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优秀17篇)

202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0-13 16:32:08 作者:碧墨 202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优秀17篇)

环保活动包括节能减排、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环保的思考和建议。通过阅读以下环保总结范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一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发展面貌日新月异,精彩、多样化,但是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之风也在某些文化领域大行其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文化宣传领域存在过度追求商业化、收视率、强调感官刺激,而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忽视高尚的审美追求等理念,产生了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已沦落为纯粹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在文化发展的调节机制方面,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和计划资源配置机制混用,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不够突出,主流意识的社会影响力在当代文化中应有的地位不突出。要反三俗,解决文化发展领域的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有破有立,要重塑主流文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反对三俗,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反对物质利益至上的拜物主义;反对迷信gdp数字,不管民生艰难的唯心论;反对经济建设唯一的唯上论,从而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政府和国家文化单位要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明确自己的社会职责,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总结和解读,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发展规律。

二是国家要加大文化教育领域的投入,通过包括生产文化产品在内的各种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是主流媒体和文化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对主流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机制,充分发挥长效机制作用,激发文化生产者积极创造的热情。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方面,要树立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与时俱进,积极创作出反应爱国精神和时代风尚的高道德作品。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扩大主流文化的宣传力度。

四是要加强舆论监督,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从业人员,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梳理群众的意见建议,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起快捷通道,协助有关问题的解决和解答,落实舆论监督。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本国主流文化,我国更是要通过国家、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主流媒体的通力合作,大力宣传反应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的主流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立与中国特色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文化产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二

党的xx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将这一战略任务引向深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凝聚力量、达成共识、提升价值的有效途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及其人民普遍信奉、追求、恪守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规范,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 “仁、义、礼、智、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自由、平等、博爱”。我们党90多年来建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也是提出和丰富、推广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党的七大就明确提出“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新国家追求的发展目标包含着新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提炼、概括全民族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xx大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以来,更是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范畴的任务,提到了重要位置。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多方面重大意义,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指导理论、共同理想,还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荣辱观念,都包含着共同的基本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贯通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确定核心价值观就能够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更为集中的价值基础、目标和导向,就能够使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更为凝练的价值内涵、符号和表达。党的指导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既是历史趋向也是价值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理想信念既是人民主体的利益需求也是价值需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结着民族的血脉和时代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精神导向也是价值导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既是公民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价值准则。“三个倡导”的提出,概括了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的价值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价值表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相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国家目标,也是全社会和全体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使命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体现了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众取向。“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以“三个倡导”为基本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标识和精神引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价值依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理想、精神和道德支持,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三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共同携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空间,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共辱共荣,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们从历史正反面的经验教训中深深懂得:团结是国家富强之本,是民族振兴之本。任何时候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团结,维护团结。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已深深地印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繁荣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与兴旺繁荣提供坚固的思想纽带,可以把各族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凝聚人心,振奋人心,使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共创大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光荣传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支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团结协作,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群众的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极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对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客观的价值事实或价值关系在人们的主体观念种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动性,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传授给群众,并使群众将之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对全社会各个层次的发动,使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升华,道德意识和价值情操发生整体性,前进性飞跃,达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动作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1-23.

[7]胡雪城.文明创建要始终坚持群众性原则[j].学习月刊,2006(9):1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四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党的十七在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等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以期对增强人们在这一科学命题的理论与实践上的自觉性有所裨益。

关键词:xx届六中全会;核心价值体系;思想

任何思想或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经过深刻思考、归纳和提炼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科学而开放的理论体系, 人们对其科学内涵、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认识, 也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渐次达到新的高度。自党的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之后, 仅隔一年, 就又被写入十七的报告中, 其主要内容还写入了修改后的党章里, 这正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达到新的认识境界的充分体现。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地位的新认识, 反映在十七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系列论述当中, 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作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论断。xx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此基础上, 十七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的新认识。这一论断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都是在统治阶级的主导下形成的。在中国, 传统君主专制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 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在西方, 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 但却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以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 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道德规范,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第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 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就其性质来说, 它是社会主义的; 就其构成来说, 它涵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 就其内容来说, 它已不限于总的根本的认识, 而是形成了一个基本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的方向,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社会主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二是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地位。十七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开拓,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绩, 其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成就的重要体现。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xx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报告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了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之一。报告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对xx大提出的“文化更加繁荣”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根据这一部署, 到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 中国的基本面貌之一就是将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不仅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基本层面的内容, 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譬如, 在指导思想方面, 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内涵和精神实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等, 都作了比较深刻的阐述。在共同理想方面, 报告正式树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方面, 报告对改革开放的本质和历史地位作了分析, 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创新精神的内涵; 报告还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这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精神的内容; 对“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了部署, 则更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荣辱观和道德建设方面, 报告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上, 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的内容, 这是从道德本体的层面上思考如何巩固荣辱观教育的成果, 使我们对道德建设的部署, 由三大重点发展为四个方面, 更加趋于完善, 更加符合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

