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实习报告>最新完善报告制度(优质8篇)

最新完善报告制度(优质8篇)

时间:2023-09-23 11:19:27 作者:字海 最新完善报告制度(优质8篇)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完善报告制度篇一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决策在各种决策主体的决策系统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央、地方、基层三个层面党的组织组成的。其中地方党委的决策及其执行情况,影响和制约着所属地区各级、各部门党组织的工作,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说到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为了进一步完善地方党委的决策机制,促进地方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湖南省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在会长戚和平同志的指导下,副会长王晓生同志的具体指导并参与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大“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精神,从4月至6月,用开座谈会、个别访谈、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对邵阳、永州、郴州、长沙4市,邵阳、新邵、宁远、蓝山、永兴、宁乡6县和双清、苏仙岭、雨花3区,就市、县(区)两级地方党委的决策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调阅了20省委组织部对岳阳、株洲、湘潭等9个市州领导班子考察中涉及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材料。在获取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如何改革、完善地方党委决策机制的问题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对地方党委决策情况的基本估价

完善报告制度篇二

一、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率平均每吨公里提高1分钱,即由现行14.51分钱提高到15.51分钱,并作为基准价,允许上浮不超过10%,下浮仍不限。在上述浮动范围内,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具体运价水平。调整后的各类货物铁路运输基准运价率见附件1。

二、磷矿石整车运输调整为执行2号运价,农用化肥调整为执行4号运价。其他货物品类适用运价号,铁路货物运输计费里程、重量确定办法等计费相关事项,仍按原铁道部《铁路货物运价规则》(铁运[]46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大秦、京秦、京原、丰沙大铁路本线运输煤炭(指发、到站均在本线的'煤炭)运价率每吨公里同步提高1分钱,即由现行9.01分钱提高到10.01分钱。取消马玉等3条铁路本线及跨线货物运输、长荆等10条铁路跨线货物运输特殊运价,改为执行调整后的国家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取消特殊运价的铁路详见附件2。

四、实行特殊运价的国铁线路及国铁控股合资铁路以国家规定的运价为基准价,允许上浮不超过10%,下浮仍不限。在上述浮动范围内,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确定具体运价水平。

五、取消铁路运输企业收取的“大宗货物综合物流服务费”。铁路运输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自觉规范价格行为。不得强制服务、强行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要认真落实明码标价规定,及时在各营业场所公示调整后的各类货物铁路运输基准运价率。

六、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铁路运输价格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价格行为,维护市场正常价格秩序。

上述措施自2月1日起实行,其中运价上浮政策自208月1日起实行。

完善报告制度篇三

__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__镇也不例外也属于种粮大镇。粮食生产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种粮补贴政策执行得如何不仅影响本镇经济发展,也事关社会稳定。笔者近日通过财政所组织基层村干部、涉农单位负责人召开的座谈会,以及深入村组走访农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就完善种粮补贴政策提出一些探讨和建议。

__镇地域面积1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6万亩,水面面积2.3万亩,农业人口4.7万人,全镇原计税面积6.9万亩,2014年全镇共发放种粮补贴1077.8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为229.3元,按计税面积计算亩均156.2元。

1、维护了农村稳定,促进了“三农”发展。种粮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粮食产量的提高,2003年未实行种粮补贴前__镇粮食产量为48892吨,实行种粮补贴11年后的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了81662吨,这都是国家惠农政策补贴带来的成果。

2、增加了农民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在取消农业税前,种粮农户每年每亩要缴“两税一费”330多元,农民负担较重。自从国家实施种粮政策,特别是提高农资综合补贴后,农民没有因为生产资料价格的增长而增加种粮成本。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8664元,比2003年人均4706元年增加了13958元,这就是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带来的贡献,这项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和称赞。

3、农田不再抛荒,保证了粮食安全。国家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政策后,原来将农田抛荒的农户,纷纷回家找村干部要责任田,没有人再抛荒,水稻实行直补后种植水稻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原来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户也改为种植水稻,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提高,这对稳定水稻产量提供了保证。

4、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专款用。按照国家种粮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封闭运行,2006年是全面实行财政涉农补贴重要一年,这一年各项涉农补贴就通过农民“一折通”直接打卡发放到农户手中,从根本上杜绝了乡镇两级挤占、挪用、截留、抵扣粮食补贴资金问题的发生。

