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后赤壁赋教学反思(大全8篇)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大全8篇)

时间:2023-09-29 18:40:20 作者:念青松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大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篇一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注意多种形式朗读,指读、范读、齐读等读中引导了解词的大概。

2、读后反馈: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篇二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4.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5.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请大家欣赏两幅对联:

1、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2、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介绍乌台诗案情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篇三

1、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目标1.

目标2.

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整体感知:

1、《赤壁》作者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作品有《樊川文集》。杜牧游览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吴蜀联军大败曹兵的历史,抚今追昔,写下怀古咏怀之作。

2、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

三、细读品味:

1、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2、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反映这种变迁。

四、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拓展:《赤壁》中杜牧的观点对还是错?

杜牧观点: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也就是说杜牧认为,如果周瑜没有得到东风的相助,就会败北。二乔也会被曹操掠到铜雀台中。其实这句诗是杜牧以史言志之作,杜牧向来关注历史兴替成败,对兵法颇有研究。这首诗借三国故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评价:

我们认为,赤壁之战虽然有偶然性,但曹操失败也有某种必然性。江东三世基业,不易撼动,西蜀也是诸葛亮和少数民族关系处理得当。三分天下才是大势所趋,所以不赞同杜牧的想法。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篇四

所加。

“赤壁之战”为我国古代战史上典型的以弱性强的战例之一,此战以孙刘联

军获胜、曹操一方失败而告终,自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意为:以历

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课文简析

本文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记述,提示了只要正确分析形势,指挥正确,劣势可

以转化为优势,弱方可以战胜强方的战争规律。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助画方略”):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的决策。

第二部分(“进,与曹军遇于赤壁”一结束):写孙刘协力破曹军于赤壁-

战争的实况。这两个部分,前者详写,后者略写。作者之所以这样剪裁材料,是

为了突出战争中思想策略的重要,而战争实况只是用了证明战前孙刘方面决策的

正确。“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写战争的作品没有把主要的镜头

推向战场,这是本文成功之处,显得不落俗套。

特点提示

用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是本文的鲜明特点。本文中对话部分

约占了一半的篇幅,对孙、刘、曹三方的情况及战事的发展,很多都是通过人物

的对话叙述出来的。特别是曹操的活动,几乎全由诸葛亮、鲁肃、周瑜的谈话告

诉读者,这就在叙述上节省了很多笔墨,同时,这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也

就跃然纸上了。

问题思考

赤壁之战是一次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役,整个战役涉及孙、齐、曹三个方面,

事件繁,人物多,作者在叙述时为什么确定以孙权一方为主?

解题思路

赤壁之战由孙、刘、曹三方参加,刘备军事力量小,不是抗曹的主力,而曹

以重兵威胁,孙权在劣势下,虚心听取各意见,作出正确决策,最后以弱胜强,

因而作者详写了孙权方面,以孙权一方为主,兼及其他两方,这就突 出了重点。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篇五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进入主页面。)

一位同学读,正音。

齐读,感受文章。

千古:长远的年代。

风流:有文采有功绩。

樯橹:樯,桅杆;橹,浆。这里指北军的战船。

灰飞烟灭:像灰烟那样消失。

华发:白头发。

酹:以酒洒地,用以祭祀。

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上阙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字词特点角度修辞基调

乱险怪形夸张豪

迈奔放

穿高峭

惊汹涌声比拟

拍水石相击

卷狂澜奔腾形比喻

雪水色纯白色

(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格调高昂。)

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故垒”句具体话怀古的时、地、人。

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1、名称:词的全名为,又称、长短句、琴趣、乐章等。

2、分类:按字数分有、长调(92字)。按节数分有、三叠、四叠。

3、流派及代表词人: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代表词人、姜夔等。

(略)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泛舟赤壁而流露的情怀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学习苏轼在人生失意时豁达的心胸。

3、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苏轼“乐”与“悲”矛盾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的心胸;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变“与“不变”的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篇七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后赤壁赋教学反思篇八

到了宋代,词成了这个历史时期文学上最有成就的文体。读词,不读宋词是绝不可能的,而要读宋词不读苏词又更是一种遗憾。

这个具有文坛改革家之气的文学全能冠军: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举合称为“苏黄”,词则更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且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则更是独树一帜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则“朱竹”别具一格;文艺理论上则提出文章要“行云流水”。有苏轼,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颗锃亮的明珠。可是,这位宋仁宗景v三年(公元1037年1月8日)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的苏轼;这个22岁考中进士,以一纸文章令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惊奇(欧阳修读了苏轼文章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的苏轼,竞因为一个“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据说其原因可用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因为这一件事情还成就了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没有“乌台诗案”,便没有苏轼的被贬黄州;而没有黄州,便没有赤壁;没有赤壁,便不能成就豪放的苏轼,和豪放的苏词。是黄州赤壁的凄苦和挣扎,完成了苏东坡诗文的超越。