当然, 十七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的丰富, 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这既是旗帜和理想问题, 同时也是指导思想问题。

十七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 明确为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旗帜。需要指出的是, 自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以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成为了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标题的重要元素, 成为自那时起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的一条道路。这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就可以体现出来。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四大报告的标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xx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xx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仅从这一系列报告的标题就明显地反映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代表大会的主线。十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强调“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这说明, 近十年来, 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所赖以成功的,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归根到底, 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的使命和任务, 仍然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党中央这么明确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 也有利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十七报告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 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综上所述, 在经济体制不断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动, 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趋于更深刻变化的条件下, 不断地丰富和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认识, 并以之引领社会思潮,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十七报告指出,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 十七对文化建设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给予重视, 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些部署, 对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设新高潮, 与xx大部署相衔接, 符合党中央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围绕兴起文化新高潮的目标, 十七报告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被确立为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也必然会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将得到更加稳步的推进, 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其二, 针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同时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报告明确要求,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 就必须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报告还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这些都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式方法的可贵探索。

其三,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七报告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 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完成这一任务,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也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所以说“有利于”, 是因为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如对优良传统的挖掘和继承, 将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有利于发扬传统美德, 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所以说“有赖于”, 是因为营造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需要全体国民有一个“共识机制”。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存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 必须建立在国民对一些基本价值的共识之上。其中, 最重要的基本价值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对公民权的尊重和保护。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民的共同理念, 凝聚了人民的信念。不仅如此, 核心价值观一经形成, 可以极大地减少国家管理成本或治理成本, 有效提高实施公共政策的效力。

总之,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五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共同携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空间,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共辱共荣,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们从历史正反面的经验教训中深深懂得:团结是国家富强之本,是民族振兴之本。任何时候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团结,维护团结。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已深深地印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繁荣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与兴旺繁荣提供坚固的思想纽带,可以把各族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凝聚人心,振奋人心,使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共创大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光荣传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支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团结协作,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群众的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极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对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客观的价值事实或价值关系在人们的主体观念种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动性,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传授给群众,并使群众将之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对全社会各个层次的发动,使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升华,道德意识和价值情操发生整体性,前进性飞跃,达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动作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1-23.

[7]胡雪城.文明创建要始终坚持群众性原则[j].学习月刊,2006(9):118.

文档为doc格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六

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归纳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线、共同的思想基础,成为了我们党、国家、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思想道德上的共同进步。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应该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又要看到,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基础作用的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领域和社会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九: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七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共同携手,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空间,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休戚与共、相互依存、共辱共荣,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人们从历史正反面的经验教训中深深懂得:团结是国家富强之本,是民族振兴之本。任何时候都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团结,维护团结。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已深深地印在中国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繁荣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为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与兴旺繁荣提供坚固的思想纽带,可以把各族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凝聚人心,振奋人心,使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共创大业。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光荣传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支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团结协作,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们群众的自尊心、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极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旗帜鲜明、极具针对性地昭示了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所崇信和践行的价值观,对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客观的价值事实或价值关系在人们的主体观念种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这种能动性,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传授给群众,并使群众将之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对全社会各个层次的发动,使全社会价值取向不断升华,道德意识和价值情操发生整体性,前进性飞跃,达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动作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1-23.

[7]胡雪城。文明创建要始终坚持群众性原则[j].学习月刊,2006(9):1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八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理的方针,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教师头脑,使广大教师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提升道德水准,提高整体素质.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推进“四大”奋斗目标实现、发展县域经济这个大校,紧密结合全县教师工作实际,做到有的放矢、不搞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二)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教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形成主动查摆问题、敢于解剖亮丑、增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自我的正风正气。

(三)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发教师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开展教师警示教育活动,引导教师吸取教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做到警钟长鸣。

(四)坚持分类施教。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提出教育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区别对待,力求实效。

(五)坚持开拓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不断创新方式载体,丰富教育内容,探索完善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效机制。

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县情政策教育活动”,总的目标是:通过扎实有效的措施,使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具体要求是:

(一)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全校教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固树立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二)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全校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养成讲道德、重修养、尚清廉、促和谐的优良品格,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

