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卖炭翁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4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14篇)

时间:2023-11-27 15:07:29 作者:雨中梧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应该具备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选用适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教学计划,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生自由读古诗。)。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习方法,感悟诗情。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生读这句诗。)。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习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卖炭翁。

读懂意思苍苍、十指黑。

合理想象衣正单、愿天寒}艰苦、可怜。

读出感情……。

天窗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5.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2.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卖炭。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2、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卖炭翁》)。

3、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4、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2、师: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听老师来为你们讲述。(师范读古诗)。

3、师问:古诗与现代文有哪些不一样?(富有节奏感、意思深奥・・・・・・)。

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读懂古诗,我们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

4、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吗?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烧炭、卖炭)。

师:哪几句写了烧炭?(前两句)哪几句写了卖炭?(后两句)。

三、学习方法,感悟诗情。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课件出示)。

(2)师:这两句是写烧炭,但是它告诉我们怎样烧炭了吗?那么你又是怎样知道老人烧炭很辛苦的?(从老人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的。)。

(3)老人苦在哪?读一读,找一找。(学生读诗)。

a、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b、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c、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d、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生读这句诗。)。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生:我从“烟火色”“十指黑”感受老人烧炭的辛苦。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慢慢就读懂了古诗的意思,“读”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1)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这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发挥想象,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此时此刻,老人正在南山中做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2)学生自己试着读出感情。

(3)指名读,读出感情。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懂意思,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方法学习了前半部分,接下来我们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古诗的后半部分。

四、运用方法,自学古诗。

出示“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学习方法一――读懂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2、学习方法二――合理想象。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畅谈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3、学习方法三――读出感情。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2、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

我们仿佛看到了――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3、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板书设计:

卖炭翁。

读懂意思。

苍苍、十指黑。

读出感情。

・・・・・・。

卖炭翁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和刻画人物心理的诗句。

一、导入新课。

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回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谁知道烧炭的过程?(学生试着回答)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辛苦吗?(辛苦)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这样辛苦劳动的一位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及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而作的诗歌——《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板书:讽喻诗、叙事诗)。

2、讽喻诗的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被压迫的人民的同情。这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社会的弊端。

3、宫市。

三、分析鉴赏诗歌。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在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鉴赏这首诗。

1、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中主要写了哪两类人?诗歌围绕“炭”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写了卖炭翁和宫使两类人。

诗歌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被掠夺等事。(板书:烧炭——运炭——抢炭)。

2、诗歌哪部分写烧炭?哪部分写运炭?哪部分写炭被掠夺?请同学们找出来。

明确:第一至八句写烧炭。第九至十二句写运炭。第二段整段写炭被掠夺的过程。

3、诗歌的头两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在终南山。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烧炭之难,谋生之艰;也说明路远难行,运炭艰难。

4、课文是怎样描写卖炭的老翁的呢?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5、这些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外貌描写。

6、这两句诗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样?有什么特征?

明确:年龄大。年龄大的人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

7、为什么这样描写老翁的外貌?

明确: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来之不易。

8、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在干什么呀?

明确:休息,看电视,打太极,看孩子,做饭等(享受晚年)。

9、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

明确:艰辛。

10、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老翁的境况呢?

明确:可怜。

明确:盼望天气变暖和。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卖不出好价钱;天寒,炭的价格就会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心理: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12、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价钱,终于他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苦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辗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那这一路上老人运炭艰苦吗?试举例说明。

13、这么辛苦地运炭来卖,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是干什么用的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饱、穿暖,多么简单的想法呀,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身无半点积蓄,迫于贫苦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烧炭,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1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之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食。

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

明确:没有。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可以看出。他最终得到“半匹红纱一丈绫”。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实在是少得可怜。这就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

15、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命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宫使夺走卖炭翁的岂止是一车炭,更是老人生活的希望!

1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

明确: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

17、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宫使的横行霸道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黄衣”“白衫儿”说明了来者的身份。“翩翩”一词写出了他们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形象。“把”“称”“敕”“回”“叱”“牵”“系”等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欺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宫使驱将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明确:“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教师总结: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诗人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以及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地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明确:白居易作为一位有良知的诗人,他对“宫市”现象深恶痛绝,于是拿起了笔,写下《卖炭翁》,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公然掠夺。中唐时的“宫市”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篇文章写出了“宫市”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这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卖炭翁教学设计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指导: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

白居易。

对比。

宫使——霸道——讽刺。

项链一等奖教学设计

1、读课文弄懂“爱心项链”的含义。

2、教育学生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富有爱心的人。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爱心项链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识。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我们已经学完了,还记得是哪三篇课文吗?

