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高中(优质9篇)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高中(优质9篇)

时间:2023-10-07 13:56:49 作者:灵魂曲 2023年红楼梦读后感高中(优质9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一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我不得不感慨作者的写作能力,塑造出一个个深入人心,形象饱满的角色,宏大的布局使整个情节一气呵成,荡气回肠。

而纵观整本书,我想仔细谈谈我对书中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感受。“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是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未读《红楼梦》之前,我对林黛玉的看法仅仅只停留在一个柔美病态、弱柳扶风的模糊印象里,读红楼梦后,我开始喜欢这个真实洒脱的姑娘了。

先说说其容貌,宝玉初见林妹妹时所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王熙凤也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薛蟠更是:“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这样极高的描述可见林妹妹的天生丽质、楚楚可人。

林妹妹的才华想必也是有目共睹的,其最为著名的《葬花吟》就可见其才华横溢。她品诗、爱诗,把文学视作最忠诚的知己,而这知己不是任何事物的附属品,它有自己脾气。书中她自高奋勇指导香菱学诗,告诉她“不以词害意”。

这简简单单的五字“不以词害意”,更是将她的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三百年前的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却知道写诗“第一立意要紧”“不能流于辞藻”“见了浅近的就爱”。大观园才女如云,写一手好诗并不稀奇,将写诗上升到理论,却并不容易。

这样一美貌有才的女子若还开朗外向、爱笑爱闹、真实洒脱又怎能让人不爱呢?

大多数人对黛玉的印象仅仅只停留在哭哭啼啼的大致里,的确,黛玉常哭,但她本就是仙草化身,是为了前世恩情而来世间走一遭的,她唯一的使命便是将眼泪还尽,然后返回仙境。

但她同样开朗活泼,在贾府这样一个大熔炉,严明的生存规则、自上而下的压力面前,所有人都学会圆润隐忍,薛宝钗处事稳重、温柔世故。但是她始终倔强的捍卫着她的棱角。迎春出事的时候,她哭得伤心;病重的时候,嘱咐袭人隐瞒自己的病情,以免宝玉担心。对下人,她愿意教香菱写诗,愿意与紫鹃姐妹相待。一颗赤子心,对所有人坦诚相待,也没有什么门第之见。她的世界,是一个十六岁少女的灰色童话,有瑕疵,但是真实。

不得不提的就是她与宝玉的悲惨爱情故事。在大观园众多好姑娘里,秒懂宝二爷笑点的,只有林妹妹。从来不劝宝二爷考功名,偏爱他顽石不化的,也只有林妹妹。林妹妹更是注重精神而不功利的,史湘云劝宝玉要注重仕途经济时,宝玉毫不避嫌地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纵眼望去,整个大观园里真正不视他“不成器”,真心理解他,懂他的人,除了林妹妹,又还有谁?他们是爱人,更是知己。

关于妹妹的描写还有很多精彩的小细节可见起性格,大抵也是难以讲完的。而若让我概以一字,那便是“真”。她是个没有被世俗污染的最纯真的人。

借用曾见过的一段话来说“她的脾气很大,她的手掌很小。她的嘴很硬,她的心很软。她灵秀如水,执着如火。她“不同于一般女子”。她很瘦小,但是她很有力量。她叫林黛玉,上下五千年,她是美神。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在那个时代香消玉殒,但是她属于所有时代。”

这样一个尤物,怎能令人不爱呢?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二

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

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

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三

今年的寒假可真是特别,开学时间延迟了一次又一次。正闲着不知道干什么,便拿起存放在书架已久《红楼梦》。

有人说《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有人说她写了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还有人说学习到了其中凤姐的为人处事……而我只读到了一个字“空”。

为什么说“空”呢?因为书中贾府里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随着家族的没落而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有空,空无一物。人的生命也一样,正如宝玉所想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段话正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我也经常想这些类似的问题。

在平时生活中,我晚上辗转难眠时,往往会这样想:自己长大后会去哪?自己的东西在未来会怎么样?……想来想去,就只有一种结论,那便是空!在我看来,未来是迷茫恍惚的,就连自己人生中的下一秒都不能确定。正如宇宙如此浩瀚,地球则是如此渺小,人类终有一天会灭绝,而我们几千年的文明终会因为人类的不存在而消失,人类灭绝大约一亿年,将会出现新物种,而人类的所有痕迹也会消失。即使人类通过移居他星,继续生存,但也会用完宇宙中的所有中子,继而无法生产出新的能源,人类从此灭绝。再者,人类可折跃至更高的维度的世界,但也终有灭亡一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一切所有概念都是虚无的,包括现在我所写的这些字!

