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汇总10篇)

2023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汇总10篇)

时间:2023-10-14 14:27:39 作者:笔舞 2023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汇总10篇)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一

原以“educated”为名,是为教育之意,而译者这个名字充满了未知与希望,也意味着教育之路漫漫,结果如何,飞向何方,都是你的选择。飞过万丈深渊,飞过高山大川,便是晴川。过程中必定驻足观望、或选择停滞不前、或归于原点,最终结局都不尽相同。必定是这过程中的种种,一点点的改变着我们,推着我们不得不成长,历尽千帆的结果似乎不那么重要,如同月亮与六便士中理查德的那句“我必须画画”一样我们身不由己,选择前方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缥缈的理想与现实的遗失,我们如何取舍,始终值得思考。彼岸未必完美无瑕,但至少温暖明亮。

顺应内心,不用刻意去原谅谁,仅仅只是做到放下,做到放过自己,不用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还内心一片清明。生命如此之长,负重前行,只会蒙住我们欣赏沿途风景的眼睛。

克服自卑,学会认可自己,才能在幸运降临时紧紧抓住,而不是幼稚的认为自己不配拥有那些所谓好的人生。

不同的人对这本书有不同的解读,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看完会觉得压抑,而我同时看到了点点希望。即便中间塔拉与父亲、母亲、肖恩的冲突压得我无法喘息、甚至默默哭泣。但最终她选择放过自己,迎接新生。她被最重要的家庭抛弃,但在她成长中,不断地有人把她带入光明,泰勒推他走出黑暗,教授教他摆脱黑暗,他的成长并不是一路被摒弃,她始终不是一个人孤身奋战,在不幸的同时,总有一盏明灯为她指路,某种意义讲,她也是幸运的。

千千万万人不幸的原因各不相同,我们都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不知还有一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世上也许没有绝对的坏人与好人之分,就像没有绝对的公平一样,有的只是我们各自不同的选择,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就不要劝他不计前嫌,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感同身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二

“本书讲了一个关于教育与自我救赎的故事。”要是我在这本书的推荐栏上看到的,起初我认为这只是宣传这本书的噱头。但是当我细品读完这本书后,我才被这细腻的文字而感动到。

故事发生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但主人塔拉却出生在一个极度迷信极度贫穷的家庭。家里的“掌权者”父亲,但是父亲是个极度的基督教崇拜者,在这个家庭中,男女没有分别。所有人都只能在废料场干重活,听取父亲的指挥。

真正改变他的命运的是哥哥泰勒的音乐深深地打动了他,令她感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哥哥们与父亲的傀儡。于是他开始学习代数几何历史一瞬间,塔拉脑海中便有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历史的往事就像一阵嗯风一样轻轻划过她的耳畔。他从这些风中领悟到了真理,感觉与家乡的麻木是截然相反的。之后他拿完成了自己的救赎,成了一位历史学博士,离开了那个阻碍她飞翔的家乡。

好啦,出生在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但她的故事却是一个关于从蛮荒到理性的转变,这给了我们一个问题:自我救赎有没有早晚之分。

毫无疑问是没有的,塔拉只在家里学过基础的数学语言知识。当她看到代数几何时,他束手无策,什么都不懂。但在哥哥泰勒的悉心教诲一下,她终于登上了大学的殿堂,实现了自我就赎。

如此,我们看出只要肯努力,我们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实现自我突破,也可以感受到那是嗯令人难忘的风。只要我们有自我救赎的心。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他一直在你心中。”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三

最开始是被名字吸引的,花了两天时间看完,颇有感悟。

塔拉回忆她前半生在大山生活的日子,家里兄弟很多,父亲受他固有思想的影响(里面提到了躁郁症)不准家里的孩子去读书,去学校。后来虽然也没有办法让塔拉去读书但是好像和兄长们比起来,还是不一样。泰勒离开家去学校好像也没有什么,父亲认为理查德应该去读书"理查德是天才",唯独塔拉去参加活动去读书怨言颇多,甚至即使在塔拉去了牛津、剑桥每次再回到大山的时候,也只会认为塔拉因为去上学,思想"变坏了"。哥哥肖恩可能因为自己精神上的疾病有暴力的倾向,而每次在暴力之后又很清醒、很抱歉。反反复复,塔拉也一直身受折磨。

有一点:在塔拉和她母亲说要申请学校去读书的时候,母亲潜意识里认为"她早就应该走出去了",塔拉也一度以为母亲是较父亲来说开明的,所以后来和母亲说了肖恩的事情但是没想到母亲也怕父亲,在她与父亲之间选择不相信她而站在父亲的一边。打破了她对于母亲很长时间里在她心中的形象。庆幸的是,她遇到了很好的老师。

