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通用16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通用16篇)

时间:2024-01-15 05:47:55 作者:JQ文豪

6.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是知识积累的体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我们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改革。

[1][2][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听张四保老师的课改专题报告,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为什么要课改?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当然,教师在对话中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秋,武胜县教育局提出了“以技术升级为抓手,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四课同创为载体,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让课程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的行动目标,该县以“点面结合、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为策略,分“实验试点、总结推广、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课改理念已深入武胜县师生心中,课改体系基本搭建完成,课改举措全面实施。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武胜县确立了“继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课改思路,11月29日,该县召开了“四课同创”工作推进会,把课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引发了全县学校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蝴蝶效应”。

打造课改团队主动引领示范。

“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照老一套做事,恐怕真的要遭下岗了。”11月9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专家送教活动结束后,一位老教师由衷地感慨。据统计,今年武胜县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培训”计划,先后组织近300名领导干部、4300余名教师参加片区级以上培训。各片区、学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切实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

“趁我们年轻,多看一些,多学一点,将受用终身。”民族小学的教师唐丽在听完导师刘芳的示范课后说道。刘芳是武胜县走出四川献课的第一人,她带领团队,建立起“杏坛芳菲”名师工作室,以其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笃志研究,潜心摸索教学规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名师工作室还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了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武胜县已评选县级教学名师300人,确定“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16名,“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19名。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武胜县狠抓课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今年,该县65项课题被列为省阅读课题子课题,104项课题获批市级立项,57项成果获市第六届校本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该县注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开展了16个科次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优质课展评、诵读比赛、口语比赛等,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今年以来,该县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市一等奖8人。三年来,武胜县实现了新课程研究与培训的全覆盖,形成了参与课改、主动研究课改的良好局面,培养了一大批懂理念、明方法、乐实践、善科研的教师,为该县“四课同创”探索实践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夯实质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提升课堂内涵创新推广模式。

课堂上学生6人或8人围坐一圈,有的圈点勾画、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低声讨论,这是武胜县烈面初中8年级1班语文课上的情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孤独之旅》,老师组织学生探讨“孤独”的含义,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评价,老师只在学生们说得偏颇或不到位的时侯,才进行点拨引导。

这样的.自主课堂在武胜县已经成为教学常态。武胜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说:“各学校通过加强小组建设、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课堂模式等方式,让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得以全面实施。”为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目的,该县教育局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分层达标晋级活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常规、学校教学管理的达标。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既有模而不唯模”的新局面。

说起课程改革,武胜县教育局局长汪杰对此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常态课研,重在务实;自主课堂,重在高效;阳光课间,重在坚持;多彩课外,重在求精”。“四课”中课堂变革是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的环节,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在全县教育改革向内涵与质量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下,该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凝聚共识,一是如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二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激发,三是怎样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想课程改革工作要走出倦怠期,必须继续坚持以四课同创为载体,在课堂教学内涵发展上,细微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汪杰这样说道。注重课外实践增强课改实效开展阳光课间活动。把阳光课间活动纳入课程序列管理,逐步形成春季、冬季、晴天、雨天四种模式,广播操、课间操、趣味游戏、自由活动四大板块。各学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出了国学操、交警操、花环舞、扇子舞、兔子舞、竹竿舞以及钻山洞、叠罗汉、踩高跷等30余种项目。开展“3+n”活动。“3”指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n”指劳动、科学等方面的技能。“3+n”活动实施课程化组织、社团化管理,每周安排2至3节课集中进行,让学生“三自四定”(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拥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其间,涌现出沿口镇小学的川剧、民族小学的器乐、城南小学的阳光课间、旧县小学的剪纸艺术等素质教育的成果典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武胜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综合实践基地,占地500亩。白天,同学们在这里参与服装设计、手工编制、推豆花等生产活动,体验种植、养殖的劳动乐趣。晚上,基地为各类文娱晚会、篝火晚会、演讲比赛搭建竞技平台,让同学们的艺术活力尽情迸发。

