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王阳明读后感(优质17篇)

王阳明读后感(优质17篇)

时间:2023-12-26 15:28:47 作者:字海

读后感是在阅读一本书籍、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之后所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我想我们应该写一篇读后感来分享和交流我们的思考。这里有一些读者阅读名著后的读后感,它们充满了感悟和心灵的碰撞。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

暑假的时候,是一年里面难得有大把空闲的时候,买了一叠书,心情也会不自主地愉快起来。在这叠书里,我印象最深还是《传奇王阳明》,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见识了一个更为丰满雄浑的余姚先贤形象。

王阳明的伟大,创立了王学自然是重要原因,但一出世的立志读书做圣贤却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终于有了国人的成就。对后人来说,创造新的学派很难,但立志却是可以做的。而且,立志必须以一生的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良知,让良知主宰自己。我感觉,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对儒家“修身养性”观点的发展,其间明显的有佛家的思想影响。我甚至想到了“万人皆求佛,佛本在我心”佛家禅语。事实上,一个人真正的要优秀,不管怎么学,怎么做,根本的还是内心。而且,良知还有一个扩大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内心现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实践能力愈强。后世的大人物们,无不是自我修炼和不断扩大境界的典范。

古人言,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王阳明》读后感

王阳明一生正如他的名字,如阳光般清朗明耀。这种智慧,既是他母亲十四月怀胎上天所赐,也是由“阳明洞天”取号“阳明”的启迪,还是他龙场悟道的奖赏,更是他在为官讲学中对知行合一的提炼。简而言之,王阳明因儒道释三家精神的滋养从而拥有了收放自如、纵横捭阖的阳明智慧。

儒家、道家、释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主张修齐治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信仰佛教的释家主张静悟超脱。这本来各自独立、互不影响、甚至相互排斥的三家思想竟神奇地在王阳明身上得到完美融合。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奇观。但这绝不是一个巧合,而是必然。客观原因是他父亲只信儒,他祖母却信佛,而他祖父又信道;就像北京皇帝痴迷道教,皇太后醉心佛教,而金銮殿上一概宣扬儒学。

主观上当然源于王阳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他从儒家文化中学习仁义道德,修齐治平。

尽管王阳明从小有点像贾宝玉一样,不爱仕途经济,不喜科举考试,不屑八股文章。但他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儒家用心,崇尚苗不剔不长,树不削不直”,因此王阳明可以说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受到了正统的儒家教育。

在他父亲为他制定学习计划、给他请名师指点的情况下,他也开始用心学习书经,参加科举考试。尽管因为格竹致病、会试晕考,考场逞能、再次落第,会试风波,屈居二甲,他还是顺利地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了仕途。而且他与其他众多考生有所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死学四书五经,只练八股文章,成为泥古不化的书呆子。

他从小立志学做圣贤。在追慕圣贤的道路上,大量读书,静心修练,敢于创新,勇于实践。除了熟读四书五经外,还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他不满足于只读书,还静心修养;他不满足于做一名书生,还拥有武备思想;他不满足于文章,还修练武功。他主张一张一弛,文武之功,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他向北京一名鞑靼巴特尔师傅学习骑马射箭,并随他深入塞北,做了一回侠士,独自用计,帮助主人吓退盗马贼。他还枯坐三年,研究边患。他的书房除了大量书籍外,还有三件必备之物,那就是一台古琴,一把宝剑和一张硬弓。他在一次与武将校场比武时竟连发四箭,箭箭靶心。

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圣贤学问,追求全面发展,一点都不影响考试。从今天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不但不影响,反而是一种促进。他参加殿试时,题目就是有关军事方面的,他早有研究,自然胸有成竹。如果不是因为“泄题风波”,他可能也是个状元。

他从道家思想中学习平衡阴阳,顺势而为。

王阳明祖父王伦道家情怀,主张静虚无为,对王阳明的教育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决不揠苗助长。王阳明本人也一心向道,学做圣贤。他从小就痴迷道学,自读《道德经》。十七岁时新婚之夜,他闲行步入铁柱宫,竟与德一道士静坐谈道,整夜未归。后来又游历九华山,向性空法师打坐学道。二十多岁时,来到阳明洞天,听许璋老师讲学论道。

他悟出了天地之道,在于阴阳,阴阳调和,便为大道。所以凡事不必强求,只须顺势而为。这种思想看似无为,实则有为。以无为之智,行有为之事。

他开始为官之时,在刑部主事,后又到江北断案,都是先了解情况,摸清底子,然后根据实情,依据法理,公允处置。由于年轻气盛,上奏弹劾刘谨八虎,被贬贵州,几次都差点被人半途追杀身亡,他凭借机智勇敢,随机应变,虎口脱身。面对官府一筹莫展的苗乱,他洞若观火,仅修书一封,晓以利害,便轻而易举地平定了叛乱。至于后来在赣州剿匪和平定朱宸濠叛乱,更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常常是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敌。

