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读后感>2023年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模板5篇)

2023年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6 18:22:13 作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模板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篇一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总而言之,从《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里面,我得到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从中我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西方的态度。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与思考,中华民族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传承下去。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篇二

《礼记》中的描述,人的美德并不是参照“礼”而得出的,而然中国人的“礼”的功夫却是相当了得,毕竟社会存在是决定社会意识的,在中国这样的国度,“礼“便可以理解为道德,宗教与政治的化身。

古时《孝经》曾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又有”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可见孝作为一种衡量人品甚至是选官的标准,都是占着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人是很讲究孝的,《二十四孝》一书中就举了相当多的例子来说明孝的重要性。

从“我娘很爱吃橘子“的故事到”埋妻儿而养爹娘“再到”剜肉治病“无不说明了孝的程度之深。

守孝三年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生下来头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亦不可自我糟蹋,否则便是对父母的不敬。

以“礼”相待,若只是敷衍,便降低了标准,认为是不孝。

中国人的孝是一种美德是没错的,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信仰标准,孩子的相对独立性,并不存在什么刻意在意孝的存在,想去那就去哪的恣意散漫的态度确实有很大的差别。

是否影响了中国孩子的独立性,这种孝有时候可能会造成违背了主角的真实意愿,古时的婚姻包办也是一种孝的体现,却有种种的悲剧发生,例如《孔雀东南飞》。

就算在当代也有人为父母的命令为马首是瞻,一听父母有言,便毫不含糊地去做,也许可能本身就是个错误的举动,缺乏了自我的主观判断力,这样的“礼“想必不太靠谱。

总的来说,孝的正面作用还是要大于负面作用。

——公共精神

要说到公共精神,便有话可谈了。

从去年的天灾人祸来看,中国人民群众的公共精神可谓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从不以偏概全,也从不以全概偏。

人终归有其自私性,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抱着“事不关己,关门睡觉“的心态来生活在这个世上的。

古有农夫的祷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亦有”不得不顾及自己“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有些人常常想着只要自己的个人财产不受损失,就没有必要去关心或者没有责任去关心别人。

说到底了,还是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明思博在他的书中用这样的话来表述中国人

“天生有一种墨鱼的能力一旦被追逼就放出一些墨汁使起自己安全地退后。”

这句话写得相当生动,也比较有概括力。

更通俗一些便是你不给我钱,我就没那个义务被你叫过来再唤过去,于是公共精神常常被与金钱联系在一起,显得太过于现实,其实这个社会终究还是要现实一些,不论是在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或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

对于某些社会中的见义勇为等充分体现公共精神的行为和事迹,我的确是相当敬佩。

因为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境界有时候总会先想着自己的,当然自己确保不受伤害,但至于究竟要不要管别人,就是另一回事了。

当然这个社会是不乏有真正公共精神的人的,他们可能不计报酬,不计后果,但真正人们都达到那样的思想境界高度,还是将要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吧。

——知足常乐

中国的古代的诗歌作品中常常会写到怎么样的思念家乡或是一别多年的痛苦,是因为中国人的情结中是不愿意离乡去远方的,因为中国人的潜意识里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

“钉在一块土地上,

好像一棵树,

吸水,开花,结果,最后枯萎了,

归于脚下的黄土。

那是他们的知足常乐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作用着。

一段时间之内,中国人是很相信”天“的,或许可以称作是一种”宿命论“,皇帝是天子,释迦摩尼是救世主,这些环境的作用打造了中国人很吃苦耐劳的品质,有着永恒般的好心情,不论外面怎么样,中国人总是很相信会很好,现在已经很好了,然而这样的相对于进步的停止却差点要了中国人的命。

现在却有很多现象表明中国人并不是很好的保持这种美德了,贪官亦或是种种谋求某个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数一数就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他们会常常丢失快乐,只是满足自尊或是虚荣心。

所以知足常乐,亦或是相关无事,还是抱着常乐的心态。

知足常乐在当今的社会中可以衍生一下它的意思,便是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要过分的要求什么,再用一句老人们常说的话:”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永远不是你的“,切不要把它理解成天命不可违,我只是想说在什么都没有争取到之前你只好做好你自己,常常可以使自己很开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人的。

