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8篇)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8篇)

时间:2023-09-23 15:34:12 作者:雨中梧 小学科学说课稿(精选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

1、认识螺丝并了解其功能。

2、能说出正确使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要求动作规范、安全。

1、能通过观察螺丝的外形特点,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固定螺丝。

2、能在选用工具时大胆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丝的过程中对猜想进行验证。

3、能在探究过程中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1、能对拧螺丝的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

2、能对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进行判断,在使用过程中用事实验证猜想。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有孔的带条,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内三角螺丝,六角螺丝,十字型螺丝刀等。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个零件,你们能找到它吗学生回答,对是螺丝,螺丝的用途可真大,你会拧螺丝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拧螺丝。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选择工具

1、螺丝的种类很多,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

利用大屏幕,让学生练习。

2、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2、固定螺丝

看视频。然后让学生看老师拧,再让学生一个一个操作,老师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让其他学生观察评价。完成活动手册。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观察桌子与板凳的`螺丝有松动的现象没有,有的话拧紧。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二

修订后的教科书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

本课是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所知道的蜗牛。教科书展示的是自然环境下的蜗牛照片,提示学生蜗牛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另一张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第二部分,观察蜗牛的身体。教科书在图上标注了蜗牛身体各部分的名称,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描述表达时运用这些词汇,准确方便地表述。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蜗牛身体的观察内容相当丰富。教科书点到蜗牛身体的颜色,重点展开的是对蜗牛头部、腹部、尾部,头部的眼睛、触角、嘴的观察。

“用小棒或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样的反应”,这里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即观察动物的应激性。

第三部分,观察蜗牛的运动。可以说,会运动是动物区别于植物的一项重要特征,动物怎样运动,又体现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体现了动物的多样性。

在前面的观察和平时的观察活动中,学生已经注意到蜗牛的运动,而且会用“爬”“慢”等词描述蜗牛的运动,并已产生或提出有关蜗牛运动的一系列问题了。在此基础上,教科书整理出三个问题及活动来展开观察蜗牛运动的活动。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对学生来说,蜗牛是没有腿、脚之类的东西。那么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从没有“足”到有“足”,以足的外延的拓展,发展了学生对足的`认识。

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活动回答的是这些问题: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表示的是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学生有可能想出更多的观察内容。

第四部分,饲养蜗牛的方法。教科书明确提出饲养蜗牛,并且提供了饲养的方法和两种养殖环境。只要参照教科书中提供的方法,学生一般都能养好蜗牛。

《蜗牛》一课是学生真正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学生还是第一次学习观察小动物、描述小动物,学生对它们的观察停留在只注意某个部分的细节,还不知道怎么样从整体到局部地去观察一个小动物。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蜗牛的过程,建构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同时,培养并保持学生热爱小动物的兴趣。开好了这个头,对学生以后的探究活动来说意义非常大。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

(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第一单元《植物》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学生们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较浓厚,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因此,在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参与学生观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蜗牛的特征。

1、小组合作:观察活动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和讨论,对所观察的事物有更好的收获。教师要组织好四人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师生合作:在学生的观察活动时,教师积极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3、学生主导:这堂课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的给予学生,经历一个观察、记录、汇报、补充、再观察、再汇报的过程。教师充当倾听者和组织者,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来解答。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小动物们有的会飞,有的会爬,有的会游泳,真是可爱极了,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想)好,这节课老师首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小动物朋友,它的名字叫蜗牛(出示蜗牛),你们了解它吗?希望同学们要仔细地观察它,看看它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生活在哪里?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存下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做好记录。(板书课题:2、蜗牛(一))(上课一开始不直接向学生提供蜗牛,以出示的形式呈现,也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及主动探究蜗牛的欲望。这使学生的兴趣具有可控性,使兴趣“有”而不过度,为下面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埋下伏笔。)

(1)哪里能找到蜗牛?(草丛中),蜗牛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阴暗潮湿的地方)

你们仔细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是什么颜色的吗?(有的青绿色,我的红褐色)