生来贫贱贵与否,

终是虚无梦一场,

纵汝终有千万钱,

到头也是一场空!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四

《红楼梦》著成时为18世纪中期的'乾隆时代。前八十回由我们熟悉的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初时《红楼梦》命名为《石头记》并以手抄的形式流传。自乾隆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续也都纷纷出笼,并出现了“红学”。

《红楼梦》以贵族名门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从富贵鼎盛到家族走向衰落、死亡。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迎春、探春和惜春。一些人为主人公的男男女女之间的真实情感和充满着悲欢离合的一本历史故事书。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便是那“湘云备设螃蟹宴,黛玉魁夺菊花诗”。这一章回主要写了大家一起开了一个“海棠社”。作者从正面描写了薛宝钗、李纨、贾宝玉、惜春等一些人的才华,但是取他人主要为了衬托林黛玉的冰雪聪明,顺便为后面的一些故事埋下伏笔。

直到宝玉失玉时,此书拉开了贾府走向败亡的帷幕:宝玉赏花时丢了玉,袁妃染恙去世,王子腾死亡等等最终以致贾府衰落。

通过宝玉黛玉爱情悲剧的描写,表现了人生理想的灭亡,具有很强的批判意义。但此书最终以朝廷腐败为主题——葫芦僧乱断葫芦案,呆霸王强夺薄命女。这一章以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逼真的场景向我们揭露了当时的腐朽和黑暗,这和现在的腐败很像,但我们应该杜绝这种腐败,应该做一名“干净”人。

红楼梦读后感5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这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词,是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疑问。

《红楼梦》的一些诗词都有一种冷峻的色调,颇含哲理,都能使人读后引发无限的感慨。

如“生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句诗则告诫我们不要去做坏事,一旦做了,就迷失本性,难以回头,不能自拔,你去偷去贪去抢去贿,虽能幸福一时,但最终损害终生啊!

又如“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也是如此,曹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话具体形象地道出了人世的无常,这又比“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多了几分惆怅,即是久经沧桑的看破,也是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我读了以后忽的有种对人世的茫然感与深沉,有一种从心底里发出的叹息。

有道是“开口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就让我们一只手拿一本红楼梦,另一只手拿一壶浓浓的清茶,坐在阳光底下,吹着凉爽的风来品味《红楼梦》中对于人生真相的领悟与解脱的快乐吧!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五

薛宝钗,别号蘅芜君,金陵十二金钗。生得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她性情温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在贾府中,自贾母起上上下下无不称赞。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贾府是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贵族大家庭,她怎么做到如此游刃有余,今天,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薛宝钗的处世哲学。

善于观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宝钗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无疑薛宝钗将其发挥得淋漓精致。第二十二回,贾母因喜宝钗稳重和平,亲自为她操办生日。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的喜好来回答。有的人会觉得宝钗这么做很不真实,总是拍长辈马屁,但是从正面评价的话,宝钗这种行动也可以说是尊敬长辈,让长辈开心,爱长辈的表现。宝钗心思细腻,她甚至可以揣度到史湘云和岫烟欢歌笑语背后内心的苦楚,并且尽量为她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她帮助史湘云举办螃蟹宴,并避免伤到湘云的自尊心,此事之后,史湘云对宝钗感激涕零:“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妹们,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精于为人处世的薛宝钗就这样换来了史湘云这份重要的人情。

对待人人厌恶的赵姨娘和贾环,宝钗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既不歧视、排斥他们,也不拉拢、纵容他们,宝钗的哥哥从南方带来很多土特产,分派送人的时候,并没有忘记给赵姨娘准备一份。这个从来没有被别人正眼看过的人心里就念叨开了:“还是人家宝姑娘会做人,即展样,又大方。要是林姑娘,连正眼都不会看咱们。”对于贾环,他虽是荣国府三公子,但因庶出,做人又最无赖,贾府上下无人喜欢他,但薛宝钗素日看她亦如宝玉,对他的不自重行为,也是以姐姐身份规劝:“好兄弟,快别说这话,人家笑话。”宝钗理智的特性,在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宝钗处事待人豁达大度,严己宽人、不斤斤计较。黛玉借雪雁送手炉一事指桑骂槐之时,宝钗明知奚落他和宝玉,知黛玉如此惯了也不去踩她,宝钗就是这样以一种浑然不觉、装聋作哑、故作糊涂的姿态,钝化了二人之间的矛盾。秋日里黛玉犯病,宝钗前去探望她。因宝钗觉得黛玉现吃的药过热,建议他吃冰糖燕窝粥,黛玉听了非常感动,就把自己心里的苦楚和所有的不便都将给宝钗听,宝钗开解黛玉,要她不必央烦老太太和凤姐,拿自己家的冰糖和燕窝给黛玉,省却了很多麻烦,黛玉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真正成为了知己,所以叫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常言道“见面三分情”、“相逢一笑泯恩仇”直接的交流容易建立感情交往的时间越长,接触的机会越多,个体间也越容易形成亲密关系。

