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最热月光曲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最热月光曲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时间:2023-10-31 15:46:07 作者:HT书生 最热月光曲的教学设计(通用18篇)

教学计划的评估是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参考教学计划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效果。

月光曲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所以,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本进行自主理解、体验和感悟,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给学生以人美、景美、曲美、情更美的印象,同时以朗读为载体、感悟为主线,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想象,表达的训练中,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3.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师简介贝多芬并出示他的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3.学生谈感受,引出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将句子读通顺。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理解“传说|。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呢?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记叙了月光曲的诞生过程。现在就请大家再次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直至结尾段,找一找《月光曲》是怎样诞生的。

2.学生自由读文并勾画。

4.学生汇报,预设:

对话一: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呀!……说说罢了。”

(1)生汇报,师:他找的是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正巧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出示句子)。

(2)透过盲姑娘的这句话,你能感受到她在想什么吗?(生:想听贝多芬弹琴,喜爱音乐等)。

(3)请大家再来读一读盲姑娘的这句话,看看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自由读)。

(4)同学们,贝多芬不但是一个音乐家,他更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又会从姑娘的这番话中,他能听出什么呢?(渴望)。

(5)是呀,贝多芬除了听出盲姑姑内心的渴望,还听出了什么?(喜欢音乐)。

(6)何止是喜欢,也许她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除此之外,在这句话中,你还听出了什么?(家穷)。

(7)从哪些细节中让你能感受到姑娘家很穷呢?(生汇报:找本段中的话,或文中的相关描写)。

(8)生汇报,再次指导朗读本次对话。

对话二: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生汇报,出示句子。

(2)大家看,此时盲姑娘已经十分激动,因为她猜出了这个人就是贝多芬,但贝多芬听了盲姑姑的话,有什么反应?(没有回答)。

(3)盲姑娘她看不见,可为什么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4)看来,这位盲姑娘真是对音乐真是太痴迷了,难怪她听了一曲之后,就猜到了这人就是贝多芬。的确有这样出名的音乐大师亲自为她弹奏,你想,她怎能不激动呢?来,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你此刻的心情。(生自读)。

1.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这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2.指名配乐朗读第九自然段,生欣赏。

3.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兄妹二人看到了什么?(大海)是真看到了吗?这是什么?(联想)。

4.透过兄妹二人的想象,你能看到哪些不同的画面?

5.学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

6.既然大家已经从文字中感受到了这不同的意境,那现在谁能将整段文字再给大家读一读,(指名配乐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这音乐和语言相融合的无穷魅力。

7.读文就要熟读成诵,语文学习也重在积累。这段文字作者描写得那样生动细腻,你们能将它记在心里吗?来,自己先练一练。(生练习后,出示填空,师生齐背)。

五、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正当兄妹二人还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时,贝多芬呢?

2.此刻,贝多芬的内心已不再平静,他的心中完全是创作的激情,在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中,即兴创作出了这首曲、意、境都非常美妙的乐曲——(课题)月光曲。

3.整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也就是《月光曲》的诞生过程为主线,以人物情感的变化为副线,构思巧妙,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呀?相信大家以后也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

4.(出示贝多芬的图及音乐直到结尾)也许,大家还不曾了解,贝多芬的内心除了饱含着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与关爱外,更多的还是对音乐的那份痴迷。现在我们就一起再次走进贝多芬那不平凡的一生吧。(放课件,师介绍)。

5.听了这段介绍,你想对贝多芬说些什么?(生汇报)。

6.有人说,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心灵,因为它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会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老师真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闲暇之余,再去欣赏一下贝多芬其它的作品,用你的心去热爱音乐,去感受蕴含于每首乐曲中的那份情和意。

月光曲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情感目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情境感悟。

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初读感知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谱成清幽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陌生人霎时间。

波涛汹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领读新词。

2.说说词的意思。

3.由“茅屋”一词进行联想。

训练语感,体会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穷人。

四、读中感悟“盲姑娘”,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品读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外貌、神态,

