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专业14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专业14篇)

时间:2023-11-16 08:23:21 作者:JQ文豪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专业14篇)

教学工作计划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的跨学科性,促进学科间的综合应用。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七: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课堂合作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一、以情导入: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习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2.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所以“楚山”与通常所说的“楚天”一样,也是指辽阔的南方。第二句还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辞上被赋予的拟人化性质,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围,收到物我浑一之效。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玉壶本纯洁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谓纤尘不染。其对洛阳亲友之意,乃自愿隐论,毋烦招致。洛阳虽好,宁动冰心。左太冲诗:“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正与同意。但此诗自明高志,与送友无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叙出芙蓉楼饯别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吕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与此诗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旗亭画壁,见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王之涣》条,其文曰:“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冷新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从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怀疑,这里只引以说明王昌龄的这首绝句与高适、王之涣的优秀作品一样,流传人口,备受喜爱。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夜,很凉。冷雨落在江上,“滴答,滴答”。江很大,仿佛与天相连,向远望去,只觉得雨水满天飘洒,整个世界都如同被笼在雨中——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凉滋滋的。

连夜来到吴地,清晨将要有好友离去,我要与他道别。

雨,下了一整夜。天未亮,我就穿好衣服,来到芙蓉楼,好友辛渐已经等候在那了。

我把头埋进了辛渐的肩膀,不想让他看到我悲伤的面孔,一只大手,缓慢的抚摸着我的背,漾起无限温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要哭了,不管我身在何方,咱们永远都是朋友!永远都是知己!”辛渐抽泣道,此时的他肩膀剧烈抖动着,已经泪湿衣襟,却还安慰着我。

抬起头,看着辛渐的眼睛:“友谊是心灵的结合!不管在哪里,就算是相隔万里,我们的'心只要在一起,我们就永远都是朋友。对吧?”

辛渐点头,泪再次滑落,滴在衣服上。

紧搂辛渐,我说道:“辛渐,待你到了洛阳,如果我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不管身在何方,不管面临怎样的处境,我都会面带微笑,用一颗乐观的心来面对。虽然被贬,但我生活的很好,我的心就如那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我会永远保持着冰清玉洁、高洁清廉的心态!”

雨,不知不觉地停了。远方的太阳渐渐吐白。与辛渐拥抱,我知道,这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拥抱,我知道,此一别,可能是永别!

向辛渐挥手道别,在无限不舍的包围下,辛渐上了马车。一声长啼,马车扬尘而去,我大声喊道:“辛渐,勿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一、复习导入。

2、这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必须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一般状况下,我们能够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

学习前两句。

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

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之后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十分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再读前两行。

学习后两句。

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3、引读:

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4、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暇)。

5、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里呐喊,是想表白自己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6、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如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指名读。但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7、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三、拓展延伸。

王昌龄还擅长写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是《出塞》课下搜集他的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冰玉。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诵读,默写。

拓展: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1初步感知送别诗。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和正确读法。

(3)看看这些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2读准字音,读好句尾字调。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送别诗。

(2)这首诗连同题目、朝代、作者只有38个字,却构思新颖,含蓄隽永,请你好好儿读上几遍。

3了解要素,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把事件的几个要素都点了出来,你能找到吗?请你快速圈出来。

(2)按顺序一起说:

4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好好读读一、二两句,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秋天的雨会带给人什么感觉?[是啊,雨带给人惆怅、凄凉]板书:寒。

5教学三、四两句,感受高洁的情怀。

送别友人哀伤通过是人之常情,但请同学们看这两句。(出示后两句诗)。

(1)指名读。

(2)理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志。

(3)课件出示写作背景:

(4)小练笔:诗人想向亲友表达什么?

(5)感情吟读: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人玉洁冰清的节操。

6配乐《阳关三叠》,吟诵古诗。

7认真抄默千古名句: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的七绝名作之一。

8同学们,只要我们心中都有彼此,只要我们懂得坚持,只要我们学会珍惜,我们的离别将不再是悲伤。

板书设计:

寒雨山孤。

冰心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五)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诗)

(六)品诗,悟情。

1、教学

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

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2)指导朗读

一、二句。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那份送别好友时的凄凉孤寂。

2、教学

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是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插入诗人生平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底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其实共有两首,这节课学的是其中一首,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出示诗句“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写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我们来读一读。(生读)从“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又再一次道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但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内心怎样孤寂,始终改变不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因为他始终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并引生再读此句)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山孤

孤寂

高洁

冰心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苎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一、以情导入: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习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翻译芙蓉楼送辛渐翻译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

1、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作品有《王昌龄集》。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1)板书课题,齐读。(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2)请跟我一起写“芙蓉”,这两个都是形声字,字体对称。

(3)“芙蓉”是什么意思?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还记得王昌龄的另一首《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读诗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意思:(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这样,你你已经读懂题目了?芙蓉楼在哪?读注释。

(2)“辛渐”是王昌龄的什么人?猜猜看。“朋友”是怎样的朋友呢?