一边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配",就应该待在大山,一边又认为自己应该走出去。

好在最后她看清了: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四

字第一次在读完一本书后,有强烈的表达意愿,想要写点什么。不同于上学时期被老师强制要求的读书笔记,在仅有的感触和捉襟见肘的理解中还要硬生生憋出八百字。

简单地概括下小说内容,tara出生于一个极端的摩门教家庭,父母不相信政府、医院等公众机关,狂热于自然、上帝。她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却在之后的人生里实现了世俗眼中的成功:在剑桥和哈佛求学,最终取得博士学位。

看似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成功学故事,但因她对生活现实极尽细节的描写,以及对她内心挣扎及自我怀疑的刻画,使得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她的生活环境与心理变化。比如:在父母和其他大多数(正常)人生活方式中的抉择,在是否屈服于亲情而泯灭自我间的犹豫。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她对知识的好奇心、对学业困难不屈服的毅力,是值得钦佩的。在仅仅几年的大学、研究生生涯中,她如饥似渴的学习,尽最大努力地弥补自己知识的缺陷。

作品中对于女性地位的思考,也非常的真实。作者并不是生来气势汹汹的女权主义者,甚至相反,她传统的家庭对女性的态度十分刻板:软弱的母亲,即使生意成功,是家里经济的来源,却没有一点话语权;穿紧身衣、短裙、化妆的都是不正经的女生;她对历史社会学感兴趣,是不应该的,因为女人只能对厨房家庭感兴趣。正是她这种润物细无声甚至带些疑惑的讲述,才更让人认识到”性别平等“是一件会自然正常的事情。就像金斯伯格大法官,呐喊游行之外,我们更需要平静理性的声音来推动谈判。

这本书没有教条化的方法论,也不是打鸡血式的口号。我们跟随着作者的疑惑与苦痛而成长思考、得到能量,孰对孰错并没有绝对的定论。但在本书的最后,tara认为是教育使她变得不同。我相信是无偏见的(unbiased)、引发个人思考的教育。而这在社交网络流行的今天,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和父母、家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有时候我也会气他们不求进步、浪费时间在手机上,可到了他们这个岁数,又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也不能强求什么罢。毕竟,等我五六十岁,眼花头痛的时候,可能也无心顾及这个世界了。我能做的,是和他们尽可能地分享我的想法与资源,保持沟通。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五

这本书刚出就看到很多人在推荐,拖到今天才阅读完。

塔拉一家人的神奇经历逐渐让我忘了这是作者的自传而不是一本故事小说。在这种必死无疑或会导致重伤致残的事件里,塔拉的父母兄弟甚至上面辈分的家人,最后的情况都没想象中的那么严重甚至在慢慢恢复。因此这也把是神在眷顾他们家,只要保持信仰、遵照神意就能平安无事的思想根深蒂固到这个家庭里。

我真的很佩服塔拉,能一次次突破信仰、寻找本真,最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我认为这也多亏了塔拉的哥哥泰勒,那个最先走出这个家、这座山,去寻找自己的人。他应该可以说是最先给到塔拉一丝曙光,给予她启发和鼓励的人。

我本以为哥哥肖恩是塔拉的第二束光,他可能前一秒温情的对待,后一秒只要塔拉又不顺他心意的地方立马使用暴力,扯着她的头发在地上拖行,把头按在马桶里让她求饶。哥哥的暴躁、狂怒、不懂爱人的方式完全来自于父亲——极端的暴力倾向和精神分裂,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爱人的能力,用自以为方式去进行着“守护”,最后伤害了塔拉,甚至使塔拉在长时间里陷入自我怀疑。

只是用了错误的方式。我知道他为什么害怕。我在巴克峰的最后一夜,就是他说不会来参加我毕业典礼的那一夜,他无意中吐露过。“如果你在美国,”他低声说,“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故事的最后,塔拉失去了家人和亲戚,失去了巴克峰,和许多人站在了对立面。但她同时也得到了教育,学会了爱人与被爱,最重要的是,她内心对自己的真正认同。《圣经·诗篇》中的一句话“fleeasabirdtoyourmountain”。正如书名,塔拉像鸟一样,最终带着遗撼和伤痛离开了家乡,飞往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有她真正的信仰。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六

教育是自我发现,是从确定走向不确定的过程。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环境下,看到这本书的故事,似乎有点天方奇谈。她十七岁前不仅没上过学,还成长于一个充满腐朽教条、甚至暴力倾向的家庭里。

而她不仅通过自学考入了大学,还拿到了剑桥博士学位,出版了这本书并被《时代周刊》评为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不是美国梦,却也是开挂了的人生。促使她发生如此大转折的原因,正是教育——她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自己的三观,进而发现之前奉若权威的父母,其实是愚昧和无知的化身。