无论何时何地任何职,他都能洞悉事理,明察秋毫,透视人心,因势利导。而这,正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即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而为则必成。

他从释家精髓中学习向心自求,自度度人。

王阳明每天晚上睡前除了默诵《大学》第一章外,还默诵《心经》。他强调,心外无物,心即宇宙,“心即是道”“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是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从而创立了心学。但这不是唯心的,他坚定认为心学不是玄学,心学不是空谈;他明确提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要做到“知行合一”。

一个大才子,突然被贬到偏远的贵州龙场驿站,这里一片废墟,贫穷落后,民族野蛮,民风剽悍。衣食住行,全无着落,如果是你,会安心于此吗?王阳明没有抱怨,没有逃避,没有懈怠,一方面安抚手下,一方面亲近夷民,然后开荒种地,静心讲学,教化百姓,政绩卓著,功夫做足,龙场悟道。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王阳明硬是凭着这种精气神,化腐朽为神奇,推暗夜迎光明。

他收徒讲学,人言空谈;他捉贼平叛,反遭诬陷;他年老多病,又受诽谤……上天要考验他的伎俩都使尽了,他也被折磨得身心疲惫了,但是他从没有屈服,他从没有抱怨,他从没有退缩,他总是能从自己的内心寻求答案,找出对策,抽丝剥茧,应对自如。

正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盗贼,它常常是各种利益和诱惑,难以防范。只有“修成光明之心,方能抵抗诱惑”,只有心静如水,方能应对自如。也许这便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57岁,已近花甲之年,王阳明乞骸回乡。归乡途中,巨星陨落。临终留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不言之智,当为阳明之智;这阳明之智,便是光明之心。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

集团号召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才发现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的阅读学习了,长时间都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现在通过学习致良知感觉真的需要让自己的心静一静,思考下自己一步的发展了,虽然是简单地阅读但也有了些许收获。

阳明先生在37岁贵州龙场悟道后,谈到学习的四个次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人到中年时,如果不是因为此次学习致良知,终日为利为名所奔波劳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却,或者说懒得提及此一说。当阳明先生告诫学生,如不立必为圣贤之志,人生终无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则无志可夺,也就放弃自己、随波逐流。致良知的学习之“立志”,就如同我们工作中制定目标,只有先制定明确目标,再为达成目标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才是我们工作业绩的基础。

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回想走过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为谦虚而受益,骄傲而落败,活到老,学到老,为学处世,傲念在心则满。阳明先生谈到: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要心头“傲”字不除,学习断然难进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谦虚、越是无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就是事业停滞不前走下坡路。现在我们的工作就是处在这种状态,从事汽车行业太久,总是以为自己对行业分析的透彻,却不知现在的市场变换太快,不去深入学习和分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沉迷在老的观念和曾经业绩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时期的营销工作,所以只有抛开曾引以为豪的过去,低下身子踏踏实实学习才是提升业绩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诚"都是入门修习的唯一钥匙,无诚则不得入。诚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实现任何一门实学至理的知行合一。现在的社会不缺聪明的人,而是缺忠诚的人,忠诚不是忠诚某一个人,而是我们学习做事的一种态度,在学习中要诚实深入,认认真真才能学到终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们只有忠诚对待工作和公司,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和公司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公司成长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

自己学习致良知还很浅显,但这种正能量让我们内心开始安静下来,变得更有力量,不再轻易受物所奴,开始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与事。现在只是起点,落实到实处更没有终点,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经营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我坚信,在集团领导的带领下,做好权衡和引导,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我们必将会战胜任何困难,迎来美好的明天。

今有幸研读阳明先生《书正宪扇》受益匪浅,此文章是先生写给长子正宪的。其中以出自在《资治通鉴周纪》的“伯鲁之简”为例!表达先生其心意:人生大病皆因傲字所生,人一旦自傲便自以为是,我执太深,便会拒人千里之外!身为子女之傲必会不孝;身为臣子之傲必会不忠;身为兄弟之傲必会不恭;身为朋友之傲必会不诚。不孝不忠不恭不诚万恶之源皆为“傲”字所为!

人一旦傲起来就会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浮躁骄横;企业一旦傲起来,就会不思进取,先被超越。毛主席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心学最高概括“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唯“谦”方可解“傲”。“谦”亦指“容一切之容”;“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必须谦虚至诚,恭敬谦让,以温和之色,谦逊之容来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客户、对待同事,这样才能在百年远通事业中拼搏出一份灿烂天地,方可实现百年远通梦!

