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方案>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优质8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优质8篇)

时间:2023-10-13 14:21:09 作者:雅蕊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优质8篇)

游戏策划是游戏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游戏的核心玩法、故事剧情以及关卡设计等方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整改措施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

醋、小苏打、气球若干、纸筒、透明玻璃瓶、记录单。

活动过程:

1、提问导入:小朋友们见过瓶子吹气球吗?

2、观察材料,并介绍材料。猜想瓶子是怎么吹气球的。

3、教师介绍瓶子吹气球的实验步骤。

(1)先用纸筒将适量的苏打粉倒入气球当中。

(2)将适量的醋倒入瓶子当中。

(3)将气球的口与瓶子的口套在一起。

(4)慢慢将气球中的苏打粉倒入瓶子里,然后观察醋与苏打粉遇到后会产生什么变化。

(5)与幼儿讨论醋与苏打粉在一起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6)教师小结:小苏打和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把气球吹大。

(7)教师介绍记录单。

(8)教师请幼儿自主操作。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因切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小苏打和醋是我们常见的生活用品,气球也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玩具,但是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的气体能够吹起气球,却是绝大多数孩子不知道的。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新鲜感。幼儿在整个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来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并可以说出重点,而且在操作时孩子们能发现气球的大小取决于小苏打和醋的用量。这也是本实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只是让幼儿知道小苏打与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发现,而且还了解到用量的多少。体现了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达到了《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一天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几个孩子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我悄悄走过去一看,原来,他们正在将奶粉桶、薯片罐、积木等物品在地上滚来滚去并讨论它们滚动的路线,感觉要举行一场比赛,一争高低的局面……孩子们的举动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于是发动孩子共同收集材料,从孩子的身边、孩子的生活中产生了本次活动――滚滚乐,旨在让幼儿探索物体的滚动路线与形状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知力、创造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

2.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路线是不同的。

3.能发现物体的滚动与路线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1.泡沫积木、银鹭花生牛奶瓶、薯片罐、八宝粥筒、奶粉罐、纸杯、可乐杯、奶茶杯、皮球、海洋球、木棍。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过对物品滚动的相关经验,了解可以滚动的物品的特征(它的身上总有一个地方是圆的)。

一、开始部分

出示操作材料,引出活动主题。

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东西,我们来玩一玩,滚一滚吧!??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探索,寻找滚动,巩固对可以滚动的物体特征的了解

教师: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滚动?(幼儿回答)

(一)第二次探索,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1.游戏:滚进球门。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分类。

(1)、集体交流分类:好了,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坐到圆点上,谁来说说哪些东西不能滚不进球门?(幼儿验证)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幼儿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现在,请你们把不能滚进球门的东西放到老师的这边,把能滚进球门的东西放到老师的这边。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教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真奇怪?为什么这些纸杯、可乐杯、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回答)

总结:纸杯、方便面筒它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时会转圈,不能滚进球门,我来把它的形状画出来,(画出一头大一头小),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转圈。我们把一头大圆一头小圆,滚动时会转一个圈的物体叫做“圆锥台”。

“为什么保圆柱形积木、薯片罐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因为两头圆大小一样,上下一样粗,可以滚进球门,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直线(直线)我们把上下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形,身体上下一样粗像根柱子的物体叫做“圆柱”。

“为什么皮球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因为皮球它到处是圆的,能滚进球门,它除了可以直直的滚动,还可以向那些方向滚动?因为它的身体到处都是圆的,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叫做“球体”。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

1、游戏“赶小猪”。

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两小朋友先站在起点线上,用小木棍分别来赶圆柱体小猪和球体小猪,然后走“s”形绕过小树,在从两边回到这里。比比看哪只小猪最灵活。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

师小结: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原来物体的滚动不仅与它们形状有关系,而且滚动的路线也与形状有关,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

三.结束部分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看懂步骤图动手尝试探索大门变大的原因。

2、幼儿从变大门的活动坚持尝试不气垒。

重点难点

重点:看懂步骤图变出大门

难点:交替剪变出大门

活动准备

1、步骤图

2、a4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张纸,要请你们用这张纸变魔术,用这张纸剪一扇大门,变出一个大门能让老师钻过去,门你们知道吗?门框的四条边不能剪断要连起来,你们可以吗?请你们拿出纸和剪刀开始剪了,这个任务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动动脑筋哦,剪好了送上来,垃圾扔到垃圾框里,剪刀放在框里。

