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语文教学的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实用(通用7篇)

语文教学的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实用(通用7篇)

时间:2023-09-26 13:09:46 作者:笔尘 语文教学的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实用(通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一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通过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促使课堂教育变得更为形象具体,其感染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关于现代教育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发展,过去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教育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必要性

其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促使教育内容不断焕发生机,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不断以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喜爱语文课程,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其二,有助于优化教育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与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对比,现代教育手段有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这样一来课堂实践可以被充分利用,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应用至阅读教育环节

将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其根本目标在于从整体上提升语文课程教育质量。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有难度的课程,只有学习真正克服教育重难点,才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语文教育形势不容乐观[1]。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遵照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感悟语文阅读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语文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使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取一定的学习认知,有效突破学习的瓶颈。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个生活场景:一个看起来年纪很小的孩子坐在街心花园里,仔细倾听一群同龄人在玩耍打闹,虽然也被他们讲的笑话逗笑,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不语地侧耳倾听着,他无法参与他们的游戏。此时教师需要询问学生视频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视频中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身边拖着长长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通过播放教育视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出下文做好了铺垫。

(二)应用至诗歌赏析中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古诗词赏析这一角度出发,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术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质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与古诗词相符的教学意境,引导学生在此情境中深度品味古诗,进而有效熏陶自己的文学情感。因此,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古诗词的学习难易程度,利用好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一次视觉听觉的盛宴,要真正发挥出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古诗意境与艺术手法,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2]。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突破初中语文课程教育困境,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浣溪沙》这首古诗时,其主要是由梦境而发的词。词人借梦境中的见闻书写真实的怀人情思,构思新颖。“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我的梦魂经常在旧梦中徘徊,梦中我再一次来到当年的庭院,茂密的花丛将院门遮掩的严严实实。夕阳西下归来的燕子也没有说话,似乎有着万般忧愁。忽然一股幽香吹拂过来,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通过多媒体将古诗的意境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古诗中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词的妙处,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应用至作文教育中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其巧妙应用至写作教育环节,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依据写作素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加深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进行点拨,进而不断提升语文课程教育质量。如在讲解有关人物类型的作文活动时,教师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将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多种矛盾中,采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将人物的形态、外貌、语言、肢体动作、心理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写作分享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续写故事情节或者是演绎作文情节,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具有必要性。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时合理充分地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新语文课程教育活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艳.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7):91—92。

[2]郝志侠.现代教育教学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j].知识经济,20xx(8):180。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二

一、强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语感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特别是一些高品位的文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学习认字,文字积累比较少,往往无法独立地进行文章的阅读,因此不能够通过阅读文章来提高自己的语感水平。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运用在课堂上分析文章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把原来的阅读课变成了课文分析课,这样便很难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方面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可以轻松、愉悦地置身于阅读中;另一方面,在学生的阅读过程当中,教师应当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指导,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难点加以解答和点拨,以此使学生学会独立阅读,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二、强化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诵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段落结构、语句以及文章的整体框架,对学生语言资料的积累非常有帮助,还可以借助于自己的思考、加工,逐步形成属于自身独特的语言或者语句风格。与此同时,学生要想切实培养出好的语感,就必须具备大量的词汇积累,这样对于全文的理解效果才会更为显著。而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则可以积累许多好的句子、优美的诗词,在此过程中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课本中的文章,选择最合适的段落让学生背诵,所选取的文章应当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使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教师还应当使课外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选择其中比较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题材相对较好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此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对于学生背诵的文章,教师要注意定期检查,比如开展一些与背诵课文有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以便于学生能够自觉背诵文章。