——拐弯抹角

中国人有着特殊化的做人与处世原则,他们有着非凡的推断能力,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夸夸其谈,知道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更能较好的描述中国人:

“很会做人。”

偶得记起来,一天聚会聊天的时候,有个朋友把头伸过来有些神秘地对我说:“我发现你语文是不是学太好了,骂人都不带脏字的。”这才是我明白过来是自己不久之前对于一些冷嘲热讽的反击,不小心有点毁了自己的形象。

但反过来想想,中国人恰恰在很多的时候都会练就了一副好嘴皮子,可以用尽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对某人的看法,然而对方又会常常毫无防备的欣然接受,好像只有自己知道怎么回事,恐怕等到别人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你早就人去楼空了。

这样的结果,又要怕是要感谢中国的文字的复杂性和生来就有的谦逊了。

有人说中国人很喜欢摆场子,很喜欢作假,我倒不是这么认为的,中国人的“面子心理“貌似已经有很长的存在时间了,中国人很喜欢面子并不是因为他们很喜欢争强好胜,而后是因为他们想让别人看到自己好的一面,追求完美的心理谁又不曾拥有呢,更何况是无伤大雅?进而就有了拐弯抹角的语言,行为,一切的暗语,一切的小动作都只是不想破坏当前可能会比较好的的情形,只是想让近况变得更好些仅此而已。

中国人的拐弯抹角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往往可以很巧妙的将自己从尴尬,窘迫的困境中解救出来,无伤大雅,又给自己做足了楼梯好适时退出。

——漠视

中国人常常很羡慕说西方人才很懂得生活,可以有很长的假期在沙滩,在海岛上晒出黝黑健康的皮肤。

其实中国人同样也是很懂得生活的,只是条件不允许,没有足够的时间或是金钱,没有办法去远方携着家人旅行,但是中国人却能在仅有的休息时间内充分利用身边的事或者是物来充分享受生活的愉悦。

于是喝茶成了最佳的选择,既没有浪费什么时间,却又在某种程度上闲暇了身心。

午后的小憩,一壶茶,是很好的享受,中国人要的并不是什么好茶好味道,只是追求那一刻的心境,想必那才是最重要的。

吃过了西餐,还是印证了西方人一句话:“中国人是最懂得吃的。

“中国人的“漠视时间”的短板也由此产生,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花大把的时间在厨房仅仅只是为了一顿饭,是相当可怕地,是浪费时间的,快餐才是他们的选择才是,但是往往却是适得其反,中国人宁愿在餐馆点完餐后等上好一段时间,或许只是遵循好的东西制作起来总会很慢的道理,一分一秒的耐心地,充满希望的等待。

他们或许并不在意吃的东西的好坏,只是在意了等待时间的种种美好的幻想,我想再不符合胃口的饭菜,也会因为之前的想变得成为美味佳肴吧。

中国人漠视的并不只是时间,还有精确度。

称作马虎估计不太合适,因为模糊是一种生活态度。

有人问过我买的包多少钱,我回答了200块,但其实只有180,我想我更大多数时候是回答别人一百多。

中国的漠视精确往往只是随意,引证阿基米德的基本定理“等量之间彼此相等“我想更多的只是一种从众的思想。

中国人不想把自己本来就不简单的生活搞的越加复杂,漠视不必要的精确度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猜疑

中国人的猜疑心理有时候是相当严重的,仅仅是因为生活的不够精细,面对一点稍微反常一点的举动,他们都会把它记在心里,有时候更加无限扩大,毫无边际的事情非要说自己亲眼所见,其实大部分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记得当初读到寓言故事里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之后只是笑其中的主角的痴愚,但现在想想就是中国人的猜忌的天性才闹出了这段笑话。

再从中国人居住的房子格式也看出了不少端倪,中国人的以前居所常常都是以高墙为界,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但那越筑越高的墙便说明了互相的戒备之心,以前的社会比现在不知道纯净多少倍,绝不是社会治安亦或是人品的原因,这种猜忌心理是本来就有的,所谓与生俱来。

邻里之间的猜忌远不如上与下之间的猜忌来的可怕,前者无非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后者一旦发生,设想一位君王觉得自己的大臣都有谋反之心,各个弃用那该怎么收场。

中国人的猜忌确实应该克制一下,毕竟只是推断,做好这一点,那么就要把生活过得更加精细一点。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篇三

