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模板19篇)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模板19篇)

时间:2023-12-27 17:53:03 作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包含了丰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组织语言、提炼观点等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因材施教论文

在三年级四个班已上完人美版第一课《我的小天地》,看了各个班学生的作业,我感慨不已。其中最想说的是“爬都还不会怎么能跑啊!”是的,这批学生虽然上三年级了,但规范的美术课几乎未上过,学生只知道美术课要画画,至于如何描红画、临摹画,学生不清楚,更谈不上创作画了。第一堂课,我满怀信心严格按课程标准要求认真上课,积极想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但学生听了老师所讲,回答了老师所问,看了老师所画,还是不知如何创作。结果课堂就成了不接地气,不了解学生状况的瞎折腾了。现在回想其间的懊恼、应对,我心中对“因材施教”有了自己的理解。

《二程遗书·卷十九》:因“孔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这一成语。其中“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比喻人,“施”指的是实施、进行,“教”指的`是教育、教诲。《现代汉语词典》中“因材施教”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那么我又是如何在发现学生问题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茫然,甚至有点自信地学习的呢,我总结了一下,共有四点:

一、降低难度,授人以渔。

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老师,出现学生不懂,很正常。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蹲下身来,扶学生一把,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我首先请全班同学跟着老师学习如何布局,从而使画面大气而丰满,主题突出。在一个班上,我通过举手统计调查,大部分同学都把自己的小书房作为自己喜欢的小天地,但不知表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果断请全班同学拿起笔跟我一起画一部分,只是提醒位置可以略有不同。我首先在画纸的正中上方画了一扇窗户,学生跟着画之后,明白了窗户是这样画的,然后在窗下画了一张书桌,在边画的过程中边讲,学生明白了书桌应该先画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作桌面,然后再在相应的地方添线作书桌的抽屉和柜子,画完后,有聪明的学生马上就说了,原来书桌可以用长方体来概括。这时,画面的主题形象已出来了,画面也基本较大气了。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于是,我嘎然而止我的画笔,不再继续带着学生画了,我想,我的绘画方法已以这种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应该用此方法自己试着去尝试了,所以,我只是提问学生:书桌上应该放什么呢?书桌的前面和旁边有什么呢?并巡视了全班学生一圈,都还可以,有的同学还得意地等着老师的表扬呢。同学早已忘记了最初不知如何下手的咬笔头形象。我心里暗自想,学生不是不聪明,不是想创作,只是基础欠佳,老师这样一扶,学生的自信一下子就出来了,对自己画的小天地还是较满意的,有的同学早已运用老师所教的方法埋头画自己想的了。

二、给予自由,各呈特点。

应该说老师带领全班同学画了窗和书桌之后,画面上还是有空间充分展示学生自由想象的。从窗上想,有同学想到了妈妈给自己挂的小窗帘,有同学说窗台上放置有漂亮的盆花。看书桌上,有同学说放着有横竖放着的书,有墨水瓶,有本子,有文具盒等,桌前放着有椅子,桌旁,有同学说,放有书柜,有同学说,放有小衣镜,有同学说,地上放着有自己喜欢的玩具,有小花猫在喵喵叫,有同学说,旁边还有床……作为老师的我,这时,放手让学生画自己想画的,只是当出现学生不会画的时,我才在黑板上作一下示范,很多同学很聪明,马上联想到了书上作品,有的形象直接借鉴过来为我所用。在巡视中发现个别学生出现画得太小或不像时,我及时面对面指导。最后,全班同学的画面都较大气而丰富,并呈现了各自不同。

三、多点赏识,自信学生。

在决定让全班同学拿起笔跟着我一起画时,我还是忍不住存在一丝幻想,激情鼓励道:“我相信我班还是有非常聪明的同学,只需看看书,听听老师讲就知道如何画了,这样的同学有吗?请举手告诉老师?”我话音一落,果然有两个同学自信地举起了小手,我向他们举起大拇指,并请全班掌声鼓励,然后说道:“你们这几个同学就可以不看老师了,可以大胆地画了。”事实上,当我教完其他同学去巡视辅导时,才发现他们画得不怎么样,只是照着书画而已。当我经过他们面前时,我还是先肯定他们,然后,引导他们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在巡视其他同学时,我都要尽可能地肯定他们,时而说画得不错,时而说这位同学有创意,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时而手把手地示范一下给予指导,每个学生都很开心地展现自己的小天地画面,有的同学还不由自主地讲起自己小天地的故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四、色彩纷呈,色出精彩。

学生是天生的色彩调配师。在同学眼里,有他们认为美丽的色彩搭配。因此,在我的美术课堂,我基本上不给学生示范色彩搭配,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调配丹青。虽然学生使用的只是水彩笔或油画棒、彩色铅笔等。这样一来,即使是同一幅完全相同的构图,最后也会因色彩搭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画面效果。事实上,学生的作品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因此,全班同学的美术作品再次因色彩的搭配绝对自由而精彩不断了。但在学生作品中,也还是有一个规律,通常女生的作品绝大多数色彩都较艳丽,而男生的作品一般色彩都较灰暗,不够响亮。

因材施教论文

摘要: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向某种积极个性品质或消极个性品质发展的可能性,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施教,帮助其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抑制其消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从四种气质类型入手,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和尝试,以便更好地结合学生的气质特征,发挥气质之优势。

关键词:气质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一大教育原则,其含义是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气质的不同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气质的测量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一、气质的概念。

日常生活当中所讲的气质即是指人们常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心理学中所讲的气质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讲的气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心理学中所讲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我们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的快慢、思维的速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耐心等)和指向性(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这些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人的日常活动带有一定的色彩,形成一定的风貌。诸如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安静沉稳等。

气质类型的划分方法众多,但以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分类和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分类最有影响和生命力。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内含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决定于这四种体液的多寡搭配。后经不断演化,气质形成按体液特性可以划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的体液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的差异组合,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分类恰好相对应,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人的气质的生理基础。这两种类型相吻合,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见下表)。

我国学者曾利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我国城乡儿童的气质分布情况,发现我国儿童的气质除了上述四种型典型的气质类外,还有相当部分的混合气质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的气质都能归入上述某一典型的气质类型当中。除一半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之外,有一半人都偏向于混合型,也就是说,他们较多地具有某一种质类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它气质类型的一些特点。据《中国青少年气质分布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人数占一半稍多一点,而主要的混合型气质中以胆汁-多血质为最多,占12%-21%,多血-抑郁质为最少,占3%。

二、不同气质类型特征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典型的、稳定的行为色彩。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等的影响。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容易使人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也具有容易使人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的一面。

(二)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成了时代发展的自然要求,个体通过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气质优势,克服自己气质特征中消极的一面。

(三)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1、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产生的教育效果不同。这就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气质有可塑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气质中积极的一面,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在组织协同工作时,教师要注意尽可能选择不同气质的人互相搭配。

苏联心理学家鲁萨洛夫(1982)研究发现,在两个人的协同活动中,气质类型不同的两个人相配合比气质类型相同的两个人相配合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气质类型及教育措施。

事实证明,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态度与策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不同的。

(一)胆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为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直率爽快,开朗热情,外向,但急躁易怒,往往缺乏自制力,有顽强的拼劲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概括起来,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主要特征,整个心理活动充满着迅速而突变的色彩。《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脾气暴躁、气力过人、为人耿直、忠义烈性、思想简单、行为冒失,就属于这种气质类型,有人把这类人喻为“夏天里的一把火,一点就着”,“一场雷阵雨,来去匆匆”。

对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教育时,要注意加强在耐心、沉着和自制力等方面的心理修养。进行教育时,教师要先讲明道理,然后耐心说服,态度要平静、安详、严格,使其多干细致的事,并用时间来约束,以便磨练和培养耐心细致的习惯。要多进行检查和鼓励。及时提醒这部分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脾气,防止任性、粗暴。注意培养其沉着、坚持到底的精神和有自制力的品质。

(二)多血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思维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枝大叶,表情丰富、外向,易动感情且体验不深,往往不求甚解,华而不实,粗枝大叶为特征。《水浒传》里的“浪子燕青”聪明过人,灵活善变,使枪弄刀、弹琴吹萧、交结朋友等无所不会,属于多血质的典型代表。

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加强在刻苦钻研、有始有终、严格要求,耐心细致等方面的心理修养,教师要着重培养其刻苦精神,使他们养成踏实、认真细心、有始有终的习惯,克服轻率、浮躁、华而不实的行为。做事时,先由简单的事做起,逐渐变为复杂,要求他们做的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耐心细致地做完。要严格要求,帮助其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等。

(三)粘液质。这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表现为安静、沉着、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灵活,不易转移注意。心平气和,不易冲动,态度持重,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较强。不易习惯新工作,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但易因循守旧,不易改变旧习惯去适应新环境。坚韧、执拗、淡漠。概括起来,以稳重但灵活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为主要特征。《水浒传》里的“豹子头”林冲沉着老练,身负深仇大恨,尚能忍耐持久,几经挫折万般无奈,终于被逼上梁山,真是这种类型人的典型代表。

这种气质就象冬天一样,无艳丽色彩装点而“冰冷耐寒”缺乏生气,给人以“冷”的感觉,很象外凉内热的“热水瓶”。这种人容易形成勤勉、实事求是的精神,但也可能发展为萎靡、迟钝、消极、怠惰等不良品质。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鼓励并诱导他们接受新事物,主动探索,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引导他们与外界交往,带领他们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注意培养其敏锐的反应、办事果断的作风及集体合作的能力。

