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书法赛课教案 书法生心得体会(精选9篇)

2023年书法赛课教案 书法生心得体会(精选9篇)

时间:2023-10-04 02:49:27 作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书法赛课教案 书法生心得体会(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书法赛课教案篇一

一、引言:书法生活中的感悟(200字)

近年来,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事书法这一门艺术,甚至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也有了很多对书法的感悟和体会。书法不仅是一种绘画艺术,更包含了文化、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内涵,它不仅可以磨砺心性,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写生活点滴,传递情感和思维。

二、锤炼意志,修正心态(200字)

学习书法需要一颗坚定的意志,因为书法创作需要长时间的坐姿,细致的用笔,这对人的耐心、毅力和专注力有很大的考验。学书法时还需要调整好心态,不急躁不浮躁,静下心来体会书法精神,关注笔墨意势,领悟大师的造诣。在书法创作时,提笔之前可以先做几个深呼吸,让心灵平静下来,这不仅容易使用笔得心应手,提高创作质量,也能让你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三、书法美化生活环境(200字)

书法作品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审美品味,还可以让生活环境更加充满文化气息。当一幅书法作品挂在房间中央,或是写下一则名言警句,就可以让人一秒钟明亮起来。这种美不仅给自己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更带给家人、朋友以共享的文化体验。书法已经成为很多家庭装修或装饰的重要元素,而我也在家里布置了一些书法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与它们相伴,感悟书法的精髓。

四、加强文化自信心(200字)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在世界文化地位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学习书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文化,更可以加强文化自信心。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书法作品,了解祖国文化的精髓和于世界文化的交融,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在书法的世界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同时,有着一份责任去爱护和承传中华文化。

五、总结:书法养心养性(200字)

书法创作需要一颗静心之心,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艺术创作精益求精、达到更高的境界。诸如此类的精神实践,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一份属于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我看来,书法的作用不仅仅是写出图画文字,更多的是夯实自己的文化根基,使自己成为人生之路上的一份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练习书法,通过书写提升记忆力,沉淀心灵和情感,更使得自己开阔了文化和艺术的视野,成长了一份大家喜欢的人。

书法赛课教案篇二

书法,是我从小就有着浓厚兴趣的艺术形式。每一个字母和每一条线条都有她独特的美。我曾经在学校里有过一些书法课程的学习,但是那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直到在大学某天,我邂逅了一位老师,他领我进入了书法的世界。

第二段:书法人生的历程

在老师的指引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运用笔墨去展示书法艺术的魅力。我开始更加关注每一个字母和每一个结构的要素。渐渐地,我开始发现自己的手看起来仿佛是有生命一般,而我在书写的过程中自己的身心都会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放松。

第三段:书法艺术的奥秘

书法艺术里,有一种与生命和自然有关的美感。这种美感无处不在,像是一层薄雾,遮蔽着一切不真实的东西,使得小小的点线之间的距离都似乎变得更有意义了。这种美感的神秘来源于我们心灵深处的内在善良和生命力量的流动,鼓励我们从内心深处传递出无需借助语言和言辞的温暖和勇气。

第四段:让书法教我生活

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书法教给我用更加聚精会神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书法也让我学会了忍耐,在一处错误出现时不放弃,然后再尝试去改正。最重要的是,书法教给了我“务实、耐心、专注”的品质,这些都是我在生活中铭记于心的品质。

第五段:结论

书法笔下留下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书法留给我的那份充满力量的感知和这场旅程所传承的价值和艺术。每一次的书写都是对生命的探索,也是对人类情感和愿望的抒发。书法教给我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也在给我持续的创造更多精美的作品的过程中,塑造着我更为美好和完善的人生经验。

书法赛课教案篇三

1、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2、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3、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4、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5、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6、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7、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

8、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

9、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

10、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

11、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12、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13、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14、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15、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16、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

17、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

18、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19、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20、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

21、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

22、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

23、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24、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

25、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

26、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27、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

28、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29、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30、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31、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32、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

33、学术通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34、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

35、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36、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

37、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

38、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

39、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40、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

41、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42、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

43、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44、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45、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46、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

