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实用5篇)

202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18:34:53 作者:影墨 2023年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实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篇一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旨在揭示自然现象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宇宙和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过程,其研究方法是对宇宙和自然界的事物进行辩证思考、分析和总结。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自然辩证法发展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

自然辩证法发展史的启示一:认识的一元论与辩证法的笃信不二法则

在古代,“天人合一”的一元论思想对思想家深深地产生了影响。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它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具有无数的个体,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系统。自然辩证法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辩证法的“笃信不二法则”,即在统一的客观世界里,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这种思想启示我们,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它在认识论上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元论,将事物看作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不能单纯地把某一个部分单独拎出来研究,要从整体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然辩证法发展史的启示二:科学实验的必要性

伟大的英国科学家牛顿曾说:“我所提出的或发现的任何东西,都是通过不断的试验获得的。”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实验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辩证法研究的基础。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科学理论的正确性,还可以发现前所未知的现象和规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已经对自然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现代辩证法要求我们在研究自然规律时必须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提高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度。

自然辩证法发展史的启示三: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决心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一种重大威胁,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种矛盾。自然辩证法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在日本长期遭受地震和海啸威胁的情况下,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抗震巨型建设方案,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以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地震和海啸防灾措施。这启示我们,人类可以和自然界和谐共处,通过科学的思维和行动,为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保护人类安全和健康,做出更为积极的努力。

自然辩证法发展史的启示四: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自然界的盲目消耗和破坏,我们迎来了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荒漠化等等。事实证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分裂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通过研究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提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思想,认为不能将人类和自然分裂为两个部分,而应该把二者看作一个共同的整体。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必须对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发展史的启示五:科学共同体的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认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推动全人类的福祉和和谐发展。在科学共同体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交流,合作研究。只有在这样的科学共同体中,才能真正实现知识、技术和智力的共同进步。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拓展国际合作领域,扩大交流范围,增强各国之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结语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涵盖面极广的哲学思想,其研究对象涵盖了宇宙和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和过程。在人类一路前行的过程中,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启迪人类的画卷,同时也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希望今后自然辩证法能够为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更为积极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篇二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重要的哲学学科,它通过探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上,我收获颇丰,感受到了哲学思维的力量,深刻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意义,这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以下是我对该课程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与方法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第一部分是对自然辩证法概念与方法的介绍。在概念方面,我们学习了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了解了各个学派对自然辩证法的解释与阐述。在方法方面,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引导,教我们如何通过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方式,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些知识对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之门,让我看到了整个宇宙的瑰丽和奥妙。

第二段:统一物质与运动,揭示矛盾包容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统一物质与运动的探讨。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本质、性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揭示了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矛盾的存在是推动事物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深深感受到了矛盾包容的规律对于世界万物的影响,也明确了在矛盾面前如何正确处理问题。

第三段:发展规律与事物间的联系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第三部分,我们学习了发展规律与事物间联系的要点。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分析,我对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得到了深化。我了解到发展是事物内在的需要,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因果联系、相互渗透联系和相互转化联系等。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联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应对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段: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如何将自然辩证法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分析实例,我们了解到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复杂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它要求我们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求发现问题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方向。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不仅是一种学科知识,更是一种指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哲学。

第五段: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启示

通过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意义。自然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事物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以此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它增强了我们的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因此,我将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继续深入研究和应用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努力将其贯穿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让我领略到了哲学思维的力量,让我认识到自然辩证法对于认识世界和指导实际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概念、方法、规律和实践应用,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更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将来在面对更多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我会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解决,取得更好的成果。

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篇三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园艺学

兰彩耘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把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园艺学也是研究自然的科学,所以可以将自然辩证法的知识运用到园艺学上,从而指导园艺学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园艺学;作物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所谓自然界,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根据能否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特征,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两大类。

自然界的物质虽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 2

我国园艺业和园艺学的发展,比欧美诸国早600~800年。在西方国家之间,园艺植物和技艺的交流,最早当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给欧洲带去了中国的桃、梅、杏、茶、芥菜、萝卜、甜瓜、白菜等,大大丰富了欧洲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给中国带回了葡萄、无花果、苹果、石榴、黄瓜、西瓜和芹菜等,丰富了我国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以后的交流不限于陆地,海路打开了更宽的通道。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园艺大国”。我国原产的果树、蔬菜、花卉和观赏树木,早已引向世界各地,在各国的园艺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现有中国园林植物达1527种及变种,该园以拥有这么丰富的中国园林植物而骄傲。中国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其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和辐射影响早有定论。作为世界植物起源的几个中心之一,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数之不尽的食品资源、观赏资源和经济资源,资源之多永远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素质和农民收入,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起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园艺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在一些地区,园艺业已成了改变落后和贫困的产业。