(2)、教师提醒学生照片上,展示了两个壳上的螺线旋转方向不同的蜗牛,其中右边的一个是从里向外逆时针旋转的,这在我国非常少见。最常见的旋转方向如左边的蜗牛一样,螺线是从里向外顺时针旋转的。

(1)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观察时要耐心,静静地观察,不要打扰它的活动。)

(2)放大镜的使用。师:手握放大镜的把柄,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一侧,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移动放大镜,直至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3)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蜗牛,在观察时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比较、补充。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一到两个小组中间去。对小组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点给予帮助和表扬。这里比较好的体现了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理念。

(4)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观察活动,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它可分为几个部分?(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蜗牛的眼睛、触角和嘴。特别要指出的是,蜗牛的触角有两对,长的触角的顶部有眼睛,短的一对触角上没有眼睛。)

(5)小组派代表进行上台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当学生不能有条理有顺序的描述时,教师给予指引。

(6)学生画蜗牛。让学生把自己的蜗牛画在作业本上,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7)用铅笔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的身体会缩进壳里)

(1)让蜗牛在玻璃上爬行并进行观察。问:蜗牛有脚吗?蜗牛的脚是怎样的?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

(2)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的爬行动作。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一样吗?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蜗牛在光滑的和不光滑的物体,平面的和棍状的物体以及线状的物体上爬行。)

(3)描述并模仿蜗牛的爬行。

(4)学生记录蜗牛的运动。

(5)蜗牛爬行的时候,会留下蜗牛爬行的痕迹,让学生讨论黏液对蜗牛爬行的作用。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

(2)饲养蜗牛注意事项。(每天傍晚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3)蜗牛的食物:菜叶、青瓜等绿色食物

1、学生做课堂作业

2、作业讲评,订正

1、学生课外饲养蜗牛。

2、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写观察日记。

(让学生观察研究动物从教室走向广阔的生活。从而使四十分钟的科学课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跳板”。)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32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液体的酸碱性》。

《液体的酸碱性》一课着眼于让学生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之一——酸碱性。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液体的酸与碱,学生通过石蕊试纸检验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初步认识液体有酸碱性特征;第二部分自制指示剂,学生将利用植物的汁液来制作指示剂并利用自制指示剂来检验液体的酸碱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水溶液的酸碱性的认识;第三部分在学生对液体酸碱性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来认识酸碱中和现象以及酸碱中和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将是很好的锻炼。

针对教材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将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学习一二部分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第三部分的内容。下面,我将就第一课时展开说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全课的重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既要认识液体的酸碱特性,掌握用石蕊和自制试剂测出液体酸碱性的方法,还要为第二课时认识酸碱中和现象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第一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液体的基本特征之一——酸碱性,知道用石蕊试纸等方法能够测出液体的酸碱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用石蕊试纸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学会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能用紫甘蓝汁指示剂来测液体酸碱性。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合作,能具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解读,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用石蕊试纸等方法能够测出液体的酸碱性。因为学生正是通过这一部分的探究才认识液体具有酸碱性,这是本课探究的重点所在。

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以及以往知识的学习情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学会自制紫甘蓝汁指示剂,并能用紫甘蓝汁指示剂来测液体酸碱性。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课堂上师生的交往,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活动中来,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对个别同学给予适当的提醒和帮助。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用石蕊试纸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注意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教师准备:石灰水、氨水、石蕊试纸、紫甘蓝、烧杯、热水、玻璃杯等

学生准备:橙汁、汽水、肥皂水、纸杯等

以上所选择的教学具都是充分且必要的,学生利用这些教学具经过有序合理操作能够很好地认识液体的酸碱性。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有一杯液体是黄色的,很像橙汁,应该可以喝。教师这时可以通过杯底的标签肯定学生的推测,并将橙汁、雪碧奖励给学生。然后,提出液体除了具有气味、颜色等性质外,还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酸碱性的概念。

安排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考虑从口渴这一对于学生感受颇深的生理感觉出发引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探究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来认识事物的特征性质,这样的安排,还复习了液体具有不同的颜色、气味等性质,为下面认识物体具有酸碱性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通过演示交给学生用石蕊试纸检测液体酸碱性的方法

