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模板8篇)

2023年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06:13:03 作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模板8篇)

答谢词是一种表达人情感激之情的方式,十分重要和必要。在写答谢词时,应该注意用词得体、语气礼貌,让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之意。下面是一些写答谢词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篇一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生的好奇的理特点,就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学途径,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生;探究式语文教学;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从小学入手抓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奠基教育,是我国发展壮大,民族振兴的需要。尤其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它是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想象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为此,我们语文教学要更新教育观念,扩展教学空间,形成师生平等,和谐宽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个性发展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1.抓住小学生好奇心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发明创造,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能够增强人敏锐的感受外界信息,对新出现的情况和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发探索的欲望。为此,我们在教案构思设计、课堂组织的各个环节都要围绕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下功夫。做好教学设计与儿童好奇心理的融合,才能调动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展示自我。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如:《燕子回家的路》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以声情并茂的导语在教学视频课件的烘托下,把学生的思路带入教学情境。开展教师提示学生围绕课文中三个人物关心小燕子的不同心理活动进行阅读的讨论式教学,形成了学生广开思路,发言无拘束的激烈课堂讨论氛围,在教师恰当点睛,精炼的讲解下,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在探究中逐渐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把握学生创新潜能,悉心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物的观察都具有新鲜感,在大脑中形成自己天真幼稚的见解,既可称之为创新萌芽。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运行过程中以小学生好奇心理特点,创立质疑,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注重质疑,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一个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探奇求新的课堂氛围。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选择课文中“那声音真好听”一句作为唤起学生创新思维的引线,以教学课件的烘托,把学生思路带入鸟的歌唱世界,在欣赏中要求学生回答小鸟们都在唱什么?使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认真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小鸟在说“大榕树叶茂,是自己的家”,“大榕树上环境幽静,可以舒服睡大觉”诸多天真、具有童话色彩的见解,这些见解幼稚,甚至有的错误,教师都要鼓励,耐心指导纠正、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学生创新的萌芽,形成学生敢想、敢说、敢议论的教学氛围。才能激励学生启发大脑思维,天真遐想的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发育成长。

3.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教学,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覆盖面最广泛。其学科特点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判断能力等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为此,语文教学要开放,要走出校门,充分发挥社会天然教科书独特的教学魅力,扩展学生的四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选择真实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和应用环境。如:我们乡镇小学对《春天在哪里》一课,在同学们《春天在哪里》歌声中走进大自然,体验春天柳绿桃红、万物复苏的美景,势必引发学生的诸多联想和议论,抒发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感悟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活动运行主导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形成师生共同欣赏、互相质疑、广泛议论。产生共鸣的平等的活动氛围,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爱护班级,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之心。这样,由学生预习―实践―质疑―讨论、课堂精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是多媒体课件不可取代的。它适合小学生的爱活动,爱提问题,爱表现自我,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课外活动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学生个性,扩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措施。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以强化语文基知识为基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线,构思新颖乐趣适合学生心理的课外活动。如;创办班级图书角,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自编故事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抢答题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速度。通过各类形式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小学是创新教育的起步,语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点学科。这就要求我们第一线小学语文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大胆探索,开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作者:石亮单位: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篇二

小学语文是语文基础教学以及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加之现代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积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综合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能力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主导、老师引导的现代语文教学,从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好现代小学语文教学。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现代语文教学活动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薄弱环节以及语文基础能力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尤其是应该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开展具有针对性与实际效果的语文教学活动。

(二)采取朗读、表演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多样化课堂

老师应该充分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避免传统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灌输式或者老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应该积极利用好语文课本以及语文延伸阅读材料,积极开展朗读、表演等多形式的课堂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坐井观天》的学习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采用现代语文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有效性

(一)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官体验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尤其是应该积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播放视频、演示图片、教学扩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充分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注度与兴趣度,让学生“看着”学习与“听者”学习结合起来。

(二)积极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翻转课堂教学思想,尤其是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际中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困难点,让学生自己来定义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积极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提高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以及教学实例进行现代语文教学活动,尤其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养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语文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活化的语文思维,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从学习语文到用好语文的过程转换,提高学生的语言把握能力以及语言实践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需求,从多角度、多内容、多需求的方向开展语文教学

(一)积极开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培训,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老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培训,尤其是应该积极提高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与积极性,老师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展小型的征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培养学生日常写作习惯如写日记、写小记、写短评等,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二)强化词汇考核,积极开展词汇默写或是词汇接龙教学

老师应该积极强化学生的词汇积累与考核,尤其是可以积极开展词汇默写或是词汇接龙教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基础词汇、重点词汇、延伸词汇的音、形、意的掌握,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量的扩展,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基础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素质

老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做好鼓励式教育与针对性教学相结合,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还应该积极帮助相对落后的学生提高其语文基础能力。一旦学生出现了消极的学习情绪,老师应该积极地进行疏导,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五、结语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性课程,老师应该积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基础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与扩展,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与设计者,才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

作者:邵艳单位: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干沟小学

参考文献:

[1]房玉红.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陈艳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速读旬刊,.

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篇三

《小学语文教学》尽管是山西省出版的教学杂志,但我对它却情独终。从步入教坛不久,我就开始关注着它,不看它心里总是发慌,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该向何处去。我认为这本杂志是我国小语教学改革事业的前沿,杂志的开篇都有小语理事会领导或教学名人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引航教学改革,里面刊载的每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基本上是参加全国小语教学大赛的名师的杰作,里面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大有开阔眼界之感。教书这么多年,我不敢说我有什么教学经验,但《小学语文教学》这本杂志确实帮助了我成长。比如说这本杂志里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朗读,就让我受益匪浅。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到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使你忘掉疲劳;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兴趣“老师”的吸引和指导下,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

二、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路,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朗读训练中,该教师借助人们对周总理的深情感情,用低沉、悲伤的语气,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哀乐背景,把人们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场景读得情真意切,把人们对周总理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听了该老师的范读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情感产生共鸣,所以都自觉尽力去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表情去读。

三、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被你陶醉了”……却可使学生受益一生。如在教学《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时,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快点读。”大家都也认为很有道理,对这位同学的答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他试着读一遍。没想到老师的赞扬又引来别的同学的不同看法:“这四个有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真神奇,作者边看边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教师的鼓励、赞许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更可点燃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方式处理的独到的创造火花。

四、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果我们教师想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那么请你读读《小学语文教学》吧。

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篇四

(一)概念分辨:“朗读”“美读”“诵读”“吟诵”

近些年,中小学语言教学研究领域里,“朗读”“美读”“诵读”“吟诵”这四个概念经常交错使用,对它们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我在这里简要分辨一下,主要目的是探求“诵读”的要义。

“诵”这个词先秦即有,一般认为是依照语言的节奏朗声而读;“歌”“吟”则更注重表现音乐性,与“诵”还是有区别的。《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诵”后来与“读”联结成“诵读”,意思还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陈少松语,《古诗词文吟诵》第二版第7页)。

20世纪前期,“诵读”这个词在教学研究中普遍使用,和它并行且意思相近的概念还有“朗读”“朗诵”。有的学者把“朗诵”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称“诵读”,适合读古代散文;第二类称“吟读”和“咏读”,大致等同于“吟诵”,即比较随意地吟哦咏唱,分别适合于读短的诗词韵文和读长诗长篇韵文等;第三类称“讲读”,其“讲”取“说”“谈”之意,也就是用平时说话、对话的语调来朗读,这适合于读语体文(白话文)。(概述黄仲苏语,见《朗诵法》,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版)20世纪后期至今,语文教学界多用“朗读”这个概念。因为“吟诵”后来几乎断绝,暂且不论。那么,“朗读”便大致涵盖了原来的“诵读”和“讲读”这两种类型。

