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秘知识>最新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教学反思(优质9篇)

最新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教学反思(优质9篇)

时间:2023-09-23 18:53:04 作者:曼珠 最新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教学反思(优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一

对于本词上阙,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上阙描绘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经过诵读理解引导师生品读关键字词比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无留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中“千嶂”与“孤城”、“长烟落日”与“孤城闭”“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边塞”及“连角起”,在景物中感受到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军事态势的严重,边塞荒凉的秋景。这些秋景又与作者家乡的景致迥然不一样,一个“异”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渲染了边塞荒凉萧瑟有悲凉壮阔的氛围。

在下阕情感的感悟中,我也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下阕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泪)征夫为何流泪?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有助于引导师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深入思考的意识。师生们很容易在文本中找到将士流泪的两个原因——“燕然未勒”“归家无计”。在此时此地,将士们勒石无功,归家无计,自然会悲从中来,进而我引导师生们进一步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是什么让男儿不寐,最终以泪洗面?”再次将大家的思绪引回文本。师生们发现文本中的“浊酒一杯”“羌管悠悠”“霜满地”这些独特视觉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经过对以上意象的分析,让大家进一步体会戍卒归家无计的忧伤,将军勒石无功的郁闷。

全词的情感不仅仅止于戍卒归家无计之悲,将军壮志难酬之憾,还包含了他作为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强烈之忧患。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二

很久没有这样兴师动众的做课了,真的,我毫不否认公开课多多少少是要有表演的成分的,可是,我还是很庆幸,也很珍惜这次讲课的机会,因为,我已经久违了这种感觉,久违了夸张一点讲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味道,此时,我特想尝试一下新课型的讲法,所以,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可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初一的小孩子,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资料,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当然,几经斟酌,我们又决定只讲一首曲《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能够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马致远其人。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向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能够随处看到。

经过此课,我感受颇多,反思也很多:

这节课虽然只是四十五分钟,看上去是我一个人和36名学生的展演,但,在我的背后有整个的教研组,有宋昀教师的悉心指导,有李英军教师的耐心指点,有崔玉萍教师的鼎力相助,有王峰军教师的中肯提议……所以尽管还没有到达学校领导,异常是董校长这样的语文专家的充分肯定,可是,我们也在讲课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团体智慧的力量,团体力量的伟大!

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读中拓,于是,各类诗歌体裁的学习方法,学生都会了。那么,这个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向自信的我在讲此课之前也有过很多犹豫,在同志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下来了,可是,不可否认由于自身驾驭本事有限,所以,本课虽有拓展,可是明显感到容量较小、密度不大,相对于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智慧爆炸的今日这个时代来讲,我还显得过分保守,也明显暴露出我自身功底不够深厚,学习不够深入,知识不够扎实等诸多缺点,于是,我在头脑中有设计出一系列的读书方案,当然包括读屏,争取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尽量对各类课型有深入的把握和理解,不负众望。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三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整首古诗,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透露出诗人的凄楚,惶恐与思念。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理解诗文。但是,很明显,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字义的积累相当的匮乏。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进行字义与意境的转化。如: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学生将之理解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我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的张籍的基本资料: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已经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浪迹天涯。因此学生不能进行角色植入进入那时那景,更不能体会那时心情,无法感知“见秋风”下的孤单凄楚。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古诗文字义;其次,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会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尽管大费口舌,却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年龄,生活经验。造成这次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偏离了方向。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诗人当时那种细微的情感体验。

在之后,学生想象诗人家书内容,学生更是头脑发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诗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之后,诗人到底会写些什么?在这里,必须得有学生的角色代入。而学生极少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内容也仅仅是干瘪的空话。无新鲜之感。此处教学:

一、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学功底不够,汗颜!

二、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应该记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盲目的高估学生的能力。

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练习:想象《秋思》中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练习,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体会。迫使学生角色代入,体验诗人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体会而不是体验诗人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造各种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体验”到诗人情感。诗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务的。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四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就应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齐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向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之后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情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立刻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期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较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期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期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透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忙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立刻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透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主角想象。目的是期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立刻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之后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五

1、课前注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每一堂课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的同时,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层”去了解学情。问问他们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这堂课也是一样。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够及时再次修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说,节约教学时间;需要说的重点讲,集中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学生的学情是我教学生长的土壤。

2、课中遵循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情来定教,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时,我先问孩子“你们读懂了些什么?”,在他们的发言中很多问题就已经自行解决了。然后我又问“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呢?”,继而透过梳理小结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开始我接下来的教学思路与方向。

