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得体会>英美文学论文提纲(专业16篇)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专业16篇)

时间:2023-12-22 08:08:37 作者:文锋

在写作过程中,提纲可以让我们更加高效地展开思路,减少重复和冗余。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的里有女权运动的思维在游动,她认为爱情要建立在尊重与理性的基础上,爱情和金钱是婚姻中必不可少的。

简・奥斯汀认为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女人幸福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姻家庭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在继承英国18世纪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于19世纪初期最早发表现实主义小说,扫除了英国文坛庸俗无聊的阴霾,由此奠定了其著名古典女作家的地位[1]。

简・奥斯汀有着大多数女性具有的优雅气质和知性之美,同时有具备可与男人媲美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切入点,旨在分析出她反应在文学作品中的婚姻家庭观。

一、爱情要建立在自尊与物质的基础之上。

不管处在何种年代,位于何种阶层,人们普遍认同物质是构建爱情城堡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自尊作为爱情的前提。

小说《傲慢与偏见》创造的人物,如简、宾利以及伊丽莎白和达西,在她们的婚姻里,男人占有着足够的财产,只有这样的婚姻才在小说中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似乎想要传递出“以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才值得女性同胞的追求”。

翻阅简?奥斯汀一生当中所有的创作,似乎每个作品都要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比如简・奥斯汀早期作品《诺桑觉寺》(1797-1798)中的女主人公瑟琳・莫兰是一个出身卑微的乡村牧师的女儿,她自幼受到哥特式小说思想的熏陶,幻想自己的婚姻也能如小说中女主人公那样幸福。

后来一位富有的朋友邀请瑟琳?莫兰出去度假旅游,在这次旅行中,她结识并爱上了一位出生于富贵家庭的公子亨利?蒂尔,在哥特式小说思维的影响下,她幻想可以与亨利・蒂尔不受社会阶层的限制而在一起,不过亨利的父亲得知瑟琳・莫兰出身卑微后,拒绝并阻挠两人的交往。

简・奥斯汀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26岁,她对当时充斥着英国文坛的哥特式小说不以为然,遂以自身作品中的残酷结局讽刺主流哥特式小说。

简・奥斯汀以现实的生活与美好的小说情节作了强烈对比,以一股清新之气吹醒受哥特式小说影响严重的人们,试图告诫人们要懂得自尊自重,不能妄想没有物质条件就能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

在简・奥斯汀所有的小说中,始终以理性的优雅风趣为风格,显示出现实的生活残酷[2]。

二、婚姻中爱情是必不可少的。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非常平庸而且古板,不过他善于阿谀奉承,以此借助权势人物坐上牧师的位置,通过继承伊丽莎白家的财产变得富有。

当他拥有财富和地位之后,向班纳特太太坦露出自己对于吉英的爱意,而吉英的.母亲因为吉英的婚姻已经有所归属,建议柯林斯追求她的另一个女儿伊丽莎白,没想到遭到伊丽莎白的坚定的拒绝:“我的拒绝是完全严肃认真的,你不可能让我幸福,而且我也完全相信,你也决不可能让我得到幸福”[3]。

科林斯没想到以自己的身份向一无所有的伊丽莎白求婚,会直接遭到一次拒绝,他感到十分羞辱,为此他决定报复伊丽莎白,转而立即与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夏洛特成婚。

伊丽莎白觉得不可思议,跑去质问夏洛特为何与没有爱情基础的科林斯成婚。

我们知道伊丽莎白其实代表着简・奥斯汀,她对爱情理智而认真,不会为了金钱和地位就向爱情屈服,她接受不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把它当成可怕的怪物。

其实,每个女人都期许自己能有一个美满而幸福的婚姻,但是她们中的大多数不会为爱坚持到底,最终为了现实或非现实因素而向爱情低头,她们承受不了现实带来的生存压力,宁愿选择一个自己不爱的男子结婚,以此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这是简?奥斯丁与夏洛特的不同。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形势如何变化,人们总是乐意将爱情穿插在生活之中,体现在文学作品和思想观念里,人人向往获得真正的爱情,但是他们的婚姻大多向爱情低了头,没有爱情的婚姻也能很好地生活,而简・奥斯汀不能,在她的价值观念当中,爱情必不可少,没有爱情她宁可不嫁。

实际上,简・奥斯汀也是这么做的,她终身未嫁,孑然一身。

三、家和万事兴。

1.对长辈和父母的尊重。

当时英国的绅士和知书达理的小姐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首先应该学会如何尊敬长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男人享有首先继承上辈的财产的权利,由此奠定了男人至高无上的家庭地位。

在一个家庭中,大到达官显贵小到乡野村夫男子拥有的地位是任何人、任何事都动摇不了的。

女儿要想与某个男子结婚,必须先征得父亲的同意,否则就被看作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所以莉迪亚背着家人与维克汉姆私奔,音信全无后,全家人都觉得非常痛苦,因为婚姻没有经过父亲的同意,人们对莉迪亚的行为指三道四,令全家人蒙受不白的羞辱,另外担心维克汉姆在占有莉迪亚后会把她抛弃。

无论古代英国还是中国,父权的根深蒂固还体现在男女婚姻制度的不公平上,男子可以凭借着权贵和地位娶多名女子,女子却必须从一而终;在家族里面,父亲是一家之主,享有决定家庭大事的权利,女子只有选择接受的份;财产继承上也是子承父业,女儿没有继承父亲基业的权利。

其实对待长辈并不是盲目的迷信和听从,通情达理的长辈理应得到晚辈们的尊重和爱戴,但是倚老卖老凭借着自己长辈的身份侮辱和利用晚辈的长辈,我们也要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

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应该体现在相互尊重上。

小说中,贝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嫁给科林斯立马破口大骂,在她看来伊丽莎白为了追求爱情的美满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且不为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妹妹的生活考虑。

不得不说贝纳特太太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们都能找到一个富有的丈夫,不必受生活所迫,因此她告知科林斯姐姐吉英可能将与收入殷实的彬格莱订婚后,立即向科林斯推荐妹妹伊丽莎白,希望伊丽莎白也能嫁入一个富有的家庭。

但她没想到伊丽莎白会断然拒绝科林斯求婚,她跑出去追奔出家门的伊丽莎白,试图劝说女儿改变主意,甚至把班纳特先生搬了出来,让他给伊丽莎白施加压力接受自己不爱的科林斯。

班纳特先生了解女儿的心意,他不想强迫女儿接受不爱的丈夫,因此得到伊丽莎白的感激,一直把父亲放在心中崇高的位置上。

相反班纳特太太固执愚蠢的做法只能让女儿心生厌烦。

参考文献。

[1]徐丹.简・奥斯丁小说的叙事风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3]梁承玉.《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叙事艺术[d].郑州大学。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课程的出现,其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面对当前的形势,作者试图从兴趣着手,结合教学实践,对文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谈谈看法。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