生答:《真情的回报》、《那只松鼠》、《美丽的桥》。

师:说的真好,现在我找三个同学分别读一下这三篇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生读)。

师:这三句话分告别了我们什么呢?(生答)。对,这三篇文章分别写了送报人与客户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兄弟之间的那种纯美的仁爱之心。今天,让我们带着这咱心情走进本单元的最后一课《爱心项链》,看看这篇文章又写了发生在哪些人之间的什么样的故事。下面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爱心项链”(板书)。好,齐读一遍课题,看这个字“链”谁来读一下。(分别找两人)什么偏旁?(金字旁)加一个什么字?(连)。把金属做的东西连在一起就成了链。谁来为它组词?(项链、铁链、锁链)真棒,老师想知道什么是爱心项链?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同学们如果想帮老师找到答案,要怎么办呢?(读课文)对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们找到了解决问题方法。那么下面就带着问题开始读课文吧。

2、学习课文。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找到的答案,什么是爱心项链?它是由什么组成的?(边听边板书:爱心善事爱心项链)。

师:文中的哪段话是这个含义?(最后一段)。

(出示课件最后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齐读。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爱心就是项链上的一根金线。

师:是啊,人不仅要富有爱心,还要有善举。文章中哪些人有爱心?他们都做了哪些善事?(生答:中年人、青年人、克雷斯)。

师:出示课件(书中有一段话介绍了克雷斯在两次获救中做了些什么?)。

生答:

克雷斯帮助()做了。

(结合生活进行想像回答)。

(生答)。

师:这体现他们怎样的品质?(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师:因为克雷斯富有爱心,帮助别人不图回报,因此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帮了他,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3、教学延伸。

师:爱是一根心链柱紧了你我的心,串起了一个个爱的故事,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打造爱心项链的人更多层出不穷,且不说雷锋、赖宁、抗非典的英雄邓练贤、叶欣等,就说春节期间南方的那场冰雪之灾,抗冰英雄罗海文、罗长明、周景华等在灾害面前,冲锋在前,舍生忘死,虽然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串成高擎的爱心项链永存。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小的爱心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

(课件出示:一杯牛奶)。

生答(关爱、爱心、帮助)。

师:姑娘当年为小男孩奉献爱心时,并没想过要得到回报,但后来却得到了回报,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教育打架的学生时用了一首《打人诗》,出示课件(你打我,我打你,其实就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

下面,你____我,我____你,其实就是借别人的手____自己。

师:今天我们也作回小诗人,把这首诗改一改,告诉人们应该互相帮。

助。

六、结束。同学们,我们不但要有爱心,还要有行动,让我们也成为爱心项链的传递者,让爱像空气一样充满我们的生活,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面,布置今天的作业。

板书设计:

爱心项链爱心+善事=爱心项链。

太阳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并熟读成诵。

2、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欣赏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谁知道十元人民币背面选的是哪个地方?

——的瞿塘峡。

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郭沫若过此发出了“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

你们知道,“三峡”指哪三峡吗?

2、欣赏三峡风光,带着问题:“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长江在这一段要称为“峡”呢?

明:大家看这个“峡”字是“山”和“夹”相合而成。

看这几幅由高空拍摄的三峡照片,两山相夹,一水流过,形象地给我们说明了“峡”的含义。(二山夹一水称之为“峡”)。

3、三峡山高峡窄,水深流急,真可谓“万山磅礴一水通,惊涛轰鸣气势雄”。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到三峡一游,但读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定能领略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由衷赞叹!

