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实用10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3 10:32:14 作者:翰墨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实用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找出重点句子,体会“青山的沉静,父亲的智慧”。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课件出示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内容,我首先出个题目请同学们填完整。

课件出示:因为(),所以父亲带我去爬山。通过这次爬山,我学到了()和()。

二、自主探究

(一)品味山的沉静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青山的沉静体现在哪儿呢?请大家打开书,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生默读课文)

2.学生汇报

(1)“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这是什么季节的山?(夏季)

夏季的山一片碧绿,那春季的山,秋季的山,冬季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象一下?

师小结:不管季节如何变换,大山始终不变,这就是山的沉静。

(2)“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微风吹拂声、鸟鸣蛙叫声和清脆的蝉声······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青山图播放音乐《天籁森林》,让学生感受一下,再有感情地读句子。)

(二)领略父亲的智慧

1.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默读课文,把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1)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2)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

(学生每汇报一句,都用课件出示出来,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感悟父亲话语中蕴含的发人深省的道理。)

3.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并说说从中学到了什么。

三、交流感悟

1.说说“我”跟父亲爬山学到了什么?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与组内同学交流交流。再各组派代表反馈。

2.带着感悟和体会,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板书设计

青山父亲

沉静智慧

征服自己尽心尽力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二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阅读本课的难点。本课是很好的读书训练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在了解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等相关段落上,我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说、演、画、议等方式,使学生课堂小主人的地位得以凸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整堂课中,我觉得让学生拿起画笔,表现爬山虎爬的过程及一顺儿朝下的叶子,这是个亮点。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参与欲很强,而且一些平时不太表现的学生,也用其无声语言-----画,向大家展示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来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而动手画一画这一环节正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与之同时我还指名一些学生进行表演,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动作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但遗憾的是,对于学生进行培养观察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思想教育落实不是很到位,效果不理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三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我抓住课文第3、4自然段,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学习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有序的描写。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才能将事物写具体,写真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以阅读促写作,以阅读扶写作。我想学生在习作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就可以让文章结构紧密,内容完整,主题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首段与尾段的方法,意会首尾呼应微妙的联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只将首尾段读了一遍,还没有在读中有所感悟。此项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哪个都想抓,在有限的时间又怎么可能都落实。其实,运用了首尾呼应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课完成。在总结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四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下面百分网小编带来三篇关于《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反思作文,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整堂课完全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在学生动手创造与发现中完成了,有的同学的表现还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课的最后在黑板上仅留下了一幅精美的图案“爬山虎的爬墙图”和同学们无限的遐想与创造空间。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叶圣陶老先生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读者要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尽可能的保护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鲜感转化为充学习的动能。

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拿出爬山虎与作者描写的脚作比较,借此理解课文内容。我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小组内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组的同学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表演后我让学生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准确。

本课的教学让我想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的做法已经要不得了。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堂好的课,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但在学生交流时,要及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和归结。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我深深地感触到: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远航。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五

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我问学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请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王竹汉站起来读“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我用小黑板出示这句话说:“这句话很难读懂,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看谁能真正读懂。我请读懂的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出爬山虎的脚。”我在黑板上画了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一片叶子。不一会,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要求上黑板画爬山虎的脚。

我请了朱成,他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红色的粉笔画起来。他把爬山虎的脚画在远离叶柄的茎的一头。我指着小黑板上的句子说:“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画得对不对?”他又读了一遍,恍然大悟似的。他说:“喔,我知道了!”他这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与叶子在同一面。我一看,又画错了,“反面”这个次没有读懂。

我很着急,真想把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实物让他看一看,再画,转念一想,不行。语言文字应该靠学生读懂,而不是靠实物或图片看懂。读物或图片的出现要选准时机。

我对朱成说:“你读的还不仔细,再读读。”这次,朱成一字一顿地读。过了一会儿,他擦掉前两次画的脚,第三次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叶柄的根部,在叶子的另一面。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这时,我拿出爬山虎的实物,让学生看看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哪里。学生证实后都满意地笑了,为自己读懂课文而高兴。朱成的笑从心底溢到了脸上。

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才能在机会中有所获,有所悟!让学生再想想,再想想……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六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经典课文,我认为这也是一篇很重要的课文,所以我想把这课当作一堂公开课。经过了三次备课,先自己独立进行备课,接着查找资料,把自己需要的记录下来,最后进行整理完成第三次备课。本以为差不多了,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可是一上课问题就出来了。