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诸如商务英语、文秘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的出现,一直处于主干课程地位的文学课逐渐被边缘化。

与此同时,许多学生还对其冠以“不实用”的称号。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此,本着“兴趣”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英美文学课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英美文学史及英美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两大模块为主要内容。

我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往年的精英教育转为了大众教育,而毕业生的工作也从国家分配变成了自谋出路。

所以说,知道浪漫主义时期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在此期间主要有哪些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是哪一年代的人,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等等,对现在的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东西并不能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筹码。

另外,即使有些同学想学好文学课,但是老师课堂上对于文史及作品时代意义的长篇大论,也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兴趣。

经典作品为辅,同时并配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导入”这一框架。

首先,为什么要选择以当代作品为主,经典作品为辅呢?因为文学作品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如果我们过多地关注经典作品,学生将很难把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产生共鸣。

另外,大部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通常较为晦涩难懂,而这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进一步失去兴趣。

然而,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并非如此,因为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它们都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投入。

有人担心当代的文学作品不如以前的优秀,课堂上引入这些作品会导致学生不能欣赏最经典的语言。

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上乘之作,有很多荣获过诺贝尔奖(nobelprize)、普利策奖(pulitzerprize)等各种奖项。

例如,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的作品《最蓝的眼睛》、《宠儿》等就可以被选进文学课堂。

另外,迈克尔的《时时刻刻》(荣获普利策奖)也可以列入我们的教学大纲。

同时,还有一些华裔文学作品,诸如谭恩美的《喜福会》,汤婷婷的《女勇士》等也都是很好的选择。

而至于为辅的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将那些已经被改编成电影的,大众所熟知的《傲慢与偏见》、《简・爱》、《飘》等佳作带进课堂。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其次,为什么要引入西方文学理论的教学呢?在我国高校中,西方文学理论一直是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

很多大学在文学课的讲授中根本不会涉及理论的内容。

对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曾经指出:“文学理论的缺失是令人深思的。

”“文学理论可以使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经典作品,并使我们意识到经典作家要比过去人们对他们的认识复杂得多。

”确实,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到了20世纪后,更是百花齐放,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最传统的授课方法都是“老师台上说,学生台下听”,文学课更是如此。

这往往造成老师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

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情,我们要去思索新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课堂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因为对文学的认知其实无所谓对错,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并进行诠释,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表现欲得以释放,增强自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

刘润清教授在其《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如果承认学生的智能作用,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参加语言运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

”(刘润清,)。

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此现代科技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文学课恰是最适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科目之一。

因为文学课的信息量非常大,时代背景性也很强,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简单明了地突出重点难点,而且可以让学生对作品有很好的感官上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对于某一部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作者的图片,所反映时代的图片等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兴趣。

不仅如此,在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大量运用由作品所改编的影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因为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且分析文学作品。

例如,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讲解,像《简・爱》、《傲慢与偏见》、《飘》、《哈姆雷特》等均采用了影片授课,而对于当代的一些作品,如《喜福会》、《时时刻刻》、《美食祈祷和恋爱》等也都通过电影进行讲授。

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与同学探讨男女主人公的思想活动与行为。

所以我认为,影视教学在当今社会的文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传统的文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如今的大学生。

所以,我们要从兴趣着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得学生喜欢文学,重视文学,而不再使其边缘化。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等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1).

[2]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郑州大学学报,2002,(5):5-7.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在评估过程中,进一步淡化其艺术性及故事性的重要性,而是更侧重于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可以说,一个作品是否具有社会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标榜了其文学价值。比如《飞蛾:象征的创造性力量——论佛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中飞蛾的象征意义》和《大众的反叛》两本书,虽然一个是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对现代理论进行补充,一个是对西方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但都是通过对一件小事或一段时期的分析,来对社会发展提出值得借鉴的建议,故而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褒扬,在社会舆论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就连各种奖项也对其抛出了橄榄枝。

二、英美文学研究现代化对我国文学的启示。

从五四时期开始,我国现代文学就涌现了大量的新作品,这些作品符合大众口味,不再像过去那样生涩难懂,同时,出现了职业作家、明星作家、业余写手等各种身份,这促进了我国文学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文学的发展孕育了新的体裁和思想方式,以及文学研究的变化,而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转变又反过来衍生出更新颖多样的文学形式。而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又是与这一系列的变化相辅相成的,文学的现代化为文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促进着后者的发展,而文学研究的现代化成果则可以给新文学更多的思想、手段,纠正文学发展中的错误,促进文学更好的发展。从胡适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开始,我国社会变革的步伐就一再体现在文学作品上,改良社会、教育人心的作品成了主流,又加之文学创作人一般也身兼这研究者的身份,对于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要求就更高。分析借鉴英美文化研究现代化的方法和成果,是加快我国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john教授因图书馆管理使用繁琐,而提出了以网络远距科技来解决始,文字的计算机化就开始深远的影响着英美文学的发展。让图书馆走进网络,不但使图书馆的存储空间无限扩增,也解决了它的取放问题。由此衍生的是,整个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取放问题都得以解决,新形式的出现,也改变着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习惯,可以说,以网络分析类化为主的科学思想主导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反映出人们的理性思考和科技发展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这表明作者更多的注意到了一种人文关怀,并且充分认识到了科技对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进而更是将计算机和网络及其相关技术全面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些发展和对科技的敏感反映都是值得我国借鉴的,文字从文言文变为白话文,再变成数字化的文字,这才是应有的变革。我国学者一则对计算机网络运用到文学研究中这一点的反映不够敏感,二则对运用方法也处于摸索之中,故而,发展空间还很大,一方面要培养懂技术的相关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借鉴学习英美文学研究的成果,利用网络加强文学和科学的关系。同时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到文学与科学相联系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只有将这个思想深植脑中,才能令我国的文学研究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表达,而灵活的运用计算机和网络去进行文学研究则是对这种表达的检测、管理和促进,同时文学的国际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养、跨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和改进文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全新立体化教学思路。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困境。

在“实用主义”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与市场关系较大的实用性课程,如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都被大幅度地压缩,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文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形象性,且精美凝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选择,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英语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高校英美文学鉴赏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形成一门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人文素质、文学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感受语言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学生可以接触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作品中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

英语表意功能强,或典雅深邃,或诙谐幽默;或含蓄婉约,或明快粗犷。

其凝练精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在英美作家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英语音乐性的韵律美,品味作家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

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段、韵律等特征让读者感受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力,使读者感受艺术的熏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以及多样的修辞手法,加深了学生对英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悟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2.提高跨文化意识。

阅读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机会,批判性地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习惯和经济制度等文化背景知识。