此外,园艺产品在西部开发,出口创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果、茶叶等多年生作物,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解决农民生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园艺产品生产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加工、包装、运输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与生产紧密相连的外向型龙头企业,这些将有利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进行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初步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园艺科技工作者。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在一个科研项目的规划、设计、实验、得出结果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需要协调多方的利益。无论种植多么不起眼的植物,不仅要考虑植物本身基因因素,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况下,科技工作者的识对其能否成才和成才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远见卓识,也有人见识短浅,但识非天生因素,它也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和提高。识,即见识,通常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作出科学预见的能力。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识的作用,在宏观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总体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学科领域学术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微观上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对科研课题的敏锐选择上。要提高科技人员的见识水平,必须使其了解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还要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这样才能正确的预见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只有有了对未来的准确把握,才能看准方向,少走弯路,尽快尽好地成才。自然辩证法通过系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哲学、社会的高度对科学技术的考察,使我们了解了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也懂得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见识能力。

自然辩证法的要义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通过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义是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园艺学的自然辩证法要义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给园艺学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园艺学必然要满足科学技术观 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园艺学又有了飞速发展,主要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的成就,如光合作用机理的阐明,光敏素、植物激素的发现,微量元素的发现,遗传育种技术、同位素计年法建立,以及抗生物质的分离等,使园艺学在经济上更为重要。我们应当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发掘出一批野生果附、经济植物、药用植物和名贵珍稀花卉,然后通过引种驯化、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的方法加以改造,将它们转化为生产力,为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贡献力量,我们要努力推动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搞好园艺园、定位站和实验站的建设,组织植物分类、地理、形态、生态、细胞、生理、遗传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力量综合研究园艺植物的野生近缘种的基因资源,为农学家提供更多的育种原始材料;我们还要采用常规方法,如有性杂交、多倍体和锈发突变等,以及生物工程方法,如细胞杂交、dna摄取和遗传工程等去改良现有的园艺栽培植物,探索将野生植物的有用基因引人园艺植物。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6.3创新观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成苗、开花、结果、最后又得到种子的过程,从生到灭、繁衍下一代之生生不息中。我们研究其生长过程、就是在运用自然辩证法。

一切质变都是量的积累。事实上,绝大多数作物都易受害,特别是病害,当栽植过程中发现作物出现异常征兆时,如不早做处理防患于未然,那么最后将颗粒无收。因此发现作物最易感染的原因,弄懂作物染病机制,掐断病源或者预防,极早将病害隔离,就能保证作物茁壮生长。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决定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着的双方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作物生长过程是很容易受干旱,而水是作物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缺水,将导致作物发育不良,不管是作物发育的哪个阶段,一般都会对水有其需求。一方面受到作物自身抗旱因素、一方面受到气候、地质等环境条件复杂性,人们对其了解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穷其所有,做到万无一失;即使作物生长良好,环境适宜条件下,缺乏良好的作物管理,也可能出现问题。这些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是有联系的,我们只有统筹全局,才能把握关键。事物各要素不仅是密切联系的,还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要掌握作物环境对作物生长影响规律,需对环境进行监测和预报。

生物多样性使生物和谐发展,作物能够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育作物种类的遗传多样性;二是保护天敌种类的多样性;三是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繁育出脱毒作物原原种苗。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证实了生物个体是环境中和谐共处大家庭中的成员。合理的生物类型结构是维持生物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例如,利用不同作物进行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可以减轻自然灾害。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7.2科学认识转基因植物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中所指的自然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在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对生态破坏的程度愈发严重,这才开始对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进行反思,也因此我们才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艺学也得运用自然规律,也需有人的参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从实际出发,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不盲目发展,不看重当前而忽略未来。

结论

自然辩证法在园艺学中有着深入的体现。在作物栽培运用时,我们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内在自然规律,充分考虑园艺学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寻求可持续发展,创造大家放心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2]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4]

[5]

致谢:

我完成了自然辩证法论文,要感谢教导这门课程的老师邱德胜老师,是他的兢兢业业,让我们学习到很多。

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篇四

;

第一章 3

1、为什么说辩论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自然观? 3

第二章 3

1、自然界存在与演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如何理解? 3

第三章 4

1、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4

2、谈谈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 5

3、结合我国实际问题谈谈生态危机的表现、根源及其解决途径 5

4、试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核心理念? 6

第四章 6

1、为什么说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6

2、试述科学问题及其来源? 7

3、结合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分析科学研究的过程? 7

4、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原则及步骤? 8

第五章 9

1、如何看待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9

2、如何理解“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9

3、如何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10

4、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 10

5、如何理解爱因斯坦所说;“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10

第六章 11

1、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 11

2、举例分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11

第七章 11

第八章 11

1、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 11

2、如何理解技术的特征?你是如何认识技术的自然与社会双重性的? 12

3、科学发展有哪些形式?如何评价库恩的科学? 12

4、科学发展有哪些形式?如何评价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13

6、谈谈你对默顿的“科学社会规范”及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的理解? 13

第九章 14

1、如何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4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6

3、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16

4、如何正确评价“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 17

第十章 18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8

2、结合我国实际论述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8

第一章

1、为什么说辩论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自然观?