一、赤壁的苏轼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苏轼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使台差官追取。……(皇甫)遵乃以台牒授之。及开视之,只是寻常追摄行谴耳。遵促轼行,二狱卒就絷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此事无颇目击之。”(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什么叫“讥讪”?“吴儿生长狎涛渊”诗句被说成是影射皇帝兴修水利。真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因众多被苏东坡比下去的文人的断章取义的文字狱陷害,公元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皇甫遵到湖州逮苏东坡。就因为吟诗有“讥讪”,宋神宗派的官差捆绑了苏轼,就像驱赶鸡犬一样驱赶苏东坡上路,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作为知识分子的苏轼,当时是多么的惶恐啊,连穿什么衣服都忘了,并且满以为会砍头的,就因为“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一个太守,一个在宋朝举足轻重的文人,就像“驱犬鸡”一样被逮。而且还受尽各种刑罚。还好的是宋神宗本身还是欣赏苏轼的才华的。因此“乌台诗案”把苏轼抓来关进监狱半年后出狱,苏轼被贬到黄州。此时的苏轼心态谁都能理解,可作为读书人,作为一直对皇帝忠心,即使被审判时他也说:“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么人有此心,造出这种意思来。”而今被贬,他乐得清闲呢?只是有不惑之年已过还未建功立业的遗憾。《初到黄州》一诗便可看出这一点。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倒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差,管他呢!只是空费了官家俸禄。余秋雨先生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于是,他来到了黄州的赤壁矶,据说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实际上到今一般人都认为那场惊心动魄之战是在湖北蒲圻打的。可哪里由得这位戴罪立功的人去考证,去选择呢?现在的苏东坡需要的是找到一个表露心迹,抒发抱负的承载。这“赤壁矶”,便成了他思慕英雄,渴望建功的承载。因此,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散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那代表苏轼词风的杰作《赤壁怀古》。

二、赤壁的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的流水终日不停地向东奔流,那汹涌澎湃的浪潮,淘洗尽了千古以来无数的杰出人物。

这开篇的广阔视野中,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的。这阔大的空间与漫长时间、抽象的历史现象与生动的自然景观、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与现实的无限感慨的统一,气势豪雄,激起怀古之情与人生的感慨。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曾经是,三国时代周郎鏖战的赤壁。

“人道说”,已点明了未经考证之意。写过《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的苏轼,是有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的。因此,有人说苏轼怀古赤壁写错了地方,其实苏轼可真有点无可奈何的将错就错之意呢!只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万千,为什么单写周郎呢?一可能是因为周瑜24岁开始被重用,34岁便在赤壁建立功勋;二可能还有周瑜英雄遇明主的感慨;再有就是周瑜当时本来就是主帅,当时44岁的苏轼不可能去怀念当年60多岁的曹操和50多岁的诸葛亮。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纷乱的岩石直插云霄,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激流卷浪,堆似积雪。

这夸张的赤壁壮丽雄伟、气势磅礴河山的描写,撩起人们的遐想,自然会想到当年英雄,只有这样的壮景的衬托,才会有气宇轩昂的英雄风采。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好河山,美丽如画;一时间的风云际会,真不知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河山壮丽,英才辈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历史英雄的怀想,对当代豪杰的期盼,蕴在其中。

背景已经绘就,人物就当出场。这便是作者一直渴慕的英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初娶小乔,英姿勃勃,勇武刚烈。手摇羽扇,头戴青巾,谈笑自如,指挥若定,火烧敌船,灰飞烟灭。

突兀的“小乔初嫁”写周瑜的年轻,更有美女衬英雄,写其春风得意。而面对八十万曹军从容迎战,倏忽间敌舰灰飞烟灭,这何等的英霸之气呀!而这正凸现了作者的内心秘密:多么想像周瑜一样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山河,多情的人儿一定会取笑我,这么早就生白发了。

由“遥想”、“神游”中回到现实,我是一个被贬之人,时不我待哟!青春虚度,华发早生,可而今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就像梦幻一般,所谓事业功名,在时间巨流的冲击下,必将灰飞烟灭。想来还是拿起浊酒,尽情的喝上几杯,并且以此祭洒江上的明月。

感叹韶华易逝,人事无常,功名富贵本是一场虚幻,内心不由感到沉痛而伤悲。最后豁然通达,作者心情已转为开朗、旷达。因此,这两句词中显露出了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

由此可见,苏轼赤壁的怀古,是为了思今,是为了抒发一种心绪,寄托一种情怀。一段内心愁郁的心历路程中,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旷达,更看出了深受佛道文化影响的词人不忍虚度、渴求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虽然不免有“多情”句、“如梦”句,但这苍凉的`慨叹是作者豪放的补充,或者说因这苍凉更衬托出了赤壁的豪放。

三、赤壁的豪放

豪放是指气魄宏大而无拘无束。苏轼的全能,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苏轼的意义》一书中说:“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此,他的豪放,是因为他的能豪放。说到豪放,便会说苏轼,而说到苏轼的豪放,自然要说到《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景物描写的豪放: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忍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

2、周瑜形象的豪放: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树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感时伤今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其实,苏轼的赤壁豪放决非一诗一词的豪放,那是人生境界的豪放。被贬黄州是不舒服的,但正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人的包围,使他真正开始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词到了苏轼本身就发生了巨大转变:一扫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而代之以纵横开合、意境博大的豪迈之象;突破了词律、拓宽了词的内容。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变流俗的鄙语为高雅的士大夫抒怀。怎不呢?愈文豹《吹剑录》曾记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人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豪放之美是阳刚之美,这在据说是苏轼第一首豪放词中可以更明显的体现,这是他“乌台诗案”之前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天写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一反“诗庄词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境。

相关范文推荐
  • 09-29 中班寻找春天艺术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
  • 09-29 最新辞职报告给监事会 监事会辞职报告(精选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 09-29 2023年自建房屋租赁合同 武汉个人房屋租赁合同(实用5篇)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法律的社会中,合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保护民事法律关系。怎样写合同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合同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合同模
  • 09-29 安全日国旗下讲话 月初中国旗下讲话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汇总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 09-29 2023年幼儿园普通话宣传简报(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 09-29 2023年国企采购工作总结(精选5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那么,我们该怎
  • 09-29 2023年月嫂和公司签的合同(实用5篇)
    合同内容应包括劳动双方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与职责、工作时间与休假、薪酬与福利、劳动保护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拟定合同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
  • 09-29 最新试用期老师辞职报告集锦(通用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
  • 09-29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总结个人(精选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
  • 09-29 最新党员支部会议(模板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