王阳明传奇读后感

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起伏跌宕的曲折生涯,知行合一的生命智慧。

说起王阳明,可以叙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明史》评价王阳明:“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这是一个完整的时代的呈现,王阳明的一生传奇色彩很是浓烈,在中国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唯一一个文学、武功都开宗立派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与之比肩。在明朝的弘治年间,王阳明的故事可以讲述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宸濠之乱”时候的建功,精谋善略下的夺取,足以让后世仰慕的人感念不已。然而,如此出色的一个人,如此波澜壮阔的一生,如此复杂多智的一个人,让人着实也头疼,如何读懂王阳明呢?如果你也是这么困惑,那么,孟斜阳的《王阳明传》值得一读。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平白无故就得以展现,然而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必然要去除那些无相干的细节,保留的是那些足以呈现这个人最精彩一面的内容,王阳明的一生历经了许多大事,廷杖、下死狱、遭贬谪,被诬陷……几乎每一个文成武将在人生经历的各种大小挫折,王阳明几乎都承受过了。但也正因此而成就了他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古今人格的崇高理想就在他身上有了最佳的范本。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是不可能平常的,无论是正史或者野史都必然是值得后世的人大书特书的。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想要多了解一下一些人,那么也许你需要参照一下一些正史之外的资料,所以孟斜阳在写作《王阳明传》的时候采用一个大胆的写作方式,先参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然后以详尽考证的事实为基础,把王阳明的一生用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章回体的方式让故事结构和情节在开展的时候不会单纯阅读的是一本传记,更多的是一个传奇色彩的故事。而在另外一个比较创新的角度是,采用了很多有依据的史料,王阳明在经历过哪些事件的时候就采用了哪些恰当的语言或者引用哪些具体的诗词,反而让诗歌的写作和文章的写就有了一些具体的背景。

讲述王阳明的故事,如果将这么一个精彩而又复杂的人讲述成刻板的故事,那就实在可惜了。所以《王阳明传》在阅读的时候,最吸引我的还是作者在时代场景的描摹上,单纯的王阳明的故事是一个代入感很强的小说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从个人的喜怒哀乐这里来寻求这个人的一生经历。一开始的叛逆少年,对传统道德之下那些鄙夷,然而这么一个少年最后还是走上了仕途,这一段读起来就实在很有意思,不是一个纯粹的批判然后告诉我们一个正统的人应该怎么成长,而是从一个最真实的少年郎来写作。好不容易进入官场了,这么一个人又不适应官场生活,很快变成了一个愤青,什么时候都必须保持自己的激情和愤怒,所以迎来的自然是贬黜。最终的成长,靠的还是机遇,真正的家国和情怀的觉醒是在现实生活里呈现的,心怀家国是因为对百姓的感情。而让他的成就可以最终在历史上留名的,则是因为有自己的真正思考,“格物致知”的良知和追寻,这些才是真正吸引读者的东西。

也许你对阳明先生也很好奇,也许你也知道“心学”但是又不知道入手着手阅读,也许阅读枯燥的历史书籍比较乏味,那么,一本薄薄的小说,一幕精彩的人生,一场惊险的冒险,值得你好好去阅读的,诚如《王阳明传》中借王阳明之后所说,“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心即是理,你就是世界。

《王阳明传》读后感字

王阳明有“古今第一完人”之称。中国古代强调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据说真正能做到的人只有两个半,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个。

立德: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有2万多名极其忠实的弟子,在其后的500年,他的影响也一直在延续,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日本,甚至影响世界。

立言:他是中国哲学史上顶级的哲学家。

但即便是跟着王阳明学习,你同样也会觉得不耐烦。因为他经常关心的、反复在讲的一个问题是:心外无物,或者说感觉是怎么形成的。所谓'心外无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世界是你构建出来的。

王阳明主张没有心外之物,学生问他,一株花树在深山里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啥关系?王阳明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这个归于沉寂的寂,差不多就是“唯我论”了。

他就彻底地主张道德上的知与行就是一回事,如果做不出善事,不管嘴上说知道多少善行的道理,其实也还是没真正明白;而真正明白道德道理的人,没有不照着做的。

很多人把朱熹、王阳明这些对儒家思想有巨大推动作用的人称为“新儒家”,但是朱熹、王阳明肯定不会承认自己是在创造一套“新的”儒家学说,而一定会说自己只是在解释“圣人”孔子的思想。

然后才会去行动,是先知后行。而且,很多时候,知和行甚至是相悖的,有的人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就是不会戒烟。你看,王阳明说的知和行,肯定不是我们平时说的知和行。他就是通过考察知和行这两个概念,由此提出了他的理论。