答:(1)这些新的自然科学发现为自然界的辨证存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而且现代宇宙学、板块结构理论、新达尔文主义等理论的出现,也从不同侧面充实了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演化发展的思想。同时,当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不仅导致人类社会新的产业革命,引起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变化,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这迫使人们去考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这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揭示自然界的辨证本性,并在更深的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辨证法。

(2)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现代自然观从实质来说是一种整体论和有机论的自然观。它以现代自然科学提供的新材料为依据,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描绘和说明。因此,必将随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1、自然界存在与演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如何理解?

答:(一)整体突现规律 系统是有若干要素相互联系而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一经形成,就突现生成独立要素所不具的新质,这种新质不等于各要素性质和功能的机械叠加。系统的本质特征不在于系统要素间的加和性关系,而在于非加性关系。系统之所以成其为系统,就在于系统具有同它的构成要素迥然不同的整体功能。一切化学反应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反应前后的物质性质不同,存在非加和性关系,突现生成了各部分没有的系统新质,这种新质是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效应或组织效应。这种整体效应,既不为部分单独存在时具有,也不为各部分简单相加所具有,只能在相互联系中存在,在有机结合中产生,在动态过程中发展。

(二)竞争协同规律 竞争协同规律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不同系统之间,即存在着整体统一性,又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整体统一性表现为协同,个体差异性表现为竞争。正是竞争和协同的共同作用,成为推动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1)所谓竞争,就是系统间或系统内各要素或各子系统间相互争胜,力图取得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活动与过程。系统或要素为了保持个体不被挫败,不被瓦解,不被毁灭,就是要相互竞争。竞争是系统或要素力图保持个体性的必然结果。其次竞争具有辨别功能。它能辨别系统或要素的优劣。系统或要素相互竞争的过程,是相互比较、较量的过程,通过竞争,比高低,分上下,竞优劣。(2)协同反应的是事物之间、系统或要素之间保持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协同在系统存在和演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协同是维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正是协同作用才使得系统内部各要素丧失独立性,是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从而显示出整体效应。其次,协同使系统的功能放大,由于系统各要素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的运行,不仅减少或避免了内耗,调动了各方的积极因素,而且使各种要素产生互补效应,从而使系统整体功能放大,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协同产生合力。最后,协同是生物多样性统一的理论依据。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发现了生物物种内部不仅存在着激烈的生存斗争,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和同一个物种内部,还存在着相互合作、协调、同存共生现象,并由此维持着生态平衡。可见,协同和竞争对于系统的进化是非常重要的。推动系统进化的内部动力既不是单纯的竞争,也不是单纯的协同,而是竞争与协同的共同作用。

(三)系统优化规律 (1)优化是系统朝着前进上升方向的演化。通常人们把自然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自然完善称之为进化,而把人工对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善称之为优化。(2)首先,竞争协同机制,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去占有和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迫使系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结构,优化自己的功能。但是如果系统中只有竞争没有协同,那么系统也不会达到优化。因为没有协调与合作,就不能形成 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当然也不会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应,也就无所谓优化。同导致优化的例子很多。其次,自然选择机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也是系统优化的内在机制。最后,随即涨落即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也是导致系统优化的内在机制。当有利于系统系统进化的随机涨落发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时,这种随机涨落就成为促使系统优化、导致系统更加有序结构形成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章

1、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答:一、(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首先,人口基数大,素质低。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特点之一。其次,资源短缺,浪费严重。从总量上说,我国属世界资源大国,但是按照人均水平,却又处在世界贫困线之下。再次,环境污染生态债务沉重。由于不合理、不文明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我国的环境污染极为严重。最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面积广大,由于历史的原因,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较为落后,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工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份额较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首先,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优越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政策,我国的人口得到控制。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因素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最后,由于采取了而有力措施,环境恶化的速度趋于减慢。为了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首先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也就不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其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控制人口数量,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普及科技知识和教育,是亿万人民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再次,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人均资源量少,但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却破坏严重,消耗过大,浪费惊人,从而构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为此,必须节约资源,实行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最后,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想真正遏制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并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就要真正下最大的决心实现“十五”环境保护目标的有关保障措施。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一)首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要求。唯物辨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普遍联系的。人和自然是一个联系的总体。另一方面,人对自然界又有反作用。其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迫切需要。从人类的前途考虑,我们绝不能听任人与自然关系继续恶化下去。我们应该寻找一条道路,是人类能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保障,这条路便是协调发展之路。(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首先,从主体方面看,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并非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发挥到顶点而对环境无能为力,而是意味着人类没能正确处理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所以,要调整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到不断地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和了解。其次从客体方面来看,全球性问题所揭示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是否已到了人类社会所无法承受的极限呢?事实并非如此,那资源来说,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实际上是说明了人类对其利用的一种历史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由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种种因素的限制,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确实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已将人工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也将扩大。

