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科学记数法说课稿(精选15篇)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精选15篇)

时间:2023-11-26 06:39:08 作者:翰墨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精选15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优秀的教案模板,包括不同学科和年级的内容,供大家参考使用。

科学说课稿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说课稿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平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平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1、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2、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

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

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

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

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科学说课稿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课程。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运用曲线图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决定以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学生对横梁立着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为本课教学难点。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和制作简单的曲线图及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1、教法。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综合本课特点,我将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既能使学生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在此基础上我只作适当的点拨,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归纳小结,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1、激趣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马上出示半张普通的打印纸,请一位学生和老师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纸片拉断,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个盒子上,引导发现这张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可见薄的纸抗弯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宽度都是影响纸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紧接着出示一张宽一些的纸片,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能力不一样。老师接着问:“今天我们研究同一质量的纸,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怎样?”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研究过纸承受拉伸的性能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相同宽度的纸增加厚度,抵抗弯曲能力怎样。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2、设计实验,作出推测,收集数据

对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一个实验能否获得有效数据的关键。我先出示一张一层厚度的纸,观察它能承受住几个垫圈的重量,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紧接着老师再出示二层厚度、三层厚度、四层厚度的纸,让学生说说这几种厚度不同的纸抗弯曲能力怎样。再展示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一杯垫圈,两个盒子,控制弯曲度标准的橡皮和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片。问:“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你会吗?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使实验公平,必需要使两个盒子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弯曲标准一致等。

推测要有依据,无凭无据的推测就是瞎猜乱猜了。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后,我先发给他们几个垫圈,要求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上。再根据刚才测得的数据推测自己组里厚度分别是两层、三层、四层的纸片抗弯曲的大小,把推测的数据记录在记录单上。然后老师再发给更多的垫圈进行实验验证。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当有的小组测完之后老师随即就把曲线图表格发给他们,让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制成曲线图。在小组内完成对数据初步的整理。

3、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的得出要有事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汇报时,老师问:“比较预测和实测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会猜测纸的厚度增加一层,那么纸抗弯曲的能力就会提高一倍,比如一层厚度测得抗弯曲能力是2,那么他会猜测二层、三层、四层厚度时抗弯曲能力也会是4,6,8,通过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学生会发现纸的厚度增加一层,抗弯曲能力会大大提高,比如实测四层厚度的纸抗弯曲能力可以达到五十几甚至60,学生会惊叹增加一层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提高得太显著了!“看着曲线图,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直观的曲线图,得出结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提高!老师通过谈话联系到生活中的应用,在建筑中人们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让学生抬头看看,认识教室里的横梁。老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横梁。

4、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师出示一块条形的木头,提问:“条形的木头,平放抗弯曲能力强还是立放抗弯曲能力强?”学生说一说,接着出示一个棒冰棍,让学生进行体验,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木条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横梁是立放的,老师紧接着问:“你能解释横梁立着放的理由吗?”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课后拓展

靠增加厚度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师再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让学生课后做一做。

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会学”,更要使他们“好学”,只有这样,才能是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a、57×103b、5.7×104c、5.7×105d、0.57×1052、3400=3.4×10n,则n等于()。

a、2b、3c、4d、53、-7000000=,则的值为()。

a、7201b、-7.201c、-7.2d、7.201。

4、若一个数等于5.8×1021,则这个数的整数位数是()。

a、20b、21c、22d、23。

6、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增值税、消费税比上年同期增收3.07×1010元,也就是说增收了()。

a、30.7亿元b、307亿元c、3.07亿元d、3070亿元。

二、填空题。

2.236×108的原数是;

4、比较大小:

3.01×1049.5×103;3.01×1043.10×104;

5、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1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记为千米。

6、18克水里含有水分子的个数约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三、解答题。

(1)900200(2)300(3)10000000(4)-510000。

2、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

(1)2.01×104(2)6.070×105(3)6×105(4)104。

(1)光的速度是300000000米/秒;

(2)银河系中的恒星约有160000000000个;

(3)地球离太阳大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4)月球质量约为734万吨。

探究创新乐园。

3、2月12日,科学家首次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基本信息”,经过初步测定和分析,人类基因共有32亿个碱基对,包含了大约3万到4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2亿个碱基对.