打造办学亮点提升课改成绩武胜县课改回归课堂本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该县的自主课堂打造出了“三环五步”、“导启自主”、“361”的“三活”高效课堂模式,确立了以“常态课研创优质、自主课堂创高效、阳光课间创活力、多彩课外创特色”的课程改革核心载体,在被列为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12月2日至4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武胜县“四课同创”工作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武胜课改模式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5月,全市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会、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近年来武胜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四课同创’已经成为全市课改的重点考核范畴,这是武胜县实践课改、享受课改、坚持课改的结果。”市教科所副所长任思惠在推进会上说道。

“我县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本轮课改,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师生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文涛如是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6月8日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印发《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著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次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

本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所未有的。《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全面贯彻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1][2][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认识,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首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三,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进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如何把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型、科研型的组织,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员”的新理念,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发展意识,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观念,不断引领教师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学校办出典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面对新课程,我们碰到了原先估计不到或估计不足的困难和困惑。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我们面对的大班教学,如何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如何进行等等,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向我们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面对困惑,西华中学的园丁们紧紧依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种力量。努力学习课程理念,刻苦钻研课标教材,认真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在课改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扎实的脚印,收到了一份份丰熟的硕果。

课改的实施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加强教师之间交往、互动、合作和专业切磋,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西华中学教科研》应运而生。《教科研》立足于素质教育,坚持“解读课标、探讨理论、交流经验、指导实践”的原则,致力于课改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服务于全校教师和学生,为我校教研教改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研教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念决定意识,理念决定行动。“教是为了不教”、“爱是最好的教育”,《西华中学教科研》问世了,让我们呵护她、培育她,让她陪伴我们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去战胜课改征途上一个又一个险阻,去夺取教育教学中一次又一次胜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2010年秋,武胜县教育局提出了“以技术升级为抓手,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四课同创为载体,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让课程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的行动目标,该县以“点面结合、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为策略,分“实验试点、总结推广、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课改理念已深入武胜县师生心中,课改体系基本搭建完成,课改举措全面实施。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武胜县确立了“继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课改思路,11月29日,该县召开了“四课同创”工作推进会,把课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引发了全县学校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蝴蝶效应”。

打造课改团队主动引领示范。

“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照老一套做事,恐怕真的要遭下岗了。”11月9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专家送教活动结束后,一位老教师由衷地感慨。据统计,今年武胜县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培训”计划,先后组织近300名领导干部、4300余名教师参加片区级以上培训。各片区、学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切实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

“趁我们年轻,多看一些,多学一点,将受用终身。”民族小学的教师唐丽在听完导师刘芳的示范课后说道。刘芳是武胜县走出四川献课的第一人,她带领团队,建立起“杏坛芳菲”名师工作室,以其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笃志研究,潜心摸索教学规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名师工作室还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了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武胜县已评选县级教学名师300人,确定“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16名,“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19名。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武胜县狠抓课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今年,该县65项课题被列为省阅读课题子课题,104项课题获批市级立项,57项成果获市第六届校本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该县注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开展了16个科次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优质课展评、诵读比赛、口语比赛等,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今年以来,该县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市一等奖8人。三年来,武胜县实现了新课程研究与培训的全覆盖,形成了参与课改、主动研究课改的良好局面,培养了一大批懂理念、明方法、乐实践、善科研的教师,为该县“四课同创”探索实践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夯实质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提升课堂内涵创新推广模式。

课堂上学生6人或8人围坐一圈,有的圈点勾画、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低声讨论,这是武胜县烈面初中8年级1班语文课上的情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孤独之旅》,老师组织学生探讨“孤独”的含义,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评价,老师只在学生们说得偏颇或不到位的时侯,才进行点拨引导。

这样的.自主课堂在武胜县已经成为教学常态。武胜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说:“各学校通过加强小组建设、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课堂模式等方式,让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得以全面实施。”为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目的,该县教育局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分层达标晋级活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常规、学校教学管理的达标。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既有模而不唯模”的新局面。