在学生知道液体有酸碱性这一性质后,会提出怎样才能知道液体的酸碱性的问题。教师在这时出示石蕊试纸,告诉学生,用石蕊试纸可以测出液体的酸碱性。

1、石蕊试纸分为红色和蓝色两种;

2、石蕊试纸的使用方法

镊子夹取、玻棒蘸液体滴在试纸上(避免共用玻棒,滴一小滴即可测出)

(三)分组探究,用石蕊试纸检测液体酸碱性

1、分发学具

2、学生实验

3、交流结果

4、得出结论

石蕊试纸能检测出液体酸碱性:能让红石蕊试纸变蓝的液体是碱性的,能让蓝石蕊试纸变红的液体是酸性的。

(四)自制紫甘蓝指示剂

1、了解制作方法:

2、检测方法

3、分组检测

4、交流,得出结论

(五)总结

液体有酸碱性的性质,有的液体是酸性的(如柠檬水、白醋),有的液体是碱性的(如肥皂水、石灰水),有的液体是中性的(白开水、糖水)。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液体的酸碱性

红石蕊试纸变蓝(碱性)

石蕊试纸测量

蓝石蕊试纸变红(酸性)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寻访小动物》。这一课教学以寻访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和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刚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孩子们展开了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其中“植物”和“动物”单元带领学生走进科学之门,遨游在生命世界之中,通过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寻访小动物》在“植物”单元之后为学生观察小动物开启了探索之门,是建立单元核心概念的基础,在过程与方法上承上启下,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时机。因此,本课在单元学习中举足轻重。通过对生命世界的探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步入后面两个单元构成的物质世界的学习,相信他们的科学素养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这一意义来讲,《寻访小动物》一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仅次于《我看到了什么》。学情分析:为期一个月的“植物”单元学习,使学生对科学观察的过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学校与动物园原址仅有一墙之隔,周边有着不错的自然环境,校园里生长着高大的银中杨、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见的小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自然常与一些小动物打交道。他们常常能听到小鸟的鸣叫,见到过大树上的蚂蚁和蜘蛛、草丛中的蝗虫和蚯蚓、飞舞的蝴蝶和蜻蜓,还有一不留神撞个满怀的瓢虫。对这些小动物,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之情,会情不自禁地被小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对小动物有意无意的观察和从书本电视上获得的有关信息,构成了他们对小动物零散的、不成结构的认识。那么,我们科学课的教学,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鼓励他们去观察和研究,给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寻找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活动过程及设计意图说明:

一、谈话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同学们在校园及附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小东西? (设计意图:学生们在观察大树及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一些问题已经在学生的心里形成。此处的谈话有助于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物的经验和认识。)想对它们做进一步的了解吗?看来我们需要搞一次观察了解小动物的活动,给活动起一个名字吧。(给活动起名字隐含了对活动的性质和目的的思考)

二、活动前的准备:做足准备是一次好的观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板块的讨论。首先通过讨论明确寻访调查的对象。“校园里可能会观察到哪些小动物?猜猜会有多少种?”在做预测的同时也暗示了活动中需要进行记录和统计。学生充分预测之后,教师出示一张剪贴拼接的挂图,尽可能展现学生说到的小动物,激发兴趣的同时暗示了“小动物”的大致界限,也有利于学生感受动物的多样性。然后对寻访调查的范围进行了讨论。“能把它们都找到吗?如果是在校园里,应该留意哪些地方?校园以外的附近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寻访调查活动的范围不仅限于校园内,还包括学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体相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教学到了这里,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可是活动之前应该计划一下吧?活动计划制定的详细合理常常决定了活动能否有效进行。