不过,王阳明还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说知行合一,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知行的关系本来就是这样的。他还说,没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作者说,王阳明论证知行合一依赖的恰恰是这两个字的基本用法,他说知行合一就像“恶恶臭”,闻到恶臭是知,感到厌恶是行,但我们是在闻到的同时就感到厌恶了,而是不先闻到,再厌恶。这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王阳明说的“知即行”虽然跟日常对知行关系的看法不太一样,但是他的结论依然有本可源,来自知行的本义。

王阳明他说的“知行合一”是一种儒家思想传统的发展,也就是你这个“知”如果没有“行为”来配合的话,那个“知”不落地,不切实;那个“行为”如果没有“知”做基础的话,那个“行为”不能坚持、不能长久。

他最打动我的特质是有着超凡的志业,并且认真践行。他的立功、立言、立德辉映史册,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是时代机遇造就了他,更是他那乐于实践、敢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品格和行动成就了他。钱穆先生说:“阳明讲学,偏重实行,事上磨炼,是其著精神处。讲王学的人,自然不可不深切注意于阳明一生的事业。”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通过读《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至于阳明汇,我还是会推动的,形式会有所变化,此生传播阳明心学之志不变,但是经过这段时间致良知小组的共修,我发现如果没有同频的学习进度,就算有线下交流的机会,也不会有什么质量,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我想还是先从共同学习一段时间开始。一期全部有书的明粉我建个致良知学习群,对着书,我为大家做学习计划看板,及互动分享,不明之处我再去请教高人。

其实,这条圣学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于上青天,有时我也有想放弃再分享些文章的念头,不是不愿写,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再来谈,怕造口业。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动能激励到一些明粉们,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其实,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阳明心学自媒体的中国第一人,用自媒体的方式,让时间来见证“致良知”能否在一个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为神奇,来验证阳明心学“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种伟大而神秘的能量。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学习圣贤之术,学习致良知,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闻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欢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大致意思是说古人会说:「不怕妨碍了自己的功业,只怕被夺去了自己志向」。所谓「夺志」,是已经有志向才会被夺取,倘若还没可以或值得被夺取的志向,那么就应该早点去深思、反省为何会没有立志。

生活日复一日,平淡如水,梦想的影子是否已销声匿迹,看到身边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迈步时,内心也会泛起涟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撑,无论做什么都是动力十足,因为有目标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会风雨兼程。

我们工作更是如此,各项业务指标是工作压力更是动力,目标一旦形成,就应毫不动摇,全力以赴达成。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

作为初学者一点感受:“良知者,心之本体。”王阳明心学就是提倡心神对自我真正的统治能力,做到心不妄动,做事循理而行。但是每个人都做到了清澄宁静和安静祥和做事吗?我认为不是,大多数朋友还是靠人生经验做参考模式,如果超越了心里境界点之后,也会崩塌和被击垮。但是自从接触王阳明心学并且结合实践生活,我个人自己有以下感受:

王阳明曾经讲过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不要有过于满足感,要自我观察自己傲的苗头,相对于自然和宇宙,人类社会本身都太渺小,无法穷进的事物和境界太多,我们向往光明,事上坚持磨练,让自己的心灵灵魂层面努力回归本我,由于每个人的成长教育、环境、年龄、悟性、努力不同,最终生命终结的时候感受不同,这也是符合自然,我们都在修行前进的路上!

王阳明读后感

当时南、赣、汀、漳一带匪患丛生,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大小土匪数十股,主要的有四股。离王阳明驻军的上杭最近一股士匪的头子叫谢志珊。最远的在闽粤交境的地方,土匪的头子叫詹师富。最弱一支土匪的头子叫卢珂,最强一支土匪的头子叫池仲容。

王阳明打下坚实的基础,制定好作战方针之后,究竟要先打哪一股呢?大家都认为,毫无疑问,要么打最近的,要么打最弱的,要么打最强的,都有作用,为什么呢?打最近的,顺手;打最弱的,容易取胜;要么打最强的,可以趁着自组新军的势头,把最难啃的骨头先给啃下来,对其他士匪有震慑作用。这样都能够起到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王阳明的选择居然是打最远的詹师富这一支。所有人都不解,打最远的,势必劳师远征。打最远的未必能取胜;不像打最弱的,保证可以致胜。再说,打最远的那股土匪就算胜了,也起不到震慑效果。为什么选择打最远的那支呢?王阳明白有他的想法。