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了20世纪代美国“垮掉的一代”醉生梦死的生活,批判了金钱至上的人生观和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社会怪象,深刻揭示了金钱和享乐掩盖下的道德堕落与精神空虚。

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抨击了道貌岸然的所谓社会名流的卑劣邪恶和冷酷暴戾,影射出道德和良知在当时美国上流社会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的真相。

文学作品欣赏为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提供了最鲜活、最丰富的材料,以文化视角对文学进行多元阐释,让学生理解异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弘扬优秀人文精神。

文学对于人们心灵的启迪与洗礼是毋庸置疑的。

外国文学的教学,不仅要介绍外国文学史、作家代表作品以及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担当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职责。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的艺术,而且包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外国文学史展现了各国作家的思想史和奋斗史,以及他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艰辛之路,体现了艺术家的人生理想。

学生在批判性地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感受着作品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与社会风貌,同时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如《老人与海》体现了主人公在艰难险阻中不屈不挠的意志与精神;《简・爱》塑造了一个敢于在各种磨难面前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诗人华兹华斯笔下则描绘了一副与世无争、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画卷。

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陶冶性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生命的意义,并使学生提高对人性的善恶美丑的评判能力。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鉴赏与评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接触到人间的市井百态,深刻地认识人生,了解人性,培养人文精神。

文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引领与洗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采用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教师在课前要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去深入学习,查阅资料,收集与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文学流派、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以及语言特色等,以备课堂讨论。

教师在授课时,引导学生展开有个性、有深度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名著。

努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让学生亲自参与课堂设计,理清思路,阐释要点,就作品写作特色、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发表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

教师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互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能动性、独立性和团队精神。

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就自然而然营造出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和鉴赏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从中感悟人生,陶冶心灵。

营造外国文学学习环境,促进与推动文学教学。

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突破固定思维,进行发散式、批判性思维,在审美体验中收获快乐,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使之在语音、词汇、语法、话语连贯、文化习惯等诸多方面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学生在编、导、演的过程中,增加客观、鲜活与动态的艺术感受,有助于深刻理解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校也可邀请国内外文学界的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之了解前沿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鼓励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英美文学教学的多样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多媒体教学因其信息容量大、视觉效果好、教学图文结合,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极大地丰富英美文学课的课堂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受到广大师生青睐。

课堂上,教师还可让学生观看一些名家名作改编的英美原版电影,或有关英美国家背景知识的录像,感受文学作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文学欣赏、背景知识介绍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

对于文学课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突显出别样的效果。

首先,直观的图片、视频、音频材料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文学作品望而却步的现象也会有很大改善;同时,原著作的内容与精髓也能直观生动且迅速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增强,课堂信息输入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照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关键词: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文本细读情节主题。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小说,描写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和美国大都市中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万象。

欧亨利的小说立意深刻,语言诙谐,构思新颖,尤其是小说的结局自成一派,常常笔锋陡转,令人拍案称绝。

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主人公苏比是一名流浪汉,试图进入监狱以躲避严寒而艰难的冬季,但他六次故意犯罪都未能如愿;最后,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感化,决定洗心革面,努力开始新的生活,可惜的是,警察出现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

对于这一小说,国内学者已经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解释小说情节的设计,探讨其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大家对这一名篇的认识和理解。

苏比为进入监狱,共进行了六次尝试,分别是:(1)妄图进入豪华饭店享受饕餮大餐(未能得逞);(2)扔石头砸碎商店的玻璃;(3)成功地进入一家小店吃霸王餐;(4)调戏少女;(5)偷盗一位绅士的雨伞;(6)在大街上大吵大叫,扰乱公共治安。

这六次失败的尝试,加上文章最后(7)苏比决定洗心革面但却无端被捕入狱这一情节,构成了文章的主线。

在这里值得思考的是,欧亨利为什么选择这七个情节,而不是其他的设计,难道是随心所欲、任意为之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七个情节的安排,恰好勾勒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图景,刻画出其中的典型人物,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作者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

在(1)中,苏比计划进入一家豪华饭店,免费大吃一顿,然后因无力支付账单被送入监狱。

然而,衣衫褴褛的他刚到饭店的门口就被“训练有素”的侍者识破并扔到了门外。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苏比审时度势地进行了另一次尝试(3)――选择一家不起眼的饭店,白吃了一顿。

同样是到饭店蹭吃蹭喝,居然在一个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吗?当然不是,吃饭在这里指代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两个情节成功地构成了对比,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钱人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穷人无法享受的,甚至是无法接触的。

普通大众只能在固定的圈子中挣扎生存,妄图走进有钱人的圈子,即使是以不惜入狱为代价,也是不可能的。

资产阶级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奢侈糜烂,令普通民众望尘莫及,在社会上还享有广泛的特权,为所欲为。

在(6)中,苏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样乱嚷嚷。

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骂,用尽了办法大吵大闹”,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巡逻的警察竟然为他寻找理由,向公众解释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为庆祝球队的胜利而欢呼,不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警察与苏比素不相识,为什么帮助他解围,并断定他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呢?这一情节看似匪夷所思,但细想一下,却寓意深刻。

苏比选择大吵大闹的原因是这一行为对于普通人而言,足以导致被捕入狱,但是,如果对于资产阶级,情况则大相径庭――这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至于警察断定苏比是耶鲁大学的学生,更是这一情节的隐含注脚:耶鲁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历来是美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头面人物的后花园,这里作者通过警察之口告诉我们:只有资产阶级才胆敢堂而皇之地触犯法律,也只有资产阶级逍遥法外。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享受着奢侈的物质生活,享有广泛的特权,那么,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果真如同宣传中描述的那样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勤俭努力、不断进取,并最终获得成功吗?在小说中,欧亨利尖锐地揭露了这一谎言。

在(5)中,苏比决定偷走一位绅士的`雨伞,结果发现这把伞竟然是那位“绅士”偷来的。

衣着光鲜的绅士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满口仁义道德,表面道貌岸然,其实背地里使用偷窃等下流和见不得光的手段来聚敛财富。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通大众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呢?欧亨利同样给了我们具体而形象的回答。

无论是(1)中的大饭店,还是(3)中的小饭店,侍者都不可能是资产阶级,而是与苏比一样是普通的民众,受着资产阶级的奴役和剥削。

但是,可惜的是,他们选择的不是与阶级兄弟牵手,与资产阶级对抗,他们成了资产阶级的鹰犬和打手,将苏比这样的难兄难弟“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更有甚者,有些女人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在(4)中,一个“衣着简朴颇为讨人喜欢的年轻女子”就因为金钱成为妓x。

在资本主义社会,衣冠楚楚的资产阶级是强取豪夺的伪君子,受剥削遭压榨的普通民众懵懂无知,整个社会泛滥着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铜臭气味,这导致了美德沦丧,虚假当道,正义无处安身。

