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思政的论文(优质9篇)

最新思政的论文(优质9篇)

时间:2023-09-30 11:06:38 作者:翰墨 最新思政的论文(优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思政的论文篇一

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企业文化一、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自己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是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目的是职业教育应该使接受职业教育者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技术、有文化的社会所需求的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的劳动者。

(二)学生自身

中职学校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因为家庭困难、缺乏家庭关爱,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缺乏组织纪律、不能吃苦、不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

(三)企业需求

随着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同时,他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养,这个要求已经不单单是技能上的要求了。

二、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误区

(一)职业素养通过德育课程培养,德育教师承担培养任务

中职德育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的教育。它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美育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中职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现代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

目前,职业学校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是通过部分相关课程的德育老师进行的,即使有些学校开始了类似形象与礼仪、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的课程,但是还是由这些课程的老师来主要负责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一个软能力的养成,是不能单从一门或数门课程中学会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第一位,教师的职业形象对学生有吸引、示范和向导作用。职业学校的所有老师应该都是职业素养的教育队伍。职业学校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授课、工作、日常活动中自觉地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和生活的始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职业素养养成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外,有目的地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请进学校,对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不但培训专业技术,也要对教师进行职业素养进行培训,使专业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关行业对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专业教师将相关职业素养要求结合专业课程并在评价时体现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与职业结合不密切

目前职业素养教育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必修课程来实现。学校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活动主题渗透于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有职教特色的德育整体合力,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现学生分明风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这种职业素养培养的是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职业结合不密切。职业素养是一个动态养成的过程,如何在专业实践中培养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每个职业学校都在思考的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开展专业实训课、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执行能力、思考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与敬业诚信的精神。

三、实施途径

(一)利用环境与活动,进行文化熏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职业院校要打造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人进入校园便能感受到职业性的特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包括校园环境布置、校训、毕业生宣传栏等等。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彰显一种文化,每一个标识牌都体现一个规则,每一个身影反映一种素养。在职业学校的这些校园文化设计都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有意识烘托专业文化氛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论,充分考虑到职业化、人性化和整体化的有机结合。另外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集邮协会、剪纸协会、魔方协会等。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发挥特长提升学习能力,更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公平意识、尊重意识。利用环境的熏陶和活动的开展,不仅实施了职业素养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全员参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建议应贯穿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中。因此对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工作应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全员是指学校上至校级领导下至班主任、科任老师组成的全体教师队伍。全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及校外在家都有老师进行引导和服务,全方位是指学生无论在课室上课、实训场地实训、校外实训还是其他的日常活动都有相关老师进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天、每个学期都在接受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使他们形成好的职业习惯,从而达到企业用人标准。

(三)以企业管理模式为标准,推行企业文化进技能实训课堂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所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是扎根于企业员工的品行、诚信、责任心和态度等职业素质中去履行的。没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浸润学生,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学校推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重点。结合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出准企业化管理制度。通过准企业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__:

[1]徐红霞,刘丽,谢利苹.依托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xx(11)

[2]李建波.在实训课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实践[j].(17)

[3]汪正兵.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技能实训探索.[j].新课程研究,xx(1)

[4]李津军.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xx(3)

思政的论文篇二

不再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愤怒;不再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艰辛;不再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迫。干部书记工作队,助推贫困户载致富大礼包,舍贫困大包袱,奋力奔向山头的太阳;精准扶贫的小车,正奔赴历史的大舞台。这正是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人奉献展担当。

全面小康,一个不少,是国家的担当;一村一户一策,是基层干部的担当;告别繁华,反哺农村,是当代青年的担当。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实现精准,是因为无数次的“跑断腿”、“磨破嘴”,是因为无数人的担当。秦玥飞耶鲁毕业,带着“黑土麦田”在各地乡村栽种科技兴农之花;黄文秀拒绝优厚待遇,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在百色点燃希望之光……无数人肩负生命的重量,穿过学以致用的关口,走在知行合一的扶贫路上,为贫困户撑起生命之伞。

多管齐下显神通,多政齐施为根源。

扶贫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当自立。

“民生在勤,不索何获?”虽有多方助力,脱贫的小车还要贫困户自己来蹬;纵有多管齐下,致富的礼包还要贫困户自己经营。贫困不是福利的申请理由,坐等不是扶贫的欢迎对家,高呼万岁也不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强回应。只有汗水,才能真正打开致富大礼包!

多方助力,践行“德莫高于爱民”的金科玉律;多管齐下,实现“善理疾者察其本”的庄重誓言;砥砺奋斗,表明“勤则不匮”的坚定信念——脱贫攻坚,使命必达;全面小康,擂响强音!

