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演讲稿>2023年数学教学反思小学(实用5篇)

2023年数学教学反思小学(实用5篇)

时间:2023-09-25 12:22:58 作者:雁落霞 2023年数学教学反思小学(实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学反思小学篇一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作者/石杰

摘要:通过读图,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学概念;通过有序的图片描述,学生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将图片吃透读懂,才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画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图能力;课堂教学

正常来讲,学生们早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和图画有过多的接触,对于读图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和认知了。而到了上学的阶段,许多的数学信息都是通过一幅完整的图画来展现出来的。如“数一数”中就通过简单的图片来表现校园,图中有国旗、单杠等。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资源来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同时,教师在学生理解文中内涵的时候,要多发掘图画中的趣味性,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让他们热爱数学,走进数学的海洋。

一、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是小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必须要接受的基本能力之一。由于儿童阶段的学生观察力不通透,随意性较强,没有任何目的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诱发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清晰地表达。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讲“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全面地观察图片,然后说出每组图片的意思,最后再提出问题:图中有几幅单杠?(直到完整回答:图中共有2副单杠)有几只小鸟?几条板凳?几棵树?……引导学生们对自然数感知的概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数数以及感知事物的能力,也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掉……还剩……”诸如此类的语句来进行读图。在表达解题思路时,我们要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数学教学论文)左边也有……右边也有……总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语句表达。这样,学生就能逐渐地养成属于自己的数学语言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

三、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课本中有很多是和数学没有关系的信息,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融入进每一个学习场景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如在一年级上册中,有关小兔子要建房子的图片,在孩子们眼中这些都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要表达的信息,因此我提出了质疑,向孩子们问:(1)小兔盖房子来了多少兔子朋友呀?(2)小兔子们一共抱着多少砖头?砖头与小兔子的`数量一样多吗?经过引导,让学生们通过图片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接着,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1)共有几只小猪来帮忙?(2)一共抬了几根木头?(3)是木头多还是小猪多?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猪和木头的图片,这样,学生们就理解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引导,也能感受到“比较事物多少”的关键就是“谁和谁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的读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图文并茂的题目也相应地增加了许多,但是还是有学生意识到了字忽略了图,意识到了图忽略了字。如在一年级上册中有这样的题目:图中有9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大树旁边又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4人被大树遮挡)”……这是一道典型的考验学生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的题目。这道题中,有的小朋友就没有注意到文字,光数着图画本身的人数,完全忽略了图文中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们看图,并与文字相结合,根据已知的图片信息,再结合文字信息,发现其中的联系,正确引导学生们将图文结合悟透。学生只有认真读图并理解图的意思,明确了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变得轻松了。

综上所述,学生的读图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他们只有将图片吃透读懂,才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画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有很好的读图能力,在解题遇到困难时,他们也能够用画图的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田茂全,杨吉成。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典型运用[n].黔西南日报,-4-10.

(江苏省泰州市海军小学)

数学教学反思小学篇二

练习的`。

一、对概念、法则、性质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换位反思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学科,让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换位反思有利于深刻理解概念。

例如,教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时,就可以把“单位‘1’”换成“数量‘1’”想一想行不行?通过寻求换位结论,学生自然认识到这里的“单位‘1’”,他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一批物体,一段路程一项工程等,从而使他们深刻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收敛思维的能力,还为以后学习分数的应用题作了较好的铺垫。

二、对概念、法则中的副词进行逆向反思。

逆向反思即从另一角度或范围去反思。例如课本中说“通常”、“一般”就反思“特殊

”。课本中说“可以怎样”就反思“还可以怎样”。课本中说“0除外”就反思“包括0会怎样”

数学课本中的副词,往往隐含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对此逆向反思有利于全面

理解知识。

例如:教“分数乘法中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时,想一想,通常情况下这样做,什么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下又怎样算呢?学生能够这样反思,当然就能找到特殊情况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能与另一因数的分母约分”。遇到这种情况无需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只要将带分数拆成整数与真分数两部分,用乘法分配律即可迅速求出结果。

如:

这样既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了这条运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对解题结果进行逻辑反思

对解答进行反思,即反思结果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数学源于自然,也用于自然,因此每道题的结果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例如:父亲因比儿子大;汽车比步行快;自然物体数(人、动物、植物)必须是自然数;乘数小于1时,积小于另一乘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商品降价后价格比原来低;功效提高后所需时间比原来少等等。学生依据这些自然规律反思计算结果,就能很快发现错误,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案,提高解题正确率,增大学习正效应。

[1][2]

数学教学反思小学篇三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而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在数学口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算理,学会逐步口算的基本方法。例如,我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着重讲清数的含义,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学生的实际操作,是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组成,从而用数的组成直接口算。在教学6的加法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6”的组成,是学生理解1和5,2和4,3和3都组成6。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加深了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和对数的组成的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减法口算,就很容易掌握了。如2+4,学生可以想:因为2和4组成6,所以2+4=6.因为6可以分成2和4,所以6-2=4,6-4=2.。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如何想的,只有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口算算理,简化思维方法,才能形成口算的技巧。

二、“授之以渔”,讲授技巧,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关键。

口算虽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但我认为笔算、估算、简算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口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就拿简算来说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一些简便计算方法,它是以最快的速度得出结果的一条途径,所以口算训练中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应用简便方法。如:6000÷40用“消0”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学125×16可采用分解乘的方法,(25×4)×(5×4)=100×20=.这样把简算巧妙地运用到口算训练中,有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

三、眼、脑、口、手的协调配合,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重要条件

在口算训练中,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个器官要全员参与,互相配合,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在口算过程中,就是眼脑手口的共同活动,协调一致的过程,眼睛看得快、看得准,反映到大脑才能积极去思考,最后通过手或口迅速地反馈结果。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各器官的灵敏度,又对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直接作用。

3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1)教学中,要紧紧依靠教材,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智力水平进行教学。讲清数字与数位的关系,数和形的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配合教具、学具的使用,从直观教学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形成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2)练习中应采用口算、笔算相结合的方法。在计算时,让学生先说出口算方法,再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与区别,对新知识加深记忆。

(3)在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完全相同。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有的学生就会精力过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就会完不成任务,失去练习的信心。因此,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数学教学反思小学篇四

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数学教学反思小学篇五

口算方法都是从实际运算中总结出来的,要想达到口算正确与迅速,不仅要掌握口算方法,还必须懂得算理和思路。如计算453-97,可以这样给学生讲:因为减数97与100接近,可以先把453减去100,得到差为353,再加上多减去的3,可以得到实际的差是356。经过减整加补,这样可以缩小口算思路的曲折性。又如计算125×4×25×8,可向学生这样讲清算理: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125和8结合起来相乘凑整得1000,再把25和4结合起来相乘凑整得100,然后再把1000乘以100得100000。这样,每个题都讲清思路,说明算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要进行专项训练

上新课前,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坚持搞口算基本训练。并要求学生合理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进行这种训练要有针对性,要有计划、要有具体的安排。比如讲“整数加减法”的口算时,可安排100以内加减法的内容进行训练,先练整十整百的,再练进位的等等;讲“因数是两位或者三位数的乘法”时,可安排乘法以及加法混合运算的口算内容,让学生运用乘法的结合律、分配律来解决问题。只要精心准备,虽然开始时比较花费时间,但坚持天天练、堂堂练,就一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行口算训练时,既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也要注意题目的数量和质量,避免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同时还要注意与生活或者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相联,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