在(2)中,苏比扔石头砸碎一个商店的玻璃,然后主动向前来探视的警察承认自己的罪行。

出人意料的是,“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砸橱窗的人没有谁会留下来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于是警察抽出警棍,追赶一个跑着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

当然,普通大众之中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被金钱蒙蔽双眼,像主人公苏比,虽然是个贫困的流浪汉,但也知道自重和尊严。

“他可去的地方多得是,有市政府办的,有救济机关办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但是,苏比是“一个灵魂高傲的人”,在监狱和救济院之间,他宁愿选择前者,原因就是要保证他仅有的尊严。

在(7)中,苏比听到教堂传来的赞美诗,“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变化。

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醍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

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

这时,苏比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朝着善良和美德大踏步的前进,但是警察毫无理由地逮捕了他,牢狱生活猝然来临,所有的希望灰飞烟灭。

这是一个奇峰突起的结尾。

小说这一悲凉的结局,显示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彻底失望。

需要指出的是,小说的结尾一向以出人意表收到广泛的好评,但如果对情节(2)进行细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那个去“赶搭车子的倒霉鬼”才是文中第一个无辜受害的不幸者,这样荒诞的情节在苏比身上重复,告诉我们的是,这不是偶然,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这七个主要情节联系起来考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众生相就跃然眼前了:这是一个富者穷奢极欲,贫者无处栖身落脚的社会;这是一个富者为所欲为,贫者无辜入狱的社会;这是一个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会;这是一个荒诞悲凉的社会。

综上所述,在《警察与赞美诗》中,主要的七个情节并非任意安排,而是寓意深刻,各有所指,并且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一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图景,描绘出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进而展现出在这样腐朽荒诞的制度中,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评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4):89.

[2]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3).

[3]阮温凌.走进迷宫:欧亨利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隐喻是历史最为悠久且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们在日常表达及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类型。只要我们留心注意就会发现,隐喻在语言表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才让许多语言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如此热衷,并对此一直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

一、隐喻的含义及其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作用。

在高校英美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原著有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及价值醒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而在一些英美文学评论的文章中,隐喻的运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原著的把握和分析。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交际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行为中。换句而言,用中国的成句来解释就是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他们相似的地方都在于借助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拟那些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利用熟悉的物体过渡到陌生事物达到让人们更为形象了解的效果。

隐喻包含本体和喻体,但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属于同一类型的事或物,但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相似之处则构成了“隐喻空间”。隐喻能够有效的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生动性。

隐喻不仅自身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是范式,虽然我们对于隐喻的具体使用方法并不陌生,但是隐喻的使用来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知识的影响。在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隐喻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原作者对某一个领域的熟知和掌握程度,既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进行迂回,同时又能让人去理解与明白作者的意思,足以可见作者的个人知识范围之广和写作技巧水平之高。

隐喻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同时与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隐喻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在隐喻的使用过程中发挥这引导的作用。在以往对历史文化和隐喻的相关研究中,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隐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映了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同r,隐喻在文章中所呈现的方式与作者的思维形式紧密相关。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无疑能够增强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力;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来阐述的话,可以解释为对具有相似性事物的联想;隐喻作为一种语言手段来看的话,那么隐喻所表达的就是重复性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隐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议论。

在不同的文化形态背景下,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模式,同时也表征着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流方式。而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则会造成人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方式和角度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语言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折射出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形象。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话语的方式具有直接的影响。如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那么在英美文学中作者运用隐喻时可能会与大海、航行等内容相关。

隐喻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借助于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陌生的事物。如何正确的理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关系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隐喻中包含了对社会制度的评判、对个人信仰的推崇、作者心理变化、社会文化背景灯各方面的内容。虽然,在理解隐喻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但是文化在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促进了各国人们进行更好的交流。因此,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只有掌握了各国的知识背景,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这样才能实现用英语与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达到高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教学目标,提高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对语言的掌握能力。

当然,对于作品中的隐喻我们不可能去一一的深入且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但是采用有效的文化理论和基础知识去理解或是阐释文中的隐喻结构,对于当今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其他语言的学习还是显得尤其必要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反映了原作者的个人经验感受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隐喻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相当广泛,并且不断的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为此,隐喻的使用离不开作者对事物的认知及渊博的学识,只有当人们真正的认识到隐喻的作用并且能够深入的理解其含义时,才能充分的体现隐喻使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兆武.英美文学评论文章中的隐喻研究及启示[d].新疆大学,.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校教育中更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文学课程的比例不断增大,这对于学生自身修养及关注人文、热爱生活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高校英语专业对于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也较为重视,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可能更好地对英美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解,从而为自己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高校学生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自身所养的不良英语使用习惯进行纠正。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为高校开展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的了解,从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从而为学习英语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

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真正意义。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不够完善,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式比较古板,因循守旧,毫无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导致英语教学水平不高。

在僵硬的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认为以后不会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工作,所以对英美文学的学习自然不感兴趣,只是单纯地挑选自己认为有用的课程来学。

而部分为了以后的学业考虑的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英美文学,但是由于学习的出发点以及教师授课方式限制,在英美文学学习的过程中,都是以应付考试的方式来学习,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死记硬背,而没有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

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现状制约了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急需改进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完善教学模式,为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各高校英语专业所采用的英美文学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教材,基本都是由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构成,但是由于教材的编写与实际授课时间之间存在冲突,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时间不够及分析不足等问题。

在实际的课程讲解过程中,由于教材设置的内容过多,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全部讲完,更不用说将知识点讲透。

所以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部分内容都是采用一带而过的方式,不仅学生无法理解,并且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二者之间本身就是互相映衬的关系,通过文学史的讲解,为学生了解英美文学打下理论基础,而通过文学选读可以加深对文学史的理解。

但是有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授课方式或者授课时间的限制,却将二者分开来讲,导致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无法体现出来,失去了教材布置的合理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这种授课方式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了解,熟悉其中的知识点,然后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针对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整理出清晰的脉络,然后有重点、有层次、有目的向学生进行英美文学知识的介绍。

而针对授课时间不充足的问题,可以对时间分布进行调节,将文学成就较高及影响更大的文学时期重点讲解,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对一些成就不突出的时期则可以简要介绍或是不讲。

在英美文学的课程安排中,因为英国文学比美国文学的研究更加细致,研究内容以及时间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可以将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多分配一些时间在英国文学的讲解中。

对授课内容进行精简,做好取舍,将重点突出出来。

三、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接触译文版的英美文学小说,但这对于研究英美文学是远远不够的,在英美文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学时代的划分及文本的含义都具有庞杂及枯燥性,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记忆的难度,缺乏兴趣。