新时期以来,叶圣陶先生等前辈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一个概念,被发掘出来,使用率比较高,即“美读”。美读的要义有三条:带着感情朗读文学作品;读出文学作品语言之美;通过美读获得美感。这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审美取向的朗读方式,对于内化和积淀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作出分辨:

其一,“朗读”“美读”和“诵读”,共同点是出声地读;与它们相对的乃是“默读”,只看而不读出声。

其二,“吟诵”主要不是读,而是近于哼唱,当然还只是随意吟哦,与按照乐谱严格地演唱尚有一定区别。这种语文学习方法延续几千年,百余年前开始逐渐衰落,以至于几乎断绝,这是非常可惜的。近年来已经有人在倡导和实验。

其三,“美读”是专门针对文学作品而设置的一种审美式朗读类别,与艺术界所说的“朗诵”更为接近,可以看作是较高层次的“朗读”“诵读”。它也具有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

1.语文新课标中的“诵读”概念

“教学标准”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综合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与指示中,我们可以探求到“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概念关系上看,“朗读”是一般概念;“诵读”是被涵盖在“朗读”之中一个特殊概念。

从概念的内涵(特殊性)看,“诵读”被赋予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三点:

(1)“诵读”的对象是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其中一部分篇目要求熟读成诵,语文新课标在附录里推荐了数十首古诗,其他让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自行选定。

(2)“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至于达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积累、培养、发展语感。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把“诵读”看作与“美读”非常接近的一种朗读方式,在“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之上,对朗读者的情感投入提出较高的标准,带有审美体验的某些特征。

(一)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技能

从一般的教学实况看,诵读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诵读方法,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呢?最关键的一条,乃是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的“内功”,深谙个中滋味,达到较高的水准。如此,则必定能够引领学生走向诵读的教学高地。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有赖于两方面条件发生变化:一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二是自身提高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二者实现一,便能演化为良好的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是他语文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越厚实,其教学能力则越强大;反之便会虚弱乏力。这样,认识到苦练“内功”的重要性,才能产生自觉训练诵读机能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诵读技能”,包括几种要素呢?我认为涉及两个层面的若干要素。

第一个层面,属于比较纯粹的基本技术层面,主要有: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读准字音,努力克服方言土音(含北京土话)的干扰;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出每一句,努力不读破句子,不犯语义方面的逻辑错误;朗声诵读,具有自信力和课堂环境中的声音传播效果,让现场每一个听众都能够清晰无误地听到。这个层面的诵读要求,教师学生都应该达到;若偶有欠缺,希望及时弥补。

1.从“吟”古诗到“诵”古诗――诵读技能训练之起步

“诵读”与“吟唱”(也称“吟诵”)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从训练诵读技能

的角度看,借助吟唱更多体现音乐元素这种优势,把带有“美读”色彩的古诗诵读,与带有音乐色彩的古诗吟唱加以比照,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校正诵读的偏误,弥补缺憾,获得新的感受和改进。

例如,诵读唐诗《枫桥夜泊》。最好先听一听采用老调子如何吟唱,可参照根据陈少松老师吟诵所记录的曲谱,见《古诗词文吟诵》第二章。(吟诵和诵读演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调子起得高,表现秋夜霜天的凄厉感。

江枫渔火对愁眠。次句旋律线往下滑落,结尾下降4度,表现沉沉入梦的愁绪。

姑苏城外寒山寺,承接上句,过渡,音高基本持平。

夜半钟声到客船。逐渐舒缓,旋律线下滑,结尾比上一句下降约5度。

以前我诵读这首古诗,“天”“眠”和“船”这三个韵脚音高基本相同,只是把“寺”字略为压低一些。比照吟唱之后,感觉人家处理得更合乎诗的意境,遂加以改进。里面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寺”诵读的时候要不要拖腔、如何拖腔等,可以借鉴吟唱的处理方法,在细微处精心打磨。

以此为例,提出两个需要关注的细节:

(1)避免生硬。

五言或者七言的诗句,切分出节奏,用斜线标出停顿,这种辅助方法在学习初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帮助。但是,止步于此就不一定恰当了。语文教师最好能够借鉴音乐里的“旋律”“节奏”这两个基本概念,迁移到古诗诵读方面,思忖一下:咱们诵读的古诗,多数不是“进行曲”风格的,而是抒情性比较强的,优美的,内涵深邃、温情蕴藉的。机械地切分诗句节奏,硬性规定节奏,往往让诵读变得比较“僵硬”。请看《静夜思》。(对比诵读演示)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练习运气吐字,做到停顿处隔而不断、气韵绵连,读出韵味和音乐感。

这一条,让学生做到是非常难的,可能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够理解运用。但是,语文教师经过训练应该能够基本做到,并经过常年课堂教学的历练而不断精进,达到较高水准。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每一次示范诵读,要表现出自身的最好状态和最高水平,――这样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引领学生。积年累月,耳濡目染,接受最佳的汉语文熏陶,其语感积淀或许能纯净得多。

请诵读(美读)唐诗《渭城曲》,与吟诵进行比照(可借鉴古曲《阳关三叠》的主要旋律),从音乐演绎中获得启发,争取得到技术支持。(吟诵和诵读演示)

渭城朝雨徘岢荆旋律比较平稳,为叙事抒情蓄势。

客舍青青柳色新。前四字旋律上扬,柳色衬离愁凄苦。一二四句后三字旋律接近。

劝君更尽一杯酒,旋律线下滑,“酒”约下降四度。可见酒之沉重、情之浓深。

西出阳关无故人。旋律回应一二句。“西出阳关”舒缓悲切,后三字多不舍意味。

2.从读古诗到读古文――诵读技能训练之扩展

文言文,目前多数小学课本里数量较少。我们认为,从第二学段起,就可以有计划地选编一部分文言语料,抽出少量课时(比如每周1课时或者1.5课时)安排诵读,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启蒙教育,这对于扩充语言含量、培养良好语感、全面发展语文读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不详说。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内功修炼,从诵读古诗到诵读古文,把诵读技能训练加以扩展,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诵读古文,需要使用一种专门的“腔调”,这与朗读白话文具有较大区别。有一些师范生和语文教师,还分不清二者的特点,往往用读白话文的腔调读文言文。这是不对的,要改过来。

古诗的诵读(美读)难度比较大,无论对意境的体会,还是运气吐字、控制语调、修饰和传送声音,要求都要更高一些。借助对古诗的诵读演练心得、技能把握成果,迁移到诵读古文方面,这可能是一条比较有效的训练路径。

采用朗读白话文的“腔调”来朗读古文,主要毛病是以下三点:

第一点,语速过快,这是最明显的表征;

第二点,抑扬顿挫的变化不够鲜明,语气不足,力度不够,味道不对;

第三点,因为语速过快、语调平淡,显得草率、含糊,加大了学生捕捉文字信息的难度,而且严重降低了倾听者所应获得的语言美感。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文言的语言特点,并通过技能演练,掌握诵读文言。这里,我把相关的要点概括成三条:

第一条,文言句子中单音节词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这和“白话”情况迥异。一句话,是由若干个词、词语按照特定规则排列而成的。比如,“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这些知识,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这句是“白话”,我们且分一下句子里的词语:

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这些/知识,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