4、光的速度是3×108米/秒,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约500秒,请你计算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科学说课稿

植物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路边有茂密的大树,院子里有绿油油的草坪,公园里有五颜六色的花,这些植物为什么生长的如此茂盛,在进行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时很多孩子曾向我提出疑问,于是,我用“茎输送水”这节活动来为幼儿解开这个谜团,此活动材料来源于生活,正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活动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输送水和养料的奥秘,针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

2、帮助幼儿简单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两个目标蕴含了激发幼儿的人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激发幼儿探究植物的茎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难点是:“了解植物的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

我通过几组有趣的实验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探究,从而形象直观的了解植物茎能储存、输送水分和养料,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酷暑天萎蔫的树木,雨后旺盛起来的经验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采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实验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在活动中,我力求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科学习惯 。

本次活动打算在自然角用2天的时间完成活动目标。

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法、操作法,归纳法等来获得知识,活动前我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放在自然角,通过启发性提问“你知道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吗?”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那就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实验,幼儿做完实验后,隔段时间去观察并作记录,最后,用归纳法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时间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欲望,给幼儿2盆萎蔫的花

问题:

1、这两盆花为什么萎蔫了?

2、你有什么办法让花重新旺盛起来?

这一环节,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自由讨论,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并将讨论得出的解决方案付诸行动,幼儿会拭目以待,结果会怎么呢?活动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

(二)、一小时后观察结果,并讨论原因

问题:哪盆花最先旺盛起来?为什么?幼儿讨论后得出结论,:将水浇在花盆里的那盆花最先旺盛起来,将水浇在叶子生的花不如前一盆花旺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来做实验。

(三)、实验

1、芹菜实验

将芹菜的茎剪短一些,叶子摘掉一些,(目的是让实验效果跟明显,便于幼儿理解),把橡皮筋套在被子上,再装进一些水,并滴进一些红墨水,将芹菜插在被子里,并调整橡皮筋到水面位置作记号。第二天观察:1、水面和橡皮筋的位置是否一样,(水面低于橡皮筋)

芹菜的茎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2、两色花实验

老师将花朵的茎剪开,两个杯子各放进一些水,分别滴进红蓝墨水,将花朵剪开的茎分别插进不同的杯子。

第二天观察:

1、看看花朵有什么变化(植物的茎将两种颜色的墨水往上吸)

2、白花怎么样了?(变成红色和蓝色了)

这一环节,给幼儿分组,每组幼儿同时进行两组实验给每个幼儿参验的机会,体现了《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导思想: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讨论试验结果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这一环节。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及实验大胆想象、思考,使幼儿的发散思维得以扩展,在交流中探索出植物的茎能吸收并输送水分和养料。

(五)、讨论植物的茎还有哪些功能?

问题:仙人掌在酷暑天好几天不用浇水,为什么死不了?结论:植物的茎还有储存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这一环节,提出更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幼儿思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变态茎的植物,放在自然角为下节活动“变态茎”作准备。活动暂时结束了,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认识兴趣却在延伸,并将更多的关于奇妙的植物的内容渗透在多种活动中,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做一做,是科学记数法在应用题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把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可以读、写方便、准确。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但做题中,有一定的难度,仍需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的主体性显现较少。

课本中有《读一读》这个环节,我把知识的了解,随机变成了常出的数学题。把1707.0万千米2,997.6万千米2,959.7万千米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提升了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学生经点拨,完成良好。

科学合理的板书设计,又一次引领同学们对本节知识点的总结和回顾。总的说来,本节课的先学后教教学方法值得长期使用,小组合作科学使用。上课时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要长期培养,以便在今后的课堂中节省宝贵的时间。

科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刚刚我组织的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