二、简介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1、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四生朗读课文,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齐读每一层。

3、自由读、互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4、齐读课文。

5、结合书下注释和字典,合作疏通文章大意。(目标:通过讨论,大致读懂文意。

方法:口头说文章大意,遇到疑难处查字典,书下简短注释可先写在文中,长的翻译不写。)。

四、深入研读课文。

(一)研读“自三峡……不见曦月”——两岸的山。

1、两山相夹,一水流过,称之为“峡”,由此可见,写三峡肯定要写到——山和水。

作者先写的什么呢?来看第一层——齐读。

明:先写了三峡两岸的山。

2、写“山”抓住“山”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连绵不断:

山长:“七百里”

山多:相连无缺、“略”

山高、山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描写)。

“自非”一句【侧面烘托山峰高峻、两山对峙(相对而立)、江面狭窄。】。

3、自由读、齐读、背诵。

(二)研读“至于……不以疾也”——夏水。

1、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面的狭窄,江面狭窄,水势会如何呢?来看——第二层,齐读。

2、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水?(夏水)。

3、有何特点?

明:凶险:“襄陵”、“阻绝”

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对比,更现其迅疾。)。

补充:我们学过的哪首诗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写出了水流之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李白。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

联系背景: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

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4、再读,体会“夏水”之凶险和迅疾,读出那一泻千里的江水的磅礴气势,读出惊心动魄、豪气万丈之感。

5、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来写?而要先写“夏水”呢?

明:因为前文写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因为山势高峻、江面狭窄,夏水才如此凶险、迅猛,先写夏水紧承上文山高江窄而来,这样,文章更为流畅、自然。

(由此可见,前文写山势险峻、江面狭窄,是为下文写夏水的凶险迅猛作铺垫的。)。

(三)研读“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春冬景色。

1、写了三峡两岸的山和夏水之后,作者接下来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齐读——第三层。

2、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明:水:清澈(“素”、两个“清”、“绿潭倒影”)。

湍急(“湍”、“漱”)。

山:高峻(“绝”、“峻”)。

树:奇(“怪柏”)。

【追问:为什么会“绝巘多生怪柏”?

(1)曲体向阳:因为“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阳光太少了,而树木都有向光性,所以就长得歪了,怪了。

(2)峡窄风猛:柏树被风吹怪了。

(3)柏树长在岩石上,地势险要,泥土缺少,就长歪了。

师:原来,松柏为了生存,必须依悬崖峭壁之势生长。另外,从美学角度讲,只有“奇形怪状”的才可能具有美感。

茂(“荣”)。

草:盛(“茂”)。

3、再读,思考:此处写三峡春冬之景,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动静结合:“素湍回清”为动、“绿潭倒影”为静;。

“绝巘多生怪柏”为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

视角变化: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鲜明: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青山、绿树、绿草。

虚实结合:“回清倒影”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简洁概括、精当确切。

(提示:可从多种感觉角度去想象:视觉、听觉、触觉等)。

明:大的瀑布:远离瀑布还有好几里,先听到丘壑雷鸣,再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前去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映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瀑布冲到潭水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湿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迫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同游伴虽想交谈几句,也好像失去了声音。

悬泉: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如烟似雾的水屑随着风不时撒在我的衣上,湿润润的雾气轻轻地舐着我的手、脸,悄悄地浸湿我的衣履。偶然有几点送入我温暖的怀里,便倏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瀑布三折而落,跌下深潭。水碧蓝澄清,喝一口甘甜清凉,沁人心脾。

(四)研读“每至……泪沾裳”——秋天景象。

明:“晴初霜旦”:秋天早晨一般有霜。

2、读作者笔下的三峡秋景,你能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

明:“林寒涧肃”——清冷寂静。

猿啸“凄异”——凄凉(以声衬静)。

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悲寂、凄凉。

(与描写春冬之景渲染的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什么?——渔歌。

4、何意?

5、为什么会“泪沾裳”?

(三峡的风光是那么壮丽美好,神奇多娇,但当时三峡两岸的劳动人民为什么那么愁苦哀怨呢?)。

明:因为那时的三峡未经整治,它水流急,河滩险,暗礁多,江湾杂,无情的江水不知吞噬了多少船只与生命。

你看:“夏水江陵,沿溯阻绝”,一旦“王命急宣”,也要舍命冒险而下。千百年来,数不清的船工因劳累、饥饿而惨死在这条三峡的航道上。

那凄凉的猿鸣,总是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对死者的追忆和生者的担忧,因而眼泪止不住簌簌落下。

现在三峡已经发生了巨变,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当今世界的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已全部竣工。

6、“巴东……泪沾裳”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高岭连、江窄水急给世世代代居住在三峡的百姓带来不便。特别是渔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下江捕鱼。他们命悬腰际,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确实值得人们的同情。

“泪沾裳”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流露了作者对当时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齐读这一层。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仅仅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景象。

语言的简练是本文的特点。

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字写出山之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字表现江水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字展现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字即现: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

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

再次齐读,背诵!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

1、了解红队伍在行途中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光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述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5)作为一名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述将部分,过渡导入:将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神态描述的句子?

