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家乡风俗名家散文(优秀8篇)

最新家乡风俗名家散文(优秀8篇)

时间:2023-09-25 21:08:15 作者:紫衣梦 最新家乡风俗名家散文(优秀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风俗名家散文篇一

作为一个对家乡充满热爱和好奇的人,我决定进行一次家乡民俗的大探访。在这次探访中,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民俗风情,也确实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人文氛围。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探访的目的、所见所闻、感受和思考四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探访家乡的民俗主要是出于对其历史文化的热爱。作为一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我一直对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然而,对于家乡的历史文化了解却很有限。因此,这次探访是我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机会。我希望通过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领略其中的魅力。

在探访的过程中,我参观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景点。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家乡的传统庙会。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摊位,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我看到了汉字书法大师现场写字,也有藏族姑娘展示传统手工艺品,更有彝族大鼓表演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整个庙会的氛围充满了欢乐和热闹,让我不禁为家乡的多元文化而感到骄傲。

此外,我还参观了一个传统的农耕文化村落。村落中的老房子、石磨、耕地和农具都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农村生活中。我还亲自体验了耕地、晒粮食以及磨面粉等活动。这些传统的农耕文化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乡的人们是如何依靠勤劳努力来维持生计的。这不仅是民俗的传承,更是家乡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这次探访家乡民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乡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珍爱和传承。无论是在庙会上看到的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品,还是在农耕文化村落中亲身体验的耕地活动,家乡人们对于民俗的传统保留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这让我不禁思考,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和珍惜传统文化的传承。

最后,通过这次家乡民俗的大探访,我深刻意识到了家乡人文氛围的重要性。家乡的人们通过民俗活动的传承,不仅可以保持一种文化的延续,更可以展现出家乡的魅力和特色。这份深深的归属感让我更加珍惜家乡,也让我更加为自己是家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在这次探访家乡民俗的旅程中,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感受,也更加坚定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家乡的民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希望未来,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民俗,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家乡的魅力和温暖。

家乡风俗名家散文篇二

家乡民俗是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它是我成长的土壤,是我根深蒂固的文化信仰。最近一次回到家乡,我有幸参观了一些民俗文化景点,深入了解了家乡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在这次大探访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民俗的独特魅力和宝贵意义。

第二段:家乡民俗的多样性

我所在的家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在这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在探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神秘而独特的习俗。比如,在春节期间,我们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活动,舞动的巨龙和狮子在狂歌高奏的音乐中展现出威武雄壮的气势。这种习俗象征着新一年的好兆头和祈福,不仅带给人们欢乐,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段:家乡民俗的历史渊源

家乡的民俗习俗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时间。这些习俗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和崇拜。在一次参观古老的民俗展览馆时,我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民俗的历史渊源。比如,在农历中秋节,我们会举行盛大的中秋祭月仪式,人们在丰收的季节感谢月亮的祝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这些习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习俗,在现代社会仍然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第四段:家乡民俗的社交意义

家乡的民俗习俗不仅仅是娱乐和庆典的活动,它们还具有深厚的社交意义。在一次参加宴会时,我感受到了家乡民俗的团结和互助的精神。我们在宴会上共同享用美食,交流彼此的情感和思考,这种亲近和交流的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和感动。家乡的民俗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促进了社区和睦和邻里之间的友情和合作。

第五段:家乡民俗的保护与发展

家乡的民俗正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许多传统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流失,而一些新的习俗也在逐渐兴起。保护和发展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认为,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学校应该加大对民俗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力度;社区和家庭也要积极参与,让家乡的民俗传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结:通过这次大探访,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民俗的独特魅力和宝贵意义。它们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文化的瑰宝。保护和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家乡的民俗传统在新的时代中继续繁荣发展。

家乡风俗名家散文篇三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家乡有一个持续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

……

我的家乡虽是个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家乡风俗名家散文篇四

每年夏天一进入伏天,到村里来卖西瓜的商贩络绎不绝。只要来一个卖瓜的,几乎全车售完。买瓜的村民都是用麻袋装西瓜,每家都买一麻袋。开始我很好奇,心想吃的了那么多吗?随吃随买多好啊。后来我才发现伏天多买西瓜是家乡的一个习俗。