说起少儿频道的“智慧树”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叫《科学泡泡》,每一期都会介绍一个科学小游戏,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叫神奇的圈,只是将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小纸圈就有了无限的秘密。想到孩子们拿起一张纸,除了折纸、撕纸、画画、团纸球以外,几乎不会玩其他的新花样了,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纸圈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1.探索麦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3.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的奇妙。

本次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层次感、递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要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1.寻找神奇的圈,在比较中感知异同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种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圈的做法不一样。接着让孩子们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在两个圈上画线的办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普通圈的线在一个面上,而麦比乌斯圈上的线既通过红色的一面又经过白色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麦比乌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2.制作神奇的圈,在翻转中发现秘密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但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在反复尝试后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环节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举例:……直到探索成功为止。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

做完以后,再让孩子用手在上面画一画,验证一下是否画了两种颜色,同时加深孩子对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3.剪开神奇的圈,在操作中积累知识

此环节一共让孩子尝试剪了两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线,在老师讲解示范了剪的方法后幼儿进行尝试,发现一个圈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意外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接下来幼儿对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猜测并记录,在操作、探索、证实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神秘、紧张、欣喜和成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同时明白了科学现象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证实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满足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伴分享的愿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

4.想象神奇的圈,在延伸中迁移经验

本环节我小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提出新的疑问,“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更有趣、更深远的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探索将更有趣、更深远。

整个活动中,我至始至终都没提到纸圈的名称——麦比乌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空洞。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是浅显、有趣的,它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想,刚才上课的这些孩子,以后当他们接触到麦比乌斯圈时,或许会想起今天的科学游戏。总之,整个活动中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力求体现“科学活动中人文性、科学味”的理念。

活动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科学说课稿

幼儿由于在小、中班经过系统的阶段教育后,都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且承接大班以前对5以内分合的学习,在加上受幼儿自身能力特点的影响,因此幼儿以具备了学习6的分合的能力。同时在幼儿学习5以内的分合时,我发现幼儿虽对5以内分合式较为了解,但幼儿在以往的操作中对分合的排序较为凌乱,以致于出现幼儿学后忘记也较快。此外,现在对幼儿学习数学的要求也不在停留于单一的认识、了解,重要的是能从生活、游戏出发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具备利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自身能力特点出发,设计了本次的活动来进一步促进孩子发展,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学习6的组成,知道6分成两份有5种分法。

在这一目标中,我通过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获得对6的分成的概念,这里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法,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探索出6分合的5种方法,并以此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2、通过对幼儿操作的观察,帮助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

对于这个目标,我是这样考虑的,幼儿已有过对数的分合的认识再加上大班学过一定的排序方法,同时大班幼儿又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因此我就通过幼儿自身能力出发利用幼儿的观察能力对数进行有序的排列,于是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就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3、通过游戏开展活动,激发幼儿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天性是好动中,喜欢玩乐,因此,我借助游戏活动来帮助幼儿提高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玩中学,激发了幼儿运用数学、使用数学的能力。

因而,围绕本次活动我作了如下准备:

(1)与家长商量事先为每个幼儿准备6块一元的硬币。

(2)人手一份小篮子、一份记录纸,一支铅笔。

(3)教室周围布置为超市的情境。

1、游戏情境“超市开业”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就在教室周围布置了一个的游戏情境,以超市开业:“今天小超市开业了, 你们想去逛逛吗?”导入到活动中,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接着我又以:“逛超市买东西需要什么呢?”引出幼儿用于学习6分合的实际操作物品“硬币”,我之所以选择硬币,是考虑到它的正反面有不同的图案,易于幼儿观察、记录,而硬币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家中随处可得,教师不必为准备材料浪费太多的精力,而可以把精力放在观察孩子的发展上。然后再让幼儿用手摸出6个硬币,我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幼儿复习6的数量 ,同时也是为下面的活动操作材料做好物质的铺垫工作。