三、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学生积累的词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使学生语感的形成加以强化,培养小学生语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方法就是写作训练。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积累的词汇知识运用于实践,还可以将平时积累的、背诵的一些素材通过写作表达出来,以此有效提高语感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写作训练,借助于写作来逐渐培养及提高语感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所学文章的写作方法,比如在学习了书信格式的文章之后,并且教师对学生讲解书信的格式与写作方法后,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写一封信,向自己的朋友亦或是家人介绍、描述自己的学校以及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同时要让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注意信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以此促进语感的逐步形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切实根据学生的兴趣,提倡自由的写作,在写作的中学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积累的诗词、佳句运用到文章中,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小学生语感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训练及积累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小学生语感培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语文教学,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积极、愉悦地投入到阅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三

1.采用探究式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探究性学习能锻炼初中学生有效搜集和处理语文信息的能力,以探究课题为主题,学生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遴选对语文学习有用的信息,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信息对最后解决语文问题的帮助,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用语文的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在学生中组建合作小组

从生活、活动中获得语文课外资源,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初中生具有喜欢和伙伴们共同学习的心理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把学生分为各个合作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去生活中寻找语文课外资源,然后带到语文课堂上,小组和小组之间相互的讨论,互相的学习,共同的进步。通过收集语文课外资源和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样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死板、功利,还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语文的实用性,要求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应用能力、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来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四

作为我*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和大家做的都一样,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 、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于本子上)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

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

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五

摘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就课内外阅读教学探究,探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阅读 课外课堂 主体作用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阅读教学却教师讲代替学生读。严重背离阅读的本意。其次,受条件限制,以教材、教参为中心,教参牵着鼻子走,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整体把握,学生学到的东西有限。第三,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发现,把“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如同桌、小组讨论,猛看热闹非凡,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实效是学生讨论、收获了什么?第四,学生生活、阅读积淀太浅。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远离现实,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定在教材里,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课堂上的阅读被教师的繁琐分析和提问占有,多数学生除课本,几乎无课外阅读。

我想首先是课外阅读教学。语文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灵性。这就要创设情境,培养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动力、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教材自身乐趣;善于启发利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精心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所以,高一应抓兴趣,让学生变自主阅读为主动阅读。敢放手,多给阅读时间,尊重学生原始阅读。即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少干涉,甚至不干涉,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只要内容不暴力、淫秽、反动。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深入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当然,由着“性子”阅读,并非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等都要精心策划,适合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不解字词随时翻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学生要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的是学生做少许读书笔记,可以对作者、人物、片段写点自己的看法,体悟,也可当练笔(周记)交,甚至可作为演讲内容向同学推荐。

新课改最终面对高考,所以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的指示阅读范围很必要。借助高一个性阅读形成的习惯方法,促成学生阅读自觉;让学生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把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其参差不齐的感悟、认识能力趋于统一。高二课外阅读教学教师应参与做好指导工作。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籍“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竞赛等促进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定期刊出学生作品,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一、精心设计活动。

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体现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易于生成,锻炼综合能力,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主体地位。需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合乎实际,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效。

二、促进沟通。

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能否促进动态的生成最能显示教师的调控艺术。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参与对话过程中,教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当练则练。立足“高效、实效”。在课堂教学之前,思考学生要有何提高,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课后反思学生所获几多,是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也必须是生成和预设、习得和学得、探究和接受、自主和引导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三、指导语文学法。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适合的听课方法、讨论方法、具体阅读方法等。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促进学生发展。特别高三针对高考,要学生用锤炼的探究性阅读本领,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在高考阅读答题中,必须要学生依题意答题,进行探究阅读,总结解题“程序”、思路,使答题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四、延伸课堂。

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阅读教学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新空间,激发广泛阅读兴趣,糅合历史、人文、科学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每节课上成问题课,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使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比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编有名著导读,课文后附相关链接就是一个较好的拓展线索。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语文是有生命的,阅读更是充满灵性的。人生的学习工作中,阅读是最基本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自由、广泛地吸取思想,扩充知识,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才能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阅读题型技巧点拨》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新审视》陈维贤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六