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前景 首先,必须树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一次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人工自然扩大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就是来自于人这个调控着观念上的错误;为了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和掠夺;单纯追求短期行为的小个人不顾可能造成的长远影响等等。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错误概念,即使人类在实践上继续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也不会使自己朝着错误概念,即使人类在实践上继续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也不会使自己朝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标上去努力,相反会加剧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其次,必须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2、谈谈你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一些有利条件

首先,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揭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次,由于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政策,我国的人口得到控制。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因素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发展经济是硬道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也就不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其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努力人口数量,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使亿万人民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 主力军作用。

再次,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人均资源量少,但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却破坏严重,消耗过大,浪费惊人,从而构成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为此,必须节约资源,实行节约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最后,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想要真正遏制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并逐步改善环境质量,就要真正最大的决心实现“十五”环境保护目标的有关保障措施。

3、结合我国实际问题谈谈生态危机的表现、根源及其解决途径

人是自然锁链中的最重要一环,是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和自然构成的大系统中,人类对自然界的自发改造扩展了人工自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对人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的影响。但人们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奢望的驱使下,任意干预自然界自身的调节机制,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也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1)人口激增。这是造成其他一系列问题的首要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没有一定的物质生产资料并生产出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便不能维持人的生存。因此,人口数量的增减及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自然环境及资源变化的基本因素。

(2)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非再生资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也远远超过了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

(3)环境恶化。这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又一负面效应。人口激增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使环境趋于恶化,主要表现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严重危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当前,全世界整个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处于失控阶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二是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三是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逐年增加。四是水源严重污染,“水荒”进一步加剧。其次,环境污染加剧。

4、试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核心理念?

答:(一)、概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念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根据这个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即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二)、5、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含义:

(2)、“限制”的含义:就是通过社会管理机制,对向自然的索取和投入加以限制,以保持对环境和资源的永久利用。主要是对人口增长、资源的利用、生活消费、环境污染进行限制,将其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

(3)、“协调”的含义:既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也只人类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污染无国界,生态系统需要世界各国政府的协调一致,共同努力。

第四章

1、为什么说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1)科学始于观察: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明确提出过科学发现逻辑的一般程序,即:从观察个别事实开始,然后归纳出解释性原理,再从解释性原理演绎出关于个别事实的知识。在这个程序中,科学研究的起点必须是观察。近代科学革命以后,以培根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学派,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大大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始于观察”的看法。以经验为特征的近代科学,也从实践方面为“科学始于观察”的观点提供了许多有力的论证。因而观察和实验研究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被近代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所接受。

(2)科学始于问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现代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很难与传统的“科学始于观察”的程序模式相符合。批判理性代表人物波普尔则根据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上对“科学始于观察”进行了批判,并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始于问题”的观点。波普尔指出,观察和实验都离不开理论,尽管通过观察可以引出问题,但观察过程总要渗透、伴随着预设的问题,观察总是要选择的,它需要有一个挑出来的观察对象、一项确定的任务、一种兴趣、一种观点、一个问题。观察要首先回答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和如何观察的问题,漫无目的的观察实际是不存在的。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由科学研究本身的探索性所决定的。所谓科学研究,实际上就是人们对未知科学提出的解答,无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发展研究都是以解决特定问题为目标的探索未知世界的研究过程。因此,科学研究的探索性使他们的共性,决定了他们与生产活动的不同。科学研究的探索性决定了科学研究总是要从问题开始。

2、试述科学问题及其来源?

