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 品味端午传承文化的演讲稿(精选8篇)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 品味端午传承文化的演讲稿(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14:26:07 作者:ZS文王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 品味端午传承文化的演讲稿(精选8篇)

通过撰写演讲稿,大学生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演讲技巧和思维逻辑能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以下是一些教师演讲稿的精彩片段,让我们共同感受教育的魅力和力量。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篇一

大家好!

明天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春末夏初我国民间最盛大的一个节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化文明和民族的认同。但遗憾的是,现代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着自己的历史。就比如端午节,大多数人恐怕只知道吃粽子的一种习俗吧!而端午的其它一些习俗已经远离我们而去。

第一种说法,也是关于端午节流传最广的说法,过端午节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汨罗江而亡。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哀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第二种说法,是比纪念屈原更古老的的说法,过端午节为了“除瘟去病”。端午节正值农历五月,天气渐热,各种蚊虫开始出没,容易引发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恶月”之称。古人在五月以安息静养为养生原则,有的地方还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五种植物来祛毒。因此,“除瘟去病”是中国普通百姓过端午的一大主题。

过端午节还有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祈雨”。端午时节正是水稻生长的旺盛时节,而此时雨水稀少,因此人们借包粽子,来引诱天公下雨。另外端午这天赛龙舟也是为了求雨,人们搅得水面天翻地覆,是为了不让龙王躲在水底下,要把“真龙”引出来。

传统节日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积淀的是广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作为后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除了要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要自觉做一个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承者。从诗经的嘤嘤呓语,到楚辞汉赋的铺采摛文,从七夕的金凤玉露,到重阳的登高赏菊,从秦腔的底蕴悠绵,到京剧的唱念坐打,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华夏浩繁的史帙中显得那样熠熠生光、璀璨夺目。我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材,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就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让华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篇二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因为他是楚国人,可是楚国的灭亡让他悲痛万分,决心与国家共存亡,便跳江自刎而死。他就是太爱自己的国家了,值得后人赞美他、崇拜他,就连他的代表作都抒发了他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所以后人便用优雅的语言赞美他,把他的代表作传承下来,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也能热爱自己的祖国,传承下历史上爱国英雄的高尚品质。而这些习俗呢,也都和屈原有关,人们为了让屈原的尸体永存,让屈原的精神永存,才需要我们好好传承下去呀!

朋友们,知道了吧!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多读经典作品,播下美好的种苗,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让祖国繁荣、昌盛,我们的人生会更有意义,希望的种苗即将开出美丽的鲜花、长出硕大的果实呀!现在,我们要谨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篇三

大家好!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子,净化空气。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喝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第三,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

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稍有不同。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们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积极学习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篇四

我们伟大的祖国,雄踞于世界的东方,源远流长;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异彩纷呈、不胜枚举的文化硕果,令世界为之叹服。在所有的古老文化中,我独对对联情有独钟:对联是古时文人雅士的一种文学小游戏,节庆日满堂生辉的使者,更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

其实仔细算来吧,我们这一生都离不开对联。你看春节要贴春联;结婚要贴婚联;过寿要贴寿联……那到底什么是对联呢?按照现代汉语的解释,对联就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最早起源于桃符。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面的桃符说的也就是今天的对联。

对联的格律一共有六大要素,也称作“六相”。对联对联,首先要可对。所以我们的第一个要素也就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是要相等的,也就是上联1个字,下联也是1个字;上联100个字,下联也是100个字。对联的第二个要素则是上下联的对应的词的词性是要相同的,形容词就是要对形容词;名词则不能对上。第三个要素是对联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要相称的,主谓结构的上联只能对主谓结构的下联。而对联中需要注意的第四点则是上下联节奏停顿是要在同一处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个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而这个也就是对联六相中的第五相——对联中,上联是平声则下联对仄声;若上联是仄声则下联要对平声字。说了那么多,都说的是对联的对。而何谓对联?那就是需要既对又联,最后一个要注意的就是这对联的上下内容是需要相关的。

在这里我就把每一点都归纳成四个字,方便大家记忆,分别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偕,内容相关。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对清代乾隆和纪晓岚的名对——上联是:“烟锁池塘柳”而下联是纪晓岚对的:“炮镇海城楼”(让同学们猜)……其实这幅对联是很有奥妙的',请大家注意对联里各个字的部首部分,上联分别都是火金水土木,而下联也是如此。由此可见,这中国的对联文化是何等的奥妙!