摘要:语文名师赵谦翔老师倡导的“绿色语文”理念与实践,将日常教学诗意化,将写作教学生活化,将读、写、悟一体化,形成“能力”“人格”“活力”“悟性”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语文教育格局。赵老师《南吕·四块玉·闲适》的教学启示语文教育要有基于育人、走向育人的教学内容,有关注体验、引领体验的教学过程,有提升学科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向,有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应该是绿色的,而要让语文教学回归教育的正途,可以提倡“绿色语文”,这样方可让语文教育绿满天涯。

关键词:绿色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名师赵谦翔先生已69岁,还经常登台上课,课堂上依然底气充沛、如痴如醉,时时点燃观摩者情绪,引起热烈呼应。赵老师说,这都源于自己对“绿色语文,诗意人生”的不懈追求。

赵老师是“绿色语文”概念的提出者和首倡者,其教学追求有三,一是将日常教学诗意化,以语文培养激情人生。作为语文教师,赵老师是个富于古典诗韵、充满现代激情的人。课堂上,他常常借助诗一样的语言,用自己即兴创作的诗词带动学生写诗,以自己富有冲击力的诗思才情,唤醒学生们被日常功课压抑的灵性,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引领学生通过读他人的文字来思索自己的人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师生一起以诗审美、以诗思辨、以诗论世,赵老师称之为“给思想以形象,寓说理于深情”“可以励志,可以修德,可以陶情,可以劝学”。这种指向人生成长的诗意化、激情化的教学过程,既富古典韵味又有现代情感的语文课堂,已经开始贴近赫尔巴特的“教育性的教学”,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应有之境。二是将写作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写作课生机充盈。赵老师的写作教学总能引生活的源头活水进课堂,让学生从课本中找样本,然后跳出课本看生活、看世界,把语文学习与对生活的去伪存真、由浅入深、不断发现结合起来,从而超越现实的平庸狭隘,描绘理想生活的广阔天地,表达面向新时代的观点、主张。语文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文化的理解,都根植于生活,而生活正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验室和目的地。语文教学走向生活,才能开始走向语文教育。三是将读、写、悟一体化,以语文学习开创新生命。读、写、悟一体,语文与人生相伴、课堂与生活相通,使“绿色语文”成为一种教学生态系统,成为有机的、自生长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阅读、写作和生活紧密结合,区别于唯应试马首是瞻的灰色阅读,区别于“唯考是圖”的“假、大、空”的灰色作文。读、写、悟一体,使语文学习发源于做人、融通于生活,成为生命修炼的道场、成为“完善人生的健身器”、成为立德树人的沃土,这样的教学超越了语文学科这个狭小的视界,而升华为探讨人生真谛、开创生命新领域的大语文,升华为“语文教育”。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听了赵老师《南吕·四块玉·闲适》一课,目睹到这些理念在课堂上落地生花的真切过程,沐浴了“绿色语文”课堂的诗意与生机,对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有了更直接的体会。

《南吕·四块玉·闲适》出自语文教材北京版八年级下,是关汉卿的一首小令。从作品背景看,元代社会黑暗,知识分子或沉抑下僚、或志不得伸,沉默而不敢言、趑趄而不敢进,一旦参破,那“车尘马足,蚁穴蜂衙”怎比“天地一壶宽又阔”的世界。他们的旷达,是出离疼痛和愤怒而生的旷达,是压抑已久的畅快歌唱,“闲中自有闲中乐”,他们超越苟且、忘情乡野、放浪形骸,以酒为诗,歌唱他们的“闲适”。“闲”与“酒”是消极、无奈,也是痛苦、反抗,是如歌的行板,更是沧海一声笑。

这样的内容怎么讲?依照“绿色语文”理念,赵老师的课堂设计并不追求形式上的时尚,也不在技巧上故弄玄虚,而是朴实明了、开宗明义,几个环节、几项任务,简洁清晰。他把课堂总体分作两部分,直接交待给学生:读会诗歌、鉴赏诗歌,再“赋首词让人感动”。一节课下来,平实简约的设计却波澜起伏、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学生在诵读中学语言、学构思、学创作,师生从古诗的吟唱中“见自我,见众生,见天地”,听者无不击节叫好。这是“绿色语文”理念盛开的美丽花朵,是播种在学生心灵深处并等待发芽生长的文化的种子。

