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思想汇报>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大全7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大全7篇)

时间:2023-10-04 09:20:37 作者:飞雪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大全7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首先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2、师:这个题目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板书:王维)你们会背吗?指名握学生背诵。

3、这么多同学都会背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诗句中的几个生字填出来。请拿出练习纸来,填空。

九月九日山东兄弟

在乡为客,每逢节思亲。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对照纠正

4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古诗前两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15岁”、“两年”这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中你读出什么了?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会是什么心情?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他乡做客。(指名多个学生读)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呢?

(2)这是个怎样的`节日,你能找到文中的词来说一说吗?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这样的情景,还让你想到哪些词?(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喜气洋洋)

(5)是呀,这重阳佳节可真热闹呀,据了解,重阳节人们不但要登高游玩,人们还会品尝重阳糕,还饮菊花酒。真是一个热闹、快乐的节日。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长安城呢?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作为一个异乡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这两段内容对应了是古诗中的哪几句的意思?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能用文中的话或者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同桌互说,指名说。

4、理解了这两句诗,我们再来读一读,一定会读的很好。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古诗后两句。

1、过渡: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读后评议,他读得怎么样?指导朗读。

(2)师简介“茱萸”。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

5、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教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

6、这段话对应了诗中的哪几句呢?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你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吗?能给大家说说吗?

带着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板书:忆)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齐诵古诗。)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诗人仅仅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更加思念亲人吗?

出示句式: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便情不自禁地吟诵------

这句诗现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2、读一读作业纸中思乡的诗,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篇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点: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本节课中,我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以课题为线索,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面,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再通过“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在想什么?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在想什么?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篇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学生并不陌生,但出现在课文里,要求就不一样了,学生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本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第二课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先要让学生读懂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先简要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原由,唐朝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年之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思绪万千,明白如话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悟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理解字面意思,诗用词自然却又极度凝练,一个“独”,两个“异”,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现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寂寞的心情,“倍”字倒出了诗人思乡情浓。

让学生划出解释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其实就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是对“思亲”情境的具体描绘,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此时诗人激动而复杂的情感,“总要”“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的情境,体会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的遗憾,“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的想象,要让学生懂得看起来是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自己,实际仍是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们的一片深情,反复指导朗读,体会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最后指导反复吟诵古诗,并告诉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许多身居他乡“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佳句。

学完后,帮助学生进行了拓展与归类,我们曾学过的“文包诗”的形式的课文有哪些,体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有哪些。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分析“幼”的结构,认识“幺”字部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了解王维,走进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2、学生填空。

3、出示鞭炮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猜猜看。出词语提示,指名认读。

5、解释: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6、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是哪一天?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7、出示“重”。编写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写好。

8、了解诗人引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二、初读感悟。

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兴高采烈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登高远眺欢聚(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

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思念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交流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

三、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5、那么重阳节的街道上,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6、指名读、齐读。

8、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

3、你听出了什么?

4、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5、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王维的诗作,选一首自己喜欢的配乐吟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篇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客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扶老携幼”、“天各一方”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关于重阳节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在17岁那年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投影出示古诗)

谁来读读这首诗?还有谁也想读一读?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好不好?

3、都说诗缘情而发,大诗人王维为什么会在万家团聚的重阳佳节,发出如此的感叹呢?打开课本,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

4、读完了课文,再看看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吗?

指名说。(相机引导学生找到诗句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

1、第1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1自然段内容)

(2)谁来读读?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说。

(4)师小结:王维15岁那年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了,多么不容易啊!(投影相继点出“离开”、“来到”)(板书:离开家乡)(投影点出“两年”)两年,整整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怎能不孤独怎能不寂寞呢?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投影在第一自然段右旁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来读读这句诗!

(5)这句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我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刻!

(7)刚才我们把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一行古诗对照起来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朗读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大家理解得很到位,朗读得也很动情。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的2、3两个自然段和下面的三行古诗对照起来学习,去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感情,怎么样?好,开始!

2、学生自学下面诗文。

3、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学习情况。

(1)第2自然段

a、(投影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课文中指的是——指名说。(在诗句左旁出示第2自然段,并点出“重阳节”一词)

b、说到重阳节,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请注意听题,1、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几月几日?(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中有没有答案?真聪明!)2、古时候的重阳节有什么习俗?(登高游玩、饮菊花酒、头插茱萸。)那么在我国像重阳节这样喜庆的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秋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这些都是美好的节日,我们称之为“佳节”。

c、大家再看,这儿的“倍”怎么理解?谁来说说?课文中有答案吗?(点出投影“更加”一词),那么,请你来读读这一句。

d、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更加思念)他为什么会在这一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指名说。

e、(投影出示“一年一度……登高游玩”)你们瞧,重阳节这一天多热闹啊!(投影点出“热闹”,出示相关画面)你能把这种热闹的感觉读出来呢?大家试试看!指名读,齐读。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人们载歌载舞、扶老携幼、登高游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鞭炮声、叫卖声、欢笑声)指名说,相机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词。

f、是呀,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其乐融融,王维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不“倍思亲”呢!(用红粉笔在下面加点)。