说起课程改革,武胜县教育局局长汪杰对此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常态课研,重在务实;自主课堂,重在高效;阳光课间,重在坚持;多彩课外,重在求精”。“四课”中课堂变革是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的环节,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在全县教育改革向内涵与质量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下,该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凝聚共识,一是如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二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激发,三是怎样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想课程改革工作要走出倦怠期,必须继续坚持以四课同创为载体,在课堂教学内涵发展上,细微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汪杰这样说道。注重课外实践增强课改实效开展阳光课间活动。把阳光课间活动纳入课程序列管理,逐步形成春季、冬季、晴天、雨天四种模式,广播操、课间操、趣味游戏、自由活动四大板块。各学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出了国学操、交警操、花环舞、扇子舞、兔子舞、竹竿舞以及钻山洞、叠罗汉、踩高跷等30余种项目。开展“3+n”活动。“3”指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n”指劳动、科学等方面的技能。“3+n”活动实施课程化组织、社团化管理,每周安排2至3节课集中进行,让学生“三自四定”(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拥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其间,涌现出沿口镇小学的川剧、民族小学的器乐、城南小学的阳光课间、旧县小学的剪纸艺术等素质教育的成果典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武胜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综合实践基地,占地500亩。白天,同学们在这里参与服装设计、手工编制、推豆花等生产活动,体验种植、养殖的劳动乐趣。晚上,基地为各类文娱晚会、篝火晚会、演讲比赛搭建竞技平台,让同学们的艺术活力尽情迸发。

打造办学亮点提升课改成绩武胜县课改回归课堂本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该县的自主课堂打造出了“三环五步”、“导启自主”、“361”的“三活”高效课堂模式,确立了以“常态课研创优质、自主课堂创高效、阳光课间创活力、多彩课外创特色”的课程改革核心载体,在2011年被列为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12月2日至4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武胜县“四课同创”工作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武胜课改模式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5月,全市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会、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近年来武胜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四课同创’已经成为全市课改的重点考核范畴,这是武胜县实践课改、享受课改、坚持课改的结果。”市教科所副所长任思惠在推进会上说道。

“我县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本轮课改,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师生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文涛如是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九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加强认识,热情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进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主要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方向八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借此缘由,我通过对比学习新旧两版课标(2011年版和2022年版),认为新课标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虽然这里是以新课标体现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为主要说明,但从该版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李怡。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心得体会

一、搞好师生关系,是做好实验的良好开端。

教师与学生建构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上课将不再会是无所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运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以学生为发展中心。

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的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培养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

如:教学声母、韵母,绝大部分孩子都能看到便发准音。课堂上就先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预习每课内容,然后再把每一项“搬”到黑板上,一一来考他们,孩子们积极性特别高,并能专心听别人读得是否正确,是否比自己好。

三、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当与孩子交往时,孩子回答问题表达不清楚、语句说不完整时,教师的一个点头、微笑、一句话的点拨、一个示范动作等都能给孩子以启示,使孩子受到感悟进而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

四、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有兴趣、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能自由参与创新时,被鼓舞和被信任作重要的事情时,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的最好。所以抓好这些契机也便抓住了孩子。如:课堂上鼓励他们当小老师,不时的给他们一句表扬的话和一个小礼物,课间穿插游戏缓和气氛等效果极好。

五、教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

座位的改变有利于孩子间的研究性学习,增加了孩子间的交往,学会了互相帮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教师的教也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

浅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isin…/use…todo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doweuse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罗颖。

1104020514。

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计划

我市自9月启动国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在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创新、校本研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省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开创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良好局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加快我市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进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依据《应城实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前期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从9月起,全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四个年级的全学科同时启动课改实验工作。随着我市课改实验工作的深入以及孝感市各县市区实验区的相继启动,各部门各学校应进一步做好课改实验的.各项工作,发挥省级实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

1、在前期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验证工作,并分别拿出验证报告。

2、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工作机制,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探索课程发展机制;根据地域特点和办学条件开发多样的学校课程资源,将学校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研制学校课程标准,形成学校课程系列,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地编写出《应城实验区校本课程案例设计选编》。