语文教学怎样走向语文教育?以下几点是笔者从这节课得到的启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增加认知、探索未知、提升素养,走向人生的完整,是教师利用教材实施教学前必须明确的。“绿色语文”一贯主张教师应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挖掘其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让语文进入学生的生命。

赵老师这节课不断引导学生超越考试成绩的功利追求,努力眺望远方,激发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想象。从教学内容看,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和诗歌的表达方式,与今天的中学生生活距离较远,诗人的“苦闷”“放达”与“闲适”因为时代隔阂不易理解,这正好成为学生学习本文的生发点。课堂上,学生品读古诗,体会语言的形式美感;说诗僧野叟、达官隐士,论争名夺利、世态人情,掀开古典的生活画卷。又回到现实,借助点评歌词“苦读百卷经史,不止为功名之资”,评论当前的应试教育,感叹当今语文教学的普遍走偏;借助学生当堂习作,校正学生对待自我、他人、社会的态度。“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学科认知价值、有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有中华文化和精神的体现,也有智慧启迪、人格涵养。而可贵之处更在于,赵老师带着这样的教材走向学生,一起体会、共同探讨,进而生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走向育人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实施发挥了最大的育人价值。

教学过程是理智与情感交融的过程,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的课程,更是体验的课程,教师必须引领学生以原有经验、思维、情感、精神、生命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升,并由此实现思维情感以及精神、生命的升华,这样的教学才是走向语文教育的教学。

这节课,阅读鉴赏后有写作任务,阅读部分是带着任务的体验。阅读共四步:读准字音、读响韵脚、读出节奏、读懂诗义。每一遍诵读,教师都要做有针对性的点拨,点拨后再尝试,从而让诵读水平、诗义理解逐步提升。然后在多元素的比较中,探究散曲的独特表达方式、诗句内在的节奏韵律以及用语之妙,体会作者参透荣辱、骋怀天地的畅快淋漓之情。口诵心惟,投入诗境;咬文嚼字,又跳出诗境,从而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进入“韵味”的体会、品鉴,进入一个新的意境,进入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格。而在阅读过程中,时时联系当下社会的流行与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情感倾向和经验,打通了古诗与当下的隔离,古典场景与现实生活自然接合,学生在新意象中会意、沉浸、兴奋,豁然开朗,自我觉悟。“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这样的语文课紧贴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是生活的语文、生命的语文。

在写作环节,赵老师引导学生模仿古诗形式写个人情怀,强调将自我与古人联通、将语文与生活联通,写真意、抒真情,可“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可“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可以写大感悟,也可写小情调。然后是全班交流展示,互相品评高下,讨论作文升格。古人优美的语言形式、诗意的生活态度、传统文化精神,在这样的实践中得以延续,最终化为学生灵魂深处等待发芽、绽放的种子,化为华美的外在氣质。而赵老师自己就是一位写作高手、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经常把自己的即兴创作作为教学资源,引领和深化学生的体验。“亲见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成为教育的力量。

赵老师的“绿色作文”已经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系统,影响着更多的人。“绿色语文”让课堂百草丰茂、生机勃勃。这样的教学,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如拨开一帘又一帘幕帐,学生在短小的篇章里,发现一个又一个未知新奇的世界,语文学习不再是夺分的手段,而是走向生活的语言实践,是由文本出发的情感、思维生成,是生活感悟、是生命体验。学生的语文能力、精神面貌、思想水平实现多赢,这不正是语文教育应有的面貌吗?这样的语文课堂境界,这样的价值追求,不正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向往吗?当前,很多语文教师拘泥于一些不断翻新的“模式”,将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得如同解数学题,或按既定设计完成一次师生配合的表演,假模假式、味同嚼蜡、死气沉沉,这样的课堂最需要“绿化”。