于是进入第三个板块的讨论:分组讨论寻访活动的任务设置和活动计划,包含寻访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和小组内部的分工、调查记录的设计、活动中想要观察了解的内容等。计划中时间、地点的安排是指如果课堂上寻访调查时间不充分,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将活动延伸到课后。最后一个板块的讨论是本课学习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学生动脑筋,想出自己的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在寻访调查活动中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呢?”让学生集中提出来,“这么多问题,谁有解决的好办法?”学生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答疑,在答疑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意见的争论。在这一轮讨论中,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能够涉及到观察和调查的方法,同时也一定会涉及到自身安全、对待小动物的态度、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因此有关活动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在此一并解决。在这期间,教师要做的一是控制好讨论节奏,组织和引导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讨论,二是注意提取有价值的意见记录在黑板上。待学生充分讨论之后,老师可以以寻求帮助的口吻提出漏掉的问题,请学生提出解决的方法。到了这个时候,课堂上是否有剩余的时间去进行寻访活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准备已经做足,相信在课间或课后,校园内外一定少不了三年级学生寻访小动物的身影。这正是《寻访小动物》一课所希望达到和能够达到的目的。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五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最后一课内容,属于一节成果展示课,根据上节课的分析和设计,我们亲自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是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于一体,是知识与技能的集结。本节知识主要以:上一节课的“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本节课的“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交流完善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来依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该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基础知识及科学现象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太阳能的个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在上几节课的学习中对太阳能的认识很深入,在选择的材料也有了更多的想法,更接近科学。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形象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科学概念: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学会从检验中得到更多的改进方法最后达到提升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合作以及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上一节课的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来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并且通过实验检验我们的的太阳能热水器,达到评价各个热水器的`效能的目的,学会由实验的检验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培养学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科学制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更强的学习兴趣!

一、铺垫设疑(3—5分钟)

1、温故知新:课件图片展示我们生活中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图示,再次熟悉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组成制作。

2、谈话导入: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好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了相信你们想跃跃欲试早就盼望展示和实践了吧!

二、探究发现(10—12分钟)

(一)展示太阳能热水器,认真的观察各组的太阳能热水器是由哪些材料组装制作成的?

(二)为了准确评价各个热水器的效能,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1、猜一猜: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哪些因素影响着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

2、学生到各组参观,了解各组的太阳能热水器都用到了哪些材料?

3、汇报交流: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4、揭示课题:评价我的太阳能热水器(板书课题)

(三)分组实验——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装水200毫升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4)教师对此次的评价做综合的总结评价。

三、归纳构建(13—15分钟)

1、通过刚才的实验,交流我们的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了什么?

2、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3、知识点拓展———牛顿的发现

四、实践应用(6—8分钟)

五、总结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实践:如果再来一次,我们会进行哪些改进?请在课后完成自己的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使之效能更好。

六、板书设计

根据物体温度上升的原理,学生们的设计大致围绕三个方面:提高光照强度、加深物体颜色、增强物体的吸热本领。在每一个方面学生们的设计各有不同,各具特色。让学生们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让学生们参与集体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通过交流活动,学生们合理地借鉴同伴们的优点,并改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对本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在课上我除了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给予评价外,还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的团结合作、动手动脑、克服困难、交流反思等情况给予关注,纳入评价内容。并把这些评价内容事先告诉学生,起到评价的教育和导向作用。

在这一堂课中,也有一个不足之处学生(个别学生)十分顽皮老是提一些不搭边的问题,或者对于制作无实质意义的问题,着实让我感觉到气愤激烈但是效果不足:激烈有余,精彩不足。另外还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汇报要么过于简单,要么照搬书上,没有自己很好的投入进去研究分析设计。

所以在科学课上用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参与学习,并且如何让学生长时间地投入到科学的有效学习中?这真是一个问题。如何真正地解决,还需要多方的努力和研究。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六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它积极倡导让学生亲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听听声音》这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倾听,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体会声源与声音的关系。通过分辨声音的变化的活动,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