二、探索如何变大门

1、幼儿自己操作手中的纸。

老师在幼儿操作时巡视幼儿自己探索的作品,给未剪的小朋友提示或加以鼓励。

2、老师:小朋友你们觉得你们手中的大门是最大的了吗?我们挑出最大的门一起来看一看他是如何剪的。(请幼儿上台来分享经验)。

3、我们来看看它剪得大门老师能不能钻进去,看仔细了请两名幼儿上来拉住两边,教师从大门钻进去。“哦,门太小了,钻不过去!没关系老师有办法。你们看(出示步骤图)。”

三、讲解步骤图,引导幼儿变出更大的门

1、引导幼儿看懂步骤图

(1)老师拿出三张纸演示变大门的步骤图。

(2)第一步:虚线代表什么意思?(代表折痕)箭头代表什么呢?(代表方向,对折的方向)你们看懂了吗?第二步:这次虚线又代表什么?(代表剪得痕迹)但虚线前面有箭头是什么意思?(需要沿着箭头的方向剪)把对折地方剪出一个小长方形,这两头是怎么样的?第三步:小秘密还藏着,老师没有画出来,看仔细了,发现了什么?怎么剪的?幼儿仔细观察,教师讲解每一幅步骤图。

2、再次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小纸,尝试着交替剪,剪好了,教师和幼儿一起检验,指出剪错的.原因。

3、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大纸变大门。

4、验证幼儿是否剪出了大门。

小结:在剪大门的时候纸剪得越细,门就会越大,剪得越宽,门就会很小。越细越大,越宽越小!

四、结束。

好了小朋友都剪好了那么现在把大门收整好,下来和好朋友一起玩钻大门的游戏吧。

请小朋友们把地上和桌面上的垃圾收捡好扔垃圾桶里,剪刀每组小组长来收。

活动总结

这堂活动还是很顺利的结束了,活动环节也是在我自己之前的预设安排中一步一步的进行着,孩子们也能积极认真的投入到活动中,还能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一些细节,推动活动的开展。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常和联系的过程。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幼儿的世界里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因此,我带领孩子以游戏的方式来探索纸的承重特性,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纸的折叠方式不同它所承载的重量也不相同。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发现纸的承重特性。

2、探索纸的折叠方式不同它所承载的重量不同。

3、体验探索的乐趣,乐于探索。

活动重点:

能探索出纸的折叠方式不同它所承载的重量不同。

活动难点:

探索的过程。

活动准备:

纸张折叠成的扇形、长方体、三棱形、圆柱体、小画册若干、自制的实验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谈话:今天纸宝宝想请小朋友来当裁判,评判他们当中谁是大力士。

2、介绍参赛选手:他们分别是长方体宝宝、扇形宝宝、圆柱体宝宝、三棱形宝宝。

3、讲解比赛规则:谁顶起的小画册最多谁就是大力士(强调每本小画册的重量必须是相同的,把比赛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二、比赛开始(进行实验)

1、分别实验看谁顶起的小画册最多。(强调形状不同,放的方式不同,承载重量的能力也不相同。)

2、宣布比赛结果:圆柱体宝宝是大力士。

三、总结

通过比赛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纸的折叠方式不同它所承载的重量也不同。

活动延伸:老师今天只选用了四中不同折叠方式的纸宝宝来参加比赛,当然纸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折叠方式。小朋友还可以折叠出更多种纸宝宝来比赛,看有没有比圆柱体宝宝更厉害的大力士!

《小纸张大力士》微课活动反思

《小纸张大力士》是一节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本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具体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知道纸张的折叠方式不同它的承重能力也不相同。本教育活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给纸宝宝当裁判引起幼儿兴趣,接着用游戏的方式介绍了参赛选手:扇形宝宝、三棱形宝宝、长方体宝宝、圆柱体宝宝。通过幼儿操作探究评选出大力士是圆柱体宝宝,最后因势利导的延伸到折叠更多的纸宝宝去探索有没有比圆柱体宝宝更厉害的大力士?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对当裁判来评判纸宝宝们谁是大力士很感兴趣。都能积极的去操作、探究,从而发展了幼儿的辩证思维能力。在活动中我发现我在操作示范的过程中有点急于求成的把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去开展下一个探究活动。另外,在填写试验单这一环节的处理有些不足,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有待改进。总之,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整节活动幼儿兴趣很浓,每个幼儿都动起来了,活动目标也顺利完成。从中我也得到了启示:科学活动就得让幼儿自己动起手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让孩子们热爱探索、热爱科学。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得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白纸人手若干张、书若干本、记号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书和纸1、老师:书和纸这对好朋友,今天发生了争执。

瞧!书神气地说道:“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能稳稳地站住!”老师操作:书本稳稳地站着。

请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猜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你的好办法能不能帮助纸稳稳地站起来?