2、通过游戏“抛硬币”来引导幼儿观察、理解6的组成,探索、尝试用数字记录6的组成并进行排序。

(1)认识硬币。

我先让幼儿对硬币进行观察。通过提问:看看硬币是什么样的?它两面的图案一样吗?引导幼儿去思考观察硬币的图案,这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硬币正、反面的不同图案,接着再以一提问:正面是什么样的?反面又是什么样的?帮助幼儿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交流,总结出:有个数字1的标记的正面,而有一朵花的反面。这一步骤设计主要是为后面的抛硬币进行记录工作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习对6的分合进行准备工作。

(2)幼儿游戏“抛硬币”,并记录操作结果。

为了帮助幼儿认识6的分合,我利用幼儿在操作中学习的特点,帮助幼儿通过自身实践操作去获得相关数的概念。在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前,我先讲清要求:请你把6个硬币轻轻地抛在小盒子里,看看会出现几个正面?几个反面?然后再把抛的结果记录在操作纸上,你玩了几次就记录几次!在这里我利用幼儿好玩的天性,为避免幼儿在学习数学中感到枯燥,因而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记录,抓住了孩子的年龄特征,帮助幼儿探索对6的分合的认识。同时,在这一步骤我利用幼儿的自我操作,给不同能力的幼儿机会,让能力强的幼儿能多记录一些6的分合式,而让能力稍弱的幼儿也尽自己的能力尽可能的对自己的分合结果进行记录,体现出我在设计中能面对全体幼儿并注意个体差异的特点。

(3)幼儿汇报记录情况,教师小结。

科学说课稿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气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明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现象的爱好。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爱好。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要害,它将使幼儿永恒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爱好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熟悉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爱好。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查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此刻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究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五)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照,幼儿知道惟独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干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四面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四面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反思: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爱好,在实验中让幼儿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卡纸就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同时我在这课添加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重,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究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简单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明法,引导发明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猜谜语——查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也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科学说课稿

《科学技术真神奇》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课文是第一单元学习主题《科技改变世界》的第一篇课文,起到单元领头羊的作用,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本单元的兴趣,充分调动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虽然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是单元学习的主体的、直观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具体“事实”——即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介绍、著名科学家和他们探究、敬业的故事、儿童科技探究精神、兴趣、方法的培养等作为教育的素材,因为道理往往蕴含在具体的事实和行为当中。《科学技术真神奇》一课在内容上的重点有四个方面:

1、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及其作用。

2、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3、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

4、当今及未来的科学技术探究。

根据内容的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感受科学技术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探究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

2、了解人类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教学难点是:科学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

本课教学重点是依据课程标准“走进世界”第6条和“我是中国人”第9、10、11条综合起来确定的。课程标准“走进世界”第6条指出:“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第9、10、11条指出:“通过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各行业的劳动和智慧,关注科学技术对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故教学重点的确定符合课标精神。正因为科学技术的神奇才能改变世界,从课题中“神奇”一词就体现了教学的重点,教者应该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来深入体会神奇的内涵。

学生在“科学技术究竟神奇在哪里”这一重点问题的牵引下,充满好奇地去探究科学的奥秘,所以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改善我们生活,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既能激发学生学科学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也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能在具体的事例中感受科技的神奇之处。这一教学重点的定位既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情。

根据本课特点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合作学习法。2、观察研究法。3、参观访问法。4、应用资料收集、观看影像资料法。此教法、学法是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求知欲来制定的,努力体现了课标精神,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教学的直观形象,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成为孩子们探寻科学奥秘的真实旅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求知,在学生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此教法、学法体现了自治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力求凸显高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合作探究:主要是通过表演小品——烟熏火燎的材灶做饭和清洁、省力的电饭锅做饭,让学生讨论小品中两种方法的利与弊。采用分组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扩展了解、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科学技术运用。(二)观察研究: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通过让学生观察和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推理创造发明的过程。并且通过实物引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从人工到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到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过程,了解从人工到蒸汽机、电力、核能、风能、太阳能、磁场等动力的形成过程,从而感受社会进步的阶梯和科技改变人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三)参观访问: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有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主要是指农业技术、医疗技术、交通发展等方面的科技发明成果。可联系学生参观东莞科技馆的所见所闻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分享,增强直观认识。