1、种粮补贴占农民收入比例小,效益不明显。种粮补贴是国家对生产粮食效益比较低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一种经济补偿手段,虽然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但比例太低,就从农资补贴来看,目前化肥、农药、柴油、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价格和机械作业费成本不断上涨,补贴资金远远弥补不了,农民普遍反映:“国家的优惠补贴都让生产资料和农机服务费涨价给占了,甚至还倒贴”,同时种粮的经济效益和种植经济作物效益相比差距太大,以稻麦两季为例,水稻按每亩1200斤,小麦按每亩800斤产量计算,净收入也就1200元,而种植经济作物或提水养殖纯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这样的悬殊使种粮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2、种粮补贴面积与实际面积有差距。一是种粮补贴面积未覆盖全社会种植面积。在农村税费改革中,一些村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使税负更加公平、合理,将一些低产田等自然条件差的土地没用纳入计税面积,致使种植这些田的农户面积不在补贴面积范围内,自然就享受不到种粮补贴政策,还有就是十边地开荒、五老地改造、土地整改等都不在上报的面积中。如__村、廷柏村、仁里村都有。二是种粮面积和实际种植面积不符。水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发放时间提前,造成种粮面积和实际种植面积不符,省要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在每年的三月份之前要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这个时间农民是不是种植水稻,种多少还没有决定,村级只能根据上年承包面积上报补贴面积,从而造成种粮面积和实际种植面积不符。

3、到底谁享受种粮补贴成了新的问题。一是土地流转导致实际种粮户享受不到国家补贴,近年来各地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不少土地均向种粮大户集中,在土地流转中关于谁享受种粮补贴就成了新问题,由于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健全,私下流转较多,都是民间口头协议,没有具体明确种粮补贴资金的归宿问题,从而造成种田的不能享受补贴,被流转人不种田享受补贴违背了上级“谁种植,谁享受”的原则。二是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户回家要种粮补贴。有了惠农补贴后特别是农资综合补贴不断加大,原来放弃责任田和给别人代种田的农户纷纷回来找干部要种粮补贴,如果不给就找职能部门,甚至上访找政府,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4、耕地面积不及时核减,照样享受补贴。一是耕地被征用后仍然享受种粮补贴。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企业、公路征用耕地在不断增加,不少农田已改变了性质,这些面积未能核减,原承包户还在享受种粮补贴。二是原是种粮户现在改种植经济作物或提水养殖,还有就是搞高效农业,有的村未及时核减上报,使没有种粮的农户仍然在拿种粮补贴。

5、种粮补贴和规费上缴是一对矛盾体。种粮补贴是国家直接给种粮农民的经济补贴,而规费是依照相关规定和村规民约而向农民收取的费用,这两者的对象都是农民。一方面国家种粮补贴要求直接发放给农民,绝对不允许代扣任何规费;另一方面省规定收缴的农业水费,村规民约规定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都要向农民收取。一是收与取要做2次工作,且取的难度远远大于给的难度,基层村干部不理解。二是收缴无法直接抵扣,部分农户误会国家在给钱,基层在收钱,农民不理解。因此发放种粮补贴与收缴规费是一对矛盾体,容易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所以有的村在落实补贴面积时,采取变通的办法按一定的比例提取面积,将该面积放到容易收回的农户“一折通”中,从中代扣代收规费这已经是不明的事实了。

1、完善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目前的种粮补贴种类多,补贴标准不同,种粮补贴发放时间不一致,发放要求不一样,时间紧、要求高、工作量大,可发放对象基本相同。为此建议对现行的种粮补贴发放项目进行重新评估,整合种粮补贴种类,简化合并种粮补贴类别,该取消的取消,该增加的增加,使计算依据相同的'补贴合并成一种通俗易懂的补贴项目,做到种粮补贴一个口子下、一个部门管、一次性发放,减少基层财政、镇、村的工作量,也便于农户能看懂,便于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检查和监督。