接下来我呢想给大家看一些比较有趣的对联。

其实中国的对联很多都有用来讽喻,我们今天看的趣味对联也是有有关这个的。

比如下面我要给大家看的对联。上联是“袁世凯千古”下联是“中国人民万岁”,可能说到这里有人就奇怪了,不是说对联要字数相等么?其实啊,聪明的作者就是利用这上联对不起下联做起了文章。把这上面我说的联在一起,则就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讽刺了当时袁世凯那些卑劣的行径。

又比如在新中国建设初期,有一个校友文化的农民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这个就运用谐音暗示当时人民的生活缺衣(一)少食(十);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出了一幅相仿的对联——上联“一一一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十十十”,这同样是运用了谐音,表明当时人民的生活啊已经是丰衣足食了。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篇五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二年级二班的__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回味端午,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中天节,已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5月5日我校举办了端午节主题活动,让我们对传统节日端午节有了更深的认识。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传统文化,抒发爱国情怀,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这就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演讲结束之后,彭主任为一周表现优异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飘扬的流动红旗彰显着同学们一周以来的努力。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努力学习,回报呵护我们的父母师长。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篇六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又是一年端午将来到!

从20_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意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进民族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丧失了根脉、丢掉了灵魂,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更何谈成长与壮大。守民族之根脉,护民族之灵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本之举。

近些年,传统文化悄然热起来,火起来,传统元素已成为流行元素。中国年画元素、敦煌壁画元素等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上,小学生在朗朗诵读《三字经》,年轻女性穿着汉服自豪地走在大街上,书法、国画也日益成为青少年的兴趣热点……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亦层出不穷,《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备受大众追捧。各地文化瑰宝管理者通过一些现代的科学技术,使人们更方便、快捷来了解相关传统文化。敦煌莫高窟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通过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故宫博物院建成了数字故宫社区,让人足不出户游览故宫;成立了故宫学院,故宫讲坛已经成为世界品牌,已经培训了60多个国家的学员。越来越多的文化守望者正在用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文化感知新方式,让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活起来”。

弘扬传统文化,我们首先应该对传统文化抱有坚定的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文化底蕴: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弘扬传统文化,也需要我们守正创新,用创新来推动中华文化发展。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在新时代,我们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统一、紧密结合,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从“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从“仁义礼智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以人为本”的“仁政”到“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至上”,从“天下大同”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商鞅变法助秦一统天下”到“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复兴梦……在当代中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经验和智慧,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创新,使传承传统文化的潮流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年年端午,在我们心里打下愈来愈深的民族烙印!在你插艾草、吃粽子之时,请你记得缅怀壮烈殉国的屈原,请你记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篇七

各位同学、老师们:

大家端午安康!

今天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还有哪些吗?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端午节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你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称谓吗?谁能说说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女儿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等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这一习俗与屈原有关。屈原“董道不豫”,“虽九死其尤未悔”,当人们听说他投江之后,争相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也没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屈原投江之后,人们没有找见他的尸身,又担心被江中的鱼鳖毁坏,于是人们便向江中投放糯米团、肉块儿、鸡蛋,喂饱鱼鳖免得它们毁坏了屈原的尸身,于是五月初五这天包粽子吃粽子就形成了习俗。而且千百年来,吃粽子的习俗不仅在中国盛行不衰,还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香囊里装有驱邪除瘟祛湿的中草药,所以在这个夏季暑热潮湿来临之际,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

挂艾草、菖蒲(蒲剑),因为菖蒲生长的季节和环境感“百阴之气”,且叶片呈剑型,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艾草又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还能祛各种毒虫,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百毒不侵。南北朝时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这里还有两个有关的小故事。

其一:唐末黄巢起义,兵临邓州城下,见一妇人,手牵一较小的女孩,怀抱一稍大男孩,黄巢认为该妇人不仁,挥刀欲击杀。妇人慌忙解释:怀中大点的男孩是哥哥的遗孤,而领着的小点的女孩则是自己所生,于是黄巢对该妇人肃然起敬,挥刀砍下了路边的艾草菖蒲,嘱咐妇人回家悬挂于自家门口,并告诉她说能够免灾。妇人将信将疑,回到城中便把此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于是妇人和左邻右舍们便都在自家门口悬挂起了艾草菖蒲。第二天黄巢攻破邓州城,见家家门前挂有艾草菖蒲,他信守了对妇人的承诺,命令军队不得糟害城中百姓。这天正是五月初五,于是便流传开了五月初五这天门前悬挂艾草菖蒲的习俗。

其二: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它就不去侵犯,并且约好,只有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才属于神仙;没有艾草菖蒲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障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传说毕竟是传说,《国际歌》中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古老的华夏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九州赤县才能国泰民安!

同学们,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有义务无条件的传承并光大之,尽管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拯救传统节日习俗,发展传统节日习俗,创新传统节日习俗,我们义不容辞。历史有了传承,民族才有了发展的根基;文化有了自信,伟大的民族复兴才能得以实现!

谢谢大家!

品味端午传承文明演讲稿篇八

对联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面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而在如今这个充斥着咖啡香味的时代,可能很多人,也包括我都忘记了很多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啊,传统的习俗。我们光辉灿烂的文化,就在我们的漠视中一步步走向衰退甚至是灭亡。可是纵使是科技再怎么发达,我们终究还是一个中国人,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就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想在现代的文化冲击中,我们青年人更多的可能还是需要关注一下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不能忘记了自己的根,因为一个没有根的民族是不可能长久屹立在世界之林的。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