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最新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摘抄(汇总5篇)

最新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摘抄(汇总5篇)

时间:2023-10-02 17:37:44 作者:笔尘 最新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摘抄(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摘抄篇一

语文科目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点积累的过程,学生考试中遇见的各种题型解答需要从日常的语言积累中获得,其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理解力的提高也需要从日常语言积累中得到,而这种积累通常可追溯至小学时期。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可通过该科目各项要素进行知识积累,其中语言特点是其从课堂教学中最直观感受到的要素之一,语文教师通过进行规范的语言教学,可激发小学生对文字、文学的兴趣,从而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语言特点的必要性入手,对其具体应用方向进行分析。

1.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程度提高,其所包含的各方面知识也越来越广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相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并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向学生表达。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诗歌、散文、小故事等体裁为主,且大部分教学体裁都存在一定难度,故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语言特点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注意的一个方面,其在授课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语言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1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是以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总目标,向其传达准确、科学的语言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对当堂将要教授的词语的原始含义、引申含义、情感色彩等进行准确把握,当堂授课时应将掌握的词语信息通过精准、科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通过举例等方法对词语所传递的语言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的准确性。例如,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曼谷的小象》一文时,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学习小象的出生地即曼谷这一地名,由于曼谷中的“谷”字,学生容易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某一处山谷,这时教师应对曼谷是一个城市进行讲解,以免学生产生歧义。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突出该文的重点为小象,故在介绍其出生地曼谷后,需相应的讲解小象的特征等其他要素,从而加深学生对该文的`理解,并丰富知识存储量。

2.2可接纳性

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弱等特性,为让其可以自愿接纳语文教师的讲解,并对语文课堂上吸收的知识有所掌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选用学生易于接受且难易程度适中的说话方式,且应将课堂内容如词汇等尽量与其实际生活相贴近。同时,小学阶段分为一至六年级,一至三年级(低年级)学生具有联想力丰富等特点,故教师应尽可能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采用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并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四至六年级(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理解力,因此教师应在表达时选用严谨、规范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准确表达自身意思的能力。例如,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在课前准备若干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图片和多媒体影像,授课时将准备的图片及影像展示在小学生面前,以调动其学习该诗的积极性,从而使其能够加深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该诗作者李白当时作诗时意境的领会。再如,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时,教师应选用严谨的形容词描写月光曲展现出的美丽月光,并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对贝多芬笔下的月光曲进行联想,以提升对该文的整体理解。

2.3典范性

现阶段学校教育已被置于和家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学校教育的直接传授者即是教师,学生不仅可从教师处学到各种知识,而且也可学习教师的各种品质,因此教师的言行在学生间具有示范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模仿教师进行语言学习,故教师需不断提高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使自身语言表达具有典范性,从而让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达到更优的效果,并为将来的语言学习奠定基础。另外,为确保中华优秀文化的有序传承,教师应在任教前通过“全国通用普通话”考试,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普通话授课。教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备要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语言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等相结合,并通过具有科学性、可接纳性和典范性的语言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并增强其文学素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摘抄篇二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等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研究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素质全面得到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小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成型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实际上,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带来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大幅度提高,又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推进与实施。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体会,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

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内容之一。对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创设集美、智、趣于一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氛围,客观真实地展现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景,尽最大可能地缩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知识和得到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生都比较乐意参加各种角色表演活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热情空前高涨。由此,教师就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与规律,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一些具有创意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走进教材或人物的心里,进而更为真切地受到感染与启发,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娱乐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四、努力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

第二课堂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延续与补充,而且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活动,而必须组织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进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学习锻炼的机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需要我们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知识活动、读书活动、征文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达到磨练他们的人格品质以及心理素质的目的和效果。此外,我们还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网络,着力形成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不断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闫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1).