2、改变种粮补贴面积的核定方法。种粮补贴面积以新一轮土地承包确权面积为依据,由农户自己申报,镇村组织核实,并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农业部门认可确认。对确认后的面积实行动态管理,凡被征用、划拔面各及时调减,对复垦改造的面积及时调增,不是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坚决不予确认。种粮面积是发放补贴的依据,必须要对实际种粮面积加强管理,真正让种粮户享受国家种粮补贴,杜绝冒领,套领国家种粮补贴资金的行为,确保补贴资金安全,政府纪检部门要对种粮面积核实全过程进行监督,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3、明确种粮补贴发放对象。坚持“谁种植,谁享受”补贴,不耕种者不享受补贴的原则,也可按流转合同确定补贴对象。

4、调整种粮补贴发放时间。为杜绝冒领,套领国家种粮补贴资金,减轻基层干部

工作量,建议对现行种粮补贴资金发放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将一年三次发放改为一年一次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发放改在当年的下半年或下一年的年初,补贴资金仍然由财政部门以“一折通”的形式直接打卡发放到每一个农户。

5、加强种粮补贴发放工作领导。目前的水稻直补、农资综合归县农村工作部管,各项良种补贴归县农业部门管,补贴资金由财政部门管。建议县、镇都要成立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统一领导种粮补贴工作。应分清责任,明确职责,农业部门负责种粮面积核查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补贴资金管理工作,银行部门负责打卡发放工作,纪检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工作,只有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才能真正把种粮补贴发放工作做实、做好。

完善报告制度篇四

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12月26日,上海市**区**社区办事处正式成立。**社区在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社区的居委基本情况

**社区现有2个居委会--海畔社区居委会和目华新村居委会,海畔社区居委会于8月成立。住户主要由原朱家村、胡滨村、柘林村、r缺村拆迁户组成,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辖区内住宅楼共24栋99梯。辖区总人口698户1977人,常住人口608户1775人;流动人口244户780人。

目华居委会成立于7月。住户主要由原公平村、柘林村、**南村、林海村的拆迁户组成,辖区总面积0.93平方公里。住宅楼共38栋98梯。辖区总人口1733户2984人,常住人口450户1652人,流动人口387户1262人。

2个居委每年由社区下拨25万人头经费,另外的公共管理、服务经费由社区承担,比如,小区内添置晾衣架、户外凳之类设施共计投入经费20余万元。

二、**社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成绩

1、健全社区党的领导组织体系

为发挥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机构,实现了两个100%,即“一居一支”;同时突出了党建带团建和党建带工建。在各居委会均建立了不少于30平方米的“党员电化教育室”。

广泛开展了党员志愿者的活动。通过开展“社区党员办实事”、“争先创优”等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了社区党、团、工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发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服务达500余人次。

2、健全居委会民主自治体系

为充分发挥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依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各居民区组成居民会议,依法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并负责对社区的重大事务进行讨论、评议和制定社区的《居民公约》。居民委员会在办事处的指导下,健全了居委会学习、会议、考勤、评议等九项制度,实现了包括居民办事程序、居委干部职责、居委人财务管理、社区服务项目在内的居务公开。

为改善居委会办公条件,社区将居委会连入**政务办公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居委会办事效率。为居委会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活动,在每个居委会还建成了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的活动站,实现了“一居一站”。

为提高居委会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社区对全体居委会主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人均培训时间达72学时。通过一年的努力,提高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增强了自治组织的建议。

3、建立具有社团和中介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

根据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建立了“海畔居委残疾人协会”、“目华居委残疾人协会”和“**社区老年协会”。协会成员均由地区单位和居委会的代表组成。各协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社团组织承接了办事处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开展各项社区服务活动,在整合社区资源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从服务社区、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出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一门式”办公。服务中心大厅设9个办公窗口,将劳动就业、民政救助、医疗保险、残联等部门的工作统一安排,公开办公。综合服务中心对工作人员职责、工作管理制度、文明礼貌用语、为民服务承诺等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保证了政务大厅方便、快捷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实现社区管理工作前延。

社区派出所在2个居委设立了社区警务工作站,使社会治安工作社会治安工作下移到各个居委会,切实作到了出警迅速、贴近居民、宣传到位,保证了解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社区与居委会协调解决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发挥卫生服务的补充作用,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满足了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

三、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严重。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实际上社区居委会的直接管理者是政府,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机关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区的人财物支配权在政府,使社区工作自主性受到限制。