3、积极开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各校要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达标验收活动为契机,探索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关系,完善《应城市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达标验收评价标准》。

根据新课程重视实践与实验教学的要求,各中小学要加强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及体育、艺术、劳动与技术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设施的建设并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

4、积极探索评价改革,逐步建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要尝试建立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发展。对教师,要尝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制度。对学校,要尽快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促进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均衡发展。

5、为引导新理念在实践中能向纵深方向发展,要逐步建立新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一支具有新的课程理念和研究能力的课程管理和教学研究队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

&nbs。

[1][2][3][4]。

浅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十年课改效果不佳的现实引起学者们深刻的反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理论探究和实践总结的关键期,因此,对“过去与现代”、“西方与我国”,“基础与创新”、“标准与多元”的问题,课程的分科与综合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问题,教师怎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问题进行反思,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国家课程标准取而代之。纵观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结构、体例上都是一次全新变革,蕴含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使用,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宗旨。但是,根据在全国三十多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区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领导及基层学校校长对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视度和信任度不高;部分基层教师对新课程缺乏必要的理解、认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积极性不足,等等。就此,本文试图找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希望能在下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或其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的参考和启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认识不到位,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偏差、校际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观念未能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观念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

2.教育管理浮于表面。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浮于表面,存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的情况。为了推进课堂教学,不少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表演和作秀色彩太浓,给人留下所谓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完美印象,失去了课堂教学那种“苦乐共存、暇瑜互见、教学相长”的真实。所以,难怪现在有人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假设计、假民主,课堂教学要打假。

3.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主要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五统一”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提倡并尊重首创精神与个性发展的今天,已愈来愈显得不合时宜。

4.轻“质”重“量”现象严重。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将“量化管理”发挥到了极致,片面的用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名牌大学录取率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时,则采取翻看教案厚不厚、多不多;政治学习评先进,看你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不工整;检查教师对学生是否负责,光看你的作业批了多少本,总共批了多少次;学校搞启发式教学,就观察课堂上提的问题多不多;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种将不能量化的东西想办法量化,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的“一刀切”做法,使不少教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5.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种一以贯之、清晰连续的思路,缺乏谋大局、管长远的规划,缺乏统一坚定的目标,导致“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现象时有发生。

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在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

7.“务实”和“务虚”没有有效统一。存在着“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教学管理干部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以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紧抓好就万事大吉了,结果让“务虚”工作缺乏有效抓手,成为真正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8.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不够。一般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其组成要素大体包括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这几部分。

9.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管理效益与管理产出成正比,与管理投入成反比。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许多满腔热情的高投入最后却只有低产出,甚至没有任何产出,效益十分低下。

10.改革的主动意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注重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维持性管理,注重继承、平稳、常规,教学管理维持性色彩浓厚,改革创新性淡薄,导致教学工作逐步走向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很难产生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和突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彻底颠覆,要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启动改革,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牢基础。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三)课程体制的发展。

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在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

家、地方和学校。国家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纲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四、总结。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他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任何社会团体所珍视的价值,其所欲实现的目标,都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无论是国家和政府,还是社会和家庭都把教育首先作为工具来运用。这一不争的事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源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人首先要生存、进而要求好生活的人类普遍性。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是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三个方面内涵居于三个层次,有其各自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需要从整体上对此进行思考和理解。教师需要树立建构主义教学知识观,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使用界限,即它不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组织的知识论根据。在课程组织上,我们需要平衡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知识论,当前尤其是要突出后者在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方面的意义。课程管理者和课程编制人员更需要反省“狭隘”的功利价值追求,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功利价值,在实现知识的功利价值中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选择和制定满足国家与地区以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具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多类型人才。

参考文献:

[3]阚兆成.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3,[4]张菊荣.“新课改”三思[j].教育参考,2004,[5]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