语文教学应致力促进学生形成语文能力,使学生能借助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这种指向学科思维与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落脚点在语文素养的形成、在学生内在的改变,便是语文教育。

这节课教学指向初看是简单的读诗和写诗,但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意在体会语言的韵律节奏,指向深度与广度的联想和想象,最终指向发现的深刻与敏捷、表达的准确与创新。本课教学从春晚的歌曲《书香年华》开始,引出古诗词的学习目的,读童声《对韵歌》点出诗歌的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学生结合课文分解印证,读节奏,自然联系《声律启蒙》。理解诗义,巧妙比照当代流行,从春晚到“宅男”“宅女”、到“萌”;从“任性”,到追星、“粉丝”“超女”,到架子鼓,到“aa制”,到当前的反腐、假货,还有网络流行的“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等等;从分析理解又进入模仿写作,从相互交流进入反思和修正,不露痕迹地把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语言的运用、思维的拓展到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比如,为了对“闲适”理解不出偏差,与“宅男”“宅女”的“闲适”做对比,认识诗人的宇宙境界,确立今人的责任担当。不是以古言古、就诗论诗,而是以当下的生活理解古人的心灵,以鲜活的流行语言,解说古典的诗情,化深奥为浅近、化单调为丰富,有趣味且显新颖,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悦动”,联想和想象力得到发展。

“绿色语文”的课堂上,“怎么教”“怎么学”被忘却,对教学材料的理解、鉴赏与深层感悟被突出出来,学生能运用学到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表达,在感知、模仿、创造和反复锤炼中完成了思维的提升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构建。当前一些语文课,以教改之名,只在表皮用力,设计迂回曲折、形式追逐华丽,旁逸斜出、漫无边际,以致喧宾夺主、分散精力,学生难以安神静心于学科思维、难有文学形象沉浸中的熏陶渐染和“书读百遍”后的顿悟,这是教改之误,也是语文教学之偏。绿色语文理念与实践将众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向了本真,这样就更接近了语文教育。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教育家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真知灼见。那么,语文教学就不只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只有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进入学生道德和心灵世界,实现价值引领和灵魂的触动,教育才会发生。当语文教学成了人的教育的重要平台,语文教学就自然而然地升格为语文教育。

赵老师的课堂里有文字、有文章、有文化;有吸纳、有鉴赏、有表达;有动口、有动脑、有动手,他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进那些古典的场景,去触摸历史的质感,翻开古人的心灵世界,呼吸古诗词意境的芬芳,并且引领学生由阅读者升格为创作者,将阅读、写作、感悟完美融合。学生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中,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中,建构语言、提升思维、理解文化,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和实践领域。课堂上,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陶渊明的“愚拙”、讨论人情世态,讨论“名缰利锁”和“快活”“闲适”,都紧扣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理解出发,辨析生活万象,尝试走进“眼观四海云水,耳听九州风雷,心系天下兴亡”的更广阔的生命境界。学生在与自我的关照中,实现了一次内在认知、思维和审美的提升、升华甚至蜕变,学生的获得感明确而强烈,这就成了“这一课”中学生的成长点。“绿色语文”旗帜鲜明地把生命、生活、人生作为教学价值追求,把激发、引导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和成长作为根本目的。学生是被关注的中心,学习的权力、学习的责任、自我潜能的开发都还给了学生,语文学习不是考试夺分绕不开的工具,而是认识生活、拓宽生命、发展自我的途径与方式,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如此,“绿色语文”把语文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作为语文核心素养,明确了语文学科教育方向。“绿色语文”构建的“能力”“人格”“活力”“悟性”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语文教育格局,实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和谐统一,语文教学成了“人的教育”的重要平台。这与新课程理念相通。