在资金管理方面,社区居委会花多少钱、花什么钱基本由政府决定,居委经费普遍存在和社区经费捆绑使用的情况。

二是资源难以整合。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职能在社区建设工作中承担着组织、协调、统筹的作用,但实际上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相应的财权和人权,因而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组织手段,难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发挥对社区发展的总体统筹和协调作用。各部门在工作重点下沉社区的过程中,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库建设,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使用的是不同软件,社区居委会为此做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造成很大的浪费,也加大了基层的负担。

三是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保障是社区居委会正常运转的基础。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的不断增加,各项开支的加大,社区维护运转经费将更加困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四是人户分离难管理,安全隐患重重。现在各小区内住户主要由拆迁户、外来人员组成,居委干部基本上由原先的村委班子组成,而居民人户分离情况严重,管理难度加大。小区内车库基本上都挪作他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四、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目标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今后五年,社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需要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以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管理新机制、新格局。

第一,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社区发展和管理的机制。建立新型社会化管理机制要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社区发展与管理为重点,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居民广泛参与,共同决定社区发展与建设事务,并享有社区发展成果的一种有别于过去那种只能以政府为主进行决策和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此,应在法制框架下,鼓励和维护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城乡社区居民自治体制,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组织体系,实行依法、科学、有序管理社区,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与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作用,把城乡各项事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积极引导和稳步发展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是社会中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看到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表达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和诉求,进行社会监督,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提供社会帮助和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注意从组织的自律性,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真正使民间组织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社会单元,推动民间组织稳步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生的一支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中间力量,是社区进行自我管理发展的产物。()利用社区具有自治的特点,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区作者队伍,利用社区工作者的特殊身份和专门知识,调节各种社会矛盾,在社区居民与政府,社区公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要注意不断培养和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觉悟、专业技术知识、法制意识、组织纪律性和奉献精神,这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取得工作成绩的前提和保障。

第四,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和提高社区发展和服务功能。社区是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进步的基础。加强社区物质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推进社区稳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稳步改善和提高教育发展的条件;着力增加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重点增加广播电视、交通通讯、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公益事业的服务水平。

完善报告制度篇五

市财政局、市人民检察院:

按照市财政局、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建立县级人民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要求,县财政局、县检察院的领导高度重视,召开联席会议,落实相关人员,认真做好数据收集,及时准确填报,努力把经费保障方面的基础工作做实做好。现就建立我县检察院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xx

县人民检察院现有在职干警

51

人,离退休人员

9

人、遗属

2

,

共计

65

人。全院设

10

个内设机构,装备有警用车辆

8

台、电脑

28

部、打印机

10

部、复印机

1

部、传真机

1

部。

历年来,县财政局根据我县的财力状况,按照

300/400

元,而检察院的公用经费每人每年安排了

700

元。

40

元、伙食补助

10

元的标准,县内住宿每天

10

元、伙食补助每天

5

元,办案差旅费与案件挂钩,根据案件难易程度、开支费用大小据实际出差天数报销差旅费。五是各业务局科室不得自行购买办公用品,需添置的必备办公用品,由办公室统一购置发放并做好登记。六是院内各业务科室的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实行定额包干,超支自付、节余归公的报销办法,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公用经费的开支,以确保检察工作的正常运转。

2008

年,县财政下达检察院预算

123

万元,上级补助中央政法办案补助专款

25

万元,计

148

万元。其中人员经费

65

万元,人均

12745

元;公用经费

28.6

万元,人均公用经费

6500

元,公用经费人均比全县人均高

6000

元。

2008

年,县财政下达检察院预算

136

万元,上级补助中央政法办案补助专款

37

万元,计

173

万元。其中:人员经费

71

万元,人均

13921

元;公用经费

38.2

万元,人均公用经费

7490

,

公用经费人均比全县高

6990

元。

尽管县财政

2008

年安排人均公用经费

6500

元、

2008

年人均公用经费

7490

,

大大高于其他部门公用经费标准

,

但与检察院办案的实际情况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08

年检察院公用经费实际人均支出

25957

,

人均差

9575

;2008

年检察院公用经费实际人均支出

30888

,

人均差

12745

二是保稳定保运转压力大

三是赤字包袱巨大,债务负担沉重

四是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不足,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五是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无力兜底。

在县财政十分拮据的前提下,检察院公用经费的来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于公用经费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院办案业务的开展。