(三)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校教师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校教师要真正在思想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上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工作态度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五)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全校教师要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成为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模范,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推进“四大”奋斗目标实现的排头兵。

从2019年2月下旬开始,年底结束,分宣传动员、学习教育、主题实践和总结验收四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2月下旬至4月中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上级党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县情政策教育活动》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要把宣传发动工作贯穿到整个活动的始终,充分利用校务会、支委会、全校干部职工会等集中学习机会,积极宣传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活动。要注意发现、树立、推广先进典型,努力营造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

(二)学习教育阶段(4月下旬到6月底)学习教育阶段要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确保实效。

1、组织好以“三德”、“两观”、“一能”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围绕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精神动力、能力素养四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方面,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重点抓好“三德”、“两观”、“一能”三个方面的教育。 “三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两观”,一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能”,是指提高全校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具体学习内容为党的基本理论、国家大政方针、职业行为规范以及法律法规等。

2、开展“四讲二讨论一调研”活动。“四讲”为:一是领导讲党课。校长和班子成员,要分工为党员上一至两次党课。二是专家讲理论。积极参加县党校组织的理论宣讲活动。三是先进讲事迹。积极参与报告会,进一步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四是教师讲体会。在认真开展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党员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对照党的理论和党章要求,讲认识、谈体会、说收获,达到党员自我教育、互相提高的目的。“二讨论”即:一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讨论。 二是“畅谈教育”,争当排头兵大讨论。围绕“争当排头兵,争先做贡献”这一主题,采取召开座谈会、专题讲课、教师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大讨论,切实强化一流观念、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全校职工认真回答好“发展教育事业我们如何干”的问题。

(三)主题实践阶段(7月上旬至11月底)着眼于增强教师的先锋意识、奉献意识、宗旨意识与和谐意识,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参加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为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设载体、畅通渠道、营造环境。

实施“亮身份树形象”工程。围绕“亮身份树形象”这一主题,组织教师开展“教师品牌”、“教师先锋岗”等创建活动,通过公开栏亮明教师身份及岗位职责,激励教师立足本职岗位争当排头兵。组织教师在工作和集体活动时间佩戴党微,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总结验收阶段(11月至12 月底)一是健全长效机制。总结提炼活动中的成功经验,把工作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机制化。建立健全校学习教育体制,定期分析教师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教育培训内容和措施,推进教师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校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扩大联系服务范围,改进联系服务方式,丰富联系服务内容,增强联系服务实效。建立健全教师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目标管理、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群众评价等制度,不断创新教师监督管理模式。二是搞好自查总结。围绕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工作标准、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本领等内容,制定符合实际的验收标准和评估细则,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查总结。同时,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看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否明显提高、各项工作是否明显推进、群众对教育活动是否满意,及时找出差距,边整边改,真正使每项整改措施都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要把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县情政策教育活动”作为贯彻党的十x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争当推进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排头兵的重要举措,结合教师行业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检查指导,强化督查考核。不定期地对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纳入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党员参加活动情况作为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要把开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理想信念、国情县情政策教育活动”作为贯彻党的xx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争当推进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排头兵的重要举措,结合教师行业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加强检查指导,强化督查考核。不定期地对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纳入党建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党员参加活动情况作为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九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我们大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各种关系整体协调的社会。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其一经确立以后,就对我们当前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正确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意识和观念,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指南针,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正确的方向。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然要求以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行动指南。而要建设能够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的和谐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冲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中正确的方向。《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在于保证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有了根本的方向。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科学性、先进性、包容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两面旗帜,只有时刻高扬,才能使和谐文化继往开来。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人们正确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充实和发展,是新时期建设和谐文化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指导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巨龙腾飞的强大动力。它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坚持这一理想,和谐文化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和谐社会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二、为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庞大和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政治保障,又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激励作用,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为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动员和团结全民族为共同理想目标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的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当代全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激活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也是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发民族志气,激励群众士气,激扬社会正气,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发挥这种巨大精神力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激励作用。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十

中共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字核心价值观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则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在此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应坚定不移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去,勇于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法治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性

(一)法治的内涵

法治,顾名思义,即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人治是根据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来管理政权实行政治统治,在此治理模式下一个国家之治乱,完全取决于统治者贤能与否,这种体制由于缺乏对权力必要的限制与制约,极易导致专制与独裁。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却与之相反,法治要求以法律作为处理国家事务的最高权威,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包含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前者要求国家建立公正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法律运行机制,后者则更加注重制度本身所体现出的“法律之上”、“权力制约”的精神和原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实现经济的迅速腾飞,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增强自身的国家影响力,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随着法治建设的日益发展与完善,我国必将走上一个新台阶,早日实现亿万人民所期待的“中国梦”。

