。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下围棋最好的人。)

(2)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3)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四、品文明理,提升感悟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而第二个人在学习时却三心二意,所以结果不同。)

2.请同学们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任何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取得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停顿提示,反复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先将课文分层次,然后根据提示背诵。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让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孔子的画像课件,并简单介绍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请同学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圈出来,与同桌交流。

2.指名同学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错的语句。

3.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语速、语气)

4.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举日——“象”的观照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再放松!请随着我的提示,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太阳的样子。

(2)请你们回忆一下课文中的词语,选择两个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太阳的样子,一个形容早晨的太阳,一个形容中午的太阳。然后,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车盖盘盂)

(3)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提示,继续想象太阳。

师设置情境: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你的身上,你会有什么感觉?中午,太阳升得很高很高,你置身在强烈的阳光下,你的身体热起来了,不断地热着,不断地热着,都快热得受不了了。感觉到了吗?那么,也像刚才那样,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形容你对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早上太阳的感觉,一个形容你对中午太阳的感觉。请把这两个词语默写到本子上。(板书:沧沧凉凉探汤)

(4)理解“沧沧凉凉”“探汤”

(5)齐读词语。

2.择日——“理”的寻思

引导学生探究“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每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1)师:大家注意看,我在这两个词语之间画一条线,在那两个词语之间也画了一条线(板书: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画?这里有些什么名堂?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教师引读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一大一小,一冷一热”的感觉。最后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辩日——“趣”的体验

(1)师:一个说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说早上远中午近。两小儿各说各的观点,各说各的理由,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也不肯善罢甘休。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就叫——(辩斗)

(2)理解“辩斗”(辩论,争论)

(3)请同学们找出两小儿“辩斗”的句子,同桌之间分好角色,然后大声朗读两小儿的辩斗。(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倾听。)

(4)师提示“辩斗”语气、神态、动作要逼真。可在原文语句前创造性地加上“此言差矣”“非也”等反驳的言辞,还可以赋予两小儿动作,尽量还原两小儿激烈“辩斗”的场景。

4.决日——“知”的分享

(1)师: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2)通过用“决”组词的方式理解“决”在文中的意思。

(3)学生自由举手表演“问孔子”的情景。

(4)师创设“解疑”情境1:那依你之见,是日始出时去人远,还是日中时去人远呢?请小先生不吝赐教。

5.悟日——“智”的启迪

(1)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老夫子。

(3)师: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四、通读课文,领悟道理

老师小结:《两小儿辩日》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讲述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以及聪明机智、天真可爱的形象,也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14.文言文二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

另一人思鸿鹄将至

结果: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道理:做事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远(凉)近(热)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学弈》一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并理解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由于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学生都说得很好。

在《两小儿辩日》一文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解疑”的情境,极大限度地发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但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让学生多朗读课文,今后再教授文言文时,还是会多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意。

文言文教案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教案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义的种类: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例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3、“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侯传》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6、“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例如。

1、“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指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杀,然而(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让我击打,好让我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4、(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5、“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例如: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4、“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不寻常,意外。

文言文教案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3课时。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文言文教案

1.知识与能力:把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并背诵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以学生运用辅导资料自己把握课文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以及背诵课文。

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朗诵法、讲授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

1.导入新课:根据作者简介导入文章。

2.新课讲授:诵读课文,分组对课文进行翻译,讲解课文。

3.巩固练习:通过问题,巩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了解。

4.小结作业: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制,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

我们的课后作业是: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

文言文教案

2.通过对比“口头语言:吃饭了吗?”与“书面语言:饭否?”引发兴趣。

1.自读课文,读准句读。

2.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1.小组选一篇有感情朗读。

2.解释每句话的含义。

1.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弈,秋。

2.介绍“孟子”,解释重点字:惟、缴、俱、弗、若、非然(抢答闯关,会的同学自主站起来回答)。

3.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领悟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1.试着背诵课文。

2.小组互相检查。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抢答的'方式解释重点字。孩子们意兴盎然,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释。

文言文教案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讲读课。

(一)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文言文教案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小学万素丽)。

文言文教案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义的种类: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例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3、“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侯传》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6、“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例如。

1、“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指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杀,然而(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让我击打,好让我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4、(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5、“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例如: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4、“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

文言文教案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3、通过本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了解学习应持的态度和方法。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ppt

两课时

一、导入:

在高中阶段,学习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于对学习所应持的态度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也都了解很多。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人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对学习所应持有的态度及方法进行了阐述,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荀子,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知他的观点。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讨: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那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课文大家都预先翻译过了,下面同学们可以把这一段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比”。

木直中绳。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为轮。“輮”同“煣”,通假字。这也是一个省略句,“以为”中省略了宾语“之”。

虽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金就砺则利。“金”,古今异义词。这里指“金属做成的刀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每日。“乎”同“于”,相当于“对”。介宾短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知”同“智”,“而”连词,表递进。

明确: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

总结: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感学习后两段的内容。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荀子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了第一段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的后两段。