为什么呢?就因为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兵者,诡道也。”因为最近的、最弱的、最强的那几支都有提防,唯独詹师富这一支因为最远,又不是最强,又不是最弱的,最想不到会被出兵剿灭,因此最没有防备。王阳明定下作战方案,第一个就打最远的詹帅富。

王阳明读后感

在豆瓣上才发现这样本好书竟只有区区数人看过,甚为可惜。本书对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及其流传做了十分详尽的表达。总而言之,是一本较为详尽介绍阳明心学的书。其结构体系与上段时间看公开课的浙大老师倒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书中的大局部观点及内容,我都在其他书中多少有所涉猎。没有看到令自己耳目一新的'内容,有点遗憾。不过对于想了解阳明思想的人,本书还是值得推荐。考究和论述都甚为严谨。

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知行合一”就是凭内心的良知去做事。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心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非之心。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心,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判断,并指导行为,便是知行合一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心的声音吗?身外环境太多的干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心,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行合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他始终能遵从自己的心,蔑视权威、淡泊名利、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在立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权臣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而面对这一切,王阳明毫不动心,因为他的初心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江山社稷谋安稳。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人境界。

希望王阳明的心学能够得以光大,希望每个人都能不忘初心,听从自己心的指引,知行合一!

王阳明读后感

有印象的第一次见到王阳明这三个字,是在清人唐芸洲的《七剑十三侠》中。这是一本侠义小说,讲述了明正德年间,一帮英雄剑客帮助朝廷平定宁王之乱的故事。这本传奇小说长达一百八十回,我当时只有一本六十回的上集,看的津津有味,多次重读,可说烂熟于心。王阳明三个字在这里更多是以王守仁三个字出现的。他大概在二十多回的时候才出场,一出场就跳水假死了。后来,大二的时候,在上海的一次偶然机会我淘到了中下册,粗粗浏览一下,他已经从上部里的显山露水,到中下的大放异彩了,忠贞不贰、神机妙算的形象很有诸葛的味道。

第二次见到王阳明三个字,是初中二年级,余秋雨一篇名为《乡关何处》的散文让我大为心折的同时,我也开始对他花了三千字描述的人物感兴趣。阳明山的故事就是从这里知道的。就文论文,余秋雨的散文还是写的很好的。

有印象的第三次,就是高中历史书中了,历史书上用一种不无嘲笑的口吻戏谑着他的关于花的故事,而且和一个幡动心动的故事一样喜欢出现在政治试题中,答案毫无疑问是选择唯心主义的那一个。其时,在我看过一本简单的逻辑学教程后,我对这种逻辑混乱的书充满了鄙视。是非对错不是能教出来的,何况给王阳明下结论的这些权威本身就值得怀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但是,这些时候,我依然没有认真的想过王阳明,第四次认真的在王阳明三个字上坐停留,是在一次追寻五四的“青年必读书”案中,在梁启超开出的书目中,《传习录》三个字赫然期间,梁启超说“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这个时候,从一些哲学论著中,我已经大致了解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但就像那些整天将马克思挂在口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没有看过资本论一样,我也没有阅读过《传习录》,对于王阳明内在的理路思想我感兴趣。在我开始感兴趣如何内圣外王,或者仅仅内圣的时候,我开始阅读《传习录》,日三省身。私心以为,现代对许多儒家经典的哲学性发挥是没有多少必要的,除了以供进身之阶别有所图者,经典,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来讲,常读然后常新,以供修身,或者更可能是那些往圣昔贤愿意看到的。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

诸公在此,务必要立一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致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

每次读《传习录》到这些地方,都觉得内心惊悚,脊背生凉,如何调理自己的内心,在攻与守,进与退,生与死,舍与欲中平衡,如何让自己明白什么才是清晰的,哪条路是自己的,确实太难,对于这样的犹豫来说,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因此耽搁太久而伫立原地,不知何去何从。这也是大多数爱好智慧,却又无力攀登顶峰者的处境。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时间流动,这前半句,业已明白是镜花水月,天真一场了。

王阳明读后感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传奇王阳明》一书。王阳明是家乡余姚的先贤,之前我参观过“王阳明故居”和“余姚名人馆”,看到过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的事迹,这次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感到特别亲切,而且书中情节引人入胜,看得我都入迷了。

书中对王阳明先生各个时期的成长过程、坎坷经历以及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的描写,让我内心真切地感受到了王阳明的传奇与勇敢、智慧与高尚。但在整本书中,令我最受启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那远大的人生目标。

王阳明小时候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有意打闹,又有许多怪想法。有一次,他突发奇想便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先生回答:“读书才能有功名,头等大事是登第做状元。”他却说:“不对!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当他在有了这想法之后,他的.一切行动都为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断努力着,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多大的挫折,始终没有放弃。后来王守仁真成了圣贤!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为,我们只要有自己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又能真正做到如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当作是实践过程,把实践过程还原为知识”,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获得收获的。