这句话总共有13个词和词语;其中,双音节以上的词、词语有10个之多。再看意思相近的文言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总共9个字,都是单音节词。朗读的时候,词与词之间,必然要有所停顿,而单音节词多,自然停顿也就多,语速便会慢一些。(文白对比演示)

第二条,文言句子一般要短于白话句子,字数少的句子更容易读出语调的抑扬和顿挫,而中国古人恰恰又特别注重语言的节奏感、音乐感――说话是这样(如先秦),诵读、吟诵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先秦两汉到明清乃至于其后文言读写实际操作之实况实绩)。里面的语言实践细节林林总总,留待以后系统探究,这里我侧重说说文言虚字问题。

请看《论语?学而篇》第一则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中,加方框的6个虚字,诵读时都要在语气上加以特殊处理。此外,3个“亦”字,也需要适当拖长一点、语气加重一点。也就是说,文言句子之中的许多虚字,兼有表示某种语气的特殊功能,这在诵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诵读演示)

第三条,小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听力,如果语文教师使用适宜的语速、语调诵读古文,达到“美读”的较高标准,这对学生理解文义,乃至体验意蕴、获得审美享受、高质量地积淀语感,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我们也可以参照古文吟诵的调子,合理地借鉴。我试着使用老调子吟诵“学而时习之”那段语录,然后把吟诵改为诵读,谈一谈在借鉴方面的个人心得。(吟诵和诵读演示)

3.从诵读古诗文到美读白话作品――诵读技能训练之迁移

就一般情况而言,白话作品的诵读要相对容易一些。具有比较好的文言诵读根基,再将这种技能迁移到白话诗文诵读领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这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结尾是两句七言诗(“别”是入声字),应该注意平仄关系,读出文言诗句的味道,有力地收束全篇,凸显主旨。(诵读演示)

再如,《山中访友》的第二自然段,几处暗含着略带文言意味的语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其中,“你如一位”这几个字不大好处理,读成“你如/一位”、“你/如一位”,似乎都不恰当,最好借鉴文言诵读的技能,这样处理句中的自然停顿:“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诵读演示)

第二个,白话诗文中有些地方不大好读,需要使用控制气息、调整抑扬变化等朗读技巧,而这些技巧恰恰都会在文言诵读演练中加以练习,奠定基础。

比如前面提到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每个字都是一个词,都需要有自然停顿,但又不能读破句或者处理得过于生硬,出现阻断感。这就要用气息来托举,形成似断非断、气韵连绵的诵读效果。训练时,可加大“运动量”,如韩愈《送董绍南序》的开头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有11个字,属于比较长的文言句子,若用一口气读完,看看最长可用多少秒钟。――如此练习,能够提高对气息的控制力,而后,再读白话文里的长句子,便能游刃有余,读出意蕴和特色。例如,季羡林先生《怀念母亲》(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自然段:“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后一句有24个字,诵读的时候最好不换气,还要处理好逻辑重音等。(诵读演示)

再如,前面提到过《枫桥夜泊》和《渭城曲》,都涉及到“音高”问题。在一段文字的诵读过程中,有意拉开声音抑扬的距离,往往是为了表现特定的语意内涵、情感色彩。这种技巧,在古诗的意境中进行训练,更好操作,易于见效,然后再迁移到白话诗的诵读,便比较好处理了。比如臧克家先生的名作《有的人》,通篇对比鲜明,有一段诵读时对声音抑扬变化的要求比较高。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用于备课

备课时,应该养成习惯,把课文多读上几遍。先做普通读者,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当先生,以语文教师的身份考虑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作出教学设计。教师自己高质量地潜心诵读过课文,便会知道它是否适合于诵读,是让学生全文诵读还是选择某些重点段落诵读,以及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语句方面诵读与理解、体验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等等。

备课时认真诵读课文,这比看教参、写教案、制作课件还要重要。缺少这个环节,往往难以获得阅读的冲动感,无法真正形成与作者交流对话的亲切感和契合感,阅读课的设计和实施的教学个性会受到伤害。

名师于永正有一段话讲得很到位,录在这里供学员们参考:“朗读好了,备课就完成了一半工作,不,不是一半,而是一大半!……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一定是充满灵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另外,一位青年教师也发现了备课时诵读课文的必要性,他说:“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备课时朗读过这篇课文吗?’我觉得,认认真真地朗读三遍课文,比抄一遍教案更有用。”

例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一是音译词比较多,比如“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科罗拉多”“科尔卡”等等,这些词要读联贯,你把“雅鲁藏布”读成“雅鲁/藏布”就不对。二是长句子特别多,如课文第一句话:“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么长的句子,如果停顿不好,语气不畅,就读不下去,或者不知所云。三是数字多,如“3000米”“504千米”“2268米”等。四是句子的形象性特别强。这些都是这篇课文的特性,要训练学生读好,老师在上课前自己就不能不读好。

2.用于堂上示范

首先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朗读(简称“范读”)。无论在哪个年级,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都不可或缺,而且都应该达到“美读”的较高水准。这种示范性的诵读,可以是读全篇,也可以是读某一段话或段中的某些语句。教师本身诵读能力乃至整个语文能力比较强,就能更自由、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施教过程中给学生作出示范,成为学生的第二本“汉语文教科书”――非物化的而是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

范读,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范读应该成为使用频率最高、倚重程度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诵读技能,为扎实而灵活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3.用于创设“诵读课”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往往呈现出“什锦拼盘”的特色,即教一课书什么都要管:诵读课文、识字识词、分段分层、解析句段、复述大意、归纳中心、探究写法、欣赏特色、挖掘人文精神,等等。若真的有特殊需要,并非不能这样设计,但把这种拼盘式的“面面俱到”变成教学常态,其中可能埋藏着隐患。

1.疾读与缓读

清代桐城派重要作家姚鼐先生云:“大抵学习古文,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疾读以求其体式,缓读以求其神味”。(摘自姚鼐《惜抱轩集?与陈硕士》)“疾读”就是用很快的语速朗读,比如一首七绝或七律、一段百来字的文言,用一口气读下来,当中不要换气。“缓读”,可以理解为与我们所说的“美读”相似,读出抑扬顿挫,读得摇曳生姿。教学实践证明,交错使用疾读和缓读这两种方式,对于调节教学节奏、营造和谐气氛、高效率地背诵文言诗文,具有特殊的功效。白话诗文的学习,也存在背诵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两种诵读方式,这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可进行诵读演示)

2.平实地朗读与美读

咱们的语文课本里,除了文学作品,还有一些文字比较平实的文本(如说明性文字等)。诵读是就文学作品而言的;美读乃是诵读的较高要求,或者称作审美式的诵读。非文学文本,以及文学色调比较淡的文章,一般只需要平实地朗读即可,不能强求生动,拿腔作调,那样便弄巧成拙了。此外,各个学段的各类学生情况相差很大,也不能强求一致。先要鼓励学生达到诵读的基本要求:读音准确(排除方言干扰),声音响亮,语速大体适宜,比较流利,能有一定的语气(能带着感情来朗读)。然后,逐步提高要求。从平实地朗读,到逐渐接近于美读,这是学生一般都要经历的训练过程。

3.范读与点拨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起到讲解起不到的作用。但是也不能走极端,忽视点拨的妙用。请看这两个教学案例:

例一,《瑞雪》里有一句话:“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盛新凤老师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大家见过棉花吗?见过蒲公英的种子吗?那像棉花一样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就这样杂乱无序、密密麻麻、连接不断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这样的情景,就叫做‘纷纷扬扬’,雪下得可真大呀!那么怎么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雪下得很大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涵义有了真切的体会,自然能够读得好,记得牢,悟得深。