47、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

48、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

49、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

50、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51、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52、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

53、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54、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

55、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56、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

57、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

58、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

59、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60、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

61、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

62、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3、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64、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65、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

66、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

67、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68、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

69、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70、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书法赛课教案篇四

书法心得体会表 是一种将书法练习和体验结合起来的形式。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可以对自己的书法学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总结。下面我将从书法心得表的意义、书法心得体会的内容、书法心得体会的方法、书法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和我的书法心得体会这五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首先,书法心得体会表对于书法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可以及时记录下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写作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学习进步。

其次,书法心得体会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字帖的练习、对于技法的探索以及对于自己心境的感悟等。在字帖的练习方面,可以记录下每次练习的时间、内容和完成情况等,以便分析和改进;对于技法的探索方面,可以记录下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发现和新体验,这对于提高书法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对于自己心境的感悟方面,可以记录下在写字的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以及对于书法的深入理解,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书法心得体会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选择将书法心得体会记录在纸上,也可以通过线上博客或微信等平台来进行分享;还可以将书法心得体会写成文章,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整理思绪的能力。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并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工具。

此外,书法心得体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可以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书法心得体会表也可以让自己在书法学习中保持良好的积极性和激情,使得自己的学习更加有动力和目标。

最后,谈一下我的书法心得体会。在我的书法学习过程中,我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不仅记录下了自己在字帖练习中的不足和进步,还分享了自己在技法探索和心境感悟方面的体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逐渐提高了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书法心得体会表也成为我坚持不懈学习书法的动力来源,让我更加热爱和享受书法的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书法心得体会表是一种结合了书法练习和体验的形式,通过书写心得体会表,可以全面了解和总结自己的书法学习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在书法心得体会中,内容包括字帖练习、技法探索和心境感悟等,方法多种多样,重要性不可忽视。个人的书法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学习书法的一种回顾和总结,对于自己的进步和未来的努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法赛课教案篇五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因此,本学期的书法兴趣小组根据书法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设计以下教学计划:

一、激发爱国、爱校情感

通过讲述书法渊源和字体演变,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法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书法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成为一个反映生命的艺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书法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二、精选学习内容

目前小学书法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对上述几点泛泛而谈。如何使它真正落到实处?我觉得首要的是应该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较低层次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初步培养他们一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首先,阐明学书法道理、增强学习勇气。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书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要求学生临帖写字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

三、教给正确方法

在书法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其次是教给正确的读帖方法和临帖方法,如看笔迹,悟其运笔过程,看结体悟其组合规律,临帖时“字数宜少、遍数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学生注意写字卫生,如桌子,墨盘等工具的清洁。通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使学生不但可以养成良好的写字、卫生习惯,还可以培养雅度气质。

四、加强书法训练

汉字书写,落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运行的缓急,气势的强弱,均有章法可循,训练小学生遵守汉字书写规律,便是“有纪律”。加强临帖教学,要求学生书写时学谁像谁,越像越好,这也是培养学生虚心、诚恳、一丝不苟的品德。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

为了体现学生一个时期的书法学习程度。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书法素质好、书写水平高的学生一展才华,本学期计划开展如现场写字、临帖竞赛、书法作品展览,建议班级开展写字园地,学校分周、月办好书法宣传窗;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类书法竞赛等。

六、活动时间内容:

3月份 基本笔画横的练习

4月份 基本笔画竖的练习

5月份 基本笔画撇的练习

6月份 基本笔画捺的练习

9 月份 基本笔画勾的练习

10月份 基本结构独体字的练习

11月份 基本结构左右结构的练习

12月份 基本结构上下结构的练习

七、书法兴趣小组名单

书法赛课教案篇六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长时间的学习却让我感到了不舒服。在本文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学习书法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所启发。

第一段:书法艺术的魅力

我第一次接触书法是在小学时,当时就受到了它的深深吸引。书法是一门艺术吗,或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我看来,书法具有内在的美学价值,它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华。一种美好的艺术创作需要有深刻的内涵,书法也不例外。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它是一种传递精神和情感的媒介,能够让人舒缓心情,引导人思考人生。因此,从我接触书法开始,就意识到自己需要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去对待它。