结合教学内容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他们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解。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发展学生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作了如下的构思和尝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本课的引入,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把全班分为a 、b两组,分别向左 、右转,背向而坐。请a组一学生讲:“猜猜我是谁”,b组的同学在不回头看的情况下,猜出是谁讲的。然后b组一同学讲,a组猜。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这个简单、巧妙的活动展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同时也在活动中沟通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创设了和谐的气氛。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倾听和感受声音、听听固体、液体、气体发出的声音、分辨声音的变化。其中第二个活动就要求学生们能自主探究不同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为了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有结构的材料,发生罐、水槽、刻度杯、筷子、铃铛、玻璃瓶、纸、舞板。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探究液体发声的过程中,学生即想到了用刻度杯倒水有想到了用筷子划水。

新《课标》提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也就是说科学课应该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在科学课上应该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本课我在引导学生用各种物体发声的实验过程中,并没过分规范学生,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顺序进行实验,并做记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我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在这样亲历探究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的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针对这种情况,本课结束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制作“水扬琴“的实践性家庭作业,让在学生能在课外继续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以上是我执教《听听声音》一课后的一些想法和粗浅的反思,也许我对本课地理解还不够深刻到位,刚才的教学种也肯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恳请在座的个位专家和同行多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但是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教学中应该加强的方面)

1、本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本课的活动较多,探究的活动不够深入,发现得不够多,所以在一组学生汇报了自己的小组的发现之后,其他小组的补充比较少。

2、探究过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这都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3、学生的发言面不是很广泛,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平时训练不够细。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七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八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首师大版科小学科学第五册的《浮力》。而我说课的内容主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浮力》一课在课标中是处于“物质科学领域”之中的“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首师大版科学第五册第三单元《力与生活》中的第二课,前一课为《推力和拉力》,这为《浮力》的知识和技能作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这课中,学生对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从一个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浮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几种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况,进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本节课 我采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初步的猜测,然后进行简单的体验,然后再进一步做实验,再一次体验活动,最后得出结果,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术准备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体铁块、绳子、测力计

(一)知识目标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通过验证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具有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秘密的探究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意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难点:通过实验分析,知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入新知

2、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拿出实物水管和乒乓球,将乒乓球放进水管,让同学们亲身动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则由教师引导学生加水进水管,让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识,感受物体的浮力

1、(1)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它们放进水里是怎样的呢?是浮还是沉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师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体铁块、铁钉、泡沫塑料块、轻木块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同学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实验吧!请同学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些物品会浮起来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义。

第三环节进一步实验,探究沉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2、学生猜想

3、谈话:到底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4、老师示范,学生跟着做:用绳子将正方体铁块绑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气

中的重量;然后将正方体铁块的一半(老师事先已在每个铁块的一半上标出一道线)浸入水中;最后将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6、用测力计把正方体铁块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气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将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将它缓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把这两次测力计的读数也记录子表格中。

7、汇报实验结果。

9、谈话:我们先来正方体铁块的手里情况,在实验中,它主要受到什么力呢?(老师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拉力和浮力,还受到一个向下的力,是重力。因为当物体不动时,受到向上的力与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总结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据公式,计算出正方体铁块一半与完全浸入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

通过这环节让学生知道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并且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大小。

1、谈话: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联系实际:利用水的浮力,我们能做些什么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2、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下去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门面租房合同 个人门面房租房合同(模板10篇)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法律的社会中,合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保护民事法律关系。那么一般合同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合同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 09-23 最新宣传广告合同印花税(大全5篇)
    生活当中,合同是出现频率很高的,那么还是应该要准备好一份劳动合同。优秀的合同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合同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
  • 09-23 叫待执行合同(精选10篇)
    随着法律观念的日渐普及,我们用到合同的地方越来越多,正常情况下,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合同范文,
  • 09-23 最新书香机关活动总结 读书活动方案全民书香节策划方案(精选5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
  • 09-23 最新区教育局工作计划(优质7篇)
    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步骤和时间安排。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
  • 09-23 更换扶贫工作队员的请示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述职报告(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 09-23 2023年街道干部述职述廉述法报告 个人述责述廉报告(汇总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
  • 09-23 最新个人简历经典范例 教师个人简历经典(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 09-23 物业向社区申请报告(汇总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 09-23 2023年社会活动教学反思 我的朋友教学反思(实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