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 名人故事屈原的爱国故事(精选8篇)

2023年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 名人故事屈原的爱国故事(精选8篇)

时间:2023-10-15 20:43:03 作者:XY字客 2023年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 名人故事屈原的爱国故事(精选8篇)

励志的人永远不会轻言放弃,他们相信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不要只看到问题与不足,要注重寻找解决方案。这是一篇关于励志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动力。

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篇一

【人物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着”等等。

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篇二

屈原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家境不比鼎盛时期,但也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家中长辈满腹经纶,对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视。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着楚国王室血脉,从小对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座山,山中环境空幽寂静,除了猎户到此打猎,平时里鲜有人迹。屈原在家中读书,冬日里火盆烧的很旺盛,屋子里非常暖和,不一会儿屈原就感觉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记载读书人吃苦学习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后面的山洞里读书,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心智,还能不打盹把书读下去。

他把想法告诉家里人后,遭到了家里人的一致反对。但是屈原不顾家人阻拦,带着书本只身来到山里,找了一处背风的山洞,开始读书。山中气温本来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湿,没过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脚冻肿了。他起身跺跺脚搓搓手待身体暖和过来就又开始坐在地上读书。家人看到屈原这么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拦了。屈原在山洞里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这也为后来他开创楚辞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其实,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经验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一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远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够取得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就与他的吃苦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提到屈原,人们第一个浮现脑海的关联就是《离骚》。《离骚》的文学水平极其出色,在赞扬《史记》时周树人先生曾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离骚》的地位。

作为诗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开启了文学著名于世的大门,在他之后涌现的文学家、着作才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而屈原作为政治家是失败的,空有一身抱负满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他曾经在楚国得到过楚怀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风唤雨,但是他的文人气质又显得与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终落得被罢免流放的惨淡局面。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创做的诗句带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怀。

楚辞这一文体在屈原的笔下得以创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诗句内容涉及面广泛,从神话故事传说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过来创作。诗句突破了短篇的局限,开启了长篇创作的先河,对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信手拈来,诗歌风格磅礴大气,文风跌宕起伏,音律错落有致。可以说,屈原所创作的诗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文学成就之高无人可与之匹敌。

如果说屈原行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么他的结局可能会被改写。但是脱离了政局,他的爱国愤慨之情还会如此般激昂吗,还能创作出《离骚》吗?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屈原的传说

屈原是一位历史名人,耳熟能详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也有很多。众所周知,屈原是一位楚国贵族,与当时的楚王是有着亲戚关系的。因为屈原太优秀了,所以楚王非常忌惮屈原,再加上楚王身边的人总是在说屈原的坏话,所以楚王就更加的讨厌屈原了。楚王讨厌屈原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屈原外放到了非常偏僻的地方。

屈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都以无效告终。最后的屈原感觉走投无路了,于是跳江自杀。屈原的死,成全了一条江的名字,那条江叫做汨罗江。

在屈原跳江之前,和一个渔人有了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屈原觉得人们都错了,都是黑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是白的。渔人和他讨厌尘世的想法不同,渔人喜欢的是随波逐流,觉得顺其自然活的会更好。屈原不认同渔人的想法,觉得高贵不能和低俗共存,因此更觉得自己不能在这世界生活下去了。关于屈原和渔人的对话,至今人们还是分成两派,各自为营,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百姓很爱戴屈原,传说中江里有吃人的大鱼,百姓们不想看到自己爱戴的人被吃掉。于是在屈原跳江的这一天,想尽办法给大鱼喂食物。江南地区的稻米多,百姓倒到江里的稻米也多,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粽子外面有竹叶或者竹筒,里面就是稻米。因为人们是划着船到江上的,今后的每一年都有划船,后来就演变成了传说中的赛龙舟。

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篇三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屈原列传》

【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着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着”等等。

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篇四

屈原,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官至左徒,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在一个王公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在楚国不仅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大臣,对子女从小要求严格,注重教育。由于他的哥哥身有残疾,不能入朝做官,父亲便寄厚望于他这个小儿子的身上,三岁时教他识字,五岁时向他灌输做人的道理。屈原本人自幼不但天资聪颖且很有志气,下决心不辜负父亲的厚望。他学习刻苦,锲而不舍,刚刚八岁的时候,就成为学宫中的高材生了,有时连老师也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

屈原从小喜欢读文学,尤喜读民歌、民谣。可是在他那个年代,民歌民谣被作为野书看待,在学宫里是决不允许读的。屈原只好每天下学后回家读。

有一天,学宫放学,屈原见时间尚早,便拿出当时民间流传的歌谣读了起来。时间过了中午,他仍孜孜不倦。不一会儿,老师走来,见他还在读书,心中十分高兴,笑吟吟地对他说:“孩子,已过中午了,快回家吃饭吧!”