二、文本研析:

1、还是按照上节课的程序,同学们首先将第二段自己在翻译时遇到的疑难之处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明确:吾尝终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所学”是“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

登高而招。“而”表修饰的连词。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表示转折的连词。

非利足也。“利”为使动结构,“使……锐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水”名作动,游泳。

文言文教案

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二、关于背景

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三、整体把握

提问: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

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文章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引导思考)

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

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

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四、讲解课文

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

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触碰了他"自大"底线。

范增则是将刘邦入关前后的表现做了对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除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觉得刘邦"可怕",教案《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不除会养虎为患。

问:通过对比,能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吗?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远见。

泄密(尖锐的矛盾出现转机)

问:你怎么认识项伯这个人?

引导回答:大敌当前,私见张良,为私交而泄机密,组织纪律性差;与刘邦结为亲家,因公废私,无原则和立场,做了掣肘之举,也反应了项羽团队的不团结。

问:在大难临头之时,足见刘邦本色。刘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种个性?

引导总结:

虚心纳谏,配合默契。(对张良两句"为之奈何",积极配合张良讨好项伯)

世故圆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鲰生之说""吾得兄事之""结为婚姻""不敢背德")

问:项羽听了项伯为亲家说的一番美言,项王许诺,从这一"诺"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导总结:呼就前文,足见项羽的"除刘"之计只是一时之气,并无成熟远见。

伏笔下文,项羽已冰释前嫌,范增仍老谋深算,暗示认识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败。

看出项羽头脑简单,自大浅薄,耳根软,无主见。

宴饮(矛盾激化)

问:从刘项鸿门一见的对话中,即见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刘邦:回忆旧情,居下讨好,转移矛盾。足见其圆滑世故。

项羽:一言泄密,送上曹无伤,足见其胸无城府,简单幼稚。

问:留饮之时的座位安排,能看出点什么政治表情?

指导:按照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相对时,长者东向(面向东),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时,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见,刘邦居于项羽、范增之下,显示了力量上的悬殊对比,以及项羽的自大心理。

问:举玦,舞剑,是范增的两次努力,但除刘计划均告失败,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闯帐(故事的高潮)

引导分析:这一段当中,主角是樊哙,樊哙是刘邦的武将,也是刘邦的连襟兄弟。司马迁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描写角度)刻划了樊哙的形象,试着分析,挖掘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分析总结:

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动作:"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拨剑切而啖之",尽显威猛英武。

神态:"瞋目项王,发尽上指,目眦尽裂。"威不可犯。

间接描写:项王的欣赏,项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应",都说明樊哙的勇猛可爱,有胆有识。

问:樊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刘邦,给刘邦这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及个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谢(合并处理)

问:这是故事的结局,刘邦的脱身,是机智而从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实现的?

总结:张良留谢,樊哙护送,独骑间行,合理安排时间。足见其团队的团结合作,衬托出刘邦的善于用人。

问:面对张良的献礼,范增与项羽的表现大不一样,这又说明什么?

项羽麻木不仁,因为他迷信武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患;而范增则是气极败坏,认为放虎归山,贻害无穷,也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懊恼。五、处理课后研讨与练习及导学案内容。

历史上的今天:

文言文教案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文言文教案

学习要点:

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20xx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

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相关范文推荐
  • 11-01 精选度志愿服务工作总结(案例18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跟踪自己的进展,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和方式方法。在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为全面弘扬“奉献、友爱、互
  • 11-01 优秀供应链管理讲座心得体会(案例15篇)
    通过这段时间的经历,我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这将成为我未来发展的动力。请看以下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灵感。在信息时代的带动下
  • 11-01 最热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部编版(模板15篇)
    学期计划有助于我们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小目标,更容易实现和达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本学期我仍担任1
  • 11-01 优质小学数学三年级学科教学计划(模板21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学习特点,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提供教学指导的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份优秀的教学计划是如何编写的。1、认识时间单
  • 11-01 2023年有偿委托合同大全(18篇)
    合同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当事双方的权益,防止潜在的风险和纠纷。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合同协议范文,对比一下不同类型合同的写作差异。双方经协商一致,就委托事项
  • 11-01 2023年大学生生产安全心得体会(汇总1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自信心和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现今社会,生产安
  • 11-01 专业工增资心得体会范文(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并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提升
  • 11-01 优质个人种植业贷款申请书(案例18篇)
    申请书是我们向组织或个人展示自己能力和资格的重要材料,因此我们必须花时间来撰写一份优秀的申请书。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更多申请书,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指导
  • 11-01 最优初中教师发言稿三分钟(案例20篇)
    三分钟,是指宝贵的资源,我们需要合理分配这三分钟来完成任务。在一个销售会议上,我被要求用三分钟向观众展示我们的产品,我通过简洁明了的演示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吸引
  • 11-01 最优交强险理赔委托书(通用15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教材,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吸收优秀作品的精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希望通过这些范文范本的分享,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