这是我读了《传奇王阳明》之后想到的,现在我懂了,如果要想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那么必须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王阳明读后感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过看当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儿才知道有这么厉害一个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张“致良知”,说良知既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对明后期哲学和文艺影响巨大。王阳明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平定“宸壕之乱”,也是一位军事天才。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今天读到答顾东桥书一章,书中提出了修养的三个层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学知利行,贤人之事”,“困知勉行,学者之事”.意思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生来就能实践,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学习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顺利实践,是贤人才能做的事;艰难的获得知识,勉强的用于实践,是学者的事情.

像我这样普通的人,就是艰难的获得的知识都是很难到达的。也许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吧,虽然四书五经的名字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系统的看过一本。真正学习传统的国学也是三十以后才开始的,今年我已经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点皮毛。看古籍很枯燥,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结合注释。来兴趣的时候,就看几眼,不高兴的时候,就丢一边。现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看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偶尔看到了一点古人的观点,感觉受益匪浅,知识还是精华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国学论道版块,感觉相见恨晚,先抛个砖头,露一小脸。

王阳明读后感

看了《传习录》,看了《论语》,看了新儒家牟宗三、梁漱溟、钱穆先生的著作,真的非常感动。他们的人格光辉仿佛在无尽的黑夜里给我的生命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想到以前的肤浅和顽劣真是羞愧难当,枉为人也。

人生天地间,真正该追求的是什么呢?根据我对儒家学说的理解,简单地说来就是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好人,在如今这个不仅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是人欲横流、道德颓丧的年代和国度,真是太难太难了。用牟先生的话说,这真是中国人最堕落的时代。然而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光明。这光明是什么,就是德性、良知的力量。五百多年前的阳明先生就曾慨叹:“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是啊,试问现在哪个学校,哪所大学在教圣人之学呢?这些个学校教的仅仅是用来考试升学、升官发财、入市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说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确实被灌输以做人的道德,那么由于其缺乏圣人之学的引导,仅仅把所谓马列毛邓之流的霸术作为施教的材料,最终只能是误人子弟,而且让人们更加厌烦道德说教。

可是儒家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完成,而不应该考虑外在的事功。对于用人者,王阳明说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对于被用的人,他说道:“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虽说,我们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之说,然而诚如钱穆先生所言:“然立功有际遇,立言有条件,只有立德,不为际遇条件之所限。”因此,不论是国家领导还是贩夫走卒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都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人格。——这就是所谓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成就,便不该以外在的身份、权力、力量、知识、才学为标准。而应该以他的德性为评价标准。

圣人之学,其实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如果只从外在的物质事功上寻求,那么一生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可怕的是,如果不是还有港台海外的儒者继续存养传播圣人之学,那么茫茫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岂不一生无明,活了也白活,死了也白死。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纸上说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致良知的真正意思,我觉得就是把我们的良心发挥出去,去做好事。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道理,不管哲学上解释得多么复杂多么深刻多么适宜思辨,都不能切中它的要害。它根本上就是一种活的工夫。而圣人之学,也必须以活人来教,来身教。如果没有王阳明这种圣人境界的导师以亲身实践、验证这门学问,读再多的书,经过再好的大学训练,也不一定能体会到这门学问的真理性。

因此,我的理解是,圣人之学根本不适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所谓学院里来教,它不是学术,不需要那些毫无实践的人在理论上争论不休,它是一门活的工夫,必须用实际的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亲来表现、验证。王阳明根本就不注重作为学问的训诂、记诵、词章,更不注重外在的富国强兵、建功逐利的霸业,在他看来注重这些的人哪里懂圣人之学呢?因为他们舍本逐末,还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虚的东西。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业;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作为一个立志做学问的人,如果真能放得下这些,才能趋近真理。在王阳明这里,做学问和做人是统一的,如果做人一谈糊涂,那么他的学问也是伪学问。