感受盲姑娘立体丰满的形象。

这位姑娘是一位贫苦、懂事、热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五、展开合理联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渐明晰贝多芬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

好奇——心里一震——感动——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六、归纳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2.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

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二、学习新课。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一般,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4)你能把这样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吗?背诵9自然段。

三、阅读拓展。

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势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人"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放律变化一致。

琴艺高超。

贝多芬即兴作曲乐圣。

情感真挚、细腻。

高尚的品格。

月光曲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范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总结课文、练习。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运行课件《月光曲》,音乐声起,幕徐徐拉开......)“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月光曲》的来历。]。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月光曲教学设计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九个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一)谈话简介,情境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大家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默默欣赏(放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间的艺术。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生回答)是啊,音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有一位作曲家关心民众生活,感受人间疾苦,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他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贝多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世界名曲《月光曲》的创作历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到同学们轻轻地放下课本,相信这些词语难不倒大家了,我们来读一读吧。

3.谁能试着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生答)。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动。

1.贝多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月光曲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句子。

抓住幽静一词,让学生体会当时的情景,想象画面。

2.在这样幽静的夜晚,正是这断断续续的琴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走进茅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找出茅屋里的三次对话,用横线画出来。

(1)第一次对话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盲兄妹俩)从第一次对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一:从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我读懂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渴望。

(2)你的理解很深刻,走进了盲姑娘的内心。

预设二:从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读懂了哥哥因为不能让妹妹去听音乐会而感到内疚。

(3)你真是个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

预设三:从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读懂了盲姑娘的善良。

(4)你的理解能力可真强,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小结:兄妹俩的对话触动了贝多芬的内心,贝多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贝多芬把为穷苦人造福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所以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他毫不犹豫地走进茅屋。

3.分组读第二次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4.贝多坐在钢琴面前,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激动地说(生读盲姑娘的话)。

小结:当盲姑娘感觉到是在听贝多芬本人弹奏的时候,贝多芬也如获知音,知音难遇,所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只问盲姑娘(读句子)。

(四)想象曲境,读读写写。

1.贝多芬不忍离去,他愿意为知音再谈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了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时候,贝多芬按起了琴键,你听!(播放音乐)。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徐徐打开了一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更是心驰神往。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齐读第九自然段)。

3.如果你是皮鞋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他仿佛看到了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4.你找得真准确,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刚刚升起时候的画面。

预设二:他仿佛看到了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5.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月亮穿过微云的画面。

预设三:他看到了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6.这是皮鞋匠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7.如果你是盲姑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8.此时,你们的脑海中一定也浮现出皮鞋匠看到的三幅画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9.看到这三幅画面,皮鞋匠的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10.月光曲一共分为三个乐章,老师分别节选了三个部分,请你们听一听,那一段音乐配那一段文字更合适?在朗读的时候该怎样读。

预设一:第一段音乐节奏缓慢,仿佛月亮刚刚升起来,我觉得第一段音乐配第一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语速要慢一点(请生试着读一读)。

预设二:第二段音乐比较轻快,仿佛看到月亮越升越高的画面,我觉得配第二段文字更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加快(请生读一读)。

预设三:第三段音乐比较激昂,节奏较快,配第三段文字比较合适,在读的时候节奏更快,读出激动的感觉(请生试着读一读)。

10.黑板上呈现的三个画面有一次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画面是皮鞋匠亲眼所见吗?(不是)他是在音乐声中想象出来的。根据音乐旋律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皮鞋匠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到了大海。

总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当我们看到美好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关联生活实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把他们记录下来。

11.欣赏音乐,想象画面,并把画面记录下来。

五、作业布置。

选一首喜欢的歌曲,想象歌曲描绘的画面,把这个画面写下来。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两课时。

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1.导入(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月光曲》,这是乐圣贝多芬的的钢琴曲。大家光看这个曲名,觉得它会演绎出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各抒己见)这只是同学们的看法,那么事实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月光曲》,从文字中感受一下音乐的奇妙。