(四)抑郁质。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敏锐稳重,聪明而富于想象,自制力强,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少流露,行动迟缓,胆小、孤僻,不善交往,生活比较单调,多愁善感,内向,谨慎小心,遇困难或挫折易畏缩。有较强的敏感性,具有内倾性,容易体察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事件,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真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这种气质给人以“秋风落叶”般的无奈、忧愁的感觉。这种人容易形成自制力强,体验深刻、善解人意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但也容易形成伤感、沮丧、忧郁、悲观绝望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特别注意,具有这种气质的学生,平时敏感而多心,注意不要轻易在公开场合批评他(她)们,且批评不可过于严厉,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以便增强适应能力,克服孤僻、敏感。多做户外活动和快乐的活动(游戏)。对待他们应采取耐心启发的方法,对他们的要求要逐渐提高,不可操之过急,使他们认识自己行为中对成长发展不利的一面。要多加关心和鼓励,培养其自信心。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发展成不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也有发展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可能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优势和不足,善于驾驭自己的气质,充分发挥气质的优势,克服消极的一面。教师只有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使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乐于学习、且学的轻松效率高,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佐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优化生活,卓越发展。

2.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普通心理学。

3.王静.结合学生气质特征,发挥气质之优势.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4.王振宇.心理学教程.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5.韩永昌,杨治良.心理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杨玲.兰州大学出版社.心理学理论与实践。

因材施教论文

音乐教育在儿童音乐心理发展上具有主导作用。现代教育强调教育内容、方法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研究学生音乐心理的发展,旨在充分了解个体音乐审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前后连贯的教育内容、目的和方法。音乐审美心理发展包括异常丰富的内容,诸如音乐感知、音乐想象、音乐联想、音乐情感、音乐评价、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而音乐教师应遵循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规律做到以下几点:

一、施教要有“序”

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决定了他们音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共性,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音乐教育教学要掌握施教的分寸,以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儿童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针对学生好玩的特点,要增加学习的情趣性;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注意律动性,让音乐以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有致的速度以及各种不同的感情变换,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使他们在律动中形成良好的乐感;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要提倡探索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音乐的奥秘,进一步发展成对音乐稳定的态度、兴趣;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要注意激励性,发挥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采取某些竞赛性的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音乐教育要抓住每个年龄阶段音乐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童年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游戏的时期,也正处于探索生活的时期,所以音乐教育教学要提倡探索性。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围世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新奇、神秘、富有吸引力的。柏拉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学习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向学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是培养具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开拓型人才的基础。为了做到有序施教,音乐教师必须加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以掌握教学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做到施教有“序”。

二、施教应知“导”

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趣味变异很迅速,以致丧失审美判断能力,容易成为各种“新潮”的趋奉者,从而形成了某些人热衷流行音乐的心理倾向。

对于这种音乐偏爱,我们当然不能迁就、迎合、放任自流,使之形成不良的定势反应,也不应采取讽刺、嘲笑、硬性禁止的态度和做法,关键在于引导,也就是要做到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善于疏导。

比如,可以充分运用课内外音乐活动的机会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各种各样的审美趣味,让他们接触多种题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启发他们进行思考、比较、评价,使他们在比较中增强分辨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其次,应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去学习和研究自己不熟悉的音乐世界。鼓励他们:“耐心听,好的还在后面呢!”通过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比较鉴别,帮助学生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从狭隘的音乐从属关系转到理解音乐的本质上来,放弃“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音乐的.观点,克服对艺术音乐的抵触和排斥情绪,成为欣赏高雅音乐艺术的一员。再者,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音乐艺术的影响。最后,还可以发挥群体效应的作用,使大家的情绪相互感染,提高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地对高雅的音乐艺术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三、施教要有“乐”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因素,但是学习兴趣又需要引导和诱发。小学阶段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兴趣,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学习,兴趣也在欢乐中高涨。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挥群言效应的作用,开展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活动。教学过程贯穿着一条求索链:生疑――质疑――再生疑,运用好这根链条,对强化群言效应大有裨益。课堂教学上的“群言”,使教学信息多元化,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求异性,适应了程度不同的学生需要的针对性,效果是很好的。“群言”还可以表现在听取学生的意见,适当选择他们喜欢的曲目学习、评价上。教学还应创造舒畅自由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要利用他们喜欢嬉戏、害怕拘束的特点,创造一种顺其自然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使他们高兴学、主动学,这样学业才能日新月异、有所长进;反之,如果强迫他们,只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日渐减退,犹如霜打一般。

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具有差异性和可塑性。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使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第一,关心体贴。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在教学中,要以亲切、平等、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第二,保护自尊。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成功的种子,教师要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第三,注重反馈。教师对他寄予期望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指导学习,给予启发性回答。第四,真挚鼓励。对学生做出的反应应给予真挚的鼓励,尤其是要清除音乐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的定势心理,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其增强学习信心。第五,目标适度。音乐教学制定的学习目标要适度,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期望和要求,既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要让学生明白,必须为成功做出较大的努力。

因材施教论文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认识到这一点,实践出“因材施教”的原则。的确,只有对学生的性格、才能、志趣和特长,都深入了解了,下一步才能有的放矢地工作。

就拿特殊学生小陟来说吧!在刚接班时,我就对小有“名气”的他进行了深入调查,知道家长的溺爱和庇护,使得这孩子在学校霸道无礼;知道说教和处罚对他无济于事,这些做法只会助长这孩子的逆反情绪。孩子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那我就先试着给他开三剂最普通的药引,让这孩子先接受我这个老师。

药引一:细心观察――一种关注的爱。

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看孩子的眼睛、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的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

通过平时的细心观察,我发现了这孩子固执不懂事,孤僻不合群,但也发现了他每次的回家作业都能完成(尽管质量是最差的)。另外,他还挺讲卫生的,喜欢干净。于是,我有意地在大家面前夸他讲究个人卫生,从不拖拉家庭作业,他的脸上出现了那种淡淡的微笑。我想我的第一步“育人”工作是成功了。

药引二:倾听沟通――一份悉心的尊重。

在班主任工作中,“倾听”同样是我们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有效手段。

当包干区老师来反应小陟开学一个多月来从没去包干区打扫卫生时,我便把他找来耐心听他说原因。孩子把责任推到了妈妈身上,理由是妈妈每天送他到学校都晚了,他来不及去搞卫生了。我耐心地告诉他:这问题我们可以解决,首先要告诉妈妈每天得早起十分钟,这样就能早到十分钟了,那么扫地就不成问题了。而且这“十分钟”你可以让同学们知道:小陟你也是一个既爱劳动又有责任心的好孩子!那次的沟通,对他来说可能比较深刻吧!孩子的母亲当晚就给我打来电话,表示会努力配合好老师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药引三:适时表扬――一份最好的礼物。

表扬是孩子成长中的营养剂。正确的表扬能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一次“成语接龙”的比赛中,我欣喜地发现小陟的成绩竟然排在了中上等。在给班里的优胜者颁奖的时候,我不忘夸了他几句:“你们知道吗?这次的比赛,有一个同学虽没得到奖,但他的成绩令老师最满意。因为是他告诉老师: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孩子得到表扬后心花怒放,课后悄悄告诉我:比赛那天早上,妈妈还陪他起来背那些成语……瞧,这个平日令老师头疼的孩子,竟然和我聊得这样投机,我不禁暗自高兴。

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孩子心中充满温暖,也很容易拉近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的心态正了,来学校学习有了一定的动力,那就不愁他将来没作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但是,孩子们的性格差异、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并非我们一时的热情所能扭转的,因为他们还是会反复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偏差。此时,我们又该如何施教呢?不同的孩子适用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去琢磨“因材施教”的内涵了。渐渐地,我发现有这么几招在小陟身上倒是挺管用的。

妙招一:人前不教生。

一开始就知道小陟这孩子是吃不得批评的,但到底到什么程度,则是我从一次的默写活动中掂量出来的。记得那次默写的是文中要求背诵的两段话,时间已过半,我见他只写了一行却在玩了,便问他是不是背不出来,他否认了。于是我提醒他要写快点,要专心些。结果,他非但不领情,还嘀嘀咕咕,接下来一个字都不写了。后来,他竟然来到我身边补默出来了,我纳闷,轻轻问他为什么,他避重就轻地说是“昨天在家只是背了一遍,没默过。”

妙招二:搞点特殊化。

“一个人的心态,犹如一条线,而人身上的优点,就像一颗颗珍珠。良好的心态会将珍珠穿成一串美丽的项链。”记得有一次孩子的母亲来校与我交流时,就告诉我,孩子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我对他管得是“不紧又不松”!