(二)法治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内涵,涉及面相当广泛,但是如果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分析,无非体现了道德、政治和法律三个方面的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进行道德建设、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在这三者中,法治建设处于核心地位。英国著名法学家、新分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曾经说过:“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本身就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德调整的范围远远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要广,但是道德是通过人的良知、内心信仰或者社会舆论活动等来制约人的行为,其最终只能诉诸于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缺乏法律所拥有的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外在强制力,因此许多道德问题要以硬性的法律规则作为支撑才能更为顺利的得到解决。其次,法律与政治的关系更是异常密切,法律本身就是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有力手段之一,法律和统治阶级的政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法律使政治权力获得并维持足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为防止政治权力的肆意扩张,也需要把政治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法治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指导下,在高校大力推行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对于加快我国法治建设进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法治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所面临的挑战

十年“”将新中国所建立起来的法治成果破坏殆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开始着手恢复我国的法治建设工作,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一些西方的错误思潮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西方错误思潮带来的挑战

不可否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对推动我国法治化进程,加速我国社会发展,提升百姓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西方的这套价值观并非完美的契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许多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在我国高校强行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试图诱惑和拉拢中国当代青年,以期实现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图谋。近年来,在我国法治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唯西方马首是瞻的倾向,一部分专家学者受到西方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例如,有一项针对教师群体的调查表明,首先,对于“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就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这一观点,赞同或比较赞同的高校教师有31%,而不太赞同或不赞同的为40%;其次,对“中国改革就是向西方价值观靠拢”这一观点持赞同或比较赞同的教师为10.7%。持不太赞同或不赞同的为64.6%;最后,赞同或比较赞同“只要老百姓日子过得好,姓‘资’姓‘社’的问题不重要”的教师为43.2%,不赞同或不太赞同的为33.5%。这些情况表明某些教授专家主张全盘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不光要学习西方的“自由”、“平等”等法治理念,还要照搬美国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他们并未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模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界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给大学生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我们在充分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发现许多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格格不入,甚至严重阻碍了现代法治建设的发展。具体到高校,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关系本位观念等,都对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公正观、法制观、民主观等带来一些影响。

一方面,中国历朝历代都以小农经济为主体,重农抑商一直是基本国策,老百姓一辈子就守着一片土地过活着,再加上中国地大物博,一切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都可以自给自足,这就难免会产生一种自满、保守的氛围,人们也就慢慢失去了自主创新能力,这不仅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法治建设领域也缺乏中国的本土特色,更多的是单纯的借鉴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因此,当中国的乡风民情与西洋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尊尊”、“亲亲”是传统社会道德的主流观念,“三纲五常”确立了君、父、夫的主导地位,每个人一生下来就被教导要服从长辈,不得以下犯上,这就抹杀了个人人格的独立性,这种长期以来建立的封建等级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了平等、民主等法治观念成长的土壤,无论如何也发展不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其次,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说么?’――这类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在如此的熟人社会只凭一些约定俗成的乡约民规就能良好的运转下去,并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法律。

最后,“官本位”的思想日益严重,“有权就有钱”似乎成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各种滥用职权现象层出不穷,托人情、走后门更是司空见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调查更好地认识这一点:樊浩等人以“您认为当前社会?”为题向大学生提问,以此了解他们对当前社会的评价情况,结果,大学生们把“关系社会,没有关系办不成事”作为第三重要的选择;而在对“您认为当前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的回答中,约有43.0%的人选择“家庭关系”,这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二。这说明“拉关系”这一封建余毒在当今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影响力,这无疑会阻碍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公正观,成为我国法治建设道路上的绊脚石。

三、法治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在法治建设领域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绝大部分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注重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向往自由、追求全面发展,但是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在法治观上,仍然存在着认知冲突和知行脱节的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儒家文化一直教育人们要秉持“隐忍”的品行,“少讼无讼”早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中国自古就有“和气生财”的说法,遇事都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到法律争议也总喜欢谋求私了,到法院打官司反而成为了一种为人所不齿的行为。而在西方,遇到争议事件,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诉诸法律手段,也难怪西方人老是说我们中国人法制观念淡薄。如何化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认知冲突成了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认知与实践并非一回事,随着法学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们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到法治在个人成长生活中的重要性,也开始慢慢具备了正确的法治观念,可是一遇到具体情形时,许多大学生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们可以从以下的调查中得到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个调查的问题是“当买到假冒商品时,是自认倒霉,还是到消协投诉?”,其中,有52.54%的大学生回答“自认倒霉”,只有32.6%的人回答“到消协投诉”。可见有相当一大部分大学生在真正面临侵权时,并没有坚决的拿起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利益,在法治观上还存在着很严重的知行脱节的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归因

