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自我鉴定>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通用8篇)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通用8篇)

时间:2023-10-01 15:31:20 作者:琉璃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通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篇一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青海的标志的青海湖,有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志你们知道吗?

生:法国的艾菲尔铁塔。

生:埃及的金字塔。

生:北京的天安门。

生:威尼斯。

师:这是意大利的一座水上城市,出门见水。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

师板书课题:

威尼斯的小艇

师:你们查到了哪些资料,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介绍。)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教师真想去威尼期去看看,下面就请我们随着美国作家一起到威尼斯去看看。

(出示图片,师介绍威尼斯。)

师:书上是怎样写威尼斯的小艇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投影出示:

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

2、边读边划了不认识的字词。

3、边读边思考写了哪几面内容。

师: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再认读本课的生字:威尼斯、耸立、小艇、桥梁、纵横交叉、静寂、雇定、祷告、保姆、操纵自如。

(指名读生字词。)

(学生写生字。)

一学生展示写的字。

师: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生:写了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师随机板书。)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些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样子在第二自然段,船夫在第四自然段,作用在第五自然段。

师:喜欢样子的同学请举手,喜欢船夫的同学请举手,喜欢作用的同学请举手。用你喜欢的学习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内容,可以自学,小组学,下座位找同学学,待会儿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内容,说出喜欢,读出喜欢,画出喜欢。

(学生自学。)

师:为什么喜欢呢?请喜欢小艇样子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小艇的形状很特别,又窄又深,还往上翘起,像一弯新月,像一条水蛇。

师:你能想象出小艇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

(师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像月亮。

生:像汽车一样,在水上穿梭。

师:让我们一睹小艇的样子。

(出示图片。)

生:像月亮,只是两头翘起。

生:小艇的样子有点像虫子,不同的是他两头向上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句子,你们与课文中的句子比一比,哪一句好?

出示句子:

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有点翘,行动轻快灵活。

生:因为书上加上那些比喻,没有的话,就不能让我们记得威尼斯的小艇是怎么样了。

师:所以,我们在平时作文时,要注意用词。现在谁愿意用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欢?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还不够轻快,有点沉重,水蛇读得有欠缺。

师:你想不想再试一下。

(生再读。)

师:这么好的语言,想不想把它记在脑海中。

(生看模型试背。)

师:坐在上艇里会有什么感觉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怎么样?

生:船夫遇到极窄的地方,他能极快地穿过,遇到拥挤的地方,他能穿进穿出。

师:文中哪个词最能说明船夫技术好?

生:操纵自如。

师:什么是操纵自如?

生:用了操纵自如,是主动式的,不用了,就是被动式的。

师:也就是说,船夫想怎么开就怎么开。

生:我用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欢。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

(再次指名读。)

师:读得可以。船夫技术这么好,那人们与小艇的关系怎么样呢?

生:载着商人去做生意,载着老人去祷告,为人们做了很多事情。

师:做一做填空题。

出示题目:

在威尼斯,白天,商人( ),青年妇女( ),小孩( ),老人( )。晚上,看完戏的人( )。

师:从此看来,小艇与人们的关系息息相关,那么还有哪些人与小艇有关系,能不能用课文中句式说一说。

生:警察坐着小艇去巡逻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威尼斯的夜景。

(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

生:威尼斯晚上灯火辉煌。

生:灯光倒映在水里,把船都照亮了。

生:河道显得非常的亮,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师: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呢?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出对这一小节的喜欢。

指名读。

师:是啊,白天的威尼斯很热闹,晚上的威尼斯很美丽,这是多么迷人,多么令人向往的城市。其实,像威尼斯这样的城市我们国家也有,比如:苏州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亚洲的威尼斯是泰国的曼谷,北欧的威尼斯是斯德哥尔摩,让我们课下去收集这些城市的资料,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篇二