(四)应用资料、质疑创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了解现代科学的成就及憧憬未来科学的发展,本环节将以太空科技为立足点,拓展了解现代乃至未来新兴科技诸多领域。通过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纪录片,如神舟号飞船纪录片、国际空间站纪录片等,组织探究其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而又有探究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想象和创新能力。展示未来科技发展动态资料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热情。

以上教法和学法适合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把活动、观察、质疑、调查访问、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融为一体的科学有效的综合性实践学习,能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科学说课稿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大班《多变的风》这一主题中的《风车转起来》。

孩子们对于玩具是很喜欢的,而风车这一荷兰国宝,孩子们也许在动画片或者书里见过,但是他们并没有去探索研究风车。所以选择风车这样一节活动一方面来源于生活,富有趣味性,另一方面也适合大班孩子,对于他们经验上的挑战也是适合的。同时有关风车的资源,图片,机构图等我们也很容易从身边搜集到。像董教授说的那样我们选择教学内容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有趣味性、能让孩子得到实实在在发展、并且这种资源能够很容易找到。

1,激发孩子喜欢探索风车的兴趣,体验探索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们喜欢上了风车他们才愿意探索,孩子们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发自于内心的,当然老师的教学也就做到了有效。孩子们也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2,观察风车的结构,感知风车的工作原理。

一方面是对幼儿探究兴趣上的进一步延伸,具体化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下一步幼儿制作风车做好认知上的准备,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知识之间的融合,整合。

3,幼儿尝试用各种材料制作风格不一样的风车。

之所以说是尝试,主要是体现尊重幼儿,赏识幼儿的理念,孩子们的作品不会都是精美的,但是作为我们老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用发展的目光去关注孩子。风格不一样,一方面老师要在材料的提供上支持到位,要丰富。另一方面老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做自己的风车,做风格不一样的风车,在某种意义上老师真正有效的做好孩子们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着”。

三个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先看、讨论风车----观察感知风车的结构,探究风车的工作原理----尝试动手操作,制作风车。目标之间的这种关系使得整个活动对幼儿的能力和已有经验的挑战更接近成功,自然老师的活动所要让孩子们得到的发展也会更接近实效。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目标要求,应教学的需要,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教具方面:课件:内容是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以及风车的工作原理图、风车制作过程图解。不同材料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风车实物。“纸、塑料、木制的等等”另外还有风车叶片。

a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

1,“直观演示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图片演示各种漂亮的风车,让孩子们一看就喜欢上了这些漂亮的风车,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

2,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风车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3,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手工活动和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

b幼儿的学法主要有:

“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法”也是手工活动和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制作过程的快乐。

同时采用展示法,通过幼儿展示自己及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能力逐步充满信心。其中也通过了幼儿间的互补学习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整个活动的前部分是老师与幼儿的互动,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但有师幼的互动,主要还是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思路,大胆去探索、尝试、合作创作。我认为整个活动的指导难点是:如何在创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言语表达自己想要制作的风车,并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并体验这种合作的乐趣,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看风车说风车引题激发兴趣——做风车——玩风车——展示交流等四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直奔主题。(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1、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你们见过风车吗?看看大屏幕上的风车,你最喜欢哪一个?你还知道哪种风车?知道风车有什么作用吗?”这样一边演示一边用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风车,比较哪一个风车自己最喜欢。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二)通过欣赏和观察,积累知识经验,并激发幼儿进行做风车的意愿。

经验准备:有了之前的观察,讨论后,孩子对于在制作风车过程中需要把握幼风车的结构、形态等特点,有了一些了解,为做风车做好铺垫。

1、教师示范讲解风车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图。

2、老师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你想制作什么样子的风车?谁有跟他不一样的?”让孩子们都说一说自己想的风车这样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幼儿进行分工组合。制作风车。

请幼儿根据现有的风车种类和风车制作过程图,探索、研究风车的制作,自由的选择材料,尝试制作自己的风车。教师巡回指导,给幼儿适宜的帮助。同时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允许幼儿对现有风车拆卸,进行研究。

(三)在幼儿玩风车的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探索出风车与风力,风向和自身速度的关系。

1,“请孩子们试试用慢走、快走、跑步看看风车是转动有什么不一样的?”