2.贝多芬及《月光曲》简介(5分钟)。

3.生字词预习检查(8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可通过查阅字典、翻阅工具书、同桌讨论等方式解决。用开火车的方式轮流读ppt上的生字词,最后齐读巩固。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几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晚上,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演出,他在小路上散步时走进一间茅屋,给盲姑娘兄妹弹奏了两首钢琴曲,在此过程中创作了《月光曲》。

(2)贝多芬当时是什么身份?盲姑娘家呢?——贝多芬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许多著名的乐曲,还会在各地旅游演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盲姑娘家家境贫寒,买不起音乐会的票。因为盲姑娘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演奏,所以进行了演奏。

(3)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月光曲》的?《月光曲》好听吗?——贝多芬在弹完一曲后,因着盲姑娘兄妹的反应和清幽的月光有感而发。《月光曲》的演奏都让两兄妹陶醉了,足见其美妙动听。

5.精品细读,欣赏月光(15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贝多芬是在给盲姑娘演奏的过程中创作出《月光曲》的。这盲姑娘到底是何许人也呢?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一找关于盲姑娘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一下盲姑娘的人物形象,可以小组讨论一下。预设学生成果:

a.家境贫寒——“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语言描写,直接说明盲姑娘家的穷。“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微弱的烛光”、“旧钢琴”,环境描写,揭露了她家条件不好。

b.善良体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从兄妹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兄妹情深,虽然贫穷,但没有因此而互相埋怨,而是互相理解体谅。

c.热爱音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好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语言描写,盲姑娘虽然贫穷、看不见,但是她十分热爱音乐,两个感叹句体现了她对音乐的渴望追求。

(同桌合作,分角色读第3段。重读“多难弹啊!”,读出怎么也学不会的懊恼,“那有多好啊!”则是向往渴求的语气。中间哥哥的话要读出内疚自责的语气,“是啊”可带点叹息,强调两个“太”。最后一句姑娘的话又要有安慰的语气,所以要语速放慢,声调放缓。)“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这个动作描写体现了盲姑娘迫不及待想要听到别人演奏的心情。

d.聪慧、懂音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听得入了神”说明盲姑娘沉浸在音乐里,“激动”这个心理描写直接体现了盲姑娘当时的心情,两个“您”说明她当时太过激动导致说话都断断续续的,两个感叹句既表现了她的激动,又侧面体现了她对音乐的理解很深刻到位,就像贝多芬音乐上的知音一样。同时她虽看不见,但却能通过音乐判断出贝多芬的身份,可见她的聪慧。

(请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前半部分可读的慢一些、舒缓一些,后面的话要读得语速快、激动、激昂,两个“您”要有停顿)。

6.课堂小结(5分钟)。

这盲姑娘虽然眼睛看不见、家境贫寒,但却有着一颗热爱音乐、体贴善良的心,怪不得贝多芬愿意为她演奏两曲。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位盲姑娘,下节课我们将来认识音乐天才贝多芬,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先品析一下贝多芬的形象。

贝多芬。

盲姑娘。

(德国著名音乐家)。

(家境贫寒、善良体贴、热爱音乐)。

弹奏。

入神。

再弹。

记录。

陶醉想听。

1.导入(5分钟)。

复习上节课内容。

2.精品细读,欣赏月光(30分钟)。

贝多芬当时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琴?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预设学生成果:这是由环境(“幽静的小路”,很容易勾起人的情绪)、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兄妹间相互体谅的真情、贝多芬同情穷人、善良易感的胸怀多方面决定的。

而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则是因为贝多芬佩服盲姑娘能够通过一首曲子就分辨出其中的技艺和感情,他在小镇遇到了知己,非常欣喜,所以愿意有感而发、多弹一曲。教师引导:贝多芬在听到盲姑娘的赞美之后没有回答,这时他在想什么呢?同学发挥想象力想一想,想好之后四人小组分享一下。

没有想到,这次弹琴贝多芬创作出了不朽的《月光曲》,当时的环境如何?盲姑娘兄妹眼前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请同学再次阅读8、9段,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预设学生成果:

创作环境:蜡烛被风吹灭,月光照亮茅屋,使得环境变得格外清幽。这种清幽静谧的环境特别容易使人思绪万千,于是性格本身就易感的音乐家贝多芬被这月光和清幽触动。另一方面,旁边站着的兄妹是他的听众,是他的崇拜者,是他的知音,知音难觅,真情动人,情与景交融,更容易触发灵感。

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海波粼粼。“微波粼粼”一词写出了波光的形态,是微弱的、闪着光、有层次感的,“霎时间”则写出了月亮升起一瞬间的迅速,具有动感,“洒满”体现了月光照射范围之广,有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穿过”使得月亮升高这个现象动态化,“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则描写了微云的形态,轻薄缥缈,在月光下显得梦幻温柔。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忽然”一词使情绪急转直下,“刮”、“卷”、“涌”这三个动词十分有力,“大”、“巨”、“雪亮的”这些形容词则形象表现了风浪之大。教师伴乐范读这部分描写,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评价。

听完了这变化无穷、跌宕起伏的《月光曲》,兄妹俩有什么反应?贝多芬又做了什么?预设学生成果:“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兄妹俩都听呆了、听醉了,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仿佛身临其境。贝多芬则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个灵感,十分迫切。

教师引导:贝多芬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明确:热爱音乐,同情穷人,善良易感,音乐才华出众)。

3.发挥想象,结束课堂(10分钟)。

《月光曲》如此美妙,使兄妹俩如痴如醉,同学们又会从《月光曲》中听出什么来呢?(播放《月光曲》,同学边听边想象,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以齐读第9段结束课堂。

月亮升起,海波粼粼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月光曲教学设计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情境感悟。

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初读感知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谱成清幽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陌生人霎时间。

波涛汹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领读新词。

2、说说词的意思。

3、由“茅屋”一词进行联想。

训练语感,体会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穷人。

四、读中感悟“盲姑娘”,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品读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外貌、神态,

感受盲姑娘立体丰满的形象。

这位姑娘是一位贫苦、懂事、热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五、展开合理联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渐明晰贝多芬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

好奇——心里一震——感动——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六、归纳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2、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

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二、学习新课。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一般,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4)你能把这样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吗?背诵9自然段。

三、阅读拓展。

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势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人"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放律变化一致。

琴艺高超。

贝多芬即兴作曲乐圣。

情感真挚、细腻。

高尚的品格。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

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教学流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

题目______________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二、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

莱茵河皮鞋匠入场券陌生盲姑娘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茅屋断断续续对话激动清幽陶醉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

(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陌生盲姑娘恬静钢琴纯熟清幽照耀陶醉苏醒。

微波粼粼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

板书参考:

贝多芬。

断断续续听到琴声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看到兄妹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遇到知音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

《月光曲》教学设计

1、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感悟同情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先来欣赏二位名人的语言,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贝多芬。

二、对于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贝多芬是这么说的,他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月光曲》。

读题。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兴弹奏的,而不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个晚上就谱成了。

四、谱成月光曲的那个夜晚,是一个不寻常的夜晚,请同学们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想一想,那个夜晚对于盲姑娘和贝多芬分别有什么觉得意想不到的贝多芬:

1、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2、弹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难能可贵,多么罕见。

3、盲姑娘从琴声中就能辨别出弹琴人是谁。

4、自己即兴弹奏的曲子是如此优美。

盲姑娘:

著名的贝多芬会亲临茅屋为她弹奏曲子,而且一弹就是两首,真实大饱耳福。

1、划出兄妹俩的对话和贝多芬看到的情景。

2、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对话:

一、“这首曲子多难弹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弹好这首曲子。

2、渴望听到贝多芬的亲自演奏,也许做梦也在想。

(你能读出她内心的期盼吗?)。

3、期盼美梦成真。

4、因弹不好这首曲子很懊恼。

品读:“要是……那有多好啊!”这是盲姑娘内心深深的呼唤,用我们的朗读来祝愿盲姑娘能美梦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们有太穷”。

1、内心很愧疚,对不起妹妹。

2、实在是太穷,连一张入场券都买不起,感到很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三、“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理解:

1、妹妹很体谅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难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随便说说”这只是一句善意的谎言,盲姑娘是借此来安慰哥哥而已。

品读:

谁来安慰一下哥哥?