生:枯燥、乏味、孤独。

生:也很痛苦。

师:作者怎样来描写痛苦的。

生:在人为的负重之下,我的肩膀和臀部都会痛苦地反抗。不可避免地,肩膀、臀部的疼痛灼热与摩擦发热将不断加重。我发现自己不断地调整铠甲位置想分散这种定点的疼痛,但只是白费力气。

四、品味语言:走进太空人的精神世界

师:是的,太空中的生活远不像我们平时想像的那样趣味无穷,相反是极端艰苦、乏味,太空人是怎样对待的?(指导学生品味幽默风趣的语言)

生:好像很乐观。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跑步时“曾经绕着这个世界跑了一两次”;衣服缺乏,“臭气熏天”的衣服被“烧毁”是“合适的结局”,生活很艰苦,作者却能坦然处之,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师:还有补充吗?

生:长高了,想象可以打nba;一周刮一次胡子变成计时方法;睡觉时到处漂浮。

(师下发补充资料:逃脱致命的撞击《太空漂流记》选段,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品味细致生动的描写)

生:惊险,危机重重,太空人的精神更值得我们敬佩。

师:危机重重这个词语用得不错,作者怎样来表现这个危机的呢?

生:文章第七段写时间的缓慢和作者的心理,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师:真有这么好吗?我们一起把第七段朗读一下,品味作者精妙的语言。、

(生齐读)

生:作者把时间精确到了秒,而那两秒钟却“走得特别慢”,“第二秒钟像走不到头”这里的描写充分写出了危机降临时的紧张,让人透不过气来。

生:时间的缓慢其实就是作者的心理感受,我还觉得作者写动作与神态也很精彩,像第八段的“他跌坐在地上,筋疲力尽”,反衬危机的严重,也能突出太空人的冒险精神。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现在会用怎样的语言来评价这些太空人呢?

生:他们是“前线的冒险者”,他们具有探索、奉献、牺牲和乐观精神。

生:遇到挫折要乐观,要敢于面对。

生:要有科学的精神,勇于探索未知世界。

生:要有奉献案的精神。

五、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有哪些想要了解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讨论的方式归纳学习收获和疑问。)

生:学到了许多关于空间站、太空生活的知识。

生:让我看到了那些奋斗在科学战线上的人们的精神境界,值得我去学习。

生:作者的描写也很有特色,文章风趣幽默的语言和选文细致生动的描写把太空人的精神刻画深刻。

师:大家学习之后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太空人怎样上厕所的。

生:我想知道中国的神五、神六发射后我们中国还有什么发展计划?

……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能对你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但我很高兴,能提出问题是我们从无知走向睿智的第一步。这些问题,大家在课后可以通过互联网搜寻找到满意的答案。

「小结既是对课堂所学的巩固,也引导学生能自己投入到学习探求中去。」

六、拓展延伸

师:探索太空,中国也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骄傲,“神五”、“神六”的成功,让我们对未来的太空充满了好奇与憧憬,假如二十年后,你有机会登陆外星球,你想去哪里,最想做什么?把它写下来,为你将来的神奇之旅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学生写作并交流(略)

七、推荐书目

(师向学生推荐课后阅读书目)

《太空漂流记》杰瑞·m.利宁杰,美国宇航员

《奔向太空》科学普及出版社

《飞向人马座》科幻小说郑文光

《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太阳系历险记》科幻小说儒勒·凡尔纳

师:希望大家能通过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增加知识,养成科学的精神。谢谢大家,下课!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篇三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燕于吗?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燕子,好吗?

生:燕子是益鸟。

生:燕子是候鸟。

生: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生:海很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

生:(笑,使劲拉开手,说:“怎么比得出呀!”)