加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我给你们讲讲他们之间的故事:当年王昌龄在江宁任县丞,辛渐是他的好朋友。辛渐要从镇江过江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王昌龄就送行一百多里,把辛渐从南京一直送到镇江,晚上在芙蓉楼两个好友喝酒话别,一直到天亮才依依惜别。

现在你觉得他俩是怎样的朋友:知己好友。

二、读通诗文,学习生字。

1、王昌龄在送别知己好友之时,写了这首送别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我相信你们早就会读了。(出示)请同学读。

2、提出洛、壶。洛是河流的名称,加上草字头就是“落”。展示“壶”字的演变。指导书写“壶”。

3、再读。读诗注重节奏,加节奏号读。读诗讲究音断气连,示范后请学生再试试。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雨:什么样的雨?寒冷(寒雨),雨大(连江),时间长(夜)。

王昌龄用七个字写出了雨的三个特点,果然,七绝圣手不一般。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孤”呢?楚山非人,怎会孤独呢?好友辛渐远去,诗人感觉孤零零的,所以感觉楚山也孤零零的。

(2)景物中藏着作者的情感。

在这深秋的雨夜,绵绵不断的寒雨下了整整一夜,茫茫的江面烟雨笼罩,水天相接。此时,天刚刚亮,王昌龄要和好朋友辛渐分别了,他会怎么说呢?(学生想象说话)。

2、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的这位“七绝圣手”怎么说?出示,齐读。他为什么说这个呢?(我给你们讲讲背后的故事:王昌龄曾经在朝廷做官,为人正直,做官和清廉。因为对宰相张九龄被罢免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人,被贬谪到岭南。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回到长安。不久又被贬到江宁当县丞,最后甚至被贬到龙标当县尉。他的官越当越小。)。

(2)这次好友辛渐回洛阳,洛阳有许多王昌龄的亲友,他们一定会问,会问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3)所以,王昌龄对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引领个人读,齐读)。

(4)“冰心”给你怎样的感觉?(纯洁、透明的、冰清玉洁的)。

“玉壶”是晶莹剔透的盛酒器,给你怎样的感觉?(高尚的,纯洁的,正直的)。

我王昌龄的心就像就像晶莹剔透的冰装在玉壶里一样,高尚纯洁。

所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王昌龄之前,“冰心”“玉壶”早已被人写进诗里。(出示)。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南朝鲍照的诗句,(人像垂下的红丝绳一样耿直,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透)他就用玉壶冰比喻自己清透的人品。“离心何所赠,自有玉壶冰”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诗句。(离别的时候,我拿什么赠送给你,我这里自有如装在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的真情。)骆宾王用玉壶冰比喻纯洁的真情。

(6)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叮咛,自己的心就像装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又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流传千古。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呢?他借着送辛渐表达自己的内心,用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是七绝圣手。我们齐读,感受!

3、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候的表白,表明自己高洁清廉的品质。既写了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真是七绝圣手。我们来背诵。

四、归类复习,拓展延伸。

1、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言语相送)。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相送)。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相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目光相送)。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相送)。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寒雨楚山孤寂。

冰心玉壶高洁。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吴孤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近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相关范文推荐
  • 11-16 个人美术简历美术类简历(实用17篇)
    个人简历的目的是引起雇主的兴趣,进而获得面试的机会。希望以下的个人简历范文能给您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助您编写一份出色的个人简历。电话:email:最近工作[3年
  • 11-16 七上音乐教案人教版大全(22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和保证,同时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不妨先参考以下范文,看看其他教师是如何做的。
  • 11-16 身心健康自我评价(通用22篇)
    自我评价不仅可以评判过去的表现,还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自我评价的结果并不是最终的定论,它应该作为一个起点,督促我们不断努力和进步。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我的思想
  • 11-16 住院药房的管理制度范文(19篇)
    规章制度的遵守是组织成员的基本义务,也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可以参考其他优秀组织的经验和做法,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为了加强本药店的消防安全管理
  • 11-16 涵洞施工方案编制依据(热门18篇)
    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验收和验收记录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的达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施工范文,供大家参考。在进行施工前,我们需要做好详细的施工计划,确保工期
  • 11-16 我长大了班会教案及反思(精选17篇)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看看其他教师是如何制定和实施教学工作计划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 11-16 教师的安全责任书(通用19篇)
    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员工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和定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岗位职责编写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为了保护教师的身体健康,提高教师的
  • 11-16 工作一年心得体会演讲范文(14篇)
    通过工作心得体会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高工作效率。在以下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中,你可以发现作者的观点和体会,或许能帮助你有更深入的思考
  • 11-16 供电所管理制度规范(精选17篇)
    不论是在学校、企业还是社区,规章制度都是维系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规章制度是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以下范文供大家参考。有人值班的配电站,每班巡视检查四次即:
  • 11-16 公祭日学校活动方案(热门17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风险的预防。如果你对活动方案的制定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下面的范文,或许会找到一些启发。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