为什么伏天多买西瓜?有什么好处?——后来我才明白是两个原因。

一是做西瓜酱。家乡多数人家都会做西瓜酱,而伏天卖的西瓜最多、最便宜(现在一元6斤或7斤)。这时做的酱最好吃也成本低。

今天来了一个卖西瓜的小贩,一元6斤,大家争相购买,我也买了一小袋共8个,我也不做酱,只是留着慢慢吃——这也算入乡随俗吧。

我的家乡在洛阳,那里有闻名世界的牡丹、永不垂朽的习俗,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习俗。

我说的家乡,当然就是中国,大家可能会奇怪,我说的是洛阳,怎么跟中国扯上关系啦,别急,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洛阳是中国的一个地方,习俗嘛,当然跟洛阳有关系。

中国的习俗,(也就是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重阳节:

据说,重阳节的来历是关于一个叫桓景的人,那年,河里出了一个瘟魔,很多人都被感染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他决定为民除害。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名叫费长房的神仙,他日日月月的练习剑法,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天,瘟魔又来捣乱,桓景急忙回家,让大家拿着茱萸叶又让大家喝了些菊花酒,然后带大家的上了高山,瘟魔来啦,他追上了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感觉头晕眼花,这时,桓景用宝剑在后面把瘟魔给扎死啦。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我的家乡在天平,那里空气清晰,风景优美。灯火节、舞龙、春节、国庆节……都是我家乡的习俗。

那我就先讲讲春节,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说实话就是过年,那天有很多人来买菜准备晚上吃,过年早上吃汤圆代表团团圆圆。过年晚上是小朋友是最欢乐的时候,到了晚上小朋友们匆匆忙忙把晚饭吃好和别的小孩聚集在一起,拿出早上买的礼花放,声音很大但是小朋友还是情不自禁的笑起来。大人聚集在一个人的家里来打牌。到了子时大人把家里的'礼炮拿出来放之后就煮饺子吃。

灯火节其实就是元宵节,大人早早起来去买灯笼和香还有纸。晚上大人们走到亲人的坟前就跪下来点一点火,火燃烧的很大再把买的香和纸烧掉一点,再把灯笼挂在树上点亮。

如果有人没有买灯笼可以弄个三根竹子摆成三角形再把纸围住这个三角形在里面点一点火,这样也可以当做灯笼来照亮。在村子的小路上挂上一个灯笼。我不懂为什么要这样做,我问爷爷,爷爷对我说这是给孤魂野鬼照明,我一听点了点头。

每一个人的家乡风俗都不一样,我家乡的风俗虽然没有说完但是这是我家乡最重要的风俗。

我家在濮阳,在濮阳有许多的习俗。例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

在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大人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人们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关于对联还有一个来历: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氛围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女同志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老人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人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朋友“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家乡风俗名家散文篇五

家乡民俗大探访是我近期的一次难忘经历,我通过参观各种传统节日和体验民间活动,深入了解了自己家乡的文化底蕴。这次探访让我体会到了家乡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百姓的善良淳朴,让我更加热爱家乡。

第二段:探访一:传统节日

我们家乡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在探访中,我发现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寓意。比如元宵节时,我看到街上的彩灯美轮美奂,人们手持彩灯、猜灯谜,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展示出了家乡的独特风貌。这些传统节日让我感受到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第三段:探访二:民间活动

家乡的民间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婚嫁习俗和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参观婚嫁习俗时,我见到了热闹的婚礼场景,新娘的盖头、喜庆的婚床、喜酒的祝福,每个细节都展示出家乡独特的婚姻文化。此外,我还亲自参与了一次青龙虎的比赛,这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体育游戏,通过亲自参与,我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热爱运动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四段:探访三:手工艺制作

在探访中,我还深入了解了家乡的手工艺制作,比如陶瓷制作、剪纸和刺绣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我参观了一家陶瓷作坊,亲眼见到了陶工们将泥土塑成器皿的过程,深深感受到了家乡手工艺人的匠心和执着精神。此外,我还亲手学习了剪纸和刺绣,领略到了这些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探访,我真切地感受到家乡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第五段:结尾

通过这次家乡民俗大探访,我不仅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活动和手工艺制作都凝聚着百姓的智慧和劳动成果,这是我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同时,这次探访也让我更加热爱家乡,更加珍惜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相信,只有保护和传承好家乡的民俗文化,才能使家乡的文明传承下去,保持家乡的独特魅力。

家乡风俗名家散文篇六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巷传出的爆竹声,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家乡风俗名家散文篇七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防也说来听听吧!

篇二:家乡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家乡风俗名家散文篇八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