生:还可以说过无边无际的海。

生:还可以说过水天相连的海。

(设计意图:将词语的积累、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师:哦,你们说得真不错。你们看见过燕子过海吗?(孩子们摇头)

师:那是一个很感人的情景。有一艘军舰上的海军战士看见了过海的燕子,于是他们给我们写下了这篇文章《燕子过海》。

你们听我读,好吗?请同学们认真听,然后评一评,我读得怎么样?希望你们超过我。(老师范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很有情的朗读教材,教师有机地进行范读,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孩子进入学习情境。)

(同学们评价老师后,再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特别注意带拼音的字词)

师:请同学们完成作业纸上的看拼音写词。(同学们作业做完后,老师请学生校对。)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呢?

生:燕子为什么要过海?

为什么它要不分昼夜地飞?

为什么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这才能真正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就在于此。)

师:燕子为什么要过海?课文的第二段有一句话已经回答了,请你找出来。

请学生把找到的语句读出来。

——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

师:对了!大家一起读。这句话中有三组反义词,你能圈下来吗?最先圈好的同学上来写。

生:(上下一起写,再集体校对。)(温暖——寒冷、南方——北方、昼——夜)

师:那么,燕子是怎么过海的呢?(学生们说“燕子是不分昼夜地飞呀飞”,老师请学生们学着燕子飞呀飞,学生飞了好久,老师也没让停,问学生们:“手酸吗?累吗?”学生们笑着说:“累了。”老师说:“你们才飞了一分钟,可燕子是不分昼夜地飞,所以他们是很疲倦了。”)

“疲倦”是什么意思?

生:是累的意思。

师:你们看看下面这句话是一样的吗?

燕子不分昼夜地飞,一定是疲倦了。

燕子不分昼夜地飞,一定是太疲倦了。

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二句加了个“太”字,说明已经是非常非常疲倦了。

师:哦,请你读读第二句,读出非常疲倦的样子。

师:那么,你读读第三段,你觉得哪些词句写燕子太疲倦了。

先读第一句、第二句,把这些词句找出来,划下。

生:(学生认真的读第三段的一、二句)

师:像雨点一样落下来是写燕子的疲倦。燕子为什么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生:雨点是比喻燕子的多。

师:那么,怎么说“落”下来呢?雨点是应该“飘”下来的,这样吧,你们试试看,燕子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了,应该是怎么样一种声音。(让学生模仿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的声音)

师:老师听到了声音,一种是“嗒,嗒,嗒……”另一种是“嗒嗒嗒嗒……”你们说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孩子们很兴奋,纷纷地说第二种,第二种)是呀,燕子太累了,所以是又急又快地“落下来”。

(设计意图:动静搭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孩子模拟动作、模拟声音,让孩子自觉地进入课文情境;学习语言文字,体验语言文字所带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接着往下看,有一个动作是写“燕子太疲倦”了,你能把这个动作做出来吗?(大多数孩于们伏在桌子上)对了,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

师:(有意问)可怜的小燕子,你们为什么伏着啊?

生:因为我们太累了。

师:你们怎么会那么累呀!

生:因为我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

师:那就别飞了,跟我们的船回去吧。

生:(有的说)好的!(更多的人说)不好!

师:燕子有没有乘着船前进?

生:没有。它们只休息了一会儿,又展翅起飞了。

师:还有写燕子疲倦的句子吗?

生:“停止了呼吸”……“累死了!”

师:那么“展翅起飞”的燕子一点儿也不累哦?

生:也很累。它们是凭着毅力和意志起飞的。

师:对,那我们该怎么读?

(请学生朗读,读出展翅起飞的燕子的坚强。)

师:水手们对燕子是怎么一种感情呢?我们接着读下面两句——“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生:崇敬、沉重。

师:崇敬的目光——怎么样的目光是崇敬的目光。

(请学生表演)

师:你们曾经用崇敬的目光注视着什么?

生:升旗时我用祟敬的目光注视着国旗。

生:扫墓时,我用崇敬的目光注视着先烈的墓碑。

师:为什么战士们用崇敬的目光去看一只小燕子呢?

生:因为它们太了不起了。不怕辛苦、不伯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

师:你想对“展翅起飞”的小燕子说句什么话?