让幼儿体验风车转动与自身速度的关系。

2,“请孩子们站在原地,试一试顺风和迎风中,风车转动有什么不一样?”

让幼儿体验风车转动与风向的关系。

3,请幼儿自己尝试各种玩法,进一步体验风车转动与风力和风向的关系。

(四)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请每一组派一位幼儿(讲解员),大胆的向大家分别介绍自己那一组设计的风车有哪些特点?这一环节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创作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的语言,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幼儿在动手制作方面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合理评价幼儿的作品,就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孩子就会大胆、自信的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世界!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教法、活动过程及活动特色等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活动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活动内容选择的理由,《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所以,我选择和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试图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变化无处不在。

2、活动目标:

一个活动的生成,就必须有特定的目标,围绕活动内容的开展,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依据大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以下二个活动目标:

目标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目标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当然目标的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的重、难设定为: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的变化,尝试把科学启蒙受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说话和操作的机会。

2、物质准备: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海绵、矿泉水瓶、图书、、积木、橡皮泥等,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材料,未充气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并且借助外物可以一物多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这个活动特意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我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贯穿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使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点,我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谈话法、观察指导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仔。

细观察四季变化的显著特征。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2、引导谈话法:演示完毕,教师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共同讨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观察发现法:幼儿动手操作后引导幼儿将可变和不可变物体进行了分类。

4、实际操作法:本次活动进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第二次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化。

(二)学法: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实物操作法、讨论探究法。

1、观察发现法: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进行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己现有的经验认知上对物体进行可变和不可变分类3、讨论探究法:科学领域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分享法主要运用于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难进行深化,对现有材料进行第二次分类。

4、集体分享法:在这个环节中,内容的设计不停留在知识点上,而是落在了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使本次活动主题得到深华。

三、说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了解四季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里,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课件“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如:当冬季来临时树叶会变黄,花儿会凋谢,气温降低??等等,从而引伸到寻找生活中的变化。那么除了四季有变化,在老师这还有许多的物体,请你们看看这些东西它会变吗?把疑问留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进行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是结果的对错,这也正如《纲要》所倡导的“幼儿科学教育启蒙教育,以培养幼儿兴趣和欲望为主。通过观看课件,面对丰富的材料,在老师的疑问中,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完成任务,对于第一次操作的结果,老师及时的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辩论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物体发生变化条件进行演示,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这时,我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谈话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说话的机会,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中,教给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动延伸:分享我的发现。

知识拓展幼儿视野上得到较好的促进。

四、说活动特色。

1、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带给幼儿视觉上的享受,使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发现的变化。

2、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内容设计上不停留在知识上,而是落在了幼儿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

3、活动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的设计中体现把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给予了幼儿足够表述及想像的空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师幼氛围。

科学教育在幼儿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们的“教”与“学”呢“在这一问题里,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让幼儿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表面层次的高兴而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和自信心,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因为,幼儿的变化你像流动的水,很难预料,但只要我们老师心中实实在在地装着每一位幼儿教育,踏踏实实以纲要为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迈出坚定的前进的步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科学说课稿

种子的传播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幼儿所切身接触的,可以帮助幼儿去了解种子的传播过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现象的变化却不一定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次活动,主要让他们通过亲自细致的观察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种子传播的认识,而在操作中,我们需要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在合作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并且学会更多的动手操作能力。