2、赵文婷.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语文学刊》.2009(08).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摘抄篇三

摘要:声乐互动式教学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点,通过互动使传统的“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为参与式的“我要学”,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它摒弃了原有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能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使课堂成为积极互动的、高质高效的课堂。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对声乐教学中互动式教学应用的研究和探索是必要的和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它对实际的声乐教学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高职院校;声乐课堂

一、声乐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声乐课都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在一些教育中增加了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多的小组课和集体课形式,但都是教师坐在钢琴旁,用钢琴带动学生,教学生发声和演唱。教的过程中教师一遍一遍地纠正学生的发声,间或做些示范。考试则是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到台上演唱,教师坐在台下打分。因为声乐本身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歌唱,而歌唱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需经常地、反反复复地练习,而且与学生各方面的状态(心理的、生理的)有关,只靠学习理论知识或参加函授学习很难学好声乐,所以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二、我国传统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方式来看,声乐教学基本上是按照音乐院校声乐系的一套教学体系进行的,并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课堂组织形式基本上以单独授课为主,课堂的进程一般表现为教师一边教一边弹琴,另外再一遍遍地给学生做示范。声乐教学是以教师为先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歌唱技能技巧传授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育人活动。对于这门融知识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的专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把握尤为重要,在此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形中透露出了“互动”的教学成分。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与技巧对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效率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它关系到“如何教”和“如何教好”的使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也在无形中主导了课堂的进程,无论在教学手法,还是教学理念和态度上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互动式声乐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和展现创造力

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正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才使教学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尽情展示自己才能,创造获得成功的机遇。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歌唱能力,体验参与活动所带来的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歌唱的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了解每名声乐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歌唱能力,尽量将有利于发挥学生声音特点的机会分别提供给每名学生。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表现能力、歌唱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展现自我并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四、互动式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设置疑点创设情境。好奇是引发个体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促使人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事情。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恰当设计疑点和悬念,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完成全部课堂教学互动。

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如果新授课是一个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定向。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己渗透入声乐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课堂上的应用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扩大审美想象的空间:三是打破时空与课堂环境的界限,使声乐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进行延伸。

(二)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交流的问题

观察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和情绪等提出学生内心的疑问和对知识的不理解。声乐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基本采用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一举一动全在教师的眼里,学生的表情、情绪和神态全都会在课堂上练声或歌唱中流露出来,这些流露出来的表情、情绪和神态是对老师课堂信息的直接反馈。假如教师心不在焉,不关注学生的变化,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练声和演唱中的表情、神态和情绪。例如:个别男生在练声中,当练习到小字二组的g以上的音时,神态就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了很不自信的神态,并且这种神态的变化和声音的偏离是同时进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的方式,鼓励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种手法进行交流

声乐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可以使师与生之间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与反馈。课堂交流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知识内容是师生交流的信息媒介,教学的物质手段、环境是师生交流的信息载体,是工具性媒介。声乐教学中,师生、知识和教学媒介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地共同构建着完整的交流模式。声乐教学中的体态语交流很多,有时效果甚于言语交流。例如,在讲授气息时,教师仅用言语来描述气息地运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接触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用手直接感受老师吸气时的肌体的运动状况。这种直观的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言语交流所不能达到的。声乐互动式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上的交流,教师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语言,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教师的意图。

(四)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汇报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多进行几次教学汇报。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和歌曲艺术处理技巧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巩固,逐步加深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最终掌握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技术和运用。如果说声乐技能训练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艺术表演实践则是对教学效果的展示与检验。

五、结论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该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将会对声乐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和发展作用。作为比较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声乐课堂教学,师生将会在“教”与“学”中体现出复合的主客体地位,教学中的师生在互动中将体现出动态性、平等性和双向性等特征,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意识的培养,并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出声乐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李星佚文化月刊/11

[2]声乐教学中演唱技术与演唱情感的互动周熙婷滁州学院学报/05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摘抄篇四

童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指语文基础教育者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抓住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儿童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关心儿童、保护儿童的童真和童趣,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童心和本性,调动其对语文学习和课堂参与的热情,让小学生体会到童年的美好与语文学习的乐趣,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童心教育的意义,能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提高语文课堂中的童心教育效果。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应用过程中总结的心得。