妙招三:沉默才是金。

有一天,他又犯错了,把同学的脖子抓得起了一道血痕。我将他叫进办公室,但他竟是那满不在乎的神情,正等待我的批评。正好办公室没老师,我看着他,什么话也没说,就那样平静地看着他。因为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和这样的学生说啥,但是很奇怪,那时我一点不生气。我发现,他慢慢有了变化,从原先的满不在乎到有点局促不安。他低着头,偶尔会抬头瞟一下我,我知道他在窥测我的内心,但我还是很平静地看着他的脸。他的头越发低了,也更加不安了。良久,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你可以走了。”他抬起头惊讶地望着我。“你可以走了。”我重复了一遍。他默默地走了。但接下来的几天他都表现很好。

尽管他还是有反复,但经过我几次的沉默疗法,他有些变了,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看来,沉默有时也是一种力量,它给了学生一次反省的机会,有时更能使学生明白老师的心。沉默是一种等待的艺术,等待中,是孩子从内心中认识自我;等待中,饱含着老师殷切的期望。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冰心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学生是一本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因材施教激活学生论文

很多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赋予了教师这个职业很多的美誉。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教师的职业,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一年,一天,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学困生的家长,数学老师和这位家长探讨怎样帮助孩子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最后这位家长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她说:“老师,其实我也不指望孩子能有什么大出息,实在不行将来就当个小学老师吧。”办公室的老师都无言以对了,难道在家长的眼中,小学老师就很容易当吗?事情过去了很多年,现在再回想起这句话,我觉得自己的感受又多了不少。

其实,教师不仅仅在教书,更重要的是在育人。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形成了有个性的,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尽自己所能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一、用“心”观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教学一定要用心。”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要细心同时也要有耐心。

在我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叫朱家亿,这个孩子的情商很高,为人热情,就是总管不住自己,在学习上不上心,上课溜号,老师说什么他都听不清楚,总是要再问上几遍。可想而知,他的成绩也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一味地批评教育解决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你所要和他谈的问题他都明白,而且经常性地批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反感。那怎么办呢?我发现了朱家亿每次见到我都很大声地和我打招呼,好,办法想出来了。你不是上课不听我讲课吗,你和我打招呼我也装作没听见。在之后的一周里,朱家亿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走廊里和我打招呼,我都装作没听见一样,继续走路或者和身边的其他同学说话,当然了,我也偷偷的留意朱家亿的表情。前几次他真的是以为我没有听见,喊完“老师好”之后就继续玩去了,可是过了两天之后,他可能感觉到老师好像是故意不和他说话的,喊完“老师好”后见我没理他,很失落的就走了。终于他忍不住了,在一个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是大课间,由班主任老师带着所有的孩子们到操场玩,朱家亿没有去玩,而是来到了办公室,走到我面前,很有礼貌的问:“杨老师,你现在有时间吗?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和你打招呼你都不理我呢?”我看了看他,请他坐下,之后对他说:“你问老师好,老师没有理你,你的心里就不是滋味了,杨老师精心准备了一节课,你一句话也没听,你说杨老师能高兴吗?”他楞了一下,说:“不能高兴。”“那今后你打算怎么做呢?”“上课听老师讲课。”“对了,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的话,你都不了解学习了什么内容,成绩自然就上不去,如果你能认真听课的话,老师可以帮助你一起提高成绩,好吗?”“好!”在以后的日子里,朱家亿的听讲状态好多了,虽然他的这个坏习惯不能马上改正,但是通过老师找他谈话,上课用眼神提醒他,朱家亿的课堂表现好了很多,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是平等交流,民主和谐的关系,以心换心,以心交心,我想就能达成师生之间情感思维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的学生学习有困难,不是因为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而是因为某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所导致的。金美伊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她长得很漂亮,在班级里有个绰号叫“金大美,”可就是这个“金大美”经常性的不完成作业,上课布置的东西也完不成,甚至考试的时候都不答完卷子,着实叫人很头疼。小女孩的自尊心很强,不像男孩子,批评完了一转身就忘掉了,回头还是和你笑嘻嘻的,可是金美伊会不高兴的,这样就更不写字了。了解了她一段时间以后,我给她定了一系列小小的目标,逐步达标,循序渐进。

第一步、作业只完成别人的一半。

在接触金美伊一段时间以后,我和金美伊谈好,作业要天天按时完成,但是只完成别人作业的一半,如果这样还不完成的话,第二天就要给她留特殊作业。她听后很高兴,兴奋的问我:“是吗?我只做一半就可以了?行!没问题!”接下来的几天,她都完成了作业,但是书写就别提了,她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写的数字到底是5还是8,是0还是6。这样我的`第二个要求就提出来了,要求有质量,也就是作业题要全对,而且书写要工整,她刚开始的时候有些费劲,不是这丢个得数就是解决问题不写单位名称,我都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上,而且她自己单独有个作业评价表,今天的作业是a,昨天的作业是b,她自己心里都有数,如果有10个a了,就可以给自己的小组加分了。就这样先保证她能写作业,之后再给一些鼓励,慢慢的提出更多的要求,一学期下来,金美伊已经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了,天天按时完成作业。

第二步、利用她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知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于提供的认知材料,由于呈现的形式不同,认识和理解的速度也就不同,只有当学生对所呈现的材料与呈现的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金美伊这样的学生,我只能是根据她自己的喜好来因材施教了。

金美伊真的很爱美,“金大美”这个绰号是有根据的,在天气刚刚开始热的时候,我认真的观察了金美伊,她平均每天都要穿一套衣服,自己再带一套衣服,利用中午的时间换一下,所以上午上课的时候她穿了一套衣服,下午上课的时候她换装了。有一天下午的时候我把她叫到我面前,我问金美伊:“你今天准备了哪两套衣服呀?”她很高兴地和我说:“两套t恤,两套短裤。”“哦,如果我要是有你这两套衣服的话,穿法可不止你今天所穿的这两种,我还有别的穿法呦!”“是吗?老师还可以怎么穿呢?”“哈哈,你自己搭配一下吧,搭配好了告诉老师,老师看看你的想法和我的一样不一样?”“行!”她蹦蹦跳跳的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搭配去了。放学的时候捧着衣服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杨老师,我能搭配出四种穿法,你能吗?”“哦?哪四种呢?”她见我一脸疑惑,就更高兴了,在我的办公桌上开始搭配起这四种穿法。“你真棒!那如果你再有一件t恤和一条短裤呢?”我接着难为她,她想了想就回答出来了。

我经常的根据金美伊的一些兴趣爱好来出题难为她,目的是激发她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她觉得她每天的生活都和数学有联系,比如她带了几支漂亮的中性笔,我就问她每支中性笔多少钱呀?一共要用多少钱呢?今天上学时从奶奶家来的还是从自己家来的,要用多长时间呢……慢慢的激发金美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作用。

第三步、利用小伙伴的作用,激发她要学好数学的想法。

小伙伴的作用是巨大的,有的时候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尤其是小女孩之间,她们之间有很多的小秘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我所教的另一个班级的穆鸽同学是金美伊的好伙伴,穆鸽的学习成绩很好,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先找穆鸽谈,主要目的是想问问她有没有信心帮助金美伊学好数学,穆鸽欣然同意了。接下来我就找金美伊,让穆鸽和金美伊组成学习小伙伴,每天放学都一起学习,如果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找穆鸽解决,在学校也是一样,可以利用课间操或者是中午休息时间来交流数学问题。一段时间过去了,在穆鸽的带动下,金美伊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她也不想被自己的小伙伴落下很远,这个方法有了效果。

三、联系家长,老师和家长配合教育学生。

当某一个孩子出现问题时,着急上火的不光是他的老师,还有他的父母。有的孩子在家里极为乖巧,安静得能看一天的书,而到了学校就上蹿下跳,发泄自己的情绪;也有的孩子在学校很听老师的话,说话都不能大声,而回到了家里却能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同样也是在发泄;第三种孩子就是在家里和学校的表现是一样的,这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就是都很乖巧,另外一种就是都很淘气。现在的孩子都很娇贵,打不得骂不得,有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的配合。

付亿文就是在家和学校都淘气的孩子,如果要是上厕所的话,也要在厕所找一找,看看有没有拖布杆之类的东西玩一玩。上课就别提了,他不是想和后桌的同学说话,就是向前桌的同学借个东西,总之没有安静的时候。针对这种情况,我联系了他的家长,了解后发现他的妈妈也很着急,也很想帮助孩子改掉好动的毛病。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个方案,就是由老师每天把付亿文在学校的表现写在他的记事本上,好或者是不好,家长根据他的表现采取措施。比如在一个星期内,他表现好的次数比不好的次数多,那就可以满足他一个小要求,如去书店买两本他自己喜欢的书呀,或者去电影院看电影呀;如果表现不好的次数比好的次数多,那就要受到惩罚,星期天要在家完成妈妈额外给他布置的作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有一些困难,付亿文总在给自己找理由,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已经习惯了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记事本给妈妈看,时间长了,孩子慢慢的就有自控力了,上课也能坐住凳子了,听懂了知识,也能积极的举手发言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因材施教,可能这个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短时间是看不到成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也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孩子都会成才的。

探讨气质类型与因材施教的论文

在美国,气质研究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行为科学家设计的量表和客观观察,能将气质很科学地归类和评量,儿童心理学者也总结出一套适合不同儿童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步骤,此外,临床研究工作者也探讨过儿童气质问题与伴发或继发的病理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属困难气质的、难于抚养的婴幼儿,随年龄增长,70%会出现行为问题。困难气质的婴幼儿3-7岁时,较对照组易出现行为问题。有人指出,3岁时易害怕的孩子,长大以后易出现神经症行为,而表现不安、多动的婴幼儿,在青少年期易表现为违纪行为。另有研究发现,4个月时的婴儿,如果是高度运动觉醒状态,对刺激易激惹,长大容易变成胆怯、害羞的孩子,而另一部分不易激惹、低运动觉醒的婴幼儿,易变成开朗和社会化好的孩子。

气质是条线索,让我们可以看清孩子的特性,知道某种行为是他的气质所致,根据孩子的气质,用合适的方式来教养孩子,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的父母和教师需要了解儿童气质的原因。

很多研究结果提示,观察儿童的气质越早越好。父母和教师要体谅和理解有些孩子由于气质特征,以及他们在学习上、与人和环境相处上所遭遇的困难。我们要伸出温暖的、支持的手,更积极地引导孩子在家庭的.人际关系经验中,逐渐发展出一种最能适合他的气质特点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生理和智力上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孩子的确需要我们的帮助,帮助他们寻找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和学习取得成就后的快乐,这快乐是支持他们继续探索、奋斗的永恒动力。当孩子长大独立后,童年时代父母和老师与他共同努力的经验,将是孩子一生里最温暖的记忆,在今后人生的逆境中带给他最温暖、最有力的鼓励。