1.知道种子传播的方法,了解并掌握种子播种的过程。

2.乐意和同伴一起进行观察,讨论,并积极思考。

这次教学的重点是,让幼儿知道种子的传播过程。

因为这次活动名为《种子的传播》,也就是种子传播的过程,很多幼儿并不明白什么是种子的传播,更不知道是如何传播的,所以,我把这个作为重点解开幼儿的疑问。

活动难点,幼儿学会使用铲子和锄,乐意与同伴合作。

这一时期的幼儿大多不知道铲子和锄头是做什么用的,更不知道怎样正确的使用,通过这次活动,正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锻炼操作能力。

为了让幼儿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教学活动,更加深刻清楚的明白种子的传播过程,我作了以下准备:

1.一个关于蒲公英的故事;

2.各种植物的种子;

3.铲子,锄头,小桶等工具。

1.听故事,导入主题。

教师讲述“蒲公英漂流”的故事,让幼儿在听故事的乐趣中初步了解蒲公英的传播过程,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从而进行教学。

2.幼儿讨论“种子是怎样旅行的”。

(1)还有哪些种子会旅行?

(2)这些种子是怎么旅行的?

3.认识种子,探索传播过程。

(1)教师出示常见的几种种子。

(2)让幼儿指认是什么种子,怎样进行传播的?

(3)教师进行指导并举例。

(蒲公英的种子就像小伞一样,风婆婆带者她落到一个地方生根发芽,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

4.学习播种。

(1)教师示范播种。

(2)幼儿自己播种,教师进行指导。

说明:经过教师示范,激起幼儿想亲自动手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播种,教师在旁给予指导。

5.活动延伸部分。

1教师发给幼儿一些种子,让他们回家和爸妈一起种。

2让幼儿发挥想象,将种子制成漂亮的小饰品。

科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中学的物理教师,我参赛的课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引言《科学之旅》。

《科学之旅》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课,就象第一次面对大海一样,大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学生们迫切想知道什么是物理?物理课将要学些什么?学了物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引言”的目的就是要回答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以下我的课件:

本课件延续了传统的课件设计方案,主要利用鼠标控制的方式进行翻和打开视频链接。课件的设计也多次利用到文字的flash动画,让繁琐的理论知识也能活泼起来,课件在实例的部分也插入了视频媒体,便于学生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powerpoint、word文档、flash等。素材主要取自互联网下载,农远资源和教学光盘等。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消除学生害怕恐惧学习物理的心理。

难点:成功的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课件展示等完成教学目标,下面我主要说一下我的课件部分。

1、课题引入。

通过一组海滩和贝壳的图片,引入新课,留下伏笔,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2、新知探究。

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给出物理学的定义。

通过观察一些有趣的视频,感受其中的物理学奥秘,引出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念。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体验一些奇妙的物理现象。将学生引领到充满神奇和色彩和具有无穷魅力的物理世界中。

引出物理学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通过牛顿的几个重大发现体现物理学在光学电学方面的重要应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系统介绍物理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实验,结合多媒体体现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用牛顿的一句话结束探究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3、课堂总结。

4、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视听画面,来创造教学的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给学生最真实的直观感觉,克服了学生以往依靠想象和回忆学习。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便于对知识的传授。

科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到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实验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但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同,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非常的棒,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两种营养,那么下面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含有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师提问: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检验方法。

蛋白质----燃烧。

淀粉----滴碘酒。

糖类。

脂肪----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科学说课稿

《天气预报》是大象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天气是与人类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其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增加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从小就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多知识需要探索。

本节课的主要资料包括有:明白天气变化的自然现象;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搜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学会制作科技小报等知识。

让学生利用科技小报进行表达与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传科技知识;巩固学到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制作等本事。