3、从整体入手,围绕诗题解读文本。在学生解释诗题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标记,问:“围绕这个字你有什么想问的?”,透过学生的一一回答,我们梳理出三大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思什么?为何思?如何思?这既是问题也是古诗的脉络,捋清了“教与学”的思路。

5、注重“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不仅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更积累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本诗曾被王安石评价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与岑参的《逢入京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不断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已经逐步感受到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抓住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又开封”,将自己那“意万重”,“说不尽”的心理烘托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我透过一个简单的比较读之后,进行小结带领学生体会那种“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神来之笔,是对其独到写作方法的一种体会与学习。

1、读中指导欠缺,诗句诵读在感悟这一层面没有到位。诵读的韵味没能淋漓尽致体现出来。

2、对学生的生成没有及时利用,趁热打铁,引导感悟中读,读中再感悟。在学生一个个起来反馈自己所感受,想象“意万重”的资料时,我没有及时让他们一一读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绪时的情绪。试想当孩子站起来说出自己独特感受后,相机立刻让他们读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断与作者的内心对话吗,不就是一次次让我们聆听张籍的万重思绪吗?这样个性化的想与个性化的读就结合起来了,起到了一个深刻理解与升华的作用。

3、学生的情感体会仍然不够深,从读中能够感觉得到。这也说明与文本的对话还有点“浮”,也许还只是在与文字对话,还没有真正做到与作者的内心去对话。进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不明显。

4、板书设计及演示存在问题。一个是书写功底还不够,没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现出来。另外一个就是板书安排有些凌乱和随意。这也是一个老师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从容的反映。

5、在应对“启而不发”的局面时,仍然不够娴熟、老练。语言过快,过碎。需要沉积下去继续打磨。

在进行本次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同事、领导的帮忙与指导。你们的展示,你们的推荐,你们语重心长又一语中的的评价都让我受益匪浅。在那里请允许我感谢在我前面执教的五位优秀老师的启迪。我们虽然上的课型不一样,但是却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借鉴的地方。还要感谢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的同伴们,在你我那一次次,一句句随意但真诚的交流中,给了我不少的灵感。更要感谢万校长、宗主任、钱主任、朱校长您们对我的帮忙、指导。您的不吝赐教让我能够站得更高,无论是看文本,还是看自己都能够有更新更深入的理解与反思,谢谢!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六

《渔家傲秋思》是本学期诵读材料中的一首宋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值学校读书节之际,我选择并执教了这一节诵读公开课。作为诵读课,执教这首宋词,我其实挺茫然的。从备课到上课,都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斟酌,也请教了同年级的老师,慢慢有了一点头绪,也渐渐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教学的理念还不够先进,思想还不够成熟,但总算是一种尝试,一种学习,一种和同仁之间的研讨,一种思维火花碰撞的交流。

一、矛盾中的思辨

诵读课,顾名思义,应以诵读指导为主,我心知肚明。可备课时,就一直在

伤脑筋,怎么指导,孩子诵读呢?

想起之前一些老师执教古诗诵读课时,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平仄,并学习吟唱,品味出了诗词独特的韵律美,一时也心痒痒的。但冷静过后,还是做出了比较正常或者说正确的决定,绝不做东施效颦的“傻事”。毕竟个人对诗词的平仄不甚了了,诵读水平也就这样,怎能在课堂上盲目地去尝试所谓的“高大上”了!这方面的思考也得到了同年级老师的赞同。

第一次备好课,我心里又矛盾着:我的教案赏析诗词部分是不是太过详实了,而诵读指导的味儿却远远不够,感觉不像诵读课,更像语文课,别人会有这样的质疑或评价吧?但这首词作,无论是意境或情感都离学生比较遥远,且蕴含典故,没有一定的'赏析品悟,学生根本无法感受,那怎能读出意境读出情感呢,怎能读得有情有味呢?读不好,就是最大的败笔。

困惑中无法找到出路,矛盾中无法得到解答,只好让同事指点迷津。办公室的老师看了我的教案,跟我不谋而合:“作为语文课,这样上挺好,但这是诵读课,课堂上只讲一首宋词略显单薄,赏析太多,诵读方法的指导要更有层次一点。”是啊,可是补充什么内容呢?有老师提出:下阕的情感体现在“泪”上,可不可以拓展些古往今来不同文人墨客的“泪”呢?在课堂上诵读诵读,体会不同“泪”中蕴含的情感。可回家一搜,学过的诗词中含“泪”的诗句太少太少,如若补充陌生的诗句,学生对词作都不理解,对作家都不了解,怎能吟诵出感情呢?又有老师提出:拓展同一主题——满腔爱国情怀却壮志未酬的词作,比如: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让孩子在诵读中品味感受。是啊,同一主题,更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于是便决定做这方面的尝试。与此同时,赏析品悟部分抓关键词、关键句,更集中一点。诵读方法的指导提炼得再明确一点,层次感再强一点,让课堂的诵读一次比一次精彩,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二、遗憾中的成长

