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党员>党员个人读书笔记(模板18篇)

党员个人读书笔记(模板18篇)

时间:2023-12-18 22:14:58 作者:雅蕊

个人读书笔记

在《我的影子》这个读本中,通过文本对影子的描述和画面对人物行为的描述,生动地讲述了影子和本体的关系,从静态到动态,启发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让孩子观察画面,找出人物动作和影子的关系。

筒下玩“手影”的游戏。

《我的影子》是个很好读本,而且很有趣。文本的内容以“影子”为线索,一路牵引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

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

个人读书笔记

1.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2.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3.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4.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5.社会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

6.我们要长期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高考存在的前提,生本教育十年实践证明:“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

7.教育者的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个人读书笔记

因为保罗科埃略的《朝圣》才被这题目吸引,我想又是一个自我发现,探寻人生意义的旅程。因为《朝圣》带给我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其中的几个“灵操”,有的时候也会想起,让我们在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到那瞬时的美好,嘴角不自觉的上扬,感叹一声:哦,人生,也挺美好!

哈罗德只是出门将写好的信投递到邮筒,却因为寻找下一个邮筒,而越走越远。经过一个加油站,女孩不经意的鼓励却让他下决心徒步去贝里克。因为加油站女孩说: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哈罗德也坚持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就这样哈罗德两手空空口袋里一封写给奎妮的信,就这样开始纵跨英格兰的徒步行走。路上遇见很多人,有鼓励的有泼冷水的。几次想放弃,几次又重燃激情、信心坚持走下去。途中哈罗德对自己的一生不断地回顾思考,家中的妻子莫琳同样在哈罗德离开后独自一人对两个人所走过的一生进行回味反思。曾经相爱的俩人因为儿子戴维的自杀,各自的.心结深藏心底,误会一天天加深,从此俩人成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最终在各自“独处”的思考中找回失去许久的二人世界,属于他们本该有的生活和幸福!

还有,我想说的可能都在我下面的“字句摘录”里。

个人读书笔记

我们替孩子决定的事,拿选绘本这件小事来讲,最初可能是你替孩子选择。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有自己的选择了。那么尽管这本书对于你来说可能不喜欢,但是她如果喜欢的话,请尊重这个选择。

不仅如此,穿衣服也是一样。孩子必须自己感受冷暖,自己体会美丑。

有时候我们灌输的“美丑”,我们告诉孩子:你这么搭配不好看,没有这么穿的,穿这件衣服会冷(热),对于孩子来说,她未必会听你,她会说不。

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维尼执意要穿一件衣服,我说这么搭配不好看的,但是她说不要,就要这么穿。如果我执意去剥夺她的搭配行为,她会哭,然后执着地将衣服穿在身上。

这让我想到《萨拉就要这样穿》这本绘本,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审美,他们沉浸在那种花里胡哨的搭配中。

这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美丑的一个过程。她自己感受到了,通过其他元素的摄入,比如看美术展、看绘本的熏陶,她会形成自己的审美。

冷热也是一样,前三章笔记中已经提到了。

还有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实不存在那么多应该的:

书中有两个例子,就是成人认为的墨守成规的世界,去干涉孩子。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小孩学的美术课,其实你看起来他们是在做“创意美术”,但真的都是老师将一个模板框架放在那里,这个东西应该在哪里,哪个东西应该涂什么颜色。

但这相较于我们小时候那种“花应该是红色叶子应该是绿色”的教法好得多了。

这里安利另一本书《和孩子一起涂鸦》。我先给自己种草了。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时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时别人教的,那时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这里有一个被我们深恶痛绝的行为:逗孩子。

还有一个我们总是在做又非常后悔的行为:打骂孩子。

书里印象最深的话: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的思维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不用思维的。他们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还有逗孩子:每次别人逗维尼我都不会附和,甚至会甩冷脸给对方。

说得好像有点矫情,但是孩子真的不能逗的。

这里提到了一个二孩家庭的例子,惯用的那句臭名昭著的话就是: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小妹妹就不要你了。