师:请你们讨论一下,然后再说。

生:燕子,你一路保重。

生:燕子祝你一路顺风。

生:燕子,希望明年还能看见你。

生:燕子,你走好。

(设计意图:将说话练习自然地融进情境中,将祟敬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的理解与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说话、解词融成一体,语言训练就会变得生动自然。)

师:水手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请学生边读边做动作,然后大家进行评价)

师:水手们不仅自己爱燕子,还向大家提出了请求。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课文中叹号的含义。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2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第一个叹号是什么意思呀?是请求。我们读出请求。

第二叹号呢?是赞叹,是敬佩。

生:(练习,表演,评价。)

师:读得真不错,老师听了也很感动。下面我们完成作业:

听写最后一段话。(听写后校对)

(设计意图:这是优生作业,书上的插图上有军舰,远处有小岛,这些景物与“燕子不分昼夜地飞,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的落下来”不符。因为,只有天连水,水连天,燕子才无处歇脚,所以教师再画一幅唯有艘军舰的插图,让孩子进行分析,辩解,将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结合在一起。)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篇四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天都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实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爬天都峰》。

(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

师:要爬这座山,你都做了哪些准备呀?(拍一拍书)

生1(会意,纷纷举手):我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

生2:(抢着说)我读了好几遍课文。

生3:我勾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读课文。)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去爬天都峰的事。

生2:我有补充。这篇课文讲的是放暑假,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刚开始不敢爬,后来看老爷爷也来爬山,就敢了。

师:你补充得真好!那刚才大家读给自己听时,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在这句话里,我从白发苍苍这个词语体会到老爷爷年纪很大了。

师:(拍生肩,微笑)抓住了白发苍苍这个词语体会,真好!

生: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天都峰非常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云彩在上面已经很高了,峰顶还在云彩上面,就更高了。

师:说起来头头是道啊!(生笑)天都峰这么高,你看到了么?

(生一愣,随后会意,笑,举手。)

生: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我从抬头这个词体会到天都峰太高了,要仰着脖才能看到。做抬头的姿势,其他生笑。

师:真是身临其境啊,那咱们都来仰头说说: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生仰头惊叹。)

生1:老师,我觉得作者说的话有问题。

(师赞许,带询问的神情。)

生1:峰顶在云彩上面,抬头望又怎么能看见呢?

师:你问的很有道理,同学们看看你对他们的话有什么看法?

生2:我觉得刚才

(同学说得有道理,是不是该改改。)

师:我们听听这位专家的宝贵意见。

生:(笑后略一思索)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被云彩遮住了,我都看不见哩!

(其他生笑。)

师:我想我们应该为他的反应迅速而鼓掌,你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3:我刚才看了一下课文的插图,我觉得应该能看见,因为云彩是薄薄的,不是紧紧的.为在山顶。

生4:我也觉得能看见,有一回我去爬山,到了山顶云彩像雾一样。

师:胜不骄,败不馁,是真正的勇士。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使我想到了李白的那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山顶云雾缭绕,隐隐约约,依稀可见。

(生点头。)

师:那咱们带着刚才的理解在发出惊叹。

(生读。)

生:老师我不明白笔陡的意思。

生:我知道笔陡是陡峭的意思。

师:你能告诉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更好啦。

生:。

生2:也可以换个词试试。

生3:我是拆开想的,笔是笔直,都是陡峭,连起来就是笔直陡峭的意思。

师:〔举起笔〕这么直上直下的,陡。

生:我从 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也体会到天都峰很高很陡。

师:你体会得真好,我相信你读这个句子也一定能读出又高又陡的感觉。

(生读。)

师:不错,要是我们看到这么高这么陡的山,会怎么样?

生1:哇噻,太高了我能爬到山顶吗?