2、学习目标。

(1)明白天气预报的流程。

(2)了解预报天气的常用简单方法,能坚持开展长期的天气预报活动。

(3)能制作气象小报。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常识。

难点:制作科普小报。

二、说学情。

农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对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有很多的了解,课文中这一资料完全能够让学生自我讨论交流就能够完成的,但对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不是很了解,教师在这个资料上就要利用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忙学生去了解。制作科技小报其目的是让学生去收集资料,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资料上有局限性,这就要求学生的小报资料不限,形式多样。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情景我采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讨论------交流”的方法,经过让学生经过对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进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气变化前的自然现象,然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看图片、视频去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还要了解一些天气预报新的资料——气象指数,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进行长期的气象观测,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在制作科技小报的时候能够要求同学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景,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气象谚语和农民长期总结的一些气象知识来制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阅读与交流:首先让学生阅读“下雨了”连环画了解动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你们还明白那些与天气变化有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个资料对农村孩子并不困难,能够让学生归纳在一齐互相交流,让大家了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讨论:教师首先准备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流程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演示文稿)。教师能够借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深的了解现代科技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了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天气预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长期天气观察,测量,搜集气象谚语,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的培养(收听天气预报方法有:查询电话12121或96121;看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此外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还利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增添的一项新的资料——气象指数预报。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同时也了解了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他们去长期观察天气。

第三部分:制作科技小报{讨论交流},经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预报的知识,这时能够让同学们把你们明白的有关天气预报知识分资料写出来,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就能够开始办科技小报了,这时候教师能够出示教师自我办的一份小报作示范,同学们能够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当然要要求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样,资料丰富,板式新颖漂亮。学生可能一时不能完成就布置在下一节课进行展出。

五、说练习设计。

这一课的练习分为长期练习和当堂练习。

长期练习是:坚持长期的气象观测并做好观测记录,每月进行整理分析数据一次。

当堂练习是:修改科技小报(在修改过程中能培养学生收集知识本事和动手的本事,当堂不能完成能够课外完成。

六、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设计方案我以往在我校两届五年级班进行了教学,效果很好,异常是学生办的科技小报很有特色,有电子版的,有手写版的,都是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有必须的科学性。学生在办科技小报的同时收集和积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识。学生对天气的观察记录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大多数同学能坚持观察天气并记录分析和整理,同学们自我成立了一个气象小组,不定期的在班上发布气象信息,编制气象小报,效果十分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让学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讨论------交流,从而得到新的知识,这种方法比教师去讲解要好得多,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才是教师要学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需要在一周内完成)。

1、用气象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景。

2、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3、搜集动物、植物预报天气的资料。

相关范文推荐
  • 11-26 幼儿园教师管理规章制度(实用16篇)
    规章制度的遵守是组织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员工职业素养的体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规章制度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学习吧。我校受__省人才市场的委托,现面向
  • 11-26 英语试卷讲评教案(专业24篇)
    英语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部分,对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英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 11-26 中小学德育课堂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能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参考他人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高写作水平。近期,在很多学校中,德育课堂两
  • 11-26 个人房屋租赁合同参考样本(优秀17篇)
    合同样本的使用需要谨慎,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调整,以确保合同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在合同撰写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确保条款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 11-26 电力企业军训心得体会(优质21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通过总结和反思自己在军事训练中面对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提升自己个人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方式。军训心得体会范文1:通过军训,我变得更加自信、坚强。在训练
  • 11-26 安妮日记的读书心得范文(20篇)
    读书心得是对书中触动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进行记录和表达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领悟书中的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
  • 11-26 公务员报考简历(热门22篇)
    个人简历可用于求职、申请奖学金等场合,是对自己过往经历和专业能力的有序概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值得参考的个人简历模板,它们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专业
  • 11-26 医院客服中心年度总结(精选14篇)
    通过年度总结,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 11-26 买卖合同纠纷司法解释范文(17篇)
    买卖的价值是由供需关系和市场机制决定的,价格的形成是买卖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买卖是人们交换物品和服务的常见方式,在市场经济中,买卖是供求关系的基础。买卖涉及到价
  • 11-26 学生会部门心得(热门20篇)
    部门是一个由一群人组成的团队,共同为达成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以下是一份来自行业领域专家的部门管理指南,供大家参考与借鉴。作为一名学生,参加学生会部门的活动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