浅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因此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都放在科研上,有几个人会把心思放在教育上,因为科研一旦出成绩,那将是名利双收,但全身心投入教育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大学体制究竟问题在哪里。反过来,小学老师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着,就像诗里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为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收获的真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给他们应有的一些待遇,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且无怨无悔。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因为一个孩子真正的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打好这一仗后面的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状,去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去完善。

说完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学前教育,现在的家长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幼儿园特别难,学费也是惊人的贵,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供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现在社会上传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家长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去。其实,学前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个来大肆宣扬,以此来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很让人气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来管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现在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积极去做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实现。我很期待,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也上得起学。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老师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以此来警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渗入到每个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心去关爱学生,去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呆傻傻只会课本东西的人。老师常给我们举今年的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例子,因为他知道这部剧真实的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都代表着年轻人中的一类。而我们又与他们年龄相仿,因此看那部剧就能让他更好地了解我们,明白了我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老师,一个愿意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帮助我们的人。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时过境迁,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授业解惑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需要自己用心去探索去努力。只有好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作为师范生,真的是“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教育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

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轨道。

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功能,将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只有以考试制度改革为导向,以教师培训为基础,以配套政策为保证,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为依托,才能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并取得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课程架构的确立(课程类别划分、科目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教师培训,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主体方面,而且包括着考试制度、教师培训、配套政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这些配套改革不完善,将会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进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对于教育实践和课程实施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考试制度不改革,课程改革就会步履维艰。一位重点高中的校长说:“现行考试制度不改,课程改革就没有适宜的空间和环境。”

众所周知,考试尤其是各级各类升学等选拔性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极大地影响着教育的价值标准,左右着学校、教师、学生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对各级各类考试制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原来那种只重视知识检测的状况正在得到改变。如高考开始注重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的检测,中考也逐步注重考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体育、艺术能力等。但是,总的来说,现行考试制度未能从根本上跳出传统考试制度的窠臼,考试的内容仍然过分注重知识的重现,忽视试题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对于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核,对于求异思维、创造能力的考核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社会对于教育的评价与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在升学、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评价基本上聚焦于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社会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单纯以应试的成绩评价教育的倾向。特别是少数政府、企业领导的教育观存在严重的偏差,有的还在正式的场合片面地宣传应试教育,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要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必须改革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

首先,要加大考试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进程。考试评价的价值标准要从知识的掌握转变为全面衡量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应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强化考试的诊断、矫正和反馈功能。要改革单纯以考试来决定升学、录取的做法,拓展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比如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状况、兴趣特长各方面的发展建立档案,长期记录,长期跟踪,将档案材料作为升学、录取的重要依据;重点学校的录取采取公开招考、分配名额、保送录取相结合的办法等。可赋予课程改革地区、学校一定范围的考试自主权,如中考可由课程改革地区自主组织,在高考上给这些地区和学校开辟一定的实验特区。

再次,完善督导评价制度,建立一支权威的政府督导机构,健全全面督导、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和制度,强化督导评估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

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观念必须由教师去付诸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原则、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由教师去掌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原有的课程观念、教学方法和模式,要适应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必须参加培训。如习惯于教分科课程的教师在教综合课程时,要打破传授系统学科知识的观念,要开阔自己的视野,拥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特别是整合有关知识领域的能力、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掌握全新的课程评价模式,等等。这就要求通过组织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培养所需的技能和能力,提升教师的素质。

课程改革中教师培训的关键是保证所需的经费和时间。至于教师培训的形式和渠道,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送教师参加各种专题培训班、讲座、观摩学习、调研考察,请专家来校为教师举行报告会等;也可以校内组织教师学习、研讨,请本地、本校的专家举办报告、讲座,开展本地培训、校本培训等。此外,组织教师上课程改革研究课,也是培训、提高教师的好途径。这种培训如果能与学历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则更能保证培训的时间和培训渠道的畅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保证;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就不能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在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主要有:

1.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编制紧、负担重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在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提倡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实际上意味着教师要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这就等于说,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加重了。随着中小学教育质量酌逐步提高,随着人们对教育期望值的日渐高涨,中小学教师编制紧、负担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和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与教师有限的时间、精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核定和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保护教师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2.改善基础教育教学条件,解决班额普遍太大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的发展,致使校舍紧张,班级人数膨胀。当今,个性化教育、活动化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甚至灵活多样的课桌椅摆放形式也成为了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班额太大,严重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程。这就需要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提供符合标准的班级授课条件。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课程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一方面,课程理论工作者中,较少有人深入实践研究、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到基层和学校做课程改革的具体工作者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地方、学校紧缺具有扎实的课程理论基础又熟悉教育实践的专业人员,由于没有编制,即使想引进,也难以落实。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解决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必由之路。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新课程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因而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参与课程改革的学校在评价教师工作量时,一般未能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工作计人工作量,也未能提高课程改革科目在总体课程中的工作系数。同时,由于原有观念、体制的惯性,一些地方仍然以分数、升学率等作为评价学校工作成绩的主要指标;一些学校也仍然以分数、升学率、获奖情况等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课程改革的成效往往体现在学生的兴趣、情感、主动性、创造性上,体现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上,而这些东西是很难用常规的手段、办法进行检测和衡量的。这样,即使课程改革取得了成效和成果,也难以从荣誉、工资、奖金上体现出来。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以保护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5.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投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开展教师学习培训、进行观摩调研、召开研讨会、编印教学用书、聘请专家指导、鉴定成果等活动,要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改造教室等等,还要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考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些都要求投入许多经费。因此,极有必要创造条件,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改革。

现代化的课程好比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厦,建造大厦时必须考虑通信系统的建设,这样才能使大厦使用时能通过各种网络迅速准确地与外界发生联系。这里所说的与课程改革配套的通信工程就是指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运用信息技术于教育,可以提高教育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数量、质量和速度,促进信息反馈,刺激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其主要内容是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局域网和因特网的建设和运用、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等。

近年来,许多参与课程改革的学校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课程改革和教育环境、手段现代化的双丰收。如深圳南山区将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两翼,使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此外,课程改革还要求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充分运用其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如录音、录像、vcd、投影、卫星电视也是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述教育技术虽然没有信息技术那样功能强大,但它们生动形象,性能稳定,便于操作,在信息技术尚未普及的情况下,仍不失为优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3]杜志强,等,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5).

相关范文推荐
  • 01-15 廉洁法官心得体会报告(模板23篇)
    总结是一个思考自己成长的机会,我希望通过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起来,来反思和改进。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第一段:引言(1
  • 01-15 竞聘副校长演讲稿度(汇总15篇)
    竞聘是一项挑战,需要我们充满自信和勇气,去超越自我,实现更好的自我价值。看看这些竞聘范文,或许你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
  • 01-15 期试考差的检讨书(优质18篇)
    检讨书是一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想法或决策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方式,通过写检讨书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检讨书范文:深刻反思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端正,
  • 01-15 分家分地协议书(模板18篇)
    合同协议使双方在商业合作中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和风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立分书人徐__(丈夫已故
  • 01-15 商场活动心得体会(汇总22篇)
    年终总结时,写下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心得体会,对未来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下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商场打促销活动是吸引顾客、增加销量的
  • 01-15 聘请员工劳动合同书范文(23篇)
    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工具。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是雇主应尽的义务,也是双方共同维护劳动关系的重要环节。__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因工作需要,聘
  • 01-15 家长交通心得体会及收获(热门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各种经历中获得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分享。在写作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获得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第一段:家长的责任与挑战(引入主题)
  • 01-15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第二学期(热门15篇)
    一个明确的学期计划可以使我们有目标、有条理地开始每个学期的学习和工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学期计划的实际案例和效果吧。5月份后两周进行作文专项训练。写人、
  • 01-15 学生会部门个人工作计划(通用18篇)
    通过学生会工作计划的制定,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会工作计划草案,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新学期的开始,是我们体育
  • 01-15 度教师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9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师作为社会培养未来的栋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