这些年,考试压力绑架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理科化,语文教学在应试技术的竞比中挣扎。日常语文课堂要么拘泥于字词句段的繁琐分析,把生机盎然的材料抽缩成干巴巴的条目,学生因厌倦而自我屏蔽;要么不顾课标要求、教材内容,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学生不知所云,最终,学生因无所得而陷于迷茫,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去哪里”,學习语文除了应对考试,看不出和自我的成长与发展有什么紧要的关系。

许多语文教师不再关注语文教学的味道、风格、境界,每天的教学就是完成教参搬家的过程,从教案到黑板到笔记到考卷,校长的要求是最高的教学原则,哪怕这要求违背教育规律、违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在助长畸形的应试中造成了学生畸形的人生。在讲题、解题、辅导、批改的四座大山包围中,一些语文教师麻木、陶醉、沾沾自喜,没时间或没兴趣张望山外天地,追问语文教育的根本,发表自己的教学主张。这让一些原本对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充满美好想象和期待的教师倍感失望甚至绝望。联想到叶圣陶、于漪、魏书生等曾经的语文教师的光彩和情怀,当前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急需找回我们的“诗和远方”,好在还有赵老师这样的语文人在。“绿色语文”正如夜空一轮明月,拨开有识之师的乌云般苦闷,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教育的正途。

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给了明确的标准。那么,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语文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将面目一新,“课堂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新时代的语文人需要承担更重要的使命。

一首古意小令,穿透七百年时光,在一群少年的诵读声里变幻蒸腾、色彩浓烈,而现场的听课者沉浸于赵老师行云流水的讲述、引申、会意,在绚烂的霞光里仔细品味,每一个文字仿佛都飘起酒香。“绿色语文”课堂营造的现场感,让学生触摸到当时文字的轮廓与温度,语文教学有了动人的气质。

语文课是难教的,教好语文是需要才气的。课堂上一直激情洋溢的赵老师,瘦削的身体中仿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有诙谐的打趣、自嘲的幽默,有郑重其事的评价、认真的校正,更有自己的诗作抒怀——他本身已经是活生生的语文教材。课堂上,他自称为“绿色语文自由授课人”,如今“银鹰舞,铁龙歌,九州杏坛绿色播。授课频频讲座多,精神不让老廉颇。忙快活!”真勇猛精进、快意人生!一事能狂便少年,忙碌传播“绿色语文”的赵老师,通过“绿色语文”的教学让自己永远年轻。

通过亲身体验赵老师的“绿色语文”教学,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感到语文教育应该是绿色的。让“绿色语文”的春风吹又生,在更多这样的语文人、这样的理念引领下,语文教育必将绿满天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赵谦翔.绿色语文案例集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3]赵谦翔.绿色作文实例实说[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赵谦翔.赵谦翔:绿化语文[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语文教学的论文篇七

摘要:在肖培东老师的“浅教语文”教学中,其用简简单单、老老实实、真真切切的教学模式,即是在教“真语文”。主要方法是“回归课本,精巧自在浅教语文;反复朗读,返璞归真教真语文;以生为本,‘文’‘言’并重教真语文。”肖老师的教学方式恰当得体,引领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看似浅显却深邃,碧波深处有珍奇。

关键词:浅教语文;回归课本;反复朗读;以生为本

《周亚夫军细柳》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现场观摩肖培东老师执教《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其深入浅出的“浅教语文”方式使笔者从心底赞叹肖老师是一名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浅教语文,教真语文”的“真老师”。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方式,让作为一名新时代中学语文教师的笔者眼界大开。

肖培东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课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读课是具体细致的,自读课是粗线条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所取舍,避免了自读课教成教读课,避免了自读课全是学生在自读,教师不起作用的现象。肖老师说:“教材给我们助教、助读、助学资源,即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思考探究、单元导读。”所以其在备课的时候很自然地安排,很合理地使用教学资源。《周亚夫军细柳》回归课本中的“思考探究”来安排教学,探究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安排简简单单,老老实实,真真切切,看似浅教语文,却构思精巧。