第二段:学习书法的困难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书法是一项困难的艺术技能,需要耐心和坚持。从落笔到连笔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反复训练,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才能提高书法水平。除此之外,书法也需要掌握笔画和构成规则,常见的笔画有横、竖、撇、捺、点等,而构成则涉及连通性、平衡性、节奏感等方面。我的书法技能一直停留在平庸的水平,这一点或许是因为我对规律的掌握不够深入。

第三段:准确地理解书法的灵魂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筆順和筆劃,还需要准确地理解书法的灵魂——'空灵神韵'。这是我参加透韵楼创作班时初次听到的。空灵神韵可谓是书法的内核,它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所在,关乎品质和风格上的塑造。书法必须具备空灵神韵,它本身也是人们通过笔触、形式和诱人感觉上联系起来的。当你书写一件作品时,底层的含义不仅仅是绘画,而是一种与精神、生命和身体上的结合。因此,感性理解书法的灵魂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段:书法的价值

虽然书法是一种艺术技能,但不止是体现在艺术价值上,还涉及到价值决定性的方面。书法是一种文化遗产,和我们的国家、历史紧密相关。它具有良好的文化价值和智慧价值,记录着中国人的生活、思想、价值。书法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是他人的情感往事和人生经历。它所表达的中华文化是深厚丰富的,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

第五段:结论

总之,书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包括沉静、刚直、独立和自然等方面。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最重要的是,书法是一个无须任何观众鉴赏,就能滋润心灵的艺术活动。追求书法的真正乐趣就是在于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于笔墨和艺术中进行独特而又深入的沉思。来尝试学习书法吧,你会感受到它传递的灵魂,以及带来的强烈的心灵震动。

书法赛课教案篇七

(一)中国书法简史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产生

汉字的起源,人们有过种种推测。现代古文字学研究的成果,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它“起源于原始纪事方法,特别是图画和契刻;它萌芽于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六千年;而其形成体系,当在夏代,距今约四千年”(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

先民们创造文字,最初只是为了实用的需要,但他们创造文字时的取材与方法,却使文字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唐 张怀瓘《书断》)。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

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虽然不尽合理,汉字也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但如果把它们最初的文字和已成体系的甲骨文字结合起来考察,我们就会看到其中的合理内核:汉字确实是人们仰观俯察、博采众美的结果,其中体现了先民对世间万物的审美观照。所以,在汉字产生的同时,书法也就萌发了。

2、前秦书法

前秦通行的文字是篆书,早期的篆书即甲骨文。虽然甲骨文距今已很久远,并且其中象形文字占有很大成分,但从书法角度来看,他已基本上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三要素。由此可知,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要早于甲骨文。甲骨文以前的文字,我们现在已很难发现,仅就甲骨文来看,无论是刀刻的,还是笔书的,都已做到了笔画瘦硬挺拔、有圆有方、方中有折、结体错综变化、大小有致,达到了均衡、对称、稳定的地步。同时,在章法上也做到了错落疏朗、严整端庄,因而看起来通篇古朴远雅。虽然书刻者没有署名,但可以说他们都是当时的书法家。

与甲骨文同期或稍后还有金文。早期金文的书法艺术成就与甲骨文无大区别,后期金文用笔逐渐变得粗挺圆转。

东周以后,石刻文渐多,最著名的首推石鼓文。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将文字刻在十个鼓形的石上,每一石鼓周围刻有一首四言诗。因诗中记述的是秦王游猎的情况,故又称“猎碣文字”。石鼓文笔画浑厚凝重,圆劲挺拔,结体略趋方正,章法均衡疏朗,朴实自然,被后世称为“书家第一法则”,为以后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固基础。

3、秦汉书法

秦朝建立后,文字仍有地区性的差别,秦始皇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废除了异体字,由李斯、赵高等对前秦文字删减省改,整理为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新文字。

秦代在使用小篆的同时,还产生了隶书。早期的隶书仍含有篆意,用笔融篆隶于一炉,拙中见巧,古中有新,圆笔中含有方意,其艺术性可从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看出。