而这个例子中的妈妈用一个细心的观察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告诉妈妈非常爱你。

孩提时代的某些烙印打得很深刻,至于之到了成年之后都无法抹去,它们从意识层面进入了潜意识,有些成为了困扰。

所以和小孩子说话,其实应该更加尊重才对。

相信很多妈妈在进行亲子阅读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孩子反复地阅读一本书。

反复进行练习,完善儿童的心理感觉过程。

书中举出孩子反复听一个故事的例子: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准确的概念。

昨天《宛爸育儿》公众号我写的文章有位妈妈的留言,是非常精彩的经验总结:

孩子早期教育,老师的任务之一((其实也包括我们家长),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农村野地里的孩子,充满感觉但是没有人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也是不行的。

还有孩子最初的认知,最好是一单一的色块让孩子认识颜色,拿一朵红色的花的卡片,孩子会以为红色是花,花是红色。

总结一下前六章,其实还是在说把感觉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受这个世界。

我有一位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朋友,也是通过他的成长经历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指导别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让家长把感觉还给孩子,尤其是孩子被打了,在家长看来被欺负的情况下,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到是受到了的欺负,那么家长的大惊小怪就略显多此一举了。

个人读书笔记

和那些偶尔路过村庄,看到几个生活场景便激动不已,大肆抒怀的人的人相比,作者看到的是一大段岁月——袒露着生活原色,流淌着真实的岁月。

一棵草,一朵花,一棵树,

一堵墙,一条路,一扇门,

一只猫,一条狗,一匹马,

一阵风,一朵云,一场雪。

这些平凡到不起眼的东西,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意义是什么我们无法诠释得清,但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才构成了我们充盈的世界,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这些东西于人而言,就是我们漫长岁月中的一砖一瓦。

黄沙梁于作者而言,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许多,在他的村庄世界中我看到了万物的魂和根,一个村庄人的大半辈子,一个村庄里昼夜不停,匆匆流逝的时间,日夜操劳,不知疲惫的大地,以及刻在土块,车轮,院门,麻袋,木棍,炊烟,甚至乎一颗小草,一粒尘土上细微而明显的痕迹。

村庄的事物都被作者赋予了思想,鲜活而立体。在越拉越长的记忆中,或欣喜,或细腻,或平静,或惆怅,这个村庄早于无形中和村庄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魂牵梦绕。

读完这本书,感觉整个人变得很通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抬头望向窗外,凝视一草一木时,心中不知为何就冉冉升起了敬畏和怀念,迎面送来一阵微凉的风,我贪婪的希望它再多停留一会儿,可是它不曾为我而停留,或许它曾在某个地方驻足,静静的不留痕迹,只是没被我们发现,像书里写的,它只是太小的事情,只能发生在一个人心里。

所有的一切,都会停留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一个人的岁月是静止的,时间会改变它想要改变的,最后留给人的是一大段回忆和一条虚无漫长的路。

人的一生就是一大段岁月。

目视过去远去,尽力拥抱。

个人读书笔记

1。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2。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3。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4。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5。社会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

6。我们要长期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高考存在的前提,生本教育十年实践证明:“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

7。教育者的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个人读书笔记

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一个人的朝圣》,这是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了,但是读完总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索性就大概介绍下这本书吧。故事的主人公叫哈罗德·弗莱,他是一个65岁的老头,在酿酒厂做了四五十年的销售就退休了,为人谦逊,独善其身,从来没有过太高远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哈罗德·弗莱是个高大的男人,却一辈子弯着腰生活,像是随时防备着前方会突然出现一道低梁,或是被人投偏了纸飞机似的。”

“哈罗德从小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小时候,哈罗德的母亲不辞而别,父亲便经常给他换不同的“母亲”,但他并没有真正感受过什么是母爱和父爱。

成家后,他的婚姻生活也是不尽如意,儿子戴维患上了抑郁症上吊自杀,妻子由此便和他分居形同陌路人。在如此窘迫的境况下,他收到多年前的女同事兼好友奎尼的一封信,并告诉她自己得了癌症,不久便离开人世。

从此,他便决定一个人上路,亲自把自己的回信交到奎尼手中,并一路不停地给奎尼的疗养院打电话寄明信片,让奎尼一定坚持等着他。一路上,他一边回味往事,一边自我反省,还帮助许多人分担了一些东西,可回想起自己的从前,对待妻子莫琳、对待儿子戴森、对待好友奎尼,他总觉得亏欠了他们好多,甚至很多都是无法弥补的东西……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深刻体会了外面的生活,虽然旅途中也常有同行者陪伴,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近他的心,真正地了解他,懂得他“在路上”的意义。