生2:我腿肚子都软了。

师:就带这种感觉读出天都峰的高、陡。

生热情高涨的读。

师:刚才我们谈的是看到山的感受,读课文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从第六、七自然段体会到爬山很辛苦、很艰难。

师:你看大家都很想听听你是怎样体会的。

生:我是从奋力、手脚并用这几个词体会到的。

生:攀着 也说明他们爬山很费劲。

师:那我们都好读读这个自然段,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感受,可以朗读,可以表演,也可以谈谈你的想象。

生:读第六、七自然段。

生1:我想读一读。

生2:我想表演。

师:谁能详细的给大家描述描述,当个现场的解说员。

生3:描述。

生4:我也想表演。

师:你还说出了当时的想法,真好。

生5:我是想象的。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山峰呼呼的刮着,我的手都被勒红了。还是满头大汗。

生6:我也可以换一个词,是气喘吁吁。

师:〔与其握手〕:我也想到了这个词,叫不约而同。

(生想象填写。)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爬呀爬,那老爷爷又是怎么爬的呢?

(安排小组活动。)

(各组选代表说。)

生1:老爷爷的白发在风中晃动,他爬几步就要歇会儿,喘口气,她累得腰酸背痛,有时还咳嗽一下,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向上爬。

生2:老爷爷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往上爬,一会儿抬头望望我,一会儿又咬着牙、低着头,奋力向上爬。

生3:我们组还是表演。

师表扬:你演的老爷爷象极了,我们终于爬上山顶时,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欢呼雀跃。)

师:除了胜利的喜悦,没别的拉!

(生思考。)

生1:老爷爷为什么要拉一拉我的小辫子?

师(走过去轻轻地拉一拉这位同学的小辫子),你善于思考,老师喜欢你。

(生笑。)

生2:我原来很害怕,后来为什么又这么起劲儿?

生3:爸爸为什么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看来胜利还没有冲昏我们的头脑,有问题就会有收获。

(板书:汲取力量。)

老师相信大家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生读书。)

生1:读7、8自然段对话他们都是受到对方鼓励有勇气爬天都峰的。

生2:读3、4、5自然段的对话,我觉得从这里更能体会到他们是怎样有其爬山的。

(师出示投影:)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师:好好读读,看从这个也字你能读出什么?

(生比较读。)

生1:老爷爷的意思是,小朋友,你这么小也敢来爬天都峰。

生2:老爷爷想,这小孩儿,胆子这么大,敢爬这么高的天都峰。

生3:小孩和老爷爷一样,也是觉得老爷爷的胆子大。

生4:小孩也不敢相信,老爷爷这么大岁数了,还来爬这么高的山。

师:那把这种半信半疑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投影出示:)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爬吧!

师:现在老师是记者了,老爷爷你怎么敢爬这么高的山哪?

生:小孩都敢,我这么大岁数了,连孩子都不如吗?

生:小孩子不怕困难,我老头子也不能怕!

师:小朋友,你不发颤了,为什么?

生:是老爷爷的精神鼓舞了我,给了我力量!

生:是老爷爷给了我勇气!

师:〔牵左右生的手〕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吧!

(师生齐读。)

师:这回谁知道怎样汲取力量?

生1: 就是受别人的鼓舞。

生2:就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勇气。

生3:吸取别人的优点。

生4:吸取别人的长处。

师:你从别人身上汲取过力量吗?

(生思考。)

师提示:爸爸、妈妈、同学、老师。

生1:我从妈妈身上汲取到力量,有一回,妈妈生病了,她还坚持上班,我很受感动,我上学也尽量不请假。

生2:爸爸爱看书,我就向他学习,身时候都要看书。

师:我们可以模仿着爬天都峰这一课把你汲取力量的故事写下来,老师也会从你身上汲取到好多力量,因为你懂得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时,你是最棒的。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方法,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标1、标2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

1.说起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生1到生3。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跟战争有关的诗。

2.齐读课题。你从标题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抓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