因材施教论文

摘要:“超越因材施教”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因材施教”传统教育教学原则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它不是因材施教的对立面或反面,而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升华,不仅强调因材施教的正确实施,而且是对因材施教进行纠偏和超越,旨在通过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走心”教育教学。比如对自己的工作有忠诚热爱之心、真心对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带着情感和温度教书育人、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等。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把自身潜能转化为显能,逐步实现超越性的发展,不仅超越他们自身的原有水平和层次,还要超越教师的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超越因材施教;产生依据;蕴含厘清;实施要求;

“超越因材施教”可以说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因材施教”传统教育教学原则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其具体的产生依据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看。

(一)理论上看,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根本难以实现。

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应该是完全依据学生之“材”进行有针对性地“教”,从而学生有针对性地“学”的过程,要一步不差地完成这个过程,对“材”“教”“学”方面必然有严格要求。但仅通过逻辑思考就会发现,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根本难以完全准确无误地实现。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难以完全准确判别学生之“材”。一方面,教师有主观性,因而在判别学生之“材”时难免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偏见,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公正。不同教师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主观性,因而即使面对同一学生不同教师也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材”之判断结果,很难说清谁的判断更为准确。另一方面,学生有发展性,他们的“材”会随时间的推移发展变化,教师即使一开始能够尽可能客观判别其“材”,但最初形成的印象极易刻板化,很难跟上学生之“材”发展变化的步伐,因而对学生之“材”的判别未必能够始终保持准确。

第二,教师难以十分有效开展因材施“教”过程。理论上看,即使教师能够相对准确把握学生之“材”,但施教过程的开展不可能仅仅只依据学生之“材”,还会受到国家和社会规定的教育制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因而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完全因“材”而“教”。即使教师能够发自内心不顾一切外在约束因“材”而“教”,但因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教的效果也并不好界定;即使有一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教的效果也未必“十分”有效,可能只有“九分”“八分”甚至更少的效果。

第三,学生“所学”与教师“所教”难以实现完全一致。理论上看,假使不考虑一切消极因素,假设教师真正开展了因“材”施“教”,但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在他们将“教”转化为“学”的过程中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某种偏差,导致“所教”未必能够完整准确地转变成“所学”,因而难以实现二者的一致。例如,假设教师所教是“abc”,学生所学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ab”,或者发生偏离变成相似的“abo”,但一般不会变成完全不同的“xyz”。这个假设一方面说明学生“所学”与“所教”之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所教”可能刚好成为了学生的“受限”,使其难以超越出这个“天花板”。

(二)实践上看,因材施教存在严峻的现实困境及偏离。

如果说从理论上责备因材施教难以真正开展实施是一种苛刻,那么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偏离就是其面临的真实挑战,也是其实效性差、屡屡受挫的原因所在。

因材施教面临的最严峻困境,就是当今“一对多”班级授课制盛行的现实与“一对一”因材施教愿望之间存在的悖论。由夸美纽斯最先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作为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社会广为流行,但它以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应多位学生的做法,本意上与因材施教强调的“一对一”是根本背离的。每位教师都要面对数倍于己的学生,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家庭负担,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根本不可能去仔细琢磨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之“材”,从而谈何因“材”施教?这是当今因材施教面临的客观现实困境,也是现时期几无改变可能的情况。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众多教师依然在高呼实施“因材施教”,却导致出现了很多误区和偏离,主要表现在:

第一,“材”的偏离。因材施教之“材”本为学生天赋、资质、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状况等,但现实中却将“材”泛化为“教材”“分数”“财富”等,因而出现了快慢班之类的现象,虽冠以因材施教的名号,但其实是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照顾到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一些个性凸显有特殊才能的真人才被压制、埋没或修理成常人,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特长,没有了独立思想,更没有了创新意识,有的只是对试题的应对,对分数的追逐,根本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第二,“教”的偏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存在打着因材施教旗号却出现各种偏离的情况。就教学目标看,因材施教固然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这并不能成为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理由,也并没有因此否认社会化教育的意义,学生只有成为社会化的人才能使其个性为社会所容纳和需要。但现实教育中却存在一些为了个性而个性、为了个性而标新立异的偏离现象,也存在一些以“爱才”“护才”之名而行“纵容”“包庇”之实的现象,还存在一些只重学生之“材”的发展而忽略其健康成长的基本教育甚至导致非常消极后果的现象。就教学内容看,因材施教强调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以道理,促进良好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的养成。但在现实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教以不同的知识,把学生仅仅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对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及非知识性内容的教育却难以受到重视,即使有所涉及实效性也总是欠佳。当然,这里不是要否认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教育绝对有必要占据主导地位,但要反对那种只重智育而忽略其他教育的态度,尤其是在学生打下读书识字基础之后,更应重视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训练。就教学形式看,因材施教强调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但现实实践中,多数教师往往只侧重于用认知性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有部分教师能辅以实践教学形式等,但几乎都忽视了教师还可以并且应该通过自身行为示范作用开展教育,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因材施教在“教”上的一种偏离。

第三,“学”的偏离。由于“材”和“教”的偏离,自然就会导致“学”的偏离。因材施教之下的学生本来应该更多地从教师那里获得情感领悟、意志培育、思维锻炼、创新养成等方面的启发和指导,但事实是学生被教的是知识,所学的也就只有知识了。并且,学生受限于教学的时空,缺乏自我发挥的自由,受限于教师所教,缺乏创新扩散的自觉,所培养的学生即使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模式化产品,也是缺乏精气神和创造性的个体。

为了把困境中的因材施教解救出来,为了把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超越因材施教”应时而生。“超越因材施教”这一提法本身十分精确,因为它基于因材施教又对其有目的有根据而非盲目地进行超越,但在对“超越因材施教”新原则进行研究论证时,却容易陷入“美好愿望”的陷阱,使其只是“看上去很美”。要使“超越因材施教”原则得到真正贯彻实施,必须在思想上厘清几种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内在蕴含。

第一,“超越因材施教”不是因材施教的反面或对立面,而是肯定基础上的升华。“超越”意指超出、越过,是在原有层次和水平上的提高和增强,因而要以“原有”为基础,对“原有”进行扬弃和超越。所以,“超越因材施教”是对因材施教进行的超越,它并不意味着对因材施教进行简单否定甚至全盘否定,而意在以原有因材施教为基础,对因材施教的合理内核和精神实质进行积极肯定,同时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判和否定,在此基础上超出、越过原有因材施教的层次和水平,进行超越性扬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扬弃。可见“超越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内在地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对因材施教进行纠偏,把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另一方面对因材施教进行超越,使其更加契合现实需要,更好提升教育实效。

第二,“超越因材施教”强调因材施教的正确实施。“超越因材施教”本质上赞同并重视因材施教的基本精神,但强调因材施教一定要真正开展并正确实施,尤其是要对现实中的偏离现象进行及时地纠偏。比如: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学生之“材”,将“材”定位于学生超越一切民族、国家、地位、身份的天赋、资质、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状况等,而不对其进行随意扩展和泛化;要以学生之“材”为依据进行灵活有针对性富有实效地“教”,不仅教以知识,更教以道理,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健康活泼地成长;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特征有个性化地“学”,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规定动作”之外更乐于善于放权,使他们在自由的氛围里自主发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的方式和内容,真正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等等。

第三,“超越因材施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教师在发现学生之“材”、因“材”而“教”、因“材”导“学”的过程中要尽力而为,做出最大努力,保证教育实效。“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真的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而是强调在改变能改变的基础上接受不能改变的,不要强迫做无用功,通过“无为”达到一种“无不为”的效果。之所以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班级授课制的盛行给因材施教的实施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一事实困境面前,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只能坚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尽力对因困境导致的因材施教偏离现象进行纠正和整改,将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以此为基础超越原有层次和水平。从另一层面看,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超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是刻意塑造培养出来的,教师如果能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宽松、宽容、自主、自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给予指导但不做过多无效干预和干扰,或许就能使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最大“有为”,滋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第四,“超越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的“走心”教育,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实现超越性的发展。“超越因材施教”要求摒弃以往教育中一般只为职责所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态,更加强调教师在工作中的上心、用心、尽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开门弟子”或“关门弟子”来看待,在发现学生之“材”的过程中,在“教”的过程中,又或者是在促“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获取所需、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师大公无私忘我地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而只是要求教师在工作时要更多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用心去做事,用情去感人,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把自身潜能转化为显能,逐步实现超越性的发展,不仅超越他们自身的原有水平和层次,还要超越教师的水平和层次。

三、“超越因材施教”的实施要求。

教育本身是一项极复杂的活动,既要坚持原则性,也要把握灵活性,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教育。同时,教育需要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结果,但又不应局限于这个结果,如果一味放大结果,必然会忽略过程中的很多体验。所以,“超越因材施教”作为新时期新的教育教学原则,不是响亮的口号,不是美妙的空谈,而要切实为教育目标和过程服务,真正为教师所用,落到实处才是有意义的。如何确保“超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便主要探寻当今社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贯彻落实“超越因材施教”而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总体而言就是要尽可能做到“走心”,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忠诚热爱之心。教师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教育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享受。教师不应只单纯用自己的大脑、依赖技术去工作,而要用真心对待工作,要超越仅仅将工作作为自己谋生手段的态度,真正将其作为一种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真正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位教师都要年复一年地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学生,因而现实中有很多教师会觉得教书育人只是自己用来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拿了工资做好本职就可以了,在工作岗位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很多教师尤其是从教多年教师的心声,相较于敷衍工作误人子弟的部分教师来说已算是不错,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教育行业不同于一般的行业,教师岗位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岗位,作为塑造人精神与灵魂的师者,入了行就意味着责任和使命,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和称呼,就要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就要至始至终树立和维护师者形象,行为世范,为人师表;就要远离名利场,自觉抵制外界诱惑,不为金钱财富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扰。