思政的论文篇三

摘 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语言教学是当前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承载着知识文化传授与思想道德培养的双重责任。该文以《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ii》教材为具体案例,结合“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要求和大学英语课程特色,摸索新的教学理念,尝试更合适的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把思政教育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拟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 教学设计

在近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xxxxxx提出“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是自2016年习xxx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2]。

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文化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授课学时比其他通识课甚至专业课程都要长,学生覆盖面广。较大的课时比例和较长的开课时间都十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能够保证思想教育的广度和持续性,具备对学生进行长期思想教育的条件。语言教学内容涉及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内容丰富,可以作为推进“课程思政”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非常好的思政教育载体。因此,在大学英语中融入思政教育既是为思政教育拓宽渠道,又是英语教学本身所需。

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内涵,收集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德育素材,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德育目标,将其列入教案,并切实地贯彻落实。在教学中,发挥课程思政渠道作用,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加学生对自身、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的认同;同时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让学生学会坚守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以教材为基础,思想道德、知识文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明德为导向,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负责、感恩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3]。

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范例

下面以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ii》(2015年2月第二次版)为例,就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设计作初步探讨。

范例一,unit 4 money之阅读文章a:the first credit card(《第一张信用卡》)。

思政的论文篇四

摘要: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相比本科院校存在很多不足,为提高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混合模式教学。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对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混合教学模式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决策。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学生通过对军事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正确认识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强化忧患意识,已成为我国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但是高职院校在军事课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有待改善的共性问题。以我院为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资力量不够。高职院校中专职从事军事课程教学的老师凤毛麟角,多数由辅导员老师代课。如我院每年入学的新生在4500人左右,100人一个教学班共计45个班,军事理论课总学时为36学时/班_45班=1620学时,保守估计需要五六位军事课教师,而我院专职从事军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仅有两位,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

教学目标大打折扣。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育大纲》规定,军事理论课的学时为36学时。大多数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的学时达不到《大纲》要求的36学时,有的压缩至12学时,有的院校根本没有把军事理论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我院军事理论课为30学时,距36学时还有一定差距。

大班教学,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我院军事理论课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大班教学存在教师难以掌控课堂、学生思想难以集中等诸多缺点。有的高职院校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军事理论授课,一次讲座人数多达三四百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高职院校学生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例如我院大部分学生对军事理论课当中的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的相关内容觉得很吃力,对某些高技术的工作原理参悟不透。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军事理论课授课方面采用的仍然是“满堂灌”[1]的教学模式。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非常普遍,但授课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大班授课导致老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难度加大,有不少学生低头玩手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改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思政的论文篇五

“起床了,太阳晒了……”妈妈在喊我。

“嗯,我不想睡了!”我一副懒懒的样子说。

“那好,我们一起来到阳台。”妈妈笑着说。

我们来到阳台,看到阳台上的花,都在阳光的照耀下,都舒展了自己。我们把花轻轻地放入花盆,然后,我把它们轻轻地放在阳台的一角,然后,我又把花搬了出来,这时,妈妈把它们放进书桌旁,我看了看花盆,它们的根都伸了出去,我猜它们是要在地下生根,发芽,长大,成为大树,长高。

我把花轻快地移入了书桌旁,妈妈看了看,说:“你看,这是花,这是树,这是叶,它是我最喜欢的树。”

我们把花搬回了书桌旁,然后,我们又把花放进书桌旁,我们一起来到阳台上,看见花盆里的花已经枯萎了,我们想:这花怎么也没长叶呢,我们把花放在书桌前,想看个究竟,我把花放进书桌里,妈妈看了看,说:“你看,这棵树已经死去,这树怎么没有叶呢?”我听后,说:“这树已经死去,这树怎么没有叶呢?”妈妈说:“这是你自己说的,它还能长叶呀!”

我们把这盆花轻轻地放入书桌旁,然后,妈妈就开始给我讲故事了:

我们小时候,有一个叫杨树,它很喜欢躺在床上的,妈妈说这棵树是她的,妈妈说:“你看这棵树,你的叶子掉在地上,就是为了让它长的更高!”听完后,我想:杨树为什么要掉下来呢?妈妈告诉我:“因为它是有生命的,它不会死去,它是为了让它的子子孙孙们都有个好成绩,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的。”我们听得入了迷,都不知道该听些什么了,过了一会儿,杨树的叶子落到地上,杨树的叶子就会慢慢的变黄,最后就会慢慢地飘落,就这样,杨树叶落到了地上,就会慢慢的变枯萎,所以我们要多做这样的事情,不能让它白白地浪费掉。