正是因为接受了教育,她才有了选择逃离家庭的勇气和能力。“我从未允许自己拥有这样的特权:不确定,但拒绝让位于那些声称确定的人。我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讲述中。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专制而绝对。之前我从未意识到,我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的一样有力。

而在这样颠覆式的成长过程中,她也面临着来自家庭施加的威胁和痛苦——父母将再也不受他们控制的女儿视为恶魔的化身。我所有的奋斗,我多年来的学习,一直为了让自己得到这样一种特权:见证和体验超越父亲所给予我的更多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构建我自己的思想。我开始相信,评价多种思想、多种历史和多种观点的能力是自我创造力的核心。如果现在让步,我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争论。我会失去对自己思想的掌控权。这就是要求我付出的代价,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

比较可惜的是,作者花最大笔墨着力的,不是接受教育后她觉醒的过程,而是原生家庭的种种扭曲。就像是爬山一样,下坡是如此的缓慢,在感受到作者种种不平等的对待后,在打开教育这扇大门后,她就像乘上了火箭,直上青云。

不得不提的是她求学路上的贵人:为她筹措学费的主教、提供剑桥名额和写哈佛推荐信的教授(可能是不同的人吧,记不大清了)每个都是促成她接受更高教育的关键因素。

但在描写这些情节时,作者都一笔带过,就像她自学成才的过程一样,那么的水到渠成。为什么要把珍贵的机会,给到一个17年都没读过书的塔拉?除了作者天赋异禀,暂时也想不出其他的解释了。

另一个遗憾是直到本书结尾,都没有看到作者和原生家庭的和解。成长其实是选择与世界自洽的过程。正因为接受了教育,她才能知道爸爸的偏执来自于“躁郁症”,拥有另一种视角去看待她原本以为不堪的家庭。

更像是为了满足她自己对于家庭的期待。但我想我看到了父亲,或者我所希望的父亲的样子,一位我渴望已久的守护者,一名想象出来的斗士,一个不会把我扔进暴风雪中的人,一个当我受了伤,能让我重新变得完整的人”

最后,不得不赞叹一下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asabirdtoyourmountain)。

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恰如其分。

而对于教育的理解,比起书里的描述,塔拉的采访其实说的更好: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七

在看书的过程中,翻译的书名一直困扰着我,我意识到山应该是象征着原生家庭,我一直觉得应是“逃离”那座山,而书名却写着“飞往你的山”,我感觉很矛盾,后来看了书评才了解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这本书就是讲的“逃离”与“找到新的信仰”的故事。

塔拉小的时候父亲是她唯一的信息来源,巴克峰也成为父亲的帮凶,阻碍着她去认识外面世界,让她从小活在父亲构建的世界里。与家里人格格不入的泰勒成为了塔拉的启蒙,让她认识的书籍音乐的美好,也是在泰勒的帮助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育改变自己。文中多次出现塔拉父母、哥哥们以及自己受伤,父亲每次为了自己极端的信仰而拒绝去医院,塔拉多次面对受伤乃至死亡,终于意识到与父亲及家庭的渐行渐远,也最终促使她离开家庭。

塔拉一直想要忽略掉原生家庭对她带来的影响,塔拉企图用回避的态度去面对原生家庭的伤害,即使内心深深厌恶这一切,这些伤害在她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依然想要告诉她自己就是我,这一切伤害不到她,不会影响以后的她,这何尝不是一种她的自我麻痹,她也意识到这一点,“它没有影响我,这本身就是它对我的影响”。最终她也学会妥协,让成为博士的她与在巴克峰长大的她和平相处。

泰勒是让我很钦佩的人,在糟糕的家庭环境下,依然寻找自我,坚持自己的内心,并引导帮助自己的弟弟妹妹,最终改变了兄妹三人的命运。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深刻,自我拯救才是王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原生家庭的泥潭中沉沦。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文中大多数的篇幅描写父亲思想的荒诞、行为的怪异以及他极端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塔拉将要去英国读书时,父亲的这一段话使我泪目,曾经父亲也说过世界末日的时候去接泰勒,父亲终究是父亲,不会因为他极端的信仰所改变。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八

人总是会需要信仰以及他人的支持,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

作者说她能有全新的自己是依靠教育,是的,教育让她意识到父亲和哥哥强加给他那种狂热的异常的信仰,其实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他们偏执可怕,不能接受自己的信念被打破,以至于在作者控诉哥哥的暴行时,他们坚决地否认,并指责作者才是被魔鬼附身的人,他们要和作者断绝关系。作者因而也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持续了将近一年。