第二,教师要真心对待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相信和欣赏学生。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须放下面子,放下虚荣,自己先打开心门,以真心对人,并要变得柔软,甚至可适度示弱,不让学生感到害怕、厌烦,而要感到亲近、可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打开心门。教师只有超越以往成见,发自内心地将学生作为自己“交流”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从身份、地位、人格等各方面去尊重学生,才能反过来被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才能奠定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容忍缺点,不苛求完美,并尽可能从学生身上发现和挖掘向善向美的本性,用正向激励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信心。

第三,教师要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外界的环境必须通过内在的心灵的震动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相互聆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就能促使师生彼此相融,将效果未知的“教育”转变为可预见良好效果的有爱的“互动”和“交流”。要实现这一美好的境界,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知道教师关心他们,真正地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难处,了解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以此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获得深刻感悟。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须善待每一位学生,不斤斤计较于他们的分数和排名,避免学生沦为分数和排名的奴隶,而是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否健康向上、活泼自由、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发展之道本就是模糊混沌的,不能以单一的分数去定量衡量,也不易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要坚信学生各美其美,让每一个学生像小草一样都享受到教师爱的露珠的滋润,虽不能人人成为栋梁之才,但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第四,教师要带着情感和温度教书育人。相较于冷冰冰或淡如白开水的教育教学,当然是充满情感、带着温度的教育教学更易俘获人心,更能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适宜的温度温暖学生内心,并给学生以更多的情感体验,着力培养情感丰富的有用之人。首先,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教师向学生传导的情感最好是积极正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控制消极情绪并培养自己心平气和的心境,在教育教学中尽量避开自己情绪状况不好的时候,尤其不能因消极情绪而迁怒学生。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做真实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与学生进行心声交流、思想碰撞和情感共振,使教育教学蕴含更多人性和真情,并且还能通过融入了情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传递精神正能量,唤醒学生的丰富情感和体验,激发学生向善向美之心,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释放情感的机会。情感丰富是一种美,但丰富的情感有时候也需要释放,而传统教育中总是缺乏释放情感的方式,如中国学生在毕业之际容易自发创造一些不雅方式如集体撕书来发泄压抑、释放情感,就是没给他们提供理性的释放情感方式所导致的。对此教师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最后,教师要用适宜的温度温暖学生内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待长的小苗,高温和寒冷都不能让其健康成长,给予这棵小苗的只能是和煦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教师要用内心蓄满的热能,温暖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中洒满阳光和雨露,并且必须把握好度,既要避免过分的热情,也不能冷酷无情;既不能也不可能一直亢奋,也不能三分钟热度;既不能内冷外热,也不能内热外冷。

第五,教师还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成长是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人生修炼,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不可替代,却并非无能为力、无可作为,教育就可以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教育必须是遵从生命成长发展规律的真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对人产生好影响。但现今社会存在诸多违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教育现象,如强制性“摁着牛头吃草”的行为,教师以自己认为的“为学生好”为标准开展的教育活动等,不仅学生累,还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且教师也累,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要减少甚至杜绝这类“吃力不讨好”的现象,教师能做的就是要把握并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给予学生张弛有度的必要指导和引导,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为规律的作用发挥营造最适宜的条件,而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自由成长、勇于追求、主动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超越因材施教”原则之下的教师不像是园丁,更像是农夫,依然要担负浇水、施肥的职责,但又不再完全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想法去修剪枝杈,不再将学生修理成自己脑中预设的满意模样,而要把学习的权利、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教师走心用情的指导引领之下更自由、更快乐、更自主地健康成长,不断超越自身,也超越教师。

参考文献。

[1]林格.回归教育本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陈心想.让教育多一点理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卢晓东.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学术月刊,(10).

[4]袁征.“因材施教”的真实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5(6).

[5]张旸.因材施教:困境及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10).

因材施教论文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儒家经典中的核心著作,虽篇幅不长,却涉及到很多的内容。在《论语》当中体现了很多儒家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循循善诱”等。而其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又成为重中之重。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整个儒家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方法。

第一,针对于学生的学识水平进行差异教育。

孔子在《雍也》篇当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有的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孔老夫子强调人性的差异的论断,说人与人的差别是由天性决定的。对此笔者对这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这句话当中的“中人”是有中等学识水平的人,而不是由于先天素质所决定的“中人”,它是指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具备的中等水平的能力。那也就是说孔子说这话的实质意思是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学识能力和学识水平对其实施不同的知识传授。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具体施教。如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就要有难易的等级层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到这样的课堂学习之中。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每一个学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孔子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针对于此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同一个问题要有不同的回答方式。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由此,我们看出孔子充分的分析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同一个问题,同样的教学内容却给出了不同教学回答。这对于塑造学生的个性人格和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着重大的作用。

几年的教学生涯,使我对学生也有着一些了解,也总结了他们的一些个性特征。其中有四类学生使我的印象最深刻。开朗多动型,沉默抑郁型,胆小逃避型,偏执社会型。这四种性格特征的学生,都有其利弊。那么针对于他们的这种个性特征,我想运用《论语》中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最正确不过的了。对于第一种开朗多动型的我认为老师要正面的劝说甚至要严厉的指正,帮他们改正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去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而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学生,老师首先要做到非常的有耐心和谨小细微。要找到形成他们这种性格的问题根源,针对于形成原因循循善诱的去引导。并且引导这种类型的学生周围的同学(例如说前后桌,与他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多多的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帮他们从这种性格中走出来,去寻求更好的发展。而对于第三种胆小逃避型的,我认为就是要让他们更加独立,自主的去面对事情(例如把某些事情交给这类学生去处理),以改掉这一毛病。对于第四种所谓的.“问题学生”老师一定要与他们多交流,多引导,用自身的魅力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拥有一个难忘的高中生活。

第三,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志趣爱好,重点施教。

我们看,在这段记载当中就表明了当孔夫子带弟子去游览山水时,就会在其中与他们切磋讨论,最后以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做以不同的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那这也就启迪着我们当代的一些老师要多多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外鉴赏课,让自己的学生在祖国山河的陶冶中获得心智的陶冶。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历经千年依然换发着勃勃的生机,为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提供着生生不竭的源泉。

探讨气质类型与因材施教的论文

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任何活动都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例如,从事外交工作,要具有灵活而敏捷的思维、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记忆能力;从事管理工作要具备一定的组织、交往、说服能力等。只有能力过硬,才能胜任工作,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

能力可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两类。基本能力指单因素能力,即主要由大脑和身体的某一部分完成的一种心理或生理活动,如感知力、记忆力、平衡力、爆发力等。综合能力是基本能力的结合,例如数学能力、驾驶能力、管理能力等。在我们实际的求职中,综合能力往往比基本能力更重要。

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是由遗传性能力和获得性能力两大部分综合构成的。

遗传性能力与人的先天气质有关。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特性相关系的行为特征。由气质类型决定的能力具有稳定性和规律性。一般来说,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虽然各种活动的内容千差万别,他的气质特征却可以得到同样的表现。由气质类型决定的能力表现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1.多血质(活泼型)。

2.胆汁质(兴奋型)。

其主要的能力表现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反应敏捷而迅速,情绪较难控制,行为外倾向性明显,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难以学会。

3.黏液质(兴奋型)。

其主要的能力表现是:有精力,沉着平稳,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控制,行为的内倾向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4.抑郁质(抑郁型)。

其主要的能力表现是: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胆量小,行为反应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内倾向性严重,对行为改造较难。

获得性能力是个体后天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能力,它受到先天遗传性能力的影响和限制。当某种获得性能力的活动要求符合个体的遗传性能力时,或者说个体的遗传气质对他获得某种获取性能力有促进作用时,该项能力就容易形成和发展,反之能力就较难形成和发展。

摘自《做自己的职业教练》,姜莹/著,中信出版社12月出版。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超越因材施教”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因材施教”传统教育教学原则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它不是因材施教的对立面或反面,而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升华,不仅强调因材施教的正确实施,而且是对因材施教进行纠偏和超越,旨在通过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走心”教育教学。比如对自己的工作有忠诚热爱之心、真心对待自己的学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带着情感和温度教书育人、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等。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把自身潜能转化为显能,逐步实现超越性的发展,不仅超越他们自身的原有水平和层次,还要超越教师的水平和层次。

关键词:超越因材施教;产生依据;蕴含厘清;实施要求;

“超越因材施教”可以说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因材施教”传统教育教学原则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其具体的产生依据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看。

(一)理论上看,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根本难以实现。

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应该是完全依据学生之“材”进行有针对性地“教”,从而学生有针对性地“学”的过程,要一步不差地完成这个过程,对“材”“教”“学”方面必然有严格要求。但仅通过逻辑思考就会发现,严格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根本难以完全准确无误地实现。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师难以完全准确判别学生之“材”。一方面,教师有主观性,因而在判别学生之“材”时难免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偏见,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公正。不同教师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主观性,因而即使面对同一学生不同教师也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材”之判断结果,很难说清谁的判断更为准确。另一方面,学生有发展性,他们的“材”会随时间的推移发展变化,教师即使一开始能够尽可能客观判别其“材”,但最初形成的印象极易刻板化,很难跟上学生之“材”发展变化的步伐,因而对学生之“材”的判别未必能够始终保持准确。

第二,教师难以十分有效开展因材施“教”过程。理论上看,即使教师能够相对准确把握学生之“材”,但施教过程的开展不可能仅仅只依据学生之“材”,还会受到国家和社会规定的教育制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条条框框的限制,因而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完全因“材”而“教”。即使教师能够发自内心不顾一切外在约束因“材”而“教”,但因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教的效果也并不好界定;即使有一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教的效果也未必“十分”有效,可能只有“九分”“八分”甚至更少的效果。

