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最新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9-26 02:41:05 作者:BW笔侠 最新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模板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与学生学习起点分析:

本课《分米和毫米》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全单元内容分二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千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头脑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长的表象。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对毫米和分米虽没有正式的接触,但在生活中对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2、借助硬币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运用已有长度单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计实际物体的'相关长度。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验证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体验活动,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认识,正确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

掌握各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换算。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应用合适单位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五、教学准备:学生(尺子、硬币或游戏卡、一根10厘米长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签、两人一根米尺);教师(课件、米尺、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2、关于米和厘米你还记得哪些相关的知识?

(二)导入新课并质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室黑板的长是4()。一支铅笔的长是18()。一张光碟的厚度是()。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二

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倒了。课堂组织教学不足,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够熟悉,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三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填合适长度单位,吸管长1,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最后得出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要学的新长度单位,接着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让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1分米,再次感受10厘米就是1分米。

在引进“毫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数学书,发现不到1厘米,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始,我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分米的需要。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前我没有准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非常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但是,这些都是我告诉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习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这节课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五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

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六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并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根据低年纸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特征,创设玩孙悟空耍金箍棒的情境,充满童趣,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立刻就有了既新鲜又亲切的'感觉,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

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没有枯燥地讲授1分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拿学具小棒,放手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想一想,然后再画一画、数一数的活动,亲历对分米的认识和操作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分米的认识更深刻,运用更灵活,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课堂上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并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通过三种练习形式,练习不同层次的题,难易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较难的题目,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尽情表达,也能顺利完成,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学数学目的。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经历,更需要提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适时的拓展,意在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七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八

1.本节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唤醒学生已有的对长度单位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厘米和米”的概念,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2.在探索新知的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撕纸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

3.在探索新知的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些实物,如利用五分的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数时不仅要数0到刻度1之间这一段,也要数数其他相邻的整厘米刻度间的小格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1厘米=10毫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不足:

1.按米、厘米、分米、毫米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懂,对这几个单位的关系理不清。

2.单位换算这一难点突破得不够彻底,尖子生有喂不饱的现象。

3.学生实际测量的机会不够多。

4.板书没能充分地体现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九

“分米和毫米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乐中悟。在实际活动中感知分米和毫米并提高估测能力;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加深对分米、毫米的理解和应用;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因此,我在选取学习素材方面,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

上课伊始,通过几个问题“同学们晚上睡觉时做过梦吗?都做过什么有趣的梦?跟大家分享一下。”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分享了几个有趣的梦后,我顺势一转,甜甜也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他梦到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老师做个他的招牌动作你们猜猜是谁?孩子们蠢蠢欲动先怕猜在后面最后不约而同喊出“孙悟空”,然后引出他神奇的兵器——金箍棒,孩子们畅所欲言的说着金箍棒的神奇之处。然后出示我带来的不同的金箍棒,整节课围绕着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展开,充分激发起学习兴趣,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为整节课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在一声“变”后我拿出准备好的金箍棒,让孩子们估,然后变短再估一估。从而引出以前学过的米和厘米,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稍做复习后,金箍棒继续变短再估一估,然后小组合作测量,结果用厘米没法测量了,就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们意识到毫米产生的必要性。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并初步感受到了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尺子,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发现1厘米里面有10个小格,所以一厘米就是十毫米。我赶紧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在黑板上,为下面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埋下伏笔。有的同学发现五毫米的那条竖线很长,这为快速测量奠定基础。

在认识分米时,刚认识了一分米有的同学就发现了十分米就是一米,我顺势引导他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当老师去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教学中,都用到了估测。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估测意识,我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大难度从刚开始估测一米到30厘米再到1厘米最后到6毫米,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用手势比划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认识了一毫米后,先让学生们用铅笔在尺子上指一指,然后摸一摸(1毫米的银行卡)感受一毫米。接着经历“比划——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认识分米的时候,也是经历比划——在尺子上验证——修正比划——在验证。在不断的比划中,学生们对毫米和分米的大小已经有了准确的认识。

上课过程中语速有点快,导致重复。教学环节上丢了很多地方,有的准备好的材料没有及时展示。另外就是板书有些潦草。

总之,本节课还算比较成功,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学的很扎实。

三年级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十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最后得出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要学的新长度单位,接着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让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1分米,再次感受10厘米就是1分米。

在引进“毫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数学书,发现不到1厘米,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