有人说:遗憾也是一种美。我要说:遗憾也是一种成长。

教学中,我以“诵读三步曲”展开:

1、整体感知,字正腔圆地读,

2、理解词意,有板有眼地读。

3、赏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读。

可由于第一、二环节比较拖沓,走得太过谨慎、平稳,所以导致诵读的第三环节教学略显仓促,最后的拓展也根本没来得及引导学生诵读。之前想得那么多,在矛盾中挣扎、斟酌了许久,却因为课堂节奏得把握不到位,自我调控的能力不够,而留下了小小的遗憾,心里还是有点失望的。

但经过老师们的点评,我反而觉得这是一次宝贵的成长之旅。

“在知人论世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资料交流太过零碎,应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有价值的资料,并进行整合。”是啊,这是一种多么重要的学习能力啊!谢谢老师的提醒指点!

“前面走得再稳当扎实,可后面的脚步匆匆,致使精髓内涵无法彰显,也会让别人对你前半堂课的种种好感抹灭殆尽。何必呢?既要注意细节的处理,也不能忽视宏观的掌控。”的确,课堂教学切记不要闯入“虎头蛇尾”的误区呀!谢谢老师的不吝赐教!

总之,一次矛盾一次思辨,一次磨练一次蜕变,一次遗憾一次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是诵读教学还是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一直在学习中,在摸索中,即使没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即使没有“春色满园”的一天,但我始终相信“雨后的彩虹是最美的!”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七

《秋思》是一首表达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古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这首是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一封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时可见一斑。

在教这首诗时,我不是按老方法地把意思讲给孩子们,而是先把学习要求出示出来,让孩子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然后在引导孩子们一步步走进诗中,走进作者的心中。在让孩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时,我说:“从哪些词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有的孩子说:“意万重。”有的孩子说:“说不尽。”这时于浩洋说:“我从‘见’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接着问:“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看见了金色的田野。”“看见了硕果累累的果园。”……此时我见我班的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苏明阳同学,手举起来,又放下去。我知道他肯定有话要说,只是心里害怕,不敢说。我心中一亮,抓住他又举手的机会,马上指名让他来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说:“作者不使用眼看得,他是用心看的,他看到了自己的家人,看到了自己家乡的秋天。”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是啊,多么深切的体会啊,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不是秋风、秋景所能包含的,而是作者用心才能感悟到的。可以说,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任何一种事物都能引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在课快要结束时,我对孩子们说:“苏明阳同学是住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午托部里,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一次,因此他才能感受到作者那想家的心情。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吧,只有这样,我们的感情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从此以后,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用心,更会思考问题了。苏明阳同学呢,他也变得爱说了,上课时,也爱举手发言了,当然,学习也在一步步提高。看到他的进步,我心里除了高兴之外,还在想: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他们的性格不同,老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去发现他们,鼓励他们,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八

当我拿起《秋思》这篇课文,心如千斤重。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古诗教学为何物?直教人寝食难安!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九

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一般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熟读成诵,提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讲授诗歌要紧紧抓住朗读这把金钥匙,这节课上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于是,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读中拓,于是,各类诗歌体裁的学习方法,学生都会了。那么,这个例子的作用也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相关范文推荐
  • 09-23 最新综合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大全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那么下面我就给
  • 09-23 大班美术说课稿 大班美术教案活动感恩的心含反思(大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 09-23 司法局办公室主任级别 办公室主任个人述职述廉报告(汇总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
  • 09-23 2023年幼儿园亲子游戏活动方案(优秀6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方案
  • 09-23 最新护理培训总结报告 麻醉护理培训工作总结(实用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
  • 09-23 班级元旦晚会计划书(大全5篇)
    计划是一种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工具,也是一种组织和管理的工具。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班级元旦
  • 09-23 四年级火烧云教学反思(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 09-23 钢铁行业月度分析报告(通用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
  • 09-23 2023年警察述职述廉报告(优质6篇)
    报告,汉语词语,公文的一种格式,是指对上级有所陈请或汇报时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
  • 09-23 爱心盒子教案的设计意图(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