屈原一抬头,见是老师,急忙拿起书就走了。老师有点不高兴,心想:屈原平时是很有礼貌的,怎么今日连个招呼不打就走了?他又一想,也许是一见天晚了,急忙回家,忘记了打招呼;况且,屈原又是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资聪明,学习用功,别人要学一天的内容,他两个时辰就学会了,所以今日之事也就没有在意。

第二天下学后,老师在回家的路上见屈原一个人又在读书,便走了过去,笑着对屈原说:“怎么了?课堂上不是都会了吗?这两天为何老是不知道回家吃饭?有什么不明白的,给我说说,我再给你讲讲!”

说着,老师便顺手把书从屈原手中拿了过来,翻开一看,脸色顿时变了:“我以为你在看课本,原来你是看课外书!”

屈原辩解说:“课本上的我已经全背熟了。”

老师越发生气说:“背过了,不等于理解了;再说,你看的是什么书?这些都是野书,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也是决不允许带进学宫的!”

屈原见老师气得脸色发青,心中不忍,只好认错说:“老师,我错了,今后再不带到学宫就是了。”

老师这是平生第一次对他的得意门生大发脾气,又见他认了错,便把书还了他,并且缓了缓口气说:“知错改了就好。你是很有前途的孩子,以后像这类书,不许再看,快回家吧!”

老师不让把这些书带到学宫,他就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在家中读,在放学的路上读。不料,后来又被老师发现了,便找到屈原家中,在他的父亲面前告了一状。父亲大怒,不仅将屈原大加训斥,还强行收走了屈原的所有课外书。

自从书被收走后,屈原心急火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饭也吃得越来越少。对此屈原的姐姐女媭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女媭对读书、写字也十分喜欢,只是因为她是个女子,念到十一二岁,就被父亲逼着辍学了。她十分同情弟弟的处境,她也在想:老师和父亲所认为的坏书,究竟坏在哪里?难道只有那些读了能做官的书才是好书吗?但天下做官的人毕竟不多,难道大多数人因为做不了官就不能念书了吗?况且弟弟对那些仕途之经已读得滚瓜烂熟,他另外多学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基于这种想法,屈原的姐姐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又把被父亲收走的那些书悄悄弄到手,还给了弟弟。

屈原一见,高兴得流着眼泪说:“你真是我的好姐姐!”

不过,姐姐又给弟弟规定:看课外书可以,不能影响学宫的功课,并且不能再让老师和父亲发现。屈原痛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屈原又高兴地上学去了。在课堂上,他学得十分认真,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他没有不会回答的。几天后,老师又跑到屈原家中,特地在屈原父亲的面前将他大加赞扬了一番。父亲听了,心中自然高兴,对屈原就放松了看管。不过,姐姐却发现,屈原近来每天放学,都比过去晚回来两个时辰,是在学宫学习呢,还是下学后玩去了?姐姐开始留神。

这一天,在快放学的时候,姐姐去了学宫,刚刚赶到,正巧放学,只见屈原第一个跑了出来。姐姐见屈原没有看到她,就跟在后边,看看屈原到底放学后去干什么。她跟着跟着,发现屈原拐弯向后山走去。姐姐更加怀疑了,紧追不舍。

当来到山脚下,姐姐见屈原一拐弯就没影了,于是四下寻找,可仍不见弟弟的影子,便高声喊道:“弟弟……”然而回答她的,是山间回响。

正在她十分着急的时候,发现在一棵树的后面,有一个小山洞,洞口刚好能进去一个人。姐姐找弟弟心切,忘了害怕,就一步一步走进山洞里。开始,里面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又走了一段,便看到了亮光;再往前走,她惊异地发现,里边是个露天山洞,屈原正坐在一块石头上,借着从洞顶射进来的阳光,聚精会神地读书。

直到姐姐来到跟前,屈原才发现,不由得惊问道:“姐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

姐姐笑着说:“来看看你在干什么。”

屈原得意地指着洞中说:“你看,这里不但光线充足,冬暖夏凉,而且毫无干扰,清静幽雅,不正是读书的好地方吗?”

姐姐点点头说:“这里是不错,不过,老师课堂上讲的你都学会了吗?”

屈原说:“姐姐的话我从不敢忘记。不信,随便让你考问。”说着,便把课本递给了姐姐。

姐姐也毫不马虎,真的接过课本,一课一课地提问起来。屈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姐姐非常高兴,一把将屈原揽在怀中,很是欣慰地说:“好聪明的弟弟,这样,姐姐就放心了。”

据说,屈原就是从这天开始,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山洞里学习两个时辰。节假日,姐姐为了让屈原多一点时间学习,把饭给他送到洞中吃。

一晃三年过去了,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屈原没有一天不来洞中学习的。就是在这小小的山洞里,屈原不仅熟读了《诗经》中的《风》、《雅》、《颂》等三百篇,还从民歌、民谣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学会了写诗作词,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划时代的大诗人。