从英国的南部到北部,从金斯布里奇到贝里克,历时八十七天的时间,六百二十七英里的里程,哈罗德终于到达了贝里克的圣伯纳丁疗养院,实现了对奎尼的诺言,奎尼最终也安然地离去,哈罗德和莫琳的感情也重归于好。

其实,整本书通读下来,让我一直都不懂的是,这本书为什么要叫“一个人的朝圣”而不是封面内的那句话“那么,我是谁?”朝圣往往不应该和“宗教”相关联的吗,而哈罗德并不是宗教信仰者啊,抱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对“朝圣”的解释是:

朝圣是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果然,“朝圣”的确是与庄重、信念、宗教有关。但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在去看友人奎尼的旅途中,通过忆往事,自我反省,给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最终又重拾勇气,开始坦然面对生活。

如果非要说这是一种朝圣,那就是哈罗德坚定了一种信念:只要他一直坚持走,奎尼就一定会活着,直到他到达目的地。严格来说,这的确是一种信念。但与其说是哈罗德为了“拯救奎尼”而开始“一个人的旅途”,倒不如说是奎尼拯救了哈罗德,如果没有奎尼的信,就不会有哈罗德“在路上”,就不会有他重新审视自我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更不会有莫琳最终对哈罗德的原谅。

坦白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用“朝圣”来命名,显得过为沉重,如果叫“那么,我是谁?”,也许会有另一种意境吧,也说不定呢。

个人读书笔记

学习传播学或者一直关注网络营销的人,大抵都看过这两年流行的几本书,诸如《引爆流行》、《引爆点》、《世界是平的》乃至《长尾理论》等。修源的这本小书,基本阐述的也是上述这些书的观点,但是它更简洁明了——只关注“流行”的成因,并且通过当前身边最新也最本地化的例子(例如电影《海角七号》的营销造势)来印证他的观点:诸多“流行”,都遵循“创新扩散s型曲线”的规律,如果你对网络传播有点好奇但是不太了解,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提及豆瓣网(),常常有这样几个标签,比如web2.0,长尾……的确,豆瓣向众人昭示了长尾的力量,“长尾”这条曲线,可视作豆瓣的特征之一。通过观察与归纳豆瓣网四年来的用户增长情况,修源发现豆瓣的用户增长,一直遵循另外一条曲线——创新扩散s型曲线的规律。由此,他揭开了“创新型曲线”的面纱,长驱直入,通过分析sars病毒的传播,hi-pda论坛的成长,ipod,自己的电子杂志创业经历,《海角七号》的营销与流行这几个安全,极为形象化的地阐释了“创新型曲线”的几个重要阶段,而“流行”的秘密,此刻也就水落石出了。书名《豆瓣,流行的秘密》其实重点在“流行”,豆瓣只是它的一个引子。

案例新鲜生动,理论阐述得通俗易懂,是本书的优点。除此之外,我更欣赏的是修源的洞察力,他并不止于就案例谈案例,而是思考得更深,比如他不满意安德森对“长尾理论”成因的解释,他说:

仔细深入思考长尾理论的时候,我发现,要造成长长的长尾,那么必须需要有人有需求,不停的个性化的需求最终造成了长长的长尾。

我们还是从有限的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不是人一条漫无目的的长尾中进行选择。我们多样化的选择制造了长长的长尾,而不是因为长尾制造了我们多样化的选择。

但是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那样的选择呢?还是因为“信息的流行“。我们每个人能接触。

到的信息都足够多,才最终可能进行多样化的选择。

我发现,很多市场出现先行者的时候,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赚取了不少利润,于是更多人开始进入,于是,竞争加剧,如果你没有非常出色得让别人选择你而不是别的公司的时候,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就会变得不美好。如果你属于迟缓者的话,那么你进入这个市场竞争的胜算就会低很多。

在第一次电子杂志创业失败后,他选择了番茄树正品鞋专卖,也遵循了书里提到的“流行的秘密“第二个条件——基于大众市场的定位。而他能顶着巨大压力坚持下来,也因为他清晰地认识到并深深地相信:

当你的用户积累到某个点的时候,会有很神奇的现象发生,只是,你要专注于在此之前的营销和推广,无论有多困难。

5种不同的人群你是哪一种呢?