上课伊始,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课题,学生在一次次猜谜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由课题让学生找到关键字“脚”,接着直接进入课文的重点部分3、4、5小节。开课很顺利,可接下去就事与愿违了。学习第三小节时,我采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并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这一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和颜色。我以为学生都懂了,按我的估计我也觉得他们应该懂了。我便让他们按课文中的介绍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学生一听都兴高采烈的拿出本子来画。可当我下去看他们画时,学生刚才的那股高兴劲不见了,都皱着眉头,原来他们不知怎么下笔画。其实他们就是没真正的读懂课文,如果这是我停下来,让他们回到课文中去再读一读、学一学,就不至于后面耽误那么多时间了。可我还是估计他们应该会,提醒他们从"茎上"开始画就行,于是只是再提醒了两句,可学生画的都是错了.这下我着急了,赶紧让他们停下来。我连忙在黑板上画出了爬山虎的茎和叶子,让学生画它的脚,学生还是找不到位置。我当时很生气的说道:“自己去看书,到书上去找答案。”学生们都低下头去看书找句子,接着我让一个孩子站起来读,然后全班读,读完了再找到关键词“叶柄的反面”。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它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学生们很快就画出来了,可此时离下课只剩十分钟了。“天哪!怎么会弄成这样!”接下来的十分钟就讲了爬山虎爬的过程。本打算是讲完三个小节的,可现在只讲了两个小节,而且第二小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课后我想了想,如果我能在讲第三小节时,让学生多读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全班齐读,找到关键词理解,学生应该能准确的画出爬山虎脚的位置也就多花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就能弄懂了,也不至于后面耽误了很长的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就因为我对学生的高估,致使学生没能在有效的时间掌握知识,而我也没能完成任务。这就充分证明备学生的重要性,宁可把学生估计低些,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使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完成教学。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七

“五一”,妈妈、爸爸带我去盘山玩。我们开车来到山脚下,抬头望去山上有许许多多的树,就像绿色的森林,真是好美呀!

我背上包,精神抖擞地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欣赏着景色,有说有笑。爬到半山腰,我有些累了,爬不动了。爸爸对我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向上爬,山有多高我就要爬多高。我爬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使足了劲终于爬到了峰--挂月峰。我还敲响了山顶的钟,钟声飘得很远很远。

我爬到了峰,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爬山日记优质范文整合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八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这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空间,课后反思又给我许多的启示:

一、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进行交流,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脚画在图上,这些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通过读与画,发现孩子们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点词语,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些方法都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激发求知欲,铺路搭桥,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另外,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部分学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的变化。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不可少,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九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提问:关于爬山虎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爬山虎叶子这段,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叶子的美,通过朗读把叶子的美读出来。

再是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采用老师引导、学生主导的方式从文中找出爬山虎脚的特点。接着默读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在学生精读课文后,我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采用连环画的形式画一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反复的读、讲、演、说之后再让学生背诵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看着板书提示,很多学生当堂就能够背下来了。和孩子们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最后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最后是边读边渗透写作方法。在讲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怎样爬的时候,顺带提及到作者怎样观察植物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写的秘密。这样比平时上作文课时单独来讲怎样观察植物,怎样写植物要容易的多,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第一课时篇十

新学期伊始,备课组长俞根英老师安排我上一节组内课。我选定的课文是四(上)的《爬山虎的脚》。初读这篇课文时,感觉作者文笔优美,观察角度独特,新颖。但这么优美、精准的语言文字将如何感染孩子们,让他们也能够感觉到作者用词的讲究,观察的细致。自己当时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设计了“整体感知课文――细读爬山虎叶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教学程序。

如:在细读爬山虎叶子特点的时候,我首先组织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其次,再引导学生看插图,重点理解“新鲜”、“一顺儿”、“均匀”等词语。

最后,指导朗读,读出叶子的美来。

再如:在对“爬山虎的脚如何向上爬”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4.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设计,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原本以为只要自己用情朗读,精心讲解,加上课堂中教师随机的调控,完全可以实现自己心中美好的预想。可谁知,初次在402班试教,由于对教材挖掘过浅,课堂平淡无奇。

“学生为什么没有进行深入地阅读,精彩的感悟呢?”我疑惑不解。

一、温馨的讨论智慧的源泉

下课后,组内的各位老师针对着我所困惑的问题,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吴红花老师中肯地说道:“这节课,对于刚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觉得还要分清课时。第一课时就只讲第1、2自然段。主要让学生感受到爬山虎叶子的鲜艳、美丽。”“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多美啊!叶子绿得那样新鲜,那样惹人喜爱。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展现,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品味中华语言文字的美。”汤华菊老师真诚地说道。“我同意刚才两位老师的看法,一定要感悟这些语言优美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朱老师你要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进行感悟。”“对!欧老师说得很对!就要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来感悟语言的特色,感悟作者的情怀。”俞老师说,“像文章中的‘均匀、新鲜、一顺儿’等词语,都要进行恰当地感悟。在这样的感悟中,自然就可以感受到爬山虎叶子的美,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了。”“那具体的感悟方法又是怎么样的呢?如何具体操作?”我说道。陆主任娓娓道来:“‘同学们,你们看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多美啊!想读一读吗?那好,就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在读着读着的时候,哪个词语一下子映入到了你的眼帘,使你的心陶醉了,就把这样的词语圈出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朱啊,你看,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了文本语言的感悟中去了。然后,再组织学生汇报,谈自己读书的发现、体会。到这儿还不行,还要引导学生带着刚刚领悟到的情感来读一读,用朗读的方式展现出来。那就可以实现‘朗读――感悟――朗读’的体会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目标了。”……整个讨论的过程,每个人意见的提出是那样亲切,如一缕清新的风拂过心间。