基于上文分析,可以得知法治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地位,因此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首先要树立法治信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进而内化到实践行动中去,积极投身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建设中,为我国全面建成法治国家奉献出一份力量。

(一)培植大学生法律信仰,增强对法治价值的认同感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认为法律如果没有被信仰,就是形同虚设。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没有法律信仰的大学生却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一直都是一种人治社会,皇帝的圣谕往往比制定的法律更管用,法律有时候因为受到权力的干预而不能给民众带来所预期的利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长此以往,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权大于法的局面,人们相信权力胜过法律。长期受到这种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很难培养出坚定的法律信仰;第二,自古以来,法律就被当作一种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来对待,统治者只知道制定出法律政策并保证其得以实施,普通民众则只需要按照法律规则来办事,二者都缺乏对法律自身价值的深刻认识,许多民众并不了解自己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应当承担哪些义务,这种对法律内在价值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法律信仰的建立;第三,现行立法技术还不完善,部分法律之间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导致人们在指导自身行为时感到无所适从,这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法律自身的权威,使得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第四,中国的许多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生活阅历相对缺乏,在法律虚无主义等一些消极因素的冲击下,容易受到误导,产生对法律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法律信仰的树立。

要想使法律信仰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扎根,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和守法精神。第一,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并坚决的贯彻实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彻底根除大学生脑海中的权力本位思想;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让大学生们清晰地知道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法律规则背后所体现的法治精神,摒除一些错误的法律思想,从而发自内心的认同法律,遵守法律;第三,加强立法工作,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使不同部门法律之间能够完美配合,增强法律的权威,增进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二)落实各项法律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在一个健全的法治国家中,法律应当具有至上的权威,这不仅意味着平民百姓要遵纪守法,还意味着执政者行使公权力也必须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而不能恣意妄为。

首先,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自身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许多党内领导掌握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话语权和社会资源,其一举一动都备受社会大众的关注。今天的大学生从小就被教导要跟着党走,多学习党员同志优良的道德品质,可是如今在少部分党政领导中出现了严重的伦理道德和政治道德滑坡,他们目无法纪,到处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周永康、令计划等人就是很好的明例。这些党员干部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极大地损害了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倘若大学生们以这些“党员”作为自身的榜样,我国未来的法治建设势必会一败涂地。因此,为了贯彻依法执政的治国理念,广大党员同志要从自身做起,坚决不能触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为大学生们树立起勤政敬业、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榜样。

其次,在制定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同时,要将我国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将这种人人守法的法治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目前,出于种种原因,民众在遇到日常纠纷时,往往选择规避法律,或者根本就不诉诸于法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自己利益受到侵犯时,并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往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为了避免这种法律形同虚设的尴尬局面,相关执法部门必须全面推广法律实施的范围,加大执法的力度,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遇事找法律”的良好的法治氛围。

最后,在网络和媒体日益发达的年代,大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就搜罗到社会上的方方面面的事物,很大程度上增长了自身的见识,但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一些负面消息以及媒体的一些负面的宣传报道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每天打开网络页面或者翻开报纸的一隅,我们似乎总是可以看到各种违法犯罪的事件,杀人抢劫、暴力执法的字眼几乎随处可见,而且这其中许多报道都是经过了媒体的后期处理,夹杂着一些媒体人员的偏见。为了减少这些违法犯罪事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政府应当静化舆论环境,多宣传报道一些积极向上的先进事迹,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法治舆论氛围。

(三)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高校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担负起向全校师生宣传法治教育知识和营造法治建设良好氛围的重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在中国各大高校里,许多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法治课堂教育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来获取相关的法律知识,这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深刻领会法治精神的要求。因此,可以单列一门法治教育课,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案例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法律在具体实践中如何操作的认识;第二,校园可以利用媒体和自媒体多渠道的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比如通过校园广播台及时向学生解读一些中央的法律文件精神,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一些法治小故事,告别以往的单纯说教模式,尽量从一些师生感兴趣的法律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提高其对法治问题的关注度,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第三,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法律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法治讲座,让大学生在法律专家的引领下加深对法治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可以举办一些法治辩论赛,让同学们在相互辩论中分享各自对法治精神的一些独到见解,在彼此智慧碰撞的过程中共同领会法治理念和精神。

