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的答题(精选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的答题(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17:17:13 作者:HT书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的答题(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的答题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的凶猛,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老汉的句子,感受老汉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自学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从课文中自己读懂了什么?

二、走进洪水,感受“洪水的可怕”

1、这个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个场景中?让我们一起看看1——2段,在文中找到描写洪水的句子。

2、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面对可怕的洪水,你会怎么做?

三、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读一读。

(1)老汉清瘦的脸上趟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老汉如果能喊,他会喊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体会老汉的心里矛盾。)

3、通过交流,说说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

四、启发想象,升华情感

2、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

3、说说现实生活中像老汉一样的人有那些?

美术学科教学设计答题模式3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9高中美术教学工作总结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的答题篇二

1.对于《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

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2.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请简要回答。

3.诗人运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参考答案

1.d

2.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虚写映衬: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的答题篇三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能有节奏的诵读古诗,并从诵读中体会到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只是感性的认识,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步骤。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老师将告诉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课件出示)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大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解诗题。

齐读课题:题/西林壁,强调停顿,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2、知作者,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三、抓字眼,明大意。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题西林壁》这首诗。

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感悟美。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庐山图片,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四、多诵读,悟诗情。

2、(播放庐山游视频)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小组推荐同学班内朗读。

4、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

5、配乐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五、总结全文,升华美。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的答题篇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的凶猛,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老汉的句子,感受老汉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学生想象,换位思考,入情入境,体会老汉党员形象和父亲形象,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自学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从课文中自己读懂了什么?

二、走进洪水,感受“洪水的可怕”

1、这个故事发生在怎样的一个场景中?让我们一起看看1——2段,在文中找到描写洪水的句子。

2、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面对可怕的洪水,你会怎么做?

三、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读一读。

(1)老汉清瘦的脸上趟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老汉如果能喊,他会喊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体会老汉的心里矛盾。)

3、通过交流,说说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

四、启发想象,升华情感

2、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

3、说说现实生活中像老汉一样的人有那些?

美术学科教学设计答题模式3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美术教学工作总结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题的答题篇五

题目:《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考生姓名:赵春丽设计科目:数学

学号:41005211专业班级:数学四班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年级:高二课题名称:等差数列

一、课程说明

(一)教材分析:此次一对一家教所使用教材为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辅导内容为第一章第二节等差数列。前一节的内容为数列,学生已初步了解到数列的概念,知道什么是首项,什么是通项等等。以及了解到什么是递增数列,什么是递减数列。通过第一节的学习的铺垫,可以让学生更自主的探究,学习等差数列。而我也是在这些基础上为她讲解第二节等差数列。(二)学生分析:此次所带学生是一名高二的学生。聪明但是不踏实,做题浮躁。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靠,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解题思路不清。每次她遇到会的题,就快快的草率做完,总会有因马虎而犯的错误。遇到稍不会的,总是很浮躁,不能冷静下来慢慢思考。就由略不会变成不会。但她也是个虚心听教的孩子,给她讲课,她也会很认真地听讲。(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教与学的配合,让她能够懂得什么是等差数列,以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通过对公式的推导,让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学会自己对公式的推导。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3.在教学中让她通过对公式的推导来明白推理的艺术,并且培养她学习,做题条理清晰,思路缜密的好习惯。

4.让她在学习,做题中一步步抽丝剥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她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培养她对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耐心地解决问题。

5.让她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的独特的美,能够爱上数学这门课。并且认真对待,自主学习。(四)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掌握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以及其性质。并能独立的推导。

2.能够灵活运用公式并且能把相应公式与题相结合。

(五)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及其意义。2.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相应的题中。

二、课前准备

(一)教学器材

对于一对一教教采用传统讲课。一张挂历。

(二)教学方法

通过对生活中的有规律数据的观察来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前一节所学,思考有什么规律。从生活中着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能更积极地学习。让学生先独立的思考,不仅能让她对所学知识映像更为深刻,并且培养她的缜密思维。让她回答后,我再帮助她纠正,并且让她提出心中所虑。经过我给她讲完课后,让她回答自己先前的疑虑。并且让她自己总结,得出结论。最后让她勤加练习。以一种“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学习知识—解答问题—得出结论—强加训练”的模式方法展开教学。

(三)课时安排

课时大致分为五部分:

1.联系实际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2.以我教她学的模式讲授相关章节知识。

3.让学生练习相关习题,从所学知识中找其相应解题方案。4.学生对知识总结概括,我再对其进行补充说明。5.布置作业,让她课后多做练习。

思考1)2)3)1,3,5,7,9.......

2,4,6,8,10.......

6,6,6,6,6......

这些每一行有什么规律?

(二)分析问题并讲解

1.通过观察每一个数与前一个数相差为同一个常数。再结合前一节所学数列的定义总结出“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为同一个常数,我们称这样的数列为等差数列。”并且得出“这个常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an?a1?(n?1)d?nd?(a1?d

通过学生做题再分析总结,用详细的语言讲解总结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an},{bn}1)

an?a1an?amd??(n?m?1,n,m?n?)。

n?1n?m2)若m?n?p?q(m,n,p,q?n?)

p?q则2an?ap?aq。则am?an?ap?aq(反之不真)。3)若m?n,2m?4)am,am?k,am?2k,am?3k,??,am?nk也构成等差数列,公差为kd。

5)a1?a2???am,am?1?am?2???a2m,a2m?1?a2m?2???a3m,?也构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md。

26)数列{can差数列。7)

让学生根据所讲性质做练习题练习:1)a1?a4?a7?15,a2a4a6?45

{an}为等差数列,求an?

2)已知等差数列{an},a1?33,a7?75

求a2,a3,a4,a5,a6及an?

(三)布置作业

1.总结当日所学。2.做练习册上章节习题。

3.根据当日所学以及课上所讲求的思考题,找出快速运算方法,并引导预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

四、设计理念

以一种最简便,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一切以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并能正确运用为理念。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和家教老师的积极性为理念来设计。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教程内容较难,是下一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铺垫。此节课学习通过联系实际,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从生活中探究学习数学。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她先独立思考总结,再由我给她正确讲解总结,然后再让她做相应练习题,课后再认真总结。这样可以加强她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她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这种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她从自主学习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她更深刻的了解知识内涵,巩固所学。使她能灵活运用所学。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