在市检察院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院的办公、技术用房建设于

2008

4

月动工,该工程建筑面积

3400

多平方米,预算总投资

630

万元,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和外部装修,目前

,

单位欠款已达

328

万元

,

其中基建尚差资金

214

万元,使我院两房建设受阻,影响着工程的全面竣工。

鉴于我县财政困难的现状,仅靠县财政保证检察院公用经费的正常支出,是难于办到的,只有紧紧依靠上级财政的重点扶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检察院经费紧张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区别不同情况,制定贫困地区检察院合理的公用经费定额。

经测算,除人员经费外,公用经费按人均

1.6

万元

/

年、办案业务费按人均

2.4

万元

/

年安排较为合情合理。

二是请求调整检察院经费管理办法。

将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分开,人员经费由县财政负担,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基本建设支出等)由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共同负担。

三是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检察院的经费和物资装备上的投入,实行特殊的政策倾斜和照顾,以稳定检察队伍,确保检察院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以确保一方稳定。

完善报告制度篇六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看出,腐败已严重侵害党的肌体,促使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如若不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杜绝职务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构建干部监督机制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在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事关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监督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机制,如果没有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而绝对化的权力必将走向腐败。纵观近年来查处的犯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所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经济建设危害极大。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党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认真做好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

二、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关心、爱护干部的有效措施,是对干部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一些干部更容易被人利用,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发现干部有缺点毛病,及时提醒、帮助、批评,防止由小过铸成大错,从而保证干部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监督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更是一种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约束力强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是促使干部廉洁自律、克已奉公的重要保证。

三、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促使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干部队伍的好与坏与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必能管理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干部队伍,进而带领一方百姓富裕,促使一方经济发展。

当前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监督的制度不健全。虽然在干部监督方面已制定了不少制度,但仍存在着缺陷,有时难以进行有效监督。监督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健全,突出制定一些监督性强、效率高的制度。如干部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干部年度收支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有的时候监督虽有制度保证,但执行上不力,只局限于走走过场,如干部离任审计制等。

二是监督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主要依赖组织、纪检、信访和社会舆论来对干部实施监督,监督的责任主体既不明也不够宽,容易导致监督不力,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所以我们还要从教育入手,鼓励同级班子成员来相互监督,操作上班子成员可采取匿名反映情况的`方式。同时,平时针对于多数人对某些干部的传言猜测,组织部门都要认真对待,坚持有疑点就要查,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切实将情况查清、查实。

三是监督的重点不清楚。主要表现在对“一把手”的监督软弱无力。“一把手”对其余干部的影响及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疏于对“一把手”的监督,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一把手”的自身素质,“一把手”好则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监督班子成员和下级的“一把手”,切实带出一个勤政廉政、团结有力的好班子,不好则表率作用发挥不力,势必影响其他成员对自身要求不严。所以说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各项措施实施到位。

新形势下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

体制机制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如何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减少职务犯罪,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不断出现的职务犯罪,我们必须着眼于抓机制,求实效,努力把监督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干部用权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坚持关口前移,狠抓教育防范。

加强组织监督管理,重在激活党员干部的“自制力”。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育先行,重视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全面教育,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推动干部经常“洗脑”反思,促使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解决谁让掌权、为谁掌权和怎样掌权的问题,增强自身免疫力,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并始终坚持事前监督、预防为主,寓干部监督于干部培养教育之中,常抓干部的预警教育,做到常敲警钟、常提醒。一是强化组织监督的主动意识;二是营造班子内部互相监督的健康意识;三是提高干部自我监督的自觉意识。

二、建立健全制度,突出重点监管。

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包括对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任用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因此,要把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的责任,使干部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在现有的民主集中制、班子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干部谈话诫免制、干部离任审计制等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干部离任审计追究制、干部收入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制度约束和教育干部。其次,要突出重点,抓好重要岗位、掌握人才物等经济大权的部门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患于未然。尤其要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在对干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督对象、重要教育对象、重点培养对象,研究制定强化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行为。防止和纠正干部滥用职权的现象,将监督、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使“一把手”等重要岗位上的干部能够在一个处处受到纪律的约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监督网络,实施全程监督。