罗杰斯还把创新扩散的采纳人群分成了5类:

1、创新者(innovators):他们是勇敢的先行者,自觉推动创新。创新者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早期采用者(earlyadopters):他们是受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是行为谨慎。

3、早期采用人群(earlymajority):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是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4、后期采用人群(latemajority):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5、迟缓者(laggards):他们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1、传播者。拉扎斯菲尔德和其他调查者提出了“两级传播”(two-stepflowifcommunication)的思想:

在传播中,有些人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这些人接触了大量的相关领域信息(类似韩寒、李开复),他们拥有广泛的人际传播关系,而那些媒体接触少,知识较为贫乏的人往往从意见领袖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即思想易为意见领袖所影响)。意见领袖会把他们得到的信息连同自己的看法观点,一起传播给其他人。

因此这里“传播者”就是具有“意见领袖”功能的一群人。

2、基于“大”众(相对于小众)市场。

3、各种促成流行的因素:

苹果ipod在产品上的优势:1如三步操作能找到想要听的歌曲(简单,任何产品都必须注意的原则,叫mooers定律);2领先其它产品的各项特色(性能);3区别以往事物的概念或设计(差异化竞争)。

4、引爆点效应。

当前三个要素具备了之后,这个要素指的是两点:1要流行,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产品尽快达到“引爆点“,如《海角七号》在正式放映前向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了免费试映,形成口碑(最主要的是让看过的大众成为了传播者);2在没达到引爆点之前,要坚持。

原因是互联网的产生,使得整个世界的信息传播门槛降低,让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幅提升,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人们能够轻易了解到互联网时代之前所无法知道的内容,因而能够选择的机会变多,人们在面对各类产品时,能够根据各自的偏好来进行选择。

安德森把长尾理论没有办法在沃尔玛等传统的地方应用归咎为:沃尔玛无论是商品货架还有库存,都需要成本,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库存成本,导致沃尔玛销售的cd必须要卖出10万张才有可能回收成本,而真正能够达到这个销售量的唱片不足1%,这使得99%的唱片被沃尔玛拒之门外。

作者修源认为这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还有用户面临的选择压力问题,当用户被抛掷在一个很大的周围很多选择的地方,用户往往是很少能做出选择的(这个或者也可以称为机会成本,用户面对众多可选商品前,无法确定选择哪一个才划得来,进而产生焦虑与抗拒选择心理)。

这与互联网长尾形成的不同在于,互联网信息是由用户自己进行搜索或者浏览来查找,

每次找到的相关信息是基于用户自身喜好的考虑,假设有1000张cd的存在,用户会根据喜好而查找其中少量的进行比对,而不是直接接受1000张cd展示在眼前的选择压力冲击。

因而,是用户的选择造成了长尾的产生,而不是长尾的产生制造了用户多样化的选择。

个人读书笔记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著《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让我看了还想看,最令我深有感触的还是曹操献刀刺董卓,这个故事又让我回味无穷。有时间认真看看。

这段写的是董卓是一个x诈贪婪的人,经常欺压百姓,所以袁绍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召集各位诸侯攻打董卓。曹操出了一条妙计,借去了七宝刀,有一次在董卓身边正要拔刀行刺,不巧被吕布发现了,只好编了一个借口把刀送给了吕布。还有袁绍的十八队诸侯也进攻董卓,大将吕布也受了伤,只好慌忙而逃。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不要做坏人,因为你的所有行为都在百姓的眼里刻下了深深地印象,所以会得到报复。

我们的'生活里就有这些人,我是“吕布”因为我有辅佐主公不走心的这种心态,但是很贪婪。从中我可以知道董卓是一个心存不轨的人,他作恶多端人民都恨透了他,都去投入了袁绍。想一起消灭董卓。我还是有点喜欢曹操,他有不顾危险,临危不惧的性格,独自去刺杀董卓,虽然失败了,但是我喜欢他的勇猛。