所谓科学问题,就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间矛盾的表现,是在科学认识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疑难和课题。它表现为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理想的目标状态与目标现实状态间的差距。

科学问题的来源

(1)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所产生的科学问题。在科学实践中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用传统的科学理论难以解释新的经验事实,于是新的科学事实和原有的理论之间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也就产生了需要探讨的问题。在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导致原有理论的崩溃和新理论的诞生;有时会使原有理论得到进一步巩固。

(2)科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内在矛盾所产生的科学问题。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逻辑上应该是自洽的,但在自然科学中,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内部常常存在着逻辑上的漏洞,诸如前提不可靠,推理不严密,理论要素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不自洽等等,甚至从某些原理或前提出发却导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3)不同科学学派和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科学问题。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时会出现这类情况,不同学科的理论各自解释了一大类现象,但他们却隐藏着矛盾的观点。

(4)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时所产生的科学问题。因此,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自然就会提出“如何统一解释和揭示那些曾经被分门别类研究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之类的问题,而这一类科学问题的提出常常给科学带来飞跃。

(5)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所产生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经过一定程度的抽象、转化,可以成为基础理论研究中重要的科学问题。

3、结合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分析科学研究的过程?

可以把科学认识的整个过程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

(1)选题阶段

这是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发现或接触各种科学问题开始的。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和线索,提出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确定研究方向,选择并论证研究课题;然后搜集、阅读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最后提出初步设想,拟定研究程序。

(2)观察实验阶段

这是获取科学事实的阶段。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能否作出科学发现的先决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已经选择的科学问题的需要搜集和整理事实材料。这里包括直接经验事实的获取,又包括间接经验事实的获取。

(3)思维加工阶段

这时提出科学假说的阶段。科学工作者在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感性材料和经验事实以后,规律性作出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

(4)检验阶段

这是对已经形成的假说进行实践检验的阶段。提出科学假说之后,科学工作者要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作出预见,提出验证课题,设计新的观察和实验,用科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来检验假说的符合程度。如果发现假说是不完善的或错误的,就要修改或重新提出新的假说,重复以上过程,直到将假说提升至科学理论。

(5)理论体系建立阶段。

这是运用科学方法建立理论体系阶段。其主要工作是把已确证的假说和先前的理论尽可能的统一起来,形成比较严密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

4、试述科研选题的意义、原则及步骤?

(1)研究选题的意义

具体来讲,选题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选题为科学研究确定研究方向和具体目标,对科学研究起着定向作用。研究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进行科学探索的主攻方向和长远目标,也决定了研究者在长远目标下选定的进攻突破口和近期目标,从而使研究者明确了研究工作的范围和内容。

2)选题为科学研究规定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对科学研究起着制约作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是有课题研究的需要决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如何,直接制约着课题研究的完成程度。

4)选题能调整和加速科研人员的知识积累,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维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了能适应科学的快速发展,最大限度的保障在科研中做出成绩,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必须经常性的加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5)选题不仅是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也是科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决策过程。选题的状况,像一面镜子,集中的反映了研究者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科学工作的状况,反过来对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给予重大影响。

(2)科学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所谓需要性原则,是指科研选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科研人员在搞开发研究的课题时,要遵循经济效益原则,同时要注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改进科学技术方法的需要等等。

2)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是石之轩定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根据,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确保科研路线的正确无误。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科学的理论根据归根结底也是以科学事实为根据的。

4)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又叫现实性原则,是指在所选定的科研课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体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定研究课题。

(3)科研选题的步骤

1)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 这是新选题的准备阶段。研究者在根据社会需要及个人专长选定方向后,首先应明确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研究范围的层次。然后尽可能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情况。

2)提出选题 这时提出问题和明确课题阶段。根据研究的结果,运用选题的原则,从所调研的问题中优选出被选课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出需要研究的课题。然后设计出研究方案,提出开题报告。

3)初步论证 课题选出后,还要对其进行初步论证,即对课题进行可行性研究。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实施条件、社会与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进行具体分析和逐一论证。

4)课题决策 这是最终确定课题阶段。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作出决策。课题若通过论证,则可确定为待研课题,反之则被淘汰,或修议该课题,或另选课题。

第五章

1、如何看待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遇到或发现某些出乎意料的自然现象。一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看,机遇属于意外性;二是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来看,机遇具有偶发性。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1)机遇为科学上的发现和技术上的发明提供先导。由于机遇提供的先导,可以启发人们追究机遇所隐含的大自然的新的信息,这就常常会导致科学上的发现。(2)机遇为科学上的发现和技术上的发展提供线索。由于机遇提供的线索,往往可以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3)机遇为科学上的发现和技术上的发明提供生长点。机遇提供的生长点,总是启发人们深入研究下去,这些新的生长点往往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机遇产生的根源。(1)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偶然性离不开必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必然的纯粹偶然,也没有脱离偶然的纯粹必然。偶然与必然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2)机遇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科学的观察,实验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由于人的认识的理论前提的局限性,决定了对科学研究过程的预想只能是片面的,而客观事物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在观察,实验中出现了人们未曾意料到的一些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首先,投身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留心意外之事。任何成功都是勤奋加机遇的结果。机遇作为一种机会不是坐等而来的,要在投身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去捕捉。在观察中,既要留心意内之事,努力寻找预定的目标,又要勤于观察,留心意外之事。其次,要有较好的哲学理论修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识别,捕捉及追究机遇,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这是一个人富有敏锐洞察力和捕捉机遇的哲学基础。我们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使之具有较好的批判能力和高度的判断力。再次,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敏捷的判断力。大量丰富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储备,这是发现,识别,捕捉及追究机遇的知识基础。只有在实践中长期苦心钻研,具有广博知识,造诣较深的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具有敏捷的判断力,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秘密,发现一般人所不能见到的东西。最后,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机遇仅仅显示一点自然信息,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或某种启示,我们要追踪隐藏在机遇中的本质,得到新的科学发展或技术发明,就必须要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