把党内监督作为全程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全程式监督管理必须坚持逐级负责,形成多层次监督,督促引导干部管好自己,又管好下级,既抓工作指标落实,又抓思想作风建设。在抓好对下级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的监督作用,形成多角度监督。同时要组织人民群众对干部进行直接监督,让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权力行为进行面对面评议。并拓宽渠道,多途径开展间接监督:一是健全信访举报制度,设置举报专用信箱、电话、接待室,动员各方面监督力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举报、揭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警醒当事人,教育其他人。三是发动同级班子相互监督。

四、加强实绩考核,实行监督奖惩。

责和权相统一,奖和惩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坚持岗位职责与目标管理相一致,实绩考核与监督奖惩相挂钩,充分发挥监督奖惩的导向作用,积极为全镇干部营造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完善报告制度篇七

为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实践党的宗旨,镇党委决定建立如下帮扶困难群众长效工作机制,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指导思想:

以“三送”和“两帮一”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以进一步健全帮扶困难群众长效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构筑一个党委牵头、部门配合、党员参与的综合帮扶体系;建立一个指挥协调、部门联动、标准统一、资源整合的日常帮扶班子;形成一个制度健全、常年运作、动态管理、不断创新的长效帮扶机制,实现“存在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的目标。

二、参与对象:

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镇党委、政府全体党政领导、各党支部书记、各部门及其负责人。

三、长效机制

(一)动态管理机制

1、明确帮扶对象:

(1)年收入底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

(2)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

(3)特困农业家庭和困难职工家庭;

(4)品学兼优的中小学学生;

(5)其他需要帮扶的对象。

2、掌握动态情况。及时了解掌握帮扶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做到“出现一个发现一个”。镇和村、社区要定期对辖区内的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分类建档,掌握日常变化情况,并设立帮扶对象信息库,及时更新信息内容。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作用,依托掌握管理对象的动态情况,切实加强管理,落实帮扶措施。动态管理以镇民政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

3、严格管理程序。凡符合条件的帮扶对象,应主动向社区提出申请,填写有关材料并提供相关证明,经核实后报镇民政办审查同意后,即在村和社区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4、实现能进能出。要严格检审制度,定期对帮扶对象的家庭收支情况、生活状况进行核查,对通过帮扶后其实际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帮扶标准的,应在规定期限内退出帮扶范围。同时,要大力弘扬自强自立精神,提倡困难状况好转的帮扶对象主动退出帮扶。对刚退出帮扶的对象,要进行跟踪服务。

(二)职业培训机制

1、整合培训资源。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职业培训。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进行管理。对困难家庭中的无业人员的职业培训要有培训时间、培训专业、培训质量的明确要求。职业培训一律实行免费。要加强对择业观念的教育,摒弃把工作分为高低贵贱和眼高手低、过分挑拣的陈旧求职观念,树立自食其力、劳动光荣,市场就业、竞争就业、灵活就业的新观念。

2、注重培训实效。要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努力提高培训对象的再就业率。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年龄偏大人员、残疾人从事的职业工种,确定一批培训项目,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3、开展创业培训。把有创业愿望和较强创业能力的人员组织起来,开展较为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和必备能力的培训,增强其自主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并进行创业指导,做好咨询服务和后续扶持工作,特别要与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相配套,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批成功的创业带头人,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就业帮扶机制

1、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化农业。积极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尤其是要把进厂务工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进一步发展非正规组织就业,积极兴办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进一步细化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可操作性。开发岗位托底安排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继续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开展劳务输出,鼓励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

2、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等部门要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选送脱贫治富的技术、项目。并加强技术指导。

3、鼓励灵活就业。通过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

4、组织和鼓励承包荒山、荒滩、土地,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

5、推进残疾人就业。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稳定集中就业,大力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建设托管保障体系。

(四)社会共建机制

要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结对解困帮扶队伍,通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辖区内共建单位与帮扶对象结对,以及领导干部带头结对、党员与群众结对、群众帮群众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明确帮扶责任和帮扶目标。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五)帮扶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建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互通信息,对帮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研究解决。

2、制度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各部门帮扶困难群众的政策措施,并不断探索,有所创新,与时俱进。要建立健全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的各项制度,规范帮扶救助工作,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资金投入到位、措施保证到位,做到应帮尽帮。

3、资金保障。建立以党员领导干部捐款为主渠道、社会各界捐赠相结合的帮扶资金筹集机制。

4、医疗保障。以送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为主要形式,确保贫困家庭有病能及时治疗。