王阳明读后感

王阳明是儒家心学集大成者,是明朝时期立德、立言、立功的一代人杰,他的学说使日本在近现代一跃成为东亚强国,这是我对王阳明的最初认知。毕业后,我参加入厂前培训,当听到培训老师盛赞王阳明时,我不禁对这位不寻常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特地到书店去买了一本《王阳明全集》,细细研读起来。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也有过爱做梦的年纪,他立志要当一名圣贤的人,只是寒窗苦读屡不中第,好不容易官拜兵部武选司主事,又遭贬贵州,但是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在会稽山下开荒种地,继续研究心学,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每个人幼年时都会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或是当一名科学家,或是当一名警察,或是当一名画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回归现实,平凡渐渐清晰。记得一年前,我研究生毕业后开始接触采油工作,心中充满了好奇,时而自信满满的独自顶岗,取样、巡检、测电流样样不落;时而兴致勃勃的夜巡查井,骑着电瓶车在漆黑的井场上飞驰而过;时而思如泉涌,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奋笔疾书撰写通讯报道……当新鲜变为熟悉,热情化作冷淡,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剩下的只有执着和坚守。于是,我执着着自己的梦想,坚守着自己的责任,依旧是每天上班认真巡井;依旧是等班车时翻开《采油工》扫上两眼;依旧会在电脑前撰写修改通讯报道……我想,正是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感悟,让我能够以愉悦的心境在平静、平凡中体味着充实和快乐。

困知勉行,学者之事。

在贵州龙场的日子里,王阳明的生活极其清苦,居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但他仍坚持潜心研究儒学,并在山洞附近办学传经,困知勉行,坚韧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完善了心学体系,对世界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厂培训中心为迎接油田公司采油工大赛而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封闭训练。对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能够有这样一个快速提升技能的机会非常值得珍惜。记得第一堂理论课,我学得头昏脑胀;第一次实际操作,我累得汗流浃背。那时,我才深刻体会到,要想做一名优秀的采油工并不容易,坚韧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思维缺一不可。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不断挑战自己脑力和体力的极限,但最终仍然遗憾落选。幸运的是,不久后,我又有机会参加了厂团委举办的采油工状元擂台赛。面对又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憋足了劲,在集训中攻坚克难,在赛场上奋勇拼搏,从初赛一直到复活赛,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闯入了决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想,正是王阳明“困知勉行,学者之事”的感悟,让我能够勇于迎接挑战,敢于突破和超越自我。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在人生弥留时刻说出:“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纵观他的一生,尽管遭遇过各种挫折和失败,但是阳光的心态让他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采油工状元擂台赛后,我又重新回到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由于经历了大赛的成长和历练,队里决定任命我担任采油井长。工作还未满一年就得到队领导的如此信任,说心里话,我在感到激动和荣幸的同时,也不免有些许不安。我知道,担任井长后,自己的工作量将更加繁重,责任也更大了,不但要干好本职工作,还要管理好井组员工、协调处理好井组内的各项事务。尽管担任井长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会有一些难度,但我却充满信心。我想,正是王阳明“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的感悟,让我能够时刻以阳光的心态,去积极地应对成长道路上的各种艰辛和考验。

研读完《王阳明全集》后,我感悟颇深。书中富有人生哲理的经典语句总是会蓦然间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如沁人心脾的阳光雨露渗透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营养和精华,并化作激励我奋勇前行的无穷动力。

王阳明读后感

阿龙来送楞严经,我泡茶,给他倒了一盅剑南春,边吃花生边看大片边瞎聊。他说儒太精英,人民群众哪里做得到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三省吾身呢,做下来太辛苦了,要求简直比、佛教还难。想起他上次来看gz时谈起在西安的生活,“主要是看超女,去年电视里只有《大长今》和超女给我一些安慰”,哈哈一笑。诗人如今只读佛经,书店不入,杂书不读。

近来断断续续读王阳明,守仁先生讲得确实好,字里行间一望而知是亲历之教,非说说而已。就像南怀瑾说楞严是不是伪经,文字上的考据分辨终是外行说个热闹,要按着它去修,才知道所言不虚。然亦觉对人力要求确高,“戒惧之念,无时可息”,便是一处“慎独”,更有几人做得?千年以降,遂只出得几个超贤入圣之人。

近代大潮激荡之下,儒家一脉最后溅起三朵浪花: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据说,梁以笃行胜,熊以思辨胜,马以学问见识胜。最闻名的要算梁与毛公当堂对阵,幽幽道出一句“匹夫不可夺志”。另2人遭际其实毫不逊色,熊在上海见陈毅不禁大放悲声,吾道不传啊。政策就是要把你养起来,等你死了,你的东西自然就绝根了,连改造的力气都省了。苏联领导人来访,不知从哪打听到马的名字,执意要探访,问其每日做什么,答曰“读书而已”。当红卫兵把马一浮的字画书籍尽数毁抢,老人要求留下一方砚台写字用,当场被抽一个耳光,马亦只能感慨“斯文扫地,斯文扫地”。红卫兵当然不知道,中国的第一本资本论,就是挨抽这位老人从德国带回来的。