2、如何理解“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首先,投身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留心意外之事。任何成功都是勤奋加机遇的结果。机遇作为一种机会不是坐等而来的,要在投身科学实验等活动中取捕捉。在观察中,既要留心意内之事,努力寻找预定的目标,又要勤于观察、留心意外之事。

其次,要有较好的哲学理论修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识别、捕捉及追究机遇,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这是一个人富有敏锐洞察力和捕捉机遇的哲学基础。我们要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使之具有较好的批判能力和高度的判断力。

再次,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敏捷的判断力。大量丰富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储备,这是发现、识别、捕捉及追究机遇的知识基础。只有在实践中长期苦心钻研、具有广博知识、造诣较深的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具有敏捷的判断力,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秘密,发现一般人所不能见到的东西。

最后,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机遇仅仅显示一点自然信息,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或某种启示,我们要追踪隐藏在机遇中的本质,得到新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就必须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力。

3、如何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科学假说是通向社会理论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但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的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理论。科学理论建立后,又会出现该理论不能说明的新事实,于是又需要提出新的假说,如此循环往复。自然科学就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

4、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

对这种“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问题导致观察。只有带着问题去进行观察,才能获得有价值的科学事实——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原始材料。不同的人由于其观点或理论的不同,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而且即使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提法。这就说明,观察在一开始就受到不同观点或理论的影响。

第二,“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取决于观察者的思想观念或理论。观察者必然会选择他们喜欢的,即与他们的观点或理论相符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而对那些与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不相符的理论和现象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因此,即使是研究同一科学的人,由于个人观点不一样,也会观察到不同的“科学事实”。

第三,人类从其环境中获得的物理刺激并没有完全的确定性,相同的物理刺激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而这些不同的效应主要取决于认识主体(观察者)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根据其来转译物理刺激的已有的认知范畴,有时候还取决于这些物理刺激出现的具体环境背景。

第四,人们在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和整理时,不仅要依赖观察者以往的认识,经验,还要依赖于理论,尤其要依赖于观察者所使用的语言和生长的文化背景。

5、如何理解爱因斯坦所说;“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一是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对信息的接收的过程,表现出科学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理论在观察中“定向”的作用。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体现出观察的组织模式的作用,而观察的组织模式是由观察者得理论框架、实践经验和文化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因素。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

(1)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发现和确定目标,形成问题情境,并围绕问题或目标搜集材料,获得尽可能多的关于目标的信息。

(2)孕育构思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围绕目标,对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各种思维加工,致力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但所提出的各种初步设想,或是由于传统观念和心理定势的束缚而缺少创造性,或是由于缺少整体性和普遍性,而使得一些关键性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4)验证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采用逻辑思维,有时还要用实验方法,对所得到的创造性设想进行检验、证明和修正,形成比较完善的概念、假设、模型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并在理论上加以认定、确认和否定。

2、举例分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最终完成,二者交织在一起应用。但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既有相通的一面,又有相区别的一面。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特点不同。非逻辑思维是一种较少思维束缚、超越思想常规、摆脱成见、构筑新意以达到科学认识上产生于破的思维带有较大的启发性、灵活性、弹性;逻辑思维是重在抽象过程,以理论形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揭示对象本质,具有严密性、自洽性和明确性的特点。

作用不同。非逻辑思维是实现创造发明的灵魂,能赋予路基思维巨大的生命力;路基思维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基础,尤其在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更不能缺少逻辑思维的作用。

层次不同。逻辑思维还属于一般的智能结构,非逻辑思维则集中反映创造力,虽然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无关系,但是有很强思维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反之亦然。

第七章

第八章

1、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

第一、自然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自然科学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范畴,但是,它不同于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哲学、政治、道德、法律、宗教、艺术形式等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界得规律,这些都和阶级利益无关,所以,自然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它可以为任何阶级所直接继承、掌握和利用。

第二、自然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马克思在理论上把生产力区分为直接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两种不同形态。直接生产力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力,一般生产力则是尚未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力。自然科学在位于生产时,表现为生产的精神潜力,亦即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

2、如何理解技术的特征?你是如何认识技术的自然与社会双重性的?