五、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强国之基。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其实质就是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下,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进程,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的至高权威,让一切社会活动在法治的规范下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青年大学生作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树立起坚定的法治信仰,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法治理念,处处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只有这样,我国的法治建设才能取得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得到高效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变成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十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很高兴代表教育系统在这里发言,和大家交流我校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经验。

一、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奉献型人格,例如,古代先贤者"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思想,为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的精神楷模。作为我们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将大写的"奉献""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以实际行动争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从社会主义建设以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人数不胜数:例如,时时处处做好事的雷锋、基层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援藏好干部孔繁森、石油工人一声吼的王进喜、公交司机的好榜样李淑丽、共产党的先进代表李润五、党的好干部吴天祥、徐虎等等,这份名单很长,他们都是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他们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

二、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天职

作为一名党员要努力为党工作。作为老师,要立足于本职工作,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时刻用新时期党员先进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郭巷中学校长张美元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学校,检查学生交作业情况,掌握学生的动向,想尽办法防止学生抄作业。他常年坚持领导上课,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反反复复改变教学方案,不厌其烦进行尝试教学方法,力争以最有效最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达到比较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他的班级平均分总是比别人高出十几分。他的口头禅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办法总比困难多".

长桥中学总务主任张文杰已经快要退休了,还在拼命工作,且不管是分内分外。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拖个大塑料桶,拿个长捞网,为学校里的河道捞垃圾,清理河道,保持水流畅通,河水不会发臭。学校拍录像,搭个高架子当工作台,又是这个老人独自去搭脚手架,这完全不是他这个职位和年纪的人做的事。他就是这样不唱高调,不说空话的实干家。

正是他们这样的人,把奉献当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天职,才有浑身使不完的劲,才有重于泰山的责任心,才有数十年如一日对党的忠心耿耿。

三、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快乐人生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这么强的凝聚力,是因为它除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外,没有其他任何私利。作为党的一分子感到很自豪,热爱党、拥护党,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快乐奉献是新时期党员努力追求的目标。

长桥中学德育处张小芳就是一个快乐奉献的人。工作十几年如一日,每天赶在学生前面到学校,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考虑个人问题,同学的孩子都上小学了,她还没结婚。工作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她扔在拼命工作。近年来积劳成疾,腰肌劳损行动不便。她一边治疗一边工作,一天也不耽误,她在超负荷工作。

长桥中学吕爱敏老师就是一个铁人。她身兼数职,一个人干了2个人的活,教2个班的语文课,还担任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任务重,工作头绪多,可她十几年来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各项工作完成质量都很高,她的班级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像他们这样兢兢业业的基层共产党员,是实实在在的模范党员。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工作成绩诠释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以自己的快乐奉献带动身边的群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束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各位领导、朋友们,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爱岗敬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用他生命的最后76秒完美诠释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真正内涵。我们身边的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吃苦耐劳,把一条条街道清扫的干净整洁;孜孜不倦的教师们,每天早出晚归,不辞辛劳,只为把知识播种在一个个学子们人生的沃土上;天使般的医护工作者们夜以继日,只为把辛苦留给自己,将健康送给一位位病人;还有亲爱的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总是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为的是高标准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就算再苦再累也倍感欣慰。

既然我们选择了自己的工作,就要真心爱岗、全力敬业,把理想、才华、青春、热血和汗水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份庄严的选择,就像花儿爱太阳,就像鸟儿爱天空,就像蜜蜂爱花朵!有人要问,那怎样才是爱岗,如何才算敬业呢?其实很简单,爱岗敬业,就是要满怀激情地投身工作;爱岗敬业,就是要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

朋友们,爱岗是我们的职责,敬业是我们的本分,我们要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大环境增砖添瓦,用敬业来表达我们热爱国家、诚信做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十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内涵明确、内容严整、理论严密的逻辑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要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和谐文化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