第三,学生“所学”与教师“所教”难以实现完全一致。理论上看,假使不考虑一切消极因素,假设教师真正开展了因“材”施“教”,但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性,在他们将“教”转化为“学”的过程中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出现某种偏差,导致“所教”未必能够完整准确地转变成“所学”,因而难以实现二者的一致。例如,假设教师所教是“abc”,学生所学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ab”,或者发生偏离变成相似的“abo”,但一般不会变成完全不同的“xyz”。这个假设一方面说明学生“所学”与“所教”之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所教”可能刚好成为了学生的“受限”,使其难以超越出这个“天花板”。

(二)实践上看,因材施教存在严峻的现实困境及偏离。

如果说从理论上责备因材施教难以真正开展实施是一种苛刻,那么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偏离就是其面临的真实挑战,也是其实效性差、屡屡受挫的原因所在。

因材施教面临的最严峻困境,就是当今“一对多”班级授课制盛行的现实与“一对一”因材施教愿望之间存在的悖论。由夸美纽斯最先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作为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社会广为流行,但它以一位或几位教师对应多位学生的做法,本意上与因材施教强调的“一对一”是根本背离的。每位教师都要面对数倍于己的学生,再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家庭负担,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根本不可能去仔细琢磨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之“材”,从而谈何因“材”施教?这是当今因材施教面临的客观现实困境,也是现时期几无改变可能的情况。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和众多教师依然在高呼实施“因材施教”,却导致出现了很多误区和偏离,主要表现在:

第一,“材”的偏离。因材施教之“材”本为学生天赋、资质、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状况等,但现实中却将“材”泛化为“教材”“分数”“财富”等,因而出现了快慢班之类的现象,虽冠以因材施教的名号,但其实是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并没有真正照顾到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一些个性凸显有特殊才能的真人才被压制、埋没或修理成常人,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特长,没有了独立思想,更没有了创新意识,有的只是对试题的应对,对分数的追逐,根本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第二,“教”的偏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存在打着因材施教旗号却出现各种偏离的情况。就教学目标看,因材施教固然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这并不能成为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理由,也并没有因此否认社会化教育的意义,学生只有成为社会化的人才能使其个性为社会所容纳和需要。但现实教育中却存在一些为了个性而个性、为了个性而标新立异的偏离现象,也存在一些以“爱才”“护才”之名而行“纵容”“包庇”之实的现象,还存在一些只重学生之“材”的发展而忽略其健康成长的基本教育甚至导致非常消极后果的现象。就教学内容看,因材施教强调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以道理,促进良好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的养成。但在现实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会针对不同的学生教以不同的知识,把学生仅仅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对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及非知识性内容的教育却难以受到重视,即使有所涉及实效性也总是欠佳。当然,这里不是要否认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基础知识教育绝对有必要占据主导地位,但要反对那种只重智育而忽略其他教育的态度,尤其是在学生打下读书识字基础之后,更应重视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的训练。就教学形式看,因材施教强调针对不同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但现实实践中,多数教师往往只侧重于用认知性的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有部分教师能辅以实践教学形式等,但几乎都忽视了教师还可以并且应该通过自身行为示范作用开展教育,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因材施教在“教”上的一种偏离。

第三,“学”的偏离。由于“材”和“教”的偏离,自然就会导致“学”的偏离。因材施教之下的学生本来应该更多地从教师那里获得情感领悟、意志培育、思维锻炼、创新养成等方面的启发和指导,但事实是学生被教的是知识,所学的也就只有知识了。并且,学生受限于教学的时空,缺乏自我发挥的自由,受限于教师所教,缺乏创新扩散的自觉,所培养的学生即使不是流水线上出来的模式化产品,也是缺乏精气神和创造性的个体。

为了把困境中的因材施教解救出来,为了把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超越因材施教”应时而生。“超越因材施教”这一提法本身十分精确,因为它基于因材施教又对其有目的有根据而非盲目地进行超越,但在对“超越因材施教”新原则进行研究论证时,却容易陷入“美好愿望”的陷阱,使其只是“看上去很美”。要使“超越因材施教”原则得到真正贯彻实施,必须在思想上厘清几种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内在蕴含。

第一,“超越因材施教”不是因材施教的反面或对立面,而是肯定基础上的升华。“超越”意指超出、越过,是在原有层次和水平上的提高和增强,因而要以“原有”为基础,对“原有”进行扬弃和超越。所以,“超越因材施教”是对因材施教进行的超越,它并不意味着对因材施教进行简单否定甚至全盘否定,而意在以原有因材施教为基础,对因材施教的合理内核和精神实质进行积极肯定,同时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判和否定,在此基础上超出、越过原有因材施教的层次和水平,进行超越性扬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扬弃。可见“超越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内在地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对因材施教进行纠偏,把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另一方面对因材施教进行超越,使其更加契合现实需要,更好提升教育实效。

第二,“超越因材施教”强调因材施教的正确实施。“超越因材施教”本质上赞同并重视因材施教的基本精神,但强调因材施教一定要真正开展并正确实施,尤其是要对现实中的偏离现象进行及时地纠偏。比如: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认识学生之“材”,将“材”定位于学生超越一切民族、国家、地位、身份的天赋、资质、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状况等,而不对其进行随意扩展和泛化;要以学生之“材”为依据进行灵活有针对性富有实效地“教”,不仅教以知识,更教以道理,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健康活泼地成长;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特征有个性化地“学”,除了给予他们必要的“规定动作”之外更乐于善于放权,使他们在自由的氛围里自主发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的方式和内容,真正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等等。

第三,“超越因材施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教师在发现学生之“材”、因“材”而“教”、因“材”导“学”的过程中要尽力而为,做出最大努力,保证教育实效。“有所不为”并不意味着真的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而是强调在改变能改变的基础上接受不能改变的,不要强迫做无用功,通过“无为”达到一种“无不为”的效果。之所以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班级授课制的盛行给因材施教的实施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这一事实困境面前,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只能坚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做好能力范围内的事,尽力对因困境导致的因材施教偏离现象进行纠正和整改,将偏离的因材施教拉回正轨,以此为基础超越原有层次和水平。从另一层面看,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超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是刻意塑造培养出来的,教师如果能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宽松、宽容、自主、自在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给予指导但不做过多无效干预和干扰,或许就能使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最大“有为”,滋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第四,“超越因材施教”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的“走心”教育,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其实现超越性的发展。“超越因材施教”要求摒弃以往教育中一般只为职责所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态,更加强调教师在工作中的上心、用心、尽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开门弟子”或“关门弟子”来看待,在发现学生之“材”的过程中,在“教”的过程中,又或者是在促“学”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获取所需、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教师大公无私忘我地一心扑在学生身上,而只是要求教师在工作时要更多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用心去做事,用情去感人,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把自身潜能转化为显能,逐步实现超越性的发展,不仅超越他们自身的原有水平和层次,还要超越教师的水平和层次。

教育本身是一项极复杂的活动,既要坚持原则性,也要把握灵活性,才能实施真正有效的教育。同时,教育需要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结果,但又不应局限于这个结果,如果一味放大结果,必然会忽略过程中的很多体验。所以,“超越因材施教”作为新时期新的教育教学原则,不是响亮的口号,不是美妙的空谈,而要切实为教育目标和过程服务,真正为教师所用,落到实处才是有意义的。如何确保“超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便主要探寻当今社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贯彻落实“超越因材施教”而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总体而言就是要尽可能做到“走心”,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忠诚热爱之心。教师是一门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教育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享受。教师不应只单纯用自己的大脑、依赖技术去工作,而要用真心对待工作,要超越仅仅将工作作为自己谋生手段的态度,真正将其作为一种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真正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位教师都要年复一年地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学生,因而现实中有很多教师会觉得教书育人只是自己用来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拿了工资做好本职就可以了,在工作岗位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很多教师尤其是从教多年教师的心声,相较于敷衍工作误人子弟的部分教师来说已算是不错,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教育行业不同于一般的行业,教师岗位也不同于一般的职业岗位,作为塑造人精神与灵魂的师者,入了行就意味着责任和使命,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和称呼,就要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就要至始至终树立和维护师者形象,行为世范,为人师表;就要远离名利场,自觉抵制外界诱惑,不为金钱财富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扰。

第二,教师要真心对待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相信和欣赏学生。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须放下面子,放下虚荣,自己先打开心门,以真心对人,并要变得柔软,甚至可适度示弱,不让学生感到害怕、厌烦,而要感到亲近、可信任。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打开心门。教师只有超越以往成见,发自内心地将学生作为自己“交流”的对象,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从身份、地位、人格等各方面去尊重学生,才能反过来被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才能奠定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容忍缺点,不苛求完美,并尽可能从学生身上发现和挖掘向善向美的本性,用正向激励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信心。

第三,教师要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外界的环境必须通过内在的心灵的震动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相互聆听,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沟通,就能促使师生彼此相融,将效果未知的“教育”转变为可预见良好效果的有爱的“互动”和“交流”。要实现这一美好的境界,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话说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知道教师关心他们,真正地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难处,了解他们的希望和梦想,以此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获得深刻感悟。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须善待每一位学生,不斤斤计较于他们的分数和排名,避免学生沦为分数和排名的奴隶,而是去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否健康向上、活泼自由、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发展之道本就是模糊混沌的,不能以单一的分数去定量衡量,也不易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要坚信学生各美其美,让每一个学生像小草一样都享受到教师爱的露珠的滋润,虽不能人人成为栋梁之才,但要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