过渡:十五岁的小小年纪就随着军队出征,后来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明诗意

1.师: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就更好了。

2.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学生互评。

3.男女生合作读一读,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我发现还有一些同学字音没有读准。

出示ppt我们一起把诗句中的生字读一读。

4.结合注释,自己说说各诗句的意思。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

三、入诗境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翁,了解他的故事。

(一)一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古诗语言简练,一个词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含义。

1.这两句中的哪些字词触动了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生1、生2

(你了解了字词的意思。)(透过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品味主人公的情感)

我们把这种抓关键词理解诗句的方法称为: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2.“征”是什么意思?透过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生2、生3。(想象时你抓住了细节,更生动了)(你把我们带到了主人公身边)

这首诗歌写于19前,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老师也明白了:要想读懂古诗,就要展开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3.在大家的描述中,老师也仿佛看到了……

a:三十岁的他,本有着温柔的妻子和淘气的孩子,如今却伤痕累累地躺在帐篷外,鲜血浸透了他的衣裳:思念着家乡的他,能回去吗?十五从军征,三十……。

b:又过了三十年,六十岁的他头发花白,背也驼了,他多想回家呀,但,他能回去吗?(不能):十五从军征,六十……。

c:又过了二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你看,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到八十,整整六十五年,六十五年的征战中,唯一不变的是老兵对家的思念。(板书:盼归家)

(二)自主学习、交流汇报

1.(ppt出示)小组长带领大家,选择你们印象比较深的1-2个部分,运用咬文嚼字和展开想象的办法,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篇六

一、导入

1.明清小说,板书:小说

说说四大名著,板书:《西游记》

你的脑海中一定会出现谁——

2.视频:猪八戒。师介绍猪八戒的自我评价。

3.孙悟空的图片,聊聊他,火眼金睛。视频。

4.这是谁啊?板书:白骨精

取经路上还有哪些妖精?出示妖精的名字。(学生激情高涨谈起妖精的特点)

5.这么多人物,(板书:人物。)必然会发生故事,有故事,就有故事的——情节。板书:情节。

故事发生的地方就是——环境。板书:环境。

6.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三打白骨精》,读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报告单,(小说三要素,中心和自己的对课文的见解)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述说)

三、环境

1.指名读课文中的

“唐僧师徒四人……”

2.自读,有什么感受。

3.出示原文中的片段,读一读。

师:什么感受?

生:蛇很度很长,害怕

生:山势险峻,令人毛骨悚然。

生读

4.师:这样的环境,一定会有——妖怪。

有妖怪,必定会发生——故事

四、情节

1.聊一聊起因

指名读

(出示段落)

师:自言自语是怎么说?

生:自己跟自己说

师:那你再试一遍。

生:读

师:自言自语是跟自己说,你这样说都让别的妖精听见了。

生:再读

师: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心里头那高兴啊,那叫——不胜欢喜。

胜和我们平常的“胜”一样吗?

(出示视频)

师:谁来自言自语地说一说

生:读

2.

师:说时迟,那时快,白骨精开始变了,一共变了几次?(板书:三变)愿意聊哪次都行。

3.第一次

生:读相关段落“这时,悟空从南山回来……”

师: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村姑?(美貌)

(出示视频)

师:怎么样?

生:闭月羞花、眉清目秀、花枝招展、……

师:看原文中是怎样描述的。

生读

师:李卓戊在此处批了一个字——妙

妙在哪儿呢?

生:常人看不出这女子的美。

师:这美下面藏的是——恶。

师:把感受送进去再读

生:一生读

师:这美中藏的是什么?

生:凶恶

生:她变成村姑送斋饭。

4.第二变

生:读

师:出示文字,再好好读读,这一变妙在哪儿?

生:变成老妇人,找女儿。

师:见到过八旬的老妇人吗?