1、与哥哥同样的的难过与无奈的读法。

2、带着微微一笑读可以吗?(试一试)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仅能抚慰哥哥无奈与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时的尴尬。

看到此情此景,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听别弹过几遍的曲子就能断断续续的弹出来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这么的热爱音乐,渴望听到我的演奏,而且又这么懂事与善解人意,我应当为她弹一首曲子。

(看来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奏一曲是有感而发。)。

五、当盲姑娘尽情享受完这梦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说的呢?

“她激动地说:……”

1、这份激动不是一般的激动,而是万分激动,你能读出盲姑娘的心声吗?

(朗读指导。)。

2、盲姑娘为何如此激动?

(小组研读。)。

因为她从来没听到过如此娴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钢琴曲,(是被琴声所触动)。

因为她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就是在她看来是高不可攀的贝多芬,心情异常的惊喜。

3、这种好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简直不敢相信,也许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贝多芬”三个字会情不自禁的从她内心迸发出来,读。

六、面对异常激动的盲姑娘,贝多芬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会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中能辨别弹琴的人是谁。

2、遇上盲姑娘这样的人,真实难得啊(对音乐的热爱的人真是我的知音)。

3、一位双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乐方面达到这么高的造诣,真令人钦佩。

(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七、同学们,那一晚贝多芬的所作所为,正是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在次读一读这句话,记住这为伟大的音乐家。

《月光曲》教学设计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儿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二至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皮鞋匠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分辨联想。

1.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请学生试背第9自然段。

板书设计。

贝多芬盲姑娘知音。

弹奏想听感动。

再弹入神动情。

记录本陶醉激情。

教学反思。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月光曲》教学设计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月光曲》教学设计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

3、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

2、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同步阅读教材《贝多芬》。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情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记住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2、齐读课题。

二、重点品读,感受意境。

课件出示文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3、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

4、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生欣赏)。

过渡: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里,他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更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

5、指名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6、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

7、师生合作读写实和联想的内容。

8、小结: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贝多芬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

三、拓展阅读,感悟联想。

过渡: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文章的联想是分不开的。像这样在实在事物描写中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更生动了,表达感情更深刻了。

1、还记得这段文字吗?出自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美美地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荷花》的片段: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2、课件出示两个运用联想的语段。(许多事物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置身于这片藤缠蔓绕的古树林中,我仿佛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远古,融入了亦幻亦梦的童话世界。我仿佛听到了清澈河水里游鱼的窃窃私语,仿佛看到了浣衣的村姑,把河沟点缀得五彩缤纷……——石平《古村历溪行》)(同步阅读教材)。

(1)自由读两个语段,思考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交流第一个语段中联想的内容。男女生合作读。

(3)指名读第二个语段,交流第二个语段中联想的内容。

(4)发挥想象,由第二个语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作者刘再复在乐声中看到了许多神奇的海景,段末用了省略号,等着我们同学们来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

(5)从这两个语段中,你有什么发现?

3、课件出示文章《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同步阅读教材)。

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

郭风。

夜间,月亮已经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见这个月亮从溪边乌桕树的枝丫间,把一大片清光洒到溪边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这时我静静地听着:啊,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听见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

啊,真的,真的,又一阵又一阵小提琴演奏声,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了。

那小提琴拉得多么好啊,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

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1)快速阅读,画出文中联想的内容。

(2)学生汇报交流。

(3)写法指导:听蟋蟀的叫声,作者浮想联翩,优美的文字从笔尖飞泻而下。看同学们的表情也想牛刀小试了。别急,咱们现在就来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然后写个片段和作者郭风媲美。