第四,教师要带着情感和温度教书育人。相较于冷冰冰或淡如白开水的教育教学,当然是充满情感、带着温度的教育教学更易俘获人心,更能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适宜的温度温暖学生内心,并给学生以更多的情感体验,着力培养情感丰富的有用之人。首先,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教师向学生传导的情感最好是积极正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控制消极情绪并培养自己心平气和的心境,在教育教学中尽量避开自己情绪状况不好的时候,尤其不能因消极情绪而迁怒学生。其次,教师要与学生做真实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与学生进行心声交流、思想碰撞和情感共振,使教育教学蕴含更多人性和真情,并且还能通过融入了情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传递精神正能量,唤醒学生的丰富情感和体验,激发学生向善向美之心,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再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释放情感的机会。情感丰富是一种美,但丰富的情感有时候也需要释放,而传统教育中总是缺乏释放情感的方式,如中国学生在毕业之际容易自发创造一些不雅方式如集体撕书来发泄压抑、释放情感,就是没给他们提供理性的释放情感方式所导致的。对此教师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最后,教师要用适宜的温度温暖学生内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待长的小苗,高温和寒冷都不能让其健康成长,给予这棵小苗的只能是和煦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教师要用内心蓄满的热能,温暖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中洒满阳光和雨露,并且必须把握好度,既要避免过分的热情,也不能冷酷无情;既不能也不可能一直亢奋,也不能三分钟热度;既不能内冷外热,也不能内热外冷。

第五,教师还要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成长是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人生修炼,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不可替代,却并非无能为力、无可作为,教育就可以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教育必须是遵从生命成长发展规律的真教育,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对人产生好影响。但现今社会存在诸多违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教育现象,如强制性“摁着牛头吃草”的行为,教师以自己认为的“为学生好”为标准开展的教育活动等,不仅学生累,还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且教师也累,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要减少甚至杜绝这类“吃力不讨好”的现象,教师能做的就是要把握并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给予学生张弛有度的必要指导和引导,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为规律的作用发挥营造最适宜的条件,而不做徒劳无益甚至揠苗助长的事,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自由成长、勇于追求、主动学习,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之,“超越因材施教”原则之下的教师不像是园丁,更像是农夫,依然要担负浇水、施肥的职责,但又不再完全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想法去修剪枝杈,不再将学生修理成自己脑中预设的满意模样,而要把学习的权利、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教师走心用情的指导引领之下更自由、更快乐、更自主地健康成长,不断超越自身,也超越教师。

参考文献。

[1]林格.回归教育本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陈心想.让教育多一点理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卢晓东.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

[4]袁征.“因材施教”的真实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5(6).

[5]张旸.因材施教:困境及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人们的这个认识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都受他的影响。忽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教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对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分或片面地强调,再加之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推波助澜,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浮躁的境地,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色彩消失了,学生的语文个性发展没有了,作品对人的心灵的熏陶与灵魂的净化作用减弱了……这就好比是面对一盘可口的美味佳肴,如果去一味研究它的营养搭配是否绝对科学,却忽略了它的美味可口,就会品不出菜的绝妙与滋味。伴随而来的就会是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光在上面干巴巴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很快的消退,甚至消失。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剩下的就只有语文的悲哀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何谓“人文”与“人文性”呢?《易经》中说:“文明于止,人文也。”说“人文”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作用是“教化天下”。《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说:“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那么,“人文性”指的就是文化性,对语文而言也就是指语文的文化内涵。我们教语文,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分段找中心,对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才更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深层次了解。如果只是对作品进行空洞的说教,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走一个来回,从‘文’到‘道’,再从‘道’又回到‘文’”。这其中的“道”指的就是文化内涵。简单地说,就是从文学知识入手,深入到作品的精神内涵之中,再去揣摩作者在语言方面的精妙等精髓,从实践中去提高,达到教化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目的,净化他们的品质与灵魂,给他们情感上深层次的体会,从而最终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因此,搞好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是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一种幸运。我们应该潜心研究课文,不要一味抱着教参不放,要善于抓住文章中最能感染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要善于从字句间去体味作品精妙的文化内涵。当然,要做到这些,首要条件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更应该具有高尚而丰富的人文情怀。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为了我们的语文教育事业,为了孩子们的思想得到更全面、更科学的培养,我们应在文章的人文教育方面多下一些功夫,这样,我们就一定会看到,灿烂的桃李之花会开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药剂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体会论文

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采取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及时点化,发展其才能,成就其德行.

作者:梁东侠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644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09“”(5)分类号:g71关键词: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

1、多层次的学生群体要求因材施教。

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先天的资质(天赋)的形成与其遗传基因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有些方面才是与生俱有,这种天赋就决定他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如有人天生对色彩敏感,有人天生节奏感强,有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有人天生长于计算,有人天生有适于运动的身体结构等,此外,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教育,使人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情感表达,审美观和生活观念等等,这就是后天形成的材,可见人的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材,这两项本身就千差万别,因而由其构成的人的资质也就千差万别,所以对如这样一个复杂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学显然不能整体划一,简单机械,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法。

2、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日趋势繁杂的分工,必然需要有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要培养出这些不同特长的人,我们必须“因材施教”。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对教育必然带来深刻的变革,只有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教育的产业才能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社会尽快和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资质,因材施教。

3、“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具体落实的重要措施。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尊重人的个性、理想和愿望,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尽量满足人的教育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展挥教育“关照和促进生命发展,提升生命质量”的功能。

4、因材施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也就是要极大地、最有效地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使人在人格、道德、智力、身体等诸方面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的人。可是人的素质不是可以“硬”造出来的,而是在先天具有的资质和后天自然、半自然中形成的材的基础上,由教育者去开发、引导、培养或孵化出来的。即教育是生长生成而不是制造或铸造,就是说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地自由地生长发展。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与教育的实质完成吻合,与“因材施教”根据人的资质进行相应的教育也是一致的。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兴趣爱好进行挖掘。

由于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学生个体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语文教学方面则为班级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参差不齐。形态不一的树根如果按照统一的方法加工成木材,不过是普通的木材;而如果在根雕家的手中,根据树根形状的不同因材施教地加以雕琢,则可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工艺精品。由普通木材到工艺精品的转变,正在于因材施教。教学如同根雕,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尊重,在作业、交流及观察等各种途径下对学生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挖掘其兴趣爱好,针对学生兴趣爱好来设计初中语文课堂,在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

二、在初中语文课程预习和新课研析中实施因材施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是学生对新课认识的开始。面对学生不同的预习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给学生布置层次不同的预习作业。通过分层次预习,学生的预习过程将会更加轻松、愉悦,以分层来推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体、课型的不同对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加以选择。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诵读与赏析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初步感受。然后指导学生对诗人笔下景物特征做出描述并对该首诗的构思加以赏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个人抒发空间,仅在最后时候做好总结工作,发挥学生主导作用,给学生营造宽松自在,可展示各自才能的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是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形成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在对作业进行布置时教师应与学习目标紧扣起来,且作业布置可由易到难根据学生当前学习能力分层递进。学生则可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对布置的习题自主选择。教师将必须做的习题与可自由选择的习题明确罗列出来,使学生确定哪些是必做题。这样一来不仅与素质教育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要求一致,而且能促使学生愉快地按时完成作业,还能使优秀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促进改革的深人;必须从聋生实际、教学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容实际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提高聋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上:必须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注意改进传统的班级上课的刻板形式。建立新型的课堂.突破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狭小的空间,积极寻求能够兼顾班集体、小组及聋生个人的`多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材施教就是指教育教学既要面种教学活动形式和适当增加聋生独立学习活动的时间.以适合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教学,使每于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的聋生。同时.教师要注重聋生能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这里的力的培养,为聋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使聋“材”,主要指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具体特点,所以这条原则的核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使他们成为基本素质合格.个性特长心在于教育教学要从聋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根据不同对鲜明的人才象的特点,施加不同的教育。同时,因材施教要体现在每个聋生四、适当要求是贯彻因材施教的环节身上。在各种感觉中,听觉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非常重特殊教育工作者应根据聋生的实际.经常不断地向聋生提要的途径。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聋孩子,他们的听力损出新的切合实际的要求,以便促进聋生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怎伤后,使得感知觉受到了影响,表现出对事物认识的不完整、不样才能做到要求适当,恰如其分?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跳起来深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摘桃子。”也就是说,提出的要求要高于聋生已有的水平。经过聋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直接制约着聋校的教学工作。努力是可以达到的。然而,这个高度如何确定呢?拿摘桃子来比怎样根据聋童听力损失的状况和补偿程度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喻.同样高的桃子.高个子聋生可伸手可得.矮个子的望而生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畏,中等个子的跳得高的轻易可得.跳不高的难以得到。可见.工作者,要贯彻好因材施教原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只有从聋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个性一、提高认识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基础差异、听力损失程度以及具体特点,定出不同的标准。让不同的因材施教不仅是一条教学原则,也是一条德育原则。同时,聋生摘不同高处的“桃子”,才能使他们都“伸手不得.跳而有它也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的思想实质就是要根据每获”。千篇一律的教育内容、措施、方法,千人一面的要求、规格、个聋生的个性特长和具体特点,施以最适合于他的教育,使每标准,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会阻碍聋生的发展。

个聋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健康发展这一原则体现了教五、找准症结是贯彻因材施教的重点学要实现个别化,注意发展聋生个性的规律。它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的作用在于长善救失,而要长善救失,就要知其因。聋第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和研究聋生,不仅要掌握生在学习和思想上的问题,产生的根源错综复杂,如聋生违反学聋生一般的年龄特点.还要掌握每个聋生的个性和性格特点。习纪律和文明行为习惯,有的可能是不理解纪律的意义与要求,第二.教师要掌握统一要求和照顾个别特点的关系每名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有的可能就是心理或意志性格上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这条原则的重要性.自觉地把这条原则贯穿存在某些缺点,如任性、自私、自制力差;有的也可能是其他方面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原因所致。因此,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要摸清情况,具体分二、研究聋生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关键析聋生发生问题的原因,找准症结所在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性质要教育好聋生.就得先了解聋生,研究聋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聋生的了解是否深入。只有了因材施教原则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原则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解和熟悉聋生的情况.才能从聋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相互依赖。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把育措施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对聋生进行教育。因此,全面了解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其他各条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研究聋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搞好教育教学1.作的关键所在。以运用,才能提高聋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

