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2023年地藏经的回向文和回向偈只用念一个吗 地藏经经典语录学读地藏经(汇总5篇)

2023年地藏经的回向文和回向偈只用念一个吗 地藏经经典语录学读地藏经(汇总5篇)

时间:2023-09-26 10:46:22 作者:笔砚 2023年地藏经的回向文和回向偈只用念一个吗 地藏经经典语录学读地藏经(汇总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藏经的回向文和回向偈只用念一个吗篇一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说既是错。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地藏经的回向文和回向偈只用念一个吗篇二

地藏经是一部佛教经典,被认为是菩萨地藏王的教诲总结和传世之作。这部经典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智慧和指导,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们需要具备的素质不仅限于纯粹的教学技能,更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关爱学生的心。地藏经给予了教师们一种宽容、慈悲和奉献的心态,成为他们教书育人事业中的重要指南。

第二段:教师应具备的地藏经精神

地藏经强调了教师们应该具备的精神。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宽容的心态。地藏经中提到,佛菩萨地藏王从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待众生一视同仁,时刻保持宽容之心。教师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学生的过错和不足,以理解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其次,教师应该具备慈悲的心态。佛菩萨地藏王深悲众生的苦难,愿以自己的身体代替众生受苦。教师们应该以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需求。最后,教师应该具备奉献的精神。地藏经中提到,佛菩萨地藏王终日保护众生,为众生消除一切不利。教师们应该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奉献的精神做好教育事业。

第三段: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地藏经的智慧。首先,宽容的心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乖戾行为,而我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其次,慈悲的心态让我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需求。每个学生的背景和经历都不同,我应该用爱和关怀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力。最后,奉献的精神让我更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我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

第四段:地藏经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在学校中,教师应该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用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在尊重和接纳中学习成长。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培养。地藏经中提到的慈悲精神,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素质。最后,教师应该奉献自己,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地藏经强调了牺牲自我,关注众生的精神,教师们应该以奉献精神在教育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地藏经对教师的指导作用

地藏经赋予了教师们宽容、慈悲和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指导。教师们应该具备在地藏经中强调的品质,用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的不足,用慈悲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地藏经的智慧,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成就学生,成就教育事业。

地藏经的回向文和回向偈只用念一个吗篇三

地藏经作为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修行的指南,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地藏经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与价值。从我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从“慈悲心”、“真实感”、“智慧与启迪”、“责任与奉献”和“修身养德”五个方面来探讨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慈悲心。慈悲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地藏经中提到的救度一切众生的精神,正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有的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体察学生的需求和困扰,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进步,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通过真诚的关怀和激励,我们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潜能,并成为有意义的人。

其次,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真实感。地藏经所强调的忠信之心,是指教师应该坦诚真实地对待学生。这种真实感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为和态度上。我们要以身作则,以真实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我们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让学生真正认同我们的观点和价值。

第三,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智慧与启迪。地藏经中强调的智慧之心,要求教师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获得知识。通过启发式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四,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责任与奉献。地藏经中所强调的无染业德,正是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德。教育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的责任。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去帮助他们发展潜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修身养德。地藏经所倡导的正直之心,要求教师在做人做事中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我们要坚守教育的底线和原则,远离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只有以真诚和善良的心态面对学生,我们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总之,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在激励着教育者为了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断努力。慈悲心、真实感、智慧与启迪、责任与奉献以及修身养德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追求。通过对地藏经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我相信我将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教师,纵使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也会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地藏经的回向文和回向偈只用念一个吗篇四

略释曰:诸佛菩萨,各有本起清净因地愿行,阿弥四十八愿,药师大愿二十。佛佛有愿,故西极乐而东琉璃,则药师决非阿弥;愿愿同佛,故药师亦接引西,则琉璃原通极乐,此诚不可以俗谛分。当知一工依正四大虚空,山海日月,无非如来藏性一实境界,此更不可以冥谛合。当知日藏、月藏、须弥藏、虚空藏、天藏,随以一法观证实性,圆融一切法,为诸大菩萨。如是则地藏菩萨,自有其本愿,自有其因行。皈依地藏者若不审地藏本愿之所在,将何以发心;若不审地藏因行之所被,将何以起修。是故忉利天宫胜会,宣扬大悲,世尊殷重赞叹,而后以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付嘱于地藏菩萨本愿之上,使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修持于地藏菩萨因行之中也。夫圆满真实曰地,如如不动曰藏。地则能载能生,藏则可出可纳。能载故不空,能生故不灭;可出故生死,可纳故涅槃。不空则善业必获胜报,恶业决感苦果。剥皮拔舌有因,并非假造;火床铁屋皆实,不是设词。不灭则无间虽经亿劫,业尽终得受生,他方虽可寄生,此界所后复来。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

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

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以上地藏因地之愿,在度尽众生;因地之行,为存亡造福。众生无尽,地藏之愿亦无尽。造福无边,地藏因地之行,亦不可量不可说矣。

地藏经的回向文和回向偈只用念一个吗篇五

地藏经被誉为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的是众生的救赎和佛菩萨的大悲心愿。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地藏经所蕴含的慈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道义,对于教师的修行和教育工作具有深远影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首段:慈悲是教师的本质

对于教师来说,慈悲是其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的核心。地藏经告诉我们,佛菩萨的慈悲心愿是救度众生,让他们摆脱苦难,获得幸福。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慈悲之心。在我教育工作中,我始终以一颗慈悲之心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会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扰和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和慈悲。只有用慈悲的心态对待学生,才能真正成就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段:无私奉献是教师的理想

地藏经中,佛菩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回答了众生的苦难。同样地,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质。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服务,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保持着无私奉献的心态,在工作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我会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包括家长会、学科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我会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将他们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三段:耐心是教师的品质

地藏经中,虽然佛菩萨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慈悲心愿,但是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他也要面对痛苦和困扰。同样地,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耐心的品质。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时候,我会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当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会先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引导。只有用耐心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四段:责任是教师的担当

地藏经告诉我们,佛菩萨以无私奉献的心态和无尽的慈悲之心救度众生。这种救度不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激励和安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同样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成长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我努力扮演着榜样的角色,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相信,只有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尊严、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五段:总结

无论在佛教的地藏经,还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都扮演着救度众生和培养人才的角色。地藏经所蕴含的慈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道义对于教师的修行和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具备慈悲之心,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具备耐心的品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具备责任的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在教育实践中融入地藏经的精神,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