到了汉代,隶书成为当时最通行的文字。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变和飞跃。隶书在笔势上改圆为方,改曲为直,文字从长条形变为方块形,象形成分基本消失,代之以有骨力的线条和波折飞动的笔法。隶书的出现,使我国书法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推动了我国书体向艺术方面的演变。

隶书定型以后,由于人们对文字书写简约的追求,书写速度加快,书写时常常有减省和牵丝勾连现象,于是草书、行书也应运而生。张芝和史游是汉代有名的草书大家。草书的出现,更为书法艺术向抽象的意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汉碑由于书写时代与书者之异,书法风格也多种多样:茂密雄强者如《郙阁颂》、《西狭颂》等;奇纵恣肆者如《石门颂》、《杨淮表记》等;遒健俊爽者如《封龙山颂》等;方正浑穆者如《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飘逸俊秀者如《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碑》、《孔宙碑》等;工整瘦劲者如《华山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

汉代在行书、草书出现的同时,楷书也开始萌芽了。可以说,秦汉是我国书体大变革的时代。

4、魏晋南北朝书法

秦汉时期,产生了隶、行、草、楷几种新的书体,这些书体的应用程度各有不同。隶书在汉代是通行文字,由于广泛应用研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行、草、楷三体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到了魏晋两代,出现了一些杰出书家。他们承先启后,对这三种书体进行了定型、美化,确立了楷书、行书、草书的典范,成为后人尊崇的楷模,其中最杰出的书法大家就是钟繇和王羲之。

(1)三国时期

魏立国之时,天下三分,与吴、蜀鼎足而立。魏国居中原腹地,文化承汉末遗风,得天独厚,加之魏武帝曹操非常喜爱书法,魏国拥有一大批著名书法家,如邯郸淳、卫觊、韦诞、钟繇等。其中,以钟繇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曾管制太傅,故亦称“钟太傅”。钟繇的成就主要在楷书方面。他集中了东汉以来冲破隶书规矩的方正平直的书写成分,用楷书的横、捺代替藏锋、翻笔的蚕头磔尾,参照、吸收篆书、草书的圆转笔画,使楷书达到了定型化。他的书法古雅生动,确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绝无后世楷书因刻意求工而出现的板滞。

吴国的书法面貌与魏国不同。所遗著名碑刻中,《九真太守谷朗碑》是隶意较多的楷书;《葛府君碑》则是隶意几无的楷书;《封禅国山碑》是隶法写的篆书。最为著名的当属皇象(字休明)所书篆书《天发神谶碑》。该碑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大奇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清张叔未)。《天发神谶碑》在中国书法史和碑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蜀国偏处四川,日夜思图复兴汉室,留下遗迹不多。

2、晋

王羲之是钟繇以后又一位书法巨星,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幼时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渡江北游名山,刻苦研习了秦汉至魏晋的诸多名家碑刻书迹,继承钟繇的创新精神,在楷书上变钟书的波挑为敛锋不发,使楷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代表作品是《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贡献,还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集中了前代书法作品中的用笔、结体上的优点,融合一体,创造了一种更为美妙的书法。他的草书传世作品有《十七帖》等,备受后人称赞;他的行书《兰亭序》,用笔“遒美劲健,绝代所无”,全篇分行布白浑然一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女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首推蔡文姬。曹操命她作书,她“真草唯命”,握管即出。晋代最著名的女书家当推卫夫人,二王的书法即是由她所传。此外还有:谢道韫(王羲之的儿媳、王凝之的妻子)、傅夫人(郗愔xi yin之妻)、荀夫人(庾亮之妻)、李如意(王献之的保姆)等,都是很有成就的书家。

“杏花春雨江南”的书法代表——尺牍,表现出的是秀美——阴柔之美;

“铁马秋风冀北”的书法代表——碑刻,表现出的是壮美——阳刚之美。

南北朝时期,北魏刻碑之风盛行,史称“北碑”,亦称“魏碑”。魏碑书体以方笔为主,用笔一笔三折,斩钉截铁,方拙古朴,结体较密,用笔较厚,对后世碑学兴起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品有《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杨大眼造像记》等。另外,用笔方圆兼备的《石门铭》、《郑文公碑》等,也是传世之作。