例二,教《笋芽儿》一课,读到这一处:笋芽儿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盛新凤老师问:“谁是咱们班最会撒娇的同学?”学生报出了一个名字,老师紧接着说:“那读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请你来撒撒娇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老师接着启发:“撒娇是咱们女孩子的特长,让咱们的女孩子一起来撒撒娇!”女孩子都兴奋起来,娇声娇气地读了这句话。最后老师再作启发:“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因为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其实咱们这里的同学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都会撒娇的,一起读。”男生也高兴起来了,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诵读白话诗文,各类人物(包括童话中的小动物等等)的对话往往是最难处理的,需要思忖其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心态等诸多因素,模拟其说话的语气语调。一旦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恰恰会让阅读发生实质性变化,能够促成学生与课文及其作者的“对话”。因此,盛老师领着学生三度“撒娇”的这个案例,其价值之特殊,需要深入探掘,并由此提高对点拨的重视程度,把点拨与范读结合起来。

4.诵读与涵咏

诵读,最忌讳只动口而不动心,一味孟浪而诵,并不怎么投入情感,不注重咬文嚼字、体验意蕴。教学中,诵读的密度并非越大越好。“积累型”的诵读课,密度可以适当加大一些;其他,则要注意把诵读与涵咏有机地联结起来。涵咏,意思是让自己的心,像鱼一样深入到文字的水中去体会,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诵读是被涵盖在涵咏之中的,从诵读起步,一边诵读一边体会,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蕴深处,默默地达成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对话。――这个过程,便是涵咏的过程,而诵读既是推进涵咏的手段,也是体现涵咏成果的手段(用声音外化),它俩是不能割裂的。

5.诵读的扎实与灵动

诵读,要中规中矩,扎扎实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能力训练、素养发展。这是底线,要牢牢守住,坚决摒弃那种华而不实的浮夸之风。但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在诵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还要追求实而不死、活而不飘、又实又活的良好状态,努力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灵动感的教学氛围。这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探索空间。

我们一同欣赏一个课例:周益民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片段。这篇课文见于苏教版小学课本第八册,大意是一位中国作家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斯杰潘老人家里做客,见墙上挂着一枝猎枪,便询问老人是不是喜欢打猎。老人边讲述了三十年前最后一次打猎的奇特见闻。那一年早春,寒潮骤降,刚刚融化的湖面有结上冰,一群天鹅走头无路。忽然,有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整群天鹅被感动了,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昂着头,挺着胸,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猎人斯杰潘被深深地震撼了,枪挂到肩头,悄悄离开湖岸。他说,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师:是的,这是一曲命运的交响。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我们聆听,我们感悟,一遍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老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

师: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上“一次/两次/三次……”学生动情地齐读。读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教师激情诵读第6自然段)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有天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

生: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师:请你读一读课文中描写这一声音的句子。(生读,齐读)

生: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出示:“克噜――克哩――克哩”)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地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读读,想想。(学生默读,体会)

生: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一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像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吧!”

师: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生:(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生: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在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生答:团结之歌、奋斗之歌、赞美之歌、感谢之歌。)

师:(追问)感谢之歌?感谢谁?

生:感谢老天鹅,是它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生:感谢命运,让它们经受了一次考验。

生:(齐)加油!

师:齐心干哪――

生:(齐)加油!

师:“克噜――克哩――克哩”,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阵阵天鹅的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长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体现“诗化语文”教学思想的经典案例之一。在此仅就诵读教学的灵动感而言,我们从中欣赏到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师仿佛是一个乐队指挥,课文权当曲谱,学生们敞开诗意葱茏的少年情怀,随着那一根奇妙的指挥棒倾情演绎,遂呈现出这一场激情荡漾的瑰丽的教学乐章。这两句专家评语,与我的感受高度一致:“教师把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用诗性的力量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我想,每一个听课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会长久记住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克噜――克哩――克哩’这天鹅的叫声。”达到如此境界的“美读型”诵读课,无论小学、中学,前些年都是不多见的。这样的案例,应该多做搜集整理,看作是诵读教学高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继续探索和实践,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结束语

这次专题讲座,初步廓清“诵读”的概念和教学要义,搭建了一条诵读技能的演练通道,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诵读技能需要处理好的五种关系。

我认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要不要重视诵读的理念分辨和论证问题,而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诵读教学,在路径选择、方法优化、技能和综合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施教能力提升方面,产生新的变化,取得良好进展。

预祝学员们在语文教学论理论修养和教学专项技能历练等诸多方面,不断进步。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松坊溪的冬天》

讲课教师:李红亮(北京密云县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教师)

评析教师:刘占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教师)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红亮老师执教的这堂小学高年级的诵读课,教学特色鲜明,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课堂学习气氛热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朴素的经验:即便是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小学,只要重视教研工作,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诵读教学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作出新的探索。

先看诵读所占的比例,这是一条硬指标。直接用于诵读的有效教学时间,接近四分之三,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比例数字。这意味着,全体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置身于诵读的教学空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训练层级上,比较愉快地参与了语文实践活动。这体现了在追求教学有效性方面,一种积极进取的实验理念和实践策略。

再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情况,也就是从学习心理方面衡量诵读实效。这乃是最让我感奋的,案头的看课记录,写满3页,几乎被每一次诵读推进的教学细节所吸引。因为执教者是青年教师,学生是普通的受教育者,诵读课属于比较难操作的阅读教学类型,这个教学实录中,并不是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成功精彩。但是,从整体看,基本上是成功和精彩的;从某些细节看,也是相当具有启发价值的。

例如,课进行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李红亮老师安排了五六分钟的默读,让学生安静地独自咀嚼这些文字: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松坊溪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然后,启发学生感受如何描写雪越下越大,连续安排了多种诵读演练,依次是:散读、单独读、老师范读、单独读、散读、单独读、齐读。教师的点拨穿插其间,学生的感悟弥散在从容的涵泳过程里。这堂课,教师的读书声多次与学生稚嫩的童声前后对接、交错混合,在我的听课记忆里留下深深印痕。语文教师,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母语的领路人,他们一起在松坊溪的晚秋和冰雪世界里,观察着,体验着,呼唤着,吟唱着,美好的情怀和美好的文字,就这样积淀在师生同行的教学时空和心路历程上,这几乎是很难忘却的。如果说缺憾,最大的一个,便是这堂课学生几乎没有手握硬笔,圈画一些文字,咀嚼一些字眼,乃至于批上几行字、几个字。六年级了,应该具有这种能力了。假如不动用多媒体大屏幕,改成鼓励学生动动笔,也许教室的采光会更好,心灵里留下的印痕会更深,教学氛围会更自然更和美。

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篇五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标志性措施,通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我国的教育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全面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时代性,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本篇文章主要就针对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不断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逐渐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科目,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重要责任和任务。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更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其有效性。所以,在新时期,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以新课程理念为教学指导,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学习主体性的体现。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降低语文教学质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具自身的学习需要开展有利于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自己动手实践以及动脑思考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亡羊补牢》这一预言故事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对对课文进行探究,自主使用工具书查询其中生字词,理解其中的意识,当学生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懂请教教师,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二、丰富阅读量

语文教学是一门厚积薄发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素材,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础的字词已经基本掌握,能够满足大多数的课外读物阅读需要。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和爱阅读的阅读兴趣,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构建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掌握相应的阅读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高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规范的学习,有一定的感知、思维、记忆和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能够刺激学生的大脑,就能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所推荐和引导的课外读物要语言规范、积极向上、催人上进的书籍。比如《童年》、《少年维特之烦恼》、《三寄小读者》等书籍,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3]其次,课外阅读的体裁要具有丰富多才型,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载体,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

三、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中第七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短片,用动画或是相应的视频向学生呈现出“圆明园”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造诣。然后再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毁灭后的影像,让两者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元素的体现下,让文章内容形象深刻地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兴趣微信群,在该群中,可以向学生们推送一些有趣、有意义的文章,让学生在群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不断扩展学生的眼界。亦或是可以在群里讨论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增强学生的总结、思考能力,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改革和创新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是我国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的需求。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不失时宜地在新时期背景下促成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代利伟.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新课程(小学版),,(04).