这也是我最困惑的地方,明明作者已经知道那个家是恐怖的泥沼了,她也决心要离开了,却那么痛苦,是因为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吗?还是对于家人始终怀有眷恋?感觉是后者,因为作者的自我怀疑及不安,直到她的哥哥泰勒、姨妈黛比和安琪表示站在她的立场,情况才有所缓解。

悲惨的童年真的太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了,尽管长大后似乎摆脱了它,但背后却时常有阴影,挥之不去。我们能做的只有让自己不断地奔跑,让自己走的更远些以及和童年那个瘦小的自己和解。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九

我认为作者的原生家庭还是给了她一定的正面影响。

在我没有看到后面的时候,我实在对作者能够拥有这样的父母怀有羡慕。我相信作者能够在之后大学生活环境的频繁转换中站稳脚跟,绝对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父母耳濡目染带给她的行动力。另外,作者的父母也都聪明,能随环境而变。孩童时期能够看到父母是如何待人处事的,父母机灵的一面,固执的一面,都给作者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其实说到底,还是非常羡慕,作者有这么丰富的人生经历。虽然生理心理上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从作者书中情感的流露来看,我觉得这样有痛苦又有快乐,有不知所措,尴尬……这么多体验这么多情绪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活着。羡慕,羡慕,羡慕。

本书带有自传性质,因此考虑用作者代替书中主人公“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以下篇十

2/3之前有四星,2/3后就只有三星了。但我还是希望这本书能被更多拥有不幸原生家庭的弱势群体看到。

首先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吧。以我目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教育的态度,我只能说这本书整体带给我的共鸣只有三星。在决定写书评之前,草草看了下别人的评论,都是五星。在这时,我也经历了内心的纠结和动摇,到底是不是我没有看懂这本书的哪些内涵和引申,导致我的三星在这清一色的五星里相形见绌。那我要不要为了表示趋同性改变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呢。

这时我思考了一个问题,要不要再读一遍。我给自己的回答是,我不想。另外就是,我认为,作者想要用文字传达的含义可能只有一种,但是不同的读者与其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才是一篇作品在面世时就应该有的认知。每每看到大家对不同于自己看法的见解进行攻击时,我都无比心痛,担心有哪一天,连笔下的文字都为了以防表现得与别人不同,而被迫改变内心的真实想法。

前两部分读完时,我感慨于塔拉敢于对权威的反抗,庆幸她在走出巴克峰后获得的不管是来自导师还是来自朋友的一系列帮助。在面对肖恩对她实施的家暴时,她从前期的只敢用笑声来掩饰尴尬,到后来敢于同奥黛丽一起揭发肖恩的暴力行为。在面对父亲对上帝的盲目崇拜,从前期为了能够被家人接受能够在家里继续住下去,她只能被迫接受;到后期能够直视父亲并说出不。在面对自己的过去,她从含糊其辞,到后来能够和德鲁坦然分享自己的过往。这些都得益于塔拉所谓的教育。

而这个她理解的教育,是在山下奶奶对她去上学的规劝、泰勒的鼓励和查尔斯的帮助下铺展开来的。她迈开了她人生中意义非同寻常的一步,自考大学并成功在第二次拿到了27分。在这里,我不想去分析她成功里各个原因的成分比,单就是她作为一个小女孩,敢于顶着被父亲说教甚至训斥的压力,进行自学和考试,就已经很勇敢了。

所以我认为,这个书名在提升了整本书的层次。因为教育这个课题拔高了我们在面对一个年少经历哥哥家暴、母亲视而不见、父亲企图用精神控制的女孩子的自传的同理心。

第三部分时,每读一个篇章,我都想着何时才能结束。这一部分,更像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其实在这个已经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人生阶段,塔拉一直在巴克峰和自由中来回跳转。一方面她企图能够得到家人的接受和谅解,一方面她又想呼吸不同于巴克峰下自由的空气。但是我不知道为何educated没有让她明白,有些事情就是不能共存的,鱼和熊掌就是不能兼得的。

塔拉的现在是一个复合产物。家庭对她带来伤害的同时,不得不说也给了她成功的基础。她饱受肖恩病态式的对待,却也获得了泰勒对她教育上的启蒙。她饱受父亲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控制,却也继承了父亲强大自学能力的天赋。她虽然在这个家里有很多痛苦的回忆,但同时无论是智力上的启蒙还是音乐细胞的发掘,都是在这个巴克峰山脚下的家。并且年少时的经历,对她后来的论文课题有着极大的启发性。

正如世人皆知的公理,家庭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来改变我们对待不幸的反应和认识,帮助自己在未来可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幸福。

因此虽然我对这本书的评分是三星,但我却希望这本书的传播能让更多拥有不幸原生家庭的孩子明白,教育——不单单指学校渠道的教育也可以是社会教育——所获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今后的人生方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