2、老师在后面的每个桌子上都放了许多纸,待会请你去试一试你的办法,并把你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记录纸上。(出示记录纸)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4、集合幼儿,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结:纸真神奇,大家通过折、卷等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使纸站了起来,纸开心极了,它在你们的帮助下终于稳稳地站起来了。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

可是,书又说了:“我不仅能站站住,而且还能把你纸稳稳地托起来呢!”老师演示,书托起一张薄薄的纸。

1、纸也能托起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请幼儿再次实验。

幼儿根据记录表讲述,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升难度(幼儿第三次实验)。

你们听,书又说了:“你才托起一本书,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纸呢!”老师演示,书托起好多纸。

1.纸也能托起很多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幼儿实验。

小结:教师统计托书最多的是哪一种形状的纸?

五、总结。

纸的支撑力跟它接触的地方、高度都有关,上下接触的面大,它的支撑力就大,相反,接触的面小,力就小。在这个活动中,还有好多科学知识呢,我们以后再去慢慢探索。

六、拓展生活经验。

1、在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也使用这种方法使它们的力气大起来的。

2、教师举例讲述。

七、延伸活动。

请幼儿找找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的?

大班科学活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活动目标:

1.动手操作,裁剪、绘图、折叠等,制作漂亮的花朵。

2.观察纸花朵在水中盛开的过程。

3.幼儿乐意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与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彩纸、彩笔、安全剪刀、盆、清水

活动过程:

1.激发好奇心

小朋友,你们见过纸做的花朵在水里慢慢绽放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好玩的小实验吧。看看我们需要的材料有彩笔,彩纸,剪刀,一盆清水。

2.制作花朵

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拿一张彩纸,对折两次,再对折成三角形,用安全剪刀剪出花瓣,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打开就是一朵四瓣花朵。小朋友还可以和老师一起剪出五瓣的花朵,六瓣的花朵等等复杂的花朵。

3.绘图添画

接下来我们给花朵上画出漂亮的图案,比如:我画只七星瓢虫在花朵上、画只蜻蜓落在花朵上、画只毛毛虫爬在花朵上、花朵上画出笑脸等等都可以,总之喜欢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

4.折叠成花苞

把花朵所有花瓣向内折叠,刚才的图案就被遮挡起来了,花苞就做好了。

5.静待花开

把我们折叠好的花苞放入清水中,观察发现花儿慢慢绽放,太漂亮了,太神奇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漂浮的花朵》活动反思

科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天真活泼,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实验《漂浮的花朵》引导小朋友裁剪花朵、自己绘制漂亮的小昆虫在花瓣上,再把花瓣向内折叠成花苞,最后将其置于水盆中,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水盆中紧包的花苞逐渐张开。通过这个实验,让小朋友们明白:当纸张潮湿时,纸张的主要成分―木质纤维,会吸收水分,使得纤维膨胀,纸张延展开来。这次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增长科学知识,同时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实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成长起来,踏上成材之路,也希望我们的活动能为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小小鹌鹑出来啦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亲自参与孵化鹌鹑蛋的实验活动,感知生命科学的神奇,培养幼儿深入探究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增强责任意识。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建议

该活动属于以培养幼儿长期观察能力为主的探究性项目,可以在幼儿园、家庭等场所进行。把幼儿分成两组,每组18人,每天每组安排2名幼儿进行观察、测温、换水、翻蛋,并做好观察记录。时间为:早晨8点至下午18点,夜间由教师或家长带回家代为照管。整个孵化过程中,每一个幼儿可轮流到两天。

五、活动所需资源

受精鹌鹁蛋(种蛋场有卖)、电子温控灯、热水袋(超市有卖)、温度计(医疗器械公司有卖)、小棉毯(可用布和棉花自制)、碎纸屑、纸盒子。

六、活动内容及过程

场景:在幼儿活动室内专门布置一个孵化角,用于孵化鹌鹑蛋,方便幼儿随时对孵化过程进行观察。

看一看,说一说。

(1)班上住着一只小动物――鹌鹑。

(2)这只小动物好看吗?你愿意和它交朋友吗?

(3)谁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叫什么名称?

(4)它是从哪里来的?是鹌鹑妈妈生的吗?

(5)鹌鹑是用受精的鹌鹑蛋经过温度孵化而来的。

(6)鹌鹑蛋真的能孵出小鹌鹑吗?为什么?

试一试:自己能孵鹌鹑吗?