(4)听音乐《森林狂想曲》,练写片段。(希望同学们也能巧妙运用联想、想像,给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5)学生交流所写的片段。

四、推荐阅读,延伸课外。

飞天扫帚、隐身衣、冥想盆;会绑住人的树根、会飞的钥匙、会眨眼的画片;能起死回生的魔法石。这些对于同学们一定充满了诱惑力,这些尽在小说《哈利?波特》中。这部小说通篇是联想和想像,内容曲折有趣,我期待着同学们和我交流读后的心得。

《月光曲》教学设计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那美丽的传说吧!我找九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读课文。

二、听完这个传说你有什么感觉。

三、可能同学们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写写批注吧。

四、汇报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联想。

2、请看屏幕指名读屏幕上的内容。其它同学思考这几句话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

4、哪几句是写第二个画面?指名读,皮鞋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那贝多芬弹的旋律又是怎样的?读此句时比上两句读得要强。

5、哪几句是写第三个画面?一个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谁能用声音描述一下。此时贝多芬谈的乐曲的旋律会是什么样?(高昂激荡)所以读这句比第二句还要强。看来,这三个画面的句子,一个比一个强,女生读第一个画面的句子,男生读第二个画面的句子,全体读第三个画面的句子。

6、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画面?想不想听听这个音乐?出示课件。之后交流看后的感受。

7、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吧!齐读之后再背。

(加上联想会使内容更充实,更深刻。)。

五、谁还能接着汇报。

1、妹妹真的是随便说一说吗?为什么要安慰哥哥呢?怎样读?

2、哥哥爱妹妹,妹妹体谅哥哥,兄妹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动。下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吧!

六、总结。

看来美好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研读完了,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艺术美、语言美、景色美。让我们把这种美带给人世间吧!好,下课。

《月光曲》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结合《月光曲》的教学,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在导入部分,我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整体感知部分,我请学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还有不懂的地方。这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我感受和体验的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又如在分节细读部分,教师有一个“画龙点睛”式的一问,这个问题就是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接着又有一问: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教师采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同样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会月光曲内容部分,主要是要练习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以及旋律的变化,随着学生表情和动作的变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很好地表达了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

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表演。通过联系上下文“苏醒”让学生理解“陶醉的意思。贝多芬的乐曲那么优美,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深深地被陶醉了。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最后布置的作业让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密切联系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至于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引导,我想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探究下去,以上只是我个人肤浅的见解。

《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本册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如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文章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情感更深刻。

二、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意境的美。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领会《月光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生字词,了解了贝多芬生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贝多芬。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第9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

这段文字有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没有)它写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读这一段,这段文字描绘的意境美不美?(美)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

这里描绘了几个画面?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变化,指名读,评价,师引读全体学生读。

3、这三个画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这样美丽的景象是兄妹俩亲眼看到的吗?(不是)从哪知道?(好像、仿佛)。

为什么听着贝多芬弹的乐曲能让兄妹俩联想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想不想来听一听,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过倾听,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们能说说《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怎么变化的?

再去好好读读这段话,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分析。

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1:曲子刚开始时,节奏是比较慢的,曲子很舒缓。这时,贝多芬应该是轻轻地按起琴键。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应该逐渐增强,节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声音和节奏都达到了高潮,越来越响,越来越快。

师:你们也是懂音乐的,要是贝多芬能听到你们的回答,肯定会说你们是他的知音。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相信这次肯定会读得更好!

(三)追溯根源了解创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作出来的呢?接下去我们去看看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学习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发他创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断断续续”、“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点词来理解。

在这么僻静的小镇上,这么贫穷的人家,却听到有人弹奏自己的曲子,贝多芬会怎么想?

2、贝多芬想去看个究竟。他走近茅屋,听到了有人在谈话。

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

“随便说说”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她为什么要这样说?说明了什么?

师:你们听出的东西可真多,那你们能把他们的手足之情表达出来吗?

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2人读分男女生读)。

贝多芬听出来了吗?他会怎么想?