这个故事的启发对我很大,我以后要当个“袁绍”这样一位谋士,这样就国泰民安了。

个人读书笔记

开始一直以为戴维是活在现实中的,只是感觉奇怪他为什么一直不真正现身,直到最后揭晓谜底才恍然大悟。有点像电影灵异第六感。

故事的主线无非爱情亲情友情,情节并无特色。最吸引我的,也许不是故事的情节,而是哈罗德一个人在路上的自由、与自然合一的心态。

还有路上的那只小狗,是那么通人性,真让我有养狗的冲动。而且最近被几只接近我的陌生小狗舔过,愈发觉得狗有着特殊的感知能力。

另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是:有人陪伴就不孤独吗?一个人就算是孤独?当看完书,走在斜塘的街上的时候,看到纷纷扰扰的人群迎着我的面走来,有家人陪伴的,有情侣携手的,而那时的我,竟不觉得有什么孤独可言,也许是因为这世界都可以被我拥抱,只要我愿意迈出脚步,同时也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几个爱我的人并且有值得我付出所有去爱的人。

以前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真的是不怕孤独;后来因为一些人和事,发现自己还是怕的;在与它相处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强大,慢慢就不怕了,甚至是爱上了。真是升级打怪,最后发现自己爱上了野兽啊。

个人读书笔记

1、我讨厌和人抱怨,那会让我觉得很悲哀。我想要没有怨言地生活下去。为此还是一个人好,因为我不会和自己抱怨。对自己严厉还是温柔,都是我的自由。

2、没钱那就去买便宜的东西好了。

3、在肯德基一起喝茶的那个男生,也说不知道旧日恋人的消息。那个女孩曾和我同班,但不太熟,完全不知道她现在在哪儿做些什么。

4、想去遥远的国家看看,却不想去附件的超市。

5、我怕生了孩子,只为自己活的人生就变成了为孩子活的人生。

6、不是我是护士,而是我的职业是护士。

7、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

8、我想住的家在这儿,我想挖的井儿在这,我想磨的石头是这块。曾经做什么都是迷茫,所以我很开心能拥有这份自然的坚信。

9、也不知何时起,工作不再是身份认同,并非是不安消失了,只不过那种必须要用什么来排解的原形不明的巨大东西,我现在已不再惧怕。

10、我想挖的井在这儿,我想磨的石头是这块,我最后的归宿在这里。这点我现在也深信不疑,也许永远都不会改变。

个人读书笔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或有欢乐,或有哀痛,但这一切的情感一旦通过阅读的洗礼,一切情感都已全无,只剩读书之乐。

或许有人会说:“书是一杯不加糖的咖啡,品起来可真苦啊!”可是不然,你殊不知,口感越苦,越会使人振作,口感越苦,越能使人体味深入,正如钱钟书的那句:“真正的读书的欢乐是不放糖的咖啡,在苦中能品出甜味来,苦才真正是读书的欢乐的引诱。”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们可以重返《三国》的剧烈战场,感受《水浒》英雄的'英姿飒爽,身临《西游记》的神人怪鬼之界,垂怜《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在书中,从孔子的《论语》到的《诗词选》,从鲁迅的的《彷徨》《呼喊》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从冰心的《小桔灯》《繁星春水》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四季轮回,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读书令我们感受到了从古至今,由国内到国外,从老一辈到新一代的转变与不同,博览群书,生活是如此充实。

在如今,多数同学只重视读课本,而不重视课外阅读,只重视考试成果而不重视身心感悟,只重视外表意思而不重视深层涵意,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这样读书只会觉得乏味,枯槁,必会感到苦了,而只有专心,用爱去读书,读书之乐必会令你乐得合不拢嘴。