相对于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我曾经看到过一本《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是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完全从中国人丑陋不足的一面出发,直指中国人的劣根性。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人的丑陋面,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次受到严厉检讨。柏杨说:“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斗自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因此他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柏杨曰:“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了一头猪!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缺点都在书中一一列出。不得不遗憾地说,似乎这些丑陋的方面都在中国人身上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并且不止是一次两次,不止在一个或两个人身上,而是广泛地存在在中国人之间。这本书以最犀利、最刻骨的语句全盘否定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根本上是丑陋的。

但是,中国人真的是丑陋的吗?诚然,我们身上还存在着不少的缺点,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哪个人又能没有一点一丝的不足呢?除了这些不足取之处之外,正如辜鸿铭先生所述的那样,中国人身上还是有着中国人的精神的。这精神是谦逊,是善良,是忠诚,是仁德!而且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已经深植中国人的血肉中了,中国人从出生开始就带着这种精神!

与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与其妄自菲薄,我们不如正视自己,不管好的还是不足的,我们身上都存在着,不可能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也不可能有人只有丑陋,没有美丽。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改正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长处。我想,辜鸿铭老先生写下《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的含义就是要让当时的人们觉醒,让那些屈服于封建、屈服于帝国主义的中国人站起来抗争,让那只沉睡着的雄狮重新醒过来!

而在当今的世界上,中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她在走向强大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未知的前路需要摸索,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完成的使命。我们要凭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依靠着我们祖先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中国人的精神必将永远延续下去!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篇四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中国人的修养读后感篇五

中国建国已有将近72周年,在这72年里,中国蓬勃发展的同时,自然少不了天灾人祸,但是我们挺过来了,这里支撑我们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超强台风烟花的登陆,带来了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郑州成了水乡,河南成了泽国。汹汹来袭的灾情,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黑暗中,出现的“荧光绿”和“火焰橙”成为了人民的依靠,最是那抹圣洁的“天使白”身着白色战甲的他们,便成为了中国的超级英雄。他是郑州的一名实习医生,本已脱离困境的他,又毅然返回了洪水中,连续六小时高强度工作,他一直跪在冰冷的水中,为伤员包扎伤口,做心肺复苏,哪怕是膝盖跪烂,体力耗尽,他依然坚守着,白大褂上满是血泥混合的他,硬是凭借一己之力,救下了十几个人。在这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由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人,没穿白大褂的他,就是孩子,但穿着大褂,他就是英雄,是人民坚实的护盾,他是于逸飞,疫情来临,他们无所畏惧,洪灾肆虐,他们冲锋在先,向中国的白衣天使致敬,这是无私的奉献。

暴雨铺天盖地,郑州一小时的降水量,便是150个西湖,暗淡的天空令人窒息,洪水中,一个身影被洪水裹挟着冲向前方,周围,立刻就人群冲下了水,救回了妇女,这是国人拧成的互助之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中国建国以来,这是人们最常见的情景,郑州某战士连夜递交58份请战书,第一时间,七省1800名消防员紧急出动,尤其是那句:“胡辣汤挺住,热干面来了”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兄弟情。

在黑夜中,总有一群人,有他们在,城市才安然入眠,有他们在,我才们不为风雨,正是这一群群最可爱的人守护着岁月静好,让我们享受温暖的味道,正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之精神,撑起了保护的屏障。

所谓中国之精神,并不是什么高深奥妙的大道理,只是,在我们的骨子里,就有这么一种奉献的,互助的精神,是这种精神,才有了天下为公,才让中国,赶上时代,超越时代。

相关范文推荐
  • 10-06 路遥读后感(汇总8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
  • 10-06 最新埋在雪下的小屋读后感(通用1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埋
  • 10-06 2023年争吵读后感(汇总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
  • 10-06 最新再见了读后感(汇总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
  • 10-06 歪脑袋木头桩读后感受 歪脑袋木头桩读后感(优秀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
  • 10-06 最新摔跤吧爸爸的读后感 摔跤吧爸爸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
  • 10-06 尚书读后感(汇总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尚
  • 10-06 最新寓言故事读后感(通用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
  • 10-06 2023年红楼梦前三十回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
  • 10-06 最新庐山读后感个字(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