教师在幼儿感知鹌鹑是孵化而来的知识性常识后,组织幼儿对鹌鹁蛋进行孵化。准备受精鹌鹑蛋40个,每20个为一组。大小纸盒各一个(小盒用薄纸制作就可以)、透明玻璃缸一个、温度计两支、热水袋一个、小棉毯一块、碎纸屑若干,用水温、电温两种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孵化实验。用1/1000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种蛋进行消毒。用水温孵化鹌鹑。

(1)把温度为38℃的热水装进热水袋,放置于大纸箱内,热水袋上放置两层报纸。

(2)在小纸盒内装人20个鹌鹑蛋,竖起来,大头朝上。连带小纸盒一起放在盖有两层报纸的热水袋上,并盖上小棉毯。

(3)鹌鹑蛋的孵化时间只需17天,0~7天,鹌鹑蛋的温度保持在37.6℃,每隔2小时测一次蛋温。量温度时必须把温度计放在鹌鹑蛋上,这样量才准确。如果蛋温度偏低,可立即换加热水。8~14天时,在热水袋上再放一层报纸,使温度降为37.4℃。到了14天,每天换水时都要进行自然凉蛋,促使胚胎发育。每次凉蛋时间不少于6分钟,如果室内温度在24℃时,最少需自然凉蛋8分钟。到15~17天时,鹌鹑蛋的温度要恒温在37℃,满17天再过4~6小时,就可见鹌鹑破壳出雏。到18天时,鹌鹑就基本上出齐了,再过6小时,可停止孵化。

想一想,做一做。

(1)在孵化鹌鹑蛋的过程中,重要的外因条件是什么(温度)?要注意观察的重复性、全面性和长久性,测量温度时要及时如实做好记录。

(2)幼儿进行孵化实验:让幼儿自己试试用哪种方法进行孵化更好一些。

测一测,记一记。

每天每隔2小时准确测量鹌鹑蛋上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七、注意事项

1.换水时,水温只能控制在38℃。

2.测量蛋温时,必须把温度计放在蛋上,这样才准确。

3.幼儿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示或记录方式进行记录。

4.本活动因为是属长期观察探究类型的活动,因此特别要注意观察的重复性,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的全面性。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培养幼儿积极主动、长期观察的能力。

八、参考资料

《特种经济禽类饲养新技术》

活动点评

该活动是观察类的探究活动,幼儿通过参与小鹌鹑的孵化过程,感知鹌鹑蛋孵出小鹌鹑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和全面观察的能力。从活动内容看,选择了幼儿喜爱的小动物作为观察对象,从活动过程到准备材料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实验,得到了第一手的孵化小鹌鹑的经验,为幼儿活动的开展作了铺垫。活动开始引入很好,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对此活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活动题目可以改成“鹌鹑蛋能孵出小鹌鹑吗”。这样可一目了然地让幼儿知道这次活动的内容是什么,原题目范围太大,“出来”两字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出来”,让幼儿很难想出是孵出来的。

2.整个孵化过程可分几个环节让幼儿参与,如:选蛋、翻蛋、摸温度,看小鹌鹑出壳等环节,尤其是出壳的情景是幼儿观察的兴奋点,可组织幼儿观察记录、表述等,以达到活动目的。

3.小鹌鹑出了壳,幼儿可以参与喂养,从中观察小鹌鹑的成长,包括:吃食、走路、睡觉等活动的形态、特点,并把它画出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感知纸的承受力。

2、合作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在试试、玩玩中感受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平整纸若干、图书、记录表、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1、师:看我手里拿的什么?(纸)今天我要和这位纸朋友玩一个游戏,我想让它站起来,可是你们看我总是失败,现在请聪明的小朋友们帮我试一试让纸站起来的办法。

2、幼儿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纸站起来的?

4、教师将站立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吗?

2、教师拿一本书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书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图书的数量。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图书,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图书又稳又多呢?我们可以用纸来试一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本图书。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一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

6.幼儿将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在格子里。

三、交流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图书?

师:发现影响因素:纸折的次数、增加图形的封闭性、纸的高度变化、纸的形状变化等等

2、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一会到前面来比赛。(一桌为一组)

师:选两组放图书多的来进行比赛。

四、教师总结提升。

1、今天我们主要探索的是关于纸的承受力,我们用折叠、卷的方法,改变纸的形状,纸就能承受一定的力,没想到一张小小的纸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需要小朋友积极探究、善于发现,感受其中的快乐。

2、用完的纸我们还可以有哪些用处?(再利用,不浪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