读书会有苦,但苦即为一种乐,读书会感到欢乐,而必需是在阅历苦的条件之后,是亦苦即是乐,乐必经苦,这便是读书的苦乐之境了。

个人读书笔记

第一次见到余秋雨的《道士塔》是在他的集《晨雨初听》读到的,这本书的封面印着蓝蓝的天空和海洋,沙滩上放着两张洁白的椅子。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让人舒心。可是当翻到《道士塔》这篇文章时,先前舒坦的心情早已没了影儿,只有一股怒火在心中燃烧。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20世纪敦煌莫高窟不幸由以为无知的道士当家,他自作聪明将一幅幅珍贵的壁画变为一道惨白,他将一座座精美的塑像化为天师、灵官、菩萨,他将一箱箱无价的国宝换为历历可数的银元。给后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这位道士的名字叫王圆箓,他只是一个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的湖北麻城农民。他的无知让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些不满,他找来帮手用石灰淹没了唐代的衣冠,宋代的笑容。因算了算石灰的价钱,他认为没有必要全部刷完,于是他放下了刷把。如果当时有免费的石灰恐怕这个愚昧的道士会将他的“宅院”刷得一尘不染吧!看来我们是否应该感谢他呢?感谢他的手下留情,为我们留下了一些珍品!粉刷了之后,他又想弄几个雕塑。他看到中座雕像的体态过于婀娜,与几面的白壁似乎有些不相符。这时他终于想起了自己的身份:道士。那自己何不在这里立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和他的帮手用铁锤将那婀娜的身姿,柔美的浅笑砸成了碎片,化为了泥巴。他又请来了邻村的泥匠如小孩子般堆起了雪人,忙活了半天总算能立住了,最后做出来还像模像样。

虽敦煌文化在中国,但中国被历史划出的伤口仍未愈合。

党员读书笔记

感谢党组织给我此次的学习机会,能够参加学院举办的党课培训班的学习,我深感荣幸,也十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使我更加深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回首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及执政以来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坎坷与崎岖。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以及无数党员的奋斗下,我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党完成了令世人赞叹的长征,在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战胜了全美化装备的国民党,使我国推翻了“三座大山”,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带领全国人名走向了富强、民主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还是改革时期,都是一个光荣的称号。它是先锋战士的标志,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是引领无数人们奋发前行的旗帜。因此,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这种地位,来源于共产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先进性,来源于共产党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先进性。靠这种先进性,我们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拥护,取得了执政兴国的辉煌成就;靠这种先进性,我们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努力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变为现实。

经过老师的讲授,我的精神世界在一步步飞跃,接受着一点一滴的涤荡与净化。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伟大的政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走向了通往光明与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这漫长而艰苦的历史之路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形象。在老师的生动叙述下,一个个光辉而伟大的身影跃然眼前。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还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的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在革命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正是他们用铁与血铸造了中国共产党,将这一救民族于生死间的政党永远刻在每个人心中。尽管一段时间的培训尚不能让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但已足以让我在端正入党动机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对党的理解上得到了一次升华,从而更加坚定了我申请加入党组织的信心和决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个人读书笔记

新学期开学,我认真品读了《建设幸福中国》这本书,突然茅塞顿开,幸福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当你静静地感受身边发生的一切,感受我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就感受到了我们身边的幸福。

突然觉得,这就是幸福,这种幸福有来自于我们的国家、社会、亲人、朋友和周边所有爱我们的人!试想想,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没有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没有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没有老师的辛劳和努力,没有建筑工人的汗水和劳动……我们的幸福只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幸福只是心中那个美好而又遥远的梦想!

作为一名小学生,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更要学好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练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繁荣富强、更加幸福美好的的新中国而添砖加瓦!

个人读书笔记

在清风徐来的早晨,落霞满天的黄昏,抑或是万籁俱寂的夜晚,也可以是茶余饭后的小憩,喜爱手捧一本书,徜徉在书海中,难以自拔。

总喜爱手捧一本小说,在庭院中,在树荫下,在躺椅上,读得兴致勃勃,去收获小说中的宝藏与精华。

看到皆大高兴的局面时,我会拍手叫好;看到凄惨结局时,我会黯然神伤;看到幽默片段时,我会忍俊不禁。

不同的书带给我不同的感受。书让我领会风云改变,让我看透人间的喜怒哀乐,让我领悟高深的人生哲理。

徜徉书海中,书中也有一个“我”,品位书墨暗香。

个人读书笔记

《狼王梦》不一定是一本有趣的书,但确实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野心、阴谋、望子成龙,母爱、仇恨、希望与绝望交织在一起的画卷。那带有毁灭性的母爱编织起一个又一个希望却又将它们无情的撕掉。我说不清它是悲剧还是喜剧,或许它们只有一线之隔。最后的那一幕悲壮而又温馨的场面给了我说不出的震撼,道不尽的思索。