(1)交流学习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本以为是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礼。“全体起立,敬礼!”

(3)需处长心系,心系他人,心中惟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战士,这时,你最想对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3、同学们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项链一等奖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德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

难点:玛蒂尔德形象及其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

一、简介作者、作品。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他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炮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

二、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4] [5] [6] [7]。

学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学生透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资料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务必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资料:

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并在问题情境中明理;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资料,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用具:cai课件、头饰、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1.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1)成语游戏dddd请学生在30秒钟内自由说成语。(cai课件显示30至0的计时数)。

(2)介绍成语大多来源于古代故事从而揭示课题。

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做到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

(2)检查初读状况,教师顺势配乐范读全文。(cai课件播放音乐)。

(3)引导学生自悟文言文特点以及课文大意。

(4)过渡小结。

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1)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注释、插图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反馈疑难问题。(cai课件显示疑难句子)。

(3)自主合作解决疑难,读懂课文。

请学生下位,寻找合作伙伴,成立合作小组并选出组长。

组长根据句子难易进行分工合作。(教师组织指导小组合作)。

组长将各小组成员学习成果汇总集合。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合作成果。

a.汇报疑难句子的解决状况。

b.汇报小组合作成果,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资料。

(4)小结过渡。

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1)创设“学弈经验总结会”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叙说、辩论中明白做任何事情都就应专心致志的道理。

(2)cai播放“专心致志”成语故事,加深体会。

(3)创设“孟子讲学”这一情境,让学生透过自读、演读到达熟读成诵,进一步感悟文言文吟诵的韵味。

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1)总结文言文成语故事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推荐几篇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cai显示网址)。

板书设计:

25学弈。

专心致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风筝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3、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师小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高尔基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

3.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

2.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

2.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3.掌握象征的写法。

(二)难点:

1.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2.怎样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

通过以读带讲、点拨讨论、情境体验等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者的“导师”作用。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力求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四、教学用具。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字、图片、课文朗诵的声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注音。

高傲(ao第4声)呻吟(yin第2声)翡翠(fei第3声)。

掠起(1ue第4声)困乏(fa第2声)蜿蜒(wanyan第3声)。

2.解释下列词语。

(1)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2)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3)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4)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5)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6)困乏:疲乏。

(7)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二)导入。

师: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的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

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四)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相关范文推荐
  • 11-27 过年趣事小学(热门15篇)
    好的作文不仅仅是字句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掌握好写作的技巧和方法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编者按:《新年趣事》写了
  • 11-27 拓展专员电子简历(模板22篇)
    在面试或申请学校时,我们往往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阅读这些范文可以帮助求职者了解当前市场对个人简历的需求和标准。,简历要突出性吸引
  • 11-27 婚介自我介绍参考(专业16篇)
    在学校中,老师常常要求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写自我介绍之前,不妨先看看下面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创意。甲方:乙方:甲乙双方经友
  • 11-27 小小班教育总结范文(16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总结范文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能力,能够辅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进步。以下是一些有关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思
  • 11-27 小班小皮球教案大全(19篇)
    小班教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小班教案示例,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1、在玩玩、说说中理解儿歌内容,并
  • 11-27 妇女节一年级大全(15篇)
    优秀作文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它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接下来是一篇优秀作文的案例,内容充实、观点独到,值得一读。常听人说:“世间有部大
  • 11-27 部编版一上语文教学计划(模板23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和执行计划。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范文,从中汲取到一些有益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 11-27 月份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范文(12篇)
    思想汇报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将我们的内心感受转化为具体的文字表达。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思想汇报范文,希望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找到自己的写作思路。
  • 11-27 党员爱心捐款建议书(热门13篇)
    通过借鉴范文范本中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写作任务,提高写作的效果和质量。这些范文范本来自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优秀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
  • 11-27 快乐的暑假字(热门19篇)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卓越表现,还需要在语法、拼写、标点等方面做到无懈可击。5.这些优秀作文内容丰富,观点独特,给人以启示和思考。一眨眼,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