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用,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的理想,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理想教育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本世纪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人民要过上宽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共同为之奋斗。这个共同理想,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民族优良传统;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十分突出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立足于“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的结果。这种整合既突出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又强调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既继承吸收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触及到了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改革,重塑主体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增强它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创造力以及竞争力。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前进的旗帜和主心骨。我们要从思想认识上把建设这一体系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研究,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要深入群众生活、深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掌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追求;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外延的研究,并深入研究这一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吸收、借鉴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主流意识形态创新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于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新闻作品等具体的思想文化形式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这些具体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实践主张以及世界观等内容。我们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的职责,担负起应当承载的意识形态使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应有的努力。要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开辟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给人们的创造留下广阔的空间,使它在不断应对时代挑战中,获得强大生命力,实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指导。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科学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建设先进的意识形态,还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但是,作为一个致力于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可以使人们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当前,我们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分析社会矛盾的变化,揭示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形成、传播的社会基础和演变规律,对群众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惑作出符合实际的、有说服力的解答。坚持统一思想、尊重差异,通过科学而有力的舆论导向、文化辐射和制度安排,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意识形态引领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应该具有普适性,应该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广泛的精神需求,为人们提供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人的精神家园。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从上至下由党和政府倡导和创建的过程,又是一个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身体力行的过程。实践好这个课题,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把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基本要求,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充分运用理论、舆论、文艺等多种载体、手段和途径,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宣传报道中去,不仅新闻报道、专题节目要积极弘扬核心价值体系,而且娱乐类、体育类、广告类等节目也要符合和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要认真研究当前文化发展的特点,尊重文艺创作的规律,加强对创作的引导,用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播核心价值体系。要正确引导时尚文化、休闲文化、通俗文化的发展,把握价值导向、体现社会良知,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领悟核心价值体系。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扎实开展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活动,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使网络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熟知、所认同、所接受,使之真正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主体意识形态,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之相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建设先进的意识形态。努力推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进程。要及时总结和宣传体现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特别是普通人群中的道德楷模,广泛开展学习活动,把他们的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和高尚精神变成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切实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十四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优良品德、全面发展德智体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活动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把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利用多种载体和形式,深入进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认知、认同。

1、全面推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把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和要求教师广泛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培育大学生勤学报国之志,增强开拓创新之能,构建立业为民之基,使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不断入脑入心。

2、深入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活动。在全省高校师生中开展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普及活动,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内宣传栏等多种载体,通过开设专页、专版、专栏,大力宣传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引导师生提高对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3、用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铸就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深入扎实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统领个人理想,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统一,大力倡导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在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筑牢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三、推动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在广泛宣传〔〕普及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要始终坚持以校本德育为主导、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以主题班会为手段、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典型宣传为抓手、以服务学生为重点,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1、营造良好氛围。把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利用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载体,促进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及时树立一批优秀大学生先进典型,宣传和表彰他们模范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使广大学生在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为推动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氛围。

2、建立有效机制。各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机制,从制度上明确学校教学、宣传、共青团、学生会和后勤服务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有助于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把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考试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既要考核掌握书本知识的情况,又要考查平时的德才表现。

3、加强组织领导。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党组织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高校党委班子应高度重视,严密组织,党委书记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部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及时解决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认真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加强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和讲评,确保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有助于大学生成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要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名言作为本课的结束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学生成才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等。核心价值体系隶属于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判定一个国家的性质,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而且要看它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因为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彰显一个国家的性质,而且主导着它的发展方向。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思想引导行为,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宰着他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信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成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有了这个“魂”,我们就既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为了谁,服务谁,这是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质的根本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的伟大事业,它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党人宗旨的深刻把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诉求和价值目标的深刻揭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思想资源、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社会、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价值观点,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历史和现实表明,如果没有共同价值观,一个国家、民族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就没有凝聚力。党的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把它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作为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千秋基业,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面临着许多已知、未知的风险和考验。这就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凝聚社会共识、打牢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肩负着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重任,发挥着打地基、立支柱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工程”。

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存在,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意识领域的一个基本现实,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基本状况。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如何形成强大凝聚力,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总会面临各种情况和问题,特别是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质疑和不同声音纷纷扰扰。这就要求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按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在多样中立主导,在差异中谋共识,提升社会思想意识的有序化、健康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最根本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只有高举这一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当前,凝聚社会共识,就要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强大的动力。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有强大的力量支撑和动力支持,需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昨天,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今天和明天,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就能激发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特别是在理论创新方面,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可以说,正是在改革创新精神激励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光明前景。

当前,我们党面临的首要危险就是精神懈怠,而精神懈怠就源于理想信念的缺失。理想信念是“总开关”。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是共产党人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唯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它坚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作为先进文化的精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何为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建成的标志是什么?文化强国的建成,不仅是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更重要、更根本的是看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国民的精神状态,是看这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否有向心力、凝聚力,是否具有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活力,是否具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看这个国家的国民是否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素质,是否具有自尊、自信、理性、平等、包容、开放的社会心态。换言之,关键是看这个国家、民族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水平。核心价值体系强,则国家、民族就强,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化强国。现实中,一些国家大而不强,缺乏持续的发展后劲,与核心价值观、凝聚力的弱化有直接关系。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争夺发展的制高点、道义的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文化的竞争,根本上是不同价值体系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染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战略,核心价值观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要想在不同价值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中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逐步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大力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鲜明地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真正强盛起来。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如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人民群众没有幸福感,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精神懈怠,民心涣散,就不能说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更不能说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根本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十五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更应该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许现在的我们翅膀还是稚嫩的,谈不上为国贡献,谈不上敬业奉献,但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的还很多很多。