生:拄着拐杖,颤颤巍巍

师:那变成老妇人是为了——

生:让我们产生恻隐之心

师:试着读一读,让我们看到一个八旬老人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生:读

师:这哭里藏着的便是——恶,藏的是——刀

想到了一个成语

生:笑里藏刀

师:现在是哭

生:哭里藏刀

5.第三变

生自由读

师:原著里有一段描述

生:读

师:这是谁做的?

生:出家人

师:诵的是什么?

生读

师:一个字,念的是——善

变成了和唐僧是——同道中人(学生谈起这进唐僧的意见)

6.小结

师:一共变了三次,妙不可言。你们真了不起,把这不可言的东西都说了出来。

看顺序,为什么这样变?

生:一变是美人计,二变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是苦肉计。三变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这是——离间计。

师:而且一计接着一计,这叫——

生:连环计

7.出示歇后语

白骨精开口——

白骨精送饭——

白骨精的饭食——

白骨精骗唐僧——

……

8.小结:板书:有意作恶。所以不叫白骨妖,叫——白骨精。所以,变一次,就得打一次,变两次,打两次,变三次,就打三次。要把这里的恶——打死。

9.聊一聊“打”

生读三次打的相关文字

出示提炼出的三次打:

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

……

……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篇七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你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看——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吗?写其态势的——读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看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是第一次,后面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师:读懂最后一段的用意:议论抒情、篇末点题。

师:我们还要读懂全文的题材:游记散文,写景抒情。

师:我们就这么略略地走一遍,就收获如此丰厚的知识。我们刚才进行的训练就是,抓住一个句子,将一篇文章的脉络梳理清楚。

四、细读一段

师:下面我们来细读一段,我们把眼光投向第四段,欣赏这一段的表达作用

(齐读第四段,熟悉段落)

师:第三段是为第四段做铺垫的,第三段写的是壶口瀑布的基本概况,第四段写的就是龙槽。是壶口瀑布的主体内容。我们还要再熟悉一下,才能很好的品析。

(二读第四段)

师:欣赏这一段的表达之美。我先把难的问题解决一下,然后大家思考。请大家把这些关键词圈出来:“当然”。第四段,“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当然”提示上文写的都是直接跌入龙槽的水,引出有些水无法涌入龙槽,要从两边涌去。还有一个关键词“尽管”,“尽管这样”,又引出一层,还有一些水,不能尽收其中,于是夺路而走啊,哪里有缝隙就往哪里走。这里的层次太美妙了!这也是表达之美!再看一处关键词“我突然陷入沉思”,这是由景抒情。所以这个段落有两个层次,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第一层又有三个层次,写三种水,从不同角度涌入龙槽。第一层写宏大的水流,第二层写从两边涌到龙槽的水流,第三写零星的水流怎样从各个方面各个路径涌入龙槽。这层次美,太让人惊叹了。先叙后议,前面写景后面抒情。下面请同学思考,从手法上、情感上等等,各个方面来分析这一段的表达之美。

(生分析、批注)

生:“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洪流的气势磅礴之美。

师:谢谢,你这个地方找的很好。我们还要注意前面的一个字,“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特意否定一下。再次强调,这就是表达艺术之美。

生:“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这里生动地写作了瀑布的(犹豫)活跃。

师:(纠正)汹涌磅礴。这个地方的表达艺术,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这是反复描写,这还是概略的描写,后面又写“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这叫细细地描写。这是常规的表达规律,先概说然后细细地描写。这是表达之美:先概说,再细写。

生:“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用排比、短语的写法,给人瀑布活跃的画面,使人身临其境。

师:动态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语言的赏析品味。

生:用了大量的感官感觉。

师:我还给你补充一下,还从宏微角度描写,先写宏大的,再写微小的。还有大量运用修辞手法,大量运用四字短语。

生:“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交响乐和写意画都给人很美的感觉。

(生记录:描写美层次美联想美用词美句式美修辞美情感美意境美……)

师:如果我们要细细地品味,句式的对称之美,描写的角度之美,声、色、意、态之美……

五、背诵一节

师:我们最后来背诵一节并欣赏它的作用:尾段的意蕴美。先背起来吧。

(生背最后一段)