故事源自于一个狼群中的一只母狼,她的丈夫本该当上头领,但却在这时遭受了突如其来的灾难,他死了。母狼怀着五只小狼,离开了狼群,后来生下了她的孩子,她立志要让他们中的一个当上狼王。在重重困难前她没有退缩,她训练她的儿子,让他们变强,她用计谋挑拨狼群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尽管如此,她却没得到应有的回报,事实和命运给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的.儿子死光了,她也残废了。最后当她的女儿临产时,她为了保存血脉,毅然用生命保卫了她的女儿,和那只金雕同归于尽了。

读过后,我掩卷沉思,这种爱是对还是错;这种牺牲是值还是不值;这种望子成龙能不能带来幸福。相信每个读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或许如果没有母亲的野心,儿女们会活的很好,而不是家破人亡。这种带有野心的爱对于有些人是对的,对于有些人则象征着毁灭。爱,本身没有错,但是当爱到了极致,则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万世传诵,另一种则近乎疯狂,可他们仍旧是爱。所谓爱之越深可能正是第二种情况。

爱,真的是把双刃剑,可我偏执的相信,爱,没有罪,爱不是错。

党员读书笔记

在《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不仅被当做逻辑基础,而且作为核心思想贯穿于全部内容之中。一部著作无论它离当今的时代有多久远,只要它包含着真知灼见,那么它的思想就永不会磨灭,甚至会因时代变迁而愈加得有魅力,《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就是如此,即使到了今天,这一思想仍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唯物史观对党建工作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十分强调“经济生产”,即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制约和支配着全部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当今的世界是多元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思想传入我国,与我国国内的现存思想、制度等发生碰撞的客观现实以及我国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些复杂的社会存在无疑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社会意识中既有积极高尚的成分的存在也有消极腐朽的意识存在。同样,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就是消极、腐朽的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创设消除腐败的途径,同时要注重生产关系,对不适应或者阻碍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甚至是剔除;也要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发挥积极、高尚的社会意识的作用。

二、唯物史观对和谐社会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正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矛盾的互相作用、不断发展才持续推动着社会进步。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此,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重视上层建筑的改革与完善,即高度重视体制改革,不断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实现民主政治。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同时,著作中还提到了实现和谐社会的条件,即无产阶级要实现发展,稳固政权,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样,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必然也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阐述了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为此,要实现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条件便是教育的发展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而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反过来都会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继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实现。

三、唯物史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

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事实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这一科学预见是具有极大的前瞻性的,如今,在社会主义下,这一科学预见正处于不断发展、实现的过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此目标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我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给予了人自由全面发展以保障的同时,更丰富发展了人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另一方面,人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与人是统一体。一样的道理,人自由全面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统一体。为此,我们无疑要坚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利益,同时将人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标杆,来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总之,《共产党宣言》中所蕴含的唯物史观,即使过去了一个半多世纪,也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对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将《共产党宣言》的唯物史观思想与我国实际相联系,对于完善党建工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国梦都有着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当代价值。

相关范文推荐
  • 12-18 学校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演练(优秀12篇)
    应急预案是对风险和危险情况的预测,以及对应的响应和处置方案的制定。在以下范文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和关键节点,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 12-18 个人申请劳动合同申请书(实用20篇)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依法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关系存续期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劳动合同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编写劳动合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叫xxx,女,
  • 12-18 小学数学网络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7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如果你正苦恼于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先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思路和帮助。
  • 12-18 乡镇领导工作体会(优质20篇)
    工作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展示一些关于工作体会的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灵感。
  • 12-18 村委会试用期工作总结(模板21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个月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 12-18 产权执行申请书(汇总20篇)
    通过学习和练习更多申请书的写作,我们可以增加自己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申请人:地址:法定
  • 12-18 个人租房协议书合同签(优质19篇)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协议扮演着规范双方权力和义务、保护合同各方利益的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在实际操作中参考使用。一、甲乙双方商定,甲方
  • 12-18 洛阳行心得体会(优质17篇)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某个经历或活动后,对所见、所闻、所思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深入思考和动人情感。
  • 12-18 游戏分享心得体会报告(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和经历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和灵感。
  • 12-18 用物申请书格式(精选17篇)
    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写一份精彩的更多申请书都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是一些申请书优化和修改的技巧,希望能提升您的申请书质量。申请书是个人或集体向组织、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