所以在教师系统和深刻的对文学知识进行讲授时需要对文学课堂进行设计,使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一)打破单一教师的授课模式。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较为庞杂,授课任务量较大,教师由于受制于课时的限制,很难深入、全面地进行讲解。

而且在课前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课堂的互动环节进行设计,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授课过程中较为单调,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同时还能够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较强的新鲜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加大“文学选读”的分量。

正如在上文提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的结合。

但这两方面却不可能完全对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史”轻“选读”,教师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只留下极少的时间带领学生浏览文本。

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记忆文学和文本的特点,没有时间在具体的文本中求得证实,所以笔者提倡相反的重“文本”轻“史”的方式。

根据现在教材的编排方式,文学史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自主提炼某一特定时期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让学生自己阅读具体文本是相当有难度。

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选读”的分量,扫除学生在理解文本语句上的困难,并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欣赏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文学术语的讲解,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给本科生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时,适当地引入简单的文学批评理论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通过加大“文本选读”的分量,可以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活生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个文学时期的特点,有益于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三)适当加入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

文学现象多种多样,互文现象时而有之。

比较文学是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学生对某一个文本的记忆可能很单薄,但通过与另外一个文本的对比学习就会加深印象。

学生可能对英美文学文本很陌生,但却对中国文学相对熟悉,因而可以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将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对应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通过这种对比,能够拉近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四、巩固教学效果,着重课后反馈。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就是准确找到教学活动的切入口,而最好的学习活动切入口往往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因此,教师迅速、恰当地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当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根据反馈的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难度、教学进度及教学方式,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个人认为可以通过写读书心得和自我创作的方式进行反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一)要求学生写文学鉴赏心得体会。

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或者对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或作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指出作家在其作品中所暴露的不足之处。

英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观;现实意义。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1.文学的内涵。

人类的劳动是文学的起源。

比较早的有记录的文学是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作品。

文学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或者呈现一个阶段内的社会生活及感情活动的艺术。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学和人生的关系:人生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文学就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于生活经历,因此文学是随着人生的丰富性而变化的;人生有丰富精彩的可能,那么文学就有丰富精彩的可能,人生的状态呈现多样化,文学能够把人生的多种多样的状态描述出来,有完美的人生、戏剧化的人生等多种形态都能一一描述。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他人的人生经历。

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阐述了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所表现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及因此埋藏下的精神隐患。

索尔·贝娄揭示了工业时期人们的所面对的困难。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该作品为读者展现的是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面貌,体现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讽刺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同时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

例如作品《赫索格》,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的异化的物质化,体现了人类与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的异化物质化联系。

在作品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种消费的联系,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亲情和爱情。

《赫索格》充分体现了对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深深悼念。

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悲剧。

在一个由gdp控制所有的时期,以gdp来体现生产力的先进性,体现社会是否进步的时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时期,索尔·贝娄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缩影。

所有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功名而活着,这样值得吗?电视媒体也在大肆宣扬明星名人,基础劳动人民成为了贫苦和愚昧的代表,这能体现进步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动gdp的增长,可以对gdp起到影响作用。

索尔·贝娄的作品阐述的人价值观被物质化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剧。

索尔·贝娄的观念是科技的大幅度提高也不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对科技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弱化、人们的幸福程度低这一状况相符合。

同时,他还反思了工业时代后期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演变和文化的弱化之间的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深深体现了值得人类思考的哲学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精神面貌等重要问题的重视,例如自我认识、道德和真理、个人与团队等问题。

索尔·贝娄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是他对工业社会后期消费主义和物质观念做出的反应和回答,同时也是对工业社会后期的没有深度、情感流失现象的一种拯救方式。

向读者反映了工业社会后期的荒凉社会现状,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对工业社会后期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拥有一种情感支撑,整个作品都散发着乌托邦情感,展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文学。

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玩乐至上、道德沦丧的时期,索尔·贝娄对精神的重视、对精神乐园的追逐和勇于面对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以及他提到的拯救计划,都体现了著名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现代版小说流行起一种情感模式,并且称之为黑色幽默。

这在西方文学领域内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黑色幽默有两个别名,一是大难临头的幽默,二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

黑色幽默能够以一种痛苦、无奈的苦笑取代了传统戏剧的嬉笑,并且用荒诞的方式消除戏剧的话记性;而这种荒诞也将传统悲剧中的严肃情感有利缓解;悲愤的情感使用大学来表达,替代传统悲剧的触痛感;而传统悲剧中过于悲痛的情感用一种无奈但是又认命的精神来代替;黑色幽默中比较凄惨的感情都用大笑来替代,而这种悲剧情感也被用荒诞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与传统的喜剧和悲剧情感都不同。

这种情感有笑,但是笑声却透漏着悲伤和凄惨;也有悲伤,但是却用笑声来表达。

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具有丰富雄厚的物质和资金财富,但是情感和精神相对比较缺失。

社会意识如同大海般狂风不止,惊涛拍岸,沸腾不止。

当时有著名的文学学术的学者评论,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历史上最为荒诞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美国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未来的发展感到不安,情绪较为焦躁,并且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

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很多作家选择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使用一种自嘲、可笑甚至病态的幽默来表达内心的绝望。

如今的世界环境仍然不是很平静,对于黑色幽默小说要做出新的评价,对人民的社会意识和对战争的不利面都有很大作用。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曾经发布了名为《第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学派的著作。

而实际上“第22条军规”可以看做成圈套:军人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就必须本人向上级提出停飞的书面申请;而这样的军人能够判断自己精神有问题而无法正常飞行,又一方面说明军人本人头脑清晰,不允许停飞。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地想摆脱,但是都无法成功。

虽然“军规”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如具体的规章制度等,但是却无形的存在于军人之间。

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又都无法清晰的了解它。

而军规如果转型为实际的具体内容变化性就很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掌控它。

它描述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当代的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等,其迫害力和杀伤力很强,甚至翻天覆地,将个人生死荣誉、官僚的政治性、虚伪的道德和所谓的郑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也就是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彻底毁坏了伊拉克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已经被打碎的玻璃想要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目前情况来说,即使是布什或者布什政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法脱离第22条军规的约束。

而第22条军规能够原封不动地体现出美国的腐坏性质。

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社会、官僚、政府和战争的多么疯狂、腐坏和荒诞。

而我们实际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未必不是黑色幽默啊。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加说过人类社会共有两种现象比较荒诞:第一就是生命体看起来愈来愈和机器相似,第二就是机器又更像具有生命的物体。

人类对异化也就是对机械化会提前表现出忧虑的心情。

而黑色幽默利用一种夸张的笑让人们做出警觉,以此激发人类对生活的看法;更加希望人类能够挽救社会,或者在出现震惊的时候能让人类对美国的现状有个更理性和清晰的认识。

甚至是全国每个国家的现状。

西方国家的作家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对生命或者生活进行描述和体验方式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作用几乎都是作家经历过丰富的生活,然后所自己所经历、听过、体验过和西靠的.观点进行整理,并且进一步加工和创新,对社会、家庭、人生的一种记录。