在素质教育全面开花的今天,分层教学不能单纯的作为口号、概念,而是必须实施到教育过程中去。成功的教育是针对成绩差的学生实施的,是从培养心理品质入手的那么一种教育。学生出现两极分化不能单纯地认为是学生素质差造成的。数学教学采取分类推进的方法,不断提高成功率,为同学尽量创造成功的机会。

有的放矢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每个班级学生的情况即有共性也有个性。他们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总有他们共同基础和需要,但同一班级的学生在各方面又存着差别。因此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和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头脑灵活的学生,要给他们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精益求精;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等等。因此,教师对班上每个学生学习特点须作系统深入地了解。

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即看到长处,又要看到短处,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应看到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学习水平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都是可以转化的。在教学中切忌对一些学生抱成见或偏见,用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

分层练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练习“一刀切”,过难或过容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与优生的发展。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1.课堂练习分层次:坚持“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即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作为选做题。这样即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还能发展智力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2.抓好反馈测评。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每章进行一次“章末测试”,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意面向全体,逐层分化,针对测评结果,对“学困生”进行及时补救,尽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评价分层。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出色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

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

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功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而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

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

但他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还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想(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显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作文

班级:一年级李醒。

教育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分不开的,针对个性化的学生和个性化的家长我们实行不同的教导...,这就是因材施教。

下面我讲述一下我个人教学中对反应灵敏的学生的一个成功例子及一点心得体会:

皮扬爽是我班的一名的学生,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作为一名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学,但被动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他头脑反应灵活,记忆力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告诉他学习就是要学不会的东西,而不是学一加一等于二,首先做该同学的思想工作,另外在每次考试前都给他讲述一些题,并让他必须把它弄懂,因为每次月考都考的是最近学的东西,所以每次考试都有一两道题是他做过或见过类似的题,考完试后他经常会对我说"老师这次考试那道题咱们做过,那道题和咱们什么时候做的题类似""老师这次考试最后的大题只有我和我们班谁谁做对了"虽然那时他的成绩不算很高,但一道题的成就感会大大提高他对语文的兴趣,别人不会做的题他会,就使他产生一种成就感,使他对语文产生了兴趣,自主的去学习语文来保持他曾得到的成就感,信其道,则亲其师,他逐渐对我的话深信不疑,对语文更是兴趣浓厚。

对于这类反应灵敏的学生,我们应该先给他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建立他的自信,使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信其道,亲其师。

但是在我们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生的了解,要先从班主任和家长口中去了解学生的兴趣、成绩、特长、爱好等、再仔细、细心的去观察、发现学生的特点,以便于我们分析,评价学生,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2、对课本知识、考试考点的了解,我们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分清知识点、重点、难点,归纳做题的...、技巧等,以便于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讲的难易知识不同。

3.对计划实施过程的注意,即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材在变,题型在变,但知识不变,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且计划要根据学生情况不断修正完善。

4、多鼓励、不批评、讲道理,绝不放弃,绝不抛冷水。

5、人性化的关怀,发现学生的需求,投其所好的奖惩办法。

6、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

2013年3月。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尝试论文

在本科药学专业课程中,药剂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繁多,不同专业要求掌握的内容和学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何满足不同生源和专业的教学效果,基于创新教学的理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近年来教学中的体会和思考。

1药剂学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侧重点。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技术科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现代药剂学除了基础药剂学以外,还包括有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分子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医院药剂学等。而一般本科院校药剂学的基本课程内容主要有药剂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药物剂型与辅料知识,制药设备;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给药系统理论等;近十年来药剂学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剂型,如固体分散物技术,微球、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缓控释制剂(骨架型、渗透泵、膜控释靶向制剂(磁性微球、微乳、基因靶向等),经皮吸收制剂,生物技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知识和内容也成为药剂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2]。药剂学课程作为本科院校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等均作为专业必修课,分别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药剂学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对于药剂学和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有所不同[3];如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掌握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药学专业熟悉和掌握的内容份量和程度比中药学专业更多和更深,药学专业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药剂学,而中药学专业一般开设课程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专业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重点要求也有所差别,制药工程专业对于药剂学学习更多侧重于制剂及其设备的开发和技术,因此对于该专业开设药剂学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而且该专业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药剂学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4-5]。因此针对此类学生的课堂教学重点以增强学生对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熟悉掌握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2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十年来药剂学发展极为迅速,药剂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短。而本科药学专业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通药剂学也即药物剂型概论,主要是讲述各普通剂型的特点、质量标准以及制备工艺等,使学生掌握普通药剂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生物药剂学,主要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部分内容在生物药剂学和药理学教学内容中均有交叉。高等药剂学,主要内容包括物理药剂学、制剂工程、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基本理论。这部分的内容既有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也即是物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这三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由浅入深,与有些相关课程内容又有交叉[6-7]。如何提高学生掌握药剂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思考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推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学生重点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开放式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药剂学课程的后两个部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心,通过采用让学生提取预习相关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以本学科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在前一次课程结束之前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教学内容,并介绍本学科老师在该方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下一次课程的课题教学中,在讲述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与本节学习内容的结合点,最后采用老师总结的方式强化该章节的学习内容。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方面将学到的知识与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加强了与专业老师的交流沟通,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校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成绩一直在药学学科名列前茅,生源质量良好,学生素质逐年提高,可能与本学科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改革有一定的关联性。

3因材施教的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体会。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药学专业已经创办了近四十年,培养了大量的药学专业人才,在本省乃至全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近十年来,药学专业在以招收高中毕业四年制本科生为主的基础上,每年还承担了为地方培养两年制的专升本的药学专业人才。而最近几年我校药学专业的招生划入一本招收,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提高,学生的数理化基础也较为扎实,但这类学生在药剂学课程授课以前,除了相关的药剂学基础课程学习以外,对药剂学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多。我校招收的专升本学生,部分来源于本校的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毕业生,还有部分生源是本省高职高专的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少量学生是以化学为主要方向的师范类专科生,还有极少数是其他来源的专科毕业生;学生来源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而我校药剂学课的授课老师一般情况下承担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但我校也有药物分析专业专科学生,有些老师承担了专科生的药剂学课程教学。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不同生源的本科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工作值得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块、不同阶段方式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我们的思路是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根据这类学生大多数具有专科阶段的药剂学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在专科阶段对于药剂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各种制剂的基本理论和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以及制剂制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因材施教,以其具有基本药剂学的概念和理论及实验基础,我们在药剂学第一部分的模块化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每一次课程尝试让学生讲述课程内容的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的教学模式;而在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内容涉及到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剂型,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等与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以及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而专升本学生的数学及物理学基础比四年制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采取督促学生提取预习,授课时请学生首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老师再将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介绍,在授课时针对理论性的内容及公式推导等难点及重点环节,采取反复强调,逐步阐述的方式,同时课后布置练习题强化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成果。而对于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普遍较好,前期的课程中也学习了药剂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根据这样的背景情况,我们采用以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为主的学习模式,通过同步性的实验教学和引导性的科研教学为导向,提倡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将药剂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的内容结合到模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专业名词的英文也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为学生阅读专业论文以及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模式的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掌握课程教材之外的前沿动态,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授课安排上,内容讲授进度和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交叉穿插糅合。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发现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提高,不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药剂学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学效果也有所改善。

4结论。

如何培养药学专业学生成为专业性和技术型的复合专业人才,药剂学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因此,在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互学,教学相长;根据不同的学生背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均有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对任课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体会。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 12-27 至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读书心得(汇总17篇)
    读书心得是对自己在阅读一本书后的感悟和思考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读书心得可以是对主题的概括,也可以是对作者观点的评价。借鉴一下下面这些读书心
  • 12-27 高一德育工作计划大全(24篇)
    德育工作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阅读德育工作计划的范文,可以了解到其他学校的德育理念和实际操作。目的:做好初中、高中衔接工作,尽早使学
  • 12-27 初中百日誓师大会主持词(通用13篇)
    在开始正式的活动之前,让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议程安排。最近,小编搜集了一些主持节目的技巧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又是一春来到。带着欢乐
  • 12-27 税务系统中央八项规定自查报告(专业12篇)
    自查报告的内容可以涉及到个人的思考、行动、成绩、团队合作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下是自查报告的相关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 12-27 诚实守信国旗下讲话范文(18篇)
    在国旗下,我们庄严宣誓,保卫国家的利益,捍卫国家的尊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旗下参加志愿活动的启示,希望能激励大家积极参与。敬爱的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 12-27 高三备课组工作总结数学(专业15篇)
    良好的月工作总结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工作目标和方向,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接下来请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 12-27 校园广播主持稿(热门18篇)
    对于能够担任今天的主持人,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将尽全力为大家创造一个热烈而友好的氛围。随着以下主持词的播放,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活动的氛围。校园广播站的主要功能是传
  • 12-27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能力。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路历程。好的教育书,不仅
  • 12-27 幼儿园庆六一家长代表发言稿精要(模板23篇)
    无论是在学校、企业还是社会活动中,发言稿都是一种必备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发言稿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内容的丰富与深度,也和语言的表达及传达
  • 12-27 会计工作总结新人(热门24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展现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发展情况,对于自我评价和职业规划都有很大的帮助。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篇关于月工作总结的典型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