一、从儿童的视角结合课标的要求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以一定的文本为载体进行语言知识、技巧、理解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同时还承担着审美和传统文化渗透的使命,是一个体验和享用的过程。语文教材文本是教学开展的直接精神资源,教师要本着儿童本位的原则,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同时兼顾文化的深度进行教材解读。根据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寻恰当的儿童视角切入点和兴奋点。例如四年级《幸福是什么》一课中,教师让小学生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小学生充分分析和表达自己对幸福的自主、独立、个性化的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观点,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天真浪漫的展现舞台,给他们体验和分享的空间与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儿童的发言和感受进行总结,对教材从人文、社会、审美、语文常识等角度进行逐步的点拨和提升,让课堂中的精华部分成为儿童成长的助推剂。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童心

小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理性思维较差,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内容的优势,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童心和童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出与文本相适应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的各个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提高教学实效性。例如《乡下人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该文图文并茂的特征,创设出田园风景画式的课堂。利用多媒体音乐、图片、田园风情的影视资料,将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融入到画面美和音乐美中,提升小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乡村生活的向往,为深刻理解文章体现的乡村之美与作者的情感奠定了基础。教师必须沉浸在课堂气氛中,和小学生一样保持着童心,对教材进行再次熟读分析,细心体会乡下人家的静谧、淡泊、亲切、淳朴,引导儿童进入到乡下人家的意境中。最后,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每人画出自己心中的乡下田园图,并配以文字描述,在音乐的播放声中,小学生自由书画与表达,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编织了自己童年的梦想和幸福。

三、开展具有童心的教学活动,在快乐中体验语文的乐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续性集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约束力,教师应该把握其年龄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适应童年的童心、童趣特征,促进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活动要生动有趣,能够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让小学生在开心快乐中积极主动研究语文知识。例如二年级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活动的道具,将装着小金鱼的小鱼缸藏在桌子里,然后按照教材的讲述,向装满水的杯子里分别投入橡皮、铅笔等东西,让小学生真正观察到了水从杯子中溢出的现象,调动了小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教师在此基础上发问: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学生会争先恐后回答:水杯装满水,放入东西会使水溢出来。教师提出和教材中法国科学家朗志万一样的问题:把金鱼放进杯中,却不是这样,那是为什么呢?小学生会提出各自观点,思维再度深化和调动,教师顺势引入课题,师生共同阅读和欣赏教材《动手做做看》,小学生的童心和童趣在教材中得到释疑,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最后,教师可以将藏着的金鱼拿出来,为大家当众演示金鱼进入水杯的过程,随着水漫出杯子,小学生欢呼与感叹,自觉得出感悟,对动手和动脑的意义认识更加深刻,享受了语文教学的快乐,对小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思维方式都能产生深远影响。

四、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唤醒被压抑的童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想象力是创新的前提。儿童时期是想象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尊重和唤醒小学生的童心,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将一个个“小大人”从考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唤醒被压抑的童心本性。在诗歌的讲授中,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童心对诗歌意境的感悟。例如在三年级《乞巧》的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小学生铺垫讲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让小学生在对神话的向往和想象中,朗诵和体会诗歌,研究乞巧的含义。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为小学生拓展了空间和时间的张力,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思维活跃程度,使小学生主动探究字、词等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启发小学生进行练笔:今年乞巧节,你打算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如何实现呢?教师通过对写作训练的作业布置,为小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将中华传统文化习俗与生活相融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增加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鼓励小学生质疑教材和教师保护童心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认知能力比较差、知识结构简单、社会经历和体验不丰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但是儿童的心理天真、纯洁、美好,从儿童的视角和情感看,与成人的理解和观点又很多不同,有时很新颖。教师要做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小学生的童心和童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尊重不同的声音。教师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的表现程度,语文教师要多进行开放性评价,努力寻找促进儿童发展的切入点,善于抓住小学生的闪光点,关注儿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教师的激励性和多元化评价,会使儿童视野和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开阔。教师必须怀着人文精神和成全的心态,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的快乐。没有疑问的课堂是被动的,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必须能主动进行质疑,以此为引导积极钻研语文教学内容,提高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小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残疾青年为什么不直接给作者钱呢?非要买不需要的青草?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辩论过程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增加了人文主义精神,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钓鱼的启示》讲授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质疑的方法,引导小学生自主提出疑问:父亲必须放掉大鱼吗?那种情况下自己会如何选择?父亲的选择对作者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课堂在思维的碰撞和灵动中得到锻炼,灵魂和觉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实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摘抄篇五