5、唐代书法

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也博大清新,辉煌灿烂。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后的高宗、睿宗、玄宗、肃宗、宣宗,以及窦后、武后和清王都爱好书法,特别是唐太宗,不仅爱好,而且身体力行,并在教育、取士、官制上把书法列为一个方面,因而书风大盛,书家辈出。

唐代书法最盛行楷书,著名楷书大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虞世南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他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锋芒内敛,气宇轩昂。欧阳询用笔方圆兼备,结体劲险峭拔,中竖弯钩仍带隶意。

褚遂良楷书深得王羲之之法,用笔结字圆润瘦劲。

颜真卿是唐代楷书新书体的创造者。他的字雄强茂密,浑厚刚劲,横细且瘦,竖、撇、捺肥壮,既有时代风貌,又有个性特点,对后世影响很大。

柳公权的楷书,避开肥壮,横竖大致均匀,笔画瘦硬。它吸收北碑方笔字中的斩钉截铁、棱角分明之长,把点画写得像刀切一样爽利森挺。“书贵瘦硬方通神”,柳公权书法正是以此取胜,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总之,楷书到了唐代,已完美多姿,日趋成熟。

除了楷书,唐代草书也有相当的成就。最著名的是被后世称为“颠张醉素”的张旭和怀素。

张旭的草书得力于“二王”,又能独创新意。据说张旭作草书每于酒后,他能把自然景物、事物之变、喜愕之情寄托于书法,酒酣不羁,放荡恣意挥洒,完全沉浸于书法的玄妙境界之中。从他的《肚痛帖》等草书作品看,他已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来表现书家思想感情的高度境界。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变化,内收外达,变化莫测,具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笔情墨趣,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故有“草圣”之称。

怀素是继张旭之后唐代又一草书大家。他曾步行千里到长安向颜真卿等名师求教。他的作品是狂怪怒张、笔墨飞舞的狂草佳作。特别是他的《自叙帖》更是生动活泼,笔下生风,既是一幅泼墨大写意画卷,又是一首感情奔腾的抒情曲。用抽象点画与文字内容相配合,借以表情达意的中国书法艺术特点,致张旭怀素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后世书法创作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范例。

孙过庭所著与书的《书谱》既是一部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很好的草书字帖。

6、五代书法

五代(907-960)时战乱不断,书运衰微,最著名的要数杨凝式了。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华阴(今属陕西)人。唐昭宗时曾任秘书郎,后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虽官运不衰,然畏于政v治险恶,故以“佯狂”保身,时称“杨风子”。

宋代苏轼对杨凝式评价颇高:“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尽扫地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中豪杰”。

7、宋代书法

与唐代相比,宋代最突出的特点是行书有了空前的发展。其中以“苏、黄、米、蔡”(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最为著名。

苏轼的书法在吸收前代书家营养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特点是追求写”意”,“寄情于信手”,故所作行书以“韵胜”、“气贯”为特点。他的书法不仅古雅,且姿态百出,结构紧密,无一笔失纵。因而董其昌称赞他的行书《赤壁赋》为“坡公之兰亭”。

黄庭坚的书法得益于苏子美(舜钦)、张旭和怀素。他用笔善藏锋,注意顿挫,每以画竹之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之感。他的字结体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纵横伸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舒展。《松风阁》是他行书的代表作。

米芾又称米南宫。他学书之初,临仿古人能达到乱真程度,后来大胆创新,创立了自己的书法风格。他的行书用笔痛快淋漓,结体变换奇纵,雄健豪达。

蔡襄,苏轼曾推崇他的书法为本朝第一。他善用散笔作行草书,自成一家。

宋人的书法与唐人的格调迥异,尤其在行书上,更是恣肆雄强,自具风采,可以说是继“二王”之后,行书的又一次突破性发展。

8、元代书法

元代书法是在与宋代迥然不同的基础上展开的。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中国以后,实行的是种族压迫制度,规定个地方行政长官有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职,走上仕途的汉族文人备受歧视,充满恐惧和苦闷。虽元文宗颇好书画,于天历初年设置奎章阁,以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但只是消遣而已,书法艺术并不景气。有成就的书家极少,只有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吾丘衍以及吴镇、杨维桢、倪瓒等人而已。除赵孟頫、吴镇等外,多数不能与宋唐诸家相比,更无论魏晋。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唯赵孟頫一人。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仁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死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人称“赵松雪”、“赵文敏”,因湖州旧称吴兴郡,故又称“赵吴兴”。