妈妈看了以后,笑着说:“这是我说的,这棵树还可以当肥料呢!”听了妈话以后,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妈妈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以后也要像杨树那样,做一个有知识的人,长大后为祖国做出贡献。

思政的论文篇六

站在那条河边,仰望天空,蓝蓝的天空飘过一丝云彩,河面上泛起微微波纹,水面上有很多鱼儿在自由自在的游着,偶尔还有几条小船划过。

在这美丽的景象中,我看到了一个老爷爷拿着一支笔在河上划着,他的背影是那么的瘦小。

我从小就和老爷爷一起长大,我们一起上下学,一起回家。那条老爷爷用自己的手,在河上划着,划出一幅幅画面。他总是在河边看着鱼儿在河上划着,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我记得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坐在河边的石头上,一个人静静的望着天空,一阵凉风吹过,那一丝丝凉意也随着风儿一起飘进了我的身体,我抬头看着天空,看到了一丝白云在慢慢移动,我感受到了一丝凉意,抬头看了看天空,看见了老爷爷,老爷爷的脸上出现了微微的皱纹,老爷爷的身体也在慢慢地变的弯曲,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丝光芒。

我看着那一丝丝白云,我的眼前又出现了那一幕幕美丽的画面,那是在我xx岁那年的夏天,那一丝丝白云,是在我最喜欢的那一朵花,那是在我xx岁那年的夏天的时候,那一丝丝白云变成了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那是在我xx岁的时候我们一起玩耍的时候的时候,那是我最喜欢的那一个花,那是在xx岁的时候我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一个花开的季节,那是一个花儿凋谢之日,一个花儿都凋谢之日,那时一阵风吹过,那些花儿在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那是一个花开的季节,花儿也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时我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微笑。

老爷爷拿着笔在那一朵朵花上面写出了一行行字,那是老爷爷在写字,那是一行行的字,那是一行行的字,那是一个字,那是一句句的话,那是一句句的话,那是一句句老爷爷留给我们美丽的回忆。

看着这一朵朵花,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我们一起玩耍的时光,那一朵朵花,就像是一幅幅画,我看着这一朵朵花,不由得对老爷爷说出了一声谢谢,老爷爷笑着说:好,好,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那一刻,我的心里很高兴,老爷爷说的话,我也懂得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很高兴。

站在那条河边,我的心里不禁的感到了一丝丝的甜。

思政的论文篇七

人的本质力量指的是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些基本的属性和能力,如智慧、品格、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理想、情感、兴趣等等。美是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的。从对美的欣赏过程来看,人们总是先接触这些对象性的形式,然后通过形式去感受它的内容的美与丑。总之,美就是以满足人感官的物质形式来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与欣赏。其次,我们还要弄清审美的内核,而要弄清审美的内核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了解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世界上的美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这些丰富多彩之后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美的本质,它决定了这些各不相同的东西为美。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的范畴本质-现象。

第二,我们还要知道美的出现是与感受美的主体有关,只有联系到这个主体,美才能够被阐述,美从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中得到基本定位,又进一步在情感和感性中定位,这个感受美的主体就叫审美主体。美感它不是审美主体的认识,而是审美主体的体验。王夫之一再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2]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第三,我们要明白审美要有审美心胸,有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称之为“平常心”,有的称之为“童心”,有的称之为“闲心”。宋代大儒程颐有首诗中“,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人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经。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颐的意思是说,有了“闲心”,人才能从天地万物、风云变态中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使自己超脱贫富贵贱等实用功利的烦恼,达到“从容”、“自得”的境界。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文学家都认为一个人的“闲心”,即审美心胸乃是他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有了“闲心”,就有了审美眼光,那样他才能在很平常、很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美。

综上所述,审美的内核就是审美主体在了解什么是美的基础上,以审美的心胸去进行审美体验的活动。

美育的特点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以美学为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美育具有以情感人的特点。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说服是通过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在痛苦、欢乐、爱和恨的波动中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情感是师生间沟通的良好桥梁,作为教师更应借助情感投入来打动学生的心,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情,这样会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美育具有给人以精神享受的特点。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填压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容易给学生以压抑感,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而靠美的力量、用美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为他们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气氛,会让他们在精神享受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问为什么,去探究他们所不熟悉的陌生领域的知识,从而把所学知识内化。

再次,美育具有润物无声的特点。审美教育是一种通过逐步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来使人的思想或认识逐渐发生改变的教育方式。孔子特别重视审美教育,他认为个人的情操修养和国家治理的理想境界都最终取决于乐教。孔子认为一切说教比不上乐,其他艺术的美的教育也比不上乐。孔子想通过这种特殊的美感教育,使人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从而使人因心境美而达到道德的最高层次———仁。