第一、技术具有自然的和社会两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谓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决定了构成技术的根本要素是自然科学知识。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的工程中,技术严格的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技术的生产,都依赖于社会需要的推动;任何技术目的的规定和实现,都受制于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这些因素不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和模式。也影响技术的风格和形式。

第二,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在技术中,客观的物质因素(工具、设备等)和主观的精神因素(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是紧密结合的。既不能吧即使仅仅理解为一种物质手段而忽视技术中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不能把技术看做纯粹的精神因素,而忽视物质因素。它是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同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技术的进步,是其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结果。

第三,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一个大系统,其基本的物质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技术虽不是生产力结构中的独立要素,但它本来就渗透与生产力的全部物质要素之中,表现为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劳动工具、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等等。因此,技术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力。它的状况如何,对生产力总是发生直接地、立竿见影的影响。

3、科学发展有哪些形式?如何评价库恩的科学?

科学的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辩证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形式的辩证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式就是科学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范式、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扩展,局部新规律发展,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势,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原有科学范式和理论框架的突破、崭新理论体系的建立,等等。

从横向方面看,科学发展的形势还表现为通过分化与综合的矛盾运动,是科学日益走向多样化和整体化。

美国学者库恩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认为科学发展遵循如下模式:

潜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他认为,某一学科在尚未形成统一范式之时处于前科学状态,当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吧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以后,该学科便进入常规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活动的任务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再次过程中发现难以用范式解释的新现象,就是反常。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于是引起危机。危机发生后,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科学家,不再迷信就范式,而是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用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从而发动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以后,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进入了在新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库恩把科学不仅作为知识的形态也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观察,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他对科学发展呢中的进化和革命,从发展形态上作了统一的全面的描述,也有可鉴之处。但他对范式及其更替过分突出其不可比性和非理性因素,夸大“常规”科学家和“革命”科学家的对立,从而实际上否认了科学知识发展的连续性、进步性和客观真理性不能不说具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色彩和较大的片面性。

4、科学发展有哪些形式?如何评价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的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两种基本形式的辩证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两种基本形式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式就是科学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范式、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扩展,局部新规律发展,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势,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原有科学范式和理论框架的突破、崭新理论体系的建立,等等。

从横向方面看,科学发展的形势还表现为通过分化与综合的矛盾运动,是科学日益走向多样化和整体化。

他认为,任何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纲领研究。

拉卡托斯吧研究纲领的韧性说得有些过分,以致难以判明研究纲领合理性的终结的界限,并磨顿了科学革命的锋芒。但总的看来,它的模式是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与科学发展的实际更为切合。

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绩和范例等 。

科学共同体是这些具有相同范式的科学家组成的群体。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提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所以,范式和科学共同体这两个概念是融为一体的。

库恩的主要贡献在于把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把范式在常规科学和常规科学革命阶段的运动转换成科学共同体在这些发展阶段的运动,并通过科学共同体及其成员,即科学活动的主体之间的互动,来揭示知识增长和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6、谈谈你对默顿的“科学社会规范”及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的理解?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将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普遍主义。即深信科学的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不以个人的好恶而去留,也不依阶级、民族、宗教、国籍的不同而转移,科学之门向一切有能力进入的人开放,科学知识向一切人开放。

公有主义。即承认科学发现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它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或收回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行公开原则(包括不保密原则),科学家所换回的唯一“私有财产”就是他的发明权。

无私利性。即主张科学家应当把认识自然奥秘和追求真理作为科学探索的主要动力,仅仅在次要的意义上才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科学家应具有求知热情、广泛的好奇心和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科学家绝不应不经任何分析批判而盲目接受任何东西,应按照一定规范合理地怀疑现存的事物。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成果的怀疑。

科学共同体在社会运行中,还会出现被默顿称为“马太效应”的现象,即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默顿在《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一文中,用马太福音中“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取”来比喻科学界的这一中现象:当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作出统一科学发现时,当两个以上科学家合作完成同一科研课题时,也就是说,在取得大体相同成就的科学家当中,以往名气大的科学家往往容易得到更多的认可,其结果是“富”的科学家越“富”。与之相反,绝大多数知名度较低的科学家获得的研究成果,或是不容易获得承认,或是被推迟承认,甚至被权威拒之门外,他们越来越丧失科学王国的“通货”而变成“无产者”,变成知识生产中默默无闻的人。

第九章

1、如何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1)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促进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

首先,科学及时渗透在劳动者的身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水平。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决定着生产的水平。