赵孟頫是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徳芳之后。元灭南宋之后,其在家闲居,致力学术和艺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元世祖忽必烈为笼络南方地主阶级,派人到江南网罗有名的士大夫,赵孟頫被荐入选,以赵宋“宗室子”而出仕元朝,颇受时人非议,而他自己也在元朝统治者的猜忌中,在良心自责的苦闷中生活着。

赵孟頫五岁始学书法,“专以古人为法,篆书法《石鼓》、《诅楚》;隶书法梁鹄;行草书法逸少、献之”(元杨载《翰林学士赵公状》),并于宋高宗、张即之、李北海等无不临习,对宋诸大家也都有研讨,且孜孜不倦,仅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就临过数百本,故能博采众美,自成一家。

赵孟頫书写十分勤奋,对当世影响极大。与他同时的书法名家鲜于枢说:“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书第一。”元代较著名的书法家俞和、张雨都是他的学生。天竺(今印度)僧人数万里专程来求其书,朝鲜也收藏有他的书法。

赵孟頫传世小楷《洛神赋》、《张总管墓志铭》、《汲黯传》、《道德经》,大楷《仇锷墓志铭》、《胆巴碑》、《三门记》,行书《千字文》、《玄都坛歌》、《嵇康与山居源绝交书》、《洛神赋》以及《六体千字文》等都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笔画圆润停匀,结体端正秀丽,章法均衡整齐,用笔结体虽有变化,但绝无大起大落之笔与欹斜不正的字形,不论沉着与飘逸,都极其妍美。

对赵孟頫的书法,后世毁誉不一。赵孟頫书法风格是时代以及所处的环境造成的。他虽然高官厚禄,荣耀五朝,但身为汉人,且是宋宗室子,亦如肉在俎,处于随时可被宰割的地位,故不敢与统治者抗争。赵孟頫告老还家之后,统治者需要他的书法装点门面,仍名他在家中抄写,其痛苦可想而知。不幸的时代,虽造就了他多方面的才能:工诗文,通佛老,精音乐,善鉴赏,擅书画,长篆刻,使他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少见的多才多艺的人物,但恶劣的环境也造成了他特有的华丽妍美的艺术风格:绘画虽山水、竹石、人马、花鸟无所不精,但却没有高远的格调;书法虽篆隶楷行草无所不能,但却没有深厚的意蕴、感情的流露和生命的跳跃。即使通佛老,但“身为笼中鸟”的现实,不可能也不允许他使释老之学融入血液,忘怀尘世,飘然物外。故作品中既无佛家的静谧,也无道家的超逸。

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均善书画。管夫人书法清秀,其造诣可与晋代卫夫人比肩,为中国古代少有的女书法家之一。

元初与赵孟頫齐名的书法家主要有鲜于枢、邓文原。

鲜于枢(1256-1301),字伯机,渔阳(今北京)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虎林隐史等。小楷类钟繇,草书学怀素、王献之,尤为赵孟頫推重。他地位与赵不同,故可以书法纵情,然除醉酣时,亦不能无所顾忌。有草书《唐人诗卷》、行书《苏轼海棠诗》等传世。

元中晚期书法成就较高者主要有吴镇、杨维桢、康里巎巎等。

9、明代书法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太祖擅书法,广赐御札。但明太祖登上皇位后疑忌颇多,用刑亦苛。因太祖擅长书法,故当时众多书坛高手都不敢擅名,以免功高盖主,招致杀身之祸,书坛颇为冷清沉寂。