全体共产党员要从维护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高度出发,认真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积极参与其中,做到常关心、常联系、常走访,确保帮扶目标的实现。

完善报告制度篇八

根据区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通知要求,我镇就《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这一调研课题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从近年来查办的贪腐案件可以看出,贪腐已严重侵害党的肌体,促使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如若不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贪腐,杜绝职务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构建干部监督机制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在预防和解决贪腐问题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事关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监督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机制,如果没有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而绝对化的权力必将走向贪腐。纵观近年来查处的犯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权为私用、滥用权力所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经济建设危害极大。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党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认真做好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

二、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关心、爱护干部的有效措施,是对干部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一些干部更容易被人利用,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发现干部有缺点毛病,及时提醒、帮助、批评,防止由小过铸成大错,从而保证干部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监督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更是一种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约束力强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是促使干部廉洁自律、克已奉公的重要保证。

三、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促使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干部队伍的好与坏与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必能管理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干部队伍,进而带领一方百姓富裕,促使一方经济发展。

当前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监督的制度不健全。虽然在干部监督方面已制定了不少制度,但仍存在着缺陷,有时难以进行有效监督。监督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健全,突出制定一些监督性强、效率高的制度。如干部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干部年度收支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有的时候监督虽有制度保证,但执行上不力,只局限于走走过场,如干部离任审计制等。

二是监督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主要依赖组织、纪检、信访和社会舆论来对干部实施监督,监督的责任主体既不明也不够宽,容易导致监督不力,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所以我们还要从教育入手,鼓励同级班子成员来相互监督,操作上班子成员可采取匿名反映情况的方式。同时,平时针对于多数人对某些干部的传言猜测,组织部门都要认真对待,坚持有疑点就要查,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切实将情况查清、查实。

三是监督的重点不清楚。主要表现在对“一把手”的监督软弱无力。“一把手”对其余干部的影响及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疏于对“一把手”的监督,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一把手”的自身素质,“一把手”好则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监督班子成员和下级的“一把手”,切实带出一个勤政廉政、团结有力的好班子,不好则表率作用发挥不力,势必影响其他成员对自身要求不严。所以说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各项措施实施到位。

新形势下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

体制机制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如何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减少职务犯罪,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不断出现的职务犯罪,我们必须着眼于抓机制,求实效,努力把监督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干部用权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坚持关口前移,狠抓教育防范。

加强组织监督管理,重在激活党员干部的“自制力”。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育先行,重视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全面教育,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推动干部经常“xi脑”反思,促使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解决谁让掌权、为谁掌权和怎样掌权的问题,增强自身免疫力,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并始终坚持事前监督、预防为主,寓干部监督于干部培养教育之中,常抓干部的预警教育,做到常敲警钟、常提醒。一是强化组织监督的主动意识;二是营造班子内部互相监督的健康意识;三是提高干部自我监督的自觉意识。

二、建立健全制度,突出重点监管。

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包括对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任用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因此,要把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的责任,使干部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在现有的民主集中制、班子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干部谈话诫免制、干部离任审计制等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干部离任审计追究制、干部收入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制度约束和教育干部。其次,要突出重点,抓好重要岗位、掌握人才物等经济大权的部门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患于未然。尤其要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在对干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督对象、重要教育对象、重点培养对象,研究制定强化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行为。防止和纠正干部滥用权力的现象,将监督、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使“一把手”等重要岗位上的干部能够在一个处处受到纪律的约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监督网络,实施全程监督。

把党内监督作为全程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全程式监督管理必须坚持逐级负责,形成多层次监督,督促引导干部管好自己,又管好下级,既抓工作指标落实,又抓思想作风建设。在抓好对下级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的监督作用,形成多角度监督。同时要组织人民群众对干部进行直接监督,让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权力行为进行面对面评议。并拓宽渠道,多途径开展间接监督:一是健全信访举报制度,设置举报专用信箱、电话、接待室,动员各方面监督力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举报、揭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警醒当事人,教育其他人。三是发动同级班子相互监督。

四、加强实绩考核,实行监督奖惩。

责和权相统一,奖和惩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坚持岗位职责与目标管理相一致,实绩考核与监督奖惩相挂钩,充分发挥监督奖惩的导向作用,积极为全镇干部营造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