二、深刻的解读明晰的设计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反复诵读《爬山虎的脚》。叶老先生在写作的时候,条理多清晰啊!在写爬山虎叶子的时候,先是从叶子颜色的变化来写的。叶子从“刚长出来的嫩红到不几天后的嫩绿,然后到那种新鲜的绿。那是怎样的绿啊?那就是――翠绿啊!”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引导学生细致的读书,细细地品味!叶老先生除了写了叶子的颜色变化以外,还留意了叶子的形态。虽然他只用了两句话,但是却给我们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叶子。那样美丽,那样清新,那样醉人心扉!这既能够看出叶老先生观察得细致入微,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爬山虎叶子的鲜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品味‘一顺儿’、‘铺’、‘均匀’和‘没有重叠’、‘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样的地方。然后通过换词的方法来体会作者‘漾’这个词语用得精准。我马上投入到了教案修改过程中。

于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描述。

2、生叙述,师指导。

3、同学们让我们走进文体,细细品味作者是怎么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a.思考:这段围绕叶子写了什么?(颜色、形态)

(1)作者是怎么写的?(先写了颜色,再写形态)

点拨:爬山虎叶子颜色最初是________,逐渐变成了________。长大后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投影出示: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指导: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

“一顺儿”是怎样的?“均匀”又是什么意思?从书中的语句找找,归纳总结一下均匀的意思。(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与比例相同)这么多的叶子,作者用了一个动词“铺”来描绘。这些都是从静态上来写的。

(4)除此之外,作者还观察了微风拂过后,动态中的爬山虎的叶子。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漾”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呢?(荡、卷、翻)

c、作者把普通的爬山虎的叶子写得非常可爱,下面,就请大家伴着乐曲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吧。

d、积累这段的优美文字。

我带着调整好的教学方案走进了405班。这节融合了组内各位老师的智慧的教学设计,此时是那样清晰明了。这堂课中,学生精彩地品读着那铺得均匀的爬山虎的叶子,语言那样灵动,感情异常饱满,朗读极其投入。在这堂课中,我情感激昂地演绎着备课组内全体老师智慧、灵动的教学设计。在课堂结束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甘甜。

在第一课时已经趋向成功后,接下来,我便满怀信心地走进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然而,在上课时,可能由于自我预设的过于完美,教学设计还不够贴近学生实际,没能顺学而导,因此,又出现了问题。学生在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时,理解不深刻。课堂的生成语言干涩。在下课后,追求完美的俞老师再次提出要求:“小朱,你还要再次深入解读文本,弄清楚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调整好后,明天到我们班来上。”

此时,想在课堂教学有新突破的我,听到了这句话干劲十足。于是,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经过反复阅读这篇文章,细细研读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我终于明白了“爬山虎的一脚”――就是“爬山虎的脚先触着墙,六七要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随之变弯曲,把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在想通这个问题后,对于“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理解自然就清晰明白了。

三、深情的'演绎成长的快乐

次日,当正午温暖的阳光照射在403教室窗前的时候,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教室。与学生展开了愉快的对话。在具体感知“爬山虎如何向上爬的过程”环节,我展开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先读通第4自然段,然后找出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词,模拟着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来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就是这样一个随机的课堂设计,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对于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了。他们在小组内认真地模拟着各种动作。这使得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了词语的含义。然而,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上。为了能够让他们真正理解,我将刚才同学们找到的那些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那些动词写在了黑板上,说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么样呢?”同学们在老师问题的启发,如大梦初醒,恍然大悟的表情让我感受到他们此时才真正明白了“爬山虎一脚”的含义。于是,我相机进行了小结并分组朗读,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过程。第一脚齐,(第一组读);再爬一脚(第二组读),再向上爬一脚(第三组读)。它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一次比一次的深情朗读中,爬山虎似乎真的在一步步向上爬,学生的眼前似乎真的看到了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最后,我小结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这样的总结,很好地将文本的前后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文本处理始终保持在一相整体上。

现在,每当回顾课堂中那一时刻,我的内心里仍然充满喜悦。我为自己的成长而喜悦,为周围那些智慧的人给予的智慧的指导而喜悦,为我们这个团队精彩的金点子所散发出的智慧的光芒而喜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