薛宝钗最大的闪光点就是他卓越的交际才能,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施恩与人。如此一来,大观园中宝钗便成了众多人的知己,湘云认为她善解人意,黛玉觉得她很大度,王夫人把她看作是宝玉的幸福,众丫头评价她平易近人。这是宝钗处事的必然结果,这和她高情商是分不开的。情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一个拥有良好情商的人不仅仅能承受各种心理压力,更能够坦然面对竞争,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此,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六

一支《枉凝眉》将我带进了一个梦,这个梦有哭有笑,十分凄美,它叫《红楼梦》。 一百多年前曹雪芹因曹府败落而编写了这一部带有自传性的《红楼梦》,曹雪芹大约在30岁左右开始写《红楼梦》但,直到他“泪尽而逝”时也不过只完成前八十回,这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有同一个感受——读过一遍后就不想再读一遍,这并非因为写得差,反之,正因写得太好,所以读到黛玉梦诗、黛玉仙逝就不忍再看下去。人生,我宁愿平淡些,假如黛玉把自己想的什么说出口,假如宝玉换一种性格,假如没有宝钗……那么这个事也不会如此伤感。但,人生哪有那么多假如?!大多数人应该都希望宝黛最后在一起,我亦如此。即使人人反对,终日难饱,又怎样?可是我,在读过红楼梦后,却希望用十年的生换曹梦阮写完《红楼梦》,但,即使写完又怎样?宝黛会在一起吗?不,不会,从一开始,这就注定是个悲剧。

好像潇湘馆的竹子,虽外表柔弱,却又坚忍不拔的毅力,她,个性率直,从不阿谀奉承,甚至有些尖酸刻薄,这正是宝钗不及她的地方。

宝玉一生痴痴傻傻,疯疯癫癫,最终遁入空门;黛玉整日哭啼,猜猜疑疑,最终香消玉殒;宝钗一生圆滑处世,最终独守空闺;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每个人都以一个“悲”字结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曲葬花吟似乎早已预知结局,总是悲!

生最宝贵的自由和幸福,这些千金万银买不到,永远买不到!

泪已干,花已枯。一切都被埋没,一切都已消逝。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变成了落魄的废墟。生是死的灵魂,死是生的节操。在那个时代,注定了那样的命运。无论多少的盛世,终究会化为乌有。

我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的沟渠:楚大夫泥吟泽畔,九死不悔;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虽辛苦却又幸福。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七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最终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坚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完美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完美,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我,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八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听着这首委婉动人的葬花吟,我眼前渐渐朦胧起来。

朦胧散尽,眼前是一个古典的房间。一位容貌秀美,却脸色苍白的女子正倚靠在床榻上,一个双眉颦蹙,年龄虽小,却仪态温婉女孩,正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药,细心的侍奉着女子,细细看来,两人眉眼间有六七分相似。她们是谁?疑惑间,又一个儒雅的男子掀帘而入,眼眸间是可见的爱意。他放缓脚步,揉揉女孩儿的头发,接过药碗,轻轻坐在床边。他柔声到:"敏儿,我回来了,趁药热着,快喝了吧。"女子睁开明眸,看见男子和女孩,似有一阵笑意在眼中弥漫,女子喝下药,与女孩和男子轻声交谈起来。房间里满是温馨的味道。

他们每日都如此温馨,满满的爱意在三人间萦绕,但女子却仍日渐消瘦。时日不知过了多久,有一日,温馨被悲凉代替,苍凉的白刺痛了双目,儒雅男子似是在一夜间老去,女孩的双目亦是一片通红,苍白的脸色令人担忧。

情景一转,却是女孩与男子告别的一幕。"玉儿,此去贾府,你身子弱,你祖母虽会照拂,但毕竟不比家中知冷知热,你定要照顾好自己,别让为父担忧。”男子鬓角已满是银丝,脸上透满了关心,还有挡不住的疲惫。可女子还在时,他还是那么英俊潇洒啊。女孩望着父亲,眼中满是不舍:”父亲也要保重身体,孩儿会照顾好自己的……"一艘船带走了女孩,却阻不断这对父女的相互思念。

一艘小船,带着女孩远离了从小生活的江南水乡,来到了繁华复杂的金陵。

女孩来到贾府,与外祖母等人一一见面。贾府是个大家族,规矩到底不同,女孩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惯。女孩本是多愁善感的性子,人多嘴杂的贾府,让年纪小小的她便心事繁重。她本就心善,视众人平等,她教香菱写诗,与史湘云月下对诗,和宝钗交心……她也深谙下人的心思,会赏银抚慰人心,会发自内心的表示关心……但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缘,也是生命中的劫。贾宝玉,万千宠爱下的娇子,他面容姣好,活泼单纯,在女孩初来乍到之际,给了她莫大的安慰。懵懂的二人相知相恋,女孩因他心事愈发繁重,花树下,女孩吟诵到”花开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般娇美柔弱的女子,埋着掉落的残花,唯美而又凄凉。