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大展雄图,复兴文化,诏求四方善书之士,授中书舍人,书写皇帝诏敕。能书之人地位之高,待遇之优厚与宋代相比,似亦不减,故书法又开始兴盛。成祖之后的诸皇帝多好书法,故有明一代书风兴盛,有成就者颇多。无名书家的简牍之美亦颇为可观,而诸大家更能超越元代,与晋唐书法家比肩。到了明中叶,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繁华的都市,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书法也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在工商业发达,文人荟萃的三吴地区,涌现了一批雄视当代的书法名家。祝允明、文征明、王宠就是吴中书苑和明中期书法成就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书法不仅饮誉当时,而且也为后世称颂,引为楷模。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长州(今江苏吴县)人。因生而右手六指,自号枝山,人称“祝枝山”。工诗文,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唐专攻画,徐专攻诗,文专攻书画,唯祝允明专攻书法,成就也最高。传世书迹小楷《前出师表》、草书《唐寅落花诗卷》、《洛神赋》等。

嘉靖二年授翰林院待诏,人称“文待诏”。早年参加生员岁考时,因字不漂亮,被列为三等而不能参加乡试,遂发愤临习,终成大名。文征明小楷宗右军,草书师怀素,行书仿苏、黄、米和集王书《圣教序》,隶书法钟繇,篆书取李阳冰。尤以行书小楷见称。文征明的传世书迹很多,如《滕王阁序》、《西苑诗》等。

此外还有王宠、陈献章、董其昌、徐渭等等。

10、清代书法

元、明两代书法多是仿前人,少有发展和成就。到清代,书法出现了新的振兴。比较突出的有傅山、石涛、朱耷、王铎、郑燮、金农、邓石如、陈鸿寿、包世臣、吴熙载、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吴昌硕、康有为等。现择其主要简介如下:

傅山是著名的思想家、医家,精通书画。曾提出“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著名见解。他的行书苍劲有力,秀逸多姿;草书长锋圆笔、寓刚于柔。石涛的书法,能师古求新,楷中兼有隶意。朱耷善用秃笔作书,线条粗细匀停,既存古朴,又有新意。王铎的行草苍郁雄畅,气势壮阔。郑燮的书法,融真、草、隶、篆为一体,以真、隶为主干,参以画法作书,章法独特,大小疏密,错落有致,似斜反正,有乱石铺街之喻。金农的书法,用笔方,笔道粗,结体紧,很像用油漆刷写的字,故有“漆书”之称。何绍基执笔不同常人,取回腕法,把隶篆笔法融入行书,圆劲古拙,盘根错节,如老树枯藤,奇崛生动,金石味很浓。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中,众多的书家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风格、千姿百态的墨迹珍品,而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书法名言、论文和专著。他们象灿烂的群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二)汉字沿革

1、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时代的文字。

商代统治者每遇征战、田猎、出游、气象、疾病、祭祀等,必先占卜,以问吉凶。卜法是以龟甲兽骨钻孔火烤,卜人根据火烤处的裂缝形状以定吉凶,并将卜辞刻于甲骨上,做殷室档案保存。这些文字被清人王懿荣在购买中药时发现,因其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故名“甲骨文”。

2、篆书。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是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221)时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一种书体,亦称作“籀文”,它包括金文和石鼓文。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因其多是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主要作品有:《大盂鼎》、《毛公鼎》、《石鼓文》等。由于当时正处于春秋战国各诸侯封建割据的局面,除大篆外,各地还出现了大量的异体字、简体字和新造字。

小篆是秦(前221—前206)时期的文字,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丞相李斯删繁就简修订而成的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主要作品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等。

3、隶书。隶书是秦统一六国后,公事日趋繁忙,为适应记事的需要,把小篆进行简化、改革而形成的一种字体。相传这种字体是由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创造、整理而成的,所以叫隶书。隶书始于秦而盛行于两汉。流传至今的汉碑拓本很多,如:《史晨碑》、《曹全碑》、《石门颂》、《西狭颂》、《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等等。

4、草书。草书创于初汉,是对隶书的进一步简化、草化,连笔快写而成的一种字体。草书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章草是伴随汉隶盛行而产生的,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章草基本保持着隶书的体势和用笔(特别是波磔),字的大小均匀,字字独立,上下两个字绝不连笔,章法取直行纵势。传世的章草碑帖作品有著名的黄象《急就篇》、索靖《出师颂》等。