摘要:本文围绕任务分析理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任务分析理论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任务分析理论可以突出学生的朗诵感悟、任务分析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对任务分析理论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任务分析理论;小学;语文阅读;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阅读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即使拿着教材也常常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不知道教学应该从何而展开。任务分析理论的应用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它对教师具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开思维。阅读行为的通过感知、思考、推理、评价、想象等一些活动所构成的,教师应将任务分析理论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充分地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感知能力。

一、任务分析理论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应在每节课中预留出至少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用来预习即将学习的知识。为了不让学生感受到太大的学习压力,教师最好将预习时间放在课内,并要求学生在预习好之后相互讨论。这样一来,不仅使枯燥的教学时间减少了,还提高了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通过画图、批注等方式来记录预习内容,并小声将课文读出来,在课后将自己对课文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

二、任务分析理论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其次,任务分析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善于提问的好习惯,学生只有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才会提出更有内涵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不断纠正学生不好的习惯,尤其是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将心中的疑问大声说出来,敢于对课本及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例如在每一次课外阅读课程中,教师首先会先要求学生阅读两到三篇短篇故事,通过故事中有趣的情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针对故事情节提出一些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完成后正确回答出这些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例如在阅读《狼成了修道人》这一篇故事时,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叶森格仑最终是否吃到了鳗鱼?第二,列娜家中是否真的有修道人?第三,叶森格仑是通过什么方法剃头发的?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思考去阅读,不断地在文字中寻找出与答案相关的蛛丝马迹,有利于他们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三、任务分析理论可以突出学生的.朗诵感悟

再次,教师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朗诵时形成更深层的感悟。叶圣陶曾经说过:只有多阅读好的作品,多训练自己的预感,才能更好地驾驭文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进行朗诵,在朗诵过程中获取丰富的个人经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贯彻在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充分朗诵权利,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诵读相关的活动,朗诵比赛、小组朗诵、领读等。而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速度、精读、略读等。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把握好两种朗读方式的应用,分别是教师范读与学生领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使用范读和领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生字与生词。并且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当中会包含一些内容较长且结构复杂的句子,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可以通过朗诵的方式来加强理解。

四、任务分析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在任何一篇课文或者文学作品当中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作为一名小学生,可能很难对其中的意境有深刻体会,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任务分析理论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色彩。例如,学生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试着这样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针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大家希望通过一种怎样的感情来朗读它呢?”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说道:“让我带领大家带着一种向往的感情去阅读并感受这篇文章把。”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的“情感大门”被完全打开,随后就可以自行进行阅读了。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共同对小兴安岭中美丽的景色进行讨论,并分析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去创作的。在大家激烈的讨论过后,教师还可以再试着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所向往的地方。这样一来,任务分析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便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任务分析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任务分析理论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任何作品都应该是带着目的去阅读的,而不能死板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各个人物或事物之间的练习。例如课文前后部分的联系、每一句话之间的联系、或者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例如在学生在阅读《小珊迪》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阐述这篇文章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想表达的含义感同身受,对小珊迪的悲惨命运感到同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还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学会了如何分别善良与丑恶。

六、结束语

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有一定程度的吃力感,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这是由于教师没有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而造成的。要想使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堂效率得到提升,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恩物分析理论教学法,认真策划教学方案,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语文阅读课程。

参考文献

[1]洪梅.新课程下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7):61.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