最后,美育具有提高人的人生境界的特点。美学精神的内涵在于追求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审美的人生境界,因此,美育具有提高人生境界的提点。

第三种释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人的精神境界具有导向性,对于他的生活和实践具有指引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意味着他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也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一个有着最高审美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人生。审美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用审美眼光和审美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蔡元培所说的“享受人生”。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创造力高度发挥,甚至发挥到极致。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充满活力。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性’与‘自我实现’是同义词,‘创造性’与‘充分人性’也是同义词。”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能力、潜能为社会、为他人贡献力量。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的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欣喜,从而使他热爱人生,从此之后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对待每个人和万事万物,使他产生“实践如此美好的感悟”,同时他也就具备了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等,而美育是进行以上诸方面教育的重要手段。美育是熏陶、感发,就是孔子所说的“兴”,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达到自由的境界。美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道德教育等,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育内容是抽象的,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是以教育灌输和学生接受为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从而就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美育的过程是通过熏陶和感发,用美的事物(即美育的形式: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以实现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效果,它能使学生在对美的事物进行鉴赏和体味中,理智上得到满足,情感上又得到享受。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第二章讲授爱国主义,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叶问》,其中有一情节:叶问在打败十几个日本武士时,一位将军非常震惊于叶问的武功之高,便问他叫什么名字,叶问却回答说:“我只不过是个中国人”。同学们看到这个情节,无不鼓掌。这个影片塑造了一个拥有高尚武德的爱国武术宗师的形象,用他的爱国主义行为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们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内心都是激情澎湃的,并自发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演讲,他们大声朗读的《沁园春•雪》,集体起立共唱国歌。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学生讲授什么是爱国主义,他们能不爱听吗?他们能学不会吗?因此,寓教于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才能做到以美引真———使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做到以美引善———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第二,美育可以使大学生心境平和。从心理学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是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心理更容易受到上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现在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轻德、学分至上等错误思想对学生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造成的压力等,使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断的产生。美育通过以情感人、通过以美的事物陶冶人,可以为人营造一种宁静的心境,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思政的论文篇八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以看出,政治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不是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确立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的依据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应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中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偏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学生思想变化大,可塑性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基地,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各科教学,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学中应保持智力发展和道德发展的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体现。

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几条措施。

1.确立一个原则。

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状况,应确立灌输原则,提倡灌输教育。所谓灌输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性质和任务,由外界向受教育者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列宁在《怎么办》中详细阐发了“灌输”原理,认为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不可能在工人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治意识只能靠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同样,今天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由中学生自发形成,只能通过“灌输”。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这股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内化,以使政治课具有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2.采用两种方法。

教材进行改革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随之有所变化,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摆脱学生被消极“灌输”的状态,让学生参与实践,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寓教育于情感之中。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2)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已涉及到不少当代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等领域。“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比如,我们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这就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一种方法。我们曾多次组织学生去看一看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形势,访一访建设功臣们的事迹,画一画,照一照浦东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感受很深,回校后,写小论文,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

3.通过三个途径。

(1)充分运用主教材作用,这是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全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那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现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

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丑、恶。如我在上《公民》第二册“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着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讲述了英雄徐洪刚,面对歹徒表现出充满凛然正气的怒,显示出英雄的本色,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相比之下,要克服为了个人私利而引起的感情冲动,这是无谓之怒。我又分析了在日常生活中,为国、为民而喜的情绪,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困顿而悲哀的情绪,使学生懂得,人的情绪与国家、集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爱国爱集体的情操。最后又与学生一起分析大家熟悉的“5·29”案件,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因何而喜,因何而忧,因何而怒,因何而惧,情绪像镜子,表现出他思想觉悟的高低”。现有政治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

(2)加强时政教育,这是另一个途径。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

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如在讲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列举了卢湾区副区长祝文清受贿被判刑、著名跳高运动员挂靴后官到福建省体委副主任倪志钦受贿走上被告席的案例,使学生既懂得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接受了一次公民要知法、守法的法制教育。

(3)充分利用辅助教材,这是又一途径。目前编写成册的辅助教材,具有可读性和可行性。它贴近学生生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如:《中华传统美德读本》,通过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来教育学生,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规范的建设很有实效。如“勤学”篇中,“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情而废者十之九”,这些我国古代的格言,对培养学生“以学为乐”、“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礼仪”篇,教育学生注意礼节,提倡文明礼貌,使学生极为受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差距,谈认识,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他们表示要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时代新人。

我们只有将教材、学生、教师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社会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展示各自的作用,思想政治课不仅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勿容置疑地奠定了其德育主渠道的地位。

思政的论文篇九

为深入贯彻__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我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动学校办好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