天有不测风云,那个儒雅的男子不敌病痛,又或是追随早已离去的女子,女孩失去了最后的亲人。她在贾府的做客也成了寄人篱下。她多希望宝玉能给她依靠,可宝玉在姐妹间嬉闹,女孩为他伤神,为他落泪,心神在一次次煎熬中受伤。一次次的伤心后,女孩终于病倒了,金玉良缘,让疼爱她的祖母也放弃了她。宝玉以为和女孩结成百年好合时,女孩焚信烧绢,已是弥留之际,她的眼眸中,似有眷恋,似有思念。她最后一刻,心中想的是什么。这是永远没有答案的谜题。

冷月葬花魂,魂归故里。

萧瑟的音乐隐约在回荡,似有迷雾遮住了我的双眼。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仍是葬花吟在回响。

那磋磨的一生,只是南柯一梦?梦醒时分,我怅然若失……

红楼梦读后感高中篇九

最近,因为疫情,所以只能宅在家中。闲来无事,我不禁又从书架上取下了许久未看的《红楼梦》。前前后后已经读了不下十次,每次重品,都会有所收获。就比如这次,我又发现了几处新奇的地方。

首先,我不讨厌宝钗了。曾经,我一度讨厌薛宝钗这样一位人物,因为她是宝黛二人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处处心机。她起初只是为了进京参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却一住就住下来了。特别是在讲述冷香丸和误听小红坠儿谈话的情节中,厌恶感达到了极致。但是现在看来,我觉得宝钗只是个很正统的人,没有那么坏。人家确实身子不好吃那么一味药,那一串璎珞上的字也是赖头和尚送的和她本人意愿没什么关系;而且,她使得“金蝉脱壳”的法子其实只是想要装作听不见,并没有恶意嫁祸给黛玉的意思。她那时的心理活动当真让我觉得她其实是个正统的女子,她把屋中二人归为奸淫狗盗之人一列。我现在更是在想,宝钗那么好大家怎么可能不喜欢她。她处处周到,不耍小性子,待人随和,乐于助人,还是长辈眼中的乖姑娘,在现在看来可就是万人迷了。反观黛玉,抛开她在我们眼中的主角光环,在现实中她可能在性格方面就有些瑕疵了,或许说是难伺候。

第二个让我比较新奇的是,我现在看薛蟠觉得他是个很有趣的人物。书中第二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老胡和老程他们,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罗猪、鱼。你说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先孝敬了母亲,赶着就给你们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一个小子又来了,我和你乐一天何如?'”

有一说一,薛蟠,十几岁第一个少年郎,的的确确文化水平不那么高,可这一段话中,连着几个“这么”让我觉得他讲话的方式很好玩,他在讲这段话的时候,也一定用两只手在空中起劲地比划了吧。“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你还配吃”这句读来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心想着谁给他这么大脸的。他虽然才学上不那么过得去,在好色方面尤为出众,在闹事方面更是顶呱呱,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算是一个问题少年。可他其实本心并不坏,只是因为早年就丧父,一个母亲就他一个儿,所以对他过于溺爱而造成的这种纨绔子弟风。

但之前也说了,虽然他不学无术做过些坏事,但是他本心不坏,他其实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他很识人情,在这藕和瓜上面更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价值这样通常被放在第一位的标准反而被他挪后了,他知道这鲜藕和大西瓜是梦晨的珠子。而且他重情又孝顺,确实难得。后来他的结局也只是想要说,浪子回头金不换。薛蟠不是一个坏透的人,他或许是个坏人但有很多优点。事实上,坏人和好人很难界定。

另外,薛蟠的另一个场景让我觉得他很有趣。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薛蟠又是护着薛姨妈,又是护着宝钗的,手忙脚乱的模样肯定令人忍俊不禁。

《红楼梦》是一本鸿篇巨制,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样瑰宝,是一部反应现实社会的镜子,应细细品。

相关范文推荐
  • 10-07 2023年童年读后感用名言(优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
  • 10-07 最新蝙蝠香读后感 狡猾的蝙蝠读后感(大全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
  • 10-07 最新小村长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
  • 10-07 2023年危机意识读后感(精选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
  • 10-07 2023年红色少年读后感(精选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 10-07 2023年收获读后感(精选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
  • 10-07 胆小的王子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模板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
  • 10-07 2023年孤儿故事读后感 雾都孤儿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 10-07 最新读白夜行有感 白夜行读后感(优秀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
  • 10-07 2023年清晨读后感(优秀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