熊被梁介绍入南京欧阳竞无门下学唯识,却以《新唯识论》刊布于世,梁觉其乱说一气,马却颇多赞赏。后欧阳师病重,熊探问,被弟子拒之门外,怕师傅见他后太过激动。

日军飞机轰炸,梁端坐中庭读书,逃难香港,海上遇浪毫不动容,乃至建国后与毛对辩,这些段子背后是“吾曹不出苍生何”的意思,颇有大使命感。而马则自谦一介书生,难当大任,蔡元培以北大文科学长相邀,回之以,“古闻来学,未闻往教”;遂不行。终生只做隐士,发愿刻书,多刻一本,即是为中国文化多留一颗火种。梁在访谈录《这个世界会好吗》里推崇的罗汝芳、杨简,就是梁马会时,马送他的。

细读泰合、宜山会语,日寇压境,马先生单拈出横渠四句教以赠浙大诸生,真有地动天倾,赖以柱其间的气象——如今欲问“如何立国致用?”则告之曰:“汝且立身行己。”所得非数语可轻率言尽。

整理笔记,一个百年之前,本雅明的天才老师就看出现代人的流行性格不外两种:乐极生厌和玩世不恭,满世界都是背包客冒险家游荡者技术派。各个追求个性,其实一个模子。其理论路径与韦伯分庭抗礼,本雅明卢卡奇等等几个学生急于叛出师门,却没有一个能传衣钵,可见天纵之才果然是天地间不传之秘。近来坊间关于民主之议甚多,千百年来,聚众之群亦只得此最不坏之办法,乱世为人,只敢求一消极自由。其实无甚可谈,不如一边凉快去也。

或如马一浮遍览中西之后所悟:六艺该摄诸学,西学亦统于六艺。实因一切学术皆发于心,六艺实由吾心流出。初看惊其信仰之坚,然渐觉似乎并不如何狂妄。天才之心,注定相通,那是人类中另外的一群。吾辈穷一生之力,不过勉强证得相面功夫:不至于不识天才而已。

而阳明之说入心处,何妨照着去做:循于理,不着一己的意思,以理行事,物来顺应。而那自由主义者或要跳将出来高声质问:谁来判断是否循于理,如何避免不落入独断专行,不自命真理在手而强暴他人?呵呵,学得前辈样子,且回他:汝但去做,做到需分辨处再提这层意思,自有了断。或许终身照此行事,而终身未遇需辨明此一分别的境地。终身受制于此,而遂终身不行此道。若循理解释,先儒之学立身在一“诚”字,不能分辨处反心自问即可;再穷究下去,文化根子上便是相信性善,相信人人皆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置身中国,自由主义固然信得,然意兴阑珊于此,复沾染经济学习气,动辄以“理性经济人”、“自利人”论说处世,怎一俗字了得。民主也罢,自由主义也好,说到底是人群里的学问,人群之中,多是粗糙简易的东西,不过是要保证那最坏最傻的两个人不出什么纰漏,为货币的增值开路。此一感慨,发于左右分野之外。用今天秦晖在凤凰大讲堂里说民主福利国家时所言——从人性上讲,往好了说,左是追求公平,右是追求竞争;往坏了说,左是出于怯懦,右是出于自私。果然透辟。

天忽落雨,那先落的、后落的,俱入天地彀中。

相关范文推荐
  • 12-26 水调歌头教案课件大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1、齐背《渔家傲》。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
  • 12-26 建筑单位自我鉴定(优秀19篇)
    单位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保持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单位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尊敬的党组织:周五晚
  • 12-26 煤矿安全管理培训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在写培训心得体会时,要做到客观真实,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我是一名普通的煤矿职工,
  • 12-26 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总结以及计划(模板17篇)
    通过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师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
  • 12-26 入党表态发言(模板21篇)
    入党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途径,也是对个人发展机会的一种拓宽。下面是一些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心得,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稿例文,供大家参考。。入党表态发言
  • 12-26 职业高中政教处工作总结(模板17篇)
    每个月末的工作总结,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任务,通过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己。了解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什么是一篇优秀的总结。
  • 12-26 学校支教工作计划安排(热门16篇)
    在学校里,孩子们可以结交到各种不同背景的朋友,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这是一个学生社团的年度总结,记录了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历程。计划网工作计划范文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
  • 12-26 快乐的合作村教案范文(21篇)
    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合作案例七:一家慈善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了一项公益活动,帮助了大量需要帮助的人群,传递了爱与温暖。
  • 12-26 离职申请书规范大全(17篇)
    在现代社会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机会都需要递交一份精心准备的更多申请书。阅读一些成功的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的优势和创新之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 12-26 惹妻子生气检讨书(实用15篇)
    通过写检讨书,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一些精选的检讨书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尊敬的夫人:今天下午我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