而英美文学是利用一种有特色的方法对西方的现实进行描述,曾经有人说文学源于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不能仅仅在历史中保存,可能真实性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述的事物和生活,是让没有经历过的读者能看到一些无形的内容。

英美文学能够让学习英语的人对英语更有热情,学习者在阅读那26个字母的各种组合中,在文中描述的各种经历和痛苦中,在对人物或生活的命运坎坷体会中,英美文学完全能够激发出学者的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渴求。

另外,英美文学对人的自我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其存在的有利基础。

如果文学创作中描述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或人物性格,这对读者就会有很大的激发,能够对其进行效仿。

英美文学论文答辩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审、同学们:

现在我就论文的选题依据、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四个问题,作以下陈述。

第一个问题:论文的选题依据。

王希天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的优秀人物之一,经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终于向往以苏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带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色彩(《见王希天言论》)。

其主要革命实践皆早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如“一中风潮”、“求学日本”、“拒约运动”等。

还是从人物的思想轨迹或生平业绩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尤显得不够清晰和贴切,尚待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如果根据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实物、图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王希天进行客观公允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王希天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涌现的爱国先驱;“拒约运动“的卓越倡导者;留日中华学子的杰出代表;侨日华工拥戴的著名领袖。

汲取王希天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历史的多维视角,重新探讨和研究对“一中风潮”、“拒约运动”、“五四运动”,“侨日华工”等问题。

特别是对王希天的思想言论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剖析,以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完整形象,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教育国人牢记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勿忘国耻,加强国力,保卫和平,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而努力奋斗。

广泛结交日本友好人士,共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歪曲和篡改日本侵华历史,妄图破坏中日友好,把日本拖回军国主义老路的行径,为中日两国世代友好而奋斗。

第二个问题:论文的资料来源。

20世纪代以来,对王希天生平研究比较多的文献有:

1.原始文献:有《王希天档案史料选编》和谢介眉编撰的《王希天小史》。

组织编写的《王希天研究论文集》;刘晓晖等编写的《爱国先驱王希天图集》。

导师程舒伟老师和曲晓范、陈铁建、王会军等学者的论文,还有日籍学者仁木富美子等撰写的《王希天与华工》等系列文章。

3.原始报刊:

北京《京报》、《大东日报》、上海《申报》、《民国日报》、《满洲报》、日本《时事新闻》、《盛京时报》、《中华新报》、《滨江时报》、《吉林省政府》全宗9—1目、《吉林省政府教育厅》全宗2目等。

以上这些研究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王希天烈士光辉而又悲壮的一生。

尤在王希天的家世、思想、言论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人物的历史评价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升华。

这些材料对我撰写《王希天生平和思想研究》这篇综合性的研究论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第三个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

王希天作为中国近代的爱国先驱,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并没有留下传世的著作。

对于他的生平和思想研究,主要来源于他的社会实践和遗留的代表性言论。

王希天思想发展演变的心路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学以报国阶段,实业救国选择。

二是,革命警世阶段,政治救国选择;三是,宗教救世阶段,理性救国选择。

如果就其思想与行为特征来分析,是一种多维思想构成的精神体系。

而支撑这种精神体系的思想内核,或者说贯穿其人生体验和品行的主要精神原点,仍旧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情怀。

确切地说,王希天学以报国的执着,命运自主的孤独,革命警世的悲壮,宗教救世的虔诚,

构成了作为爱国先驱者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使他在现世的历练和体验中获得生命的觉醒与升华。

特别是王希天面对劳苦众生所表现出的爱患与共的胸怀,他与旅日华工之间,没有生与死、荣与辱的界限,只有真心实意的投入、牺牲、奉献。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1.文学的内涵。

人类的劳动是文学的起源。

比较早的有记录的文学是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作品。

文学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或者呈现一个阶段内的社会生活及感情活动的艺术。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学和人生的关系:人生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文学就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于生活经历,因此文学是随着人生的丰富性而变化的;人生有丰富精彩的可能,那么文学就有丰富精彩的可能,人生的状态呈现多样化,文学能够把人生的多种多样的状态描述出来,有完美的人生、戏剧化的人生等多种形态都能一一描述。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他人的人生经历。

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阐述了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所表现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及因此埋藏下的精神隐患。

索尔·贝娄揭示了工业时期人们的所面对的困难。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该作品为读者展现的是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面貌,体现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讽刺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同时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

例如作品《赫索格》,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的异化的物质化,体现了人类与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的异化物质化联系。

在作品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种消费的联系,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亲情和爱情。

《赫索格》充分体现了对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深深悼念。

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悲剧。

在一个由gdp控制所有的时期,以gdp来体现生产力的先进性,体现社会是否进步的时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时期,索尔·贝娄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缩影。

所有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功名而活着,这样值得吗?电视媒体也在大肆宣扬明星名人,基础劳动人民成为了贫苦和愚昧的代表,这能体现进步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动gdp的增长,可以对gdp起到影响作用。

索尔·贝娄的作品阐述的人价值观被物质化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剧。

索尔·贝娄的观念是科技的大幅度提高也不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对科技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弱化、人们的幸福程度低这一状况相符合。

同时,他还反思了工业时代后期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演变和文化的弱化之间的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深深体现了值得人类思考的哲学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精神面貌等重要问题的重视,例如自我认识、道德和真理、个人与团队等问题。

索尔·贝娄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是他对工业社会后期消费主义和物质观念做出的反应和回答,同时也是对工业社会后期的没有深度、情感流失现象的一种拯救方式。

向读者反映了工业社会后期的荒凉社会现状,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对工业社会后期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拥有一种情感支撑,整个作品都散发着乌托邦情感,展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文学。

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玩乐至上、道德沦丧的时期,索尔·贝娄对精神的重视、对精神乐园的追逐和勇于面对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以及他提到的拯救计划,都体现了著名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现代版小说流行起一种情感模式,并且称之为黑色幽默。

这在西方文学领域内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黑色幽默有两个别名,一是大难临头的幽默,二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

黑色幽默能够以一种痛苦、无奈的苦笑取代了传统戏剧的嬉笑,并且用荒诞的方式消除戏剧的话记性;而这种荒诞也将传统悲剧中的严肃情感有利缓解;悲愤的情感使用大学来表达,替代传统悲剧的触痛感;而传统悲剧中过于悲痛的情感用一种无奈但是又认命的精神来代替;黑色幽默中比较凄惨的感情都用大笑来替代,而这种悲剧情感也被用荒诞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与传统的喜剧和悲剧情感都不同。