[2]邢建立.关于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意见[j].青年文学家,2009,(10).

[3]唐敏.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

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篇六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下,有效应用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因素都阻碍小学语文的教学发展,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和发展了教学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现了古典与现代并存、现实与虚拟相连、个体与群体交互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形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领域的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吸收的传统教学形式向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等新型教学形式发展。移动互联网广泛的出现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其有效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为小学语文教学搭建在线学习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小学生的参与感,将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达到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拓展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构建语文学习讨论专区,实现小学语文课堂内容的知识结合。提高师生的互动感,改变传统教师严肃的教学形象,使得小学语文教师更具亲和力。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语文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通微课,将教学内容的精华上传至学习的平台,供学生下载学习。但是移动式的教学形式不能取代实际的课堂教学,仅具有辅助教学作用。传统的面授课教学形式,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进行结合,打造一个开放式、互动性强的教育平台,充分提高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2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个体与群体的交互性体现在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并通过单向的信息传递,遏制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进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渐被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应用。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获取语文教学资源的方式更丰富,途径更广泛。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构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任务,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或者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对学生给予教学评价,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双向且交互性的,只有实现了师生间思维和行为的互动教学,创新和发展了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教与学的不断优化,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3创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育属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展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需要基于传统的文学经典,联系当前的实际生活,从而发挥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互联网成为重要的载体,其占据了小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内容学习的重要部分。以此,为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热情,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需要融入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在小学教学领域,课程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将小学语文课程与其他科目进行融合性的教学,有效的拓宽语文教学内容,进而达到创新发展的教学目的。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展示,其也反映了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提升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高度,通过引入其他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发展。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分析和解读,进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使得学生认识到语文科目的工具性意义。并将语文教学内容应用于生活中,进行语言分析,凸显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发展,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学原则,全面创新和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戴文词单位:沈阳市高明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篇七

专题讲座

刘占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学教研室、教师)一、“诵读”要义概说

(一)概念分辨:“朗读”“美读”“诵读”“吟诵”

近些年,中小学语言教学研究领域里,“朗读”“美读”“诵读”“吟诵”这四个概念经常交错使用,对它们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我在这里简要分辨一下,主要目的是探求“诵读”的要义。

“诵”这个词先秦即有,一般认为是依照语言的节奏朗声而读;“歌”“吟”则更注重表现音乐性,与“诵”还是有区别的。《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诵”后来与“读”联结成“诵读”,意思还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陈少松语,《古诗词文吟诵》第二版第7页)。

20世纪前期,“诵读”这个词在教学研究中普遍使用,和它并行且意思相近的概念还有“朗读”“朗诵”。有的学者把“朗诵”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称“诵读”,适合读古代散文;第二类称“吟读”和“咏读”,大致等同于“吟诵”,即比较随意地吟哦咏唱,分别适合于读短的诗词韵文和读长诗长篇韵文等;第三类称“讲读”,其“讲”取“说”“谈”之意,也就是用平时说话、对话的语调来朗读,这适合于读语体文(白话文)。(概述黄仲苏语,见《朗诵法》,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版)20世纪后期至今,语文教学界多用“朗读”这个概念。因为“吟诵”后来几乎断绝,暂且不论。那么,“朗读”便大致涵盖了原来的“诵读”和“讲读”这两种类型。

新时期以来,叶圣陶先生等前辈在三四十年代使用过的一个概念,被发掘出来,使用率比较高,即“美读”。美读的要义有三条:带着感情朗读文学作品;读出文学作品语言之美;通过美读获得美感。这是一种带有一定的审美取向的朗读方式,对于内化和积淀语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作出分辨:

其一,“朗读”“美读”和“诵读”,共同点是出声地读;与它们相对的乃是“默读”,只看而不读出声。

其二,“吟诵”主要不是读,而是近于哼唱,当然还只是随意吟哦,与按照乐谱严格地演唱尚有一定区别。这种语文学习方法延续几千年,百余年前开始逐渐衰落,以至于几乎断绝,这是非常可惜的。近年来已经有人在倡导和实验。

其三,“美读”是专门针对文学作品而设置的一种审美式朗读类别,与艺术界所说的“朗诵”更为接近,可以看作是较高层次的“朗读”“诵读”。它也具有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

1.语文新课标中的“诵读”概念

“教学标准”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综合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2.“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与指示中,我们可以探求到“诵读”的基本含义。

从概念关系上看,“朗读”是一般概念;“诵读”是被涵盖在“朗读”之中一个特殊概念。

从概念的内涵(特殊性)看,“诵读”被赋予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三点:

(1)“诵读”的对象是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其中一部分篇目要求熟读成诵,语文新课标在附录里推荐了数十首古诗,其他让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自行选定。

(2)“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以至于达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够积累、培养、发展语感。由此,我们大概可以把“诵读”看作与“美读”非常接近的一种朗读方式,在“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之上,对朗读者的情感投入提出较高的标准,带有审美体验的某些特征。

(一)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技能

从一般的教学实况看,诵读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诵读方法,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呢?最关键的一条,乃是语文教师要苦练诵读的“内功”,深谙个中滋味,达到较高的水准。如此,则必定能够引领学生走向诵读的教学高地。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有赖于两方面条件发生变化:一是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二是自身提高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二者实现一,便能演化为良好的专业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能力是他语文教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越厚实,其教学能力则越强大;反之便会虚弱乏力。这样,认识到苦练“内功”的重要性,才能产生自觉训练诵读机能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效果。

所谓“诵读技能”,包括几种要素呢?我认为涉及两个层面的若干要素。

第一个层面,属于比较纯粹的基本技术层面,主要有: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读准字音,努力克服方言土音(含北京土话)的干扰;能够正确、流利地读出每一句,努力不读破句子,不犯语义方面的逻辑错误;朗声诵读,具有自信力和课堂环境中的声音传播效果,让现场每一个听众都能够清晰无误地听到。这个层面的诵读要求,教师学生都应该达到;若偶有欠缺,希望及时弥补。

1.从“吟”古诗到“诵”古诗――诵读技能训练之起步

“诵读”与“吟唱”(也称“吟诵”)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从训练诵读技能

的角度看,借助吟唱更多体现音乐元素这种优势,把带有“美读”色彩的古诗诵读,与带有音乐色彩的古诗吟唱加以比照,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校正诵读的偏误,弥补缺憾,获得新的感受和改进。

例如,诵读唐诗《枫桥夜泊》。最好先听一听采用老调子如何吟唱,可参照根据陈少松老师吟诵所记录的曲谱,见《古诗词文吟诵》第二章。(吟诵和诵读演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一句调子起得高,表现秋夜霜天的凄厉感。

