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讲话稿>物理教案的标准格式 物理微课教案(通用5篇)

物理教案的标准格式 物理微课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14:02:33 作者:笔尘 物理教案的标准格式 物理微课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理教案的标准格式篇一

南二中蔡东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都能产生弹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

2、难点:压力、支持力、拉力等都是弹力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白板、橡皮泥、弹簧、激光笔、镜子、木条、砝码、测力计 【课时安排】

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演示:压缩橡皮泥、拉伸弹簧。

二、新课教学

(一)形变 问题1:橡皮泥和弹簧,它们发生了什么改变?

——形状或体积发生了改变。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问题2:橡皮泥和弹簧,它们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橡皮泥不能恢复原状,而弹簧可以。结论:形变后撤去力的作用时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二)弹力

学生实验:用测力计拉伸弹簧

问题1:在拉伸弹簧时,测力计出现了示数?说明什么?——说明弹簧对测力计有力的作用。

问题2:旁边的同学感受到弹簧产生的力了吗?为什么?——不接触弹簧就不会受到弹簧的力。

结论: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形变。

(三)常见的弹力 演示:木条载重

木条上放置重物时,木条受到压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弹力,这个支撑住物体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问题1:木条比较软,形变非常明显,那如果在木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呢? 演示:

结论:有些形变非常微小,用肉眼无法看清,但这些形变我们可以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实验证明,我们身边的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板书设计】

形变和弹力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分类:

1、弹性形变;

2、非弹性形变。

2.弹力: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时对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条件:

1、直接接触;

2、发生形变。

物理教案的标准格式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都能产生弹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

2、难点:压力、支持力、拉力等都是弹力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

白板、橡皮泥、弹簧、激光笔、镜子、木条、砝码、测力计 【课时安排】

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问题1:橡皮泥和弹簧,它们发生了什么改变?

学生实验:用测力计拉伸弹簧

问题1:在拉伸弹簧时,测力计出现了示数?说明什么?——说明弹簧对测力计有力的作用。

问题2:旁边的同学感受到弹簧产生的力了吗?为什么?——不接触弹簧就不会受到弹簧的力。

木条上放置重物时,木条受到压力而发生弹性形变,对物体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弹力,这个支撑住物体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问题1:木条比较软,形变非常明显,那如果在木桌面上放置一个物体,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呢? 演示:

结论:有些形变非常微小,用肉眼无法看清,但这些形变我们可以通过仪器及实验手段来判断。实验证明,我们身边的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有大有小。

形变和弹力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分类:1、弹性形变;2、非弹性形变。

2.弹力: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时对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形变。

物理教案的标准格式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

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

教法建议

建议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一、重点、难点分析

1.密度的概念

2.密度的公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物理教案的标准格式篇四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复习并深入掌握初二上册所有知识点

预习初二下册知识点

教学方法:

单节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章知识点总结串讲

二章章末习题课

三章难点难题答疑

四章知识点记忆检查

教学内容:

声学知识点总结串讲

声学习题课

光学知识点串讲1(折射反射色散等)

光学知识点串讲2(透镜成像规律)

光学习题课

力学知识点串讲1

力学知识点串讲2

力学习题课1

力学习题课2

初二上册知识点测试

学生难点难题答疑课

备注:

3:要求学生记忆当天所讲知识点,老师第二天对知识点记忆进行检查

物理教案的标准格式篇五

教学理念:

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xx,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

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实验。

2.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器材:

教师用:筷子、玻璃杯、米、水、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自行车、多媒体电脑等。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毛巾等。

相关范文推荐