据说,在他刚满十岁的时候,就能吟赋作诗了,而且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十五岁那年,屈原就被楚怀王召到朝中做了官。

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一到朝中,便竭尽全力,为楚怀王出谋划策,修明法度,选任贤能,联齐制秦,富国强兵;特别是在外交方面,他充分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惊人的口才,既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又得到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尊重。楚怀王为有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外交家而感到十分自豪。但是后来,由于他的卓越才华受到上官大夫靳尚的妒忌,逐渐被不明真相的楚怀王疏远了,以至被贬降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楚顷襄王时,他再度被流放江南。在此期间,他因忧伤国事,发愤写下了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离骚》。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人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北),端午(即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终因国破家亡,怀着满腔的哀怨和愤怒,自投汨罗江殉国而死。

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篇五

楚怀王死在秦国以后,他的长子继承王位,也就是顷襄王。顷襄王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百姓们都非常怨恨子兰,因为当时秦王邀请楚怀王去秦国的时候,就是子兰劝楚怀王去的秦国。

屈原虽然被楚王流放在外,但是他却仍然一心眷恋着楚国,怀念着怀王,从来就没有放弃回到朝廷、重新服侍怀王的希望。他一心希望楚王能够觉悟过来,改正以前的错误。他还一心想着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楚国重新强大起来。

楚国令尹子兰听说流放在外的屈原对他心怀怨恨,非常生气,就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本来就不喜欢屈原在自己旁边卿罗唆唆,就听信了上官大夫说的坏话,又把屈原放逐到了更远的地方。

无比抑郁的屈原披头散发,来到了江边。看着滚滚流逝的江水,想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再想起国君的不肖,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暗自伤神不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边吟诵着自己的辞作,一边沿着水边走去。他的脸色是那么憔悴,身体是那么干瘦,但是在那瘦小的身躯里,却有着对楚国和楚国百姓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江边有一个渔父在悠闲地钓鱼。渔父看见一个人远远地走了过来,心里就想:这不是三阁大夫屈大人吗?等到走近了,渔父就问他:“您不是三i}大夫吗?怎么不在都城啊,为什么来到了这个地方?”屈原说:“世上都混浊,只有我一个人清白。其他的人都醉了,唯独我一个人还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我听说只要是圣人,就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拘束,而且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来自我调节。现在既然世上都混浊了,那大人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其他人都醉了,您又为什么不去吃他们吃过的酒糟,喝他们喝过的薄酒呢?却还要保持美玉一样的节操,自取被逐?”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必须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必须抖掉衣服上的尘土。又有哪个人愿意让自己洁白的身体,受到外界事物的污染呢?我宁肯投进长流的大江,葬身在鱼腹之中,也不愿意让我高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滓的污垢!”

愤怒和忧郁充斥于胸,屈原写下了著名的《怀沙》一赋。此文里面说:

“阳光灿烂的初夏呀,草木茂盛。悲伤总是充满胸膛啊,我匆匆来到南方。眼前一片茫茫啊,没有一点儿声响。我是这么的忧郁啊,这样的日子实在太长了。我自我反省,但是却总感觉自己没有过错,却总是蒙受冤屈。

“事情竟然黑白混淆,上下颠倒。凤凰被关在笼子里啊,野鸡也在外面飞翔。美玉劣石掺杂在一起啊,人们竟然认为差不多。小人嫉妒我啊,不了解我的情操。

“任重道远啊,不能向前。身怀美玉品德啊,又可以向谁倾诉?外拙内秀啊,大家不知道我的异彩。蹼玉被丢弃啊,没人知道我的才智品德。我秉持仁义啊,注重恭候。虞舜不可再求啊,谁能知道我的志向?古代的圣贤也不在啊,又有谁能了解?商汤夏禹多么久远啊,实在难以追述。强忍不平啊,更加坚强。经历磨难而不改变初衷啊,只盼我的志向成为后人的榜样。我顺路向北啊,迎着昏暗的阳光。强颜欢笑啊,迎接前方的死亡。”

屈原写了《怀沙》之后,就抱住一块石头,跳进了汨罗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楚国国君和百姓。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创作,也都以善于作赋而闻名。他们和屈原的风格一样,委婉含蓄,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却没有屈原的铮铮铁骨,不敢直言规劝楚王。从此以后,楚国的领土一天天被削减,仅仅过了几十年,就被秦国灭亡。

屈原投江100多年以后,汉代有个叫贾谊的人,做了长沙王的太傅。他在路过湘水的时候,写文章投进江水里,凭吊屈原。

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篇六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篇七

屈出身楚国贵族,年青时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官名),协助怀王筹划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者,处理外交事务,很得怀王信任。这样就招来一些人的妒嫉。他的政敌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造他的谣,说屈原居功自傲,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怀王就怒而疏远了屈原。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雄黄酒

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假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於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著小孩问她:「你为什麼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名人故事励志故事篇八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