这种情感有笑,但是笑声却透漏着悲伤和凄惨;也有悲伤,但是却用笑声来表达。

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具有丰富雄厚的物质和资金财富,但是情感和精神相对比较缺失。

社会意识如同大海般狂风不止,惊涛拍岸,沸腾不止。

当时有著名的文学学术的学者评论,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历史上最为荒诞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美国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未来的发展感到不安,情绪较为焦躁,并且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

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很多作家选择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使用一种自嘲、可笑甚至病态的幽默来表达内心的绝望。

如今的世界环境仍然不是很平静,对于黑色幽默小说要做出新的评价,对人民的社会意识和对战争的不利面都有很大作用。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曾经发布了名为《第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学派的著作。

而实际上“第22条军规”可以看做成圈套:军人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就必须本人向上级提出停飞的书面申请;而这样的军人能够判断自己精神有问题而无法正常飞行,又一方面说明军人本人头脑清晰,不允许停飞。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地想摆脱,但是都无法成功。

虽然“军规”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如具体的规章制度等,但是却无形的存在于军人之间。

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又都无法清晰的了解它。

而军规如果转型为实际的具体内容变化性就很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掌控它。

它描述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当代的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等,其迫害力和杀伤力很强,甚至翻天覆地,将个人生死荣誉、官僚的政治性、虚伪的道德和所谓的郑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也就是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彻底毁坏了伊拉克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已经被打碎的玻璃想要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目前情况来说,即使是布什或者布什政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法脱离第22条军规的约束。

而第22条军规能够原封不动地体现出美国的腐坏性质。

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社会、官僚、政府和战争的多么疯狂、腐坏和荒诞。

而我们实际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未必不是黑色幽默啊。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加说过人类社会共有两种现象比较荒诞:第一就是生命体看起来愈来愈和机器相似,第二就是机器又更像具有生命的物体。

人类对异化也就是对机械化会提前表现出忧虑的心情。

而黑色幽默利用一种夸张的笑让人们做出警觉,以此激发人类对生活的看法;更加希望人类能够挽救社会,或者在出现震惊的时候能让人类对美国的现状有个更理性和清晰的认识。

甚至是全国每个国家的现状。

西方国家的作家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对生命或者生活进行描述和体验方式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作用几乎都是作家经历过丰富的生活,然后所自己所经历、听过、体验过和西靠的.观点进行整理,并且进一步加工和创新,对社会、家庭、人生的一种记录。

而英美文学是利用一种有特色的方法对西方的现实进行描述,曾经有人说文学源于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不能仅仅在历史中保存,可能真实性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述的事物和生活,是让没有经历过的读者能看到一些无形的内容。

英美文学能够让学习英语的人对英语更有热情,学习者在阅读那26个字母的各种组合中,在文中描述的各种经历和痛苦中,在对人物或生活的命运坎坷体会中,英美文学完全能够激发出学者的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渴求。

另外,英美文学对人的自我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其存在的有利基础。

如果文学创作中描述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或人物性格,这对读者就会有很大的激发,能够对其进行效仿。

英美文学评论文化差异的影响论文英美文学作品评论

首先,美国文学评论的特点主要是自由、民族以及具有创造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形成的评论形式。例如,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美国人的言行举止较为随意,不会注重别人的评价;在饮食方面也不会讲究食物的精细,而快捷性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因此,美国的快餐文化丰富;在教育过程中,美国人较为追求自由、平等;而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较为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使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其次,英国文学评价则具有保守以及理性的特点,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当他们在接待朋友时会注重穿着;饮食方面注重食物的精致,追求完美,而且在餐桌上不能发出刀叉碰撞的声音。因此,通过对两国文化背景的分析可以发现,文化的差异性不仅与历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也与地理环境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对于英美文学评论家而言,在英美作为分析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进行作品的评价,从而使各国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性的体现。

民族发展中语言是文化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文学作品之中,语言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差异性的出现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评论造成影响,所以,在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评论家应该通过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分析,构建评价标准。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虽然他们的语言形式相同,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以及人文差异等因素的限制,其评论的内容也出现一定的不同。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过程中,评论人员应该认识到语言的差异性。首先,在英式英语研究的过程中,评论者应该认识到英式英语具有严谨性的特点,在英国文学评论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严谨以及尊重的心理,在这种评论环境下可以充分体现出英式英语的沉稳性;而对于美式英语而言,其语言形式是在英式英语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美式英语的发展时间较短,历史背景也相对薄弱,所以在美式英语的文学作品之中,其创新性的语言形式相对较多,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也不会受到传统因素的限制。其次,在文学评价的过程中,其语言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虽然英国文学评价相对传统及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英国文学作品相对死板,其严谨的意义主要是指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相对严谨,并具有一定历史性的特点;而在美国文学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其具有创新性,通过评价及阅读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文化的综合性发展。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一般重点。

论文用途:硕士。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冯梦龙“三言”奇遇故事研究。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冯梦龙及三言著作概述。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色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义论文

摘要:哥特,是英语单词“goth”的音译,它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用于区别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

通过查阅文献,哥特式文学在文学史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换言之哥特式风格始终存在于英美文学中。

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必须抓住英美文学作品的哥特因素,才能够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进行精神交流,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文章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主要从哥特式背景、哥特式人物及哥特式艺术效果三个方面着手分析。

哥特式艺术风格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认可,但是哥特式小说对人类的情感进行了极度宣扬,赋予作品极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开始慢慢接受哥特式风格的文学作品。

“哥特式因素”在英美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它的定名与“哥特人”及“哥特式建筑”不无关系,它具体包括幽灵鬼怪、邪恶力量、古堡、修道院等因素;“哥特式小说”是由哥特式因素编织而成的复杂的文学样式,对英美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英美文学作品中有不少都是哥特式风格的,只要认真分析定能找到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式因素,而要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就必须抓住文学作品的哥特式因素。

下面,笔者从哥特式背景、哥特式人物及哥特式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1.令人窒息的哥特式背景。

哥特式风格的艺术作品最倾向于将一些阴森封闭的场所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将气氛宣扬得异常神秘和诡异。

如,在著作《呼啸山庄》中,虽然稍微改变了故事中“中世纪”的时代背景,但作品创作者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更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需求,仍旧在该作品中展现了一个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山庄。

通过欣赏《呼啸山庄》,作品中具有“中世纪”风格的山庄是故事发展的主要场所,同时将晦暗、荒原等哥特式因子渗透进来,使原本就阴森的山庄变得更昏暗。

欣赏者抓住该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能够很好地体会创作品的创作精神,但是如果没有抓住哥特式因素则必定不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晦暗”和“荒原”,就不可能真正地体会到作品的精髓,失去欣赏的意义。