(几分钟后生齐背)

师:即景抒情,升华意味,作为最后一段,它有点题的美妙作用。这一段,它表达什么?真的是写一个人吗?一定有它的深意。请同学说一下。

生:它其实在写,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好,这叫“虚化”“升华”,写景咏物散文,最后一段往往生发出哲理,往往富有深意,这是表达规律。

生:这写出了黄河博大、顽强两个最重要特征。写出了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在民族危难的时候应该表现出的精神。

生(读ppt)赋予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师:我顺便和大家讲一讲梁衡的散文观,第一层次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就是梁衡的三美观。这三美我们就能发现散文的规律。比如《白杨礼赞》《岳阳楼记》《紫藤萝瀑布》特别是写景咏物的散文,可以用这三美去欣赏分析。

师:我们最后再齐背最后一段来收束。

(生齐背最后一段)

师:再增加一点知识,最后一段: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咏物抒情,托物寓意。

生:(大声齐读ppt)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则阴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语文课堂教学实录评价篇八

生:好!(听老师说要和他们讨论问题,兴致很高)

师:看图,读了课文,我在想,图上的这个“拔苗助长”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该怎样评价他呢?比如,我会说我们班的韩润同学勤奋好学,但是胆子有点小……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有缺点,那么,对这个农夫,我们该怎么评价他呢?大家议一议吧。

学生纷纷和周围的同学讨论。

(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听了几个同学的说法,我发现学生还是停留在对农夫具体做法的评判上,马上停下来,再引导。)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没有水和养料都死了。

师:对,他这种做法对吗?生:不对。

师:这些咱们昨天都说过了,谁有新的看法?

生2:他总是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

师:对,他有什么想法?

生2:他想让秧苗长得快一些。

师:你们从他的想法和他后来的做法中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家再讨论。

学生议论纷纷,接着交流。

生4:我认为这个人很勤快!(有些学生不以为然的.笑话他的观点)

师提醒大家:注意,不要急着否定别人哦,要学会倾听不同的意见。(再问发言的学生)你为什么觉得这个人勤快呢?我们很想听听。

生4:他干了很多活,不怕累。

师,面向大家提示思考:他说得有道理吗?

学生有两种意见,我鼓励他们大胆说自己的根据。议论了一下,继续讨论:生5:我觉得他是个勤快的人。

生:对。生6

:对呀,这个人想让他的秧苗快快长大,他家没有吃的了,他的想法是对的。

学生纷纷说自己的愿望,来不及单独发言的,在小组内说说。

师:我们再来说说这个农夫。他有了美好的愿望了,可是,实现了吗?

为什么呢?

学生议论。生7:他把秧苗拔高了,秧苗死了。

生8:他应该给秧苗除草、浇水、施肥。

师:就是说,他的做法错了,对吗?板书:做法错误

看这八个字(愿望美好;做法错误),我们能总结出什么来?

大家一起总结:有了美好的愿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结合世界说说自己的愿望怎样才能实现。(略)

1这个寓言故事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你还知道其他的寓言故事吗?课后讲给同学和家长听听。

2创新思维:替农夫想想办法,除了浇水施肥除草这些办法外,怎样能让秧苗更快的长高。(结合新科技,发散思维)

(反思:这篇寓言故事很老了,基本的含义是教育人们万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违背。但是一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这点。本单元主题是“愿望”。和这个主题结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应落脚到人不但要有美好的愿望和理想,还要有正确的奋斗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分析这个农夫的思想行为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读书、思辨的过程中明白道理,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我没有用多媒体课件。语言本身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所以需要的不是再现情景,而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思维的广度,是发散思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确体现出了思维的不断提升。他们不断讨论,倾听,思考,争辩。我都不置可否,没有直接给出我的判断。而是适时的给与引导。最终道理很自然地摆在大家面前,一点也不勉强。)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