从“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司机”吴斌,城市的美丽不再局限于山水风景,更在这一批批道德模范的身上彰显。一个瘦弱的女性用双手托住高空坠落的孩兹,一个坚强的司机用危难时刻的冷静拯救一车的乘客,普通人身体里迸发出的惊人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惊人的力量。

在学校里,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要把文明礼仪意识化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好风尚,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我们的校园。我们不仅要争做道德高尚的学生,而且也要做有教养的人,个人独处则超脱自我,能管好自己的心;和人相处则与人为善,能管好自己的。口。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品德修养,埋头读书,抬头做人,争做品德高尚、富有教养的文明学生。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我要争做最美的小学生,从现在起更应该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学好各门功课,做好每一件小事,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自己的将来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十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

围绕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就需要做到:一是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像雷锋那样,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转化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认同和追求;二是要像雷锋学习毛泽东思想那样,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三是要像雷锋那样,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防止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面前迷失方向。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围绕树立共同理想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就需要做到:一是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引导人们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之中;二是要像雷锋那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三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脚踏实地,发奋学习,增长才干,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四是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始终能经受住困难和挑战的考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懈奋斗。

着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强大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既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民族精神的彰显,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围绕形成强大精神动力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就需要做到:一是学习雷锋甘当“螺丝钉”的敬业精神,像雷锋那样“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二是学习雷锋的创新精神,像雷锋那样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创造工作新业绩。三是要像雷锋那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形成基本道德规范。

围绕着形成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就需要做到:一是学习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用实际行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二是以雷锋为道德楷模,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使雷锋精神更深刻地融入民族血脉;三是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自觉到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砥砺品行,自觉到基层岗位上接受锻炼、成长成才;四是要像雷锋那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用实际行动促进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五是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自觉以雷锋为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践行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篇十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有利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它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一是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主导性的内在根据在于它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一元化指导思想,明确了共同追求,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先进性要求。

二是现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当今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只有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特点,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三是包容性。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迸发提供了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但同时应该看到,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势必导致价值失序甚至社会秩序的紊乱。因而,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引向深入,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通过倡导积极、支持有益、改造落后、抵制腐朽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

四是超越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要素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从而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较之其他价值体系的差异所在。

五是开放性。开放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为马克思主义伴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批判精神和彻底的开放性,能够始终正确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因而,它才能够永葆旺盛的理论生机和活力。

一要统一思想: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首先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识上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整个社会的准则。其次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创新。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等丰富内容构成的,是内涵十分丰富的完整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任务,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与研究。

二要包容整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一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整合多元社会思想意识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多元社会思想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生动格局。二要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思想资源,凝聚和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三要以和谐的思维方式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并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之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处事态度,从而营造出自信乐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谐共进的社会人文环境。

三要制度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要把握制度改革的时机,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透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二要注重制度的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制度与文化建设。要在总结以往制度改革经验与教训、把握制度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制度改革的步骤、方式、整体布局做到科学规划。另外,在重视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建设,因为制度的土壤是文化,制度的根基是文化。

四要大力宣传: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一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要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二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三要提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精髓。“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不仅是政法系统要开展的一项重大的活动安排,更涉及政法干警的理念和意识层面,涉及思想深处对我们自身职业的一种认知、反思与定位。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着眼长远、把握方向、凝聚人心的一件大事,我们政法委机关一定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使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政法工作所共同具备的职业共性价值,是植根于政法干警内心深处的意识形态和核心理念,是职业的良知,公正执法之魂,安身立命之本,它体现出职业的光辉,具有内涵的完整性和指导的长期性。“核心价值观”八个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呈逻辑排列,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有机整体。核心价值观既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又有了新的提升概括;既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了广大政法干警的共识。“忠诚”和“廉洁”是对所有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公正”、“为民”则更能体现法律职业伦理中独特价值。只有真正领会了文字背后的精神内涵,才能入脑入心、内化成自己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并最终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职业行为习惯。如果这八个字都能做好,我们就是一个内心有政治信仰、有善良情感、有公正人格和高洁品行的人,是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尊重、信任的人,堪称职业的楷模。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