2.善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

英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哥特因子,既强调了理性,更赋予了文学创作以颠覆性。

英美文学作品具有哥特式风格,刻画的人物必定表现冲动和脆弱、残酷和敏感、邪魅和诱惑,将人性邪恶黑暗的一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于眼前,让读者的内心产生恐惧心理,以实现读者和文本作品的共鸣。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加入哥特因素,能够使作品更具有戏剧性,激发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兴趣。

任何一部文学著作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创作者根据当时的生活背景采用各种描绘手法创作的,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不能够单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欣赏者的文学素养,而且不利于提高欣赏者的欣赏能力,更不可能使欣赏者的内心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欣赏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抓住英美文学作品中刻画的善恶交织的哥特式人物,以满足欣赏者的内心需求,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得到疏解,促使欣赏者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3.值得歌颂的哥特式艺术效果。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子表现出阴森恐怖的艺术效果,主要用以表达突破主流、深究灵魂真相的主题。

哥特式文学作品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善恶之间永恒不变的冲突。

哥特式风格的文学作品一开始不被人们接受,后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就在于哥特式文学作品体现的思想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欣赏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未来和外层空间表现了浓厚兴趣,同时内心的恐惧心理和认知愿望也在不断上涨,这类文学作品对社会表达了强烈批判,叛逆地不遵从主流思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哥特式艺术就犹如一个好坏兼具的精灵,它表达了人们追求生命意义的狂热情绪,多重地给予欣赏者感官上的刺激,使欣赏者感受到对自我否定后产生的快感,同时使欣赏者反思人生后产生思想上的变化。

但是,这远远不是哥特式艺术的全部目标,哥特式艺术还要引领大众对生活伦理形成冲击,实现冲击伦理后的道德理性。

正是上述原因,为哥特式艺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素在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不可替代。

换言之,在欣赏英美作品时,只有抓住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素,才能够真正领会创作者创作的意义,使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共鸣,抓住英美文学作品的主题,才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欣赏英美文学作品。

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欣赏者的文学素养,促使欣赏者的思想得到升华,还能够使欣赏者的英语语言技能得到提高,更能够使欣赏者的英语语言掌握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素,且要综合考虑文学作品的哥特因素,从而准确理解文学作品表达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何俊芳.关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哥特因素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05).

[2]张云军.英国文学中的哥特式因素与哥特式小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3]张r文.论哥特式小说的风格特征在《呼啸山庄》中的广泛体现[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02).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范文样本

百年《孟子》比喻的研究成果。

《孟子》比喻类型与喻体选材。

《孟子》比喻特色。

《孟子》比喻研究的缺憾.

语料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第2章中国传统比喻理论下的《孟子》语用比喻研究.

中国比喻研究概况.

《孟子》比喻的类型.

词句类比喻.

篇章类比喻。

《孟子》比喻的特色。

小结.

第3章《孟子》语用认知性研究.

认知隐喻研究概述.

《孟子》比喻认知性研究的切入点—水喻。

《孟子》比喻的两种认知类型.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第4章《孟子》比喻的相关比较.

《孟子》比喻与《庄子》比喻的比较.

思想目的比较.

比喻特色比较.

《孟子》比喻与《韩非子》比喻的比较。

思想目的比较。

比喻特点比较.

小结.

范文二:

第一章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一节作为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的流行歌曲。

第二节流行歌曲的发展轨迹。

第三节修辞与修辞学。

一、古典修辞学的“说服论”

二、新修辞学的“认同说”

三、修辞与选择。

四、修辞与修辞学。

第四节流行歌曲与修辞学。

第二章流行歌曲的文本修辞学。

第一节怀旧。

一、流行歌曲的怀旧模式。

二、怀旧作为文本修辞。

三、怀旧对于当代文化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爱情.

第三章流行歌曲的运作修辞学.

第一节明星及明星制。

第二节演唱会.

第四章流行歌曲:当代社会的文化修辞学。

第一节流行音乐场的形成。

第二节场内部的`分化。

第三节流行歌曲对当代文化矛盾的修辞表达。

第五章京剧采茶戏的音韵修辞特色。

第一节戏曲音韵研究。

第二节采茶戏五音.

第三节采茶戏韵辙.

第四节《毛洪记》选段舞台音韵修辞分析.

第五节采茶戏字音音韵规律小结。

范文三:

《文学言语的美学构建》。

一、文学语言的修辞学研究。

二、文学语言的形式主义研究。

三、文学语言的生命本体论研究。

四、文学言语美学构建的研究宗旨----以文学私有性为例。

第一章“私有之美”----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

第一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哲学目的与论证方法。

第二节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实质辨析。

第二章美学构建与个人化表达.

第一节私人感觉的生命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私人感觉:文学言语活动的渊薮.

第三节文学言语的美学特征特征: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

第三章私人之美与文学言语。

第四章第一节文学言语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节文学言语的对话性特征.

第三节“自我”的完善: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审美后效.

第五章文学的突围:美学构建个人化表达的话语衍生。

第一节“立象尽意”——内在情感的自我赋形.

第二节“言外之意”——内在情感私密性的保留.

结语.

文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示例

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

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二、国际合作办学(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

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要求有标题、引言、正文(至少3个部分)和结论。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范文样本

第二节奇遇故事分类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因果报应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三章x欲考验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四章转世轮回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五章发迹变泰类。

第一节故事类别简述。

(一)情节简析。

(二)人物及情节评价。

第二节条件分析。

(一)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

2。文化和价值观氛围。

(二)主观条件。

1。创作意图。

2。学识积累。

第三节创作手法及心理分析。

(一)创作手法分析。

(二)创作心理分析。

第六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 12-22 学校迎新年晚会致辞大全(20篇)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摇篮,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下面是一些关于学校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希望能够给大家一
  • 12-22 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制度(优质21篇)
    生产的品质和效益不仅取决于技术和设备,还取决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接下来是一些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为进一步加强值班及信息工作,保证
  • 12-22 参观圆明园心得体会(精选18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
  • 12-22 大专毕业自我小结(模板13篇)
    通过学习和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请大家参考下面的范文范本,从中学习优秀作品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 12-22 班级倡议书(通用14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的典型和优秀表现进行归纳和总结的产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尊敬的家长:您好!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12-22 汽修学徒工作计划(模板20篇)
    工作计划书是为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份蓝图,它可以使工作更加有条理和系统化。以下是几位知名企业家的工作计划书,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
  • 12-22 四到六年级体育教学计划(优秀16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制定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具备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例可以给大
  • 12-22 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内容(热门20篇)
    规划计划的制定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更好地迎接未来。以下是一些建筑行业的规划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规划在行业发展中的
  • 12-22 公司发展的建议书(汇总20篇)
    公司是一个经济组织,具有法人地位,以盈利为目的,由股东共同投资组建而成。欢迎大家阅读以下公司成功的秘诀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就目前公司的形
  • 12-22 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论文(通用14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方法。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