江枫渔火对愁眠。次句旋律线往下滑落,结尾下降4度,表现沉沉入梦的愁绪。

姑苏城外寒山寺,承接上句,过渡,音高基本持平。

夜半钟声到客船。逐渐舒缓,旋律线下滑,结尾比上一句下降约5度。

以前我诵读这首古诗,“天”“眠”和“船”这三个韵脚音高基本相同,只是把“寺”字略为压低一些。比照吟唱之后,感觉人家处理得更合乎诗的意境,遂加以改进。里面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寺”诵读的时候要不要拖腔、如何拖腔等,可以借鉴吟唱的处理方法,在细微处精心打磨。

以此为例,提出两个需要关注的细节:

(1)避免生硬。

五言或者七言的诗句,切分出节奏,用斜线标出停顿,这种辅助方法在学习初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定帮助。但是,止步于此就不一定恰当了。语文教师最好能够借鉴音乐里的“旋律”“节奏”这两个基本概念,迁移到古诗诵读方面,思忖一下:咱们诵读的古诗,多数不是“进行曲”风格的,而是抒情性比较强的,优美的,内涵深邃、温情蕴藉的。机械地切分诗句节奏,硬性规定节奏,往往让诵读变得比较“僵硬”。请看《静夜思》。(对比诵读演示)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练习运气吐字,做到停顿处隔而不断、气韵绵连,读出韵味和音乐感。

这一条,让学生做到是非常难的,可能只有少数尖子生能够理解运用。但是,语文教师经过训练应该能够基本做到,并经过常年课堂教学的历练而不断精进,达到较高水准。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每一次示范诵读,要表现出自身的最好状态和最高水平,――这样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引领学生。积年累月,耳濡目染,接受最佳的汉语文熏陶,其语感积淀或许能纯净得多。

请诵读(美读)唐诗《渭城曲》,与吟诵进行比照(可借鉴古曲《阳关三叠》的主要旋律),从音乐演绎中获得启发,争取得到技术支持。(吟诵和诵读演示)

渭城朝雨徘岢荆旋律比较平稳,为叙事抒情蓄势。

客舍青青柳色新。前四字旋律上扬,柳色衬离愁凄苦。一二四句后三字旋律接近。

劝君更尽一杯酒,旋律线下滑,“酒”约下降四度。可见酒之沉重、情之浓深。

西出阳关无故人。旋律回应一二句。“西出阳关”舒缓悲切,后三字多不舍意味。

2.从读古诗到读古文――诵读技能训练之扩展

文言文,目前多数小学课本里数量较少。我们认为,从第二学段起,就可以有计划地选编一部分文言语料,抽出少量课时(比如每周1课时或者1.5课时)安排诵读,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启蒙教育,这对于扩充语言含量、培养良好语感、全面发展语文读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此不详说。作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内功修炼,从诵读古诗到诵读古文,把诵读技能训练加以扩展,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诵读古文,需要使用一种专门的“腔调”,这与朗读白话文具有较大区别。有一些师范生和语文教师,还分不清二者的特点,往往用读白话文的腔调读文言文。这是不对的,要改过来。

古诗的诵读(美读)难度比较大,无论对意境的体会,还是运气吐字、控制语调、修饰和传送声音,要求都要更高一些。借助对古诗的诵读演练心得、技能把握成果,迁移到诵读古文方面,这可能是一条比较有效的训练路径。

采用朗读白话文的“腔调”来朗读古文,主要毛病是以下三点:

第一点,语速过快,这是最明显的`表征;

第二点,抑扬顿挫的变化不够鲜明,语气不足,力度不够,味道不对;

第三点,因为语速过快、语调平淡,显得草率、含糊,加大了学生捕捉文字信息的难度,而且严重降低了倾听者所应获得的语言美感。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文言的语言特点,并通过技能演练,掌握诵读文言。这里,我把相关的要点概括成三条:

第一条,文言句子中单音节词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这和“白话”情况迥异。一句话,是由若干个词、词语按照特定规则排列而成的。比如,“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这些知识,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这句是“白话”,我们且分一下句子里的词语:

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这些/知识,这样/做/不是/很/快乐/吗?

这句话总共有13个词和词语;其中,双音节以上的词、词语有10个之多。再看意思相近的文言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总共9个字,都是单音节词。朗读的时候,词与词之间,必然要有所停顿,而单音节词多,自然停顿也就多,语速便会慢一些。(文白对比演示)

第二条,文言句子一般要短于白话句子,字数少的句子更容易读出语调的抑扬和顿挫,而中国古人恰恰又特别注重语言的节奏感、音乐感――说话是这样(如先秦),诵读、吟诵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先秦两汉到明清乃至于其后文言读写实际操作之实况实绩)。里面的语言实践细节林林总总,留待以后系统探究,这里我侧重说说文言虚字问题。

请看《论语?学而篇》第一则语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中,加方框的6个虚字,诵读时都要在语气上加以特殊处理。此外,3个“亦”字,也需要适当拖长一点、语气加重一点。也就是说,文言句子之中的许多虚字,兼有表示某种语气的特殊功能,这在诵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诵读演示)

第三条,小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听力,如果语文教师使用适宜的语速、语调诵读古文,达到“美读”的较高标准,这对学生理解文义,乃至体验意蕴、获得审美享受、高质量地积淀语感,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训练的有效性,我们也可以参照古文吟诵的调子,合理地借鉴。我试着使用老调子吟诵“学而时习之”那段语录,然后把吟诵改为诵读,谈一谈在借鉴方面的个人心得。(吟诵和诵读演示)

3.从诵读古诗文到美读白话作品――诵读技能训练之迁移

就一般情况而言,白话作品的诵读要相对容易一些。具有比较好的文言诵读根基,再将这种技能迁移到白话诗文诵读领域,会占据一定的优势。这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结尾是两句七言诗(“别”是入声字),应该注意平仄关系,读出文言诗句的味道,有力地收束全篇,凸显主旨。(诵读演示)

再如,《山中访友》的第二自然段,几处暗含着略带文言意味的语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其中,“你如一位”这几个字不大好处理,读成“你如/一位”、“你/如一位”,似乎都不恰当,最好借鉴文言诵读的技能,这样处理句中的自然停顿:“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诵读演示)

第二个,白话诗文中有些地方不大好读,需要使用控制气息、调整抑扬变化等朗读技巧,而这些技巧恰恰都会在文言诵读演练中加以练习,奠定基础。

比如前面提到的“学而时习之”这一句,每个字都是一个词,都需要有自然停顿,但又不能读破句或者处理得过于生硬,出现阻断感。这就要用气息来托举,形成似断非断、气韵连绵的诵读效果。训练时,可加大“运动量”,如韩愈《送董绍南序》的开头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有11个字,属于比较长的文言句子,若用一口气读完,看看最长可用多少秒钟。――如此练习,能够提高对气息的控制力,而后,再读白话文里的长句子,便能游刃有余,读出意蕴和特色。例如,季羡林先生《怀念母亲》(见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自然段:“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后一句有24个字,诵读的时候最好不换气,还要处理好逻辑重音等。(诵读演示)

再如,前面提到过《枫桥夜泊》和《渭城曲》,都涉及到“音高”问题。在一段文字的诵读过程中,有意拉开声音抑扬的距离,往往是为了表现特定的语意内涵、情感色彩。这种技巧,在古诗的意境中进行训练,更好操作,易于见效,然后再迁移到白话诗的诵读,便比较好处理了。比如臧克家先生的名作《有的人》,通篇对比鲜明,有一段诵读时对声音抑扬变化的要求比较高。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用于备课