《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自读课文,肖老师回归课本,根据课型抓住课文批注,引导学生自读。整堂课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对于八年级上学期接触文言文不多的学生来说,完全自读有点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肖老师只用了一张ppt(思考探究)和板书设计一个“真”字,一图和一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肖培东老师用简简单单的教学方式,却让学生读准和理解了文章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读懂了人物形象特点。汉文帝在细柳营慰劳军队后,高度赞扬这位将军是“真将军”。从司马迁春秋笔法的字里行间的一个“真”字,寓含褒贬。我们看出汉文帝是一位善于识人、深明大义、知人善任的“真明君”。肖老师把一篇比较难的文言文自读课文最后板书仅归结为一个“真”字,把“真将军”“真明君”人性光辉的一面展现给了读者,可谓是语文“浅教”思想“深领”的典范。

语文是什么?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肖培东老师说:“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学习一项技能;语文,是对一个学生整个生命的浸染。”因此,语文课程的目标是真正提升学生素养和人文精神,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形式化的考试机器。肖老师在执教《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言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挖掘文字背后的人文性,通过带着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从不同的朗读过程中感受周亚夫和汉文帝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的写作技巧。

肖培东老师提倡“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老实”,即实实在在要遵循和贴近语文教学的规律,用语文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听、说、读、写、练来开展教学。《周亚夫军细柳》虽然是自读课文,一堂课40分钟,但是肖老师在“读”上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他先是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学生可以结合页下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在初读课文后,再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强调在齐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周亚夫、周天子、先驱、军门都尉、壁门士吏等人的语气语调,从而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然后对周亚夫、周天子、先驱、军门都尉、壁门士吏等人的语言,分别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肖老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模仿人物语气,还进行范读指导,让学生模仿不同的人物语气,直到学生读出人物的“真语气”和语言的“真味道”。肖老师就是这样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读出文本语言的力量,细细品读出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肖培东老师的“真真切切”教语文在于“教真语文”“真教语文”“真教学生”。针对《周亚夫军细柳》这篇自读课文,一般的教学方式是老师针对学生齐读的情况纠正字音、解释字词。但是肖老师却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他让学生先试着对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默读文章,初步理解课文,同时画出难读的字、难懂的词句。然后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哪个字音容易读错”“哪个字你觉得难写容易写错”“哪些词语容易理解出错”“哪个句子最难懂”等等。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有疑问,争先恐后发言,大胆提问。其他学生看到是同学提出来的问题,便会认真去聆听并且加以备注标记,同时还会对文中学生没有找到的易错字词句加以补充。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后肖老师让全班学生按照正确的字音来齐读课文,并提醒大家注意一些难写的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肖老师通过让学生自读自解课文的方式,将学习文言文、理解文章的重点词语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达到了“文”“言”并重的效果。

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后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主旨,于是让学生复述课文,肖老师让学生给大家讲故事,感知故事之精彩,进而深入分析周亚夫将军之“真”和了解天子之“明”。这篇文章描写周亚夫出场的文字很少,但周亚夫的形象却写得生动傳神。如“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肖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用大段笔墨写军士吏、军门都尉、壁门士吏而未写周亚夫呢?这是什么写法?”师生一起解读,明确这是侧面烘托。写周亚夫手下的将士,其实就是在写周亚夫。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面对天子以及群臣,周亚夫和他将士们敢说不,在每一个“不”字后面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治军严明,他的令行禁止,他的刚直不阿,不愧为“真将军”。汉文帝听了,非常感动,汉文帝没有责罚他,而是慨叹周亚夫是“真将军”,可见汉文帝是深明大义的明君,是一位“真明君”。

在《周亚夫军细柳》中,司马迁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刻画出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寓含褒贬。周亚夫治军严明,堪称后世表率;汉文帝深明大义,可作领导楷模。肖培东老师善于通过对问题的自主探讨,让学生去深入理解课文中两个光辉的人物形象,从而实现文和言并重,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