其次,科学技术通过改革和创新生产工具,物化为劳动手段,提高生产力水平。人类要进行生产活动,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生产工具。

最后,科学技术渗透在劳动对象之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使人类有可能发现和开发新的劳动对象,把越来越多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变成可以改造和利用的资源;也可使人们创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材料,形成新的劳动对象,使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越来越摆脱其天然存在的形态;还可使人们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提高劳动对象的效率。

(2)科学技术构成生产过程的组合因素,科技进步促进对生产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以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决定生产采取什么样的配置和结合方式,决定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以什么样的方式形成和进行。科学及时起着一种把各种生产要素以某种比例和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整合作用,构成生产过程的一种整合因素。同时,要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生产系统、生产过程,以提高效益,就需要科学管理。

(3)科学技术影响社会基础结构的状况,科技进步改善经济系统运行环境及运行状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才能有什么样的社会流运动形式,才能组织起什么样的基础结构,从而形成什么样的运行环境。因此,科学技术构成了社会经济环境的一种潜组织要素。

2.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劳动条件,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现代工业中已出现了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和机器人操作的自动生产线、自行车间甚至自动工厂,人们可以在舒适、安全、优美、清洁的条件下轻松地进行劳动,完成生产任务,一些不可避免的必要的危险劳动和艰巨劳动都可以交给机器去做。

再次,现代科学技术使人类劳动场所和劳动时间发生巨大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可以不与产品直接接触,甚至从工厂转移到家庭进行远距离的操纵生产,许多工作可以在家里完成。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就消费生活来看,在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拓展和开发了劳动对象,改进和完善了劳动工具,提高和培养了劳动者的素质,因而也就日新月异地增多和丰富了劳动产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也相应得到显著改善,开始从“温饱”型消费向“享受和发展”型转变。

就闲暇生活来看,在现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根本上改善了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条件,使人们的闲暇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闲暇时间增多。其二,闲暇空间扩大。其三,闲暇内容丰富多彩。其四,闲暇生活由“恢复型”向“发展型”过渡。

人们交往方式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其一,交往空间扩大。其二,交往速度加快。其三,间接交往增多。

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1.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进步丰富发展着人类的知识,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提高和深化,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的表现。因而,一个民族的科学技术发达程度,就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是精神文明的进步。

2.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思想观念的变革

科学的进步能扫除宗教迷信和愚昧,有助于人们思想科学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形成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

科学技术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3.科学技术推动不同文化模式的相互交流和整合

首先,科学技术对其他文化的传播有先导功能

其次,科学技术为文化的传播提供手段。

最后,科学技术影响其他文化促使文化更新。

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

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创造出新工艺、新工具、新材料,开发出新资源,推出新产品,这不仅影响着生产力诸要素的变化,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在生产领域引起一系列变革,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研究论文篇五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事潜在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直觉与顿悟是两种创造性很强的非逻辑思维特性。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特性,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特性。直觉具有直接性、迅捷性、或然性等特性。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性和状态,是当思考某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时,在某种时刻突然获得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的状态。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等特性。

3、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马克思科学技术伦理观

科学共同体的主体是工程师,工程师技师工程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工程方案的提供者、阐释者和工程活动的执行者、监督者,还是工程决策的参谋,在工程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因此,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富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3)科学精神的四原则 最著名的罗伯特·默顿提出了科学家应该遵循的科学精神四原则: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随着一些新兴科学技术,如生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等发展与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难题,如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的伦理问题、网络伦理问题、和伦理问题等,需要我们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伦理规范,以更好地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4、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是什么?(1)科学发展呈现从分化到综合的整体趋势

分化是指事务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同意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他们都建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2)科学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是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展,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3)科学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日本科学家武谷三男结合物理学史和自然辨证法的研究实际,提出科学发展“三阶段”理论,认为科学发展表现为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三个阶段。“三阶段论”试图把科学发展的过程与科学认识的活动统一起来是日本早期自然辩证法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6)科学发展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相关范文推荐
  • 10-01 2023年思想教育活动方案(精选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仅供参考,
  • 10-01 2023年安全校长年度考核总结(实用6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 10-01 法律法规心得体会(实用10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我帮大家
  • 10-01 2023年财务人员简单述职报告约谈内容(模板5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
  • 10-01 最新大学军训心得第三天感悟(实用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
  • 10-01 最新机械加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企业安全生产会议记录(大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
  • 10-01 2023年母亲节晚会主持串词(通用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
  • 10-01 最新入团申请书大学生格式 大学生加入团申请书格式(优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 10-01 老师对学生的总结评语(大全10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总结怎么写才能
  • 10-01 2023年叠衣服的心得体会(通用9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