备课时,应该养成习惯,把课文多读上几遍。先做普通读者,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然后再当先生,以语文教师的身份考虑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作出教学设计。教师自己高质量地潜心诵读过课文,便会知道它是否适合于诵读,是让学生全文诵读还是选择某些重点段落诵读,以及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语句方面诵读与理解、体验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等等。

备课时认真诵读课文,这比看教参、写教案、制作课件还要重要。缺少这个环节,往往难以获得阅读的冲动感,无法真正形成与作者交流对话的亲切感和契合感,阅读课的设计和实施的教学个性会受到伤害。

名师于永正有一段话讲得很到位,录在这里供学员们参考:“朗读好了,备课就完成了一半工作,不,不是一半,而是一大半!……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一定是充满灵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

另外,一位青年教师也发现了备课时诵读课文的必要性,他说:“我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备课时朗读过这篇课文吗?’我觉得,认认真真地朗读三遍课文,比抄一遍教案更有用。”

例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一是音译词比较多,比如“雅鲁藏布”“喜马拉雅”“科罗拉多”“科尔卡”等等,这些词要读联贯,你把“雅鲁藏布”读成“雅鲁/藏布”就不对。二是长句子特别多,如课文第一句话:“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一个是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一个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么长的句子,如果停顿不好,语气不畅,就读不下去,或者不知所云。三是数字多,如“3000米”“504千米”“2268米”等。四是句子的形象性特别强。这些都是这篇课文的特性,要训练学生读好,老师在上课前自己就不能不读好。

2.用于堂上示范

首先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朗读(简称“范读”)。无论在哪个年级,语文教师的示范朗读都不可或缺,而且都应该达到“美读”的较高水准。这种示范性的诵读,可以是读全篇,也可以是读某一段话或段中的某些语句。教师本身诵读能力乃至整个语文能力比较强,就能更自由、大胆地进行教学设计,并在施教过程中给学生作出示范,成为学生的第二本“汉语文教科书”――非物化的而是活生生的“汉语文教科书”。

范读,最好在教学中穿插进行,尤其是那些重点句、难句和句子里的特殊词语等,有时需要教师多次范读,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落实相关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范读应该成为使用频率最高、倚重程度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诵读技能,为扎实而灵活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创造条件。

3.用于创设“诵读课”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往往呈现出“什锦拼盘”的特色,即教一课书什么都要管:诵读课文、识字识词、分段分层、解析句段、复述大意、归纳中心、探究写法、欣赏特色、挖掘人文精神,等等。若真的有特殊需要,并非不能这样设计,但把这种拼盘式的“面面俱到”变成教学常态,其中可能埋藏着隐患。

1.疾读与缓读

清代桐城派重要作家姚鼐先生云:“大抵学习古文,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疾读以求其体式,缓读以求其神味”。(摘自姚鼐《惜抱轩集?与陈硕士》)“疾读”就是用很快的语速朗读,比如一首七绝或七律、一段百来字的文言,用一口气读下来,当中不要换气。“缓读”,可以理解为与我们所说的“美读”相似,读出抑扬顿挫,读得摇曳生姿。教学实践证明,交错使用疾读和缓读这两种方式,对于调节教学节奏、营造和谐气氛、高效率地背诵文言诗文,具有特殊的功效。白话诗文的学习,也存在背诵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使用这两种诵读方式,这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可进行诵读演示)

2.平实地朗读与美读

咱们的语文课本里,除了文学作品,还有一些文字比较平实的文本(如说明性文字等)。诵读是就文学作品而言的;美读乃是诵读的较高要求,或者称作审美式的诵读。非文学文本,以及文学色调比较淡的文章,一般只需要平实地朗读即可,不能强求生动,拿腔作调,那样便弄巧成拙了。此外,各个学段的各类学生情况相差很大,也不能强求一致。先要鼓励学生达到诵读的基本要求:读音准确(排除方言干扰),声音响亮,语速大体适宜,比较流利,能有一定的语气(能带着感情来朗读)。然后,逐步提高要求。从平实地朗读,到逐渐接近于美读,这是学生一般都要经历的训练过程。

3.范读与点拨

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往往起到讲解起不到的作用。但是也不能走极端,忽视点拨的妙用。请看这两个教学案例:

例一,《瑞雪》里有一句话:“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盛新凤老师这样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大家见过棉花吗?见过蒲公英的种子吗?那像棉花一样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就这样杂乱无序、密密麻麻、连接不断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这样的情景,就叫做‘纷纷扬扬’,雪下得可真大呀!那么怎么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这雪下得很大呢?”经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涵义有了真切的体会,自然能够读得好,记得牢,悟得深。

例二,教《笋芽儿》一课,读到这一处:笋芽儿撒娇地说:“谁叫我呀?我还没睡醒呢!”盛新凤老师问:“谁是咱们班最会撒娇的同学?”学生报出了一个名字,老师紧接着说:“那读这句话肯定是你的拿手好戏了,请你来撒撒娇看。”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了。老师接着启发:“撒娇是咱们女孩子的特长,让咱们的女孩子一起来撒撒娇!”女孩子都兴奋起来,娇声娇气地读了这句话。最后老师再作启发:“撒娇是一种幸福的、美好的感受,因为知道自己有人疼、有人爱。其实咱们这里的同学都是家里的心肝宝贝,都会撒娇的,一起读。”男生也高兴起来了,大家兴致勃勃地朗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诵读白话诗文,各类人物(包括童话中的小动物等等)的对话往往是最难处理的,需要思忖其年龄、性别、身份、性格、心态等诸多因素,模拟其说话的语气语调。一旦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恰恰会让阅读发生实质性变化,能够促成学生与课文及其作者的“对话”。因此,盛老师领着学生三度“撒娇”的这个案例,其价值之特殊,需要深入探掘,并由此提高对点拨的重视程度,把点拨与范读结合起来。

4.诵读与涵咏

诵读,最忌讳只动口而不动心,一味孟浪而诵,并不怎么投入情感,不注重咬文嚼字、体验意蕴。教学中,诵读的密度并非越大越好。“积累型”的诵读课,密度可以适当加大一些;其他,则要注意把诵读与涵咏有机地联结起来。涵咏,意思是让自己的心,像鱼一样深入到文字的水中去体会,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诵读是被涵盖在涵咏之中的,从诵读起步,一边诵读一边体会,直至沉浸到文字意蕴深处,默默地达成与作者的深度交流和对话。――这个过程,便是涵咏的过程,而诵读既是推进涵咏的手段,也是体现涵咏成果的手段(用声音外化),它俩是不能割裂的。

5.诵读的扎实与灵动

诵读,要中规中矩,扎扎实实,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能力训练、素养发展。这是底线,要牢牢守住,坚决摒弃那种华而不实的浮夸之风。但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在诵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还要追求实而不死、活而不飘、又实又活的良好状态,努力营造具有亲和力和灵动感的教学氛围。这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探索空间。

我们一同欣赏一个课例:周益民老师执教《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片段。这篇课文见于苏教版小学课本第八册,大意是一位中国作家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斯杰潘老人家里做客,见墙上挂着一枝猎枪,便询问老人是不是喜欢打猎。老人边讲述了三十年前最后一次打猎的奇特见闻。那一年早春,寒潮骤降,刚刚融化的湖面有结上冰,一群天鹅走头无路。忽然,有只老天鹅腾空而起,利用下落的冲力,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整群天鹅被感动了,都投入了破冰工作。它们干得那样齐心,那样欢快!水面在迅速地扩大着。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所有的天鹅都同时结束了工作,昂着头,挺着胸,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猎人斯杰潘被深深地震撼了,枪挂到肩头,悄悄离开湖岸。他说,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师:是的,这是一曲命运的交响。如果说老天鹅的行动是一首诗,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篇章;如果说老天鹅的心声是一支歌,那么它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旋律。我们聆听,我们感悟,一遍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出示分行排列的课文片段:

老天鹅/

腾空而起/

利用下落的冲力/

像石头似的/

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

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师: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生自读后指名一生读)

师:冰面没有破,怎么办?(一生读)

师:冰面还是没有破,再用力!(一生读)

师:冰面已经被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一生读)

师:一齐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教师在原先出示的文字最后加上“一次/两次/三次……”学生动情地齐读。读毕,俄罗斯合唱歌曲《俄罗斯上空的天鹅》响起,全场肃然)

师:动人的画面还在继续――(教师激情诵读第6自然段)我们用心想象当时的情景,耳畔是否回旋着各种声音?那是什么声音?(学生默读体会)

生:有天鹅扑打冰面的“嘭嘭”声。

生:有冰层裂开的“嚓嚓”声。

师:请你读一读课文中描写这一声音的句子。(生读,齐读)

生:有天鹅的呼吸声。

生:有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出示:“克噜――克哩――克哩”)这一节中直接描写这声音的只有一处地方,但是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是否真的就只有这一处呢?读读,想想。(学生默读,体会)

生:天鹅们看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破冰,一开始呆住了,接着就小声议论起来。好像在说:“我们也一块破吧!”

师:按照这个意思,请你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生:(轻声地)“克噜――克哩――克哩”……

生:我觉得天鹅们破冰的过程中它们会相互鼓励。

生:我觉得天鹅们看到在自己的努力下水面在慢慢扩大,心里感到很兴奋,发出欢快的叫声。

生:我觉得是老天鹅看到年轻天鹅们一起努力破冰时,发出的欣慰的笑声。它在说:“孩子们,好样的!”

师: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动听的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生答:团结之歌、奋斗之歌、赞美之歌、感谢之歌。)

师:(追问)感谢之歌?感谢谁?

生:感谢老天鹅,是它鼓舞了大家的斗志。

生:感谢命运,让它们经受了一次考验。

生:(齐)加油!

师:齐心干哪――

生:(齐)加油!

师:“克噜――克哩――克哩”,在那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阵阵天鹅的歌声久久回旋,不断传来,一直传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意味深长地)这就是天鹅的故事。

周益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体现“诗化语文”教学思想的经典案例之一。在此仅就诵读教学的灵动感而言,我们从中欣赏到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师仿佛是一个乐队指挥,课文权当曲谱,学生们敞开诗意葱茏的少年情怀,随着那一根奇妙的指挥棒倾情演绎,遂呈现出这一场激情荡漾的瑰丽的教学乐章。这两句专家评语,与我的感受高度一致:“教师把文本的信息个性化,情感化,用诗性的力量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我想,每一个听课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里会长久记住广袤的俄罗斯天空,在那遥远的贝加尔湖畔,‘克噜――克哩――克哩’这天鹅的叫声。”达到如此境界的“美读型”诵读课,无论小学、中学,前些年都是不多见的。这样的案例,应该多做搜集整理,看作是诵读教学高地上高高飘扬的旗帜。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继续探索和实践,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经验。

结束语

这次专题讲座,初步廓清“诵读”的概念和教学要义,搭建了一条诵读技能的演练通道,并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诵读技能需要处理好的五种关系。

我认为,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要不要重视诵读的理念分辨和论证问题,而是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诵读教学,在路径选择、方法优化、技能和综合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施教能力提升方面,产生新的变化,取得良好进展。

预祝学员们在语文教学论理论修养和教学专项技能历练等诸多方面,不断进步。

论文用策略包引领小学语文篇八

在新课程改革被背景下,强调对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这样的要求下,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走出一条符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需要的语文创新教学之路是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以期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是新课

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全面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敲响了警钟和指明了道路。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不失时宜地实施创新,才能保障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发展,更能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达到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小学语教学创新是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都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使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刻板、单一,教学方式生硬、死板,通常使用“一言堂”、“满堂罐”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1]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发挥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高,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学创新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期望,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依据,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上,增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在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要怎样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怎样从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中走出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懂得创新、敢于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践行者,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充分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自身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让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片新气象。比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想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将书本上固定的知识传输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从而满足考试的需要。在这种目标的驱动下,教师就使用“满堂灌”等机械的教学方式强制学生进行信息的接收。[2]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要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教师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让学生愉快、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通过教师培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分析解答能力。在教学方式上结合新时期新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和传统的教学课堂相比有所改变,才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汉语是我国的母语,而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汉语能力的主要载体。通过语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识字、拼读、写作、思考等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看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同时,更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意识的熏陶和培养,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人格修养,深化拓展小学语文的最终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注重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语文教学更能够符合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创新和转变教学策略,着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崇尚科学和知识的崇高精神,将语文课堂作为一门扩展、求知和探索的阵地,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不仅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前提保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小学语文的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方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要始终以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为重要指导基础,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科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语文教学不仅在教学方式上实施创新,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有所创新。

作者:涂梅香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四季园小学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 10-15 最新竞选心理委员发言稿(汇总13篇)
    安全标语的设置贯穿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各个环节,它是无处不在的安全守护者。制作安全标语时,可以使用形象生动的插图和图案,增加视觉上的吸引力。根据随机选择的部分,随
  • 10-15 调色培训的工作总结(精选8篇)
    出纳需要熟悉财务制度和相关法规,确保账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下面是一些行政后勤工作总结的例子,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调色培训的工作总结篇一这是一个绝好的
  • 10-15 最新准高三的励志演讲稿(汇总14篇)
    辩论是一种通过质疑和反驳来寻求真理的过程,它能够培养我们的批判思维和求知欲望。如果您对通讯稿的写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请与我们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准高三的
  • 10-15 最新元旦活动小班教案反思 小班元旦活动教案(精选8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小学教案,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元旦活动小班教案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巩固幼儿
  • 10-15 2023年教师节演讲稿(优质17篇)
    即兴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艺术家可以在现场感受到观众的反应,从而调整自己的表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致辞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教师节演讲稿篇一亲爱
  • 10-15 最新出彩的人生演讲稿 出彩人生演讲稿(优秀8篇)
    演讲技巧是提升个人形象和提升社交能力的关键要素,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我们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安全演讲稿,希望通过这些范文的研究和借鉴,能够写出更加出
  • 10-15 2023年老师元旦晚会致辞(实用8篇)
    合理分配和明确岗位职责可以提高团队的协作效率,实现工作的高效运转。在描述岗位职责时,可以使用具体的实例和案例来说明工作内容和职责。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些成功
  • 10-15 最新积的近似值教案冀教版 积的近似值第七课时教学教案(精选8篇)
    六年级教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积的近似值教案冀教版篇一教科书第七
  • 10-15 2023年青花瓷大班教案语言(通用8篇)
    教案中的每个环节都应该经过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以便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青花瓷大班教案语言篇一1、欣赏青花瓷的
  • 10-15 最新世界粮食日的宣传语 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口号(优秀8篇)
    决议的制定需要思考和分析,确保我们的行动目标与我们的长远规划相一致。决议制定过程中要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如果你对如何制定决议还感到迷茫,不妨花些时间阅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