今草是楷书和行书流行之后,人们利用章草的草法和楷书、行书的体势、笔意创造出来的一种草写字体。今草与章草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在一幅字中,今草不仅可以上下字相连,还可以大小相间、粗细杂揉、正斜相倚等,其体势格调的变化要比章草多。简言之,章草是隶书的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传世作品有:王羲之《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等。

诗四贴》、怀素《自叙帖》等。

5、楷书。楷书兴于汉末,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兼收草书笔画简单的长处而形成的字体。它具有简写易认的优点。“楷”有楷模、端正的意思,所以又叫做“正书”、“真书”。

6、行书。行书始于魏晋,一说始于汉代,是为补楷书书写之慢,草书认读之难而形成的,因此它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既书写快捷又便于认读的一种字体。

魏晋以后,一千多年间汉字字体一直稳定至今,没有根本的变化。而楷书、行书至今仍是我国通用的字体。

书法赛课教案篇八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具有韵律和美感。我对书法情有独钟,深受其吸引。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书法纂心得体会的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段二:书法纂的意义

书法纂是指研究古籍文献式样、临摹文字并且进一步创编新式书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书法纂的意义在于继承、创新与传承。通过书法纂,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研究并传承古人遗留下来的书法艺术,同时也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升个人的艺术水平。

段三:书法纂的要点

在书法纂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关键要点。首先,了解古人的书法作品,学习他们的技巧和风格。通过学习古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书法艺术的精髓。其次,临摹文字是书法纂的重要环节。通过临摹,我们可以掌握古人的笔画结构和构图规律。最后,创编新式书法要求我们有创造性的思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观点,通过创新,将书法艺术推向更高的高度。

段四:书法纂给我带来的收获

通过书法纂,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和技艺,也提升了自己的艺术水平。通过临摹文字,我学会了如何运用毛笔书写,锻炼了我的技巧和耐心。通过纂写新式书法,我发现自己有了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作品。同时,通过参与书法纂的活动,我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交流学习,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段五:总结

书法纂是一门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艺术形式,通过书法纂,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书法的精髓。在书法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古人的书法作品,临摹文字并创编新式书法。通过书法纂,我获得了很大的成长和收获,也结交了一些艺术圈的朋友。我相信,书法纂会继续陪伴着我,成为我一生的乐趣与追求。

书法赛课教案篇九

父亲酷爱书法,他的毛笔字苍劲有力,颇有几分气概。不知是父亲的`遗传还是天生的“另类”(呆板),别人学声乐、舞蹈,我偏偏学书法。

书法不是一夜之间就会的,这点我是知道的。传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练掉了几大缸墨水后才学成的。但是,过程似橄榄,开始尚且如此,以后必须勤练,揣摩了。

才刚刚收拾好了“牛皮纸”(太大),我顷刻间“变了个人”,向镜子里一望,嘿,成了小花猫啦!爸爸走过来,用毛巾擦擦我的笑脸蛋,说:“不就写个字,有这么难吗?”他屏息凝神,一个硕大的“静”字出现在我的练习纸上。“写书法,需心‘静’,知‘静’,心神安定方可练得一手好字。”说罢,他走进洗手间洗了洗手,似仙人般“指点迷津”后又“拂袖而去”。

现在,我学会了静下心来,宁下神来,在墨香中,我从一个懵懂的孩童长大为近毕业的六年级学生。

茶,苦,味,回甘;墨,黑,宁,学静。

请你也研上一砚清墨,摆上宣纸,放置一杯甘茗,细细品艺,茶的芳香与书法的情趣。

心静宁神,字便苍劲,坚持不懈,就是胜利。学习的过程会有艰辛,会受挫,但虚怀若谷,静若止水,冷静地练下去,劈开荆棘,必将走向成功。

记住,任何成功都没有捷径可走。

心宁,神静,我在墨香里成长……

茶香,墨香,在成长中回荡;

坚毅,执着,从骨子里绽放;

墨香情结,

凝然成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