(2)第3自然段

a、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此时,王维正站在窗前,(找一学生上台)向着故乡的方向深情凝望:

b、(投影出示第3自然段)生配乐范读。

c、王维想到了以前——以前怎么样?(指名说)王维想到了如今——如今又怎么样?(指名说)

d、如今王维在华山的西边,而家乡却在华山的东边,(板画:华山)是多么的遥远啊!这就是——“天各一方”(投影点出“天各一方”)

e、(投影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句)这句话看起来是在写兄弟们思念处在异乡的王维,实际上是写什么?(指名说)实际上是在写——自己思念家乡兄弟的一片深情。实际上诗人还是想表达自己——“每逢佳节倍思亲”(投影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多么浓浓的一份思乡情啊!

g、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去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齐读第3自然段)

h、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到了很多很多,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中的哪个词语来表达呢?(板书: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语。

三、情感升华,吟诵古诗

1、王维思绪万千,将这份浓浓的思念溶进了四行诗句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投影出示古诗)(师配乐范读。)

3、(师生接读)师读上半句,生读下半句。倒过来读。

4、读得真好!能不看书把它吟诵出来吗?

6、古诗学完了,大家都懂了吗?都懂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个课题你懂了吗?那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山东”指的是我们现在的山东省吗?(指名说。)这儿的“山东“不是指哪个具体省份,而是指华山以东的地方。(板书:山东)王维的家乡就在这片区域。(指板画)忆山东兄弟,在这里是指想念家乡的兄弟。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每逢佳节倍思亲,(指课题)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经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难怪课文要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

2、你还知道哪些思念亲人的诗呢?

3、学生交流。指名说。

4、(投影出示思乡名句),学生练读。引读:唐代的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的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唐代的崔颢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代的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诗句都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我们要牢牢地记住它。齐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入手,再回到古诗结束。教学设计完整,首尾呼应。】

五、布置作业,结束全课

(投影出示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意思。

2、王维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课后请收集阅读他这方面的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作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运用。】

板书设计:

离开家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加思念

思绪万千

设计理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项创举,诗文结合,浑然一体。根据年段目标及文本特点,我以“诗”为核心,以“文”为阶梯,以“情”为主线,借助图画,诗文对照,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理解、品味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古诗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此课参加区公开教学观摩研讨)

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悟篇七

(扣题导入。)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包诗,再读题,听出他想强调什么?

生1: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感觉,但正确)

生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范读课题,强调“倍思亲”。跟读。

(诗文对照)

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比如“佳节”“倍”分别是什么意思?不会,那怎么办呢?

生:查字典

师:除了查字典,还可以读课文,找意思。看看你能不能找到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生1:佳节,就是过节。

生2:佳节,节日。

生1:佳节,就是重阳节。

师:佳节就是重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佳”就是美好。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看着……”

生:齐读。

师:倍就是……

生:更加

师:请再读课题。有时我们可以通过看书直接找到句子的意思。

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出示古诗)

生:自由读、互读、指名读

师:诗有诗的节奏,(注上节奏)再读

师:纠正音、注意节奏。指名读。

师:我们已经通过读文的办法,理解了其中一句。你能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其他三句吗?

生1:(诗文对照找到相应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

师:少一人,少了谁?

生:少了王维。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就是……

师:王维在异乡,异乡是哪呢?(读第一自然段,画简图理解“山东”)

师:“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呀,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

生:齐读。

师:范读。

(体悟情感)

师:有没有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我在这里读书,爸爸妈妈在老家,他们回家三、四个星期了,我很想他们快点回来。

生2:我的爷爷不在我身边,我很想他……

师:“又”到了,为什么用个“又”字。

生:因为他十五岁……

师:哦,离家两年了,想家思亲,想起以前的重阳节……(引读)而现在呢(天各一方)

生:在“异乡”为“异客”。

师:是啊,孤独一人在他乡,想着以前……看着眼前……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思念亲人的感觉是很难受的。人虽然离家了,但割不掉的是浓浓的乡情,舍不掉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

(熟读成诵)

生:集体诵读古诗。

下课。

评议:

佩服教者的真实。上课铃响学生还不知道上什么课,没有预习,只是通过聊了2分钟就开始上课了。

喜欢简单的课堂。似乎到了一公开课就做课件的时代,可这堂课教者没有费时去做课件,但学生依然从读准字音到读通课文,从流利读诗到感情诵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很清晰,从课题到诗文,到诗背后的感情,一一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着,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

欣赏课堂的细节。为什么“倍思亲”?孩子是谈不出感受的,于是教者寻找身边的资源,让个别孩子谈亲人离别的感伤,这些有现实经历的孩子“情动而辞发”,轻易就感染了周围的孩子。同伴是现实的,感情沟通比较容易,有了这情感积淀,再把“以前和兄弟登高”和“现在孤独一人”,“眼前人们扶老携幼的兴高采烈”与“自己孤独的思绪万千”进行对比,孩子们的就很容易地走进了王维的内心世界。读诗也自然有了感情。

一点困惑:“遍插茱萸”,是兄弟们全都头插茱萸,对吗?所以“遍”的全是兄弟所有人,而不是“全身”,茱萸是插在头上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