师小结:贝多芬也和你们一样,被兄妹俩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感动了。于是他推开门走了进去,发现正如他在外面猜测的一样,这家人的确很穷,哥哥是个(皮鞋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弹琴的妹妹竟是个(盲人)!看到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来,弹奏起盲姑娘刚才弹的曲子。

3、同学们,当盲姑娘听出是贝多芬时,她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时,她的心情会怎么样?(激动)。

出示: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指名读出激动的语气。

这里两个“您”一样吗?

谁再来读一读,评价。

盲姑娘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

师:贝多芬觉得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十分的(懂音乐)是的!除了这句话,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乐?(听得入了神)。

4、贝多芬决定再给盲姑娘弹奏一曲。

出示: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请看看他对盲姑娘的称呼(您),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5、师讲述: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他们是那么地淳朴,那么地善良。他触景生情,激发了创作激情。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创作出举世闻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四)领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月光曲》内容正是贝多芬感情的抒发,月亮和大海的变化正反映着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开始时微波粼粼的海面,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

后来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

(五)升华总结。

最后,让我们带着感动和对贝多芬的无限崇敬,再听一次《月光曲》,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贝多芬仅仅是同情兄妹俩吗?(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穷苦大众)。

师小结: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卓越的才华和高超的技艺,更有着同情和热爱穷苦人民的博大情怀。

板书设计:

贝多芬盲姑娘(穷苦大众)。

同情。

感动爱音乐。

激动懂音乐。

《月光曲》教学设计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部分,想一想,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是哪几首?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儿到哪讲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二到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理解几个词语:幽静、入场券、陌生、纯熟。教师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贴,这种感情非常珍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人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散步(听)。

谈话。

(同情)。

贝多芬。

走近(弹)。

曲子。

(激动)。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卡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一至七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读八至十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凄清、幽静,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穷兄妹俩站在他的身旁。)。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了。)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2、在“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盲姑娘脸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实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指导。

4、请学生试背最后三个自然段。

四、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五、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预习《小音乐家扬科》。

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弹奏。

想听。

感动。

再弹。

入神。

动情。

记录本。

陶醉。

激情。

《月光曲》教学设计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 课《月光曲》(板书课题)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默读)

三、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揭示句式:《月光曲》是的传说)

《月光曲》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三、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默读课文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默读2——6自然段,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全班交流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

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交流第一自然段

1、齐读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交流课文2—6自然段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相关范文推荐
  • 10-31 最热保健医岗位培训心得(汇总16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我们可以发现培训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改进的方向。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培训心得,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 10-31 最优汽车配件购销合同书(汇总15篇)
    购销是商业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和消费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购销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购销案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给您带来
  • 10-31 最热电机实训心得(案例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反思过去的经历,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示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吧。通过这次电机实验,深刻的体
  • 10-31 2023年数学听课的心得体会(模板19篇)
    撰写心得体会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所学知识和经验的理解和记忆。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帮到你。为了提高数学老
  • 10-31 实用工资晋级申请书格式(模板14篇)
    工作中的耐心和细心是做好细节工作和确保工作质量的关键。用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实用工具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领导:。您好!本人x
  • 10-31 精选学科思政教学设计范文(18篇)
    精选范文的选取应当综合考虑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阅读精选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各种题材和文体的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 10-31 优秀邻里房屋施工协议书(案例21篇)
    在施工中,需要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的使用,以确保工程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完成。下面是一些施工项目的验收标准和流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指导。甲方(发包方)
  • 10-31 最优党史民警心得体会总结(通用23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一种自我评价和激励,也是对他人分享经验和启示的一种方式。以下是一些老师的心得体会,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 10-31 2023年申请法院冻结银行账户申请书范文(18篇)
    银行业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推动着金融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想要跟上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请看下面这些数字化服务的使用技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序号。姓名。性
  • 10-31 专业招生老师个人规划大全(20篇)
    规划计划能够使我们目标更加清晰明确,让我们更有方向感和动力去实现它。制定规划计划之前,先花点时间了解一下下面的案例,或许能给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根据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